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精选文档

合集下载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

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初步研究——以贵州乌江思林水库为例摘要:藻类水华会引起水质恶化,造成水体缺氧,造成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本文初步分析了思林水库发生藻类水华的原因,提出了思林水库水环境治理措施初步建议,对水库蓄水初期水环境治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藻类水华;富营养化;控制措施0 前言乌江是长江上游右岸最大的一级支流,发源于贵州省西北部乌蒙山东麓。

乌江流域是我国十三大水电基地之一。

乌江思林水电站位于乌江干流中游思南县境内,是乌江干流规划的第八个梯级。

思林电站的建设形成了思林水库,思林水库正常蓄水位440m,坝址多年平均流量849m3/s,具备日调节性能。

2009 年3 月28 日,思林水库开始下闸蓄水。

蓄水成库初期,在水库坝前、支流和部分河段等断面开始出现藻类水华,其中坝前断面的和文家店断面出现的该现象尤为严重。

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给库周的老百姓饮用水安全带来一定影响。

为了保护思林水库生态环境,保障水库周边饮用水安全,维护思林电站和水库周边区域的和谐发展环境,思林电站建设单位贵州乌江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专门组织了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开展调查研究,以求充分了解此次藻类水华的基本情况及影响,找出思林水库藻类水华成因,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此,国家水电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廖文根研究员会同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师范大学、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等单位专家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问题进行了实地诊断调查。

贵州师范大学和中科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对思林水库水质及浮游植物进行了细致的监测、检测。

本文根据专家现场诊断调查结论、监测检测数据、乌江流域的水环境状况,对思林水库藻类水华的发生机理及控制措施进行初步研究。

1 乌江流域水环境基本状况乌江流域位于东经104°18′~109°22′,北纬26°07′~30°22′,流域总面积8.79 万km2。

乌江中上游位于黔中地区,是贵州目前最发达的地区,流域居住人口近2000 万。

蓝藻水华暴发成因及监控指标

蓝藻水华暴发成因及监控指标

蓝藻水华暴发成因及监控指标
蓝藻水华暴发的成因非常复杂,主要包括生态环境、水体营养
盐浓度、水温、光照等因素。

首先,蓝藻是一类原生的藻类,它们
对富含营养盐的水体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当水体中的氮、磷等营
养盐浓度过高时,蓝藻就容易暴发生长。

此外,适宜的水温和充足
的光照也是蓝藻暴发的重要因素。

气候变暖和水体富营养化都会增
加蓝藻水华的发生频率和范围。

监控蓝藻水华的指标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水体
中的氮、磷等营养盐浓度是监测蓝藻水华的重要指标,通常来自于
农业、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其次,水体的透明度是监测蓝藻水华
的重要指标,因为蓝藻水华会使水体变得浑浊,透明度下降。

此外,监测水体的温度和光照条件也有助于预测蓝藻水华的发生。

最后,
监测蓝藻毒素的含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一些蓝藻产生的毒素对
人畜健康有害。

除了以上指标外,还可以通过水体的pH值、溶解氧含量、藻类
的种类和数量等指标来监测蓝藻水华的发生情况。

综合利用这些监
测指标,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蓝藻水华的发展趋势,及时采取相应的
防治措施,保护水环境和人畜健康。

水华的防治措施

水华的防治措施

水华的防治措施概述水华(即藻华)是指由于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而引起的水质恶化和环境问题。

水华对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为了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健康,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来减少或消除水华的发生。

水华的成因水华是由于水体中过度富营养(主要是氮、磷等营养物质)和适宜生长条件下,优势藻类大量繁殖导致的。

主要的成因包括:1.过度施肥:农业和养殖业使用大量化肥和饲料,过度施肥导致养分进入水体,成为藻类繁殖的营养物质;2.工业废水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释放到水体中容易引起水华;3.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不当:城市排水渠道和污水处理不当导致大量有机物、氮、磷等污染物进入水体;4.水体水质富营养化:当水体富含氮、磷等营养物质时,藻类容易大量繁殖。

水华的防治措施1. 管理源头污染源头污染控制是水华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

通过合理管理农业、养殖业、工业废水和城市排水等污染源,控制水体中营养物质的输入。

•农业和养殖业方面,要合理使用化肥和饲料,避免过度施肥,利用土壤测试和精准施肥技术来减少养分的流失。

•工业废水处理要规范严格,确保废水中的有机物质和污染物达到排放标准。

•城市排水和污水处理要实施全面的管网覆盖和处理设施改造,确保废水经过处理后才能排放,减少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进入水体。

2. 营养物质去除水华的发生与水体中富含的营养物质有关,因此采取适当的方法去除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减少水华的发生。

•水体内源和外源的营养物质消耗:通过增加水生植物和人工采净等方式,增加水体中的营养物质消耗,降低水体中的营养物浓度。

•生物清除:利用某些微生物、浮游生物和滤食能力强的生物来吸附和消耗水体中的营养物质。

3. 水体生态修复水体生态修复是恢复水体自净能力和抑制水华发生的重要手段。

•底泥处理:底泥中富集了大量的营养物质,在水体修复过程中,可以采取底泥吸附和底泥剥离等方式,减少底泥中营养物质的释放。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和由此导致的蓝藻水华问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过高,破坏了水体生态平衡,导致蓝藻水华的大规模爆发。

