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与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论语》是儒家经典着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

《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

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

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论语》是仅次于《圣经》的世界第二大畅销出版物。

孔子学说与《论语》的价值,无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区,对它的原文本意,只要不故加曲解,始终具有不可毁的不朽价值,后起之秀,如笃学之,慎思之,明辨之,融会有得而见之于行事之间,必可得到自证。

《论语》记到孔子晚年的学生曾参的死为止,其中保留着孔子生平、思想学说的重要材料,尤其是教育思想和教学活动的重要材料。

它是我国一份十分重要的文化遗产,也可以说,它可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书。

孔子的《论语》作为儒家最重要的经典着作,先后影响了中国社会、周边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各地的华人达两千多年。

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思想上与学术上,但是,思想和学术的影响,都是通过语言表述来实现的。

《论语》语言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博大精深,它的影响同其思想和学术一样广泛深远。

一、《论语》影响中华民族巨大深远
第一, 《论语》的语言影响同它的思想影响一样,遍及中华民族的每一个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教育等等。

春秋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与其他学派尚处于平等地位。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意见以后,儒学成为国学,其地位便一跃而在其他学派之上了。

这种情况一直维持到清代末期。

民国以后,这种局面在我国广大农村依然存在着。

四十年代末,尽管已开了新学的课程,讲堂上仍然供着孔夫子,学生到校之后第一件事就是向孔夫子鞠躬。

儒学成为国学,意味着它已成为统治阶级的主导意识,左右着国家政治、思想、道德、文化、教育的发展。

作为儒家核心着作的《论语》,其影响更是不言而喻。

《论语》没有说及经济,但意识形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促进或者制约经济。

《论语》所表述的行为规范,对后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有影响的。

第二, 《论语》中的许多语句都变成了成语。

例如“不惑”(“为政”篇) 、“和为贵”(“学而”篇) 、“既往不咎”(“八佾”篇) 、“鸣鼓而攻之”(“先进”篇) 、“杀鸡焉用牛刀”(“阳货”篇) 、“三人行必有我师”(“述而”篇)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泰伯”篇) 等等,皆属此类。

另外有一些成语则由《论语》里的话节缩或改造而成。

如“居敬而行简”(“雍也”篇) 节缩为“居敬行简”, “敬鬼神而远之(“雍也”篇) 节缩为“敬而远之”,“片言可以折狱”(“颜渊”篇) 节缩为“片言折狱”, “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篇) 改造为“见义勇为”, “民无所措手足”(“子路”篇) 改造为“手足无措”,“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述而”篇) 改造为“举一反三”。

未成成语者,也被当作经典性的语言来引用或者化用。

民国初年,有名“蹶张”者寿军阀张敬尧一副对联:“这督军合唤作祸害一千年。

博其欢心,莫如敬。

冰敬炭敬,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

俺省长犹算辖畸零二十县。

上个徽号:大哉尧。

服尧行尧,人皆可为尧,唯尧能保我子孙。

”在这副对联中,有两处语言引自或者化自《论语》。

“为政”篇:“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上联“孝之用在敬,不敬何别于犬马”两语由此化出。

“泰伯”篇:“大哉尧之为君也!”下联“大哉尧”一语由此节引而出。

1917 年,军阀张子志、张敬尧领兵南下扰湘,激起民愤,又有人以二人姓名为题作了一联嘲讽之:“此子本俗人,偏说是志在高山,志在流水; 吠尧原桀犬,何曾识敬以为国,敬以临民。

”这副对联本身虽没有一句出自《论语》,但其用以点出二人之姓的横批“堂堂乎张也”却直接引用了《论语》“子张”中的话。

笔者在《论语》中随意抽了三篇对其句中的成语进行统计,“为政”篇为20/ 98 ,“述而”篇为25/ 111 ,“颜渊”篇为24/ 118 , 比例分别为20. 4 % , 22. 5 % ,20. 3 % ,都在百分之二十以上。

