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机器人理论与应用(公开)
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
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与实现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们对智能机器人需求的提高,模块化机器人成为了研究和开发的热点。
模块化机器人具有可拆卸、可组合的特点,使得机器人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灵活的组装。
本文将探讨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一、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原理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原理基于模块化思维和模块化技术。
模块化思维强调将机器人的各个部分划分为相互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具有特定的功能,模块之间可以进行组合和替换。
这种思维方式有利于提高机器人的灵活性和可维护性。
模块化技术是实现模块化机器人设计的基础。
主要包括模块标准化、接口设计和通信协议等方面。
模块标准化是指将机器人的各个模块进行统一的尺寸、接口和电气连接方式设计,以便于模块之间的组装和替换。
接口设计是指为每个模块设计合适的接口,使得模块之间可以进行有效的通信和数据交换。
通信协议是指定义模块之间的通信规则和数据格式,以保证模块之间的协同工作。
二、模块化机器人的实现方法模块化机器人的实现方法主要包括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两个方面。
在硬件设计方面,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选择适合模块化设计的硬件结构,例如模块化机械臂、模块化传感器等。
其次,需要进行模块标准化设计,确保各个模块之间的尺寸和接口兼容。
此外,还需要考虑模块之间的电源供给和电气连接方式,以确保模块之间的正常工作和通信。
在软件设计方面,需要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设计一个适合模块化机器人的操作系统,以管理模块之间的通信和协作。
其次,需要设计模块之间的通信协议,以确保模块之间的正确交互。
此外,还需要设计模块化机器人的控制算法和路径规划算法,以实现机器人的智能化操作和任务执行。
三、模块化机器人的应用前景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前景广阔。
首先,模块化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工业生产线上,实现自动化生产和灵活的任务分配。
其次,模块化机器人可以应用于医疗领域,实现手术机器人和康复机器人的定制化设计和灵活组装。
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与应用
机器人操作系统的实现原理与应用近几年,机器人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而机器人操作系统(Robot Operating System,ROS)则成为了机器人领域的基础架构。
ROS是一个开源、灵活、可扩展且功能丰富的操作系统,它为机器人提供了一个类似于操作系统的许多服务,如硬件抽象、底层设备控制、消息传递和软件包管理等,进而降低了机器人的开发难度。
一、ROS的实现原理1.分布式通信模型ROS 采用了一种分布式通信模型,以应对机器人应用环境的复杂性。
具体来说,当有多个节点(Node) 需要相互通信时,它们可以使用ROS 的话题(Topic) 机制进行消息传递,而ROS的服务(Service) 机制则可以实现节点间的请求和响应。
此外,ROS还提供了参数服务器(Parameter Server) 机制,可以方便地管理和共享参数。
2.软件包管理系统ROS 的软件包管理系统,对于开发人员而言是一个很大的优势。
ROS 提供了一个中央的软件仓库(ROS Packages), 可以方便地下载和共享软件包。
开发人员可以将他们的代码打包成一个R OS软件包,以便于管理和分享。
3.开放式架构ROS是一个完全开放的架构,允许开发人员使用任何编程语言和开发环境来编写ROS 节点和软件包。
这使得ROS 成为了一个更加灵活、可扩展且强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
二、R OS的应用1.智能导航ROS在智能导航方面应用广泛。
ROS 的导航软件包,提供了机器人的路径规划、避障和定位等功能,可用于实现无人物流、智能家居等应用。
2.工业自动化ROS在工业自动化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
工业机器人所需的动力控制、传感器处理、轨迹规划以及控制系统等等,都可以通过R OS 来完成。
3.服务机器人ROS 的应用还涉及到服务机器人领域。
服务机器人是一种专门用于为人类提供服务和帮助的机器人。
例如,可用于医院的自主送餐机器人、家庭清洁机器人等等,在实现方面都离不开R OS 的支持。
“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 教学目标与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
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在智能机器 人领域的成就和优势;
1、教学目标
(2)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智能机器人在社会生产、生活中 的应用前景和挑战;
1、教学目标
(3)加深学生对道德、伦理问题的认识,使学生能够从多角度思考技术发展 与人类价值观的平衡。
2、教学设计
2、教学设计
为实现上述教学目标,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应当遵循以下原 则:
2、教学设计
(1)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讲解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时, 应当结合具体的应用案例和工程实践,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技术的实际应用和价值;
谢谢观看
在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实践中,可能会遇到一些问题与挑战,如教学 内容与课时数的矛盾、学生对思政内容的反感、教师缺乏思政意识和能力等。针 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解决方案:
