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_陈留根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a37f61d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fa.png)
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小麦生长发育周期长,对生长环境要求较高,所以栽培技术也非常重要。
其中,精量半精量播种是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中的重要一环。
下面就介绍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的高产栽培技术。
精量半精量播种的意义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顾名思义,就是在小麦播种时将种子按照一定的密度进行播种。
精量播种是指每亩播种量在150-219公斤之间,半精量播种则是每亩播种量在220-289公斤之间。
精量半精量播种的意义在于:1.减少种子用量,降低投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2.提高种子出苗率和成活率。
3.通过优化种植密度调整作物群体结构,缓解植株间的竞争,促进小麦植株的生长发育。
4.通过调整种植密度,增强作物的抗旱、抗倒伏、抗病虫害能力,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种子选用播种前要选用健康、饱满、含水率适宜的种子。
好的种子能够提高小麦的出苗率和成活率。
同时,种子的品种也要根据不同的生态环境和种植区域选择不同品种的种子。
地面准备在播种前,应保持农田整洁,去除杂草、残根等,进行松土、耙平和培土。
在土地整理时应注意防止过度耕作和压实土壤。
播种时间在北方地区一般是在春季进行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般时间为3月份。
如果播种过早,可能导致冻害、倒伏和病虫害,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
播种过晚,则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影响产量和品质。
所以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非常关键。
种植密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一般要按照1250-1500株/平方米的密度进行种植。
种植密度的选择要考虑地理环境、品种和实际情况等因素。
总体原则是在保证较高产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种子用量,降低产出成本。
播种方式小麦精量半精量播种主要有“点菜播种法”、“钻孔播种法”和“施肥器播种法”等几种方式。
其中,“点菜播种法”是最常用的播种方式。
播种时需选择适量的播种机具,避免播种量过大或过小。
管护技术播种后,要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干物质积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316ea72d58fb770bf78a552c.png)
示 ) 3次重 复 。 , 1 2 测 定项 目与 方法 . 干 物质积 累 的测 定 : 小 麦开 花 后 每 隔 5d 于 , 在各 处 理 内进 行 五 点 取苗 株 2 O株 , 为考 察 样 作
・2 ・ 6
陕
西
农
业
科
学
不 同播 种 密度 对 小 麦 干物 质 积 累 的影 响
张 (. 1 山西农业大 学 信息学院 , 山西 太谷 晋 字海 萍 , 000 ) 381
000  ̄. 38 02 山西农业大学 信息科 学与工程 学院, 山西 太谷
摘 要 i 大 田 生 产条 件 下 , 究 了不 同播 种 密度 对 小 麦 干 物 质 运 转 的 影 响 。结 果 表 明 , 距 配 置 对 灌 浆 期 在 研 行 间籽 粒 淀粉 积 累存 在 一 定 的 影 响 。 宽行 灌 浆前 期 淀粉 积 累较 窄 行 的 多 , 期 窄行 种 植 的 积 累 又快 于 宽 行 的 , 后
8 .2 97 6 98. 1 9 . 98 O
1 OO7 3 . 1 O5 8 O.
9 38. 6
收 稿 日期 : 0 2 0 - 2 2 1 — 22
作 者简 介 : 张
晋 (9 0)男 , 1 8 一 , 山西 榆 社 人 , 教 , 士 , 助 硕 主要 从 事 生 物 化 学 和蛋 白质 方 面 的 教学 和研 究 。
最 终 窄行 种 植 的 淀 粉 积 累较 多。 不 同 密度 处理 淀 粉 积 累量 随 密 度 的 增 加 呈 降 低 趋 势 。
关 键 词 :小 麦 ;播 种 密 度 ;干 的 积 累 、 配 和 运 转 分
小麦播种深度要掌握
![小麦播种深度要掌握](https://img.taocdn.com/s3/m/38518441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df.png)
成功案例三
总结词
注重播种深度管理是实现小麦高产稳产的关 键之一。
详细描述
在实践中,通过精细管理播种深度,可以使 小麦的出苗率大大提高,并且能够促进小麦 的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形成。同时,科学的播 种深度还有助于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和保温 效果,为小麦的生长创造更加适宜的环境。 注重播种深度管理还有助于实现小麦的高产
成功案例二
总结词
合理调整播种深度可以改善小麦的品质。
详细描述
在实践中,通过调整播种深度,可以影响 小麦的生长速度和干物质的积累。适当的 播种深度可以使小麦植株分布更加合理, 提高小麦的抗逆性和抗病能力,进而改善 小麦的品质。同时,合理的播种深度还有 助于提高小麦的蛋白质含量和面筋质量, 为制作高品质的面粉提供更好的原料。
加强水分管理
灌溉
在播种前进行充分灌溉 ,有利于种子萌发和生 长。
雨后排水
及时排除田间积水,防 止土壤过湿影响种子萌 发。
干旱补灌
在干旱时期进行补灌, 保证土壤湿度,促进种 子生长。
合理施肥与追肥
基肥施用
01
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施肥量,并均匀撒
施。
追肥管理
02
根据小麦生长需求,及时进行追肥,以满足小麦生长过程中的
稳产,为农业生产带来更好的效益。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深播对小麦产量的消极影响
深播可能导致小麦生长延迟,生物量减少,千粒重降低,从而降低产量。
03
小麦播种深度技术要点
播种深度要适中
适中播种深度
小麦播种深度应根据土壤水分、土质及播种时间等因素 综合确定,一般适宜的播种深度为3-5厘米。过浅或过深 都会影响小麦的出苗和生长。
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
![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ce53646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a5.png)
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分析摘要:当前我国小麦种植比较容易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自身生产效益大打折扣。
由小麦产量降低导致的食不果腹现象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农业生产中关注的焦点。
本文主要针对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进行分析。
关键词:小麦;高产稳产;影响因素;防治措施1小麦高产稳产的影响因素1.1种子因素种子因素是影响小麦生产的最基础因素。
当前许多地区在进行小麦选种的过程中没有对种子进行合理选取,导致小麦品种缺陷大幅提升。
小麦品种缺陷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小麦抗病性较差。
小麦抗病性较差,非常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导致出现纹枯病,造成小麦疏导组织受损。
由上述状况非常引起小麦的产量大幅降低,导致小麦穗颗粒减少及颗粒不均匀,造成小麦产量大打折扣;第二,小麦抗倒伏能力较差。
1.2土壤因素土壤的厚度、肥沃程度直接影响着小麦的生长效果。
小麦对土壤的要求较高,需要耕作于25cm深处的肥沃土壤,当常规土壤条件没有满足小麦的生长要求时非常容易造成小麦产量降低。
除此之外,土壤还要具有一定的松紧程度,保证小麦生长温度、湿度符合其生长要求。