其中“为政”篇与“述而”篇的成语都出自孔子说的话,“颜渊”篇有一小部分出自孔子学生的话。

成为成语的比例竟如此之高,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不仅前无古人,亦后无来者。

第三, 《论语》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亦很有影响。

今年7 月初,我到云南剑川考察,就听到《论语》的一些成语在白族口语中使用。

第四,在海外华人中,不管他们在中国时属于何种民族,也不管他们在居住区又学习了何种语言,作为母语的汉语仍然一代一代的传承
着。

由于他们的启蒙教育总少不了四书五经的内容, 《论语》对其语言的影响,自然也延续了下来。

《论语》语言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巨大影响已经持续两千多年了。

其他典籍的语言,对中华民族的语言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没有一本可以同《论语》相匹敌。

二、《论语》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和不可逆转性每一种语言的变化,都是语法结构最慢,语音次之,而以词汇最快。

就汉语而言,在封建社会中流行的许多词语,到了民国,就纷纷被淘汰,同时又出现许多表现民国新事物的词语。

同样,解放以后,民国时期流行的许多词语又被淘汰了,出现许多表达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新词语。

一种社会制度变为另一种社会制度后是如此,在同一种社会制度下的不同阶段也是如此。

“文化革命”中出现的许多反映当时特定历史条件的词语,随着“四人帮”被打倒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也很快成为过去。

《论语》中的词语不然,虽然随着历史的变迁有些也基本上不使用了,但是因其相当的数量都变成了汉语的基本词汇,特别是已成成语的部分。

这就使它在历史的变迁中,相对来说具有极大的稳固性,其对中华民族语言的影响也具有不可逆转的性质。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

内部原因是《论语》语言本身具有很大的魅力,容易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

这种魅力至少有四个特点,即思想的深刻性,语言的精练性,说理的逻辑性,表达的通俗性。

思想的深刻性不仅表现在孔子对政治理想的阐述,而且还表现在对其他许多方面的阐
述。

诸如孔子在答复子夏“问政”时说:“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子路”篇) 说得非常精辟,不仅对处理政事是箴言,对修养道德也是至理。

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卫灵公”篇)既符合实际,又一针见血。

孔子在对“宰予昼寝”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所得出的教训:“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公冶长”篇)“听其言而观其行”至今还是指导人际交往的准则。

孔子言“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篇) ,每一句都讲出了一个特征,很完整,也很实在,对人们的学习也是很好的勉励。

语言的精练性指用很少的词语表达深刻的思想和丰富的内容。

前面的引例己可见一斑。

下面再详述几例。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罕”篇) 把一个人志向的坚定性表现得如此突出,只用了十三个字。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里仁”篇) 把君子与小人区分得如此清楚,只用了十个字。

而“过犹不及”(“先进”篇) 仅四个字,就揭示了辩证法的精髓。

思想深刻与内容丰富者,语言不一定精练;语言精练者,思想不一定深刻,内容也不一定丰富。

《论语》既能做到思想深刻、内容丰富,又能作到语言精练,实属难能可贵。

说理的逻辑性。

正因为是简短的语录, 《论语》上的话,大都是结论性的,没有完整的推理过程,但人们都觉得很有道理(只很少一部分因看法不同而有争议) ,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认为它合乎事理的逻辑。

子曰:“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卫灵公”篇) 欲为“志士仁人”者,谁曰不然!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宪
问”篇) 人生有远大目标者,又谁曰不然!《论语》上也有看起来推理性很强的段落。

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法不中,刑法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子路”篇) 这段话在修辞上用了顶针的手法,使推理一环套一环,逻辑非常严密。

表达的通俗性。

同样是经典, 《老子》的语言同其内容一样“玄之又玄”,莫测高深。

《墨子》中有些篇章的语言更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

《论语》用的是当时的白话,即使经历了两千多年,今天仍然不难看懂。

由于表达的通俗,读起来有时还有亲切感。

同《老子》特别是《墨子》的有些篇章相比较,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优点。

外部原因亦有四个。

一是儒家学派对孔子思想的宣传,使《论语》的语言连同其思想一起得到了进一步的理解。

二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论语》语言得到更大的推广。

三是孔子在汉代以后得到统治阶级不断加封,由一个普通的学者一直封到“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地位到了被称为只未加冕的“素王”的显赫高度,使《论语》的语言更加普及。

