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第九章文言句式

合集下载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文言文作为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与现今的白话文相比具有一定的句式特点。

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有哪些呢?本文是店铺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及特殊句式的资料,仅供参考。

初中文言文常见的固定句式固定句式又称“固定词组”或“固定结构”。

指在句子中,用法和格式比较固定的词组,他的中间有的可以加入词、词组,使得句子结构完整。

固定格式往往前后呼应,互相配合。

大致可以分为七类:1、表达陈述语气的有:“有所、无所、有以、无以”等;2、表达疑问语气的有:“何所、安所、何以、奚以、无以”等;3、表达反诘语气的有:“何(奚)为、何(奚)……为、何(奚)……以为、何……之有、有何于……、奚有于……、于……何有、何有、不亦……、何用……、焉用、奚用”等;4、表达推测语气的有:“得毋、得无、得微、得非、毋乃、无乃”等;5、表达感叹语气的有:“何其、何……之、何等”等;6、表达否定语气的有:“独唯、唯独、非独、非徒、非直、岂独”等;7、表达比较语气的有:“孰与、与……孰、与其……孰若(不若、不如)、与其……宁(抑、亦)”等。

初中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陈胜者,阳城人也.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⑩斯用兵之效也.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判断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被动.如:“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练习1]列说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中的此类被动句.(句数在3句以上)①臣诚恐见欺于王.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2.“为”“为……所”表被动.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③为予群从所得.④恐为操所先.⑤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三.倒装句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2.定语后置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3.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句式.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④何由知吾可也?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省略主语.(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文言文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例句(一)判断句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常见判断句式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示法:1、“……者,……也.” 例如:陈涉者,阳城人也.2、“……,……也” 例如:段公,仁信大人也.3、“……者,…….” 例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4、“……者也.” 例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无标志判断句,通过句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6、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7、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做判断词,在汉以后做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是表示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为表示判断)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为表示判断)(二)省略句省略句:将句子中某些成分省略,最常见的`省略句如下:1、省略代词例如: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之)以事2、省略介词,文言文中常常省略介词“于”,还有介词“以”等.例如:以(之)如司农治事堂,栖之(于)梁木上(三)被动句被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常见被动句有两大类,一种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一种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需要结合文意来判断.1、有标志的被动句① 而君幸于赵王.(……于……)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见……)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见……于……)④受制于人.(……受……于……)⑤为天下笑,何也?(为)⑥羸兵为人马所蹈藉.(为……所……)(典型的被动句)⑦若属皆为所虏.(……为所……)⑧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2、无标志的被动句往往用动词直接表示被动意思,结合文意判定.例如: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被……缠绕洎牧以谗诛.(无标志.靠动词本身在意念上的一种表现.)(四)倒装句(主要有四种情况)1.宾语前置(动宾倒装句)在一般情况下,动词在前,宾语在后,这是汉语的语法规律.可是,有时候动词和宾语也可以倒装,让宾语处在到动词前面.在文言文当中,动宾倒装句是很有规律的,大约有四种情况.①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例:A.莫我肯顾 B.古之人不余欺也②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有两种类型:(1)动宾结构(疑问代词作动词的宾语要前置)(2)介宾结构(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要前置).包括:代词+介词;宾语+介词;方位名词+介词;是以结构(固定结构).例:A、豫州今欲何至?(动宾) B、沛公安在?(动宾)C、国胡以相恤?(介宾:代+介)D、子何侍而往?(介宾:代+介)E、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介宾:宾+介)F、一言以蔽之.(介宾:宾+介)G、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介宾:方位名词+介词)H、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固定结构)③用“之”“是”作提宾的标志前置例: A.何功之有哉? B.唯马首是瞻.④不规则类(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把宾语前置了)例: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B、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四十三年,望中犹记.再看下面几个句子(也是属于不规则的):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不合否定句中的情况)B.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不属于疑问句中的情况)C.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不属于否定句中的情况)2.定语后置(定中倒装句)(定语是用来修饰中心词的)在一般情况下,定语应该放在中心词前面,如“彼童子之师”,“师”是中心词,定语“彼童子”处在中心词前面.但是,定语也可以处在中心词后面,形成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的句式,这就是定中倒装句.有四种情况:①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A、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高高的庙堂)(偏远的江湖)B、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②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例如:A、赋税之繁重者. B、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③中心词+后置定语+者例如:A、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B、约与食客门下有勇力文武备具者二十人偕.④中心词+数量词例如:A、尝贻余核舟一. B、沛公兵十万军霸上.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介词短语后置句的特点是,应该在动词前面的介词短语,却放在了动词后面.“试以猪鬣撩拨虫须,仍不动.(《促织》)”介词短语“以猪鬣”放在动词“撩拨”的前面,这是正常的次序.如果介词短语放在动词的前面,说成“试撩拨虫须以猪鬣”,就成了介词短语倒装句.例如: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王尝语暴以好乐.4.谓语前置(主谓倒装)这种句式常见于古汉语的感叹句和疑问句中例如:A、甚矣,汝之不惠!B、悲哉,世也!(这个社会多可悲啊!)初中文言文知识点:固定句式总结●何……之有:表反问,其中“之”字是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有”是动词,“何……”是它的宾语。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常见句式归纳

