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的海洋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汕头的海洋资源
一、汕头的海洋
汕头市依海而立,靠海而兴,市区及所辖各县(市)均临海洋,海岸线和岛岸线长达289公里,纳入我市海洋功能区域工作面积约1万平方公里,是陆域面积的5倍之多。可供开发的港口有103处,仅南澳岛可供开发的深水港就有7处,市区的珠池、马山、苏埃、广澳四处港址,可建1~10万吨级码头泊位69个,汕头港可进万吨货轮,是目前全国18个重要枢纽港之一。有多处港湾和大片浅海滩涂,10米等深线内浅海滩涂面积74.3万亩,可利用面积46.8万亩,200米等深线内渔场面积5.3万平方公里。近海已知的鱼类有471种、虾蟹类17种、贝类30多种、藻类近20种。广阔的海域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港口资源和滨海旅游资源。作为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汕头,海洋无疑是最大的资源优势。
二、汕头常见的经济贝类-红肉篮蛤
红肉篮蛤(Aloidis.sp.),潮汕地区称红肉,它的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很好的海产品,也是养殖青蟹、对虾、鳗鲡等的良好饵料。贝壳经粉碎后可作家禽饲料,也可烧灰。红肉篮蛤在潮汕地区是传统的海水养殖品种之一,已有百多年的养殖历史。它的生产周期短,一般放养2~5个月就可收获。个体增长倍数高达15倍以上,常年为4~8倍,一年四季均可养殖。
红肉篮蛤个体小,壳最长的约3厘米左右,一般为10~15毫米,体高为5~8毫米,体宽为4~7毫米。壳质脆而薄,卵圆形,左壳小,右壳大,壳面呈黄白色或黄褐色,无放射肋,生长轮纹密集。
三、红肉篮蛤的生活习性
红肉篮蛤是一种广温性的海水养殖品种,而以10~25℃时生长最快,常密集地栖息于较平静的港湾潮间带或浅海的泥质底中,海水比重1.005~1.016为宜。平时,贝体前端埋进表层泥中,贝体后端露出泥面。红内篮蛤有两条水管,腹部为入水管,背部为出水管,它就靠这两条水管进行海水交换以行呼吸、摄食和排泄等活动。食料以底栖性的硅藻为主。红肉篮蛤不仅能作垂直运动,而且还能作长距离的水平移动,平常靠它的足在泥面上爬行、移动栖息位置或掘土穴居。如遇到环境条件恶劣时,则钻进泥里,把整个身体部埋入泥中,最深达6厘米左右;待不良环境过后,再上升至泥涂表面。红内篮蛤喜群聚生活,但又有随季节而营分散生活的现象。一般于立冬以后,水温逐渐下降,红肉篮蛤多向深处分散移动。大寒以后,水温逐渐回升,又移动至较浅处营群聚生活。红肉篮蛤没有游泳能力,仅利用体内的分泌物(俗称吐丝),使身体悬浮于下层水中,借潮流的运动而移动,至平潮时下沉海涂表面,靠足匍匐爬行或穴居。移动方向和时间不定,有时移动得很快,很频繁,有时几个潮时都不移动。因此在人工养殖上要特别注意掌握它的移动情况。
四、红肉篮蛤的繁殖和生长
红肉篮蛤产卵季节长。成熟的红肉篮蛤给常借助外界因子(大风浪、下雨、降温、比重降低等)的作用,自行排出精卵,一年四季都能产卵(俗称退瘦)。依其种苗的发生季节,可分为春苗、五月苗、暑苗、秋苗、降苗、雪苗、寒苗等。养殖多以春苗、五月苗、暑苗、寒苗为主。
