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合集下载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

红四方面军战斗序列一、入川初期部队序列表(1933年春)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①政治部主任张琴秋②副主任傅钟第十师师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参谋长吴展政治部主任傅钟(兼)28团团长汪烈山政委甘良发29团团长徐士奎政委肖永贵30团团长方庆焱政委詹才芳第十一师师长倪志亮政委李先念政治部主任周光坦31团团长李德堂(后陈再道)政委叶成焕32团团长孙玉清政委徐长勋33团团长程世才(兼政委)第十二师师长旷继勋政委甘元景副师长何畏政治部主任韩继祖34团团长许世友政委熊国其35团团长王学礼36团团长余天云副团长韩东山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217团团长洪美田政委闻盛世218团团长徐深吉政委陈少清219团团长陈友寿政委曾传六二、1933年秋扩编时部队序列表方面军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后洪学智)第1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发(辖第 28、第 29、第 30团)第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政治部主任彭瑞珍(辖31、32、33团)第12师师长刘世模(兼后张才千)政委徐长勋政治部主任吴世普(辖34、36团)第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25师师长许世友(兼)政委陈海松(辖73、74、75团)第27师师长王学礼(后刘理运)政委梅宏华副师长武传圣(后汪成功)(辖79、80、81团)第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文建武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李天焕)第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政治部主任汪加申(辖262、263、264团)第89师师长柴洪儒政委杜义德政治部主任裴寿月(辖265、266、267团)第90师师长邹洪盛(后徐盛礼)政委程世才政治部主任李述方(辖268、270团)第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兼)孙玉清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黄超(后张成台)第91师师长朱德崇政委林英安政治部主任张仕全(辖271、273团)第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杨朝礼政治部主任洪学智(辖274、275、276团)第93师师长叶道志政委王德安政治部主任冯秀之(辖277、279团)第三十三军(1933年10月)全军共1万余人军长王维舟③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11月后到职)第97师师长师长罗南辉(兼任)(辖289、290、291团)第98师师长师长蒋群麟政委龚堪彦(辖292、293、294团)第99师师长师长冉南轩(辖295、296、297团)三、与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部队序列表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曾传六傅钟第四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十师师长王友均(后王近山)政委叶道志第十一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十二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第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二十四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第二十七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第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八十八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第八十九师师长邵烈坤政委张文德第九十师师长汪乃贵第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政委詹才芳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张成台(后朱良才、王新亭)第九十一师师长余家寿(后徐深吉)政委桂干生第九十三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第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荣第九十八师师长吴世安政委吴成忠第九十九师师长王波政委王德安注释:①曾中生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参谋长。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

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2010-07-26 14:57:04| 分类:默认分类 |字号订阅本文引用自alisonke(王慕康)《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细说)之红四方面军》——红色记忆系列——之十三三、红四方面军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并称,为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部队之一。

红四方面军以鄂豫皖苏区部队为主力组成,于1931年11月7日在湖北黄安七里坪成立。

总指挥徐向前、政治委员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实际领导权由张国焘控制。

下辖红四军(军领导由方面军总部兼任)和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王平章),总兵力共3万余人。

时为中国共产党控制下仅次于中央红军的军事力量。

不久,又建立红九军,全军共有六个师。

1932年7月开始,中华民国政府军以30万人的兵力,对鄂豫皖苏区发起围剿,这是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一部分。

10月12日,迫于政府军的强大压力,红四方面军决定放弃鄂豫皖苏区,除留下红七十四师和红七十五师及各独立部队编成红二十五军由沈泽民负责坚持游击战之外,军部和主力红十师、红十一师、红十二师和红七十三师转战陕西南部,取消各军番号,12月在陕西和四川边界创建川陕苏区。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击败川军的三路围攻,力量迅速发展,遂将所辖四个师升格为军,依次改编为红四军、红九军(军长何畏、政治委员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参谋长王学礼、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治委员李先念)和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治委员张广才),又将川东游击队改编为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治委员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共辖5个军,总兵力达8万人。

1933年10月至1934年8月,红四方面军再一次击败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歼灭大量川军部队,并缴获众多武器物质,大大充实了红四方面军的实力,使川陕苏区到达顶峰时期。

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奉命退出川陕苏区,开始长征。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

长征各队伍第一支是中央红军(后改称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由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西的吴起镇(今吴旗县),行程达二万五千里;第二支是红二十五军(后编入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1月16日由河南罗山何家冲出发,1935年9月15日到达陕西延川永坪镇,同陕甘红军会师,合编为红十五军团,行程近万里,最早到达陕北的一支红军。

第三支是红四方面军,于1935年5月初放弃川陕苏区,由彰明、中坝、青川、平武等地出发,向岷江地区西进,1936年10月9日到达甘肃会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一万余里;第四支是红二、红六军团(后同红一方面军第三十二军合编为红二方面军),于1935年11月19日由湖南桑植刘家坪等地出发,1936年10月22日到达会宁以东的将台堡,同红一方面军会师,行程两万余里。

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初,博古等中共中央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领导人决定放弃中央苏区,将中央红军主力及中共中央机构向西转移至湖南西部与红二、六军团会合,这一决定未经中共中央政治局讨论。

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中革军委率中央红军主力红一、三、五、八、九军团及机关直属队共七万五千至八万一千人万人,从瑞金、古城向西转移,由此开始了中央红军历时一年的二万五千里长征[3]。

