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一点思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又是多收了三五斗
——农产品卖难问题的一点思考
今年开春以来,关于农产品卖难的消息又多了起来。

仅从微博上看,我所在的陕西,先是西安附近的泾阳、三原县出现了甘蓝、莴笋滞销,紧接着周至县的芹菜也出现了低价滞销,兵马俑所在的临潼随后也出现了订单农业难以履约导致的桑椹滞销,陕西省物价局公布的五一节前后蔬菜价格统计信息,更是跌声一片。

其他各省此类消息也屡见不鲜,山东部分地方的樱桃出现了滞销,这是过去还没有出现过的,因为樱桃是新兴水果产业,过去几年一直供不应求,效益良好;济南商河有机菜花也滞销了,媒体发动社会各界全力促销;在海南冬瓜滞销了,跌至真正的白菜价,1毛1斤依然卖不出去;一向紧俏的春洋芋也出了问题,云南建水3.8万吨洋芋陷入低价滞销困局,等等,可谓卖难之声,不绝于耳。

在今年春天的农产品卖难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部分蔬菜品种虽然减产了,而价格依然低迷,这让行内人士一时也看不懂,后经解释,春季低温寡照,设施蔬菜上市偏晚与大路菜上市重叠,总体供应量还是偏大。

关于农产品的卖难,叶圣陶先生的著名短篇小说《多收了三五斗》作了生动的描述,此后“多收了三五斗”逐渐成为丰产不丰收、谷贱伤农的代名词。

但《多收了三五斗》的背景是20世纪30年代的旧中国,江南农民深受三座大山压迫,
与如今的时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在政府支持、信息较为畅通、物流运输发达、市场经济日趋成熟的今天,为什么农产品还在重复着“多收了三五斗”的悲剧?
直接的原因——套用托尔斯泰的话,赚钱的农产品是相似的,而低价滞销的农产品则各有各的原因。

先说经常出问题的蔬菜。

蔬菜是典型的生鲜农产品,一般的蔬菜含水量在90%以上,不耐储藏,运输损耗高,所以就地就近供应为主,销售半径较小,一旦大量集中上市很容易价跌滞销,当然不是消费者不吃了,而是确实吃不了。

需知蔬菜单产是很高的,一亩芹菜产量上万斤,能供应几千个家庭。

在这种情况下,往往出现一个地方蔬菜烂在地里而另外一个地方依然价格高企的现象,一般会想到异地调剂,实际上运输成本一算也就不划算了;还有的提出赶快建加工厂,实际上也是远水难解近渴,地里的菜几天就烂了,工厂何时能建好,而建好厂加工出来的菜就能赚钱吗?更要命的是,作物是有茬口的,这一茬不行,就得赶紧翻种下一茬,否则影响全年,所以就会出现新闻报道中的农民把菜直接翻耕在地里的情形。

因而,当蔬菜滞销时,除非就近想到好的办法,其他的呼吁基本上是道义支持。

再说最近比较热闹的樱桃。

5月下旬西安街头的樱桃好一点卖10元一斤,一般的8元一斤,还有的10元两斤,城里卖这个价,地头的价就很低了,有的农民可能要赔钱。

先说
特殊原因,主要是气候因素导致上市期相对集中,量大价跌。

再具体分析:其一,樱桃是典型的时令水果,上市期短,就十来天(保护措施除外),很容易形成集中上市局面;其二,保鲜难,必须就近就快卖出,远距离运输和较长时间保存,技术上可以解决,但成本很高;其三,对气候敏感,遇雨裂果,容易出虫,品质严重下降;其四,樱桃好吃树难栽,对栽培管理要求高,特别是不同水肥条件造成的品质差异明显;其五,果粒小,采摘成本高,产量又较其他水果低,一般每亩一两千斤,生产成本相对其他水果偏高。

这几年樱桃价格一直在每斤几十元,良好的效益导致面积扩张较快,几乎难免量大价跌局面,于是今年部分地方率先出现滞销,这可能只是一个开始。

如果仔细观察,出现卖难的农产品一般具有以下特征:一是小品种,市场容量小,像各类特色瓜果、区域特产等,一旦扩大种植很容易导致销售不畅,这几年的“姜你军”“蒜你狠”就是典型;二是鲜活品种,只能就近就快销售,前面提到的蔬菜,特别是含水量高的大路蔬菜品种,很容易多了或少了,区域调剂不及;三是非必须品,可替代性强,一旦错过了时节,其他农产品会迅速替代,如樱桃、杏、桃等时令水果,就那么几天档期。

内在的原因——还是生产组织化程度不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难以化解。

农产品卖难问题,说到根本,还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成千上万的具有自主生产经营决策权的农户(农业企业)与当前的大市场大生产要求不匹配。

为什么都信息时代了,还是信息不对称,生产依然混乱?我想分三个阶段来形容:
第一阶段,是信息的完全不对称,生产与市场脱节,这种状态更多的是传统农业时代,其生产决策的基本依据是往年的情况和周边情况,这也就是三农研究者经常提到的,按老经验办事,盲从心理严重;但由于传统社会农产品处于自给自足状态和小区域流通,倒也多年稳定,生产销售波澜不兴。

