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拉美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发展 《拉美经济概论》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一.拉美早期的城市化及其主要特征
• 拉美国家在获得独立后,随着欧洲移民和资金的 大量流入,随着初级产品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以及 早期工业化的出现,城市建设步伐逐步加快。
• 工业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集中,为城市的扩张提 供了可能,显示出“现代化、工业化与城市化的三 种趋势相互关联而不可分开,各自成为相互的催 化因素”。
• 拉美国家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原因:
• 工业化地域集中 。拉美国家工业经济活动大都 集中在大中城市,且城市生活水平提高较快,因 而导致人口向大城市流动。
• 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是拉美急剧城市化的外在推 动力。一般而言,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是推力和拉 力双重作用的结果。
• 二元经济特征。工业化大发展优于农业发展,对 城市问题的重视也高于对农村问题的重视。
• 在工业部门内,资本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如汽车 制造、造船、飞机制造、农机制造、石油化工等部 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逐渐减弱,工 业结构发生变化。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内向工业化的影响
• 固定资本构成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增加。其原因主要 是:工业投资快速增长拉动了国内总投资的增长,并 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从而加大了固定资本构成占 GDP的比重。固定资本占拉丁美洲国内生产总值的比 例从1950-1959年的18.4%增加到1973-1981年的 22.2%。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 城市化就其内涵而言,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 人口由农村向城市转移、农村地区逐步演变成 城市地区、城市人口不断增长的过程。
• 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之一,便是造就了城 市化,城市化又促进了经济发展。工业化是城 市化的内在动力,离开工业化的城市化是不可 想象的。
• 拉美早期城市化可追溯至19世纪末期,但真正 意义上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是与二战后的工 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同步的。
• 但是在政府的高保护政策下,竞争力强的外国的产品被阻挡 在国外,而本国工业企业产品唯我独尊,缺乏竞争意识,缺 乏对科技创新和降低成本必要性的认识,因而在国际市场上 没有竞争力。
• 因此,政府保护是必要的,但应该适时和分阶段地降低;拉 美国家保护的时间过长和过渡,从而影响了本国工业的健康 和进一步发展。
• 制造业分布不平衡,集中程度高。资本密集型和技术 密集型产业集中在大国。在这些国家中,制造业又主 要集中于大工业中心或大城市。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干预
• 通过各种经济手段对本国市场实施不同程度的保护,通 过国有企业直接参与工业化进程,以扶植本国幼稚产业 的建立和发展。墨西哥和巴西是较为突出的实例。
• 阿根廷和智利两国,制造业在50-60年代发展较快,但 70年代后因其非工业化进程,制造业基本停止不前。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内向工业化的影响
• 拉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动。
• 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快于农业产值的增长,导致农 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从1950年20.8%降至1980年 的11.1%,工业产值比重则从29.8%增至35.6%。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一.拉美早期的城市化及其主要特征
• 主要特征:
• 大城市的出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人口从1869年的 17.8万增至1914年的150万;1890-1920年间巴西里约 热内卢的人口增加了1倍,圣保罗的人口增加了7倍;墨 西哥城的人口从1880年的从25万增至1910年47万。
• 部分国家建立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如巴西、墨西哥、 阿根廷等国。
1950年-1981年拉美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
国家
1950-1960 1960 -1973 1973-1981 1950-1981
阿根廷 4.1
5.4
巴西
9.1
8.5
智利
4.7
4.6
哥伦比亚 6.5
6.7
墨西哥 6.2
8.8
秘鲁
第三章 拉美工业化进程与工业发展
• 从历史上看,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一般都经历了从农业为主 体的经济到以工业为主体的经济,再到以服务业或第三产业为主 体的经济发展过程。
• 拉美国家全面的工业化进程一般认为是20世纪40年代之后开始的, 进口替代工业化是拉美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也是最重 要的工业化阶段。
• 巴西国家经济干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建立工业化所 需要的体制框架;致力于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与社会 发展创造条件;国家作为直接生产者参与经济活动。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对拉美高保护政策作用的不同评价
• 一般认为政府的产业保护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为本国工业发展 创造了发展机遇,提供了政策性保护,推动了本国工业的快 速发展。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二.内向工业化与城市的快速扩张
• 拉美国家推力和拉力可以归结为以下几方面因素:
• 不合理的土地所有制形式,农村就业机会少、生活条 件差、卫生及医疗设施不足、交通及通讯不便利、教 育水平低等,这些因素形成“推动力” ;
• 城市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相对优越、卫生及医疗条 件好、交通及通讯便利、教育水平高以及亲戚朋友的 照顾等因素则对移民形成“拉动力”。
• 大城市人口出现爆炸性增长。墨西哥城人口从 1950年的不足300万增至1980年的1500万;圣 保罗城人口从250万增至1350万;布宜诺斯艾利 斯人口从520万增至1010万。
1965-1989年拉美人口的增长与城市人口的增长(%)
总人口年均增长率 1965~1980 1980~1985
阿根廷 1.6
阿根廷
15.1
19.0
20.8
12.2
巴西
21.9
19.6
23.6
17.2
智利
20.6
18.5
14.6
15.7
墨西哥
16.7
18.8
22.7
17.8
拉丁美洲 18.4
17.9
22.2
16.7
资料来源:联合国拉美和加勒比经委会,转引自:莱斯利·贝瑟尔主编,中国社科 院拉美所翻译:《剑桥拉丁美洲史第六卷》,当代世界出版社,第192页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二.内向工业化与城市的快速扩张
