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政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7.1 家的意味 教案
第七课第一节《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设计理念:本节依据建构主义理论提出的“要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的思想和《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设计了“认识家——品味家——热爱家”的教学版块,巧设情景,合作探究、阅读感悟,活动体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主动探索的热情,同时把课内知识与德育相渗透,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表达能力的同时,潜移默化地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二、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制》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目,第一目“生命的居所”主要介绍了家的含义、家庭的功能以及家的特点;第二目“中国人的家”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丰富的内涵,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公民的法律义务。
本框题的学习在全书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前面三个框题中,学生已经学习了与同伴、老师的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落脚点。
而宝贵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所以本框题也为第四课《生命的思考》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同时,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
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
四、教学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验——体验家庭的温暖,父母的情感,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的责任意识。
认同——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良品质、孝亲敬长的优良品德。
能力目标:语言表达能力——通过情境创设,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
第7课 第1框 家的意味 教案-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1.知识目标:了解家庭含义、家庭功能、家庭的确立。
2.能力目标:能够领悟家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表达孝敬之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认同中华文化,热爱家庭,孝敬父母的情感。
家的内涵。
理解家的主要特点。
1.教法:情节设置,引导讲解。
2.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播放下面的漫画,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71“运用你的经验”。
提出问题:在你的眼里,“家”是什么?提示:可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如家是住所,是温暖的避风港,是心灵的港湾……教师:家里有我们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
今天,我们就“家意味着什么”这一话题展开学习。
(二)自主预习梳理新知1.一般来说,家庭是由__婚姻关系__、__血缘关系__或__收养关系__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2.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__哺育__和__支持__。
3.家是我们心灵的__港湾__。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__亲人__,家中有__亲情__。
4.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__生活共同体__,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5.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__孝__”是重要的精神内涵。
6.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__传统美德__,也是每个中国公民的__法定__义务。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探究一生命的居所活动一:相关链接和探究与分享(教材P72)思考:1.家庭关系的确立有哪几种情形?提示: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结婚而组成的家庭,因血缘关系组成的家庭,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随父或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2.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承担着多种功能。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分享你对家庭功能的认识。
提示:①经济功能:满足我们生存最基本的需要。
②生育功能:繁衍后代、维系家庭。
③赡养、扶养和抚养功能:抚养子女、赡养老人。
④教育功能:家庭教育,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
⑤情感交流功能:人格发展、感情慰藉、精神寄托。
人教部编版初中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七课亲情之爱:家的意味》赛课获奖教案_1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1.教学内容《家的意味》是人教版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一框。
其教学内容是根据学生逐步扩展的社会生活来安排的。
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不仅是学生现实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也是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可以说,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实验场。
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是“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2.学生分析学生中有很多是独生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他们对自己在家庭中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或是感受不到家庭给予的温暖,同时因为渴望得到爱,渴望得到理解、信任和尊重。
针对这些问题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父母的教育。
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3.设计思想依据《新课程标准》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立足课本资源,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话体验等多种形式,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观念认识,情感体验和践行反思,并充分挖掘利用乡土资源,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教学目标⑴知识目标:知道家庭的含义,了解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懂得子女孝敬父母不仅是道德的要求,更是法律的规定。
⑵能力目标:增强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5.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关于孝敬父母的道德和法律基础;提高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学会感受家庭的温暖。
难点: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6.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生成问题多媒体播放:《家》的公益广告。
⑴同学们,看了刚才《家》的公益广告,你有何感想?⑵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家里有温暖的牵挂,有真情的关怀和守候,家还有更深的意味吗?我们在感受父母关爱的同时又该怎样学会感恩孝敬父母?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设计意图:Flash形象生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以愉快轻松的心情进入本课学习,又为后面孝敬父母的教学埋下伏笔。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 家的意味》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带教学反思-7.1《家的意味》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这一课旨在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以及学会与家人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丰富的活动,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实践中成长。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探索自己的世界。
这个阶段的学生对家庭有强烈的依赖,但同时又渴望自由。
他们对家庭的关系和责任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
3.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认识到家庭是我们生活的港湾,情感的依托。