1.3施肥因素在进行施肥的过程中,许多农民一味追求产量,没有对小麦生产的实际需要量进行分析就盲目施加氮肥,这种状况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磷及钾肥含量降低,造成小麦营养过于旺盛,导致小麦在生产的过程中两极分化推迟,造成小麦抗倒伏的效果大幅降低。
1.4气候因素气候因素是导致小麦减产的重要原因。
当初冬温度过高时小麦的生产期会明显间断,当小麦成长前期温度过高时,小麦的有效分蘖期会大幅缩短,导致成穗效果受到制约。
小麦在阴雨天气较多的环境中非常容易出现茎秆减弱现象,导致倒伏发生的可能性大幅上升,这种状况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麦产量。
2小麦高产稳产的防治措施2.1做好种植选地工作农业信息化背景下,通过精选适宜的土地,保证土壤足够、肥力充足,有助于小麦集约化、大规模生产目标的实现。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251bfd50c22590102029d62.png)
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摘要通过小麦—水稻轮作种植模式进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在当前施肥水平条件下,秸秆还田量在0~9 000 kg/hm2时,产量表现出随秸秆用量增加而递增的趋势,用量在9 000 kg/hm2时水稻产量达到最高。
随着秸秆还田量的继续增加产量反而呈迅速递减的趋势。
建议小麦秸秆全量还田,通过施用有机物料腐熟剂腐熟分解,不断提升土壤肥力水平,改善作物生长环境,进而提高作物产量。
关键词用量;秸秆还田;水稻产量在小麦收获季节,应用秸秆快速腐熟技术,及时将秸秆还田腐熟,可利于培肥土壤,为下季作物种植奠定肥力基础[1]。
使用有机物料腐熟剂能起到有效加快腐熟农作物秸秆的作用,它能使秸秆中所含的有机质及磷、钾等元素转化成为植物所需的营养,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作物单产,并避免焚烧秸秆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2-4]。
通过小麦—水稻轮作种植模式进行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试验,研究当前施肥水平条件下,不同秸秆还田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确定适宜的秸秆还田量,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试验施用的谷霖牌有机物料腐熟剂,主要成分为有效活菌数≥0.5亿个/g,上海联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
试验中稻品种为深两优5814;每小区有机物料腐熟剂用量均为150 g,用种量为11.25 kg/hm2。
1.2 试验设计试验田安排在南城后湖村,采用大区示范设计,设6个秸秆还田用量,即0 kg/hm2(A)、2 250 kg/hm2(B)、4 500 kg/hm2(C)、6 750 kg/hm2(D)、9 000 kg/hm2(E)、11 250 kg/hm2(F)。
不设重复。
试验肥料按氮磷钾12∶3∶6施入,氮肥50%作基肥,50%作追肥,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基追比为2∶1。
一共施3次肥料,第1次基肥(6月3日):每小区施尿素978 g、过磷酸钙1 873 g、氯化钾500 g;第1次追肥(6月12日):每小区施尿素489 g;第2次追肥(7月9日):每小区施尿素489 g、氯化钾250 g。
川农《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本科)》21年6月作业考核【标准答案】
![川农《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本科)》21年6月作业考核【标准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b71564d4d8d15abf234e9f.png)
《田间试验与统计分析(本科)》21年6月作业考核试卷总分:100 得分:80一、单选题 (共 20 道试题,共 40 分)1.随机选取某植物的3个植株(A),在每一植株内随机选取2片叶片(B),用取样器从每一片叶子上选取同样面积的两个样品,称取湿重(g)。
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植株内叶片间自由度dfB(A)=()。
A.6B.11C.3D.2答案:C2.有一两因素试验,A因素设置4个水平,B因素设置3个水平,采用交叉分组获得水平组合,完全随机设计,处理重复3次,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处理间自由度dft=()。
A.3B.2C.6D.11答案:D3.测定了某小麦品种的主穗长(x1,cm)和穗下节长(x2,cm)共20组数据,已计算得两性状间的相关系数r=0.905。
用查表法判断两性状间是否存在直线关系,则应查自由度df=()的临界r 值表。
A.20B.19C.18D.1答案:C4.测定了中籼品种南京11号13块高产田的穗数(x,万/667m2):26.7,31.3,30.4,33.9,34.6,33.8,30.4,27.0,33.3,30.4,31.5,33.1,34.4,该样本的样本容量n=()。
A.12B.13C.1D.11答案:B5.为了研究不同品种和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品种(A)设置3个水平,种植密度(B)设置4个水平,采用交叉分组得到12个水平组合(处理),每一处理实施在一个试验单位上,得到小区产量(kg)。
进行方差分析,则品种间自由度dfA=()。
A.11B.3C.2D.6答案:C6.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显著性检验,“不显著”意味着()。
A.两个样本平均数相差很小B.接受备择假设C.没有足够的把握否定无效假设D.否定无效假设答案:C7.分别在种植5个杂交水稻品种(A)的小区上随机选取2个样点(B),每个样点随机选取5株测定其干物质重量(g)。
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方差分析,则品种内样点间自由度dfB(A)=()。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ac5e13b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a4cb44e.png)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在种植作物时所使用的种子数量与种植面积的比例。
在小麦种植中,播种密度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管理,可以有效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农业生产提供更好的保障。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期为小麦种植提供参考。
1.1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据研究表明,不同的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有着不同的影响。
一般来说,过大的播种密度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从而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的吸收利用,导致产量下降。
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造成土壤肥力的浪费,导致小麦产量无法达到最大化。
为了取得较高的小麦产量,科学合理的播种密度尤为重要。
1.2 最佳播种密度的确定确定最佳的播种密度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小麦的品种、生长周期、生长环境、土壤条件等。
一般来说,不同品种的小麦对播种密度有着不同的适宜范围,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生长周期较长的小麦品种可以适当增加播种密度,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
最佳播种密度需要在实践中通过多次试验和总结来确定。
经过大量试验和比较,一般推荐的小麦播种密度范围为每亩75-150公斤,具体数字还需要进行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一些研究中发现,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将小麦的产量提高10%以上,进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科学合理地确定播种密度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之一。
