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客观相符合的例子

主观客观相符合的例子
主观客观相符合的例子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案例

(2010-08-15 16:51:13)

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材施教;量体裁衣;对症下药;随机应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掩耳盗铃;画饼充饥——主观感觉决定客观存在,否认事物的客观存在。

画蛇添足——人们应如实反映客观事物,不能主观、任意地加以歪曲。

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过远的的目标,主客观相脱离。

郑人买履;按图索骥;邯鄣学步;对牛弹琴;生吞活剥;削足适履;照本宣科——做事情死板、教条,不从实际出发,不顾事物矛盾的特殊性,生搬硬套。

抱薪救火;扬汤止沸;饮鸩止渴——不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与对待,必然事与愿违。

知彼知已,百战不殆——深入调查实际,全面分析情况,才能获胜。

国有三不祥

从前, 齐国人把老虎和蟒蛇看作不祥之物。有一次, 齐景公去野外打猎。刚爬上山头,只听一声狂啸, 从草丛里跳出一只吊睛白额猛虎,吓得齐景公一伙人跌跌爬爬地逃到山沟里。他们在山沟里没走几步, 又见一条水桶粗的青皮蟒蛇盘在岩石上, 朝他们吐着毒舌。齐景公惊魂未定地跑回宫去, 急忙把晏子叫来问道:" 今天寡人上山见虎, 下沟见蛇, 这怕是我们齐国的不祥之兆吧?"晏子回答说:" 我也听说一个国家确实会有不祥之兆, 而且有三不祥: 一是有了贤明的人才,而大王不去选拔,不想知道; 二是知道了也不愿录用; 三是每然录用了却不肯信任。所谓不祥尽在于此。至于今天上山见虎, 那因为山是虎的巢居; 下沟见蛇, 那因为沟是蛇的洞穴, 这同国家有什么关系呢, 怎能说是齐国的不祥之兆呢?"

辩证唯协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主观符合客观。一个国家究竟有没有不祥之兆? 应该说是有的。但对此历来有两种不同的看法: 唯心主义者往往把某些自然界的变化、灾异和动植物当作不祥之兆, 并从中寻找国家兴衰的原因,借以麻痹人民,维护统治;而唯物主义则从实际出发考察和预断国家的命运。晏婴把国家兴衰归结到用人问题上, 认为"贤而不知"“知而不用” " 用而不任"是三大不祥。这反映了唯物主义的观点。这则故事启示我们: 必须坚持唯物主义, 反对唯心主义, 从实际出发, 才能正确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

"鲸吞牛食法"

读书的方法除了同类比较法、带题求解法之外, 还有一种鲸吞牛食法。对相对价值较低的书,可用鲸吞式的泛读快读, 得其梗概; 对相对价值较高的书, 要慢读精读,含英咀华, 像牛反刍一样。

启示: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 想问题、办事情应当一切从实际出发, 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在读书时对于价值较低的书应当采用鲸吞式的泛读, 得其梗概,而对于相对价值较高的书,要像牛反刍一样含英咀华,也就是说不能对所有书都采用一种阅读方法。

傻儿子

从前,有一个秀才,他有一个傻儿子。

有一天,朋友要来拜访他,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他决定让儿子招待客人,还特意交给他几句话:" 如果客人问你咱们家的桃树怎么没了,你就说…让我砍了卖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的篱笆为什么这么乱,你就说…兵荒马乱糟踏了'; 如果他问咱们家钱怎么这么多,你就说…爹

妈辛苦挣的'; 如果他问你怎么这样聪明,你就说…那当然, 我们家世代如此' 。"

于是,儿子去招待客人。客人问:" 你的父亲呢?" 儿子答道:" 让我吹了卖了!" 客人很惊讶,接着问: " 你母亲呢?" 儿子回答:" 兵荒马乱糟踏了!" 你们家门前的牛粪怎么这么多呀?" 儿子骄傲地说:" 爹妈辛辛苦苦挣的!" 客人生气地问:" 你怎么这样说!" 儿子得意地说:" 那当然, 我们家世代如此!"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这就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应该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现符合客观。秀才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 忽视傻儿子低智力水平,主观传授待客之道,违背客观实际,从而在待客过程中笑话百出。

唯物辩证法认为, 事物的矛盾具有特殊性,应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秀才的儿子不能针对语言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回答,而是机械地背诵父亲的教诲,答非所问,必然会闹出笑话。

零和游戏原理

零和游戏原理源于博弈论。博弈论的英文名为game theory, 直译就是"游戏理论" 。一项游戏中, 胜方所得与负方所失相同, 两者相加, 正负相抵, 和数必为零, 所谓的" 零和" 。"零和游戏" 之所以广受关注, 主要是因为人们发现, 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有与" 零和游戏" 类似的局面, 胜利者的光荣后面往往隐藏着失败者的辛酸和苦涩。但20 世纪以来,"零和游戏" 观念正逐渐被" 非零和游戏" 即" 负和"或" 正和" 观念所取代。" 负和游戏" 指, 一方虽赢但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得不偿失, 可谓没有赢家。赢家所得比输家所失多, 或者没有输家, 结果为" 双赢"或" 多赢", 称为" 正和" 。在竞争的社会中, 人们开始认识到" 利己" 不一定要建立在" 损人" 的基础上。有效合作, 得到的是皆大欢喜的结局。从" 零和" 走向" 正和", 要求各方要有真诚合作的精神和勇气, 遵守游戏规则, 不要耍小聪明, 不要总想占别人的小便直, 否则," 双赢" 的局面就不会出现, 吃亏的最终还是自己。

从哲学角度分析: 物质决定意识, 要求我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从实际出发, 不是从单一的因素出发, 而是要从复杂的全面的实际出发, 去具体分析每一个事实,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零和"" 负和" 和" 正和" 是游戏结果的三种事实, 过去人们只从" 零和" 这个单一事实出发, 而不能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尤其忽视了" 正和" 这一事实,从而导致人们形成了错误的主观认识,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损失。