文言文罕有句式归结之五兆芳芳创作文言文句式总共可以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一、固定句式文言文固定句式,是学好文言文的宝贝之一.固定句式在解题的良多时候,可以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下面是文言文固定句式的汇总.(一)表疑问的固定句式1.安所,疑问代词“安”只能和“所”组合,表处所.可译作“什么地方”.例如:若徐州不定,将军当安所归乎?(《三国志·荀彧传》)2.何所,即“所何”,疑问代词前置.是“所…… 者作甚”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作“…… 的(人、物、事)干什么用”.例如:卖炭得钱何所营? (《卖炭翁》)3.何故,即“以何”的倒装.暗示疑问.可译作“用什么方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例如:何故言之?(《赤壁之战》)4.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例如:(1)孔明用如此人物,如何不误事? (《失街亭》)(2)奈何取之尽锚株,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5.如…… 何,译为“对…… 怎么办”.例如:如太行、王屋何?(《愚会移山》)6.奈…… 何,译成“把…… 怎么办”.例如:巫姻、三老不来还,奈之何了(《西门豹治邺》)7.何如,经常使用来问行动方法或事物状况,可译为“怎么样”.“何如”还经经常使用于对人或事物进行比较,相当于“孰与”的用法,译为“比…… 怎么样”.例如:(1)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2)王孝伯问谢公:“林公何如右军?' ’谢曰:“右军胜林公.”(《世说新语》)8.何遵,暗示问原因,译为“怎么”.例如:此何速不为福乎?(《塞翁失马》)(二)表反问的固定句式1.不亦…… 乎,译为“不是…… 吧”.例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2.何…… 为,译为“还要…… 干什么”.例如:如今人方为刀姐,我为鱼肉,何辞为? (《鸿门宴》)3.何故…… 为,由疑问代词“何”、介词“以”和动词“为”组成.“何故”即“以何”的倒置.“何故…… 为”等于介词结构加动宾词组“为何”.可译作“用(要)…… 做什么”.例如:敌未灭,何故家为?(《宋史·击飞列传》))4.何…… 之有,疑问代词“何”同它所修饰的中心词配合作“有”的宾语.为了强调宾语,把“何”提前.“何有”之间嵌人结构助词“之”作“何”提前的标记,暗示反洁.可译作“有什么…… 呢”.例如:宋何罪之有?(《公输》)5.何有于……,表反话,可译作“对于…… 来说,又有什么呢”.有时可理解为“何…… 之有”,但它中间的词语被省略,译时应补出.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6.庸…… 乎,译为“难道…… 吗”.例如: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7.其…… 乎,暗示洁问或揣度,译为“难道…… 吗”或“大概…… 吧”.例如: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少年中国说》)8.如之何,奈何,译为“怎么…… 呢”.例如: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诗经·君子于役》)(三)表推测、揣度或商榷的固定句式1.得无…… 乎,得无…… 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 吧”.例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2.无乃……乎,译为“恐怕…… 吧”.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成乎? (《般之战》)3.…… 之谓也,其…… 之谓也,其…… 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 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如:诗曰:“孝子不匾,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部》)(四)表感慨的固定句式1.何其,它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暗示原因和程度,译为“为什么”“多么”;一种是暗示感慨语气,译为“多么”.例如:(1)南郭惠子问于子贡曰:“夫子之门何其杂也?" (《荀子》)(2)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沽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2.一何,有的写作“壹何”,经经常使用在动词、形容词前,增强感慨语气,可译为“多么”.例如: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必! (《石壕吏》)(五)表比较的固定句式1.孰与,与…… 孰,译为“跟…… 比较,哪一个……”.例如: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2.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例如: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六)表选择或并列的固定句式1.非…… 则,暗示选择.可译作“不是…… 就是……”.例如: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2.其…… 其…… ,暗示选择.可译作“是…… 仍是…… 气有时候前一个“其”字可省略.例如:诚爱赵乎?其实僧齐乎? (《史记·赵世家》)二、特殊句式(一)判断句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罕有的形式有以下几种: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陈胜者,阳城人也.(3)项脊轩,旧南阁子也.(4)南阳刘子骥,崇高士也.(5)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6)七略四库,天子之书.(7)宫中府中,俱为一体.(8))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9)此三者,吾遗恨也.(10)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11)斯用兵之效也.2.采取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暗示判断.如:(1)此乃臣效命之秋也.”(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3)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4)即今之傫然在墓者.(5)梁父即楚将项燕.(6)此则岳阳楼之大不雅也.(7)非死,则徙尔.(8)此皆良实,志虑忠纯.(9)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11)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3.采取否认副词“非”暗示否认.如:(1)六国破灭,非兵倒霉,战不善,弊在赂秦.”(2)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4)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4.语义上主谓直接判断.例如:(1)刘备天下枭雄.(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二)主动句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主动句.其罕有类型有:1.“见”“……见……于”“于”表主动.如:(1)臣诚恐见欺于王.(2)秦城恐不成得,徒见欺.(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4)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5)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6)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2.“为”“为……所”表主动.如:(1)怙恃宗族,皆为戮没.(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6)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3.“受”“受……于”表主动.如:受制于人.(三)倒装句文言文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认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故至此?”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良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例如: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容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愚公移山》〈列子〉(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鬼域,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例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3.介宾短语后置(状语后置)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宾短语.标记词:于、以.如:俄有武夫出于波间覆之以掌,虚若无物.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暗示强烈的感慨.如:(1)甚矣,汝之不惠.(2)美哉,我少年中国.”(3)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4)王无异于苍生之以王为爱也.(5)德何如,则可以王矣?(6)何由知吾可也?(7)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8)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9)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10)常人不克不及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掌控,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也作蒙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如:可烧而走(之)也.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5.省略介词“于”如:(1)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波不克不及鸣焉.(2)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4)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5)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6)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7)渔工水师虽知而不克不及言.(8)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9)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10)士志于道而耻粗衣劣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重要句式

