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歌剧欣赏——图兰朵观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洋歌剧欣赏——图兰朵观后感
图兰朵观后感1
这学期选修了西洋歌剧赏析这门选修课,开始时我对歌剧没什么了解,以为是音乐剧之类的,就想选个轻松点的课程。第一二周,老师给我们讲解了歌剧的相关知识,才知道什么叫歌剧,歌剧对我们来说是那么陌生。上了西洋歌剧赏析课后,我才了解了更多关于歌剧的知识,给自己长了不少知识。与此同时,每周课堂上老师都会给我们赏析著名的歌剧,如:《卡罗素》《弄臣》《茶花女》《图兰朵》《卡门》等。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图兰朵》,也许是这部歌剧把背景放在了中国,以及结合了江南民歌《茉莉花》的缘故吧。
欣赏了《图兰朵》后,搜索了《图兰朵》的故事背景和资料后,了解了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不同于交响音乐与室内乐等纯音乐形式。它集合了歌唱、交响乐、戏剧、舞蹈、舞台美术和芭蕾舞等艺术形式。虽然我并不能在歌剧方面对《图兰朵》做出很深刻的理解,但我确确实实感受到剧中大量的中国元素。
《图兰朵》是意大利著名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根据童话剧改编的三幕歌剧。为人民讲述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传奇故事。在这部歌剧中,普契尼把一个古老的东方传说贯穿始终,并吸收了中国民歌的音调,同时将抒情性、英雄性和中国音调融为一炉,在20世纪50年代后成为欧美剧坛最流行的古典歌剧之一,并深受广大中国观众的喜爱。这部歌剧不论旋律、节奏、和声、配器,都很有特点。虽然也有些并不符合我们中国的常识,这可能是因为东西方的文化差异,普契尼对中国还是不够了解。例如他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与我们平时看到的古典人物有很大差异,外国人穿起来颇有一股时光逆转的感觉。就拿图兰朵的父亲来说吧,作为一国之君,他穿的衣服是黑色的,而不是我们平时看到的黄色的龙袍。但对中国人而言,接触《图兰朵》时,都会对一再出现的《茉莉花》旋律产生兴趣,不仅如此,《图兰朵》
中还有许多听来确实很“中国”化的旋律,如布景、乐器,以及在我国人看来似是而非的礼仪等等。尽管它并非是作者刻意去写的一部以中国为背景的歌剧,但剧中大量中国元素的运用还是为这部歌剧营造了一种中国氛围,使此剧具有独特的中国气质。
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第一次是月亮出来后,众人合唱《月亮出来了》,远方传来童声合唱《在东方山顶上有鹳鸟在歌唱》,其旋律取自中国民歌《茉莉花》。悠悠扬伴着笛子的灵动的如佛乐般地吟唱下,一群白衣小和尚提灯穿行到桥上,底下是柔和的月光照耀下百姓陶醉的脸庞,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在召唤着公主,期待着冰雪消融。
还有我最喜欢的ping、pong、pang三个大臣极富中国风味的三重唱。那装束,那扇子舞的还会有整齐响亮的“啪”的一声,是这个歌剧最富有中国特色的。他们的出场是整部剧的调味剂,调节激烈得似要崩掉的矛盾,让观众绷紧的心得以放松。无论是劝阻王子,准备善后还是最后的逼供,他们总是唱着极其跳跃,快速变幻酣畅的节奏,配合三人的中国风动作,手中扇子的舞动,站位变化,有点像是中国的快板形式又有着京剧的气势。尤以第二幕开场,在三人房中的表演最棒。以一个卧榻的姿势开场,接着是pong、pang两人一人一身随意穿着的红衣,一人绿衣分别唱着:“我准备婚礼”“我准备葬礼”;“红色的囍灯笼”“白灯笼”;“香火供奉,烫金纸钱”“香火供奉,茶糖豆蔻”;“一台紫色大轿”“一副上好棺木”“僧人的祝福”“僧人的超度”……我以此为最妙,巧妙地运用中国的习俗,轻松欢快地对比着生与死这一残酷的较量。