四、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实践问题与解决方案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课时数。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教学内容 和课时数的矛盾,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和深度,避免教学内容过于简单或过于复杂。 同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方式,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随着智能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旨在 培养学生的机器人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然而,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不仅仅 是技术传授,还应当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本次演示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探讨智能机器人技术课程思政的理论与实践。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共3篇
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共3篇滑模变结构控制理论及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1滑模变结构控制(Sliding Mode Control,SMC)是一种非线性控制方法,具有高精度、强适应性、鲁棒性好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领域。
其基本思想是构造一个滑模面,使系统状态到达该面后就会保持在该面上运动,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达到控制目的。
本文将阐述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基础以及在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一、滑模变结构控制的理论基础1. 滑模面滑模面是滑模控制的核心概念,它是一个虚拟平面,将控制系统的状态分为两个区域:滑模面上和滑模面下。
在滑模面上,系统状态变化很小,具有惯性;而在滑模面下,系统状态变化很大,具有灵敏性。
在滑模控制中,系统状态必须追踪滑模面运动,并保持在滑模面上,进而实现控制目的。
2. 滑模控制定律滑模控制定律是滑模变结构控制的核心之一,主要由滑模控制器和滑模面组成。
滑模控制器将系统状态误差与滑模面上的虚拟控制输入之间做差,生成实际控制输入。
而滑模面则是根据控制目的和系统性质,通过手动选择滑模面的形状和大小来合理地设计。
例如,对于已知模型的系统,可使用小扰动理论来设计滑模面;而对于未知模型的系统,可使用自适应滑模控制来自动调节滑模面。
总体来说,滑模控制定律是一种强鲁棒控制方法,在快速响应、鲁棒性和适应性等方面都表现出色。
3. 滑模变结构控制滑模变结构控制是将滑模控制定律与变结构控制相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控制方法。
在滑模变结构控制中,滑模面被用来描述整个系统状态,而滑模控制定律则用来保证系统状态追踪滑模面的过程中,系统特征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换句话说,滑模控制定律的目的是在系统状态到达滑模面后,控制系统能够迅速且平稳地滑过该面,进而保持在滑模面上稳定运动。
二、滑模变结构控制在机器人中的应用研究滑模变结构控制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控制领域,例如:机器臂控制、移动机器人控制、人形机器人控制等。
机械手(工业机器人)设计原理与运用
机械手的类型
探索不同类型的机械手,如轴承机械手、并联机械手、柔性机械手等。了解 它们的特点、优势和在特定应用场景中的适用性。
机械手构成要素
了解机械手的构成要素,包括关节、链杆、执行器、传感器等。深入探索这 些要素如何共同协作,实现机械手的各项功能。
电机和减速器的选择
解析选择合适的电机和减速器对机械手性能的重要性。深入讨论功率、扭矩、 效率等关键参数,并提供选择指南。
控制器的作用
探究控制器在机械手中的作用,包括路径规划、运动控制和安全保护。了解 如何选择适合的控制器以实现机械手的高效运行。
机械手的应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场景
发现机械手在各个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如汽车制造、电子制造、医疗协助等。 了解机械手如何提高生产效率并增强工作安全性。
机械手未来趋势
展望机械手的未来趋势,包括人工智能的集成、机器学习的应用和人机协作 的发展。探讨机械手对社会和工业的深远影响。
机械手(工业机器人)设计 原理与运用
本节将介绍机械手(工业机器人)的设计原理与应用。了解机械手的类型、构成 要素以及选择电机、减速器和控制器的重要性。同时,我们将探讨机械手在 不同的应用场景下的角色及未来趋势。
机械手的设计原理
探索机械手的设计原理,包括运动学、动力学和控制理论。了解机械手如何 通过联动多个关节实现精确而协调的运动。
机器人应用理论试题
机器人应用理论试题1、单选题(共80题,每题1分)1.木工师傅使用的斧头作为工具,是利用O能省力的原理。
A.滑轮B.轮轴C.斜面D.杠杆2.当代机器人家族中,用于生产制造的机器人为()。
A工业机器人B.军用机器人C.服务机器人D.特种机器人3 .关于力臂,下列所述正确的是OA.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叫动力臂B.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叫阻力臂C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叫力臂D.杠杆的力臂一定在杠杆之上4 .电荷的基本单位是()。
A.安秒B.安培C库仑D.千克5.关于齿轮,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OA.大齿轮带动小齿轮,升速B.小齿轮带动大齿轮,增加扭矩C.小齿轮带动大齿轮,降速D.带动同样的齿轮,不能升速但能降速6.怎样更改一个文件的权限设置?()A. attribB.chmodC.changeD.fi1e7.下面哪个参数可以删除一个用户并同时删除用户的主目录?()A.rmuser-rB. de1user-rC. ∪serde1-rD. usermgr-r8 .显示一个文件最后几行的命令是:()A.tacB.tai1C.rear9 .有一对相互啮合传动的齿轮,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此齿轮传动的作用是OA升速B.降速C匀速D.不确定10 .机器人结构中,起着支撑作用的部件是OA.机座B机体C.腰部D.臀部11 .关于机器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OA,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灵活性的自动化机器B.与普通机器相比,机器人具备一些与人或生物相似的智能能力C,机器人可以代替人类做很多枯燥乏味的流水线工作D.只有外表看起来像“人”的机器才能被称作机器人12 .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有着稳固、坚定、抗压的特点。