2.难点: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享受家庭的温暖;引导学生学会承担家庭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理解家庭的关系和责任。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与家人和谐相处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3.案例材料4.小组讨论卡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
2.呈现(15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家庭成员的关系和责任。
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家庭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与家人和谐相处。
4.巩固(5分钟)学生分享角色扮演的体验,讨论如何在家庭中承担责任,为家庭的和谐做出贡献。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未来,如何经营和谐的家庭关系。
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与家人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重要性的作文。
(2024年秋新改)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教案
4.2家的意味一、教学目标1.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2.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4.激发学生热爱家庭、尊敬家长的情感。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家的内涵及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难点:通过活动体验,让学生深刻感悟家的温暖和责任。
三、教学过程【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家庭温馨场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谈论自己的家庭生活,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新课内容讲解】一、家的内涵1.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人们生活的起点和归宿。
2.家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港湾,它给予我们温暖、支持和爱。
3.家庭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该互相尊重、理解和支持。
二、家庭的重要性1.家庭环境对个人的成长有重要影响,一个和睦的家庭能培养出健康、自信、乐观的孩子。
2.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与交流是形成良好家庭氛围的基础。
3.家庭教育和父母的影响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因素。
【活动设计】活动一:家庭照片分享会学生带上自己的家庭照片,在小组内互相分享自己与家人的故事,并讨论这些故事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和启示。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家庭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活动二:角色扮演游戏——我的一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游戏,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家庭成员(如父亲、母亲、孩子等),模拟一天的生活场景,包括早晨起床、上学或上班、晚餐时间等。
在模拟过程中,学生要尽量表现出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和责任,以及与家人之间的互动和沟通。
通过这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纽带和相互关心的重要性。
【总结与反思】1.学生集体反思家庭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和影响因素,讨论如何在生活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念,让我们的家更温暖。
2.教师可以就今天的学习内容和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了解学生对家的认识和感悟程度,并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作业布置】1.写一篇关于“我的家”的短文,描述自己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成员间的互动,表达对家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7.1《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的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图片和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开始独立思考和探索自我。
他们对家庭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缺乏深入理解和全面认识。
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经历各异,对家庭的态度和感受也各有不同。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提高学生的情感素养,使他们对家庭有更深刻的感悟。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2.家庭的重要性3.如何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认识到家庭的意义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家庭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3.情感体验法: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等,感受家庭的温暖,提高情感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案例、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2.设计好教学活动和问题,准备好教学道具。
3.安排好课堂座位,确保学生可以方便地进行讨论和分享。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家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播放一段关于家庭的温馨视频,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家庭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教材中的案例,让学生了解家庭的关系、结构与功能。
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到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家庭经历,从不同角度看待家庭。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家庭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家庭观念和责任感。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框是统编七年级上册“亲情之爱”的第一框内容,重在引导学生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明确自己作为家庭小主人的责任感,积极参与家庭孝亲敬长的具体行动。
第一目“生命的居所”,旨在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的功能以及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加深对“家”的内涵挖掘;第二目“中国人的‘家’”旨在传统文化中“家”的内涵,理解中华民族“孝”的内涵,在此之上理解并感悟孝亲敬长的原因和要求。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自我意识迅速萌发,寻求独立和自主,但心智的发展尚未成熟。
在后疫情时代,充足且适切的亲子沟通常常无法展开,而不少父母也长期忽视亲子交流,漠视了不良亲子关系对每个家庭成员的危害。
由于父母工作压力与孩子学业压力交叠,容易引发亲子间摩擦和隔阂,不少学生的生活成长一直是家庭的中心,未曾用心体会“家”的深刻意味,用心体味亲情之爱,需要引导学生关爱家庭、孝敬父母。
三、教学方法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家庭中的各种情况,加深对家的理解。
互动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的互动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合作探究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些任务或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家庭的定义、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的意义。
掌握家庭的组成、家庭角色以及家庭责任。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整理、情景探究等活动,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学会以实际行动孝亲敬长,提高传承家风文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之情,认同中华文化中“孝”的价值观念。
养成热爱父母、孝敬父母、关爱家人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传统中国家庭独特的内涵以及意义。
理解家庭的重要性、家庭的组成以及家庭责任。
教学难点传承家庭传统美德及孝亲敬长的行动力。
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展示不同歌曲对“家”的解读,让学生初步感受“家”的构成因素,引出授课主题。
7.1 家的意味 教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
二、新课教学
(一)家的含义
【教师活动】展示四组关于家的图片,我们平时对家的理解是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出发,谈对家的认识与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调动学生的思维。)
(二)家的作用
1、身心居所2、心灵港湾
【教师活动】展示情境《小凡的暑假》文字材料。可以看出家庭承担了哪些功能?