红二十四师和地方部队共1.6万余人则被留下在项英、陈毅等人领导下进行游击战,开始了南方三年游击战争。

蒋介石预见到中央红军的意图,在红军前往湘西的必经之路上集结大量兵力组成四道封锁线。

10月21日晚,中央红军在赣县王母渡至信丰县一带突破国民革命军第一道封锁线,25日全部渡过信丰河,携大量辎重沿粤赣、湘粤湘桂边缓慢西行。

1934年11月5日至8日,突破了广东城口与湖南汝城之间的第二道封锁线。

13日至15日,在郴县、良田、宜章、乐昌之间突破第三道封锁线。

25日,中央红军决定从兴安、全州之间西渡湘江。

中央红军面对国民革命军全面进攻,于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历时5天,从广西兴安县至全州县间,才渡过湘江,突破第四道封锁线。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

长征前全国红军的编制: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乘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37岁政委陈云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武亭是朝鲜人延安派领袖)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31岁政委宋任穷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28岁政委聂荣臻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32岁参谋长左权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24岁第2团政委邓发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23岁第4团团长耿飙24岁政委杨成武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28岁政委肖华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36岁政委杨尚昆27岁李富春34岁参谋长邓萍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26岁政委黄克诚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20岁政委钟赤兵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22岁5。

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39岁政委李卓然35岁参谋长陈伯钧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1-1出身三个方面军的元帅大将上将

1-1出身三个方面军的元帅大将上将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亦称“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长征时期中国工农红军战斗序列红一方面军(115师343旅)红一方面军下辖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红一军团由总前敌委员会兼任领导,红三军团由彭德怀任总指挥中央军委总司令朱德(元帅)总参谋长刘伯承(元帅)政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上将)政治保卫局红军工作部执行科科长李涛(上将)军委干部团上级干部队指挥科科长周士第(上将)教导营营长陈士渠(上将)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上将)司令部教育科科长陈奇涵(上将)政治部破坏部(敌工部)部长周桓(上将)军委纵队司令叶剑英(元帅)政委宋任穷(上将)干部团团长陈赓(大将)干部团特科营营长韦国清(上将)教员宋时轮(上将)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元帅)政委聂荣臻(元帅)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元帅)保卫局长罗瑞卿(大将)后方部部长赵尔陆(上将)第1师(1、2、3团)师长李聚奎(上将)政治部主任谭政(大将)1团团长杨得志(上将)第2师(4、5、6团)政委刘亚楼(上将)(37)师长黄永胜(上将)4团政委杨成武(上将)5团政委赖传珠(上将)第15师(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上将)政委肖华(上将)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元帅)(10月)参谋长肖劲光(大将)随营学校任党的总支书记唐亮(上将)卫生部政委李志民(上将)第4师师长张宗逊(上将)政委黄克诚(大将)第5师师长李天佑(上将)政委钟赤兵第10团政委杨勇(上将)第11团政委张爱萍(上将)政治部主任王平(上将)第12团政委苏振华(上将)红五军团(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参谋长陈伯钧(上将)第13师政委朱良才(上将)红八军团(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并入五军团)军团长周昆参谋长张云逸(大将)红九军团(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参谋长郭天民(上将)(34年10月从中央苏区出发,35年10到达陕北,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出发时8万6千人,到达7千人)红军大学学员邓华(上将)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元帅)副总指挥萧克(上将)参谋长李达(上将)红2军团(120师358旅)军团长贺龙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甘泗淇(上将)第4师(10、11、12团)第5师(13、14、15团)师长贺炳炎(上将)第6师(16、17、18团)政委廖汉生18团政委余秋里红6军团(120师359旅)军团长萧克政委王震(上将)政治部主任夏曦第16师(46、47、48团)第17师(49、50、51团)第18师(53团)(35年11月湘西出发,36年10月到宁夏,历时11月16000里,出发时21000人,到达13300人。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

中国工农红军.txt逆风的方向,更适合飞翔。

我不怕万人阻挡,只怕自己投降。

你发怒一分钟,便失去60分钟的幸福。

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奔波是一种快乐,让我们真实地感受生活;疲惫是一种享受,让我们无暇空虚。

生活就像"呼吸""呼"是为出一口气,"吸"是为争一口气。

中国工农红军百科名片中国工农红军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1928年5月25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定,全国各地工农革命军正式定名为红军。

1930年后,又逐渐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在国共内战时期,中国工农红军不断发展壮大,先后组成了第一方面军(曾经称中央红军)、第四方面军、第二方面军和西北红军等红军部队,建立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湘鄂西、鄂豫皖、琼崖、闽浙赣、湘鄂赣、湘赣、左右江、川陕、陕甘、湘鄂川黔等革命根据地,连续粉碎了国民党军多次“围剿”和“清剿”。

目录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历史沿革南昌起义与井冈山会师中共中央颁布第一次反“围剿”(1930)第二次反“围剿”(1931)第三次反“围剿”(1931)第四次反“围剿”(1932)第五次反“围剿”(1933)长征改编编制变迁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关于没有红军第三方面军的问题中国工农红军的序列概述1933年6月以后(第五次反围剿前)的序列表1934年10月以后,即长征开始时的序列表1935年7月的序列表1935年11月——1936年10月1936年12月——1937年7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关于红军改编成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命令南方游击队改编为新编第四军展开编辑本段中国工农红军简介全国红军发展到最多时达到约30万人。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

红军长征大数据一、时间中央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到1936年10月22日,共742天,合2年零12天。

