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作文素材之“竹林七贤”(六)阮咸
琵琶之父
阮咸,字仲容,陈留尉氏(今河南开封)人,生于何年卒于何月,历史没有留下考证,这正是:“来得匆匆去也匆匆。
”阮咸是阮籍的侄子,竹林七贤之一。
性情放达不受拘束,在竹林七贤中排在末第二小。
叔侄俩有很多相似之处,他们共同蔑视封建礼教,对封建礼教持反抗态度,处世旷达不羁。
阮籍在做人处事方面已经是豪放不羁,可他这个侄子在这方面有过之而不及,可谓是青出于蓝胜于蓝。
阮咸从小聪明伶俐才思敏捷,叔叔阮籍很喜欢他,他也很崇拜叔叔,时常跟在叔叔屁股后面访友拜客、游山玩水。
长大了两人更是形影不离,无话不谈,在外人看来他们亲密无间的举动不像叔侄而像兄弟,人们就称他俩为“大阮”、“小阮”。
魏晋时期的洛阳,虽经受多次战争的破坏,饱经沧桑,但它地处中原腹地还是比较繁华的,依然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
阮咸的老家在陈留,即现在的开封附近,但他刚刚懂事起就很向往京城洛阳。
因为和阮籍长时间在一起,等他长大了一点,阮籍不但把他带到了洛阳,而且还把他带进了“竹林七贤”这个小团体里,在阮籍等人的熏陶影响下,阮咸讨厌官场的污浊之气,无事可做时他宁可独自喝酒弹琴,消愁解闷,也不愿与“庸人”来往,大有“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的超脱于旷达。
阮咸名列竹林七贤,但他的文学作品却没有流传下来,叔叔与嵇康等人都有文章流传于世,而阮咸却没有文章流传于世,是他不钟爱文学吗?答案是否定的,不管他有多么的叛逆,对礼教多么的蔑视,然而,他生长的地方是一个书香世家,又有叔叔、嵇康、山涛等人的渊博学识作交流,不喜读书、不愿意读书那是不可能的。
文学作品虽然没有流传于世,但他音乐方面的作品却有传世,阮咸在音乐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他是一位音乐天才,在竹林七贤中,有三位杰出的音乐家——阮咸、嵇康和阮籍。
这三位不但精通音律,并且对音乐都有所创新,而阮咸不仅在音乐上的细致入微、精通乐器,还善于制作,他自己就亲手制作了一把琵琶,他制作的琵琶音色纯正,弹奏起来声音清脆明亮、音调抑扬悦耳,优美动听。
“琵琶”大约出现在我国秦朝时期,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音色优美动听,有如行云流水,泉水叮咚,听起来清耳悦心能陶冶人的性情。
阮咸除了演奏和制作,也精于作曲,属于音乐全才。
唐代流行的琴曲《三峡流泉》据说就是出自他手。
由于他在琵琶上的演奏和制作上的精深造诣,后世把琵琶也就称为“阮咸”了,而“琵琶”这个名字,就让位给了一种来自西域的乐器。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著名诗篇《琵琶行》中对琵琶演奏及其音响效果有非常形象的描述:“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一首诗一世情,一曲琵琶弹尽人间悲欢离合,相逢何必曾相识,春花秋月何时了?流不尽的伤心泪,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清幽静逸的竹林深处,七贤围坐在石桌旁饮酒下棋,一股清泉从脚边潺潺流过,氤氲弥漫在竹林与七贤周围,馨香的美酒徐徐沁人心扉。