文言文重要句式

文言文重要句式
1. 判断句:以名词、代词充当谓语的句子。

例句:皆白马之子也。

译句:都是白马的人。

2. 省略句: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句子。

例句:承籍于武城。

译句:继承了武城的户口。

3. 倒装句:谓语、宾语、定语等成分的位置颠倒的句子。

例句:甚矣,汝之不惠!译句:你太不聪明了!
4. 被动句: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

例句:受制于人。

译句:被人控制。

5. 固定句式:某些固定结构的句子。

例句:孰若孤?译句:谁像我?
6. 递进句: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例句: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者?译句:谁知道赋税的毒害比这还严重呢!
7. 选择句:表示选择关系的句子。

例句: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译句:与其错杀无辜,宁可对有罪的人有所宽恕。

8. 因果句:表示因果关系的句子。

例句: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

译句:所以上等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克敌制胜,其次就是用外交手段挫败敌人,再次就是出动军队。

9. 条件句:表示条件关系的句子。

例句:天下有常胜之道,非信久而不能成其事。

译句:天下有一种常胜之道,并不是因为有信用才能长久地实现其成功的。

10. 让步句:表示让步关系的句子。

例句:吾虽以吾国财用不足故来,至于衣食,知止不苟可以生,知足不苟可以给。

译句:我虽然因为我国财政不足而来,至于衣食方面,知道满足就可以够用,知道自足就可以够供给。

以上是文言文中的重要句式,掌握这些句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倒装句的语气与用法
语气
倒装句通常表达感叹、疑问、强调等语气。
用法
在文言文中,倒装句的使用可以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和表 现力,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更多的理解空间。
07
CHAPTER
其他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是一种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通常由一些固定 的词语和表达方式组成,用于表达特定的意思和情感。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固定句式 奚以:表示反问或疑问,相当于“何以”、“怎么”。
文言文常见句式课件
目录
CONTENTS
• 文言文句式概述 • 判断句 • 被动句 • 使动句 • 省略句 • 倒装句 • 其他特殊句式
01
CHAPTER
文言文句式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文言文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用 的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语法特 点和修辞风格。
特点
文言文句式在表达思想感情、描 绘历史事件、刻画人物形象等方 面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和独特的艺 术魅力。
文言文句式在描绘历史事件方面具有生动 、形象的特点,能够让读者更加直观地了 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过程。
文言文句式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具 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能够促进 人们对古代文化的了解和传承。
02
CHAPTER
判断句
定义与构成
判断句是一种文言文句式,用于表达 两个事物之间“是”与“不是”的关 系。
在判断句中,通常会使用一些特定的 词语或结构来表示判断,例如“……者 ,……也”、“……,……也”、“…… ,……者也”等。
常见判断句类型
01
02
03
例如
“刘备者,天下枭雄也。 ”(刘备是天下枭雄。)
又如
“诸葛亮,卧龙也。”( 诸葛亮是卧龙。)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

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完整版)文言句式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

它的特点是句子结构简练明确,使用的词汇往往具有浓厚的文化背景。

一、主谓句式主谓句式是最基本的文言句式,也是其他句式的基础。

主谓句式由主语和谓语构成,可以表达简单的动作或状态。

例如:- 吾爱汝。

- 子欲何为?二、主谓宾句式主谓宾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宾语,用来表示动作的对象或受事者。

例如:- 吾赐汝金币。

- 吾见子犹如见真龙。

三、主谓补句式主谓补句式是在主谓句式的基础上增加了补语,用来补充说明主语或动作的属性、状态或结果。

例如:- 吾为人帝。

- 彼宜君子。

四、主系表句式主系表句式是由主语、系动词和表语构成,用来表达主语的属性、状态或身份。

例如:- 吾乃石破天。

- 吾今病矣。

五、倒装句式倒装句式是指将句子中的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用来强调某一成分或改变语序。