除了对小麦产量的影响外,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研究表明,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的籽粒充实度、品质指标(如淀粉含量、蛋白质含量等),从而提高小麦的加工价值和营养价值。
而过大或过小的播种密度则会导致小麦品质下降,直接影响小麦的市场竞争力。
确定适宜的播种密度对小麦品质的提高尤为重要。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保证小麦植株之间的营养供应均衡,有利于籽粒的丰满和品质的提高。
适宜的密植可以促进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证小麦的品质。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7af92334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51.png)
小麦要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小麦是我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是世界上重要的粮食之一。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
1. 种质改良种质改良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通过传统育种、分子育种等方法选育出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和新材料。
例如,选育抗病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品种,油饼1号、通威27、中麦22等。
新品种的应用能够大幅度提高小麦单产和品质。
2. 种植方式科学的种植方式也是促进小麦高产的必要条件之一。
首先,要选择适宜种植方法,优选长衍式、精密播种、穴播等种植方式。
其次,对于不同的小麦品种要采取相应的耕作措施,包括适时开沟、及时拔草、徐水调控等。
通过科学的种植措施,能够减轻小麦的生长压力,增加小麦的抗逆性和产量。
3. 施肥技术小麦生长需要多种养分,养分供应不足将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降低产量和品质。
因此,合理的施肥技术是保障小麦高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般来说,小麦生长需要的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适量施用有机肥、磷肥、钾肥等,提高养分利用率,能够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土壤湿度,增强小麦的营养供应能力。
4.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是影响小麦生长和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病虫草害防治非常重要。
可以采用防虫网、粘虫板等防治虫害,对于小麦病害则可以利用化学农药或者生物农药喷洒,做好合理的病虫草害防治,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5. 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管理也是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措施之一。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农业物联网、移动智能终端等方式,建立小麦生产信息管理平台,整合小麦的生长情况,实时监测小麦的生长状态,提高小麦的管理水平和产量。
综上所述,小麦高产的关键技术措施包括: 种质改良、种植方式、施肥技术、病虫草害防治和智能化管理等。
采用这些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单产和品质,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实现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706e3d6c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a5.png)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冬小麦产量受播期的影响是一个复杂的因素,其产量会受到不同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特性等因素的影响。
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是显著的。
如果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太早,会面临霜冻、寒潮和干旱等不利天气条件,从而导致幼苗受损或死亡,进而影响产量。
相反,如果冬小麦的播种时间太晚,会面临夏季高温和干旱的影响,导致种子发芽率低,进而影响产量。
选择适当的播种期对冬小麦的产量非常重要。
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构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冬小麦的生育期长短上。
在理想的播种期内,冬小麦的生育期较长,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和养分积累,从而促进冬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产量。
而如果播种期太早或太晚,冬小麦的生育期就会相应变短,无法充分利用环境条件,进而影响产量。
不同播种期对冬小麦的抗病性和抗逆性也有影响。
适宜的播种期有利于冬小麦生长期间的抗病能力和抗逆能力的提高,能够更好地应对病虫害和恶劣气候条件的影响,减少产量的损失。
种植管理也是冬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宜的播种期可以使农民有更足够的时间进行农田管理,如松土、中耕、施肥和除草等,从而提高产量。
而如果播种期不合适,可能会使种植管理的工作时间受限,无法充分发挥管理的效果,影响产量。
不同播种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调控冬小麦的生育期、抗病性和抗逆性以及种植管理等方面来实现的。
选择适宜的播种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冬小麦的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效益。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cae3bf6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8b.png)
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随着气候变化的加剧,冬小麦的产量与其构成因素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成为农业领域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文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不同播期对冬小麦的产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播期下,冬小麦的产量表现出不同的趋势。
一般情况下,早播期的冬小麦产量要高于晚播期。
这是由于早播期的冬小麦有更长的生长时间和更好的光照条件,能够生长得更加充分。
同时,早播期的冬小麦在遭遇自然灾害的时候,如霜冻和干旱,有更多的时间自行修复,因此产量变异性相对较小。
而晚播期的冬小麦,由于生长时间较短且在成熟季节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其产量较为不稳定。
其次,不同播期也会对冬小麦产量的构成因素产生影响。
在不同的播期下,冬小麦的生物学特性以及环境特征也会随之变化。
早播期的冬小麦在生长上相对较为积极,植株高度、茎粗、穗长和穗粒数等产量构成因素都相对较高,但是单粒重和千粒重较小。
晚播期的冬小麦则相反,单粒重和千粒重较高,但其他产量构成因素相对较小。
这是因为晚播期的冬小麦在成熟期遭遇自然灾害的压力较大,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加紧积累养分,以提高谷粒中营养物质的含量。
最后,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还受到诸多其他因素的制约。