本文将从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危害以及应对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1.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过量施肥、农药的使用以及农田排水中的养分流失,都会导致养分进入水体,促进藻类的繁殖,进而引发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

2.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驱动因素。

城市地表被水泥、沥青等覆盖,雨水无法渗透地下,而是直接排入河流和湖泊中,带走了许多污染物和养分。

此外,城市排水系统中的污水处理不完善,进一步加重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 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工业排放和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养分,直接排入水体会造成水质恶化,为蓝藻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营养条件,从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1. 水质恶化水体富营养化导致水质恶化,大量的蓝藻堆积在水体底部,消耗水体中的氧气,造成水中的生物缺氧,使得其他水生生物难以生存。

2. 毒素释放蓝藻水华中的一些藻类会产生毒素,如微囊藻会释放出微囊藻毒素,对人类和动物的健康造成威胁。

食用了受到污染的水产品或者饮用富营养化的水源,可能导致中毒事件。

3. 生态系统破坏水体富营养化会破坏水生态系统的平衡,大量的蓝藻抢夺了其他水生植物的养分和光合作用所需的阳光,导致其他生物无法存活,这将进一步破坏水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多样性。

三、应对水体富营养化的措施1. 农业减肥、减药农业减肥、减药对于减少养分进入水体具有重要作用。

精确施肥,控制农药使用量,合理选择使用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避免养分的过量流失。

2. 改善城市排水系统改善城市排水系统,采用雨水收集、雨水渗透等措施,减少雨水直排入水体的数量,降低养分和污染物的流入。

加强污水处理工艺,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确保处理后的污水符合排放标准。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

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1)采用物理方法:?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更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药剂的经常性、长期性使用,会引起化学物质的积累,引起水体中毒,造成二次污染,要谨慎应用。

(3)? ?采用复合方法:?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水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华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一、水华爆发的原因水华是指湖泊、河流或海洋中大量浮游藻类快速繁殖所形成的绿色或蓝绿色浑浊水体现象。

水华爆发的原因复杂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养分过剩:养分是水华爆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过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使水体中的浮游藻类大量繁殖,形成水华。

养分过剩的主要原因包括农业污染、生活污水排放以及工业废水等。

2. 水温和光照条件:水华藻类对水温和光照条件较为敏感。

过高或过低的水温,以及长时间暴露在强光下,会刺激水华藻类繁殖。

3. 水体流动性差:水流缓慢或污水停滞的地方容易形成水华。

水体流动性差会使养分集聚,加速水华的形成。

4. 水体酸碱度和溶解氧:水体过酸或过碱,溶解氧过低都会导致水华藻类大规模繁殖。

二、水华治理的方法水华治理是保护水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水华治理方法:1. 控制养分源:减少农业污染的排放是控制养分过剩最有效的措施之一。

加强农业管理、推广科学施肥、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设施等措施可有效控制养分源。

2. 加强污水处理:加大对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的处理力度,建设合理高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可以有效减少水体中有机物和养分的输入。

3. 改善水体流动性:修复河道、湖泊,提高水体流动性,有助于减少水体中养分堆积,阻止水华的形成。

4. 生物防治:引入适当的浮游生物,如苦水藻、小型鱼类等,以控制水华藻类数量。

此外,一些细菌和微生物也可以应用于水华的治理。

5. 环境监测和预警:建立健全的水体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监测水质变化和水华爆发,可以更早发现和治理水华。

6. 公众参与和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水华治理的认识,倡导环境友好行为,鼓励人们节约用水,加强对水体保护的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水华治理的良好氛围。

水华的治理是一个全社会的工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公众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水质的持续改善和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1. 王秀凤, 严从新, 易恩军. 水华发生原因的探讨与水华发生的预防与治理技术现状[J]. 水科学进展, 2017, 28(1):1-11.2. 杨娟. 水华与富营养化关系研究进展[J]. 深水湾, 2017(4):151-154.3. 林菘泉, 冯军, 杨公明.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防治对策及技术手段[J]. 中国环境科技, 2017, 37(9):29-35.。

