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爱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想的爱情与现实的爱情
摘要:琼瑶小说是传统小说的代表,刻画的爱情虽然各式各样,但都是纯洁的、理想的,与色情无关的。人物大多以非常文艺的腔调说着诗意浪漫的语言。本文将着重探讨琼瑶小说的爱情观。
关键词:琼瑶;爱情;理想;现实
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5312(2012)23-0020-01
爱,是琼瑶小说永恒的主题。琼瑶所要表现的那种“爱”,是纯洁的,是理想的,是与色情毫无关系的。所以,尽管琼瑶写了三角恋、多角恋、婚外恋、畸恋等形形色色的爱情,甚至于有人将她的小说称为“爱情的百科全书”,琼瑶借作品想要表达出的仍然是人性美好、善良的一面。
琼瑶对爱情的态度是坚定的。首先,她笔下的人物热烈地追求着爱情,把爱摆在首位。琼瑶确认世界上有爱情的存在,并且它是不拘背景、身份的,发自于内心无法设计的一种至纯至美的感情。就像《我是一片云》中宛露说的那样,“我只知道一件事,我要和孟樵在一起。他是强盗,我爱他;他是土匪,我爱他;他是杀人犯,我爱他。”琼瑶笔下的人物痴情到了极点。然而这种至纯至美的爱情是非常脆弱的,它会受到社会、家庭等各方面因素的阻碍,最终以悲剧收场。《窗外》中,江雁容爱的是她的老师康南,但是他们的爱情遭到了世俗社会和家庭的联合绞杀,江雁容只得嫁于他人。
琼瑶在这里拒绝了平庸,拒绝了温馨、梦幻的浪漫情调。作品写江雁容在逃离家庭生活,想找回曾经的爱人康南时,见到的却是精神沉沦、感情颓废的康南。在遭受恋爱和婚姻的双重打击之后,面对连她都认不出来的初恋情人,心中哀痛和辛酸是难以言说的。琼瑶安排了这样的结局,加强了整部作品的悲剧性,有力的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其次,琼瑶的小说在感情上倾向于理想化的爱情,并试图让这种纯净的爱情远离尘世,追求完美的爱情世界。讴歌和表现爱情、亲情、友情以及以此为核心的人类之爱,是琼瑶每部作品的中心内容。琼瑶曾说“相信人间有爱,这就是我一生执着的一件事吧!不论战争、烽火、时间、空间……往往把兄弟姐妹、父母儿孙隔在遥远的两地,但‘爱’是人类永远毁灭不掉的东西!我就为这信念活着吧!就为这信念而保持一颗易感的心吧!”尽管琼瑶每部作品的具体爱情内容不同,但其爱情主题有一个共同的模式,即追求忠贞不渝的爱,这种爱是有道德有修养的。《秋歌》中台茂公司的唯一继承人殷凡超,爱上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青年董芷筠。这对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悬殊的男女青年的相爱,遭到了殷凡超家庭的坚决反对。而殷超凡在恋爱中漠视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的差别,对董芷筠的爱情始终不渝。琼瑶的小说通过作品人物的描写,着力歌颂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善良、正直、诚实、富有同情心、怜爱心,以及乐于助人等等。在那些三角和四角关系的爱情纠葛中,作品的
主人公不是不择手段去达到自己的目的,而是极其善良地为自己所爱的人着想,成全别人,甚至去帮助情敌。《月朦胧,鸟朦胧》中的刘灵珊为了成全韦鹏飞而放弃了自己的幸福。她的这种美好的天性,这种与人生责任感紧密相连的爱情,感人至深。“在她的小说中写尽了人间恋情的百态,以流利而颇为典雅的语言,幽怨而又缥缈的恋爱,构成了如梦如幻的故事,让大家在‘烟雨濛濛’中获得醺然的满足。”
最后,琼瑶的小说摈弃色情,拒绝低俗,崇尚道德,强调自由自主,追求的是理想的爱的天国,洋溢着对美好爱情真诚的歌颂与赞美,表现出了一种健康的爱情观和婚姻观。这是建立在“性善论”人生观的基础上的。琼瑶坚信“善”作为一种本体存在的必然性,她承认现实社会中存在邪恶,但是她的作品却摒弃邪恶。琼瑶的42部作品中,几乎没有一个坏人,没有一种恶势力,没有善与恶的搏斗。主人公的悲剧都不是由于邪恶势力造成的,而是由于人物自身的性格和心理造成的,或是由“爱”造成的。还有琼瑶笔下的爱情与色情无关,不是那种凡人肉体的爱,而是像但丁在《神曲》中所描绘的那种天堂里的超凡脱俗的爱,更多体现出的是一种精神之爱。她想要表现的是理想世界,而不是照搬演出现实生活的故事。我们可以说她的小说肤浅、幼稚,但她决不是在粉饰现实。由于较大限度地舍弃了政治和历史背景,缺乏丰富深广的现实生活内容,琼瑶小说自然无法与同是言情文学的古典名著《红楼梦》相比,但
我们无法忽视其文化背景,更不能否定琼瑶小说在表现爱情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丰富的文化价值。
琼瑶小说以爱取胜,但又停留在爱的园地,用理想代替了现实。
参考文献:
[1]古继堂.台湾小说发展史[m].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
[2]琼瑶.剪不断的乡愁[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8年.
[3]郭枫.四十年来台湾文学的环境和生态[j].新地文学1卷2期,199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