例如:- 犹如骏马奔腾,君子忠义无边。

-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先。

六、并列句式并列句式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句子通过某种连接词或标点符号并列在一起,用来表示并列关系或对等关系。

例如:- 吾欲与子相约,共谋国事。

- 若非亲朋,谁肯帮助?七、状语从句句式状语从句句式是由一个从句充当状语,在主句中用来修饰动作的条件、方式、原因等。

例如:- 怀念往事,恨不能倒流时光。

- 知止而后行,可以保身修德。

以上是文言句式的一些基本形式。

穷函天之灵秀,无法尽数其妙。

> 注意:以上文言句式仅供学习参考,实际应用中请根据不同的语境和写作目的恰当使用,并结合现代语言风格进行调整和适应。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
初中语文文言文句式知识点归纳如下:
1. 并列句:以"而、亦、与、或、乃、且"等词连接的句子,表
示平行或选择关系。

2. 状语从句:用于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条件等关系的从句。

3. 引导句:例如"故"、"然则"、"于是"等,表示结果或因果关系。

4. 倒装句:将谓语提前或将状语或状语从句提前,使句子结构颠倒。

5. 反问句:用反问的方式来表达命令、禁止、劝告、疑问等意义。

6. 比喻句:用一个意义相近而常见的词或短语来形容另一事物。

7. 对偶句:将词、短语、句型、用典必须对仗韵呼应的文言文样式。

8. 省略句:省略掉主语、宾语、谓语等一些内容,使得句子简练明了。

9. 双关句:使用一个词或短语可以同时表达两种或多种不同的含义。

10. 插入语句:在句子中插入一个或多个描述或解释性质的词、短语或句子。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句式知识点,具体的句式种类和用法还需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段落来分析和归纳。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VS
辨析
对于学习文言文的读者来说,正确辨析倒 装句式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之一。通过掌 握常见的倒装句类型和特点,结合上下文 语境进行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 含义和表达方式。同时,要注意与现代汉 语的语法规则进行比较和区分,避免出现 误解和歧义。
06
总结与提高
文言文句式的综合运用
倒装句式
省略句式
统文化。
提高个人素养
通过学习文言文句式,可以提升 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丰
富个人的精神世界。
THANKS
THANK YOU FOR YOUR WATCHING
常见句式特点
判断句
常用“……者,……也”或“…… ,……也”表示判断,有时也用
“乃”、“即”、“为”等词 语。
被动句
常用“为……所……”或“受…… 于……”等表示被动,有时也用 “被”字。
省略句
由于古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常 常省略主语、谓语、宾语等成 分。
倒装句
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不 同,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常见倒装句类型
主谓倒装
将主语和谓语的位置颠倒,例如“甚矣,汝 之不惠!”
介词结构后置
将介词结构放在句末,例如“予欲无言。”
宾语前置
将宾语放在谓语之前,例如“何陋之有?”
谓语前置
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例如“痛哉!”
倒装句式的应用与辨析
应用
倒装句在文言文中广泛使用,尤其在诗 歌、散文等文学作品中更为常见。使用 倒装句可以突出强调某些词语或表达某 种特殊意义,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总结词
被动句式的应用有助于强调主语遭受的动作行为,常用于表达不幸、不愉快的事件。在 辨析被动句式时,应注意介词及其后的动词形式。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古代文言文中的句式与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在古代文言文中,句式和语法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它们不仅影响到文章的表达和理解,还反映了当时古代人们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背景。

下面将总结一些常见的句式和语法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古代文言文。

一、句式1. 并列句:指由两个或多个平行的分句构成,表达两个或多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例句:夫以不听父母之命,无信于人者,治也(出自《论语》)。

2. 等并列句: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的分句构成,并列分句的数量相等。

例句:天命多病,年命飘忽,惟人心至诚,由吾穷苦之日,亦有不穷之时(出自《荀子·劝学》)。

3. 偏正句:由主句和偏正词、短语或分句构成,用来修饰主句的名词或动词。

例句:其温温恭人之容,陶陶尔于采薇乃忘食(出自《孟子·尽心》)。

4. 状语从句: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副词的从句,在句子中充当状语。

例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出自《论语》)。

5. 主谓宾结构:句子的基本结构,由主语、谓语和宾语构成。

例句:夫人者,人之本也,而动言于民(出自《论语》)。

二、语法知识点1. 量词:古代文言文中,名词前常用量词来表示数量或程度。

例句:一失足成千古恨(出自《明媒正娶·后座魄魅闹世运》)。

2. 代词:古代文言文中代词的用法较为丰富,代替名词或名词短语的作用。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自《满江红·和郑天挺塞北海袍夜行独坐有怀》)。

3. 句末助词:古代文言文中,为了增加语气或表达情感,在句末加上助词。

例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哉!使我不得开心颜耶!(出自《满江红》)4.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语气或情感。

