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原因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作为我国现代化的后备军,不仅要有先进的科学知识素养,而且应有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体魄。当前在应试教育指挥棒下重科学知识传授,而轻情感和心理教育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文章在对情感教育概念界定和必要阐述的基础上,分析了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提出了加强中学生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中学生;情感缺失;原因;对策
一、情感教育内涵及其必要性
(一)情感教育内涵
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其内涵而言,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情感教育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和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即情感教育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它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使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真正成为品德、智力、体质、美感及劳动态度和习惯都得到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的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特定目的就是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情感教育属于一种精神成人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心理学大辞典》中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
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二)实施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第一,情感教育是个体发展的需要,人们的行动则是其情感态度的外化形式。快乐、悲伤、喜爱、厌恶、忧虑、恐惧等是人们与生俱来的情绪反应,但更为复杂的情感只能在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早期的情感教育对于人们的成长尤为重要,它将影响人们事业发展的质量。当代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内外的原因,普遍存在着情感质量和道德水平不高的情况。因此,不能只顾发展他们的智力而忽视情感质量的提高,当代人类呼唤两种精神,一种是科学精神,一种是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智慧,人文精神的核心是情感。而情感世界贫乏比知识贫乏的危害更大,可能导致性格的扭曲。
第二,从需求层次角度来讲情感对人而言也是一种需求,人在社会中有其社交圈,在和外界沟通的同时就是一种情感的释放,这种释放当外界给予肯定时情感就为正,心情就好,反之就不好。对于中学生来说这种需求更大,中学时代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阶段。他们的生理心理正逐步的走向成熟,心理上独立意识和自我意向不断增强,出现了“成人感”倾向。呈现出相对独立的情绪情感特色,表现出多姿多彩的情感世界,在心理学上属于断乳期。中学生迫切需要找到心理上的归属,主要体现为老师的关心、同学的关爱、父母的理解、社会的支持,以及在学业上的成功等。这个阶段对于中学生来说情感是脆弱的、猛烈的、不稳定的,要求广大中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善于观察,从小处着眼,像父母一样去
关爱学生,给予他们帮助。在真情中去解开学生的心锁,以平等的地位去了解和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做到以情换情,以情动情,以情养情。
二、中学生情感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停留在应试教育上,缺乏理想信念教育
在素质教育口号下,在应试教育制度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当地教育部门以学校升学率高低作为其评价办学效果的标准,学校便狠抓升学率,以升至省市县重点高中为教育的目标,因而把考试成绩作为学校发展的百年大计。因此,在中学阶段抓学习、抓成绩、抓升学率成为广大师生的共同目标,素质教育被抛入脑后。虽然素质教育已经在我国大中小学实施数年,其良好的作用和效果未见发挥,究其原因是考试制度没有根本转变,高考模式亟待改革。最近很多学者、专家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例如高考一年可以分两次进行,考试内容更加注重综合素质的考察等。教改《规划纲要》,提出了未来高考的五种录取办法:择优录取、自主录取、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等。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其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在政策层面对教育本质和发展素质教育重要性给予了定性。中学阶段普遍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物理,而将政治、历史、地理放在次要的位置,音、体、美更是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这
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全面素质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阻碍作用。中学阶段不单单是知识的积累,智力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还要包括情感和交际的培养,以及世界观的雏形建构。据笔者调查,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没有理想和理想很模糊地占三分之一,理想是考上大学和挣钱的各占三分之一。由此可见,中学生缺乏理想信念,或者理想信念不明确,这对他们以后世界观的形成影响极大。
(二)教学手段单一,方法陈旧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古代中国的强大和近代中国的相对落后都可以从这一角度加以解释。时代的发展再也没有像今天这样迫切地呼唤创新。创新既是一种实践能力,又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意识。目前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和教师培训的深入,对教师水平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教师的创新意识仍然不强,特别是农村中学,教学设备较旧、老教师偏多、教材更新速度较慢、备课方法陈旧。学校为了提高教师的积极性实行了奖励制度,例如每月实施月考,考入前三名的班级给予奖励。这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师学生的积极性,从另一面来说却无疑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被挤压了,自我支配的时间缩小了。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学生减负的呼声也越来越大。学生每天泡在题海里,一方面提高了记忆力,另一方面却是丧失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了固定的答案、模式、标准和习惯性的思维。被老师的教学方式和考试习题的思维所牵绊,学生只有埋头苦读,哪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创新的土壤没有,
何来创新。枯燥的学习没有娱乐和身体素质的支撑是很难坚持下去的二学生思维被固定,老师的灌输和说教,学生单纯地接受,没有思考的过程,这样就只能形成简单知识的积累:
(三)教师自身角色的模糊,师生地位的颠倒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变为以教师为主导,以考试为目标的价值追求,导致师生关系的不和谐,教师知识人角色的加重和情感人角色的淡化。教师要传道、授业、解惑,这是韩愈对教师的定位。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论为大家所接受,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变成了家长式的管理,教师的主导变成了权威的训令,学生主体地位没有从根本上树立起来。教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要以育为主,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更多地关注学生心理成长的规律和情感的表现二
(四)校园文化、体育建设空缺和错位导致第三课堂效应很难发挥
学生的活动空间被压缩,时间被挤占,心灵被封闭,素质教育被掩盖。校园文化是教育的第三课堂,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情感的释放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学校的文化氛围,教育理念和校风。但是很多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做得并不好,只是在校园里种上了花草栽上了树木,建起了公告栏,修起了水泥路,建起了教学楼,但是学生使用计算机的机会却很有限,图书的资料缺乏,音、体、美教育在中学里容易被忽略,这不利于学生体质和兴趣爱好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