阮咸拿起琵琶信手弹拨,刹那间,青翠欲滴的音符从指间泻出,凉凉的沁在心间,竹林七贤手握酒杯、忘记了喝下,手拿棋子忘记了放下,鸟儿停止了鸣唱,聆听这奇妙的天籁之音,那夭娆的旋律在幽静的竹林与泉水间回荡,那迷人的弦音在云水相伴的竹林幽世中犹如行云流水醉人心扉,大自然的灵气与琵琶的韵律融为了一体。
七贤不由得闭上眼睛去聆听那化作秋水般的喜与悲、平静与清凉,醉人的琵琶之音穿过竹林,走过草地来到泉水边,让溪流把它带到那无忧无虑的远方......弹琴者进入了忘我状态,听琴者似醉如痴,一曲弹罢,袅袅余音在竹林中久久不散,它那清澈,圆润、典雅的音律如苍翠碧绿的竹林一样秀气妩媚,滋润着七贤的心灵,又如清泉一样把心灵洗涤,在氤氲袅袅的竹林中,在美妙的旋律中,七贤品美酒、听弹琴,对酒当歌,高谈阔论畅所欲言,恍惚间觉得这是仙境一偶,那悠然,那自得,怎一个惬字了得。
这正是:“喝酒弹琴雅
俗共赏,不是神仙胜似神仙。
”
饮酒
阮咸喝酒常常进入一种忘我状态,兴致来了,有酒就喝,一不管酒的质量如何,二不管是谁的酒,三不管身处何种境地。
现代人只要提到古代英雄豪杰,第一时间就会想到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情景,虽然阮咸算不上大英雄,但阮咸喝酒的豪放性格比那些豪杰们没有丝毫逊色之处。
阮咸素来不喜与人结交,除了与竹林七贤来往外,就是与亲族一起饮酒弦歌取乐。
一天,他与族人团团围坐在树下的一领席子上聚饮,魏晋时代,是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桌高椅的,都是低矮的像茶几一样的桌子,这样的饭桌在如今的韩国、朝鲜与日本都保留了下来。
阮咸更接近大自然,他时常直接拿领席子铺在树下或草地上连桌子都不用,席地或跪或坐地围在一起喝酒聊天,就像在野外休闲一样悠然自得。
阮咸还有个毛病就是讨厌用酒杯酒盏类器皿推杯换盏,同时还要“之乎者也”说那么一大堆客套话,按他的逻辑喝酒不是聊天,客气的结果就是耽误喝酒,他吩咐人干脆把酒瓮抬了来,放到了席子中央,大家放开肚皮各自随意用自己喜欢的器皿饮酒,阮咸觉得这才叫喝酒,才真正是其乐无穷,他与族人说说笑笑,这样喝了一会儿,阮咸兴致逐渐上来了,就手舞足蹈起来,于是,就直接把头伸到了酒瓮里咕咚咕咚地喝起来,他正喝的酣畅淋漓之时,只见几头猪闻见酒香哼哼着跑来,也要加入到饮酒之中,众人连忙起身轰赶几头猪。
猪终于被赶走了,等众人转过身来时都大吃一惊,一头“漏网”的小猪正和阮咸头挨着头,一块儿扎在瓮里喝酒呢!阮咸喝的醉醺醺,小猪喝的美滋滋,竟不分彼此了!众人都笑了,上来边轰猪边对阮咸说:快把猪赶跑!他正与你同瓮痛饮呢!阮咸头都不抬地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那意思是说:天地造化万物,原无贵贱之分,为啥猪就不能和人同席饮酒呢?“来来来!”他拍拍小猪说,“共饮!共饮!”他热情地邀请小猪同饮,接着又把头伸进瓮里痛痛快快地喝起来,小猪似乎听懂了他诚挚的邀请,边喝边哼哼,似乎在对他说谢谢呢。
阮咸同时又招呼其他人一块儿继续饮酒,众人把头摇得就像拨浪鼓似的,都是一脸哭笑不得的神情,谁也不愿意再上前饮用一滴酒了,而阮咸呢,与猪同瓮快乐似神仙般饮了个痛快。
古代的酒,没有今天白酒这么高的度数,和今天的黄酒、米酒相似,还有种酸酸甜甜的味道,酸酸的味道是猪的最爱,所以猪老远闻见了气味就跑了来。
阮咸与猪共饮的故事就像张了翅膀似的迅速传遍了京城洛阳的大街小巷,并一直流传至今,真正是千年奇谈。
这正是:“潇洒饮酒古今无,琵琶闲弹人间情。
”