下列事物中O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A.电锯B.扳手C.跷跷板D.起重机13 .第一台工业机器人在O年被制造出来的A.1959B.1949C.1953D.196314 .机器人王国指的是哪个国家OA.日本B.美国C德国D.法国15 .工业机器人按照技术水平分类,第二代工业机器人称为OA示教再现型机器人B.感知机器人C.智能机器人D.情感机器人16 .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OA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B.只有竖直下落的物体才受重力C.物体运动时的重力大于它静止时的重力D.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17 .家用扫地机器人一般采用的驱动方式为OA.电力驱动B.液压驱动C.气压驱动D.水驱动18 .机器人的基本结构不包括OA.机械部分B.传感部分C.控制部分D.传动部分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OA.皮带的噪音比齿轮和传动链的小B.传动链、皮带可以远距离传递动力C.皮带、齿轮、传动链结构中的两轮转动方向都必须是同向D.传动链每一节都可以拆卸,所以传动的距离可以自由调节20.在荡秋千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OA.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小B.从最低点到最高点的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C.到达最低点时,速度最大D.到达最高点时,重力势能全部转化为动能21.目前正在研究的“智能机器人”属于第O代机器人A.第一代机器人。
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
未来发展方向与展望
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研究内容
本文将围绕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控制、重构和感知等方面展开详细论述 ,同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组织结构
本文将按照引言、相关工作、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设计、控制、重构和感知、 实验验证和结论等章节进行组织。
CHAPTER 02
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概述
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概述
路径规划
根据任务需求,规划机器人的运 动路径,实现最优路径搜索。
运动优化
对机器人的运动进行优化,提高 机器人的运动效率和平稳性。
自主导航与遥控技术
自主导航技术
利用多种传感器和算法实现机 器人的自主导航,包括定位、
建图、路径规划等。
遥控技术
通过无线通信技术实现对机器人的 远程操控,包括指令发送、状态获 取等。
CHAPTER 06
结论与展望
研究成果总结与评价
要点一
研究成果总结
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是一种具有高度柔性和适应性的 机器人,通过模块化的设计,可以实现多种功能和应 用。在研究中,我们成功地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微控制 器和蓝牙通信技术的可重构机器人平台,并对其进行 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该机器人平台具有良好 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可以适应多种不同的任务需求 。
意义阐述
可重构模块化机器人的研究和应用,有助于提高机器人的适应能力和灵活性, 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和任务需求。
浅析无人机发展趋势及模块化设计理念
浅析无人机发展趋势及模块化设计理念1. 引言1.1 无人机发展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机的功能和性能日益完善,技术门槛逐渐降低,市场需求不断增长。
目前,无人机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领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投资和人才。
未来,无人机将继续发展壮大,成为人类社会重要的科技工具之一。
1.2 模块化设计概念模块化设计是指将系统或产品分解为各个独立的模块,并通过接口互连的方式组装成完整的系统或产品。
在无人机领域,模块化设计概念被广泛应用。
它可以实现无人机的功能分解,使得不同模块之间可以独立地进行设计、制造和测试,从而提高了无人机的可维护性和可升级性。
模块化设计也可以降低无人机的研发成本和时间,因为不同的模块可以并行设计和制造,而不需要等待整个系统的完工。
模块化设计也能够使无人机在面临故障时更容易维修和更换,因为只需更换出故障的模块而不需要对整个系统进行维修。
这样可以减少无人机的停飞时间,提高了任务的完成率和有效性。
模块化设计概念对于无人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模块划分和设计,可以提高无人机的性能、可靠性和可维护性,推动无人机行业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无人机发展趋势无人机的民用市场将迅速扩大。
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和成本的逐渐降低,无人机将逐渐走进普通人的生活。
无人机的应用范围将逐渐扩大,涵盖农业、物流、消费、娱乐等多个领域,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便利和乐趣。
无人机的军事应用也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随着军事技术的不断升级,无人机在情报侦察、目标打击等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未来,无人机将成为军事战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发展,无人机的自主性和智能性将不断提升。