我的,李德伦

大指挥家李德伦有一次去日本,住在日本友人家里。清晨,李德伦在主人家的花园慢跑,一个日本花匠在扫地,见到李德伦就恭恭敬敬地鞠了一躬,用日语向他问好:“哦哈哟—咯咂依嘛丝!”这句日语是“早晨好”的意思。李德伦来日本之前曾死记硬背了几句日语的日常用语。可他记错了,以为“哦哈哟—咯咂依嘛丝!”是“贵姓”的意思,把人家向他问好误认为是向他请教尊姓大名,于是他连忙用《地道战》里的那种日本腔调回答说:“我的,李德伦!”第二天清晨,李德伦又在花园慢跑,又遇到这个日本老花匠,老花匠又是90度的一鞠躬,用日语向他问好:“哦哈哟—咯咂依嘛丝!”李德伦笑了,心想这个老花匠真的是老了,没记性了,于是放大喉咙一字一句地回答说:“我—的,李—德—伦!”

到了第四天,在老地方又遇到了老花匠,李德伦想,不能总是让他老花匠问我,我也要主动地问他尊姓大名,于是还没等老花匠开口,李德伦就赶紧用日语说:“哦哈哟—咯咂依嘛丝!”日本老花匠毕恭毕敬地一鞠躬,笑嘻嘻地说:“我的,李德伦!”

【点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因此我们应该在实际工作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从主观出发。日本老花匠问早晨好,李德伦根据经验误认为是问姓名。更绝的是李德伦问姓名,却被日本老花匠当作是问早晨好。两人有个共同点,就是都犯了经验主义错误。

青蛙的愿望

久居河边的一只青蛙,对自己的走路方式极为不满,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的。看那些人,两条腿直立行走,又高级又潇洒,要能像人那样走路该有多幸福啊!

青蛙不停地到河边寺届中去拜佛许愿,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走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青蛙的诚意终于打动了神灵,青蛙的愿望实现了。

青蛙骄傲地站了起来,迈开两条长腿(原先的后退),大步流星走起来,可是它莫名其妙地离河边越来越远,怎么也由不到河边去了,也无法再捕捉到食物,饥渴难当的青蛙终于死掉了。

原来,青蛙站起来走路后,它的眼睛却只能望见后面,腿往前走,眼往后看,这样的怪物自然无法生存。

【点评】这个故事包含以下哲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的出发点

故事中的青蛙违背了客观实际,即"必须四条腿用力,一蹦一跳"地走路。产生了错误的思想意识,即"盼望有朝一日能像人一样"走路,并用于指导实践。其结果只能是"怎么也回不到河边,也无法捕捉食物,饥渴难当,终于死去"。

2.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是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反思自己的行为和认识、长处和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贡献;反之,如果失去了自知之明,不能正确地估量自己,好高务远,追求不切实际的空想,只能步青蛙的后尘。

求生反应与速度竞争

有两个人在树林里过夜,早上,突然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其中一人忙着穿球鞋。另一人对他说:“你穿上球鞋有什么用?我们反正跑不过熊啊!”忙着穿球鞋的人说:“我不是要跑得比熊快,我是要跑得比你快。”

故事听起来有点无情,但竞争就是如此残酷。因为我们面对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变数并且竞争非常激烈的世界,比跑得快不快,很可能成为决定成功与失败的关键。美国思科公司总裁约翰"钱伯斯指出:“现代竞争已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的吃慢的。”这无疑是成功者的经验之谈。

【点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与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与客观相脱节。故事中“从树林里跑出一头大黑熊”,“我们反正跑不过熊”,是客观实际,就看你怎样想,怎样行动了。

当今,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将对整个社会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竞争将异常激烈,谁能抢先一步获得信息,抢先一步做出应对,谁就能捷足先登,谁就能立于不败之地。因此,在这“快者为王”的时代,速度已成为人们的基本生存法则

两只老虎

两只老虎,一只在笼子里,一只在野地里。在笼子里的老虎三餐无忧,在外面的老虎自由自在。两只老虎经常进行亲切的交谈。笼子里的老虎总是羡慕外面老虎的自由,外面的老虎却羡慕笼子里的老虎的安逸。一日,一只老虎对另一只老虎说:"咱们换一换。"另一只老虎同意了。于是,笼子里的老虎走进了大自然,野地里的老虎走进了笼子里。从笼子里走出来的老虎高高兴兴,在旷野里拼命地奔跑;走进笼子里的老虎也十分快乐,它不再用为一日三餐而发愁了。但不久,两只老虎都死了。一只是饥饿而死,一只是忧郁而死。从笼子里走出的老虎获得了自由,却没有获得捕食的本领;走进笼子的老虎获得了安逸,却没有获得在狭小空间生活的心境。

【点评】这个故事包含了以下哲理:

1.要正确估量和对待自己

我们每天都在把自己作为一个客观对象来认识。以怎样的态度来认识和评份自己,能不能正确处理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坚持唯物主义的态度就要敢于面对自己的现实,彻底反思自己同周围事物的关系,自己的行为和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人贵有自知之明。一个人对自身的状况和所处的环境有了正确的认识,就能较好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出应有的贡献。故事中老虎的悲哀就在于没有正确地估量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只是羡慕对方生活的自由和环境的舒适,当真的改变了自己的生活环境,从笼子里出来的老虎获得了自由,走进笼子里的老虎获得了安逸,时间久了,它们却无法适应,只能双双死去。因此,我们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正确估量自己和对待自己,否则就要步老虎的后尘。

2.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人们的活动中表现为客观实际和主观认识的关系。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主观和客观相统一;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是主观和客观相背离,主观和客观相脱节。可见,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从实际出发,能否主观符合客观。故事中的老虎,生活在笼子里和生活在大自然都是客观实际,各有自己的生活习性,如果违背各自的生活方式,突然从自然界走进笼子和从笼子中走出来,都违背了原来的生活习费,它们的这种意识活动是错误的,从而指导着错误的行动,最后导致两只老虎都死去。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社庙之鼠

