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文化及其德育创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校德育文化及其德育创新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日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从文化的视角探讨了高校德育的基本内容和文化品性,并从高校德育的文化概念、文化本质和文化特征三个方面进行了浅显的论述,而作为培养大学生德育的高校学生工作者要不断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机制,更好地为培养在世界舞台上参与竞争的高素质人才服务,因此,高校德育创新在

新的历史阶段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德育文化本质文化特征德育创新

世界经济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不可阻挡,因而也是世界各国必须严肃面对的客观趋势。高校德育工作者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克服因循守旧的思想,加大德育改革的力度,积极开展德育工作的创新,进一步确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德育观,借鉴吸收当今时代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新技术、新手段,不断提高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的水平,承担起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21 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的历史重任,在继承中加强德育工作,在加强中改进德育工作,开创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1.高校德育应当包括的基本内容

1.1 民族意识教育

当今世界,各国在民族之间的经济上、文化上的相互往来和相互依赖,有了空前巨大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想闭关自守或

是自给自足,就必然会给自己带来灾难。然而越是全球化,越要增强人们对于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的爱国道德责任。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宣扬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既要进行适应世界市场需要的教育,培养“国际意识”,又要进行爱国主义、民族意识的教育;既要懂得不借鉴资本主义就赶不上资本主义、不利用资本主义就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又要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我们也要正视西方的文化侵略,增强民族文化免疫力,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因为“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因此,我们务必要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教育,一方面要努力培养学生普遍主义的现代道德意识如前面所说的规则意识等,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学生对于自己所属民族的义务感和归属感,加强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传统的认同感,以增强凝聚力,从而激发起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进取心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

1.2 健康人格教育

它不仅直接影响着个人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要着重培养学生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利他、责任、意志、果断、耐挫、怀疑等人文精神与品质。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不应完全以“经济人”的模型规定人性的基本要求,伦理道德因素同时也应成为增强人们经济能力、规范人们经济行为的精神因素。应实现由“经济人”向“伦理人”、“法治人”的转换。在经济形态逐

步向知识经济迈进的过程中,伦理道德的上进、人文精神的建构、价值力量的上升应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与经济法律并重的重要因素。高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因而高校德育内容体系中一定要有大学生健康人格教育的一席之地。这样,才能使大学生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工作和学习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态势和氛围。

1.3 进取意识教育

因此经济全球化首先要为资本争取最大利润服务,与此同时也带来了经济发展和物质更大的丰富。在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下,经济全球化并不能使各国共同分享世界经济发展的成果,至少不能平等地分享利益。中国作为全球化进程中的后来者承受着来自全球化背景的沉重压力。一方面要实现自身的发展强大,另一方面还要接受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因此,我们应广泛介绍全球化的过去、现状和未来及其利弊,着力宣传中华民族的拼搏进取精神,回顾中国古代文明,总结“五四”运动以后现代科技在中国社会发展落后的历程,阐明新中国为赶超世界先进水平所做的努力,分析中国各个领域所做的成就与不足,激发学生的忧虑意识和进取意识,才能使大学生适应全球经济化工作和学习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态势和氛围,促进青年学生的健康的、全面的发展。

1.4 全球意识教育

不断解放思想,进行制度创新,以发

挥国内各因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尽量在短时期内增强自我实力。要从全球利益角度去考虑问题,要具有面向全球化所必备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要拓宽视野,放眼全球。培养学生具有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经济生活和贸易文化日益全球化趋同。未来的开创性人才必须拥有国际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才能适应全球

2.高校德育的文化品性

特殊的文化现象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承担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大学德育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变迁的过程。作为一种文化存在,高校德育应以文化主体的角色遵循自身的发展规律而前行,将高校德育置身于文化的视野中,研究其文化真义,是探明高校德育实质的有效途径。

2.1 高校德育的文化概念

塑造人,引导人的有机体,也就是说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文化显示出人的本质特征,就是人的精神。精神是指人类智慧,意识,思维,心理等诸方面的总称。只有将文化与人的精神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文化的真谛。换句话说,文化就是以价值观为核心,由联结和维持人际沟通的符号及其意义所构成的精神体系。前苏联学者彼凯列指出:“文化正是直接表现为人的特征,表现为人的精

神,道德,职业发展的程度和综合评价”。根据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为:高校德育文化是存在于教师、管理者和学生这样一个特殊的关系结构中,主要是通过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思想,道德乃至思维,意识的生成和建构。

2.2 高校德育的文化本质

神资质和精神操作,文化即人的精神体系,活动及其外显,而道德就是人的精神能力的体现,从道德的需求到道德的实践方式到道德判断、决策、行为,整个道德过程不能摆脱人的精神控制,从这个意义上讲,道德就属于文化范畴,而作为培养学生道德精神的主要载体——高校德育无疑本质上也属于一种文化活动。

2.2.1 高校德育的文化,是一种社会历史活动及结果

是存在并延续于历史文化范畴之中的,换句话说,只有将高校德育当作一种文化事实,在丰厚的历史文脉中解读,才能把握它的真实品行,高校德育必然是生长于它自身的历史影响之中。

在当代,高校德育对于大学生品德的培养主要是基于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要求和共产主义理想的憧憬,在坚持共产主义的信仰下,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出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为表征的自我约束,他者导向的观念与行为特征。所以说高校德育的价值取向,是道德文化历史的延续和必然选择。

2.2.2 高校德育的文化,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价值生成与建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