未来的无人机将具备更强大的智能辨识和自主决策能力,能够独立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和作战行动。
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民用市场的扩大和军事应用的深化,也包括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智能化的提升。
未来,无人机将成为一个极具发展潜力和广阔前景的领域,将为人类的生活和国家的安全带来更多的益处。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论文正稿
飞行器先进制造技术——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工业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文章介绍了工业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状况和应用趋势,以及带来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工业机器人;组成;发展;应用;1工业机器人的定义与组成工业机器人是面向工业领域的多关节机械手或多自由度的机器人。
工业机器人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是靠自身动力和控制能力来实现各种功能的一种机器。
它可以接受人类指挥,也可以按照预先编排的程序运行,现代的工业机器人还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制定的原则纲领行动。
组成:工业机器人由主体、驱动系统和控制系统三个基本部分组成。
主体即机座和执行机构,包括臂部、腕部和手部,有的机器人还有行走机构。
大多数工业机器人有3~6个运动自由度,其中腕部通常有1~3个运动自由度;驱动系统包括动力装置和传动机构,用以使执行机构产生相应的动作;控制系统是按照输入的程序对驱动系统和执行机构发出指令信号,并进行控制。
工业机器人按臂部的运动形式分为四种。
直角坐标型的臂部可沿三个直角坐标移动;圆柱坐标型的臂部可作升降、回转和伸缩动作;球坐标型的臂部能回转、俯仰和伸缩;关节型的臂部有多个转动关节。
2 工业机器人的发展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工业机器人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代,第—代,为示教再现型机器人,它主要由机器手控制器和示教盒组成,可按预先引导动作记录下信息重复再现执行,当前工业中应用最多。
第二代为感觉型机器人,如有力觉触觉和视觉等,它具有对某些外界信息进行反馈调整的能力,目前已进入应用阶段。
第三代为智能型机器人它具有感知和理解外部环境的能力,在工作环境改变的情况下,也能够成功地完成任务,它尚处于实验研究阶段。
2.1国外工业机器人的的发展美国是机器人的诞生地,早在1961年,美国的ConsolidedControlCorp和AMF公司联合研制了第一台实用的示教再现机器人。
《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
《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6433208课程名称:机器人技术及其应用英文名称:Robot Technique and Application课程类型:专业任选课总学时:32 讲课学时:22 实验学时:10学分:2适用对象: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先修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理论力学、自控原理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融运动、力学分析、机械结构及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
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对已学的如机械、自控等课程具备感性认识,并学会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结合,用理论为工程服务。
同时,掌握机器人的基本原理、基本结构、基本控制方式及基本研究方法,为自动化(系统集成)专业的学生今后从事机电技术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分为课堂教学与实验训练两部分。
课堂教学要求:1、了解机器人发展历史,研究进展、机器人的应用情况。
2、熟悉机器人控制理论,机器人的感知和智能理论和机器人系统设计方法。
3、掌握机器人的基本结构原理、定义、特点、结构、分类、机器人自由度,坐标系统的定义;掌握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
4、重点掌握齐次坐标连续变换、连杆坐标系,运动学方程求解,机器人雅克比公式和直流伺服电机进行机器人手腕位置控制。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1、绪论:了解机器人的发展与定义、分类与组成,以及机器人学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机器人学的基础理论:掌握刚体的位姿描述方法和用拉格朗日方程建立机械臂的动力学方程,重点掌握齐次坐标连续变换、连杆坐标系,运动学方程求解。
3、机器人控制理论与技术:掌握了解机器人的轨迹控制、力控制的方式方法。
4、机器人传感器技术及驱动技术:掌握常用传感器分类和各种传感器的特点,掌握各种机器人各种驱动技术的特点。
5、机器人系统设计:掌握一般工业机器人的系统设计方法。
四、实践环节实验:1、4自由度串联关节型机器人结构设计实验2、4自由度串联关节型机器人结构设计实验3、机器人虚拟装配实验4、机器人运动学仿真实验5、机器人动力学控制仿真实验五、课外习题及课程讨论为达到本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课外习题(包括自测题)不应少于20题。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机构设计篇)
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机构设计篇)1. 引言1.1 概述工业机器人是指具备自主控制能力、用于执行各类操作任务的智能化设备,广泛应用于制造业领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工业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在生产线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机构设计作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机器人的运动性能和功能实现起着决定性作用。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的机构设计展开论述。