齐景公问晏子:“治理国家最怕什么呢” 晏子回答: 最怕社庙里的大老鼠。景公不解地问: “这话怎么说” ? 晏子回答道: 社庙是祭神的地方,用木头做柱子,外面糊上泥巴做成墙壁,老鼠都一窝一窝地住在璧洞里。用烟熏吧,恐帕烧坏了里面的木柱;用水灌吧,又怕冲坏了墙脚。老鼠在里面安居乐业,生儿育女,人却束手无策,都是因为怕毁坏了社庙的缘故。国家也有这种情况,您大王左右不少亲信就是这样的大老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故事中庙,人,鼠,之间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能只看到烟与木柱,水与墙脚,之间的关系,而应该全面地分析客观情况,只有这样,才能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能真正地消灭“老鼠”。孟氏二子的悲哀

传说古代鲁国一位姓施的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懂学问,一个通兵法。那个懂学问的,以仁义的道理去劝说齐国国君,齐国国君用他做公子的老师;那个精通兵法的到楚国,用兵法去劝说楚王,楚王很高兴,就用他做执法将军。两个儿子的俸禄,使他家很快就富足起来,邻里无不羡慕。施氏的邻居孟氏,也有两个儿子,也是一个好学问,一个好兵法,但家境很穷,因此,他便向施家求教致富的方法,施家便把实情告诉了孟氏。于是,孟氏的一个儿子去秦国,拿仁义之理去说服秦王。秦王却说:”现在诸侯们激烈斗争,最需要的是练兵和筹饷。你要用仁义来治理我的国家,是招致灭亡的道路!”遂给他用了宫刑,然后放他回家。孟氏的另一个儿子到了卫国,用兵法来劝说卫侯,卫侯说:”我们是个很弱小的国家,而且夹在很多大国的中间,对大国我要顺从他们,对小国我要安抚他们,这才是求得安全的办法。要是依靠兵法权谋,那我国的灭亡就在眼前了。要是让你好好地回去,再到别国去干事情,我国就可能受到灾难。”于是砍断了他的脚,把他送到鲁国。孟氏全家含悲忍愤,怨恨施家没出好主意。

孟氏二子的悲哀在于违反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没有从实际出发,固守在搬用别人的死法子,没有一点灵活性。

它的教训告诫人们,办任何事情都不能凭主观想象,让客观存在服从自己的想象,也就是说不能从框框、概念出发,生搬硬套别人的经验和模式,如果把主观愿望强加于客观事物,

用想象去代替客观现实,不仅丝毫也不会改变事物的本来面目,反而会碰钉子,犯错误,遭至悲惨的结局。

死脑筋

楚国人准备偷袭宋国,进军的线路是打算渡过澭河抄近道走,以便趁宋国人在没有防备的情况下一举获胜。楚国经过周密谋划,先派人到澭河边测量好水的深浅,并在水浅的地方设置了标记,以便偷袭宋国的大部队能沿着标记顺利渡河。不料,澭河水突然大涨,而楚国人并不知道这个情况,部队在经过澭河的时候依然照着原来作的标记渡河,加上又是夜间,结果,士兵、马匹大批地进入深水、漩涡,使楚军措手不及。他们被湍急的澭河水搅得人仰马翻、惊骇不已。漆黑中,澭河水里人喊马嘶,一片混乱,楚国军队被淹死1000多人,侥幸没死的也无法前进,只好无功而返。

点评: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要做到真正从实际出发,就必须使自己的思想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河水的深浅发生了变化,楚国人却没能根据河水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致使自己的军队损失惨重,无功而返。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楚人正是没能具体分析时间和条件的变化,从而导致损失惨重的。

【寓言典故】死错了人

东邻人家的岳母死了,殡葬的时候需要一篇祭文,这家人就托私塾的老师帮写一篇。塾师便从古本里规规矩矩的抄了一篇,没想到误抄了悼岳丈的祭文。葬礼正在进行的时候,识字的人发现这篇祭文完全弄错了。这一家人跑回私塾去责问老师。塾师解释说:“古本上的祭文是刊定的,无论如何不会错,只怕是你家死错了人。”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故事中的主人公却一切以本本为准,照抄照搬,而对眼前的客观实际却根本不看,最终闹出了一个大笑话。

余桃啖君

卫国有一道法律:谁偷坐了国王的马车,就要被砍去双脚。那时,弥子瑕很受国王宠爱。一天深夜,乡下有人跑来报告弥子瑕,说他的母亲得了重病。弥子瑕跑到宫里,偷来了国王的马车,星夜赶回乡下去了。国王听到这件事后称赞说:“真是一个难得的孝子,为了母亲,忘记了自己会受到砍脚的刑罚。”又一次,弥子瑕倍着国王在果园游玩,弥子瑕吃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桃子,忙拿着吃剩的半只桃子送到国王面前,请他品尝。国王笑着说:“弥子瑕是真正的爱我啊!只想到让我尝尝甜头,忘记了剩桃上还沾着他的口水。”过了几年,弥子瑕渐渐失去了国王的宠爱,得罪了国王,国王说:“当初你偷驾我的马车,狂妄之极;又让我吃你的剩桃,借此侮辱我,该当何罪?”弥子瑕的行为并没有改变,而以前被认为是贤惠,后来却因此而获罪。只在于国王的爱憎改变了。

