新时代出版业编辑素质提升的若干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时代出版业编辑素质提升的若干途径
作者:姚丹林
来源:《出版参考》2021年第09期
摘要:跨入新时代的传统出版业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正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危机。
作为体现出版业核心价值的编辑,如何在媒体融合中抓住机遇、突破困境,是一个应该深思的问题。
本文分析了新时代出版业的发展趋势,探讨了编辑能力与素质提升的若干途径,以期能为编辑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编辑素质素质提升编辑能力
编辑承担着出版社日常选题策划、编审管理、辅助发行等工作,是出版社的核心人员。
编辑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是影响出版物品质的关键因素,出版机构必须高度重视其能力与素质建设,培养优秀的专业编辑队伍,为出版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新时代出版业发展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互联网的不断普及,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阅读屏幕化、消费多元化有如滚滚春雷,此伏彼起,让人无所适从。
特别是智能手机普及之后,人们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纸质书阅读慢慢转变为电子阅读和语言阅读,网络传播和无线数字移动传播仿佛已成势不可挡的趋势,传统出版物也仿佛一夜之间变成了一种独特的小众文化。
人民网曾发表署名文章《在新时代,出版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认为出版业经过粗放型、数量型的高速发展之后,面对目前的新形势、新技术、新需求、新常态,必定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章分析了出版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性、紧迫性、现实性,认为不论从新时代的出版使命、出版供给侧体系问题分析,还是从新技术融入方面分析,未来出版业必须实现转型升级,在更高一级的层面实现新的发展。
1.新时代的出版使命要求出版业发展转型升级
“出版人要深刻把握出版物的思想内涵,着眼价值追求,充分发挥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
”这既是出版的历史使命,也是出版人的责任担当。
近年来,中国出版实力显著增强,但在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上,我国出版传媒机构与世界知名出版传媒企业还有较大差距,这与出版大国、文化资源大国形象和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不相称。
因此,新时代的出版使命要求我们必定要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面对这种发展趋势,出版人首先要转变思想观念,把握基本方针,明确主攻方向,树立人才理念。
2.出版供给侧改革要求出版业进行生产要素的高层次投入
近年来,出版供给侧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出版产能过剩,二是“质”与“量”的主次关系模糊,三是供给结构不合理,四是信息化程度不高,五是生产要素配置失衡。
面对这一局面,现代出版业必须加快从“以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以创新驱动发展为主”转变,依靠知识、技术、信息、智力等高层次生产要素的投入,构建新型的供给侧动力体系,改变粗放型、数量型的发展形态,实现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
对于出版社而言,现实存在的问题是:对市场新需求把握不准,对营销新渠道掌控不力,对传播新方式运用不精,对使用新技术接受不快,对运作新模式转换不清,对出版新趋势判断不明,对新生产要素投入不够,对人才新需求研究不深。
面对这种困境,就必须转变观念,从资产结构、业务结构、营收结构、人才结构、资源配置等方面下功夫,真正实现从数量拓展向质量追赶转变,从规模扩张向结构升级转变,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而这也是实现出版业高质量发展的不二途径。
3.新技术的融入要求出版业树立新思维、释放新动能
随着5G时代的到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新技术不断涌现,为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新技术用于出版,催生出了新的出版业态、出版形态、出版生态,推动着出版业转型发展。
未来,网络化、云端化、数据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特征会更加明显,出版在内容生产、内容呈现、产品形态、用户建设等方面都将因新技术的融入出现颠覆性变化。
面对如此强烈的变化,是固守阵地还是主动出击?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如今,出版内容已经延伸到知识的运营和服务的提供上,需要对知识服务平台新业态下的结构化知识单元及其生成的数据进行有效加工、组合利用,形成新的知识产品,并进行全产业链的综合开发和利用,精准发掘受众需求,提供相应的知识服务。
而这无疑要求出版从业人员需要具备强大的数据分析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但这一切的前提是要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建立新的思维方式。
“奋斗百年路,启航新征程。
”在新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出版业如果还是沿用传统出版机制,没有互联网思维,没有媒体融合意识,没有大数据的支撑,没有数字出版的概念,便无法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无法实现社会资源的最大化、最优化配置。
二、新时代编辑应该具备的素质
综上所述,新时代出版业在出版使命、出版理念、出版业态等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图书编辑在素质塑造与培养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政治素质
新时代对编辑的要求首先体现为政治素质。
这是进入图书出版业的“门卡”。
你必须具备这张卡,才能进这扇门。
我国的出版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编辑政治素养的高低决定着出版业的发展方向和出版物的政治质量。
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和日益强大,西
方反华势力亡我之心不死,文化侵略行为不断,各种思潮泛滥。
编辑在如此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中,要保持坚定的政治立场,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把握正确的出版导向,做好出版的“政治卫士”。
要履行社会责任,坚守使命担当,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唱响主旋律,弘扬正能量。
2.业务素质
作为现代出版业的编辑,特别是新时代的编辑,应该具备以下基本业务素質,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编辑。
(1)选题策划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移动阅读、多媒体阅读在快速改变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者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日趋多维。