二、人数长征出发:约300000人;长征结束:约25000人。

抵达终点者为出发人数1/12。

1、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出发人数86789人,抵达终点约六七千人。

2、红四方面军:出发人数8万多人,1936年到陕北约3万人(含西路军)。

3、红二方面军:出发人数1.7万人,抵达终点约1万余人。

4、红25军:出发人数2981人,1935年到延安3400人。

三、行程总行程6.5万余里;红一方面军:二万五千里。

红二方面军:二万余里红四方面军:一万余里。

红25军:近万余里。

长征经过省:14个。

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贵州、四川、云南、西康(原为四川一部分)、甘肃、陕西等。

翻越大山:40余座,其中5座大山终年积雪,海拔4000米以上20座山。

跨过大河:近百条,其中大河24条。

四、战斗600余次重要战役战斗;15个整天进行大决战;中央红军平均每天一个遭遇战;攻占大小城市62座。

五、年龄主要领导人平均年龄31岁;军级领导平均年龄28-29岁;师、团将领平均年龄25岁;年龄最小的红军:9岁。

长征开始时,9位元帅平均年龄36.5岁;8位大将平均年龄31.7岁;48位上将平均年龄25.9岁;157位中将平均年龄23.8岁。

六、牺牲营以上干部432人;其中,师职干部80多人。

七、功勋1955年首次授衔,中将以上245名中222人参加过长征。

红一方面军:元帅8人,大将7人,上将31人,中将91人红二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1人,上将3人,中将24人红四方面军:元帅1人,大将2人,上将14人,中将51人八、装备平均每百人拥有枪支数仅40余支,平均每支枪只有不到56发子弹。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

长征简介(图文版)作者铁岭晓豊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1935年1月红军攻占贵州遵义城,中国共产党在这里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会议,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遵义会议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四渡赤水河,一渡赤水土城渡口二渡赤水太平渡口三渡赤水茅台渡口四渡赤水二郎滩渡口巧渡金沙江,2金沙江。

红军四渡赤水后,南渡乌江,佯攻贵阳,迫使敌滇军仓皇东调,红军乘虚直入云南,巧渡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军的包围圈毛泽东同志指挥红军巧渡金沙江时住过的岩洞顺利通过彝族区,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泸定桥。

红军夺桥时,敌人将桥板烧毁。

红军攀着铁索前进,攻占了对岸桥头堡爬雪山过草地攀登六盘山清平乐 . 六盘山毛泽东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摆脱了数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取得了战略大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935年6月到达四川西部的懋功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15军团会师,胜利地完成了任务。

红2、6军团于1936年7月到达四川甘孜地区,同红四方面军会师。

会师后,以红2、6军团为主组成红二方面军。

两军会合后,对张国焘的反党和分裂红军的错误进行了严肃斗争。

随后,红二、四方面军共同北方,1936年10月到达甘肃会宁地区,同中央红军胜利会师。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

红军长征简介长征,简言之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参加长征的部队有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及红25军。

在红一方面军长征之前,寻淮洲、方志敏等曾率领抗日先遣队北上,途中被敌包围而失败。

1934年10月,红一方面军主力从瑞金、于都、长汀、宁化等地出发,开始长征。

据统计,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进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进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故事1.一渡赤水后,红军来到走马坝,适逢贫农方少周家六十九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

由于家境清贫,缺乏营养,加之老病缠身,没有东西吃,家里只有青菜萝卜,老人已气息奄奄,朝不保夕,一家人束手无策,要医无钱,欲救无药,只有死路一条了。

可正在这时,住在方家的一位红军营长得知方母病重,他主动进屋去看望病人,只见老人快要死了,不由想起他挂包中藏了许久给自己老弱多病的母亲吃的人参给了那位方家的老母亲吃。