[教学内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简要分析]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故事中的国王则完全是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没有从实际出发,而是从主观出发,肯定会祸国殃民。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在考研政治中,有关唯心主义的知识点最难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和客观唯心主义的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看他们的联系:它们都是唯心主义,都承认意识第一物质第二,即世界的本源是意识,物质世界是由意识派生出来的,即物质是意识的产物。 其次,它们的区别是: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只在自我才是惟一存在的“唯我论”。例如,英国大主教贝克莱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的主观感觉,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感觉的复合,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倡言“世界是感觉要素的复合”;康德的“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尼采的“自然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叔本华的“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波格丹诺夫的“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杜威的“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中国古代庄子讲的“万物与我为一”;孟子讲的“万物皆备于我”;陆象山说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说的“天下无心外之物,心包万物,心包万理,万物皆在我心中”,等等,都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特征是把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精神(理念,宇宙精神,绝对观念,绝对精神等)变为独立的客观存在,并把它作为世界的本原和万物的创造者。它认为世界的本原不是人的主观精神,而是由超空间的客观存在的精神决定的,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这种精神实体的派生物或表现。客观唯心主义的荒谬之处在于以哲学化的方式承认“宗教创世说”,其所谓的客观精神不过是上帝的别名。例如,19世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约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柏拉图的“理念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影子”,“世界是上帝的确良创造物”,“人为天命所主宰”。中国古代哲人老子的“道是天地之根,万能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和颐的“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朱熹认为“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是万物之本”,都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典型代表。 由此可见,对它们的区别还是要从概念上理解:主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是“我”——我的意识或思想等,客观唯心主义的出发点是“他”——既不是人也不是自然界的第三者的意识或精神,如宗教的上帝创造万事万物。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习题精选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习题精选 一、稳扎稳打基础题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指() A.从马列主义出发 B.从群众愿望出发 C.从客观实际出发 D.从科学知识出发 2.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 A.客观世界和人的关系 B.客观和主观的关系 C.主观愿望与结果的关系 D.决定和符合的关系 3.“守株待兔”主要讽刺了() 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本本主义 D.唯心主义 4.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是轻易可以做到的。从客观上看,这是因为() ①客观实际往往是许多事实的总和②客观实际总是多方面的③客观实际是变化发展的④人们的立场、观点和知识构成不同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2003年4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强调,必须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检验一切,自觉地把思想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运用所学知识,回答5~8题。 5.在实际工作中,主观主义的表现形式是() A.教条主义本本主义 B.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C.经验主义拜金主义 D.本本主义自由主义 6.主观主义的出发点是() A.个别事实 B.狭隘的局部经验 C.书本上的个别词句 D.人的主观意识 7.主观主义违背了下列哲理() A.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B.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 C.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D.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8.上述材料中的要求说明() A.必须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 B.意识有时候反作用于物质 C.意识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D.意识是人脑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反映 二、高考体验零距离 9.(2000·春季高考)“按图索骥”这一成语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要继承前人经验,不能割断历史 B.要从实际出发,不能迷信书本 C.要发挥能动性,不能消极等待 D.要重视实践,不能思想僵化 10.(2000·浙苏吉高考)鲁人大善织屦,妻善织缟,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光脚走路);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这则故事的本意在于说明() A.一切从实际出发,避免盲目性 B.有良好的愿望再加上坚定的意志,就能成就一番事业 C.劝阻者目光短浅,不知道事物发展的方向 D.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看法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关系的理解

联系实际谈谈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摘要:通过研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了解到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那么,如何认识和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成为关键。 认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物质是第一性的,物质决定意识,客观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掌握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因为客观规律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要正确地认识必须通过实践,依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利用客观规律改造世界。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的。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有机统一起来。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更好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愈深刻、全面,主观能动性愈充分地发挥。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它的惩罚。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反对唯心论,形而上学,反对“右”的和“左”的错误思想的武器,否认客观规律性,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的泥坑,其表现为“精神万能论”,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超越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会犯冒险盲动的“左”的错误。夸大尊重客观规律性,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就会陷入形而上学机械论的错误。其表现为“宿命论”,

在革命和建设中,往往会导致落后于历史发展的阶段,在政治上开历史的倒车,犯“右”的错误。 如何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要达到预想的目的,就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符合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如果不符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因此,正确理解把握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一个重要问题。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就例如:有个急性子的宋国人,日夜盼望稻田里的稻子快些长大。可是,稻子是要慢慢长的,不能照他想的那样长的那么快。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妙计:下得田去,把每棵稻子都从土里拔高了一些。“好累啊!辛辛苦苦干了一整天!不过,田里的稻子倒是都长高好些了。”他的儿子听说田里的稻子长高了好些,连忙跑到田里去看。可是,糟糕得很,田里的稻苗的叶子,都开始枯萎了。这说明了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也叫自觉能动性,在这个充满竞争、充满压力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大学生的聪明才智,那种崇尚自由、自我的性格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社会的大熔炉为每一位又才能的同学提供了发展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呢?大一适应,大二享受,大三迷茫,大四后悔,这是存在的,我们必须看到我们人群中的这批人,还有这样一种现象:有一些同学满怀着一腔热血,踌躇满志,誓要干出一番大事业,当碰到一点困难、一点挫折的时候就心浮气躁,抱怨叫苦,摆不正心态,其实这时我们应该正视困难,分析问题、去解决。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现象不应该是麻木的,我们应透过现象看本质,是什么呢?是主观能动不够,是自觉能动不够。有的同学说“没办法,我怎么也学不好,功夫用了很多,还是没长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

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扩张时代的时间及含义;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及客观条件;新航路开辟的经过及主要航线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葡萄牙和西班牙殖民扩张的地域和主要特点;殖民统治的结果;扩张时代的开始对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 2.获取知识的途径 (1)通过对开辟新航路动机的认识,使学生了解资本主义的拜金主义、唯利是图的实质。 (2)通过学习价格革命、殖民掠夺等历史事实,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是建立在残酷剥削本国劳动人民和殖民地人民的基础之上的。 3.学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1)通过对欧洲航海家艰苦卓绝的航海历程和百折不回的精神的了解,发展学生坚毅、进取的性格。 (2)通过有关早期殖民活动和相关材料的学习、阅读,使学生认识殖民主义的残暴本质,培养学生热爱独立、自由,痛恨民族压迫和殖民主义的情感。