• 农村人口迁往城市的推力和拉力:
• 推力是指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补充资源有限而很难在 农村找到工作,他们移入城市的机会成本很小,甚至 是零,而教育、通讯和运输的发展使农村青年开阔了 视野,并为其迁往城市提供了便利。
• 拉力是指城市较高的工资水平和优于农村的生活条件 及现代文明对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8.0
5.5
委内瑞拉 10.0
5.8
拉丁美洲 6.6
7.3
-1.8
3.1
4.5
7.6
0.9
3.7
3.7
5.9
6.6
7.4
2.4
5.5
1.0
5.9
3.7
6.1
1950-1990年拉丁美洲固定资本构成占国内生产总值 的比例(%)
国家
1950~1959 1960~1972 1973~1981 1982~1990
• 拉美地区的工业化经历了早期和进口替代两个不同阶 段。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30年代的工业化,称为早期 工业化;二次世界大战后至80年代初期的工业化,称 为进口替代工业化,或“内向型工业化”。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一.拉美早期工业化
• 早期工业化特点之一
• 各国情况不同。19世纪70年代,拉美一些主要大国已 出现了机器生产替代手工生产的明显过程,进入了工业 化的启动期;而哥伦比亚和委内瑞拉等国直至第一次世 界大战后日用品工业才得到显著发展。
• 随着早期工业化的启动,拉美一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得到 改善,为工业化的继续创造了条件。
• 与发达国家不同,拉美早期工业化没有带来社会的重大 变革和发展。
巴西19世纪末期至20世纪初期的纺织业发展
年代 工厂数量 纱锭数量 织布机数量 工人人数
1880 43
80 420 2 631
3 600
1900 110
1.4
巴西
2.4
2.2
智利
1.7
1.7
哥伦比亚 2.5
2.0
墨西哥 3.1
2.1
秘鲁
2.8
2.3
委内瑞拉 3.5
2.8
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
1965~1980 2.2
1980~19 89
1.8
4.3
3.5
2.6
2.3
3.7
3.0
4.4
3.0
4.3
3.1
4.8
2.7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二.内向工业化与城市的快Leabharlann 扩张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拉美经济委员会提出的进 口替代工业化战略被大多数拉美国家的政府所 接收。这一时期开始的工业化是以国内投资、 消费的增长和发展本国的制造工业为经济发展 推动力,以国产制成品取代进口品以满足国内 市场需求,因而具有明显的内向型特点。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内向型工业化的阶段划分
• 拉美内向型工业化经历了两个阶段,即二战后至60年 代中期的初级阶段,又称“容易阶段”;60年代中期至 80年代初期的高级阶段,又称“艰难阶段”。
• 前一阶段以发展纺织品、皮革制品、食品等非耐用消 费品工业为核心。后一阶段以汽车制造业、造船业、 飞机制造业、石油化工业等耐用消费品、中间产品和 生产资料等部门为核心。
640 000 26 520
37 159
1910 161
--
--
45942
1920 202
1 572 242 52 254
78 911
1930 354
2 584 050 78 383
128 613
资料来源:转引自:王然著:《美国与巴西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 版社,2008年6月,第105页。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这一时期拉美制造业的发展特点
• 制造业结构不同。大国的制造业部门结构呈多样化特 点,几乎拥有所有的重工业和轻工业部门;中等规模 国家,轻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约为45%~55%;小 国的农业原料加工是其制造业中的主要部门;而在玻 利维亚、巴拉圭、海地等落后国家,手工业式的企业 占绝大多数。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 工业化的内涵概括为几个主要特点:第一,工 业化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一场生产技 术革命,也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其次, 工业化不仅表现为制造业及农业上机器的发明 和应用,而且会引起现代工厂制度、市场结构 及银行制度。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 拉美国家的工业化
• 拉美国家工业化的初始条件是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繁 荣和出口收入的提高,以及消费品市场需求的存在。
• 海港和首都城市迅速发展,而其他城市和市镇的增长和 发展则受到阻碍;
• 受大地产制度以及初级产品出口经济的影响,早期工业 化没有在促进国家整体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二.内向工业化与城市的快速扩张
• 1950-1980年拉美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是城市人 口急剧膨胀时期;拉美地区总人口增加了1倍, 而城市人口增加了4倍;拉美国家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重从1950年的41.6%,提高到1980年的 65.6%。
第二节 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二.内向工业化与城市的快速扩张
• 拉美的“过度城市化”(也称“超前城市化”)
• 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 模式。拉美城市人口比重从40%提高到 60%只用了30年, 比欧洲国家少了20年,因此,拉美城市化是在相对短的 时期内实现的。由于拉美城市的过快发展和膨胀,经济 学家将其称为拉美的“过度城市化”。
• 渐进性过程。19世纪70年代以后制造业在墨西哥、阿 根廷、巴西等国陆续出现;19世纪末出现了一些与出 口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行业和部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钢铁、缝纫机、轮胎、化工、小型设备生产等行业也获 得了发展;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一.拉美早期工业化
• 早期工业化特点之二
• 行业及地域分布具有高度集中的特点。从行业和部门来 看,集中在与出口经济密切相关的某些工业部门;从地 域布局来看,集中在原料产地、重点港口或基础设施相 对发达的地方。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二.内向工业化
• 拉美制造业的扩张与发展
• 1951年至1981年,拉美的制造业产量增加了6倍多, 年平均增长率为6.1%;其中巴西和墨西哥的增长速度 尤为引人注意,增长了近10倍,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 到7.6%和7.4%;
• 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秘鲁等3国的制造业年增长率接 近6%,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
第一节 工业体系的建立
• 工业化定义
• 约翰·维斯(John Weiss,1988)认为,工业化是一 个过程,期间工业尤其是制造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 的比重不断上升。
• 我国学者张培刚认为,工业化是指国民经济中一系 列基要的生产函数(或生产要素组合方式)连续发 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或变革)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