方家的老母亲服了参汤以后,脸色转也红润,晚上又连服两次,病情大有好转,全家老小喜不自禁,连连感谢红军,这位红军营长也露出笑颜。

虽然后来这位营长走了,可方家三辈人始终念念不忘红军营长“赠参救母”的恩情。

2.一九三五年秋天,红军进入了草地。

红四方面军序列

红四方面军序列

红四方面军序列红四方面军沿革红四方面军是由鄂豫院的红四军扩编而成的;红四军又是由红一军同红十五军合编而成的(一)红四方面军在鄂豫院七里坪成立时的序列:红四方面军:(1931.11.7成立,1932年秋组建红九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红四军:(无军部,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第10师师长:倪志亮/陈奇.王宏坤政委:甘元景/甘济时.周纯全参谋长:吴展政治部主任:梅光荣第28团团长:曾庆息/汪烈山/潘和瑜政委:戴克敏/吴先楚/王宏志第29团团长:何海洋/曾庆息政委:李景文/郑如意/曾传六第30团团长:王宏坤/王振亚/汪烈山政委:董德洪/詹才芳第11师师长:王树声/倪志亮政委:甘济时.李先念参谋长:傅凯南政治部主任:舒竟舒第31团团长:赵次吾/邹俊亭/李德堂政委:贺德斋第32团团长:林维权政委:梅光荣/张广才/鲍英/甘近池第33团团长:吴云山政委:李先念/徐学万第12师师长:陈赓政委:刘杞参谋长:郭炳政治部主任:第34团团长:郑志芳/许世友政委:袁克服/贺德斋/韩继祖第35团团长:高绍先/王学礼政委:梅宏华第36团团长:徐海东/余天云政委:徐远祥红二十五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第73师师长:刘英政委:吴焕先第75师师长:廖荣坤红九军:(1932年秋组建,无军部,归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第27师师长:徐海东政委:王建南第79团团长:张四季政委:杜本莲第80团团长:熊海清政委:曾照瑞第81团团长:程启波政委:詹大列(二)转至川陕革命根据地初期序列:红四方面军:(1932.10撤离鄂豫皖,32.12到达川陕,原27师留鄂豫院)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曾中生*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傅钟第十师师长:王宏坤/旷继勋/曹光南D 政委:周纯全J 参谋长:吴展* 政治部主任:傅钟第28团团长:潘和瑜/汪乃贵政委:林泉友第29团团长:曹光南政委:曾传六第30团团长:汪烈山/方庆焱/詹才芳J 政委:詹才芳第十一师师长:倪志亮J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师长:邹洪盛参谋长:黄正平政治部主任:周光坦第31团团长:李德堂/陈再道/李德堂政委:叶成焕第32团团长:林维权/孙玉清政委:张成台/徐长勋第33团团长:吴云山/陈再道政委:程世才第十二师师长:旷继勋/何畏政委:甘元景/詹才芳副师长:何畏政治部主任:王新亭/韩继祖D徐立清第34团团长:许世友政委:韩继祖/熊国其第35团团长:王学礼政委:梅宏华第36团团长:余天云/钟芳荣政委:徐远祥/陈海松第七十三师师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杨白* 政治部主任:赵箴吾*第217团政委:闻盛世*第218团政委:陈少卿* 独立师师长:任玮璋* 政委:刘杞*参谋长:张逸民* 政治部主任:李戴溥*(三)川陕革命根据地旺苍县木门扩编后的序列: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张国焘副主席:陈昌浩徐向前参谋长:曾中生红四方面军:(1933.6,旺苍县木门扩编,原10、11、12、73师扩编为四个军,33.11.2增建三十三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副主任:傅钟曾传六参谋处主任:舒玉章经理部主任:郑义斋总医院院长:苏井观彭杨学校长:倪志亮(兼)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副军长:刘世模政治部主任:徐立清/洪学智第1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甘良友第11师师长:陈再道政委:叶成焕第12师师长:张才千政委:徐长勋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副军长:许世友政治部主任:王新亭参谋长:王学礼第25师师长:许世友政委:陈海松第27师师长:王学礼政委:梅华樊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程世才政治部主任:张成台/李天焕参谋长:文建武第88师师长:汪烈山政委:王建安第89师师长:柴洪儒政委:杜义德第90师师长:邹洪盛政委:程世才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副军长:孙玉清? 政治部主任:黄超/张成台参谋长:李特第91师师长:朱德崇政委:林安英第92师师长:陈友寿政委:杨朝礼第93师师长:叶道之政委:王德安红三十三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政治部主任:向志余(由川东游击军在宣汉改编成立)第97师师长:蒋琼麟*第98师师长:冉南轩*第99师师长:王波(四)放弃川陕开始长征时序列:红四方面军:(1935.5)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周纯全红四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参谋长:王学礼红三十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红三十一军:军长:孙玉清政委:程世才? 参谋长:龚炳章红三十三军:军长:罗南辉政委:张广才妇女独立师:师长:张琴秋政委:张琴秋第1团团长:张琴秋第2团团长:刘伯新政委:曾广澜(五)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部队序列,一、四方面军互相交换了一批干部红四方面军:(1935.6,懋功会师后)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倪志亮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副主任:傅钟曾传六红四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10师师长:王友钩政委:叶道之第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红九军:军长:何畏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谢富治第25师师长:韩东山政委:盛修铎第27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88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第89师师长:周烈坤政委:曾广泰第90师师长:汪乃贵政委:何重之红三十一军:军长:孙玉清政委:周纯全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91师师长:余家寿政委:桂干生第93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红三十三军:军长:罗南辉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荣第98师师长:吴世安政委:吴成忠第99师师长:王波政委:王德安(六)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各部队的变动中国工农红军(1935.8.5沙窝会议后,红一方面军红一、三、五、九军团分别改称第一、三、五、三十二军)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主任:陈昌浩副主任:杨尚昆周纯全左路军:(由“红军总部”直接指挥)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曾日三参谋长:曹里怀保卫局局长:欧阳毅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钧政治部主任:谢富治红三十一军军长:余天云. 政委:詹才芳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朱良才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何长工参谋长:朱明?政治部主任:黄火青红三十三军军长:罗南辉政委:张广才参谋长:李伯选右路军:(由“前敌总指挥部”指挥)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参谋长:叶剑英副参谋长:李特王宏坤总政治主任:李富春红一军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政治部主任:朱瑞红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红四军军长:许世友政委:王建安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李天佑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红军学校校长:倪志亮政委:何畏教育长:李特政治部主任:刘少奇(七)张国焘南下失败北返,红二、四方面军会师时各部队的变动红四方面军:(1936.夏整编,第三十三军番号撤销并入第五军,第三十二军划归红二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副主任:傅钟曾传六供给部部长:倪志亮骑兵师师长:许世友红四军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宏坤参谋长:张才千政治部主任:刘志坚第10师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之第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第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独立师师长:徐应忠政委:高厚友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政治部主任:杨克明副军长:罗南辉. 保卫局局长:梁旷生第13师师长:李连祥政委:朱金畅第15师师长:郭锡山政委:谢良红九军军长:孙玉清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政治部主任:曾日三第25师师长:王海清政委:盛修铎第26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杨朝礼第27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参谋长:姜振汉教导师师长:张道容政委:易汉文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第88师师长:熊厚发政委:郑维山参谋长:熊德成政治部主任:徐太先第89师师长:周烈坤政委:张文德参谋长:刘雄武政治部主任:裴寿月红三十一军军长:肖克政委:周纯全参谋长:李聚奎政治部主任:王新亭第91师师长:徐深吉政委:桂干生第93师师长:柴洪儒政委:叶成焕红三十二军军长:罗炳辉政委:李干辉红军大学校长:刘伯承政委:何畏参谋长:张宗逊政治部主任:张际春高级指挥科科长:张宗逊(兼)上级指挥科科长:周子昆教导员:李培南上级政治科科长:彭绍辉教导员:李井泉中级干部队队长:皮定均教导员:黄志勇教育科科长:郭天民抗日救国军总指挥:王维舟第一路司令:李中芳第二路司令:李彩云第三路司令:柴中孔第六路司令:马良俊(八)红一、二、四方面军会师后各部队的变动红四方面军西路军:(1936.11.2成立)西路军军政委员会:主席:陈昌浩副主席:徐向前常委: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委员:陈昌浩徐向前曾传六李特李卓然熊国炳杨克明王树声李先念陈海松郑义斋西路军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副总指挥:王树声参谋长:李特政治部主任:李卓然供给部部长:郑义斋.保卫局局长:曾传六卫生部部长:苏井观地方部部长:吴永康.敌工部部长:黄火青青年部部长:姜启化.作战局局长:郭天民通讯局局长:宋侃夫侦察局局长:杜义德组织部部长:张琴秋宣传部部长:刘瑞龙教导团团长:干焱林政委:朱良才回民队司令:马良骏(叛) 马有明. 参谋长:许明山(叛)骑兵师师长:董俊彦. 政委:秦道贤. 参谋长:刘彩云. 政治部主任:李庆雍.少先团团长:叶代贵政委:刘建伦. 参谋长:余信会. 政治处主任:贺传吉妇女团团长:王泉嫒政委:吴富莲. 参谋长:彭玉茹政治处主任:华双全红五军:军长:董振堂.政委:黄超参谋长:李屏仁. 毕占云政治部主任:杨克明.保卫局局长:梁旷生.特务团团长:徐志贞.骑兵团团长:吕仁礼.第37团团长:李连祥. 政委:陈道贵. 参谋长:饶子健政治处主任:钟立彬.第39团团长:吴代朝. 政委:朱金畅. 参谋长:孟益光政治处主任:周畅昌.第40团团长:郭锡山P 政委:谢良参谋长:刘培基. 政治处主任:孙殿林第43团团长:万汉江. 政委:何志余. 参谋长:年鸿才.第45团团长:叶崇本. 政委:张力雄.政治处主任:罗福祥.红九军:军长:孙玉清. 王树声(后,代,兼)政委:陈海松.参谋长:陈伯稚. 李聚奎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副主任:徐太先供给部部长:吴先恩.保卫局局长:陈宜贵特务团团长:杨业华. 政委:李三金.骑兵团团长:黄高宏.第25师师长:王海清. 政委:杨朝礼.第73团团长:张达善. 政委:朱金昌.第74团团长:孙汉言.第75团团长:陈立义. 政委:张荣福. 参谋长:吕杰.第27师师长:刘理运. 政委:易汉文. 参谋长:姜振海. 政治部主任:李德明.第79团团长:胡宗万政委:雷震第80团团长:李兴隆政委:贺健第81团团长:肖永继. 政委:李友庆.红三十军:军长:程世才政委:李先念副军长:熊厚发.参谋长:黄鹄显政治部主任:李天焕供给部部长:明华杨保卫局局长:李树芳骑兵连连长:郑乃平第88师师长:熊厚发. 政委:郑维山参谋长:熊德臣政治部主任:张卿云.第263团团长:熊发庆. 政委:钟行忠.政治处主任:汪乃荣.第264团团长:周明松. 副团:黄建中.第265团团长:邹丰明. 政委:黄英祥.政治处主任:徐其坤.第89师师长:邵烈坤. 政委:张文德. 参谋长:刘雄武. 政治部主任:陈智才.。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2015-03-03 14:05中国档案孙伟王柳芳我要评论0扫描到手持设备字号:核心提示: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没有统一全国红军的部队编制,后来中央进行了多次改编,加上各根据地改编的步调不完全一致,导致部队番号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混乱,特别是重复现象比较常见。