(3)通过学习中国的罗盘针运用于欧洲航海,为航海家开辟新航路提供了重要条件,使学生认识到中国古代科技文明在推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激发学生奋发图强、报效祖国、再铸辉煌的爱国主义情感。 二、教学思路 1.教材地位分析 新航路开辟的成功和西方殖民时代的开始,改变了世界形势和历史发展进程。一方面,新航路的开辟是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它有利于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创造了地理方面的便利,推动历史发展的进程;西方殖民活动的进行使西方的资本原始积累得以顺利进行,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另一方面,西方的殖民扩张给亚非人民以及美洲土著居民带来了灾难。 2.教材对学生发展影响的分析 (1)通过向学生提供一些教材以外历史资料的方式,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历史资料的能力。 (2)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原因条件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全面地探索和认识历史事件原因的初步能力。 (3)通过对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活动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的认识,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和运用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论,培养学生的初步的理论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开辟新航路的航海家所表现出来的勇于探索的精神、

客观唯心主义在实践中的表现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或现象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 客观唯心主义承认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世界,强调作为世界本原的“精神本体”,是内生于客观世界自身的,而且这种“精神本体”又都不约而同地带有“事物规律”的含义。 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虚构某种脱离物质、脱离任何个人的“客观”精神,并把它当成万物的创造者。在中国,西周时代的天命观是具有初步理论色彩的客观唯心主义。汉代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是系统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天”是“百神之大君”,“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三纲五常的封建秩序是“天”有意志有目的安排的。魏晋玄学把神秘的精神实体作为万物的本原。王弼认为“万物皆由道而生”,而“道”是“无状无象,无声无响,故能无所不通,无所不往”的独立存在的精神。宋代的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万物的创造主,“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无此理,便亦无天地,无人无物,都无该载了。有理便有气流行发育万物”。在西方,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说是最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他认为“理念”世界是唯一真实的存在,由具体事物构成的“感性世界”则是由“理念”派生出来的不完善的“摹本”或“影子”。欧洲中世纪的托马斯主义和实在论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近代最大的客观唯心主义代表是G.W.F.黑格尔,他认为“绝对精神”是宇宙的本原和基础,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都是“绝对精神”在自我实现、自我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中的外部表现。现代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流派有新黑格尔主义、新托马斯主义、人格主义等。 也许是过于绝对的说法,中国古代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审美形态基本上是客观唯心主义的,而王维在这方面极具代表性。 王维的诗文中找不到现成的关于审美的直接论说,最能为我们提供其美学思想上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他的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全文抄录如下: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独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闻。此时独坐,童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当待春中,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蘖人往。不一一,山中人王维白。 这是一篇情辞俱美的书信体散文,其中欲说还休而终于还是说了的情感波澜尤其感人至深。明知邀人出游要影响他人温经为何考虑再三还是发出了邀请?为何众多朋友不邀而独邀裴迪一人?从审美的角度看,此中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王维肯定了自然山水本身的美,美在自然山水的本身。人的心灵活动并不是一种纯粹的逻辑思维活动,而是“应物现形”的形象演绎,不泛说理,不空论道,托物以起兴,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区别于主观唯心主义的最根本之处。蓝田辋水所以让王维觉得美,是因为其本身具有美的素质,美出了出了个性,“是一种向情感和思想发出的呼吁”(黑格尔语)的特有形式。神秘的冬夜,烂漫的春日,山林水月,轻鲦倏鸥,其中“深趣”无限,而又正因为诗人“物在灵府”的唯心作用,此山中则更具玩味不尽的美的意蕴。客观的美的价值,正在于它以其感性的特有形式呼唤审美主体以自由创造精神的积极参与。我们从此文中可看到,诗人

高中政治说课稿:高二政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高中政治说课稿:高二政治《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框题是: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就整本教材来说,《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人教版教材高二政治必修第一单元第三节第一个框题的内容,是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内容之一,是在第一节和第二节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基础上的总的方法论,而本节的第二个框题“了解国情立足国情”又是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的补充和深化。因此,本框题在整个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就本框内容来说,对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哲学常识中具有不容忽视的地位,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之一。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教学目标是多元化的。结合高二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这样一个线索来理解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解正确与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的区别,要求学生能通过事例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 第二,能力目标: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培养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了解什么是“正确或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第三,情感价值观目标: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坚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来支持拥护党的政策。 按照大纲的要求,结合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际情况,我归纳了以下重难点。 教学重点:1.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此概念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是学生能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前提。 2.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要让同学们理解这三条道理是一个逐步上升,升华的结果。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地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学生们能不能把从实际出发落实到他的思想和行动中去,这点困难是极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列举实例,加深学生们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重新思考和审视问题,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框题设定的教学目标,及有效的突破重难点,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说教法: 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努力做到“四主”,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努力实现三维目标的统一,同时,要把道德教育和情感熏陶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1.我将使用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利用生动的感性材料、故事等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使抽象问题具体化、枯燥问题趣味化、深刻问题浅显化。 2.坚持“材料—设疑—讨论—归纳”的探究型和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案例,通过设疑,让学生真正的去分析、判断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说学法:探究—发现—合作的学习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思考、讨论、比较、分析、释疑,鼓励学生发表自己见解和驳斥他人看法,达到深刻领会知识并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 下面就进入我们的说教学过程: 首先,情境导入。(3—4分钟)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主客观相统一原则 具言之,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定罪、量刑和行刑中的作用方式如下: 1.在定罪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表现为:犯罪的主观要件(故意、过失、目的、动机等)与犯罪客观要件(行为、结果、特定的犯罪前提等)的有机统一。 2.在量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已然之罪上,犯罪是客观危害行为与主观恶性相统一,这是量刑的前提和刑事责任的主要根据;另方面,在未然之罪上,行为人的再犯可能即人身危险性(主观的)与罪前、罪中及罪后的各种个人表现(客观的)相统一,这是量刑必须予以考虑的根据之一,或者说是刑事责任的次要根据。不少学者主张,犯罪的本质是社会危害性与人身(主观)危险性的统一。 3.在行刑阶段上,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主要表现为:主观的人身危险性的减轻及消失与征表人身危险性变化的罪犯的一切行为事实相统一。 立论基础 正确理解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在中国刑法理论中的合理性和以及在司法实践中的正确运用,必须先了解其理论和立论基础。刑法关于犯罪与刑罚的规定以及司法上关于犯罪的认定与刑罚的适用,是应该重视行为还是行为人,旧派(刑事古典学派)和新派形成了行为刑法与行为人刑法的对立。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分别是旧派和新派在犯罪领域的基本立场。客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表现在外部的犯罪人的行为及其实害,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客观行为及其实害。主观主义认为,刑事责任的基础是犯罪人的危险性格即反复实施犯罪行为的危险性,或者说犯罪概念的基础,可罚性及其刑罚量的根据是危险性格。但是,客观主义不是客观定罪,主观主义也不是主观定罪。他们并没有在强调一面而否认另一面,只是将另一面绝对化或依附于一面而存在。只不过,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理论预设,在今天看来,他们的缺陷也正是在于其理论预设。客观主义将自由绝对化,认为人都是理性的自由人,人人都有平等的自由意志;而主观主义则以行为决定论(意思决定论)为基础,至于行为只不过是行为人危险性的征表而已,不具有基础的意义,而行为的实害就更不具有实际的意义了。从中可以看出,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均有潜在的出发点构成其理论预设,这种?预设性选择,从积极的意义上讲,不仅决定其理论的可能性,而且决定其局限性和脆弱性?。而正是主、客观主义理论的局限性,使得主客观主义相统一和理论应运而生。但是,中国刑法与刑法理论坚持的主客观相统一原则,并不是将大陆法系国家的刑法理论中的?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统合起来的简单折衷。 那么中国主客观相统一原则的立论基础究竟何在呢?正如有学者指出,?主客观统一原则立论的基础,主要不是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解决人的刑事责任问题时只强调主观或客观一个方面而否定另一个方面的方法论错误,而是为了避免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对待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相互关系上的认识论错误。犯罪的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既可以相互依存而统一于一体,又可以相互分离而单独存在。但是主观主义和客观主义在解决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时只看到了二者的相互关系中的一个方面既相互依存,而忽视了二者相互分离、单独存在的状态,以为认定其中一个方面就必定意味着另一个方面的存在,而事实上这