【学生活动】分析家庭功能。有经济功能、教育功能、休闲娱乐功能、生育功能、抚养和赡养的功能。
【教师点拨】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家,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的哺育和支持。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也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题材,更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锻炼学生分析材料、总结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
1.让学生理解“家”的意义
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短片《Family》
【学生活动】学生观看
【教师活动】结合视频和你的生活体验,说说“家”是什么?
(设计意图:播放视频短片,让学生对家有个形象的感受,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生】有同学说家是具体的一个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住所,有同学说家是吃饭的地方,有同学说家是一群人 ,还有同学说家是情感寄托的地方……
【学生活动】家是地域;家是住所;家是家人;小到班级学校、大到国家、我们都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教师点拨】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我们这里所讲的家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组成的亲属生活组织。展示两幅图:图中反映了几对关系呢?图一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继子女与继父母关系,图二是收养关系。不管是因何确立的家庭关系,家庭发挥的作用都是一样的。
七年级政治上册7.1家的意味教案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家的意味课标分析本课内容依据课程标准“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部分编排。
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在深刻认识到父母无私关爱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孝敬父母长辈的感恩之情,增进与父母长辈的感情,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
教材分析本课包含“家的意味”“爱在家人间”和“让家更美好”三个框题。
第一框题“家的意味”主要讲述了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每个人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我们的成长也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在中华文化中,家有着深厚的意味、丰富的内涵;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孝”是重要的精神内涵,我们应该用行动表达对父母长辈的孝敬之心。
第二框题“爱在家人间”由“体味亲情”“爱的碰撞”和“沟通传递爱”三部分内容组成。
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家的亲情,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
尊重父母、理解父母,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在沟通中理解,在沟通中融合,在沟通中并进,在沟通中传递爱,永远对父母心存敬意。
第三框题“让家更美好”主要讲述了随着社会历史的演进,现代家庭的结构、规模、观念等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家庭氛围越来越民主。
家和万事兴,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是家庭美满幸福的重要条件,这需要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信任、体谅和包容,我们要为建设和谐家庭作出自己的努力。
学情分析“父母”“家庭”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并不陌生,但是让学生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我们应该如何与父母友好相处、怎样建设一个和谐、幸福、美满的家庭可就比较难了,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使学生感受到家庭中的亲情之爱,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用他们能接受的方法表达我们的爱,建设一个和谐的家庭,让我们的家更美好。
统编版(2024)-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
统编版(2024)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准确理解家庭的含义,清晰掌握家庭关系的确立方式。
深入体会家的作用,包括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支持,能结合实际生活阐述家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全面认识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通过分析传统文化中的家的表达,感悟家的深厚意义。
明确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掌握多种孝亲敬长的具体方法,并能在实际生活中践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运用实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主动思考家的概念、作用及孝亲敬长的方式。
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和表达自我的能力。
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反思自己的家庭生活,提升对家庭的责任感和感恩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热爱家庭、感恩父母的情感,增强家庭责任感和使命感。