未能免俗
从古至今都不缺少势利眼的人,如果你有钱有势,出身又高贵,一位高富帅,就会受到尊重;若是无钱无势,就会受人歧视,遭人白眼,就会瞧不起你,魏晋时期的社会风气也不例外。
阮氏家族是那个时代的名门望族,人才辈出,阮咸的祖父阮瑀也就是阮籍的父亲是建安七子之一,他的祖父才华横溢,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很受曹操器重。
阮咸的父亲阮熙,就是阮籍的哥哥,曾做过太守,父亲是一郡太守,叔叔是当时的名士,就连司马昭也得让他三分。
但是很奇怪,阮咸的家境相当清贫,不知是持家无方还是视金钱如粪土或者是廉洁过度,总的来说阮咸家这一支不富裕、日子过的很紧凑。
阮咸相貌堂堂、一表人才,标准的美男帅哥,但平时连一件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俗话说:“人饰衣裳马配鞍,蓝花青瓷养牡丹。
”一个长相很帅的帅哥穿戴却上不了台面。
唉!可想而知,年少的阮咸那颗脆弱的心受到了多么大的打击,因此他就产生了自卑的心理,他宁愿一个人呆在家里看书,也不愿与人交往。
慢慢地就造成了他我行我素,倜傥不羁的性格。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
阮姓是个大家族,自然有富也有贫,他们都住一个区域,一条东
西路正好把阮氏家族的富人与穷人分成了两个区域,路北边住的是富人或比较富有的阮姓家族,称为“北阮”,路南边住的是比较贫穷的阮姓家族,称为“南阮”,这样就形成了路北是“豪宅区”,路南是“棚户区”的状况,阮籍、阮咸的家就住在南边,这“南、北”路的一富一穷,形成了对峙,也就有了故事。
从汉朝流传下来一种习俗,就是在农历七月七这天,各家各户都要把衣物拿出来晒一晒。
这个习俗在如今的一些农村还有所保留,当然不一定非得在七月七这天晒衣服,只要是七月七前后哪天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的时候就把冬天的衣物拿出来晒晒,跑跑霉味就行。
夏天阴雨比较多,古人住的房子又都是土坯房,土墙土地面,因此防潮性能极差,就算是铺了方砖的富户人家房子也免不了有潮气,而农历七月七左右雨季基本过去了,所以到了阳光明媚的日子,衣物如果不拿出来晾晒一下,就会发霉,晾晒衣物当然是一件很正常、很应该的事,但是好多人就滋生出另一种心思,就是夸耀、比富。
富豪之家,绫罗绸缎缝制的衣物很多,一件件晾在绳子上架子上,在阳光下随风飘舞,只见红的红如霞;黄的黄如金;绿的如翡翠;青的如碧玉;白的白如雪;这正是姹紫嫣红,一片绚丽多彩,煞是好看。
而那些贫苦人家,把那些破了的和有补丁的地方都掩盖起来,才勉勉强强地挂出来,心里是非常不好意思的。
话说到了七月七这天一大早,“北阮”的人高高兴兴地把好衣物都挂了出来,一时间院内院外花团锦簇,锦罗绸缎琳琅满目,五光十色的衣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就像是服装博览会一样,煞是好看。
他们互相打着招呼,谈笑风生,一片喜气洋洋,就像过节似的热闹非凡。
阮咸在路南这边看到了,觉得那些人很浅薄、很庸俗,令人厌恶。
面对北阮那边的声势,“南阮”的穷人们都自渐形秽,不敢把自家的破衣服拿出来晾晒,少年的阮咸瞪着明亮的黑眼睛朝北阮看了半天,心里有了主意,只见他扭头回到屋里把自己的粗布破裤头拿了一件就出来了,他又特意找了根长竹竿,把破裤头就挑了起来,晾在了院子里,破裤头皱巴巴的在空中迎风飘扬,就像一面旗帜似的大老远都能看得见,样子很不雅观。