例如,栽培区域的气候、土壤和栽培技术等都会影响着播期对产量的影响程度。
在不同的栽培区域中,早播期产量的优势可能受到气温和阳光等环境因素的影响,晚播期产量的稳定性也可能受到降水等气象因素的影响。
总结起来,不同播期对冬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差异。
农民在选择播期时应综合考虑多个因素,以达到最优的产量效果。
农业领域也应不断深入研究不同播期的冬小麦产量变化规律,制定科学合理的栽培方案,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耕作方式对太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N_2O排放的影响
![耕作方式对太湖地区冬小麦生长季N_2O排放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df46f58902d276a200292e78.png)
式中助 气体排放通量 ( ・-h g 2 ), 为标准 m . p 状态下气体的密度 ,是采样箱的净高度 ( , c t m) d/ d 为单位 时间内采样箱 内气体 的浓度变化率 ,2 3 7 为 气态方程常数 , 为采样过程中采样箱 内的平均摄 氏温度 ( )。 ℃ 在每次气样采集 的同时 , 用便携式数字温度计 分 别测 定5c m和 1 0c m土层 的 土壤温 度 。 13 试 验 数据 处理 . 试验数据分别采用S S 5 软件和E cl P S 1. 0 xe 进行 统 免耕 、 耕、传统耕作 ) 少 对太湖地区稻麦轮作 系统麦季 土壤N 0 2 排放 的影 响。结果表明 : 有植株
参 与下免耕 、少 耕和传统耕作 的冬小麦生长季N2 平均排放通量分别为6 .5 g 2 一 9 4 ・ 2 - 88 gm-h , O 3 ・ . 、3 . g . 7 m-h 9 m-h 和4 . 3 ・ 2 ~ . 无 植株参与下分别 为7 . gm-h 、5 . gm-h T 6 . gm-h ,麦季N O 34 ・ Z 一 29 - 2 l 36 I ・ 2 8 . 7 .  ̄ J 0- t . 2 排放通量 的季节变化与5c m、1 0c m土壤 温 度呈显著或极显 著线性 正相关 ( = . 0 ~O 5 * ,n 2 r O4 * . 4 * = 8)。小麦种植X N 0的排放影响较大 ,无植 株参 与的N2 季 节总排 0 6  ̄2 0 放量显著高于有植株参与的处 理 ( P<00 );耕作方式显著影响冬小麦农 田N2 .5 0季节 总排 放量 ( P<00 . 5),有植株参 与下
2 结果 与分析
21 耕 作 方式 对冬 小 麦农 田N O季 节变化 的 影响 . z 冬小麦生长期间 , 稻麦轮作系统农 田不 同耕作 方 式 下 N2 O排 放通 量 的季节 变化 趋 势见 图 1 。从 图
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c579670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00.png)
现代农业科技2023年第17期农艺学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产量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訾利梅(太和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安徽太和236600)摘要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进化肥减量化行动,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
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
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磷养分吸收量最大。
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测土配方施肥处理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总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
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6.3、4.2、12.3百分点。
关键词小麦;施肥方式;产量;养分含量;肥料利用率中图分类号S512.1;S1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23)17-0008-03DOI:10.3969/j.issn.1007-5739.2023.17.0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 on Yield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 of WheatZI Limei(Taihe County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Promotion Center,Taihe Anhui236600) Abstract In order to optimize the fertilization structure of wheat,promote the chemical fertilizer reduction action, and improve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fertilizer,this paper conducted a test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fertilization methods(such as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and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on wheat growth and 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could improve wheat grain yield.The wheat grain yield was7845kg/hm2under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which was3.56%higher than that under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improved the absorption of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in wheat grains and straw,and the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contents in wheat grains increased by5.85% and8.75%,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Among the treatments,phosphorus uptake of100kg grain nutrients were the highest in the 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treatment.The total nutrient uptak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increased by12.34%,10.95%and4.67%,respectively,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fertilization treatment.Soil testing and formulated fertilization was beneficial to improving the utilization rate of wheat pared with conventional fertilizer treatment,the utilization rate of nitrogen,phosphorus and potassium fertilizer in wheat season increased by6.3,4.2and12.3percentage points,respectively.Keywords wheat;fertilization method;yield;nutrient content;fertilizer utilization rate小麦是安徽省太和县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摸清常规施肥条件下小麦氮肥、磷肥和钾肥的利用率现状和测土配方施肥提高氮肥、磷肥和钾肥利用率的效果,对提高小麦产量和节约用肥具有重要意义[1]。