水库蓝藻“水华”的暴发成因及防治措施

水库蓝藻“水华”的暴发成因及防治措施

中光合作用 极大减弱 ,从而使水体溶 解氧降低 ,引起
鱼、虾等生物 的大量死亡 ,产生生物污染 。
二 、诱发水库暴 发蓝藻水华的成因 1 水体 中的氮、磷 (、P 比例失调 ,易暴发 蓝藻 . N )
N 、P比例在 水体 中达 到 7:1 ,是浮 游植物 正 常
磷酸盐 的代用 品 。农业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施肥量 。实
依据水体水华暴发形成 的机理 ,防治水 体蓝藻大 量产生 的根本性措施是减少水 体的氮 、磷含 量,控 制 主要污染物一 藻类 、有机物生成 ,使 富营养化水体得 到净化。
氮 、磷 含量增加 ,使得水体透 明度下 降,深层喜光 的 生物 因缺 光而 大量 死 亡 ,导致 水体 生物 生 态环 境 失
施 污水 分 流 、截 流 和污 水净 化处 理 ,减少 污水 排放 量 。在水 体投 饵养殖 时 ,要做好养殖规划 ,兼顾经济 效益和生态效益 ,且把生态效益放在首位 。
2 物 理 方 法 治 理 .
营 养盐 的 需求 比例 。一般 暴 发蓝 藻水 华 的水体 N: P 达到 1 0:1 乃至 2 l 0: 。在蓝 藻大量 生长 时 ,此 时增
华 ”的藻类能产 生不好 的气味及毒素 ,会严 重影响城 市供水 。 () 体 生态 环 境 失衡 2水 水体 富 营养 化 ,有 效
条件 ,p 值 达到 8 0 H ~l ,水 体严 重老化 时 ( 久旱不 下
雨) 都可 以诱发蓝藻 的大量生长 。
三、水库预防和控制蓝藻水华大量暴发的措施
() 响供水 1影 水体 暴发蓝 藻水华 后 ,水质 的感 官性状和饮水安全性均 发生显著变化 ,许 多形成 “ 水
食蓝藻 的生物控制蓝藻 的力度 是有 限的。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水藻爆发是指水体中水藻数量急剧增加,形成大面积漂浮或密集聚集的现象。

这种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特别是在富营养化的水域中更为常见。

以下是水藻爆发的主要原因和治理方法的简要介绍。

原因:1. 富营养化:水体中过多的养分,如氮、磷等,会刺激水藻的生长。

这些养分来自农业排放、工业废水、城市污水等。

2. 外源养分输入:水体周围的陆地上,有过多的肥料和农药使用,或者存在河流直接向水体输入富含养分的污水,都会促使水藻爆发。

3. 水体流动减弱:当水体流动减弱,如湖泊的水流停滞或河流的流速减弱,水藻就易于聚集和生长。

4. 水中溶氧含量下降:水体中溶氧含量下降会导致水藻爆发。

溶氧含量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体受到污染、腐殖质的增加、大量藻类的呼吸等。

治理方法:1. 控制外源养分输入:加强农业管理,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

通过合理规划城市排水系统,减少污水的直接流入水体。

推广排污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有效控制工业和城市污水排放。

2. 增加水体流动:采取措施增加水体流动,如清理河道、引导湖泊水流、增设人工湿地等,以减少水藻的聚集和生长。

3. 改善水体质量:加强水质监测和管理,控制水体富营养化程度。

合理处理农业和工业废水,避免直接排入水体。

促进水体自我净化能力的恢复,如引入水生植物等。

4. 生物控制:引入控制水藻的天敌,如某些浮游动物和鱼类,控制水藻的数量。

然而,引入外来物种需要谨慎,以防止引起新的生态问题。

综上所述,水藻爆发的原因主要是富营养化、外源养分输入、水体流动减弱和水中溶氧含量下降。

治理方法包括控制养分输入、增加水体流动、改善水体质量和引入生物控制。

为了有效治理水藻爆发,需要综合考虑以上因素,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水华防治措施及相关原理

水华防治措施及相关原理

水华防治措施及相关原理导言水华(即藻类水华)是指水体中大量富营养盐的存在下,水中藻类的繁殖过程,导致水体变浑浊、色彩变化以及水质恶化的现象。

水华的发生对水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因此,研究和实施水华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水华防治措施1. 机械清除机械清除是最直接和简单的水华防治措施之一。

通过人工手段,将富营养盐源和水华物质从水体中抽取或清除出去,以恢复水质。

机械清除方法包括使用网、滤网等设备进行捕捞和过滤,以去除藻类和其他富营养盐源。

机械清除在小水域的水华防治中较为常见,效果较好。

2.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利用某些生物物种对水华的有效抑制和控制。

常见的生物防治方式包括引入一些水生动物,如草鱼、鲫鱼等,它们可以食用水中的藻类,从而控制水华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利用某些能分泌抗藻物质的微生物来控制藻类的繁殖,从而达到防治水华的目的。

3. 化学处理化学处理是一种常用的水华防治手段。

通过向水体中添加化学药剂,实现对藻类的抑制和控制。

常见的化学药剂包括铜硫酸盐、过氧化氢等。

化学处理可以迅速减少水中藻类的数量,但也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需要谨慎使用,避免对水质和生物造成严重伤害。

4. 高效养殖方式高效养殖方式是一种通过合理调控水体营养盐含量、光照条件等,优化养殖密度和养殖方式,以预防和控制水华的发生。

通过科学配置养殖舱底结构、增加养殖效率等方式,降低饲料残渣和富营养盐的排放,减少水华的发生几率。

相关原理藻类繁殖原理藻类的繁殖主要受限于养分的供应和生态环境的条件。

当水体中存在过多的富营养盐时,藻类得到大量的养分供应,从而迅速繁殖,形成水华。

此外,光照、温度等环境因素也会直接影响藻类的繁殖速度和数量。

水华防治原理水华防治原理分为两个方面:控制富营养盐供应和改善水体环境。

通过减少农业、工业等活动对水体的营养盐输入,可控制富营养盐的供应。

同时,改善水体环境,如增加水中的溶解氧含量、降低水温等,可以显著减少藻类的繁殖。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水藻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引言水藻爆发是一种常见的水体环境问题,给水域生态系统和水资源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本文将探讨水藻爆发的原因,并提出一些治理方法。

