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医药的起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傣药的起源
傣族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人口大约120万。有自己的文字,文字起源长达2500 多年(傣族文学简史记载),后又引用印度的古巴利文字合为老傣文,主要分布于云南的南
部和西部。南部主要居住在西双版纳州的景洪市、勐海县、勐腊县和思茅地区的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江城县西部以及临沧地区耿马县。西部主要居住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潞西、瑞丽、盈江、畹町等县市。傣族大多居住在海拔500~1300m的平坝,这些地区地质古老,多属热带、亚热带气候,具有雨量充沛、高温、湿润、静风之特点,年平均温度21℃左右,土地肥沃,森林茂密,草木葱茏,四季不明,只有冷季、热季、雨季之分。这些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别适合动、植物生长,雨林里动植物生长迅速,四季常青,百花盛开,物种繁多,仅西双版纳就生长着种类繁多的热带种子植物和蕨类植物5000多种,占云南全省的三分之一,其中可以药用的有2500多种,脊椎动物530 多种,其皮、肉、内脏、骨、蹄甲、大便、毛发均可药用。
在这样的特殊气候环境下,病菌生长繁殖迅猛,百病丛生,尤以疟疾为盛,傣族人民为了生存、发展和繁衍后代,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与各种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诊疗经验和治病方药,这些医药遗产是傣族人民在与有神论、唯心论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中,逐渐总结积累起来,发展成为以傣医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为基础的一门科学。同时,在与外界的交往活动中,特别是印度佛教的传人,对傣族医药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通过传教,印度医学自然被傣族人民所接受。傣民族在继承自己传统医药的基础上吸取了印度医药学、中原中医药学以及东南亚地区的民族传统医学来充实发展自己的医药学,从而形成现在的傣族传统医药学。
傣族医药文化的起源与贝叶文化关系密切。据传说,傣族先民将文字刻写在戈兰树叶的叶片上,不仅字迹是清楚的,且不易退变,这种戈兰树叶就是贝叶。因为自从傣文产生后,傣族的各种医药学原理、单验秘方除了口授、手授以外,大多被刻、写于贝叶经和纸板经上。据《贝叶经》记载,早在2500多年前傣族就有了自己的医药,但均为零散,大多以口传、手教形式相传,直到佛学的传人,产生文字后,才以《贝叶经》记载相传。据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国土资源》书中第一节推断的时间来看,当补腊萨哈(橄榄时期)傣族就有了医药。据《逸周书王会解》中记载,傣族医药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之后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中又撰写了不少医药经书,如《档哈雅龙》、《巴腊麻他坦》、《嘎牙山哈雅》(人体解说)等,其中《嘎牙山哈雅》是傣医第一部医学理论专著,共分五集,它详细
的论述了“四塔”、“五蕴”的功能及与之有关脏器的生理变化和病理表现。因此,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在其生存与繁衍的漫长历程中,通过长期的生活和医疗实践,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不断摸索总结,并代代相传下来的与疾病作斗争的方法与手段,同时吸收其他医学如印度医学、中医学的部分知识逐渐发展成为以傣医“四塔”、“五蕴”为核心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傣药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傣药学的形成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傣医药对傣族人民的健康成长、繁衍生息和不断发展发挥过重大的作用。但由于多种原因,傣医的医学理论和治疗方法主要靠口传、心记、指药传授、亲教秘传等方式流传,即使现在,仍是以口头和文字记载两种方式流传于民间。傣医的文字资料有的存在于记载单方、验方等专著的手稿之中,有的则载人佛经之中,或与神话混杂在一起。
傣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传统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明珠,但它的发展过程却显得漫长、艰苦而曲折。它具有历史的、地域的、民族的局限性。它是傣族民间“摩雅”在不断用实践经验充实、丰富、提高自己的同时,博采众长,不仅吸收了来自中原的汉文化,也吸收了来自境外的南亚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既有鲜明民族特色,又呈现出色彩斑斓,具有多样性、广泛性、独创性的傣医药,它是人们几千年来与疾病斗争的知识结晶。