例句:甚矣吾衰也,乃今始知非古人之过而无可改者矣(出自《荀子·劝学》)。

5. 倒装结构:在句子中,将谓语动词的主语放在谓语动词之后,用来强调动词或表达特定的语气。

例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出自《左传·怀公十四年》)。

文言句式·特殊语序句

文言句式·特殊语序句
倒装句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必 (1)会元遗脱脱征饷,胁王以危言, 会元遗脱脱征饷 欲杀祎 欲杀祎。 10全国卷 适逢元朝派遣脱脱征集粮饷,拿故 意吓人的话威胁梁王,一定想要杀死王 祎。 (2)敛以嫁时之衣 甚矣吾贫可知也。 敛以嫁时之衣, (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10江苏卷 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 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
倒装句
五、数量词的特殊表达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数量词的位置与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 现代汉语表达的位置常有不同: 现代汉语表达的位置常有不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 万变,药亦万变。 病万变,药亦万变。 由是先主遂诣亮, 三往,乃见。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鲁仲连辞让者三 辞让者三。 鲁仲连辞让者三。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示之者三。 举所佩玉珏以示之者三。
倒装句
四、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 置于主语之前。 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 需要: 需要:
甚矣,汝之不惠(慧)! 甚矣,汝之不惠(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 远哉,全德之君子! 远哉,全德之君子! 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亦太甚哉,先生之言也! 美哉室! 美哉室! 谁可使者? 谁与,哭者? 谁可使者? 谁与,哭者?
倒装句
三、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修饰语及介词短语处 于谓语后补语位置, 于谓语后补语位置,在古汉语中可视为正 常语序,我们习惯上放到谓语前作状语: 常语序,我们习惯上放到谓语前作状语:
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也。 不仁之甚者也 子何绝我之暴 绝我之暴也 子何绝我之暴也。 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有礼于其君者事之 者事之, 见有礼于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养 父母也 生乎吾前,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文言文句式》PPT课件
规律五: 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译文:“亚父范增面向南坐着”。
译文:“到达北海,向东看去, 看不到水的尽头”。
2.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秋水》
1.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古典诗词中,有时为了平仄或压韵的需要,往往把宾语提到谓语动词的前面。
“英雄无觅”应理解为“无觅英雄”。
翻译下面的句子:
例如:1.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
译文:小孩子看见了我却不认识我。
翻译下面的句子:
译文:“(我回来时)府吏叮嘱我”。
4.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
译文:您既然记着我,希望你不久就回来。
(二)、用副词“则”表示肯定判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②此则寡人之罪也。《孟子·公孙丑下》
一、下列7个句子属于介宾短语后置的是: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 2、拜送书于庭 。 3、使归就求救于孙将军。 4、于其身,则耻师焉。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①甚矣,汝之不惠! ②美哉,我少年中国! ③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④何哉,尔所谓达者?
特殊句式初体验
判断句
省略句
宾语前置句
被动句
状语后置句
被动句
被动句、状语后置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判断句
翻译下列句子,找出它们的特点
①大王来何操? ②沛公安在? ③客何为者? ⑷微斯人,吾谁与归? ⑸不然,籍何以至此?要不然,我凭借什么(生气)到这种地步呢
“何操”
“操何”
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翻译:于+宾语+动词(形)

文言文句式归纳总结 ppt

文言文句式归纳总结 ppt

-
25
-
26
求人可使报秦者。(《廉颇蔺相如列传》)
-
14
②“中心词+之+定语”形式。之,定语后置的标 志。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③“中心词+之+定语+者” 形式。之,定语后 置的标志。如: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
15
状语后置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结构在动词前边的作状语, 在动词后边的作补语; 而文言文中,在动词后边的介词结构,翻译的时 候必须提前至动词之前作状语,使处于补语位置 的成分要以状语来理解。 介词结构后置又被称作“状语后置”。主要有两 种形式:
刘豫州王室之胄。
刘备天下枭雄。
-
5
6、借用表示判断的词语“为、乃、即、皆、必、 亦、诚、则”等,也是常见的表示判断句的形式。 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问今是何世…… 7、此外,还有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
判断。如: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
6
(二)被动句 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 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子叫被动句.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赤壁之战》)
5、无语法标志的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是动词用 于表示被动的意义,必须根据上下文来断定。这 是被动句式中最难的一种。如:
而刘夙婴疾病。(婴,被……缠着《陈情表》)
王之蔽甚矣。(“蔽”即“被蒙蔽”。《邹忌讽 齐王纳谏》)
-
9
(三)倒装句
倒装句在现代汉语中运用很少,但在文言文中 却十分普通。主要有以下几种倒装句: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文言文句式总结》课件
判断句的特点
判断句的特点是句子结构完整,主语 和谓语之间有明确的判断关系,表达 的内容是对某事物的肯定或否定。
判断句的类型
01
02
03
肯定判断句
肯定判断句是用肯定的方 式表达事物的判断,如“ 夫战,勇气也。”
否定判断句
否定判断句是用否定方式 表达事物的判断,如“非 我也,是没有明显 的判断标志,通过上下文 语境来表达判断关系,如 “刘备天下枭雄。”
固定搭配
一些常见的词语或词组在文言 文中形成了固定的搭配关系, 表达特定的意义和语气。
固定句式的辨析
固定句式的辨析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内容之一,需要掌握各种固定句式的特点和使 用规则。
通过对比和分析不同固定句式的异同点,可以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语义和语气。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语境和上下文来辨析和理解固定句式的含义和用法 。
省略句的类型
主语省略
谓语省略
在文言文中,主语常常被省略,需要根据 上下文语境推断出主语是谁。
谓语是句子中的主要动作或状态描述,有 时也会被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 出谓语是什么。
宾语省略
介词省略
宾语是句子中的受事者或接受者,有时也 会被省略,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出宾 语是什么。
介词是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与涉及对象之 间的关系,有时也会被省略,需要根据上 下文语境推断出介词是什么。
倒装句的辨析
倒装句与现代汉语的语序不同 ,需要仔细辨析。
通过上下文语境和语义理解来 判断是否为倒装句。
注意区分倒装句与其他特殊句 式,如被动句、省略句等。
06
固定句式
固定句式的定义
固定句式是指在文言文中,一些 表达特定意义和语气的句式结构 ,通常是由一些常见的词语或词