水藻爆发的原因水藻爆发是水域生态系统中水藻数量异常增多的现象。

以下列举了几个可能的原因:1. 营养盐过剩:水体中的营养盐是水藻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

当水体中的营养盐(如氮、磷等)过剩,容易导致水藻生长速度加快,从而引发爆发。

2. 光照条件:水藻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如果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或光照不足,会限制水藻的生长。

3. 水温:水温是影响水藻生长的重要因素。

水温过高或过低都可能导致水藻爆发的发生。

4. 水体流动性:水体流动性的改变会影响水藻的分布和生长。

当水体流动性较低时,水藻容易在特定区域内聚集而形成爆发。

水藻爆发的治理方法为了有效治理水藻爆发,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减少营养盐输入:控制城市、农业和工业废水的排放,减少营养盐的输入量。

此外,合理施肥和土壤保护也能减少农田径流中的营养物质流入水域。

2. 提高水体质量:加强水体环境的治理,改善水质条件,减少水中有机物和悬浮物的含量,从而降低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

3. 控制温度:采取保护河道和水体周边植被、增加水体阴凉面积等方法,降低水体的温度,减少水温对水藻生长的影响。

4. 提高水体流动性:加大水体流动的力度,通过增加水流速度、建设人工湖泊等方式,增强水体流动性,防止水藻大量累积。

5. 生物调控:引入某些水生动物(如鱼类、无脊椎动物)来控制水藻的生长。

这些动物能够食用水藻,从而减少水藻数量。

6. 生物降解剂:使用特定的生物降解剂来控制水藻的生长。

这些降解剂可以破坏水藻的细胞结构,减少水藻数量。

7. 多方式治理:采用多种方法相结合,综合治理水体环境,以提高治理效果。

结论水藻爆发是由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为了有效治理水藻爆发,需要从营养盐输入、水体质量、温度、水体流动性等方面入手。

水华的成因及防治分析

水华的成因及防治分析

2.4 其他因子 除上述三大因子外,水体pH 值、沉积物内源释放 等因素也会影响藻类生长和水华暴发,对此也有一 些相关研究[16-18]。张军[19]以广东某水库为研究 对象,人工模拟藻类水华现象中pH 值的变化,发 现水体pH 值与藻类数量之间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刘春光[20]利用水族箱模拟微宇宙系统研究了藻类 在不同pH 值和曝气条件下的生长和种类变化,结 果显示在pH=8.0-9.5 范围内,pH=8.5 时藻类生 长状况最好,pH=9.5 时生长最差,人为改变pH 值使其远离8.5 能够抑制藻类生长。另外,曝气不 能抑制水体中藻类的生长,昼间曝气甚至还有明显 的促进作用。是水污染控制与治理中最为棘手而又 代价昂贵的难题。
防治措施
1. 政策措施 严格控制水域周边兴建氮肥厂和磷肥厂及氮磷排放 量大的其它化工企业。大力推广和应用生态农业技 术,最大限度地防止水土流失。尽快出台禁用含磷 洗涤剂的政策,以减少入库TP 排放。政府应该制定 保护库区环境的优惠政策,鼓励发展库区环保产业, 在税收、许可、政府投入等方面支持环保产业的发 展,同时制定一些相应的环保科技发展政策,大力 支持各种实体开展如水体富营养化生态修复技术、 水库漂浮物的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等一系列的库区环 保科技攻关研究,确保三峡水库的长治久安,持续 发展。
2.2 水温在光照适宜、高营养盐的பைடு நூலகம்体中,较 高的温度对铜绿微囊藻成为优势种有明显的 促进作用,进而影响微囊藻水华的形成。蓝 藻最适温度范围是 25—35℃,对高温的耐 受性要强于其它藻类
2.3.流量 流量既影响水质,同时又是水体流速的决定 因素。流量的增大有利于水中有机物、氮、 磷等营养物质的稀释,从而藻类的比增长速 度将会减小,有利于控制藻华的发生。现阶 段有关水量对藻类生长的研究不多,多数都 是模拟水量的变化对水质的研究.也就是限 制藻类生长的营养盐因素的研究。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

蓝藻及蓝藻水华的治理措施蓝藻水华是水体中的蓝藻快速大量增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蓝藻群体或者导致水体颜色发生变化的一种现象,严重时可在水体表面漂浮积聚形成一层绿色的藻席,甚至藻浆,蓝藻水华发生的根源主要在于水体富集了过多的氮、磷等营养物质,是水体富营养化的另外一种表现形式。

近年来,蓝藻水华在养殖水体中呈现高发、频发、暴发态势。

从本质上讲,蓝藻水华是以蓝藻为载体的物质和能量转换的结果。

在含营养物质丰富的水体中,有些蓝藻常在夏季大量繁殖,并在水面形成一层蓝绿色或并有腥臭味的浮沫,被称为“水华”。

大规模的蓝藻爆发,被称为“绿潮”。

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孔繁翔研究员等在2007年对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了4阶段的理论假设:即蓝藻的生长与水华的形成可以分为休眠、复苏、生长、上浮及聚集4个阶段。