第二阶段,是信息的表面畅通与生产的无序竞争,让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急剧放大,又缺乏应有的行业约束。

在信息时代,每个人都看得见商机,很容易陷入股票市场上的“多头陷阱”,看似上涨,实际猛跌。

2013年下半年多数人看得见的“猪周期”回升期反而成为加速下跌期,就与这个原因有关,当大家都扑向生猪周期谷底的时候,谷底被意外延长了。

而国外为什么这种现象少?因为生产主体一般规模较大,特别是生产的计划性、组织性较强。

比如,美国是有行业协会的,欧洲是有合作社体系的,日本是有农协的,而我们的行业协会与合作社组织都太小,没有影响力和组织协调力,生产无序竞争,忽上忽下严重。

目前正处在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是信息系统的畅通与生产的有序竞争相融合。

有人说,发达的市场经济恰恰是高度的计划经济,只有如此才能避免生产大起大落。

我们是对计划生产进行了市场化的否定,还缺乏对自由竞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的否定与扬弃。

我们讲规模化,但规模还非常小,更重要的是,这种规模还没有进入市场体系的自觉调节系统,生产秩序的自由散漫依然。

如果说,我们能形成一些足够影响市场的规模农业主体,或者能形成一些有重大影响力和市场话语权的行业组织,那么这个无序生产可能就会收敛一些。

当然,地方政府政绩工程冲动下的盲目行政推动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也比其他因素更难控制。

异样的稳定——越刚需越安全但不一定高效。

然而,在一片滞销声中,也有农产品在滞销中缺席,是谁?答:大宗的粮油产品,同时还有牛羊肉这个市场新贵。

粮油为什么为稳定?因为粮油是典型的刚需性、战略性农产品,其特点是,需求固定,不可替代,人不分贫贱,每天的粮食需求量是相对一定的,蔬菜水果包括肉类不能替代粮食的主食作用;总需求量很大,市场容量巨大,一般的资本根本撼动不了市场格局,生姜、大蒜资本很容易炒作,但粮油很难;国家宏观调控高度关注,生产一般不会大幅度波动,市场价格也相对稳定;较耐储藏,运输方便,粮食最少能存一两年,米面全国流通。

粮油的这种特性决定了其在食品供给中的基础性地位,价格会控制在相对较低的水平以防止带
动物价整体上涨,但单位面积收益就不会太高,虽然有国家各类补贴政策在内,依然属于低效农业范畴,提高收益的唯一途径是扩大规模,但在人多地少的现状下,达到规模效益较难。

于是,生产者往往非粮化冲动严重,以寻求单位面积上的高效益。

牛羊肉价格又为什么会这样坚挺?主要是供求关系所致,与生猪、家禽相比,牛羊不仅生产周期长,而且扩张速度极慢,占用资金大,效益还不明显,所以包括大量农民在内的养殖主体,都放弃了牛羊产业,而大型的资本更不会选择这样的产业。

但市场需求却不断在扩大,涨价也就成为必然的趋势,与2007年牛羊价格飞涨前的情况相比,牛羊肉价格几乎涨了两倍,依然没有停滞的意思,专家预计未来五年还是上涨趋势。

到目前这个价格水平,牛羊产业慢慢有了企业投资的价值。

那么问题也就显而易见了,为了追求更高的效益,人们放弃了挣钱少的农业产业,不约而同地奔向了高效农业,于是就不得不面临更高的市场风险,因为不约而同就意味着产能的迅速扩大,供过于求的局面几乎不可避免。

根本的出路——要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而不是过度地强调规模化,也不是信息化。

对于目前各地的卖难问题,普遍的认识是要解决信息的不对称,其实对于一些农产品而言,就是信息的问题能解决依
然无法化解卖难的问题,原因如下:
首先,在信息充分对称的情况下,依然无法阻挡生产的无序化,像这几年生姜、大蒜的情况基本就是这样,即使政府发布警示信息也没有用,依旧一哄而上又一哄而下;
其次,即使产销信息能对接上,也多为远水难解近渴,那些鲜活农产品主要靠本地化解决问题,外运不仅有保鲜的问题,更有成本的问题;
再次,最重要的问题是,农产品多了绝对不是靠感情来多消费就能化解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对农产品的消费能力就那么大,不像衣服等商品价钱便宜了可以多买几件,所以就出现牛奶倒掉了、蔬菜扔掉了等情形,全是没有办法所致。

所以,卖难问题的最终解决,要靠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不再是一盘散沙,各自为战,而是有组织、有计划地组织生产,目前看来无论是龙头企业还是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都难以担当这样的重任,还有待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化解。

当然,组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是规模化和信息化,并不是说这些不重要,也需要有序推进。

那么面对当前的卖难问题,有那些办法来缓解?从政府层面看,要减少行政化的生产干预,在没有解决市场销路的前提下,不要再号召农民生产什么;从生产者角度看,要更加注重市场研判和营销,以订单生产为上;同时,要摒弃逐利的投机思想,避免陷入高效农业的误区,对于那些有一定规
模的经营主体而言,传统的粮油作物恰恰是最没有风险的,收益也是稳定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