据统计,全国先后建立了不同军级番号的红军部队共计三十五支,却出现过三支红三军、红四军、红八军、红九军、红十一军、红十五军、红十九军、红二十军、红二十一军的番号。

本文主要介绍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及历史上的三支“红三军”。

中国工农红军组织体制的演变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开始了创建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在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由于中共中央对红军没有统一的序列安排,根据地之间又缺乏交流,各地起义军的名称很不一致,而且各个部队的番号出现了不少重复。

中共中央于1928年5月25日颁布《军事工作大纲》,明确要求“在割据区域所建立之军队,可正式定名为红军,取消以前工农革命(军)的名义。

”这个大纲的颁布,对于各地的红军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此后,全国的工农革命军及其他工农武装陆续改称为红军。

各地红军乘国民党新军阀混战之机,广泛开展游击战争,创建发展苏区,部队不断发展。

到1930年春夏,全国红军已有10多个军约7万人,另有地方武装约3万人。

此时,红军的作战和组织形式开始出现了新的变化,由过去的以游击军、游击战为主向以正规兵团、运动战为主转变。

随着国内外革命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的军事战略与部署也相应发生转变,特别是开始对红军的体制编制进行统一的规范。

1930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军委颁布《军事工作大纲》,规定了全国红军第一军至第十四军的番号和活动地区。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15个军编制演变

