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课题调研提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傣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研究报告

(提纲)

一、概况

傣医药学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傣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距今已有2500年悠久历史,她以自己的文字和独特的理论体系,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而被国家列为“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 之一。而民族医药产业又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也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空间的高增值产业之一,以其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大,产业链长,带动面广的特点,成为现阶段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性产业,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傣医药保护、传承与发展现状

(一)基础理论研究

(二)傣医药临床服务

傣药研发生产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傣医药在取得发展进步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同其他民族医药相比,差距在逐步扩大,加快发展的任务迫在眉睫、依然艰巨。主要表现为:一是药材资源供应不足。州药用植物有1770多种,但单品种蕴藏量少,规模化种植少。一些药材资源急剧减少甚至消失,药材原料来源不足的状况日渐凸显,大部分医药用药材来源于山林野外,规范化种植技术尚未推广,影响傣药新药研发和药品规模化生产。二是新药研发能力薄弱。州医药研发有一定基础,但应用开发能力弱,缺乏必需的研发设备;医药研发平台隶属结构复杂,分属中央、省、州等单位,难以形成医药研发的整体合力。新药研发深受人才、设备、资金的制约。三是医药产业投入不

足,发展速度慢。州内几家主要制药厂虽然增速平稳,有发展潜力,但企业规模小,整体技术水平较低,产业投入不足、产品更新慢,营销网络体系不健全,制约了医药产业做大做强。四是傣医药人才缺乏。傣医大专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专业教材缺乏;名老傣医后继乏人,民间传统医术濒临绝失,培养既熟悉傣文又精通傣医药人才的任务艰巨;傣医药科研、教育、医疗人才管理制度尚不完善,激励机制没有形成,现有人才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放眼中长期发展趋势,在未来几年内,傣药南药产业对科技人才、尤其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是可预期的,而现有技术人才及科研人才数量尚有明显的不足,科技人才供给现状尚不能完全满足产业创新发展的需求。

三、傣药南药产业发展环境、思路、原则和目

(一)发展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社会到来以及人类疾病谱改变,现有疾病防治模式和手段面临调整和更新,特别是2010年能抵御抗生素的“超级细菌”在全球蔓延,各国专家束手无策,给人类滥用抗生素等化学药品敲响了警钟。与此同时,传统医药注重植物为源、以人为本、和谐共存、养生保健等理念得到进一步认同,医药界“返璞归真”潮流方兴未艾,2009年全球植物药市场规模首次突破600亿美元。中医药作为世界传统医药的瑰宝,已传播到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从事中医医疗服务人员超过30万,中国中药出口达14.6亿美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

发展”。2009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充分发挥中医药(民族医药)作用”;同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快民族医药发展,加强民族医药继承和科研工作”。2010年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首次召开新疆工作会议,在当前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的背景下,发展民族医药已成为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繁荣发展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和谐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中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和良性循环的健康服务产业集群,并形成一定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

健康服务需求。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达到8万亿元以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傣族传统医药是中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有2500多年的历史,是一门以“四塔五蕴理论”、“风病论”、“三盘理论”和“解毒理论”为核心的医药科学。当前,国家对云南提出了“建设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的重大战略任务,西双版纳处于桥头堡建设的前沿阵地,交通、口岸、产业、医药、文化等各项事业建设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州傣族群众与老挝、缅甸傣族,泰国泰族同根同源,文化相近,感情相容,各方面交往十分密切。面对东南亚各国大力发展民族医药的形势,加快发展傣医药,有利于发挥西双版纳的生物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拓宽与东南亚各国的交流渠道,展现西双版纳傣医药的独特魅力,扩大与内

地和周边国家的经贸往来,增进与东南亚各民族的传统友谊,为桥头堡主阵地建设增光添彩。

期间傣医药发展也面临严峻挑战:一是如何抢救整理傣医药文献,加快傣医药理论和学术进步,更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如何健全傣医药医疗、教育、科研机构,加大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力度,提高医药企业的综合实力,更好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三是随着疾病预防诊断和救治水平不断提高,各民族群众保健防病治病选择日趋多元化,如何保持傣医药的传统优势,更好适应群众多样化的就医需要。

(二)发展思路

以展现傣医药健康养生功效为定位,以治未病、保健、养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目标,紧紧抓住院内制剂和傣医疗法这一傣族传统医药的优势,依靠生物

资源,依靠科研人才,依靠对外宣传,依靠龙头企业,坚持走传统民族医药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提高傣医药的服务能力和傣医药文化交流的能力,打造全国知名的傣医药品牌,构建傣医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医疗卫生桥头堡。

(三)发展原则

——坚持事业发展支撑产业的原则。以夯实民族医药事业为先导,提升傣医药教学水平,培育高素质傣医药人才,建设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科研平台,提升傣药产品质量,提高傣医医院医疗水平,为傣医药产业腾飞打牢基础。

——坚持特色先行带动整体进步的原则。以展示傣医药特色为重点,聚焦政策资金,依托傣医独特理论体系,开发傣医传统经方,瞄准傣医特色专科,打造傣药

独家品牌,以名药带动企业和产业,以名科带动医院和行业,实现傣医药整体进步。

——坚持立足西双版纳进而走向大市场的原则。以本民族本地群众认同为基础,普及傣医门诊,推介名老傣医,推广傣药产品和傣医疗法,让傣医药成为傣族群众和其他各族群众的治病养生的优先选择,站稳西双版纳,拓展全国市场和南亚东南亚市场。

(四)发展目标

——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培育傣医医疗机构10家,全州50%上的综合性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傣医科,每科配备2名以上傣医医师。

——科研理论工作进一步推进。依托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云南分所,创办傣医药南药应用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