每个阶段中,蓝藻的生理特性及主导环境影响因子有所不同。

在冬季,水华蓝藻的休眠主要受低温及黑暗环境所影响。

春季的复苏过程主要受湖泊沉积表面的温度和溶解氧控制,而光合作用和细胞分裂所需要的物质与能量,决定水华在春季和夏季的生长状况。

一旦有合适的气象与水文条件,已在水体中积累的大量蓝藻群体将上浮到水体表面积聚,形成可见的水华。

水华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远远大于水体环境的自身容量。

形成水华的蓝藻主要有微囊藻、鱼腥藻、色球藻、螺旋藻、拟项圈藻、腔球藻、尖头藻颤藻、裂面藻、胶鞘藻、束毛藻等十多个属,其中微囊藻属是分布最广、最为常见的蓝藻。

当微囊藻之类具假空泡的蓝藻过量繁殖时,水的透明度极低,有光层变的很薄,蓝藻长时间处于低光照下,假空泡形成很快使细胞迅速上升,以致内压的升高尚来不及使假空泡破裂,藻体已升到光照过量的表层,形成斑状浮渣,浮渣分解时散发腥臭味,夜间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容易使鱼缺氧而死。

而且蓝藻死亡后产生羟氨或硫化氢,对水生动物有毒,破坏水体,降低水体的利用价值。

1蓝藻水华的一般成因1.1内因——蓝藻生物学特性蓝藻对高温、低光强和紫外线的适应,可以过量摄取无机碳和营养物质,低的氮磷比等因素都有利于蓝藻生长。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教学文稿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教学文稿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 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

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

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1)采用物理方法: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 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答: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

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

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答: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1)标本兼治,分步实施;(2)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3)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4)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1)采用物理方法: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整理)巢湖蓝藻爆发成因与解决方案.

(整理)巢湖蓝藻爆发成因与解决方案.

摘要2013年3月份安徽巢湖蓝藻爆发再次引起社会环保业的关注。

同时揭示我国环保面临的艰难境地。

从分析巢湖的营养化的发生,发展,蓝藻水华爆发的原因机制入手,提出湖泊营养化治理和蓝藻水华控制的途径与措施。

研究表明,巢湖之所以富营养化严重且难以治理,主要是地处长江与淮河两大河流之间,属长江下游左岸水系营养本底高;由于水浅和沉水植被的退化使得频繁的风浪扰动造成内源营养盐负荷维持在一个非常高的水平;而流域内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进一步加剧了巢湖富营养化进程。

蓝藻水华爆发一方面与蓝藻本身的生理特征有关,如固碳、伪空泡、光吸收及营养盐利用的能力;另一方面则与系统内物理、化学、生物环境有关,如独特的浅水湖泊水下光场结构和低的捕食压力。

巢湖的富营养化治理需遵循控源截污、湖泊生态修复和流域管理的原则,具体措施包括前置库和人工湿地的面源污染物控制技术;物理机械和生物去除内源营养盐削减技术;沉水植被恢复的湖泊生态修复技术。

而蓝藻水华的控制技术则包括围隔拦截和导流的物理工程方法、絮凝沉降和抑藻物添加的化学工程方法以及生态浮床和生物操纵的生态工程方法。

具体使用时,需要先诊断、后治理。

关键字:巢湖蓝藻富营养化治理生态一.巢湖区位中国第五大淡水湖泊。

跨巢湖市、合肥市、肥西县、肥东县和庐江县。

因状若鸟巢和春秋战国时属楚境巢国,故名巢湖;又因西晋时属庐江郡居巢县,故又名居巢湖,俗称焦湖。

大致成湖于上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期(约12 000aBP)。

初时,巢湖范围西近六安双河镇,北抵今合肥市,南与庐江白湖相连,面积逾2 000.0km2。

后因入湖泥沙的不断淤塞和围垦,湖面逐渐收缩。

底质以岩性、粘土及沙土为主;东西长54.5千米,南北宽15.1千米,最大宽度21千米,湖岸线总长184.66千米,岸线发育系数1.89,岛屿率0.13%;当水位8~10米时,面积753~774平方千米,湖容17.2~32.3亿立方米,海拔高度一般在400~500米;巢湖流域河网密布,水系发育,33条河流分属7个水系,除裕溪河为巢湖与长江唯—自然通道外,其余6个水系呈放射状入巢湖,丰乐河-航埠河水系从西、南淝河-店埠河水系从北、白石山河水系从南3个方向流向巢湖,其年径流量占全流域径流总量的72.6%。