而在我看来,我并不赞同《图兰朵》的戏剧剧情,为什么卡拉夫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三位大臣ping、pong、pang劝阻王子去应婚时说出了我的心声,除去地位权势与华丽的衣饰,公主不过是一副皮囊。公主与柳儿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外表地位和内在美德。而英雄的王子选择了美丽的外表。这也许就是现实主义吧。
当然,该剧的很多方面还是很值得认可的。该剧舞台背景极为精细大气,人物服装较地道,首先出场的宣读圣旨的大臣就把我震撼到了,严肃的妆容,那胡子,可怖的长指甲,一身官府,庄重近似残酷的唱腔不时配合身边人民一惊一乍、躲闪害怕,实在妙绝,比中国的戏剧更能体现古代那种人心惶惶的气氛。不禁感受到,妆容等外表感观以及与配角等甚至灯光的完美配合是如此重要。人群的攒动,一双双互相爱抚的手,甚至一群白衣小和尚的缓行都无法让人忽视,它能快速带观众进入剧情,甚至是演员也能因为气氛的对而更好地置身其中完美演绎,这与西方小说总是有大片的风景、场景或人物着装描写的道理应该是一样的,而我以前还一直认为西方作家太絮絮叨叨。相对而言中国这方面则更注重主角,或者说太注重主角了,而缺少主角与小配角以及场景之间的交流,相比之下显得单薄、不厚实。
而“孔夫子大人”与各朝服饰,猜谜时大臣的装束等各种中国古代典型文化标志的杂糅,大概是著者对中国的不了解导致的意象模糊,或者是为了大多不了解中国的外国人更易理解和找到共鸣点而故意为之,那么导演成功了:各种著名的中国元素大杂烩的确更容易显示中国味,渲染气氛。
普契尼的《图兰朵》中还有更多的“中国风”的体现,如布景、乐器,以及在我国人看
来似是而非的礼仪等等。但是究其种种,这部歌剧仍是一部“洋作品”。作曲家写的是一部故事背景在中国的歌剧,所以需要一个来自东方的故事作蓝本,但不去真的计较它的真实来源;为了体现这种文化背景,作曲家需要一些中国旋律来呈现故事的背景,这个情形反映的是19世纪欧洲歌剧创作中的“地方色
彩”(Couleur locale)之传统,这在普契尼的其它歌剧中也屡见不鲜。实际上,作曲家创作此剧的目的不是写一部背景在中国的歌剧,更遑论“中国歌剧”,而是要将人类感情和冲突当下化,呈现在舞台上。正如他1924年3月25日写给西摩尼的信中表述的那样:
我想要的,是一个有人性的东西,当心灵在叙述时,无论是在中国或是在荷兰,方向只有一个,所追求的也都一致。
图兰朵观后感2
提起《图兰朵》,无论是中国人或是外国人都会想到这是一个中国公主招亲的故事,也会立刻想到这是意大利歌剧作家普契尼的遗作。事实上,“图兰朵”这个名字之所以能广为人知,确实和普契尼的这部歌剧作品密不可分。此剧的成功不仅让外国人相信这就是中国的故事,也让许多中国人以为“图兰朵”真的是一位中国公主,甚至去臆测这是那个朝代的故事。而此剧中《茉莉花》的旋律,更是让多数中国人津津乐道,认为是外国人创作中国题材音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
关于剧情方面我一直耿耿于怀于为什么Calaf王子初始是一腔愤懑,要去咒骂残酷的公主,但在看到其美丽的容颜后,马上迷倒,甚至做好牺牲生命,抛弃可怜的父亲的准备。美貌的作用在此刻表现得如此嚣张露骨,即使睿智英勇如王子也无法避免为色所迷,对此我更愿意是王子为了拯救更多人,阻止公主的复仇这一崇高愿望,然后在猜题其中感受公主的可怜与善良本性而爱上公主。从道德方面,更无法接受的是为什么王子最后竟在看到深爱自己的柳儿被公主间接害死,而仍至死不渝的爱着残忍的公主,并和她幸福地在生活一起,而且如此之快。(虽然我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