小麦轮作高效栽培技术
![小麦轮作高效栽培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43cd8f28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6.png)
小麦轮作高效栽培技术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面积广泛,对我国的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农业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和研究各种高效栽培技术,其中小麦轮作技术成为了一种被广泛应用的方法。
本文旨在介绍小麦轮作高效栽培技术的原理、方法和效益。
一、小麦轮作的原理小麦轮作是一种在不同作物间交替种植的技术,其主要原理是通过改变土壤环境和减少病虫害发生,从而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种植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土壤退化、病虫害泛滥等问题,而轮作作物可以有效地改变土壤中的养分含量及病虫害的传播,使得土壤更加肥沃,同时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
二、小麦轮作的方法1. 选择合适的轮作作物小麦轮作的关键是选择合适的作物进行轮作。
常见的轮作作物包括玉米、豆类、油料作物等。
这些作物在小麦的生长间歇期能够有效地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同时也可以减少小麦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
2. 合理安排轮作顺序轮作作物的顺序也是影响小麦轮作效果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轮作作物的顺序应按照对土壤的改良程度逐渐加强,例如先种植豆类作物,再轮作玉米等油料作物,这样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质量。
3. 控制小麦的连续种植年限为了达到最佳轮作效果,农民在实施小麦轮作时需要控制小麦的连续种植年限。
通常建议小麦的连续种植年限不超过三年,这样可以有效地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保持土壤的生产力。
三、小麦轮作的效益小麦轮作技术的应用可以带来许多效益。
1. 提高小麦产量轮作作物能够改变土壤环境,提升土壤质量,从而为小麦的生长创造更好的条件。
同时,轮作作物也能够有效地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小麦的减产情况,因此小麦的产量也得到了提高。
2. 提升小麦品质良好的轮作技术能够改善土壤肥力,提供充足的营养供应,使小麦的品质得到提升。
研究表明,轮作作物可以增加小麦的蛋白质含量、糖分含量等,使其食用价值得到提高。
3. 减少化肥农药使用轮作作物可以提供充足的有机质和养分,降低对化肥的需求,减少农民的经济负担。
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
![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85e3493a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42.png)
上海农业科技王安邦,等: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2021(3):46-47,80•粮油作物•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小麦新品种“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王安邦顾正中周羊梅杨子博杜莹莹(淮安市农科院,淮安223001)摘要:为探究小麦新品种“淮麦44”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播期与播种密度,特进行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
结果表明,“淮麦44”在淮北地区的最佳播期为10月15B250,且以每667n?基本苗数为21万苗时,小麦产量较高。
关键词:播期;播量;淮麦44;小麦;产量中图分类号:S512.1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⑴,小麦的高产稳产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非常重要叫近年来,随着小麦产量的不断提高,生产上对影响小麦群体结构因素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播期和播种密度即是影响小麦产量的重要因素,适期播种、合理密植能有效协调小麦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平衡发展,从而 获得较高的产量。
“淮麦44”是江苏徐淮地区淮阴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为探究该品种在江苏省淮北地区生产上的适宜播期与播种密度,笔者进行了不同播期和播种密度对“淮麦44”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以期为“淮麦44”在生产上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现将相关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概况试验于2019—2020年在淮安市农科院科研创新基地进行。
试验田土壤为黏壤土,前茬作物为大豆。
供试小麦品种为“淮麦44”,播种方式为人工播种,播种后浇1次水,小麦收获期为2020年6月6日。
供 试氮肥为尿素,小麦一生合计每667Hi?施纯氮18 kg,氮肥运筹为基肥:平衡肥:拔节月巴:孕穗肥=5: 1:2:2。
其中,基肥于播种前施用,平衡肥于越冬始期(12月20日)施用,拔节肥在小麦基部第一节间定长、叶龄余数为2・5叶时施用,孕穗肥在小麦叶龄余数为1叶时施用;磷、钾肥作基肥一次性施用,每667n?施P2O5和K2O均为8kg o试验期间其他管理措施同大田生产。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https://img.taocdn.com/s3/m/48409bf9866fb84ae55c8d26.png)
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提高小麦产量的途径摘要:小麦的单产决定于单位面积的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1],但在不同的产量水平下,各构成因素对子粒产量的贡献不同。
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关系,只有三者的乘积达到最佳组合时,才能使产量最高。
在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穗数对穗粒数和粒重处于支配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则处于接受影响的地位,而这三因素的组合又受栽培方式、播种密度、播期等因素有关,只有三因素协调发展时,才能获得高产[2]。
关键词:小麦产量构成因素增产1 小麦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小麦产量三个构成因素之间存在制约关系,穗数的形成是分蘖发生和两极分化的结果,最后决定穗数多少的时期是抽穗期。
从播种到抽穗以前的各种生态环境和生育况,都对穗数多少存在一定影响和制约作用穗粒数的多少是开花授精6-7天后决定的,它取决于分化小花的数量和小花与子粒退化的比率。
穗粒数的多少受穗分化到粒数定型期间的生态环境和植株有机、无机营养状况的影响.其中包括穗数的影响;而粒数对穗数并无影响关系。
粒重除了其遗传因子控制外,还受制于子粒灌浆期间的各种生态因素和植株的营养状况,穗数的多少是制约粒重的原因之一,粒数的多少对粒重也有一定的制约作用)由此可知,在构成小麦产量的三个因素中,穗数是对穗粒数和粒重有较强作用的制约因素,穗数的多少对穗粒数和粒重始终处于主动的影响,支配的地位;穗粒数和粒重基本上处于被动的,接受影响和支配的地位。
因此,在生产中协调三因素关系时,主要通过调节穗数来实现[3]。
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但产量是三因素的乘积,所以只注重穗数的增加而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从而使产量减少的方法是不可取的。
由于千粒重的变异系数最大,可调节的力度也最大,因此,千粒重在该麦区有很大的提高空间。