引导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树立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家庭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家庭和谐与社会稳定。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准确把握家庭关系的确立,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类型家庭关系的特点。
深刻体会家的作用,从身心的寄居之所和心灵的港湾两个方面,结合学生的生活经历进行深入探讨。
理解孝亲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法律义务,通过故事分享和法律条文解读,强化学生的认识。
2.难点引导学生在情感上高度认同孝亲敬长,并将其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活动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克服践行中的困难。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中国人心中家的深厚内涵,从文化传承、情感寄托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系统讲解家庭的含义、作用、中国人心中家的内涵以及孝亲敬长的重要性。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3.案例分析法:选取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家庭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加深对家的理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家的意味》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师长情谊第七课亲情之爱(3课时)第1课时家的意味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三单元《师长情谊》中的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目《家的意味》的内容,本课主要内容有以下几大构建:1、生命的居所;2、中国人的“家”。
本单元的主题是学会并善于与父母沟通交往,在学生不断扩展的社会生活中,家庭是他们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与家长的交往,更是他们学习与其他人交往的基础,本课主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的特点及家庭关系的确立,认识并了解中国人的“家”,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可以说,本框题的学习为下面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也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学情分析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正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通过本课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亲情,感悟家庭的温暖,了解家的意味,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亲情之爱,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家庭观。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家庭内涵及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
2、了解中华文化中“家”的意味。
过程与方法1、明确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知道“孝”的精神内涵及如何做到孝亲敬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热爱家庭、热爱亲人的道德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认识家庭在我们成长中的重要作用,知道“孝”的精神内涵。
难点对“孝”的精神内涵的理解。
五、课型新授课六、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精心备课,制作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汉字“家”的多种写法及与“家”相对应的一些词语。
七、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情景激趣播放歌曲《回家》:“走过的世界不管多辽阔,心中的思念还是相同的地方。
”《回家》这首歌曲唱出了无数人的心声。
(二)、问题导读,新知研讨生命的居所【过渡语】提起“家”,同学们都再熟悉不过了。
如果问你什么是家,家对你意味着什么,你能回答出来吗?1.什么是家庭。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公开课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亲情之爱第一框《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中“我与他人和集体”中的“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
二、教材分析本框题是第七课的第一框,内容有讲到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中国人的“家”,明白家庭交往中的家庭文化和相关权利与义务,让学生知道尽孝应在当下。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框题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学情分析初中生对于“父母”“家庭”的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他们正处在半幼稚、半成熟、半依赖、半独立的心理发展阶段,普遍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而且不懂得珍惜家庭的温暖和亲情。
因此,需要通过对家庭温暖和亲情的认识和感受,培养学生对家庭的责任意识。
四、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自己的家庭、热爱父母的情感。
2、能力目标: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家的内涵;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以及懂得“孝”是中国家庭文化中重要的精神内涵,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对家的理解教学难点:尽孝在当下六、教法和学法1、教法:创设情境、设疑提问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七、教学手段PowerPoint课件、白板和笔等八、教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流程。