文言句式(讲解版)

文言句式(讲解版)

第二、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 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如:“具告以事。”(《史记· 项羽本 纪》)即“以事具告。”这种句子往往 是承前省略了动词宾语,实际就是“以 事具告(之)。”
3、定语后置
定语是修饰或限制名词的。定语一 般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 致。在文言文中,除了此种情况外,也 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我们称它“定语 后置”。 常见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格式:
可将副词“唯(惟)”译成“只”、“只是” 或“专”、“一定”等,而助词“之”、 “是”是提宾的标志,不译。
4、介词结构(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 “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有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 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 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 语。 如:“以其无礼于晋”
文言句式(倒装句式)
1、主谓倒装 2、宾语前置 3、定语后置 4、状语后置 (介宾结构后置)
1 、 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
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 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 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 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 前到主语前面。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 公移山》)
实际上是“汝之不惠甚矣!” (主语“汝之不惠” ,谓语“甚”)

2、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 词或介词之后,但在一定条件下,宾语会前置, 其条件是: 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 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作宾语的是疑问代 词(谁、何、奚、曷、胡、孰、安、焉等)。 如:“沛公安在?”(《史记· 项羽本纪》)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高中语文高考常见文言固定句式(共10种)

高考语文常见文言固定句式1.表示疑问的习惯用法(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人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②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论语·子路》)③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如何(何如)”“奈何”“若何(何若)”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等。

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廉颇蔺相如列传》)(2)“何也(何……也)”“何哉(何……哉)”,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3)“何(奚)以……为”“何以”是“以何”的倒装,意思是用什么、拿什么、凭什么)、“何(奚、曷……,译为“用……做什么呢”“……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2.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或“难道不……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算是……吗”。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列子·汤问》)(3)“何(奚)以……为”“何(焉)……为”,可译为“要……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4)“岂庸……乎(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呢”。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5)“非……软”,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怎么)……呢”。

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7)“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文句式总结

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句式总结文言文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写作方式,具有独特的句式特点。

以下是对常用的文言文句式进行总结。

1. 主谓结构文言文中主谓结构的句式较为简单,主谓结构可以是单个词或短语。

例如:“吾欲伐之”、“入之则存,不入则亡”。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文言文中常见且基本的句式,主语是动作的发出者,谓语表示主语的动作,宾语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例如:“夫人其出乎”、“内外之患不同也”。

3. 谓宾结构谓宾结构中,谓语是动作的发出者,宾语则和谓语之间没有主谓关系,宾语是动作的承受者或对象。

例如:“故智者之虑国也”,“日夜不停”。

4. 主谓双宾结构主谓双宾结构由一个谓语和两个宾语组成,第一个宾语表示动作的承受者,第二个宾语表示动作的对象。

例如:“称其善者以巧言饰之,谏其不善者以诈词惑之”。

5. 主谓表结构主谓表结构中,谓语是一个动态动词或形容词,表语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例如:“夫人之言不怵心也”。

6. 不定式结构不定式结构是文言文中常用的一种句式,不定式可以作为名词、形容词或副词使用。

例如:“欲速则不达”、“欲治其国莫先齐其家”。

7.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是由两个或多个相同等级的成分连接而成的句式。

例如:“朝发白帝,暮到江州”。

8. 连词结构文言文中常用的连词有“而、乃、则、即、若、故、如、然、则、亦”等,连词可以连接词语、词组或句子。

例如:“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9. 状语结构状语结构常常用于修饰谓语或动词短语,状语可以是单个词或短语。