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pptx

蓝藻水华的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pptx

水体中氮、磷 的含量逐年上

第15页/共21页
蓝藻水华的危害
产生大量有毒 有害物质(蓝 藻毒素、大量 羟胺及硫化氢
等)
生物死亡以及 有毒物质等共 同作用导致水 体富营养化、
水质败坏
第16页/共21页
影响正常供水, 居民在蓝藻水 华爆发的时候
用水困难
PART
第17页/共21页
提取有 用物质
提取天然色素 提取藻胆蛋白 提取胞外多糖
第18页/共21页
资源再利用
A 制作有机肥料
生产单细胞蛋白
B
C
厌氧耦合反硝化产电
D
第19页/共21页
THANK YOU!
感谢聆听
第20页/共21页
第8页/共21页
蓝藻水华暴发模式
1 蓝藻细胞增殖阶段 蓝藻单细胞通过分 裂与增殖从发育成 小的多细胞群体
蓝藻细胞团形成阶段
水柱中具有一定生 物量基础的蓝藻颗 粒在风浪扰动下发 生碰撞, 在短时间 内快速形成大细胞 群体
2
3 蓝藻细胞团上浮阶段
水中的蓝藻生物 量积累至一定程度, 大群体细胞团占多 数;细胞团快速向 水面聚集,较小体 量的细胞团粘合形 成更大的群体
第4页/共21页
蓝藻水华
蓝藻水华指淡水水体中蓝藻大量繁殖的一种
自然生态现象,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征, 主要由于生活及工农业生产中含有大量氮、 磷的废污水进入水体后,蓝藻大量繁殖后使水 体呈现绿色的一种现象。
第5页/共21页
PART
第6页/共21页
太湖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同时也是个浅水湖泊,面积2338km2,平 均水深1.9 m。太湖又是我国最大的存在严重蓝藻水华的湖泊。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产生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产生与防治

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产生与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是当前全球范围内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如氮、磷等)大量输入,导致水体营养物质的浓度升高,形成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而蓝藻水华则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给水域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本文将就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产生原因和防治措施进行探讨。

一、水体富营养化的产生原因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业废水、农业排放、生活污水、大气降水和土壤侵蚀等。

首先,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和无机物,排放到水体中会导致水体中营养物质浓度的增加。

其次,农业排放主要指农田灌溉、农药施用和畜禽养殖等活动造成的农业废水,其中含有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会被输送到水体中。

生活污水的排放也是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之一,生活污水中含有有机物、氮、磷等营养物质,如果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到水体中,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问题。

此外,大气降水中的氮化物和硫化物也会随降水进入水体,进一步加剧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

最后,土壤侵蚀也是水体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当土壤中的养分流失到水体中时,同样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二、蓝藻水华的产生机制蓝藻水华是水体富营养化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其产生机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水体富营养化使得藻类等浮游植物的生长得到了极大的促进,导致浮游植物数量激增。

另一方面,藻类和水体中的细菌等微生物通过其新陈代谢过程产生了大量的有机物,进一步加重了水体中有机物的浓度。

此外,水体温度升高、光照强度增加、水流情况变化等因素也会对蓝藻水华的产生起到重要作用。

三、防治水体富营养化与蓝藻水华的措施为了有效防治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水华的问题,可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环境监测与评估。

通过对水体富营养化的监测与评估,了解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范围,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合理利用水资源。

减少工业废水、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加强对这些废水的处理,减少养分输入,从源头上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的发生。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及原理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及原理

蓝藻水华防治方法及原理一、蓝藻水华的基本情况蓝藻水华啊,就是蓝藻大量繁殖形成的一种现象。

这蓝藻水华可不得了,就像突然冒出来的一群不速之客。

蓝藻那家伙繁殖起来可快了,一不留神,湖水或者池塘里就到处都是它们的身影。

这东西多了以后呢,水的颜色会变得很奇怪,可能是绿色,也可能是蓝绿色,反正就不像正常的水那么清澈透明了。

而且啊,蓝藻水华还会让水里的氧气含量发生变化,对水里的其他生物影响可大了。

二、防治方法1. 物理防治换水。

就像给水体来个大扫除,把有蓝藻水华的水换一部分出去,再引进干净的水。

这就好比是给生病的人换血一样,把脏东西带走,让水体环境变好。

不过呢,这种方法得看实际情况,如果水体很大,换水的成本就会很高,而且要是换水的水源也不干净,那就可能没效果,甚至还会带来新的问题。

机械打捞。

可以用专门的打捞设备,像那种网子之类的东西,把蓝藻从水里捞出来。

这就像是在水里抓坏蛋一样,把蓝藻这个“坏蛋”抓住扔出去。

但是这方法比较累人,而且蓝藻繁殖太快了,可能刚捞完,过不了多久又有很多了。

2. 化学防治使用杀藻剂。

就像给蓝藻下毒一样,有专门对付蓝藻的药剂。

但是这东西可得小心用啊,就像给人吃药得注意剂量一样。

如果药剂用多了,可能会对水体里的其他生物也有伤害,而且化学药剂残留可能会影响水质,说不定还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污染呢。

3. 生物防治引入食藻生物。

比如说一些鱼类或者浮游动物,像鲢鱼、鳙鱼就很喜欢吃蓝藻。

这就像是请了一群“清洁工”到水里,让它们把蓝藻吃掉。

不过呢,这也得控制好数量,如果这些食藻生物太多了,可能又会对水体生态平衡造成新的问题。

而且有些食藻生物可能还会带来其他的病菌之类的东西。

种植水生植物。

像芦苇、菖蒲这些水生植物,它们可以和蓝藻竞争营养物质。

就像是和蓝藻抢食物一样,让蓝藻没东西吃,这样蓝藻就长不起来了。

但是种植水生植物也得规划好,不能种得太密,不然会影响水体的水流之类的情况。

三、防治原理1. 物理防治原理换水是通过改变水体环境,减少蓝藻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浓度。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