很多的研究[4]发现千粒重的遗传力较高,效应潜力很大,显性作用明显,在育种中适合作早代选择:在栽培上主要是通过提高灌浆强度与延长灌浆时间来提高千粒重,比如采取适期早播,保证小麦充足的灌浆时间,增加小麦的灌浆强度。
小麦出苗分蘖数实验报告
![小麦出苗分蘖数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46dd2aee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d4.png)
一、实验目的1. 了解小麦分蘖的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 探究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
3. 分析小麦分蘖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材料与方法1. 实验材料:小麦种子、土壤、有机肥、水等。
2. 实验方法:(1)选取小麦品种:选用我国常见的小麦品种“豫麦18”。
(2)播种密度设置:设置三个播种密度梯度,分别为30万株/亩、45万株/亩、60万株/亩。
(3)播种时间:在适宜的播种季节进行播种。
(4)土壤处理:播种前对土壤进行消毒、施肥、松土等处理。
(5)观察记录:播种后定期观察小麦的生长状况,记录分蘖数、植株高度、叶色等指标。
三、实验结果与分析1. 小麦分蘖特性小麦分蘖是指小麦在生长过程中,主茎节间形成新的分蘖枝的现象。
分蘖能力是小麦产量形成的重要基础,对小麦产量有显著影响。
本实验中,小麦品种“豫麦18”在适宜的播种密度和土壤条件下,表现出较强的分蘖能力。
2. 不同播种密度对小麦分蘖数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随着播种密度的增加,小麦分蘖数逐渐增多。
在30万株/亩的播种密度下,小麦分蘖数为10.5个/株;在45万株/亩的播种密度下,小麦分蘖数为15.2个/株;在60万株/亩的播种密度下,小麦分蘖数为20.8个/株。
这说明,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分蘖数。
3. 小麦分蘖数与产量之间的关系根据实验结果,小麦分蘖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
随着小麦分蘖数的增加,产量也随之提高。
在播种密度为60万株/亩时,小麦产量最高,为856.2kg/亩。
四、结论1. 小麦分蘖能力较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分蘖数。
2. 小麦分蘖数与产量呈正相关关系,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提高小麦产量。
五、建议1. 在小麦种植过程中,应根据土壤、气候等条件,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以提高小麦分蘖数和产量。
2. 加强小麦栽培管理,如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为小麦分蘖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3. 优化小麦品种选育,培育分蘖能力强、产量高的新品种,以满足市场需求。
影响小麦分蘖的主要原因及对策
![影响小麦分蘖的主要原因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7c46e8d1581b6bd97e19ea81.png)
影响小麦分蘖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作者:肖慧来源:《河南农业·综合版》 2013年第13期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沈丘分校肖慧沈丘县地处豫东平原,属黄淮平原冬麦区,小麦生产在沈丘县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几年来,沈丘县部分麦田出现分蘖减少、麦苗瘦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笔者通过近几年的深入观察研究,现将麦苗分蘖减少、麦苗瘦弱发生原因及管理措施介绍如下。
一、造成分蘖减少、麦苗瘦弱的原因(一)播种过晚。
小麦的适宜播种时间依品种而定,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6~18℃,地下5cm处地温17~19℃时播种,半冬性品种在日平均气温14~16℃,地下5cm处地温15~17℃时播种;低于这个温度指标,均为晚播小麦。
小麦分蘖的适宜温度为13~18℃,低于10℃时分蘖缓慢,低于0℃时分蘖基本停滞。
据调查,由于播种期过晚和越冬期气温偏低,分蘖发生和生长的热量不足,分蘖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但对大面积麦田分蘖的影响往往较高肥水麦田大。
所以寒秋冷冬年份易导致大面积麦田的分蘖和穗数不足。
(二)播种过深。
受耕作方式的影响,当地多采用旋耕机整地,旋而不耙,造成土壤虚而不实,易出现播种过深现象。
实地调查显示,出现分蘖减少、麦苗瘦弱的麦田播种深度在5~9cm,地中茎4~8cm,叶片2~3片,部分麦苗还压在土中。
由于播种过深,造成地中茎过长,消耗种子养分过多,幼苗生长缓慢,叶片细长,根系生长不良,麦苗瘦弱,分蘖减少。
据试验,小麦种子播种深度为3~4cm时,分蘖多且大,不缺位,没有不分蘖现象;播深5~7cm时,分蘖晚,分蘖少,且出现缺位现象;播深在10cm以上,地中茎为2节,节眼处有少许初生根,根本没有分蘖。
(三)养分不足。
氮肥有促进分蘖的作用,氮、磷肥配合施用效果更好。
小麦3叶期以后,所需营养主要从土壤中吸取。
如果早期速效肥不足,导致小麦3~4叶期苗势不壮,是麦苗第1叶位空位的首要原因。
特别是氮肥不足,则分蘖受阻,严重时不分蘖,影响了高产群体的培育。
播种量对小麦品种宛1390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播种量对小麦品种宛1390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299e93c3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f.png)
2023年第11期研究论文58基金项目: 财政部和农业农村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CARS-03);河南省农业良种联合攻关项目(2022010101)通信作者:李金榜播种量对小麦品种宛1390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张 彬 王 震 石利朝 简俊涛 李金秀 李金榜(南阳市农业科学院/南阳市科学院,河南南阳473000)摘要:为了给小麦品种宛1390的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田间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播种量条件下,宛1390的产量与产量构成要素,以及干物质的生产、转运。
结果表明,播种量对宛1390的产量及其构成要素有显著影响;花后光合同化物生产是宛1390籽粒干物质的重要来源;宛1390花后光合同化物生产对籽粒干物质的积累量和贡献率均随播种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
在播种量为150kg/hm 2时,宛1390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为585.0万穗/hm 2、35.5粒、47.4g ,产量三要素最协调,干物质积累量大,产量高。
关键词:小麦;宛1390;播种量;干物质积累Effect of Seeding Rate on Yield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of Wan 1390ZHANG Bin ,WANG Zhen ,SHI Lichao ,JIAN Juntao ,LI Jinxiu ,LI Jinbang(Nany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Nanyang Academy of Sciences ,Nanyang 473000,Henan )我国是小麦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小麦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产量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1]。
随着不断增长的人口对粮食的需求,小麦消费水平和消费量有增无减,提高小麦单产,确保总产稳定,是保证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目标[2]。