七年级政治上册 7_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道德与法治)
亲情之爱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4.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统编版2024)
第四课第一框《家的意味》【课程标准】【教材分析】《家的意味》是《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分为两不分,第一目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在中国的家庭文化中,家有着更丰富的内涵,第二部分介绍了家庭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以及新教材增加了关于家风传承的相关内容。
本框题的学习是重点感受家的意味,如何去感受,可以学生的生活实际为依托,以社会生活的大背景为载体,逐步多角度的诠释“意味”。
【学情分析】学情分析已知七年级的孩子对家庭感受是很浅显的,他们知道家,他们渴望家的完整与快乐,这是一种天性。
但他们对如何为这个家作出贡献很难有深层次思考。
应知七年级学生通过本堂课学习,懂得承担家庭责任,最终做到内化为心,外化为行。
障碍七年级学生对如何为这个家作出贡献很难有深层次思考。
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
方法感悟分享,情景探究【教学目标】1.通过赏析视频及结合自身经验,准确阐述家的内涵,初步建构家的认知。
2.通过故事分享会活动,多角度归纳家的意义,培养热爱家庭的情感。
3.通过阅读材料,全方面总结家庭文化,传承家风,促进家庭幸福和谐。
【评价任务】1.结合情景与资料,说出家的内涵、功能、意义(指向学习目标 1)2.通过生活案例,理解传承的意义,明确古老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意义。
(指向学习目标2)3.展示诗经中的有关家风的诗句,师生共同解释、总结,说出家风的影响,传承优良家风。
(指向学习目标 3)【教学过程】一、导入猜一猜这是哪个字?没错,这就是甲骨文中的“家”字。
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宀”,它的外部像房子的形状,表示与室家有关,中间的部分像“豕”形,“冢”即猪。
古代生产力低下,打猎捕食的偶然性很大,生活没有保障。
因此人大多在屋子里养猪备食,对古人来说圈养的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在现代生活中,家是什么。
初中道德与法治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4课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案(2024秋)
第四课幸福和睦的家庭第1课时家的意味【教学难点】感悟家的重要性;知道家庭关系的确立情形。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欣赏歌曲《我想有个家》。
思考: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回答:对家、亲情、家人的渴望等。
教师:歌曲表达了对家的渴望。
从古至今,家都是每个人魂牵梦绕的地方,我们都希望有一个温暖幸福的家。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家的意味”。
二、讲授新课1.活动一:阅读教材P26“生活观察”。
思考:家庭是什么?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它可能是一个温馨的小家庭,有你和爸爸妈妈,也许还有兄弟姐妹。
有兄弟姐妹的请举手!(学生举手)很好!它也可能是一个大家庭,祖孙几代共同生活在一起。
这样的家庭请举手!(学生举手)好!那大家有没有想过什么是家庭?哪位同学愿意来说一说?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知识拓展:(我国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①婚姻关系;②血缘关系;③收养关系;④再婚关系。
2.活动二:欣赏视频《汉字的演变(家)》。
思考:结合视频谈谈家对我们的意义。
学生自由发言。
归纳:家是生命的居所,是心灵的港湾。
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家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托。
3.活动三:我和父母间最难忘的一件事。
大多数时候,我们的生活是在平淡中度过的,也许是因为“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已经习惯了每天和父母相处的点点滴滴,习惯了父母为我们付出的一切。
今天,此时,请你静下心来,想一想,和父母之间发生的最难忘的一件事,写下来,勇敢地和大家分享吧!学生活动:现场书写并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家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是我们的修身之所。
父母是我们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在父母等家人的言传身教中学习为人处世,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4.归纳: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
5.活动五:课堂交流展示。
搜集我国传统文化中广为流传的家风,进行课堂交流展示。
归纳:在薪火相传中,我们不仅接续着祖先的生命,而且传承着家风。
初中道德与法治_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七课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课题:家的意味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一、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家庭的温暖和爱,弘扬孝亲敬长的传统美德;认同家庭的优良传统、家人的优秀品质,争做孝亲敬长的好学生。
★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认识中国家庭文化;能够懂得尽孝在当下,用实际行动尽孝。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家”的内涵和功能;知道家的意义。
知道为什么孝亲敬长和怎样孝亲敬长。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孝亲敬长的原因和做法●教学难点:理解“家”的意义和内涵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歌曲《回家的路》【教师活动】《回家的路》这段视频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呢?哪个同学来说一说?【学生活动】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活动】家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特殊的感情,无论风霜雨雪都挡不住人们回家的脚步。