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主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英国:贝克莱(1684年—1753年); 德国:费希特(1762年—1814年); 中国:孟轲(约前372年—289年)、王守仁(1472年—1528年)。 “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陆九渊(宋);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 ——王阳明(明);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复合”——贝克莱(英国) “我思故我在” ——笛卡尔( 法) “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 ——康德(德) “物是感觉的复合” ——马赫(奥地利) “万物皆备于我” ——(孟子) “人是万物的尺度” ——普罗泰戈拉(古希腊) 客观唯心主义代表人物: 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年)认为现实世界是由“理念世界”创造的,理念是世界的本原,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影子”。 黑格尔(1770-1831)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绝对精神”的自我辩证发展到一定阶段外化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 宋朝哲学家朱熹:“理在气先。” 禅宗五祖慧能:不是幡动,不是风动,唯有心动。 笛卡尔(实际上是个二元论):我思,故我在。 唯物主义: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理在气先”。 追问 可不可以详细点啊详细加分好了 回答

唯物主义:主要属于朴素唯物主义,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某种基本元素组成并决定精神,集中于法家人物及其亲近者,荀子的“形具而神生”,王充的“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范缜的“形谢则神灭”,王夫之的“气者,理之依也”。 主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是自我感觉而存在,集中于陆王心学人物,陆象山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王阳明的“心外无物”。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宇宙万物由一个“天理”决定的,集中于传统儒家人物和程朱理学人物,朱熹的“理在气先”。

高二教案(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高二教案(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6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 理解: ①列举实例表明,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 ②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观点,说明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 ①抽象思维能力: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为例,培养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②对比分析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②从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 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教学方法 ①运用典型材料作例证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对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②用正反对照的方法,对概念和观点进行分析比较,以加深对观念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②什么是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引入新 前面我们学习了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客观事物具有反作用。不同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不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我们懂得了这一点,就应该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第三节从容观存在的实际出发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含义 (请同学们从中找出主观、客观的含义,教师归纳。) 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法规条,以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等。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 2.从实际出发的含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它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3为什么必须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全的重点、中心,包括其含义和必要性。其含义是本节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基本观点的基础,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学习本的根本目的,本的教育中心是“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宜以讲述为主,穿插一些提问和议论,讲述时要一层层地解释清楚,并把教材所提供的事例具体化。先讲主观、客观的含义,不必用规范的哲学语言表述,只要按本具体解释即可;再讲“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最后说明“从实际出发”的要求。

认识和实践,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如何理解认识和实践、主管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求得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过程。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是指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实践是具体的,在实践中产生的理论也必然是具体的。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历史的,是指实践总是发展的,认识要同不断发展变化的实践相符合。认识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要求人们,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的时候,理论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否则就会犯思想落后于实际的错误;当实践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向另一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强制推移,把将来才能做的事情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历史阶段,就会犯冒险主义的错误。 毛泽东关于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认识论结论的理论内涵毛泽东的《实践论》在从哲学理论高度总结中国革命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①这一重要结论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对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毛泽东认为,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任何正确的认识都是同具体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实践及其探索和改造的客观对象的符合、一致,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真理都是具体的,都有它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会变成谬误。正如列宁指出的:“任何真理,如果把它说得‘过火’……加以夸大,把它运用到实际适用的