例如:“居大不易,然靡避之地”。

10. 倒装结构倒装结构是为了突出或强调某个成分而改变正常语序的结构。

例如:“闻中路有人焉”,“前方有敌”。

11. 主从结构主从结构由一个主句和一个或多个从句组成,从句中的动词形式一般要遵循主句的时态、语态和语气。

例如:“闻君早起,夜不寐也”、“得贤者而贱之,失贤者而贵之”。

12. 虚词结构虚词结构中的虚词是为了表示语气、语态、态度等而引入的词语。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专题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和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兴趣。

1.2 教学内容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定义、分类和特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

1.4 教学步骤1.4.1 导入:讲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概念。

1.4.2 讲解:介绍文言文特殊句式的分类和特点。

1.4.3 实例分析:分析具体文言文特殊句式的例子。

1.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1.4.5 总结:强调文言文特殊句式在古文阅读中的重要性。

第二章:判断句2.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2.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判断句的用法。

2.4 教学步骤2.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2.4.2 讲解:讲解文言文判断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2.4.3 实例分析:分析判断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2.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2.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判断句。

第三章:被动句3.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3.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被动句的用法。

3.4 教学步骤3.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3.4.2 讲解:讲解文言文被动句的构成要素和句式结构。

3.4.3 实例分析:分析被动句在文言文中的具体运用。

3.4.4 互动环节:学生提问,教师解答。

3.4.5 练习:学生自行判断给出的文言文句子是否为被动句。

第四章:倒装句4.1 教学目标掌握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特点和用法。

4.2 教学内容讲解文言文倒装句的构成要素、句式结构和用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实例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倒装句的用法。