红肉篮蛤在稚贝期生长很快,它与水质、水深、风浪、潮流等有密切关系。一般在潮流畅通、气温暖和、比重适宜、风浪不大的条件下生长最快,约10天时间,贝体可增长一毫米。种苗播养后,如遇环境条件适宜,一般养殖40~100天,体长达15毫米左右,即可收
获。生长期一般在春秋两季,因这时水温适宜,饵料丰富,稚贝走动快,生长快。若是土质细软略带红色的油泥场地,且多吹东南风,其生长更快。
五、汕头常见的经济虾类-新对虾
新对虾(Metapenaens)是指新对虾属的种类,在我国南方(广东)俗称麻虾、沙虾、基围虾,是经济价值较高的常见虾类。新对虾在分类上属甲壳纲、十足目、对虾科,与著名的海产对虾亲缘很近,也被列为海产虾类。由于新对虾分布于沿岸浅海,以在沿海10米等深线范围内分布较多,特别是在河口地区更为常见。这些河口沿岸水域,由于淡水的大量流入,水体含盐量很低,常年在5‰~10‰之间,洪水季节更是在1‰以内,接近淡水(0.5‰以内),被称为咸淡水区域。新对虾为了适应这样的生活环境,形成对盐度有较宽的适宜范围,属广盐性种类。人们利用新对虾这一广盐性习性,在虾苗期逐渐淡化,使新对虾成为适宜淡水驯养的一种海产虾。
新对虾在我国分布广、产量大,是重要的食用虾类,特别是鲜食时壳薄肉多,肉质脆嫩,色味俱佳,被认为是虾中上品,加上活运容易,又在沿岸生产,一般都活体上市,市场十分畅销,经济价值很高。
新对虾的养殖起源于鱼养殖,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人工养殖则是到20世纪80年代的事,进入90年代中叶,随着淡水养虾业的逐步兴起,养殖业者便根据新对虾广盐性,且在沿岸咸淡水区域生活的习性,把新对虾经淡化驯养,扩大了新对虾的放养区域,而且淡水驯养新对虾,生长速度快,病害也较少,更易获得高产效益。目前淡水驯养的主要是刀额新对虾,也有养殖近缘新对虾。下面以刀额新对虾为主,介绍新对虾的养殖技术。
六、新对虾的种类与分布
新对虾属已发现有26种,全部产于印度-西太平洋海域,我国近海发现6种,主要产于南海和东海,黄海仅1种。目前人工养殖的主要是近缘新对虾和刀额新对虾。
1.近缘新对虾
近缘新对虾(M.affinis),广东俗称赤爪虾、沙芦、中虾,身体呈浅棕色,附肢棕红色,个体中等大小。在天然水域成熟个体一般体长9.l~14厘米,体重13~35克,捕到最大体长10.5厘米,重68克。在我国主要处于南海,是南海较为重要的经济虾类。在珠江口及附近海域,群体较大,产量较高,分布河口附近水深15米范围以内,底质为沙泥,盐度适中,高盐和低盐海区很少发现,当河口淡水较少、外海水较强时,近缘新对虾则分布于沿岸浅海区;而当沿岸淡水较强时,群虾则分布于较深水域。近缘新对虾是目前在咸淡水人工养殖的重要对象,但淡水驯化养殖不多。
2.刀额新对虾
刀额新对虾(M.ensis)俗称沙虾、芦虾,身体土黄至棕褐色,游泳足棕色或赤色,步足淡紫色和淡黄环斑相间,尾节暗棕色。刀额新对虾在新对虾属中是个体较大的种,在天然水域,渔获物体长主要是9~14厘米,最大体长为18厘米。刀额新对虾广泛分布于印度-西太平洋区;是南海极为重要的经济虾类,资源相当丰富,汛期也较长。在沿海鱼和咸淡水池塘,也把刀额新对虾作为重要的养殖对象。刀额新对虾对盐度适应性广,还可以经过人工淡化驯养到淡水水域。
七、新对虾的形态特征
1.新对虾与对虾的区分
新对虾与对虾同科不同属,均为发达的额角,头胸甲具肝刺,颈沟较短,伸不到头胸甲背脊,腹部后数节均具有背脊,尾节末端尖,第1触角具内侧附肢,腹部附肢的内肢发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