水体蓝藻水华的成因及控制措施近年来,水体富营养化现象日趋严重。

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藻类异常增殖形成水华,使水体腥臭难闻,溶解氧减少,大量鱼类死亡,严重影响了水体的功能,改变了水生态环境,危害到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影响国家、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的许多水体已受到富营养化的严重威胁,且水华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有加重的趋势。

因此,认识藻类水华的形成原因,并寻求有效的防治措施刻不容缓。

1.蓝藻水华的成因(1) 营养物质与藻类水华丹麦著名生态学家Jorgensen 指出浮游藻类的生长是富营养化的关键过程,着重研究氮、磷负荷与浮游藻类生产力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总磷、总氮等营养盐相对充足,能给水生生物( 主要是藻类) 大量繁殖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导致浮游藻类( 或大型水生植物) 爆发性增殖。

通常认为总氮的浓度超过0.2 mg /L,总磷的浓度超过0.02 mg /L 是湖泊、水库富营养化的发生浓度.美国EPA 建议总磷浓度0.05 mg /L,正磷酸盐浓度0.025 mg /L 是湖泊和水库磷浓度的上限。

天然水体中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本身的原生质,临界的氮磷比按重量计为7:1,当氮、磷比小于7∶1 时,氮将限制藻类的增长,否则,磷则可认为是藻类增长的限制因素。

(2) 气象因素在营养物质充分的条件下,光照强烈、水流缓慢、适合的水温最适宜藻类生长,其产生的污染有较强的空间差异性。

(3) 水生食物链失衡从本质上来说,水体藻类暴发是水中营养物质过剩导致生物物种失衡的过程,是一个环境改变而导致的生物过程,要更多地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考虑。

自然水域中存在水生食物链,各能量层次的生物通过捕食关系而紧密联系,相互间的影响也更大。

如果食浮游生物的鱼类数量减少或能力降低,将使水藻生长量超过消耗量,平衡被打破,发生富营养化。

该理论说明营养负荷的增加不是导致营养化的唯一原因。

因此,可以说水生食物链的结构失衡,是水体局部反复暴发蓝藻水华的关键因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体藻类爆发和水华形成的原因和治理途径精
选文档
TTMS system office room 【TTMS16H-TTMS2A-TTMS8Q8-
?
去除藻类与控制其生长是湖泊水库水体恢复与保护的难题,本文从藻类产生的原因和治理措施着手,试图归纳出一个比较有效的手段来解决长期以来反复困扰人们的难题,供同行参考。

1.为什么黑臭河道和污染严重的水体没有藻类的产生
答:
黑臭河道内的有机污染物含量和浓度都比较高,其中的污染物消耗了水体中的大量的氧,造成水体中的溶解氧含量相当低,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所以藻类等低等微生物和植物都没有生存的条件。

但是藻类生长的营养源还是客观存在。

在河道治理的初级阶段,采取曝气复氧措施后,水体中的溶解氧得到了部分提高,加上温度合适,光照合适,藻类生长的条件就成熟了,因为原来水体中存在的低等生物抗污染能力强、繁殖快、不易消亡,流入水体中及原有水体中的富含磷、氮等营养源给了这些藻类等低等生物的生长提供了生物能量。

致使通过污染治理后的初级阶段,藻类等低等生物迅速繁殖,形成另一公害而存在。

而该公害也是表示水体将遭破坏的标志。

2. 治理的总体指导原则是什么
答:
水体环境将是继续治理改善和不治理将进一步恶化的关键。

治理的原则是:
(1)
标本兼治,分步实施;
(2)
物理化学治理为辅(指标),生物治理为主(治本);
(3)
对症治理为解决燃眉之急,长期维护为长治久安之策;
(4)
单项阶段治理打好基础,建立综合生态体系维系水体健康。

逐步创建水体的自我平衡和自我修复的生态环境。

3. 治理的阶段和过程如何怎样操作
答:杀灭藻类和消除水华
(1)采用物理方法:
捞取水体中的丝状藻类和其它漂浮物。

有条件的地方采用循环过滤的方法去除水藻。

(2)采用化学方法:(经常使用容易引起化学物质积累,造成二次污染;藻类等浮游生物产生耐受性,微生物变异等后果)
使用硫酸铜、季铵盐、活性剂、高锰酸钾、聚合氯化铝、硫酸亚铁等化学药剂,对过多的浮游生物、藻类进行杀灭、絮凝、沉降等手段,能够比较迅速改善水质,看到效果。

但是,这些效果只是暂时的、局部的,由于没有从根本上消除降解营养源,原来水体中的底等生物抗污染抗杀灭的能力比较强,一旦这些药剂的浓度减低、反应作用弱化后,这些低等生物又会迅速生长,恢复原样。

更要注意的是,这些化学药剂的经常性、长期性使用,会引起化学物质的积累,引起水体中毒,造成二次污染,要谨慎应用。

(3)采用复合方法:
用含有微生物菌剂的黏土来吸附包裹水体中的藻类,然后用絮凝剂絮凝沉降已经包裹住藻类的黏土,阻断藻类生长的光照条件,达到把藻类从水体中均匀分布的状态中聚集与水体分离的目的,增加水体的透明度。