中国工农红军各军的编制序列及其演变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2支)鄂豫皖边红一军(1920年4月成立)军长许继慎政委曹大骏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主任熊受暄第一师(原31师)师长徐向前政委戴克敏(李荣桂)第二师(原32师)师长漆德伟政委王培吾第三师(原33师 + 原32师两个团)师长周维炯政委姜镜堂独立旅(原32师一部与部分游击队)旅长廖业祺(兵力:3个师1个旅长2100余人)(1931年1月,商城长竹园会师,红一军与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红一方面军的第一军(1935年7月21日)军长林彪政委聂荣臻参谋长左权主任朱瑞(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一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1930年7月)(湘西红四军和鄂西红六军合编而成)军长贺龙政委朱勉之参谋长张应南第四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第一团(警卫团)团长覃甦政委汪毅夫(兵力:一师一团2000余人)(1931年3月,缩编为红三军第七师)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3支)赣西南红三军(1930年7月)(原赣西南的红六军改称红三军编入红一军团)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参谋长周子昆第七师(原第一纵队)师长陈伯钧政委李涛第八师(原第二纵队)师长刘畴西政委王如痴第九师(原第三纵队)师长徐彦刚政委朱良才(兵力:三个师5000余人)(1932年,第八师撤销;12月,军部撤销)(1933年,第七师、第九师同红二十二师合编为红一军团第一师)湘鄂西红三军(1931年3月)(红二军团改编而成红三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参谋长陈德清主任柳直荀第七师师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第八师师长王一鸣政委王鹤第九师师长段德昌政委陈培萌教导第一师师长王炳南政委陈协平教导第二师师长黄大鹏政委涂美中警卫第一团警卫第二团警卫第三团湘鄂西警卫团汉川独立团荆当独立团军直教导团(兵力:5个师6个团5200余人)(1934年10月,红三军在贵州印江县复称红二军团)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1935年7月21日)(红一方面军的第三军团奉命改称红军第三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参谋长肖劲光(8月,编入右路军北上;9月下旬,在甘南哈达铺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第二纵队)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4支)井冈山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1928年4月28日)(南昌起义部队余部、湘南起义农军、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在井冈山的宁冈会师)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主任陈毅第十师(朱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朱德党代表宛希先二十八团二十九团第十一师(毛部与部分湘南农军)师长毛泽东党代表何挺颖三十一团三十二团三十三团第十三师师长陈毅三十四团三十五团三十六团(兵力:约万人,枪3000支)(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四军。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

红军长征部队序列及领导人、著名将领长征时的年龄2011-07-08 16:58:21 来源: 作者: 【大中小】浏览:1164次评论:0条一、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三、五、八、九军团)1、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央政治局委员、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27岁中央政治局委员张闻天 34岁中央政治局委员毛泽东 41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朱德 48岁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36岁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 29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刘少奇 36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邓发 28岁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凯丰 28岁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42岁2、军委纵队(下辖4个梯队)司令员叶剑英 37岁政委陈云 29岁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27岁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后为何长工)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后为李维汉)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 31岁政委宋任穷 25岁3、红一军团(下辖第1、2、15师)军团长林彪 28岁政委聂荣臻 35岁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32岁参谋长左权 29岁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 30岁保卫局局长罗瑞卿 28岁第一师(下辖第1、2、3团)师长李聚奎 30岁政治部主任谭政 27岁第1团团长杨得志 24岁第2团政委邓发 24岁第二师(下辖第4、5、6团)政委刘亚楼 23岁第4团团长耿飙 24岁政委杨成武 20岁第5团政委赖传珠 24岁第十五师(原少共国际师)师长彭绍辉 28岁政委肖华 18岁4、红三军团(下辖第4、5、6师。

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军团长彭德怀 36岁政委杨尚昆 27岁李富春 34岁参谋长邓萍 26岁第四师师长张宗逊 26岁政委黄克诚 32岁第五师师长李天佑 20岁政委钟赤兵 20岁第10团政委杨勇 22岁第11团政委张爱萍 24岁政治处主任王平 27岁第12团政委苏振华 22岁5、红五军团(下辖第13、34师)军团长董振堂 39岁政委李卓然 35岁参谋长陈伯钧 24岁第十叁师政委朱良才 34岁6、红八军团(下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中央代表刘少奇 36岁军团长周昆政委黄苏参谋长张云逸 42岁7、红九军团(下辖第3、14、22师)军团长罗炳辉 31岁政委蔡树藩参谋长郭天民 29岁注:红一方面军于1934年10月10日从中央苏区出发,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历时1年,行程2万5千里,经闽、粤、湘、黔、桂、滇、川、康、甘、陕共11省。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长征系列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长征系列

红一方面军、红四方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路线、部队及将领简述。

长征系列红一方面军红一方面军,即中央红军(名称多有变动,但在长征中两者基本可以划等),由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这些“核心大佬”领导,狭义上的长征就是指红一方面军所走的路程。

红一方面军下辖四个军团,分别是红第1军、红第3军、红第5军团和红第9军团(后改称红第32军)。

林彪(1907年-1971年),红第1军军团长。

彭德怀(1898年-1974年),红3军军团长。

董振堂(1895—1937),红第5军军团长,第5军在长征中主要承担保卫善后工作,被誉为“铁流后卫”。

红一方面军是长征中的中流砥柱,前后不断调整、壮大,将星云集,建国后的8位元帅、7位大将、30多位上将都是出自红一军。

红四方面军红四方面军来自鄂豫皖根据地,鄂豫皖是湖北、河南、安徽三省的简称。

长征时红四方面军的指挥核心由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三人组成。

1934年10月,当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红四方面军分为两部,主力部队和红25军,这两部当时正活跃在不同地区。