傣医药有文字记载并形成“四塔”、“五蕴”的基本理论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傣医药一脉相传,互相促进,逐步完善,为傣族人民的健康繁衍昌盛、中华民族的健康保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傣医药学的发展,傣药被列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藏、蒙、维、傣)之一,并拨出专款,成立了相应的科
研和医疗机构,为更好地从事傣药的挖掘、继承和研发工作奠定了基础。云南省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自创建20余年来,收集了大量的傣医药珍贵史料,翻译整理出版了不少有关傣医药的书籍,在傣医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该所还从所收集的单验秘方、传统经方中筛选研制了10多个剂型、50多个品种,进行深入开发和研究,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为广大患者作出了贡献,受到了社会的欢迎和好评。经过傣医药科技工作者的艰辛努力,目前完成了《中国傣医药彩色图谱》、《档哈雅龙》、《风病条辨译注》、《傣医诊断学》、《竹楼医述》、《傣族医药学基础理论》6本书的翻译整理和出版工作,为今后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平台。建国后整理出版的《西双版纳傣药志》对未来傣药学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创新是具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
二、傣药学的发展
(一)原始阶段
在原始而落后的时代,生产力比较低下,人们的意识也非常的局限,他们解决温饱问题只能依靠采集山上的野果野菜来充饥。由于这些食物未经煮熟,有的甚至含有毒性很强的成分,难免会出现食物中毒现象,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及发烧等多种疾病,人们只有等待疾病折磨,听天由命。后来在一些偶然的机会下发现有的植物能治疗疾病。如马鹿跌断双腿,无法站立寻食,只好吃身边野树之叶,在吃了这些植物后却发现鹿能站立行走。因此人们总结出鹿所吃的植物有治跌打损伤、接骨之作用,通过反复试用,证明该药的确有效而又不知其名,大家都学会用之治疗跌打损伤、骨折,因而将之命名为“光不呆”,光——马鹿,不——不,呆——死,即“马鹿不死药”。傣族人民就这样在不断的观察和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治疗疾病的经验,并以一定的方式记载能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矿物。到了钻木取火时代,人们懂得以火取暖,把他们所吃的食物加工熟,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疾病也随之减少。然而由于西双版纳以及傣族所处的地区气候均炎热,空气湿度比较大,各种病菌在此环境下繁殖旺盛,百病丛生,单独一味药无法治疗这些较复杂的病,因而他们将几味药合并在一起煎熬,发现大大增强了治病的疗效,从此学会了用简单的复方治疗疾病。
(二)神药两用阶段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工具及各方面均有了提高,随之发展为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其自身的利益,大力宣传有神论,认为神主宰一切,包括医药、人的命运、地球上的一切东西都是神创造的,所以必须听从神的旨意。奴隶主采取神药两用之方法来麻痹欺骗人们,形成了神药两用社会。他们宣传生病不用药物治疗,只需跳神、拜神、求神,这样就可以把疾病赶走。但反复的实践证明用这种方法是无效的。后来人们才慢慢觉醒,认识到生病必须用药物才能治好。故而傣医药又重新掀起了新的热潮。之后又不断摸索总结了大量的治病药方和经验,才逐渐学会使用动物药、植物药和矿物药来治病,并且还出现了单方、小方、大方。一般单味药治病的称单方,两味或五味以下的方称小方,七八味或几十味乃至百味药组成的称大方。由于没有文字,人们只能靠口传、手教、身授,历代相传。后来虽创造了字母,但因过少而无法应用,直到佛教的传人,在古傣文字母的基础上又引用了印度的古巴利文,二者交叉相和,发展完善了傣文。自从有了文字之后,傣民把诊病治病经验的方药记载保存,相传下来,因而佛教学的传人对傣医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新中国成立以后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支持傣族传统医药学的发展,组织有关科技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