这个破裤头在绫罗绸缎的中央就像“鹤立鸡群”一样,在空中被风哗啦啦地吹动着,就像是在嘲笑脚下的绫罗绸缎似的,与北阮的纱罗锦绮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北阮的人看了,那个气啊!这么鲜亮的绫罗绸缎却围在一个破裤头下,摆阔有啥意义呢?真是颜面尽扫,就不再张扬了,不再大声说笑了。
“南阮”的人看他高高挑起的裤头,问阮咸你这是干啥呢?一个短裤你挑的那么高,这是和谁斗气呢?阮咸摇了摇小脑袋瓜拉长音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此言一出让“南阮”的人都笑的肚子痛,都用手指着他说,你可真行,把你叔叔那些招全学会了,和你叔叔太像了……少年的阮咸已是如此的洒脱,任达不拘礼节,不同流俗,这也说明,阮咸虽家贫,而其士族之优越门第感和身份并不减,这正是:“虎倒架不倒,威风依然在”。
从此成语词典里也就多了一个“未能免俗”的成语典故。
人种不可失
1700多年前的西晋初期,封建礼教每天都在“吃人”,阮咸无视封建礼教,他这是故意在蔑视、反抗封建礼教的“吃人”行为。
阮咸的叛逆勇敢精神还体现在对爱情的追求上。
他不像那些封建士大夫,心里想着女人,嘴上却贬低女人,表面装得很绅士,内心却很龌龊,而他敢爱敢恨,遇到自己喜欢的女子就勇敢地去追求。
这次话题来到阮咸的家里,且说阮咸的母亲有病,他的姑母前来探看,并在这里小住,姑母身边有个侍女是鲜卑族人,这个侍女长得眉清目秀,亭亭玉立,阮咸自从看到她的第一眼起就喜欢上了她,对她一见钟情。
侍女虽没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但在阮咸的眼里她是天下最美丽、最漂亮的女人,他暗暗告诉自己这个女人就是自己今生的唯一,后来他就偷偷和她约会,两个人很快就坠入了爱河。
阮咸偷偷找个机会缠着姑母让她把侍女给他,姑母看他那一脸认真的模样,觉得很可爱、很逗笑,就顺口答应了,阮咸听姑母答应了,高
兴的手舞足蹈,阮咸离开姑母就和侍女说了一下情况,侍女也很高兴,两个人开始筹划未来的生活,憧憬着美好的未来。
古往今来婚姻是大事不是儿戏,即是在如今这个开放的年代,如果有两个激情男女私定终身,也要给父母说一声,听听父母的意见,何况那是个封建礼法十分繁琐的时代,姑母口头答应了他,但并没有认真,隔天姑母来到阮咸父母房间,把阮咸的请求当成一个笑话说给了兄嫂听,阮籍的父母听后,头立刻摇得像拨浪鼓似的,真是胡闹!真是胡闹!他平时做的那些违背礼教的事情都没和他计较也就算了,婚姻大事岂能儿戏,这门亲事绝对不能听他的。
于是这门亲事在阮咸不知道的情况下已经黄了,站在阮咸父母的立场上,这个选择是对的,家道虽然没落了,但还是书香世家,岂能沦落到娶一个婢女做儿媳的地步,门面还是要支起来,这就是所谓的虎倒威风在,父母不同意,但他们没有和阮咸说,他们知道阮咸是一条道跑到黑的人,就这样瞒着他。
阮咸并不知道父母已经把他未来的“老婆”给“炒了鱿鱼”,他还怀抱美人赏明月,弹起琵琶把美妙的旋律送给心爱的人,心中充满幻想、憧憬美好未来。
阮咸的母亲的病经过治疗总不见好,一天夜晚,阮咸的母亲终于撒手而去,离开了这个让她有爱也有恨的人间。
姑母忙前忙后帮着料理丧事,阮咸要守孝三年,这期间除了读书基本就不见外人了,和这位侍女自然也不来往了,他虽然很想念她,但他是个孝顺的孩子,“孝”与“情”他分得清,正所谓:“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阮咸母亲下葬后,等一切事情安顿好后。