主力部队早在1932年12月进入川陕边境,建立了川陕苏区,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该部发动川陕甘作战计划,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而主力从原鄂豫皖根据地撤出时,留下了红25军断后,红25军一直游击作战到1934年11月,迫于形势压力也开始实现战略转移,即“红25军”的长征。

长征的起初目标是保命,而后逐步确立了北上路线,在确立北上的主线任务后,便也伴随着一个支线任务,这就是——会师。

红四方面军的主力部于1935年6月,与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在川西北懋功会师。

但是两支部队在会师后因分歧没有一同北上(这个本文不展开详谈,后面再出详细介绍)值得一提的是,红四方面军的红25军一直以“孤兵”挺进,完成了他们自己的长征路线。

红25军的长征历时10个月,转战万里,早于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是最先完成长征的红军。

红二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由贺龙和任弼时领导,红二方面军已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开辟了黔东根据地。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红军主力部队战斗序列
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

简称“红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前身。

一、南昌、秋收、广州起义部队序列
二、红军战斗序列(1928年7月-9月)
三、红军战斗序列(1929年6月-12月)
四、红军战斗序列(1930年以后)
五、红军战斗序列(1933年6月份以后)
六、红军战斗序列(1934年10月份以后)
七、红一方面军战斗序列(1935年12月份于陕西省)
八、中国人民共产党抗日红军战斗序列(1936年12月份以后)
本文中暂缺1931年、1932年、1935年、1937年的战斗序列。

本文内容主要来源一些红一、二、四方面军等军史与各革命根据地史初稿,各种关于红军的材料及回忆录等,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局等机构合办的抗战数据平台。

由于水平有限,编辑工作中难免有疏误之处,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以此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

长征开始时各地红军编制随红一方面军长征的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红军总司令部成员1、中共中央领导成员:①政治局委员:博古:(临时中央负责人)张闻天、毛泽东(中华苏维埃政府主席,原红军总政委)、朱德、周恩来、陈云、项英(中华苏维埃政府副主席兼中央分局书记)。

②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2、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①遵义会议前:军委主席朱德,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王稼祥,军委常委项英(未参加长征)、张闻天、博古、叶剑英。

实际军权掌握在博古、周恩来、李德(共产国际派驻中国军事顾问)三人团手中。

②遵义会议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成员不变,但是实际军权掌握在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新三人团手中。

3、红军总部即中央红军总部成员:朱德: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司令兼红一方面军司令周恩来: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兼红一方面军政委王稼祥: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红军总政治部主任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李富春: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兼红三军团政委滕代远:红军副总政委(1934年9月长征前赴苏联学习)刘伯承:红军总参谋长(后降职到红五军团任参谋长)叶剑英:红军副总参谋长,后继任总参谋长。

张云逸:红军副总参谋长兼作战部部长红军总保卫局局长李克农红军总供给部部长杨至诚红军总卫生部部长贺诚红军总兵站部部长杨立三红军少先总队队长张爱萍红军总参谋部:第一局局长彭雪枫,第二局局长曾希圣,第三局局长王诤,第四局局长宋裕和,第五局局长唐浚,第六局局长滕代远。

红军总政治部:秘书处处长肖向荣,组织部部长李弼庭,宣传部部长徐梦秋/陆定一,敌工部部长李翔梧,青年部部长肖华。

军委纵队:司令员兼政委叶剑英,参谋长钟伟剑,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由红军总部直属队、干部团、各学校编成,下辖四个梯队4693人。

①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②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③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朝鲜籍,抗战后回朝鲜担任人民军东线司令官)④干部团:团长陈赓、政委宋任穷。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再次命令将全国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只有预定改编为红三军的红二军团与预定改编为红四军的红一军、红九军、红十五军中的红一军、红十五军执行了决定,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

其余各部仍未进行改编。

红军历史简介

红军历史简介

1.方面军简介一方面军的创始人是毛泽东和朱德.又称中央红军和朱毛红军.二方面军是红军长征后组建的是由二六两个原由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军团合并的.二军团是有自己的根据地的创始人是贺龙周逸群,六军团的军团长是肖克王震,方面军成立由贺龙任弼时负责.吴光浩则是黄麻暴动的副总指挥,鄂豫皖苏区的创始人之一,在当地有著极高的威望。

后在前往河南组织暴动时遭民团突袭牺牲...段德昌,彭德怀的入党介绍人,洪湖苏区的创始人,红二方面军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火龙将军”之称。

后被夏曦杀害.红四方面军的前身是黄麻起义、商南起义、六霍起义建立起来的鄂豫皖红军。

最早部分是黄麻起义余部组成的第七军,后改称11军31师;商南起义部队为32师;六霍起义部队为33师。

创始人吴光浩军长牺牲后,徐向前接任军长。

后11军改称红1军,许继慎任军长。

后来,1军与蔡申熙的15军(原3军团8军余部发展起来的)合并,改称红4军,旷继勋、徐向前先后任军长;同时,鄂豫皖又建立了一支新部队25军;不久,4军、25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徐向前任总指挥,陈昌浩任政委。

由于张国焘决策失误,队伍在鄂豫皖呆不住了,转移到了四川,在那里建立了川陕根据地,鼎盛时期有5个军,近10万人。

1935年底,在雪山草地与毛泽东分道扬镳张国涛、徐向前等,率领8万红军主力部队南下,为进入川西平原建立根据地,与川军重兵集团在名山县百丈地区进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战役决战,遭受惨重失败。