今天呢,我们一起来聊聊家,话话情,品一品家的意味!(二)新课教学活动一:话说我家,体味亲情【教师活动】同学们,你有一个怎样的家呢?能不能说一说你对家的感受?首先说一说老师的家,我觉得我的家是一个充满温暖幸福的家,每天放学下班回到家里,桌子上已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可爱的女儿、儿子向我扑过来说着,妈妈,妈妈我想你了,叽叽喳喳的向我诉说着一天发生的有趣的事情,其乐融融。
你有一个怎样的家呢,说一说你对家的感受?【学生活动】学生思考自己眼中的”家”并回答,温馨的家,幸福温暖的家等等出示图片【教师活动】芸芸众生,为什么我们四个人是一家人?为什么他们三个人是一家人呢?因为我们的家里存在婚姻关系、血缘关系。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多媒体出示家庭关系确立的情形包括:①结婚,组成新的家庭;②因生育导致的血缘关系结合成家庭;③依照法定条件和法定程序收养而组成的家庭;④随父(母)再婚组建新的家庭。
【教师点拨】不同的人对家有不同的感受,有人说家是一栋房子,是一个具体的地址,没错,家是我们身心的居所。
板书身心的居所出示图片【教师点拨】有人说,家是妈妈做的美味佳肴,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流口水。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 》教学设计(2022课标)
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7.1 家的意味》教学设计(2022课标)一. 教材分析《7.1 家的意味》是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一课,主要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感受家的温暖,明白家的重要性。
教材从家庭的关系、家庭的功能、家庭的意义三个方面来展开,引导学生认识家庭,理解家庭,从而热爱家庭。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开始从家庭中独立出来,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
但是,家庭对他们的影响仍然是深远的。
他们对家庭有深厚的感情,但同时也可能存在对家庭的不满和困惑。
因此,本节课需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家庭,理解家庭的重要性。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家的概念,知道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
3.培养学生热爱家庭,尊重家庭成员的价值观。
四. 教学重难点1.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
2.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家的温暖,培养家庭责任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家庭的重要性。
2.案例教学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3.讨论教学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培养家庭责任感。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件。
2.案例:准备相关的典型案例用于分析。
3.小组讨论题: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家庭的图片,让学生说出自己对家庭的认识,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通过课件呈现家庭的关系、功能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家庭的重要性。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典型案例,理解家庭的功能和意义。
4.巩固(5分钟)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家庭的功能和意义,加深对家庭重要性的理解。
5.拓展(5分钟)让学生思考家庭对自己的影响,讨论如何表达对家人的爱。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引导学生热爱家庭。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家庭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家人的爱,也可以是描述家庭的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亲情之爱
一、本课教材内容分析
1.课标和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1)课程标准(2011)的具体要求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中“我与他人和集体”,其中“交往与沟通”规定:体会父母为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孝敬父母和长辈。
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调适“逆反”心理。
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上述规定,是本课教学内容安排的课程标准依据。
(2)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要求
法治教育大纲第四部分“青少年法治教育的内容”中“分阶段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对初中阶段(7-9年级)作出规定:进一步深化宪法教育,加深对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认识;了解有关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规范和基本基本原则,认识与学生生活实践相关的民事侵权行为;加深对社会生活中常见违法行为的认知,强化法律责任意识,巩固守法观念。
上述规定为本课“正确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的权利义务关系”“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等教学目标的实现提供依据。
2.本课教科书内容分析
(1)本课核心内容及其在全书中的逻辑定位
本课核心内容是家庭交往中的家庭道德和相关权利与义务。