在小麦生产过程中,播种量是影响小麦群体性状和产量的重要因素。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00b4af7230126edb6f1aff00bed5b9f3f90f72ad.png)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播种密度是指单位面积上播种的作物株数。
在小麦种植中,合理的播种密度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播种密度对小麦产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合适的播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减少空间的浪费,提高单位面积上的作物株数,从而增加产量。
一般来说,小麦的适宜播种密度在每亩300-400株左右,超过这个范围或者密度过低都会导致产量下降。
适宜的播种密度能够使小麦植株间的竞争适度,从而增加穗数和籽粒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产量。
密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小麦的产量产生负面影响。
密度过高会导致植株之间的竞争过于激烈,资源的供应不足,导致植株生长不良、分蘖减少,穗数和穗粒数减少,最终导致产量降低。
密度过低则会造成土地利用率低,浪费土地资源,从而无法充分利用土地潜力,导致产量的下降。
播种密度还会影响小麦的品质。
适宜的播种密度可以改善小麦的品质特征,提高小麦的商品价值。
一般来说,适宜的播种密度能够促进小麦植株的分蘖和分蘖充实,增加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进而增加小麦籽粒的重量和大小,提高小麦的千粒重。
适宜的密度还可以降低小麦的灾害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从而保证小麦品质的稳定。
适宜的播种密度还可以使小麦植株形态匀称,叶片繁茂,光合效率高,从而增加小麦的养分吸收和转运,提高小麦的品质特征。
合理的播种密度对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调整播种密度,可以实现土地资源的最大利用,增加小麦植株数量,提高产量。
适宜的播种密度还可以改善小麦的形态特征,增加小麦的穗数和穗粒数,提高小麦的品质特征,使小麦具有更高的商品价值。
在实际生产中,农民应根据当地的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小麦品种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适宜的播种密度,以获得最佳的产量和品质效益。
小麦育种方法
![小麦育种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d1915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e1fe062.png)
小麦育种方法引言: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而小麦育种则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小麦育种方法,包括选择育种材料、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分子标记育种等,希望对小麦育种的研究者和农民有所帮助。
一、选择育种材料选择优质的育种材料是小麦育种的基础。
育种材料应具备以下特点:高产、抗逆性强、抗病虫害、品质好等。
通过对大量小麦种质资源的筛选和评价,选出具备优良性状的亲本材料,为后续的杂交和选育工作打下基础。
二、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通过不同个体之间的杂交,利用亲和力和优势互补效应,培育出具有优良性状的后代。
在小麦育种中,常常采用的是两亲杂交,即将两个具有优良性状的亲本进行人工授粉,得到杂交种子。
通过对杂交后代的筛选和评价,选出具有优秀性状的品系作为新的品种。
三、突变育种突变育种是通过诱发和筛选突变体,利用其突变的性状进行选育的方法。
通过物理或化学诱变剂的处理,诱发小麦种子的基因突变,然后进行筛选和评价。
突变体可能表现出一些新的性状,如抗病性、耐逆性、高产性等。
通过对突变体的选择和后续的杂交与选育,可以培育出具备理想性状的小麦品种。
四、分子标记育种分子标记育种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学的方法,通过对小麦基因组的分析和标记,筛选具有目标基因的小麦品系。
通过对小麦基因组DNA进行分离、扩增和测序,可以获得大量的分子标记。
通过对这些分子标记与目标性状的关联分析,可以快速筛选出具有目标基因的品系,从而加快育种进程。
五、其他育种方法除了上述的主要育种方法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育种方法值得关注。
比如单株选择育种,即通过对单株进行选择和繁殖,逐渐提高品种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还有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等生物技术方法,可以加快小麦育种的速度和效果。
结论:小麦育种是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关键措施之一,选择育种材料、杂交育种、突变育种和分子标记育种等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推动了小麦育种的进展。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小麦育种方法将进一步完善,为农民提供更优质的小麦品种,为粮食生产做出更大的贡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农业学报(Jiangsu J.of Agr.Sci.),2015,31(4):786 791h ttp ://w w w.js n y x b .c o m陈留根,刘红江,沈明星,等.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J ].江苏农业学报,2015,31(4):786-791.doi :10.3969/j.issn.1000-4440.2015.04.012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陈留根1,刘红江1,沈明星2,郑建初1(1.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江苏南京210014;2.江苏太湖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江苏苏州215155)收稿日期:2015-03-18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04B08);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201103001)作者简介:陈留根(1962-),男,江苏常熟人,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农业生态和稻麦栽培生理生态研究。
(E-mail )chenliugen @sina.com通讯作者:郑建初,(E-mail )zjc@jaas.ac.cn摘要:大田试验,设置人工撒播、条播、穴播等3个处理,研究不同播种方式对扬麦19产量形成的影响。
结果表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单位面积茎蘖数撒播最大,条播其次,穴播最小。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的最高分蘖数撒播最大,穴播最小,小麦的茎蘖成穗率撒播要明显小于条播和穴播。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叶面积指数,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叶面积指数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
不同播种方式小麦产量,条播小麦的产量最高,单位面积产量分别比撒播和穴播增加3.0%和9.1%。
条播使小麦产量增加,主要是因为条播显著增加了小麦的穗粒数,千粒质量对条播小麦产量增加的作用相对较小。
在小麦生育前期,撒播小麦干物质积累较大,到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较大。
经济系数,条播小麦略低于撒播小麦和穴播小麦,处理间差异不明显。
总体而言,生育前期撒播小麦茎蘖发生快,叶面积指数高,群体相对较大;生育中后期条播小麦群体结构更加合理,生长速度加快,叶面积指数较高,干物质累积量大,最终产量显著增加。