这是红军长征时期仅次与湘江战役的大血战。

军政要人曾中生、旷继勋、余笃三、许继慎、蔡申熙、周维炯、王培吾、李荣桂、姜镜堂、熊受暄、庞永俊、徐百川、曹学楷、舒传贤、陈奇、戴克敏、徐朋人等等均被错误路线杀害2.红军由来2.1.红一方面军由来1929年1月14日,为打破湘赣两省敌人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和解决部队给养问题,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进军赣南,建立赣南革命根据地。

在同年3、5、10三个月,红四军三进闽西,建立了闽西革命根据地。

红军长征数字

红军长征数字

红军长征数字红军长征数字一、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月12日——1936年10月22日。

368天;江西瑞金——甘肃会宁。

行程25000余里;纵横11个省: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粉碎敌军围追堵截:国民党中央军及10个地方军阀;翻越山脉:18座(5座终年积雪);渡过河流:24条;攻占过大小城市:63座;通过少数民族地区:6个;整天打大决战:15整天;行军267天;夜行军:18天;休息:44天;平均每天行程:71里;平均休整一次需走里程:365里二、红一方面军与中央红军称谓变化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组成, 3万余人,朱德任总司令,毛泽东任政委;1931年8月下旬,红一方面军总部奉令撤销,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恢复红一方面军;1934年12月改称中央红军;1935年8月改称红一方面军;1935年9月红一方面军主力对外称红军陕甘支队;1935年11月恢复红一方面军; 1937年8月以红一方面军为主,改编为八路军115师三、突破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长征突破的国民党军四道封锁线是:从赣州沿桃江向南经信丰境内的古陂、新田、安西到安远为第一道封锁线;沿湘赣边界的汝城到仁化至曲江为第二道封锁线;沿衡阳、耒阳、郴县、宜章、禾昌至曲江公路碉堡为第三道封锁线;沿湘江经衡阳至桂林为第四道封锁线四、七次会师1934年至1936年,红一、二、四方面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

几经聚散,会师七次:①1934年10月21日,红七军团与新红十军会师;②1934年10月24日,红六军团与红三军(时以红二军团番号)会师;③1935年6月12日,红一方面军与四方面军会师(懋功会师);④1935年9月18日,红二十五与二十六、二十七军会师;⑤1935年10月26日,红一方面军与红十五军团会师;⑥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与红军总令部和四方面军会师(甘孜会师);⑦1936年10月22日,三大主力红军会师(会宁会师)五、六选落脚点1、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准备北上湘西与红2、6军团会合。

简述长征的主要经历

简述长征的主要经历

顺序依次为过雪山、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红军过草地。

1、过雪山1933年9月至1934年夏天,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的第五次反“围剿”作战,在中革军委博古等领导人实行军事冒险主义、军事保守主义的战略指导下,屡战屡败,中国工农红军根据地苏区日益缩小,形势日趋严重。

1934年10月10日夜间,中共中央和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悄然从瑞金出发,率领红一、三、五、八、九军团连同后方机关共8.6万余人进行战略转移,向湘西进发,开始了悲壮的、前途未卜的漫漫征程。

红军好多人以前从未见过大雪山,更不用说爬了。

一开始见到雪山,觉得非常壮观。

白雪皑皑,一片银色,雪连天,天连雪,全是雪的世界。

可真正爬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美了。

夹金山被当地老百姓叫做“神仙山”。

他们告诉红军,只有神仙才能登越夹金山。

总之,夹金山是一座不可思议的山。

鸟儿都飞不过去,人最好是别靠近它,但无畏的红军却偏偏要与命运抗争。

到了夹金山的跟前,从山下就可看到覆盖山顶的大雪,而且看上去这一大片一大片的积雪并不远。

开始人们根本意识不到要爬这么高。

数月行军,粮食不足,人也筋疲力尽。

爬雪山起初似乎还很顺利,后来突然进入了冰和雪的世界。

风雪刺得红军睁不开眼睛,又没有路,人们在冰上摔倒了,要站起来,浑身无力,有的就这样永远地躺倒在雪山的怀抱里了。

6月12日,中央红军先头部队终于翻过几座大雪山,在北进途中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胜利会师。

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总兵力达10万余人,士气高昂。

但张国焘却以种种借口延误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向中央索取更多权力。

为维护红军的团结,党中央于7月18日发出通知,任命张国焘为红军总政治委员,随后又对红军序列进行了一系列调整。

2、四渡赤水时间在1935年1月19日至1935年3月22日,四渡赤水战役是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围追堵截的艰险条件下,进行的一次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在毛泽东主席、周、朱等指挥下,中央红军采取高度机动的运动战方针,纵横驰骋于川黔滇边境广大地区,积极寻找战机,有效地调动和歼灭敌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等反动派企图围歼红军于川黔滇边境的狂妄计划,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征前的红军序列
1929年,中共中央军事部向各省委通报了各地红军概况,随后在1930年4月15日的《中央军委军事工作大纲》中规定了全国红军军级建制的番号和活动区,这时红军共有军级建制十四个,编为红(军第)一军至红十四军。

1930年5月,在上海召开了全国红军代表会议,统一了红军的编制,并对军以下建制的番号和序列作出了统一规定。

1930年11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已有主力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这一决定未得到各部队执行,1931年1月15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正式成立。

并再次命令将全国红军改编为七个军,但只有预定改编为红三军的红二军团与预定改编为红四军的红一军、红九军、红十五军中的红一军、红十五军执行了决定,改编为红三军与红四军。

其余各部仍未进行改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