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体味爱、传递爱、孝敬父母和长辈,这是一切美德的生长点。
学习有关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从这个意义上说,本课在整个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由于学生的生活圈是拓展的,家庭只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领域,因此,本课又是学生与朋友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的基础。
再次,生命是父母给予的,本课是第四单元“生命的思考”的奠基石。
(2)本课内容内在逻辑结构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三框内容构成。
引言由两段富有感染力的话构成,旨在激起学生共筑美德之家的兴趣和热情。
第一框“家的意味”,帮助学生理解“家”的含义以及中国人的“家”。
帮助学生明白尽孝在当下。
第二框“爱在家人间”,引导学生体味什么是亲情,正确对待亲情,指导亲人之间也会有“爱的碰撞”,沟通是呵护、传递爱的有效方式。
第三框“让家更美好”,引导学生全面了解现代家庭的特征,从而知道如何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三框内容由浅入深,围绕“亲情之爱”,由感性到理性,从明理到导行,使学生在感受家庭温暖的同时将自己的爱落实到和谐家庭的构建中。
3.与之相应的当前社会生活背景和学生特点分析
家庭作为人们的“避风港”, 家庭和谐对中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直接的影响。
然而,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
加上成长中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出现“爱的碰撞”。
尤其当家庭成员之间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往往不知所措。
所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安排此课。
二、本课核心教育价值
本课的核心教育价值是让学生感受家庭亲人之爱,学习家庭道德,增强与家人共创共享家庭美德的意识和能力。
同时,强化法律责任意识,自觉履行孝亲敬长的法律义务。
通过这些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友善”的目标。
三、本课的核心知识梳理
四、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家”的含义。
2.知道中国人的“家”,理解尽孝在当下。
3.理解亲情之爱是一份对家人割舍不断的情感。
4.理解亲人之间爱的碰撞,掌握应对爱的碰撞的方法。
5.认识现代家庭的特征,知道构建和谐家庭的方法。
能力目标
1.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帮助学生认识到子女有孝亲敬长的义务。
2.通过情境体验探究,帮助学生了解家的意味和亲人之爱。
3.通过合作探究,引导学生认识爱的碰撞,明白通过努力可以有效化解亲人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构建和谐家庭,培养学生理解家人的知人能力和协调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解和感受父母亲人的爱,培养对家的热爱之情。
2.体味亲情,学会与父母沟通,沟通中传递爱。
3.努力传递家庭美德,为构建和谐家庭出力。
第1课时家的意味
一、课时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家庭的组成及功能;通过探讨,知道家的含义以及孝亲敬长是传统美德和法定义务。
2.能力目标:
通过情景讨论学习,增强对家的理解能力;通过自主参与,提高孝亲敬长的行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自己对家人、家庭的热爱之情,弘扬好家风、继承与弘扬孝亲敬长的情感。
二、达成目标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1.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对家理解
难点:孝在当中
2.为什么是重点与难点
本框是学习下面内容的基础,只有对家有很深的理解,才能更好地体味亲情,传递家人之爱,构建和谐家庭。
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爱,觉得是应该的,孝亲敬长是长大后的事情,现在只有尽力学习就好。
3.突破重难点的主要策略
通过图片、音视频等材料的展示,学生小组讨论,教师适当点拨,让学生对家有正确、全面的认识,知道孝亲敬长应该从现在开始,通过一件件小事做起。
三、教学准备
准备上课所用的音视频资料及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阅读感悟”中内容,说说“家”是什么?
生: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
家不只是一所房子、某个地域,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亲情,激励我们奋斗拼搏,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师:家不仅仅是一个场所,更是亲人、亲情的代名词,这是家最大的特点。
一个没有亲情、没有爱的人,才是真正没有家的人。
3.中国人的“家”
多媒体展示春运图片
师:中国的春运,可谓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景观。
而这景观的背后,流淌的却是最有中国味的浓浓亲情。
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样的情感?谈谈你的感受。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
生:体现了中国人的乡愁和对家人的思念;体现了中国人团圆的观念;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体现了孝亲敬长之情······
师: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
家里都有一些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优良家风。
播放视频——《家风》,结合视频,交流自己家延续下来的优良家风。
生:爱国守法;与人为善;诚实守信;待人友善;爱岗敬业······
让学生知道家是情感的纽带,心灵的港湾。
家的特点是家里有亲人,家中有亲情。
在图片中激发学生的思考、回忆,体会中华文化下“家”的特点。
视频的播放,使学生知道自己每个人都在家风的熏陶中成长。
五、本设计亮点总结
坚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对话体验等多种形式,图片、音视频等多种手段,关注学生的观念认识、情感体验和践行反思,注重渗透中华传统文化,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