关键词: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干物质累积量;产量形成中图分类号:S51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440(2015)04-0786-06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ing modes on grain yield formation of wheatCHEN Liu-gen 1,LIU Hong-jiang 1,SHEN Ming-xing 2,ZHENG Jian-chu 1(1.Institute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s ,Jiang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ngjing 210014,China ;2.Suzhou City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Suzhou 215155,China )Abstract :A field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on Yangmai 19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broadcast seeding ,row see-ding and bunch seeding on grain yield in wheat.The results showed that Maximum stem and tiller number per unit area was observed in wheat with broadcast seeding ,and the minimum ,in wheat with bunch seeding.Among different planting meth-ods ,broadcast seeding was the best for reaching the highest tiller number ,but the worst for ear-bearing.Broadcast seeding presented larger leaf area index at early growth stages whereas row seeding took a lead at middle to late stages.Compared with broadcast seeding and bunch seeding ,row seeding increased the grain yield by 3.0%and 9.1%,respectively ,by increasing spikelet number per panicle rather than 1000-grain weight.Broadcast seeding improved dry matter weight at early growth sta-ges ,and row seeding took its place at late stages.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economic index among three treat-ments.In sum ,broadcast-seeded wheat developed quickly at early growth stages ,resulting in larger leaf area and bigger pop-ulation.However ,at late stages ,row-seeded wheat ,showed more reasonable population configuration was leading to faster growth speed and higher grain yield at maturity.Key words :seeding mode ;wheat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grain yield小麦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常年播种面积约2.13ˑ107 3.07ˑ107hm 2,仅次于水稻、玉米,因此,小麦生产力水平直接关系到中国粮食安全,以及麦区687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中国小麦单产有了大幅度提高,2011年中国小麦播种面积为2.43ˑ107 hm2,平均单产达到4.8ˑ103kg/hm2[1-5]。
合理的群体结构是小麦获得高产稳产的基础[6],较强的光合能力,良好的物质积累和转化性能是合理的群体结构必须同时具备的3个特点,而这些直接受群体质量的影响[7]。
在通过调控栽培措施,建立高质量小麦群体,获得小麦高产方面,前人进行了大量研究[8-16]。
多数研究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播种密度增加,小麦产量也呈上升趋势,但当密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小麦群体质量下降,产量也随之降低[10,17]。
小麦生育前期水分亏缺会降低群体总茎蘖数和成穗率,影响产量[18],但是小麦生育后期过多水分供应同样不利于构建高质量群体和提高产量[19]。
小麦的播种方式,直接影响小麦群体质量及其物质生产和产量形成。
目前,关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影响进行比较研究的报道较少。
长江下游小麦生产,主要采用的播种方式有人工撒播、机械撒播、机械条播、稻田套播等方式[20],江苏南部地区的土壤较为粘湿,小麦种植一般以人工撒播为主[21]。
为此,本研究通过设置人工撒播,以及模拟机械播种的人工条播和人工穴播研究这3种播种方式对小麦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期为长江下游小麦高产的适宜播种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点本试验于2013年11月-2014年6月在江苏省苏州市望亭镇项路村农业示范园试验田中进行,该地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1100mm左右,年平均温度约15.7ħ,年日照时间大于2000 h,年无霜期大于230d,耕作方式为水稻冬小麦轮作。
试验田土壤类型为黄泥土,土壤基本理化性质为:全氮1.7g/kg,速效氮45.8mg/kg,总磷0.41 g/kg,速效磷16.6mg/kg,速效钾161.4mg/kg,容重1.25g/cm3,有机质23.6g/kg,pH6.8。
1.2供试材料试验设人工撒播、条播、穴播3种播种方式。
联合收割机收获上季水稻时将秸秆切碎,用拖拉机耕翻秸秆入土还田。
供试小麦品种为:扬麦19,播种时间为11月7日,播种量均为150.0kg/hm2。
撒播:人工撒播,再耙一遍覆盖种子;条播:人工开沟,行距为20cm;穴播:行距为20cm,株距为10cm。
试验重复3次,每个小区面积666.7m2。
氮肥(N)、磷肥(P2O5)、钾肥(K2O)施用量分别为240 kg/hm2、90kg/hm2、90kg/hm2,氮肥按照基肥ʒ拔节肥ʒ穗肥=6ʒ1ʒ3施用,施肥时间分别为播种前(基肥)、3月7日(拔节肥)、4月5日(穗肥),肥料均采用人工撒施。
磷肥、钾肥全部作为基肥施用。
其他栽培管理措施同当地麦田,适时进行病虫草害防治。
1.3测定内容与方法1.3.1茎蘖动态调查在小麦的苗期(12月5日)、返青期(1月20日)、拔节期(3月5日)、抽穗期(4月20日)、穗后20d(5月10日)、成熟期(5月30日)等几个主要生育时期,每小区调查2m2小麦茎蘖数,同时折算为单位面积茎蘖数。
1.3.2干物质量和叶面积的测定于小麦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穗后20d、成熟期在调查各小区茎蘖数的基础上,根据每株平均茎蘖数取代表性植株15株,分别测定地上部植株茎鞘、绿叶、黄叶、穗各部分干物质量(105ħ杀青30min后,75ħ烘干至恒质量)。
测量叶片的长与宽,按公式计算叶面积(叶面积=长ˑ宽ˑ0.75)[22],并计算叶面积指数(LAI)。
1.3.3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在每小区调查2m2小麦穗数的基础上,根据每株平均穗数,取15株调查穗粒数,求取平均穗粒数和群体总结实粒数,测定千粒质量,计算理论产量。
1.3.4经济系数经济系数=籽粒产量/生物产量1.4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Excel作图。
各处理的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数(LSD)法。
2结果与分析2.1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茎蘖动态的影响不同播种方式小麦单位面积茎蘖数的消长总体呈Logistic曲线变化趋势(图1),不同生育时期,小麦的单位面积茎蘖数均是撒播最大,条播次之,穴播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