因此,面对读者—需求端的改变,编辑也要作出相应的变化,深度研究读者的需求,出版满足读者需求的产品。
要通过强化选题策划能力,力求赋予图书独一无二的价值,创造读者需求,填补市场空白。
(2)语言文字能力。
一个成熟的编辑必定是从文字的编校开始的。
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识别文字运用当中的常见错误,能写作常见的应用文。
而新时代的编辑除了这些基本功,还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禁忌语、新涌现出来的词汇用法等,与时俱进,保持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心态。
(3)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沟通能力是展现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编辑的必备能力之一。
日常工作中,编辑应该善于与作者进行沟通,加强交流,掌握作者动态和心理需求,进而促进双方的合作。
编辑应把作者、读者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联系,相互理解和支持。
而要做好这一点,编辑须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营销策划能力。
传统市场下,一本畅销书,如果开展营销宣传,可卖30萬册,不宣传也能卖3万册。
现在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
做了营销可能卖3万册,不做营销可能只有3000册。
这是因为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天候、全覆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没有营销就没有销售。
出版社营销主体、经营流程也发生变化,许多出版社的编辑部设立了营销编辑,编辑掌握了产品营销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营销策划贯穿选题策划、书稿组织、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图书印制、营销发行等整个流程,使产品突出市场导向,提高市场价值,产生市场效应。
(5)资源协调和共享的整合能力。
出版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涉及编、印、发、供等环节,而编辑在这个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只有发挥好协调功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才能搭建出版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出版符合读者需求的优质图书,实现互利共赢。
3.出版业态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编辑也要打开思路,将内容生产、出版形式、营销方法等进行整合,打破传统出版的瓶颈,进行理念观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的创新,寻求新机制、新业态的规模化发展,逐步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和用户多终端数字阅读的需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出版产业的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以较低的推广成本、年轻且付费意愿强的客户群、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的机制等优势,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平台。
开展精细化的新媒体运营,必须做出准确的用户画像、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设计高转化的内容、开展跨界且富有创意的活动。
在这一要求之下,编辑就必须通过学习,掌握新媒体运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运营策划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掌握开展新媒体营销传播的规律,激发创意,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以确保完成高质量的新媒体运营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重塑出版业的运行模式。
出版业编辑须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大数据时代:一是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创新编辑理念;二是要优化编辑方式,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三是要打造创新模式,提高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四是要准确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合理利用大数据;五是要深度挖掘,提升大数据的应用质量。
三、新时代编辑素质的培养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面对党和国家的要求,面对复杂的业态形势,出版业必须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推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新兴出版业态的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的整合成效,实现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业态,新业态需要新思维。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之下,传统出版业必须顺势而为,转变观念,进行自我调整。
处于出版业核心地位的编辑更是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握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优化内容生产的土壤,准确把握信息的来源,有效利用内容数据、读者数据、销售数据等大数据,以内容为王,创新出版形式,坚守应该坚守的,摒弃必须摒弃的,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有所作为。
1.建立文化自信,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指引了出版的方向。
出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文化不可动摇的坚实堡垒,因此,作为对出版业内容生产、审查、监督负有主要责任的编辑,要把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现实题材优秀精神产品的出版,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将新时代的新气象、新发展、新面貌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培育人们的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信仰;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出版一批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等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凝聚力;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版一批有品位、有格调、有文化、有营养的优秀大众出版物;要扛起全民阅读的大旗,大力出版农业普及读物、科技普及读物、文化普及读物、教育普及读物等惠民利民的出版物,引领全民的文化时尚,共享文化成果,形成文化共识,参与文化创新;要大力打造原创性高、创新性强,体现时代发展的优秀学术出版物……