一天,姑母没有和阮咸告别,带着鲜卑女等人悄悄地走了。
鲜卑女还想着主人以前对她的承诺,可是到了收拾东西走人的时候,主人也没有对她说让她留下这回事,侍女心里十分焦急,她想见阮咸一面让他给拿个主意,想问一句当初对她的诺言还算不算数,可是到临出门也没有见到阮咸的人影,侍女想着当初阮咸对她甜言蜜语说的那些山盟海誓的话语,如今看来都已成为过去,他也许已经把她给忘记了,侍女只好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跟着主人走了,她以为这段情就到此完结了。
阮咸在守孝读书,浑然不知,但是他和侍女的感情他的书童还是知道的。
书童眼看着姑太太带着侍女离开,他心里的焦急不亚于那位侍女,就赶紧找了个机会避开主人到书房给阮咸送信,阮咸一听姑母不辞而别,而且还把侍女也给带走了,当初对他的承诺成了一句空话,他放下书本没顾得着换衣裳,一身孝服就跑出了家门,门口正好有客人骑来的马匹,他解开缰绳挥鞭就追了上去,一路快马加鞭,在城外的小树林里追上了姑母,姑母看见阮咸追上来,明白是为何,但她揣着明白装糊涂,阮咸直截了当地和姑母说出当初答应他的事。
侄子和姑母要一个丫头,姑母怎会舍不得,关键是阮咸要侍女不是侍候他的,而是做他老婆的,侄子才貌双全,又是名门之后,岂能娶一个丫头做媳妇,门不当户不对,姑母如何能够答应……阮咸与姑母经过一番艰难的“谈判交涉”,最后终于感动了姑母,姑母把鲜卑女叫过来,拉着侍女的手亲自交到了阮咸的手上,并祝他们幸福,姑母不但把侍女的衣物等物品都给了阮咸,还又给了侍女一些陪嫁,鲜卑女给姑母跪下感谢她的成全,又和姐妹们一一告别,姐妹们个个泪流满面,不忍分离,姑母狠狠心带着其他人上车而去。
侍女与阮咸站在原地直到看不见姑母的车子了,才一同骑上那匹借来的马,不慌不忙地往回走,阮咸带着侍女回到家门时,街道两边已经站满了人,此时不管是“南阮”的还是“北阮”的,看到他连孝服都没换,就拼命地去追赶一名侍女,并且两人同乘一骑返回,都觉得太过分,就有一些长辈不分青红皂白地质问他:“你追一个婢女干啥?你知不知道你啥身份,你把阮家的脸都丢尽了……”阮咸瞪他一眼,说:“人种不可失!你懂啥?”一句话,只把那位噎得目瞪口呆,众人面面相觑,眼看着阮咸把鲜卑女从众人面前领回家中。
阮咸孝服追侍女的故事,被后世演绎为敢爱敢恨的爱情佳话。
后来鲜卑女生一子即为阮孚,阮孚的仕途比阮咸强,皇上很信任他,和他关系不错,虽多次受小人迫害,但皇上都没相信他们。
也许是受阮咸的遗传,阮孚饮酒更是厉害,就是在军前也丝毫不戒酒……此是后话在此不表。
天下正尺
虽然有记载阮咸是著名作家之一,但因没有作品流传下来,使我们无缘欣赏到他的佳作,但历史没有让我们彻底失望,历史把他的音乐才能记录了下来,使我们能一睹他的音乐天分。
阮咸很小的时候就精通音律,少年时代的他,听音乐时的表现便与众不同,可以做到“神解”。
所谓“神解”,就是不管是什么乐器,只要你让它发出点声音,他就能听出是高、是低、是清、是浊,他都能分的一清二楚,而且丝毫不差。
别说是乐器了,就是生活中的物品只要是会发出响声的,包括“锅碗瓢盆”,只要你敲一敲,整出点动静,他就能听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音,可以说达到了听音辨器的境地。
前面已经说过阮咸的性格是我行我素,桀骜不驯,因此也就不会奉承人,别人如果有不足他就会指出来,不懂得睁一眼闭一眼,正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格,那么得罪人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