首先介绍了引言部分,然后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逐步深入探讨了机构设计理论、设计方法与标准以及常见案例分析等内容。
最后,通过总结已经探讨的主题点和结果展示,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而系统地介绍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机构设计理论与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类型工业机器人的结构设计,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机器人运动学和动力学基础,并提供一些标准化与规范化的要求。
此外,本文将对常见的工业机器人案例进行具体分析,以提供读者关于不同机构设计方案实际应用的启示。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中机构设计的重要性和挑战,并为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2. 机构设计理论:2.1 功能需求分析:在进行工业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之前,首先需要进行功能需求分析。
这包括确定机器人所需具备的基本功能,例如运动范围、负载能力、精度要求以及速度等。
通过对工作环境和任务要求的全面了解,可以确定机器人需要哪些关键性能指标。
功能需求分析为后续的机构设计提供了重要依据。
2.2 运动学基础:运动学是研究物体在空间中运动状态的学科。
在工业机器人的机构设计中,必须深入了解运动学基础知识。
这包括旋转和平移的数学描述方法、坐标系与坐标变换理论等内容。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机器人在三维空间中的姿态和位置变化。
2.3 动力学基础:动力学是研究物体受到力或力矩作用下产生加速度和角加速度变化规律的学科。
机器人技术应用实战指南
技术应用实战指南第一章:技术概述 (2)1.1 技术发展简史 (2)1.2 技术的分类与特点 (3)第二章:硬件系统 (3)2.1 本体结构 (4)2.2 传感器与执行器 (4)2.3 驱动系统与控制系统 (4)第三章:软件开发 (5)3.1 操作系统 (5)3.1.1 ROS架构 (5)3.1.2 ROS核心组件 (5)3.2 编程语言 (6)3.2.1 Python (6)3.2.2 C (6)3.2.3 MATLAB (6)3.3 算法与仿真 (6)3.3.1 算法 (6)3.3.2 仿真 (6)第四章:视觉系统 (7)4.1 视觉传感器与图像处理 (7)4.2 视觉定位与跟踪 (7)4.3 视觉识别与检测 (7)第五章:运动控制 (8)5.1 运动学分析 (8)5.2 动力学分析 (8)5.3 轨迹规划与控制 (8)第六章:感知与交互 (9)6.1 感知技术 (9)6.1.1 概述 (9)6.1.2 视觉感知技术 (9)6.1.3 听觉感知技术 (10)6.2 交互技术 (10)6.2.1 概述 (10)6.2.2 语音交互技术 (10)6.2.3 视觉交互技术 (10)6.3 智能决策 (11)6.3.1 概述 (11)6.3.2 决策算法 (11)6.3.3 决策系统 (11)第七章:应用领域 (11)7.1 工业应用 (11)7.2 服务应用 (12)7.3 军事与航天应用 (12)第八章:系统集成 (12)8.1 硬件系统集成 (12)8.2 软件系统集成 (13)8.3 网络通信与控制 (13)第九章:项目实施与管理 (14)9.1 项目规划与设计 (14)9.1.1 项目背景与需求分析 (14)9.1.2 技术选型与方案设计 (14)9.1.3 项目预算与成本控制 (14)9.1.4 项目进度计划 (14)9.2 项目实施与调试 (14)9.2.1 设备安装与调试 (14)9.2.2 软件开发与集成 (14)9.2.3 系统测试与优化 (14)9.2.4 项目验收与交付 (14)9.3 项目管理与维护 (15)9.3.1 项目组织与管理 (15)9.3.2 风险识别与应对 (15)9.3.3 人员培训与技能提升 (15)9.3.4 系统维护与升级 (15)第十章: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15)10.1 技术发展趋势 (15)10.2 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15)10.3 技术未来展望 (16)第一章:技术概述1.1 技术发展简史技术作为现代科技的重要分支,其发展历程可追溯至20世纪初期。
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探索与实践
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综合探索与实践作者:张伟民杨宇航靳家豪聂富宇王洋来源:《中国电化教育》2022年第07期摘要:伴随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机器人领域的发展出现了新的机遇,机器人相关课程教学将更加注重和强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通过分析现有的机器人方向的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指出了存在的问题。
随后根据机器人课程教学需要具备综合性、创新性、实践性的特点,尝试引入了项目教学法,阐明了项目教学法在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实践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作用。
在项目教学法的基础上,根据具体教学实践情况,设计了机器人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在引导学生设计并搭建一套相对完整的机器人系统的过程中,逐步加深学生对机器人技术和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数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文所提出的机器人实践课程体系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机器人;实践教学体系;项目教学法;创新思维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近年来,伴随着人工智能浪潮的兴起,机器人领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载体之一,机器人技术也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和创新力,但是传统的机器人本科教育缺乏相应的创新性和有效的实践内容,不能更好地满足机器人产业发展的迫切需求。