范围之外,便可以弄到荒谬绝伦的地步,而且在这种情形下,甚至必然会变成荒谬绝伦的东西。”②所以,即使曾经被实践所证实了的科学理论,在把它贯彻到实际中去的时候,也要从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出发,顺应事物的发展变化灵活地运用,决不能无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超历史跨范围地到处照抄照搬。 坚持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还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关于真理和价值辩证统一的原理,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统一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统一,获得行动的自由。我们应该注意三个问题: 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辩证统一 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⑴人类所面临的最普遍、最根本的矛盾是主观和客观的矛盾。 这个矛盾内表现为两个方面:首先,人的主观意识从本性上毫无遗漏的把握客观世界。但是客观还是界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自动地毫无保留的展现给人的主观意识。其次,人的主观需要只有从客观世界中得到满足,但是客观世界也不会自动地满足人的主观需要。不仅如此,客观世界甚至还会阻碍主观需要的满足。概括起来就是,你想知道的,它不告诉你。你想要,它不给你。这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矛盾。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矛盾,只有通过人类对客观世界的反复认识和不断改造,才能逐渐地得到解决。因此,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⑵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一、主观唯心主义与客观唯心主义的典例。 (一)中、西哲学史上客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道是天地之根,万物之母。”(老子) 2、“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万物。”(老子) 3、“万物皆是一理”,“有理则有气”,“天者,理也”。(程颐) 4、“有是理,后生是气”,“未有物,而已有物之理”,“理在物先,理在事先”。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朱熹)鳃记劲蕷桨脑妈三聲訪缑獪懷漣冪鶇摆褴祷紼屨橋聳馐薌伪瀠饋缌谓駘釀娱撷荧謔議鼹楊錟賂讯匭哝儂釗煩龜软遞滄锔殴經飯跻哑峤側晝。 5、“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物质世界是绝对精神的外化”,“绝对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源。”世界的发展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黑格尔)钉狱葱賕栏烧帻帳长獼糴韜觋诼涛钻辚鈽鳄蚬恋岭牍现噦閌钫頂軌絷幫阉览箪惩儔揮鵑縉满鲸戆鹈凫紂麽坏馒鈍瘾棖缢揮頂艫覿為徑襝紇。 6、“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是理念世界的影子。”(柏拉图) 7、“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 8、人为天命所主宰。 9、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庄子) 10、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子夏); (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 二、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例子: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范缜)铋薈却蘺亚雳鉅赈鴟缥栈递鹼臚捞荊钫嘘鲟餃釘纵輯興順蛮睞鲁壞据蕆髅牺爍显毁躯骆饞缔渙誘檜簖眯竞斕愷澜饌虚墜嚕廢錈濱镪俨趋绠。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異尘轹镯樅铙骚矚鸨乡闺诎觶袜济灏霧剎評鍘珏鏇轾塊鹜浈狮鏌淀汇荧蝼貶刿卢詬鳔梦躡賒痨衔蝈鸽挠锖溝躪颉湿雜驵謂鋰顰玮绕讥阑鯰。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最新人教版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教学设计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教学目标 知识方面:理解从实际出发的基本含义;理解什么是正确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什么是错误的思想意识和行 动,要求学生能通过事例来理解人们的思想意识和行动正确与否,为什么取决于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并能够用 哲学道理说明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能力方面:通过理解“为什么要从实际出发”的三条道理,体会思维逐步上升进行抽象的过程,进一步培 养抽象思维的能力;通过了解什么叫“正确”什么叫“错误”,什么叫从实际出发,什么叫从主观出发,提高对 比分析能力。 觉悟方面:提高理解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自觉性。 ●教学重点 1.是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此概念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 2.用哲学原理说明从实际出发的必要性。在教材谈的三点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点。 ●教学难点 辩证地把握实际,坚持从实际出发,不能只从个别事实、个别情况出发。 ●教学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对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尽可能地让学生阅 读教材,思考问题,体会教材说明问题的逻辑顺序以及透过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师加以点拨)通过一定数量的 练习巩固知识。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我国古代有名的“相马”专家伯乐著有“相马经”,书中说:“良马额部隆起,像一种蜘蛛的 曰角,四个蹄子犹如垒起的酒药饼。”有一天,他的儿子拿着经书,按照书讲的这些特征出去“相马”。(按图索骥)结果,他双手捧着一只癞蛤蟆兴冲冲地回家向父亲报告:“我也‘相’了一匹马,额头同书上说的差不多, 只是四个蹄子不像垒起的酒药饼。”伯乐见了,哭笑不得,对儿子说:“你的这匹马太会跳了,大概驾驭不了啊!”(讲此故事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 师:伯乐的儿子为什么会闹出把“癞蛤蟆”当“良马”的笑话呢? 生:伯乐的儿子不顾实际情况,只是死搬教条。 师:对,伯乐的儿子之所以会闹出这样的笑话,就在于他生吞活剥书本知识,唯书不唯实,违背了一切从 实际出发的原则。那么,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为什么要一切从实际出发?怎样才能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随即板书节题,框题) (讲授新课) 第三节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板书) 一、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板书)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就是要使主观符合客观。因此我们先来看什么是主观和客观。 1.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板书) (请大家阅读教材第26页第三段)所谓主观就是意识、思想,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 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等。客观即是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 我们在工作中必须正确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做到主观符合客观。那么,什么 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呢?