以上方法能够明显改善水体的感官指标:提高透明度、减少异味和减低臭味;能够降低水体的污染指标:降低DOD、氨氮等。

(4)
采用微生物的方法:
①曝气复氧:通过设备或其它手段,对水体曝气复氧是一个基本的措施。

其作用是多方面的综合性的。

②在水质没有达到一定的健康水平的情况下,在此阶段可以布置一定量的人工水草,模仿污水处理中的挂膜技术,为微生物的寄居、生长、作用创造人工条件。

(细菌的悬浮生长型和细菌的附着生长型)
③投放微生物菌剂:根据水质分析报告的结果,分析水体中COD、氨氮、总磷、亚硝酸盐的含量等主要水质指标,情况以及它们之间的含量比例的情况,分阶段针对性的投入响应的微生物菌剂。

其主要成分就是:复合芽孢菌、酵母菌、聚磷菌、消化细菌和反消化细菌,当然同样的菌种又分为不同的菌株,其功能和作用各不相同。

达到脱氮除磷的效果,逐步消解和降低水体中的含量,并且能够平衡稳定这些元素的在水体中的含量和比例。

投加微生物菌剂主要达到2个作用,一是激活原水体和底泥中的土着微生物,其中有厌氧细菌兼氧细菌和好氧细菌,分别对水体中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有机物分子、无机分子,进而分解成单体分子进入生态体系的循环链。

厌氧菌和兼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甲烷、硫化氢、二氧化碳等;好氧菌把水体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单质的氮气、二氧化碳和水。

二是通过投加的微生物菌种来补充水体种缺乏的某些关键的微生物和营养物质,并逐步驯化、增殖、传代、繁衍从而形成适合水体特定生态环境的相对平衡和完备的优势菌群,达到菌相平衡和藻相平衡,协同分解水体中的有害有机物。

(5)采用生物技术(建立人工生态系统)的方法:
采用以上4种方法和手段还不足以恢复和维持水体的自洁能力,要使水体进入比较良好的状态,接下来必须进行生物治理的方法。

逐步建立起一个人工生态系统
①种植水生植物:选种和当地水体和观赏相适应的水生植物,包括沉水植物、挺水植物和浮水植物和观赏性植物。

水生植物的作用是综合性的其它手段不可替代的。

②投加适量的鱼虾苗:鱼虾是生物链中最典型的消费者,它们能将植物状态的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转化为高级蛋白质和脂肪。

食草性鱼类,如草鱼、等;杂食性鱼类,如鲫鱼、扁鱼等;肉食性鱼类,如乌青、黑鱼、桂鱼等;还有的是专门吃浮游生物的,如鲢鱼、鳙鱼等。

这里所讲的水里养鱼,并不是象鱼塘那样高密度放养,更不是象目前淀山湖的网箱养鱼;而是从生物链的连接出发,在一些河道与湖泊中下意识地放养一些鱼虾。

在放养鱼虾时,要注意食草性、食杂性、食肉性之间的搭配。

放养数量要与水体面积相适应;还要控制鱼虾的生长繁殖。

水体中养殖鱼虾可以消耗水体中碳水化合物、初级蛋白质和脂肪,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中植物和浮游生物的密度;同时,还能为同类提供食物。

鱼虾在的水里自由洄游,增添了水景的观赏效果。

③投加适量的螺蛳、蚌等贝壳类底栖动物:螺蚌等贝壳类动物和大量的底栖动物,在水底形成了另一个世界,它们既相辅相成,又消耗着大量剩下和留下来的枝叶、残体、尸体和排泄物,有一部分的小型无脊椎动物,还兼有将有
机物质进行分解的作用。

它们的分泌物是良好的生物絮凝剂,对水体中的有机和无机的悬浮物起到凝聚沉降作用,提高水体的透明度。

④水体面积大的还可以养殖适量的水禽。

形成多条食物链:绿色植物被草食动物所食,草食动物被肉食动物吃掉,植物和动物残体又可为小动物和低等动物分解,这种吃与被吃而形成了食物链关系。

其中的有机污染物不仅被细菌和真菌降解净化,而其降解的最终产物,一些无机化合物作为碳源、氮源和磷源,以太阳能为初始能源,参与食物网中的新陈代谢过程,并从低营养级到高营养级逐级迁移转化,最后转变成水生作物、鱼、虾、蚌等产物。

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不仅有分解者生物、生产者生物,还有消费者生物,三者分工协作,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进行更有效的处理与利用,并由此可形成许多条食物链,构成纵横交错的食物网生态系统。

如果在各营养级之间保持适宜的数量比和能量比,就可建立良好的生态平衡系统。

从而保持维系水体的健康稳定。

生物链的存在,促使生态环境中简单的无机物质→有机物质→简单无机物质……周而复始地反复循环,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生态平衡。

⑤管理经常化日常化
由于城市的水体普遍都比较小,环境容量、纳污能力也相当小,建立起来的人工生态体系相当脆弱,容易受各种因素的环境污染的冲击,从而切断生物链,导致整个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水体的维护要建立日常化经常化的跟踪监测干预机制。

通过人的努力,科学管理,在河道、湖泊、水体中维系生产者—消费者—还原者的生物链,并积极地、经常不断地进行必要的干预,促使其达到平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