本文针对机器人涉及专业课程多、课程之间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系的问题,在借鉴国内高校在实践教学经验的基础上[1-8],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思维为目标,构建了机器人实践课程体系,能够将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联系起来,并在实际的工程项目中加以应用。
通过设计并完成一套完整的机器人系统,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团队合作能力。
(一)机器人课程体系机器人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系统,把多种相关专业技术融合在一起,因此机器人课程体系相应的也比较复杂,可以简单分为软件设计、机械设计、传感器、电气设计、机器人设计及仿真五个模块,如表1所示。
(二)前期机器人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结合近年来国家对机器人专业教育的要求,为了使课程体制改革“对症下药”,我们系统分析了当前机器人课程体系改革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9][1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mpoctwrist module with in↑egrated controlelectronics
Minioture rotary module with integrotedcontrol electronics
Decentralized/Distributed Control
Commercial Available IMAs
CoolMuscle Motor
SilverMax Motor
Smart Motor
MAC Motor
MRJ Module
ARM Module
PowerCube Module
Commercial Available IMAs (SHUNK)
模块化机器人理论与应用
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致谢:新加坡制造技术研究院 (SIMTech)
Outline
• Introduction to Modular Reconfigurable Robot System (MRRS) • Serial MRRS
➢ Modular Robot Assembly Representation ➢ Configuration-independent Kinematics and Dynamics Modeling ➢ Kinematic Calibration ➢ Task-based Design of Serial MRRS Configurations
Gear-box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grated Servo Amplifier
Built-iless DC Servo Motor
Network-based Distributed Control Scheme
Conventional Centralized Control (Complicated Wiring Scheme)
• Q&A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Robots
A conventional industrial robot consists of monolithically designed joints and links, which has a fixed configuration once it is commissioned.
Modular Flexible Re-usable Economical
Modular Recon币gurable Robot Systems
@
中国 科 学 问 材 阳 与 工 程 研 究 所
思 r J 中国科学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 (筹 〉
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
Intelligent Modular Actuator (IMA) 智能模块化执行机构
• An IMA is a self-contained, independent, and intelligent actuator with its own motion control capabilities.
Embedded Motion Controller
• An IMA is a compact integration of a servo-motor, an amplifier, a controller, an encoder, a brake, a gearbox, and the communication interface.
PR Universol rotory module with integroted controlelectroni(s
Pan-Tilt-Unit with integroted control (ompoct Rotorymodule with
elec↑lonics
integrated controlele【tronics
Magnetic Brake
• Advantages: – Compact - highly integrated product Bearing – Intelligent - built-in controller and sensor – Simple wiring - one cable technology – Easy-to-use - plug & play capabilities – Reconfigurable - self-contained – Rapidly Deployable – Economical
• Parallel MRRS
• Kinematics Modelling and Analysis • Singularity and Workspace Analysis • Kinematic Calibration • Task-based Design of Parallel MRRS Configurations
6-DOF PUMA Type
4-DOF SCARA Type
6-DOF Parallel Type
Modular Reconfigurable Robot System
A Modular Reconfigurable Robot System (MRRS) consists of a collection of standard actuator (joint) and end-effector modules and customer designed links/ connectors that can be assembled into different robot configurations for a diversity of tasks.
Rotory module with integroted 【ontrol electronics 0nd hollowshoft
MRD High Power Rotory modulewith integroted controlelec↑ronics
Rotary module with torque mo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