四是将《四书》定为科举考试(经) 的主要内容,更使《论语》的语言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底层。

三、《论语》语言的民族认同应当说,中华民族认同的首先是汉语,而不仅仅是《论语》中的语言。

因为《论语》一书的语言即使百分之百都成了成语,在整个汉语中也仅仅是极小的一部分。

但是,由于《论语》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而特殊的影响,会说汉语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
受到它的熏陶。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

这种约定与俗成,从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自下而上,即从民间产生再由民间的认可进而得到知识阶层的认可。

一是自上而下,即知识分子将从民间以及他人的作品中获得的语言连同自己的创造一起写进文章中,返回社会,再得到社会的认可。

孔子的《论语》就是这样的。

后来的知识分子对《论语》语言的宣传普及也是这样的。

这后一种认可比起前一种来,影响更为广泛,更为深刻。

语言大师们对民族语言的贡献,正在这里。

孔子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广泛、深刻的语言大师。

《论语》的语言首先使有一定汉学修养的知识分子推崇而且折服。

这种推崇和折服,正是一种高层次的心理认同。

通过他们的认同,再逐渐推广,进而得到社会的认同,民族的认同。

当然,这种推广是潜移默化的。

古语说:“亲不亲,故乡人。

”何以知道是故乡人呢,语言是最根本的标志。

许多人也许都有这样的体会,在外地工作或者旅行,偶尔碰上一个说地道的家乡话的人,哪怕完全不认识,也感到亲切,甚至情不自禁地走上前去,与之攀谈。

这就是通过语言的认同把同一地方的人联系在一起了。

在伪满时期,日本人在我国东北强行推广日语,禁止在学校中讲汉语,结果以失败而告终,这正可以看出中华民族对汉语的认同而产生的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八十年代初,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荣。

这不仅是华人社会对孔子的肯定,而且也是世界对孔子的肯定。

这一肯定,不仅将扩大中华民族在世界的影响,同时也将扩大《论语》语言在华人社会的影响。

《左传·昭公
十五年》[3 ]说,晋国管理典籍的大夫籍谈出使周朝,周景王问晋国为何没有贡物,籍谈回答说是因为晋国从来没有受到过周王室的赏赐。

周景王当场列举出晋国受赏的事实,责备籍谈身为晋国“司典之后”,何以连这些基本事实都不知道,籍谈无言以对。

周景王叹息说:“籍父其无后乎,数典而忘其祖!”后即以“数典忘祖”指那些把自己祖先都忘记了或者对国家民族历史无知的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主张大一统的,孔子“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篇) 的思想便是这种主张的本源。

由于代代传承,影响至深,所以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维护国家统一的观念一直非常强烈。

加之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间,中国领土一次又一次被列强所瓜分、侵占,中国人民受尽了屈辱,也为改变这种状况前仆后继,奋斗牺牲,因而对那些丧权辱国特别是数典忘祖并企图依靠外国势力的干预分裂国土的人,历来总是持鄙弃的态度。

炎黄子孙们都信仰不同的主义。

我认为,求同存异,在保持中国统一的前提下,只要能在认同孔子与儒学这个基础上联合起来,形成一个经济圈,互相支持,互相协作,并同其他民族保持友好往来,那就不仅可以使中华民族更加兴旺发达,也可以使世界更加安定繁荣。

《论语》作为一部儒家经典着作,流传至今2000多年,再加上封建社会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它所带给中国人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其实论语的每一则就是对中国人思想的某一方面的一种总结和启示,从各个方面,评析中国人关于如何做人、做人应该干什么、做事应该怎么做。

而其他的各种励志式的总结的言语或者说是感叹式的人
生准则,给后世的影响是无穷大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