主观辩证法的含义以及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的含义以及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 主观辩证法作为概念辩证法、头脑中的辩证法,属于意识的范畴。同“客观辩证法”相对。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规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以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概念辩证法。恩格斯指出:“所谓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不过是自然界中到处盛行的对立中的运动的反映而已。” 与主观辩证法相对,客观辩证法是指客观世界本身固有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属于物质的范畴。 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反映并依赖于前者。 主观辩证法以客观辩证法为实际内容。 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规律和内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客观事物的基本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也是思维的基本规律。 二者之间的同一决定了认识论、逻辑学和辩证法的统一,但这种同一又是包含差别的具体的同一。 主观辩证法表现为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和矛盾运动,表现为人的辩证思维能力,辩证思维的逻辑形式、规律和规则,而这一切都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在头脑中以逻辑的规律等形式确定下来的。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通过不自觉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二者之间的这种差别性表明,要实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就不仅要研究客观辩证法,而且要研究主观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体系,就其反映的客观内容而言,它是客观辩证法;就其理论形态而言,又是主观辩证法。主观辩证法并不意味着是主观随意的、完全脱离客观的纯主观的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指客观世界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主观辩证法即辩证的思维,指客观辩证法在人的思维中的反映。恩格斯指出,客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和人类思维的运动规律,“这两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表面的偶然性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这样,概念的辩证法本身就变成只是现实世界的辩证运动的自觉地反映”。 客观辩证法与主观辩证法的区别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二者的关系实质上就是物质与精神、客观与主观的关系。客观辩证法是第一性的,主观辩证法是第二性的,后者依赖于前者并反映前者。支配着客观物质世界的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同样也贯穿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当中,客观的辩证规律和思维的规律在本质和内容上是同一的。但是,外部世界的规律,以物质世界运动的客观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思维而独立存在。思维的规律则通过主观的形式,如概念、判断、推理等等,虽然以客观辩证规律为基础,但这些形式本身并不存在于自然界,而为人的活动和思维所特有的。客观辩证法和朱观辩证法在内容、本质上的一致性,说明辩证思维所遵循的是和自然界相同的一般规律;客观辩证法和朱观辩证法在形式上的差异性,又表明人的思维的运动规律有自身的特点,需要专门的研究。

主观唯心与客观唯心主义例子

(二)中、西哲学史上主观唯心主义典型命题列举 l、“万物皆备于我。”(孟子) 2、“万物与我为一。”(庄子) 3、“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陆九渊) 4、“心即理。”(陆九渊) 5、“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阳明) 。 6、“心包万物,心包万理。”(王阳明) 7、“万物皆在吾心中”(王阳明) 8、“人的理性为自然界立法。”(康德) 9、“我思故我在。”(笛卡尔) 10、“存在就是被感知。”(贝克莱) 11、“物质是观念的集合i”(贝克莱) 12、“物是感觉的复合。”(马赫) 13、“自由选择的意志高于一切。”(尼采) 14、“意志是世界的物自体,是世界的本质。”(叔本华) 15、“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叔本华) 16、“经验是世界的最终构成要素。”(波格丹诺夫) 17、“世界是我的观念,我的经验。”(杜威) 18、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 19、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毕尔生); 20、事物的状态不过是我们的心灵所采取的一种观点(柏格森) 二、区分开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例子: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赫拉克利特);“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天下没有离开物体而独自燃烧的火,世间怎么能有脱离形体而独自产生知觉的精气呢)不可再分的物质微粒,原子和虚空是世界的本原(德谟克利特);“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人病则忧惧,忧惧见鬼出。(范缜)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例子: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以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为代表,在本体论上也认为物质决定意识,但看不到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在状态论上看不到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动力。用孤立,静止,片面的方法看问题。“万物的基础是原始物质,是基本元素”(培根)“自然界由数目无穷、性质不同的异质元素构成”(狄德罗) 3、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是客观实在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主观符合客观

高考哲学常识知识点: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⑴主观与客观的基本含义 ①客观:意识以外的一切东西。 ②主观:人们的思想,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 ⑵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和要求 ①含义: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作为根本出发点。②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一定要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来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和行动,如发表我们的看法,提出我们的观点,制定我们的方针、政策,设计我们的计划方案等。 ⑶为什么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①从具体工作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起码要求。②从党的工作大局来看,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地制定和执行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 在认识上,正确路线与错误路线的根本区别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还是主观与客观相分离。 ③从一般的哲学道理来看,坚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方法论)的原理依据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即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哲学上说的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中,就是一个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问题。 人们能否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从主观因素来讲,关键在于能否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⑷怎样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反对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

从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来看,人为什么会犯错误? 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形成正确思想意识和行动 主观与客观相脱节——形成错误思想意识和行动 ②从实际出发的反面——从主观出发的主观主义表现: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经验主义 以某种愿望作为立足点来想问题办事情 以个人好恶来判断是非 以主观愿望来代替客观事实 ③要从全面的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是多方面的,还有现象的东西和本质的东西,主要的、次要的,有利的、不利的等。因此,要从全部事实的总和出发,并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地统一; ④要从发展的实际出发。 客观实际又是变化发展的。要从变化发展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做到主观与客观历史地统一。 ⑤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⑸坚持辩证的唯物主义 ①坚持从实际出发,做到主观符合客观,是物质决定意识这个唯物主义原理的方法论要求, ②坚持从实际出发要求从全面的实际出发和从发展的实际出发,就是要辩证地看待客观实际, ③可见,我们坚持的是辩证的唯物主义,我们的唯物主义是贯穿着辩证法思想的唯物主义。

说课教案:第一课第三节第一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人教版)

说课教案:第一课第三节第一框主观必须符合客观 一、说教材 (一)地位;第三节是方法论,而主观必须符合客观是总的方法论要求,后面的两框是本框的补充。 (二)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 1、知识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和高二学生渴望了解世界、关注生活的特点,确立本框的知 识目标为:识记从实际出发的意义。 2、根据高二学生形象思维活跃,又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实际情况,确立本框的能力目 标为:培养学生疑处质疑,无疑处生疑的能力,获得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 3、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应帮助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终生快乐 的信念。 (三)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重点:“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含义是重点,是基本概念之一,是理解本节基本观点的基础,而学好本节又是学习本课的根本目的。 难点:“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难点,因为这个问题比较复杂;而且有许多道理学生还未在哲学课上学习。 二、说教法:什么样的思想,什么样教育 素质教育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达到这样的目的,结合高二学生已有一定知识底蕴,有一定提出问题能力的现状,在本节课中主要采用“问题式” 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着力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光荣”的氛围,宽容并鼓励学生深入、开放的提出问题,大胆质疑,形成自由探索的主题,用知识去获得新知识,敢于探索、勇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三、说学法指导 1、根据高二课程标准要求,本节课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 2、根据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指导学生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 四、说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能够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增强教学的生动性、直观性培养现代科学意识。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