4.4 教学步骤4.4.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⑤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于朝廷战胜) ⑥故燕王欲结于君。 (故燕王欲于君结) ⑦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璧俱于柱碎矣) ⑧设九宾于廷 (于廷设九宾) ⑨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 (赵岂敢留璧而于大王得罪乎?) ⑩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青于蓝取之,而于蓝青)
⑾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 不于时拘,于余学。) ⑿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 (魏惠王兵数于齐秦破,国内空。) ⒀且立石于其墓之门 (且于其墓之门 立石) ⒁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至于负者于途歌,行者于树休 (15)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邶 风· 静女》
①三岁贯汝,莫我肯顾。 (《诗· 魏风· 硕鼠》) ②不患人之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 宪问》) ③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晋灵公不君》) ④(亮)每自比於管仲、乐颜,时人莫之许也。 (《三国志· 诸葛亮传》) ⑤……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於国也》) ⑥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
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古汉语中,介词“以”有“用、把、拿”等意义, 则其宾语往往可以提到“以”的前面。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皜皜乎不可尚矣! 蛹以为母,蛾以为父。《荀子· 蚕》 赋· 汝颍以为险,江汉以为池。《荀子· 议兵》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 氓》〈诗经〉 这种宾语前置在汉语成语中有残留的痕迹。如: 一以当十 一以贯之 夜以继日 晚食以当肉 安步以当车 无祸以当福
疑问代词 有三类:
吾谁欺?欺天乎?《论语· 子罕》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公羊传· 隐公元年》 敢问何谓也?《左传· 郑伯克段于鄢》 彼且奚适也?《庄子· 逍遥游》 而今安在哉?《苏轼· 前赤壁赋》
(2)疑问代词充当介词宾语而前置 例:“谁为为之?孰令听之?” “微斯人,吾谁与归?” 子归,何以报我?《左传· 成公三年》 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 范雎说秦王》 吾谁与为亲?《庄子· 齐物论》 ——身体的各个部分我与哪个更亲近呢? 许子奚为不自织?《孟子· 许行》 ——(孟子问陈相)许行为什么不自己织布呢? 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 里仁》 ——君子离开了仁,从哪儿成就名声呢? 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 谁为哀者?(《五人墓碑记》)
2.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①(古)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今)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②(古)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今)处在高高的庙堂上,就为他的人民忧虑,处在僻 远的江湖间,就替他的君主担忧。
①②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爪牙”、“筋骨”、 “庙堂”、“江湖”,后置定语分别是“利”、 “强”、“高”、“远”,四个“之”是定语后 置句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第九章 语法(二)
文言词序 (句式)
一、概述
词序也叫语序,指词语(包括词和词组)在句子 中组合的先后次序。汉语的词或词组充当句子成 分,它在句中的位置是比较固定的。 一般的规律是:(定语) + 主语 + 状语 + 谓 语 + 补语 + 定语 +宾语 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动词在前,宾语在后;定 语、状语在中心语之前,补语在中心语后。总的 说来,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一致。但是古代汉语 中也有一些语序是现代汉语所没有了。了解这些 特殊语序,对阅读文言文有重要意义。
1.中心词+之(而)+后置定语+者
(古)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今)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饭有时要吃一担粮食。 (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今)这四种人,是天下无依无靠的走投无路的老百姓
(古)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今)而能不易其志者缙绅
前两句中的中心词分别是“马”、“穷民”,后置定语 分别是“千里”、“无告”,标志性的词语分别是 “之……者”、“而……者”,其中的“者”相当现代 汉语中联系定语和中心词的结构助词“的”。
“中心词+之+定语+者”这可以看作 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 (《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 却到了那里)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 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③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具有隐逸 气质的花” )
…….,……也。
…者,…也。……,……。来自判断句……者,……。 为、乃、即等
文 言 句 式 种 类
省略句(主、谓、宾、介、兼语)
被动句(于、为、见、无标志)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 主谓倒装 固定结构
二、宾语前置
(一)含义 古今汉语句法成分的位置基本相同, 但是,有些句法成分的位置不同于现代汉 语;另外,还有些句法成分在特定的语法条 件下所处的位置也不同于现代汉语。 这里讨论的宾语前置,指的是古代汉 语的宾语,在某些特定的语法条件下,要 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
古今汉语在语序上的不一致是一种正常现 象。对古代汉语中的特殊语序的认识,必须要 有历史主义的观点。不应把文言中凡是与现代 汉语语序不同的地方都看成是“倒装”。 一 种语言在不同的时代语序不同,这是语序的一 种历史变化。 我们在这里所说的古代汉语的 特殊语序,实际上是先秦汉语书面语的特点, 汉代以后已经从口语中逐渐消失。历代的文言 文仍继续沿用先秦的语序,那只是仿古,并不 反映口语中的情况。
4、数量词做定语后置
①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 可译为“一个核舟” ②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一双白璧 一双玉斗) ③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 (比至陈,六七百乘车,千余骑,数万卒) ④一食或尽粟一石。 (一食或尽一石粟) ⑤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核舟记》) 五 人、八窗 ⑥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十二金人
又: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带陆离长铗,冠崔嵬 切云——佩着长长的宝剑,戴着高高的切云帽)
3.中心词+后置定语+者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 (这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的) ②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有些平时没有准备的生僻字,当即就把它刻 出来) ③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村子里有个好事的年轻人,养着一只蟋蟀)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 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操的 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这种格式形成的“是之谓”、“此之谓”已成 为凝固形式,在文言语句中常见。如: 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 百事不废,是之谓政令行。(《荀子· 王霸》) 是之谓政令行:这就叫做政令通行。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 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左传· 襄公二十 四年》) 此之谓不朽:这就叫做不朽。
包括
“居则曰:‘不吾知也。”《论语· 先进》 ——平日闲居,就说,别人不知道我也。 乱世恶善,不此听也。《荀子· 乐论》 ——乱世厌恶美好的东西,不听音乐。 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后汉书· 张衡传》 毋吾以也。《论语· 先进》 ——人家不用我了。“以”是动词,“用”的意思 。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年》 ——我不欺骗你,你不防备我。 莫余毒也矣。《左传· 僖公二十八年》 ——没有谁危害我了。 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 逍遥游》 ——背负着青天,没有什么东西阻拦它,以后才计划着向 南飞。
在这类用代词复指的前置宾语前可加上表示强 调的语气副词“惟(唯、维)”,构成“惟+ 宾语+是(之)+动词”的格式。 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传· 宣公十二年》) 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 为政》)
惟余马首是瞻。
现代汉语中还保留了这种格式。如“唯利是 图”、“唯命是听”、“唯你是问”、“惟命 是从”、“唯才是举”都是这种格式。
(二)前置类型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
用“是”、“之”等词复指前置宾语 介词“以”的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的,宾语前置。
语法条件 ①全句是疑问句或者反问句。②宾语是疑问代词。
①指人的:谁、孰; ②指物的:奚、曷、胡、何; ③表示处所的:安、焉、恶 (1)疑问代词充当动词的宾语而前置
如果宾语不是代词,即使是否定句, 也不用宾语前置这种格式。例如:
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 (《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 流血及屦,未绝鼓音。 (《鞍之战》) 大毋侵小。(《左传· 襄公十五年》) 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 (《战国策· 秦策》)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则不太严格,前秦古 籍中就有例外。如: 有事而不告我。(《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 诸侯莫违我。(《管子· 封禅》) 这说明从先秦开始,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已 经从前置向后置发展,这种宾语前置在现代成语 中有残留的痕迹。 如:岁不我与、时不我待
补充(一)代词“自”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
如:①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刭。(知道自己/杀了自己) ②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孔雀东南飞》) 现代汉语中这种例子也是屡见不鲜的,如“扪心自问”“自 杀”“自刎”“自信”
(二)“见”字解释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时,可 翻译为“我”,这时“见”是作宾语放在动词谓语之 前,翻译时应后置。
3、用“是”、“之” 等词复指前置宾语
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 小雅· 节南山》 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传· 昭公二十三年》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 僖公五年》)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 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如果宾语是代词,这种宾语前置多用“之”复指,而 不用“是”。 “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左传· 宣公二年》) “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谷梁传· 僖公二年》)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 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 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 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⑦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⑧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