在这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自媒体时代,编辑要勇于担当,高举文化大旗,传播正能量,扫除年轻一代“信仰真空”的价值风险,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是一个编辑必须坚守的,也是永远不可放弃的精神信仰和职业操守。
(2)语言文字能力。
一个成熟的编辑必定是从文字的编校开始的。
编辑要在语言文字方面建立自己的职业优势,就必须熟悉有关的语言文字规范文件,能熟练运用文字、语法、逻辑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和识别文字运用当中的常见错误,能写作常见的应用文。
而新时代的编辑除了这些基本功,还要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各种技术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培训,了解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公布的禁忌语、新涌现出来的词汇用法等,与时俱进,保持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积极心态。
(3)沟通能力和社交能力。
沟通能力是展现个人能力的重要体现。
良好的沟通能力是编辑的必备能力之一。
日常工作中,编辑应该善于与作者进行沟通,加强交流,掌握作者动态和心理需求,进而促进双方的合作。
编辑应把作者、读者视为自己的知音和朋友,建立深厚的感情和广泛的联系,相互理解和支持。
而要做好这一点,编辑须具备一定的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得各方面的支持,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营销策划能力。
传统市场下,一本畅销书,如果开展营销宣传,可卖30万册,不宣传也能卖3万册。
现在我们已进入网络时代。
做了营销可能卖3万册,不做营销可能只有3000册。
这是因为新媒体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全天候、全覆盖地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这种背景下,没有营销就没有销售。
出版社营销主体、经营流程也发生变化,许多出版社的
编辑部设立了营销编辑,编辑掌握了产品营销的主导权和主动权。
营销策划贯穿选题策划、书稿组织、编辑加工、整体设计、图书印制、营销发行等整个流程,使产品突出市场导向,提高市场价值,产生市场效应。
(5)资源协调和共享的整合能力。
出版产业是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涉及编、印、发、供等环节,而编辑在这个链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编辑只有发挥好协调功能,做到资源共享、信息共享、平台共享,才能搭建出版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平台,出版符合读者需求的优质图书,实现互利共赢。
3.出版业态创新思维
在“互联网+”融合发展的大趋势下,编辑也要打开思路,将内容生产、出版形式、营销方法等进行整合,打破传统出版的瓶颈,进行理念观念、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生产方式的创新,寻求新机制、新业态的规模化发展,逐步适应技术发展需要和用户多终端数字阅读的需要,真正实现“互联网+”与出版产业的融合。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各种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媒体以较低的推广成本、年轻且付费意愿强的客户群、与消费者面对面沟通的机制等优势,成为企业首选的营销平台。
开展精細化的新媒体运营,必须做出准确的用户画像、采取差异化的产品策略、设计高转化的内容、开展跨界且富有创意的活动。
在这一要求之下,编辑就必须通过学习,掌握新媒体运营活动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新媒体运营策划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掌握开展新媒体营销传播的规律,激发创意,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以确保完成高质量的新媒体运营活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大数据的应用正在重塑出版业的运行模式。
出版业编辑须抓住时代赋予的发展机遇,寻找适合自己的发展模式,以积极的姿态迎接大数据时代:一是要树立大数据意识,创新编辑理念;二是要优化编辑方式,提升数据的时效性;三是要打造创新模式,提高大数据的应用水平;四是要准确定位,坚持“内容为王”,合理利用大数据;五是要深度挖掘,提升大数据的应用质量。
三、新时代编辑素质的培养途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
”面对党和国家的要求,面对复杂的业态形势,出版业必须根据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加快改革创新的步伐,推动传统出版产业的升级改造,推动新兴出版业态的发展壮大,提升产业链的整合成效,实现出版产业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需要新业态,新业态需要新思维。
在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推动之下,传统出版业必须顺势而为,转变观念,进行自我调整。
处于出版业核心地位的编辑更是要顺应时代的变化,把握当前瞬息万变的市场,优化内容生产的土壤,准确把握信息的来源,有效利用内容数据、读者数据、销售数据等大数据,以内容为王,创新出版形式,坚守应该坚守的,摒弃必须摒弃的,在新时代的发展浪潮中有所作为。
1.建立文化自信,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为我们指引了出版的方向。
出版是推动文化发展的关键一环,是推动文化不可动摇的坚实堡垒,因此,作为对出版业内容生产、审查、监督负有主要责任的编辑,要把出版物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加强现实题材优秀精神产品的出版,不断推出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时代的精品,将新时代的新气象、新发展、新面貌全方位地展现给读者,培育人们的时代精神和共产主义信仰;要围绕“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重大战略部署,出版一批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等的优秀主题出版物,增强民族自信与民族凝聚力;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营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出版一批有品位、有格调、有文化、有营养的优秀大众出版物;要扛起全民阅读的大旗,大力出版农业普及读物、科技普及读物、文化普及读物、教育普及读物等惠民利民的出版物,引领全民的文化时尚,共享文化成果,形成文化共识,参与文化创新;要大力打造原创性高、创新性强,体现时代发展的优秀学术出版物……
在这个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自媒体时代,编辑要勇于担当,高举文化大旗,传播正能量,扫除年轻一代“信仰真空”的价值风险,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这是一个编辑必须坚守的,也是永远不可放弃的精神信仰和职业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