当时掌管乐礼的是荀勖,位高权重,目空一切,在音乐知识方面自高自大,自认为是天下第一,当然他对音乐也确实很精通,但是别忘了知识是无穷尽的,每个人都有他的优点与不足之处。
一次,荀勖自造新律,请阮咸来欣赏,阮咸认真听完后,认为新律不合乎古韵雅乐,难以表现音乐里“中和”的境界,就实事求是地提出自己的意见。
荀勖一听非常恼火,心说,我让你来听我的新律是看得起你,没想到你不识好歹,蹬鼻子上脸,竟然指责我的不足之处,你以为你是谁啊?你有那本事吗?因此,他认为阮咸是对他妄加指责,鸡蛋里挑骨头,是嫉妒他的才能。
本来是音乐方面的交流,对了继续努力,错了改正,但荀勖却是一个心胸狭窄的人,不允许别人说他一丁点的不是,自作聪明不懂装懂。
他恼羞成怒,找了个机会向晋武帝进了谗言,说了阮咸的不是,本来是两人私下的知识交流,可是荀勖却把问题上升到了砸人家饭碗的地步,由此可看出荀勖的心术不正,肚量狭窄。
晋武帝呢听信荀勖的一面之词,就革去了阮咸的官职,当然如果就凭荀勖几句谗言就革去阮咸的官职有点说不过去,这里还要说一下陈年老账,当初阮咸的叔叔阮籍曾经得罪过晋武帝的父亲司马昭,办过司马昭的难看。
因为有了这个过节,所以晋武帝就顺坡下驴革了阮咸的官职。
要不是当初山涛举荐阮咸,他才不想让他进入朝廷呢,当初看在山涛的面子上才让他做了散骑侍郎。
既然现在有人站出来说阮咸的不是,晋武帝司马炎也就乐得贬了阮咸的官职,让他回家种地去。
阮咸是真正了解音韵的,他指出荀勖新律的错误,并没有恶意,并不是鸡蛋里挑骨头,更不是嫉妒他的才能,他是出于好意,希望他能够发现自己的缺点,有所改正,才能更上一层楼。
无奈荀勖本人心高气傲,自认为音乐造诣旷世无敌,面对阮咸的指正,不是感激,而是认为嫉妒他的才能,存心和他作对,和他捣乱,于是他就在晋武帝面前献了谗言,罢免了阮咸的官职。
阮咸遭贬后不久,荀勖就发现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
原因是荀勖得到了一把玉尺,是周代的,这种尺子号称“天下正尺”,被认为是最准确的尺子。
这把玉尺是一个农民在犁地时,挖了出来,农民把玉尺上交到了荀勖手里,荀勖如获至宝,马上用来校对新律。
这才发现阮咸当初的指正一点也不错,新律都比正尺稍微短一点!荀勖羞愧难当,知道是自己错怪了阮咸,深知阮咸的才能胜过自己,但是人都有一个毛病,可以很容易原谅自己的缺点却不能轻易原谅别人的正确,他并没有再向晋武帝提议恢复阮咸的官职。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让我们跟随着历史的脚步来到唐朝。
考古这个工作并不是现代的产物,从古至今都有考古工作者,正因为有那些考古学者和历史学家无私的奉献,我们才得以看到一个完整的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文化。
话说唐朝的考古工作者发掘了一个晋代古墓,在墓穴的殉葬品中发掘出一把琵琶,铜制的。
当时正是武则天统治时期,天下歌舞升平,一片欣欣向荣的气象,丰富多彩的艺术生活就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对艺术生活的重视,成为诗词歌赋、琴棋书画的创造巅峰时期,随之对艺术品的发掘和收藏也就非常重视。
铜琵琶发掘出来后,武则天让弘文馆学士元行冲对琵琶进行鉴定。
元行冲鉴定后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