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敦湿地公园综述
伦敦湿地公园设计,深入分析了在这 个特殊而复杂场所解决人与自然基本 矛盾的方法,对水体和人流都作出了 妥善而精巧的处理,从而成功地将原 先废弃的水库恢复成了城市中心的美 丽公园,成功地让自然和人类活动在 此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在提供给野生 生物一个舒适庇护所的同时,也给游 客提供了了解和欣赏湿地的机会。
设计背景
这项工程有着先天的雨水条件,当地的 年降雨量是567毫米,却集中在6至8月 (占60-70%)。而本地处于低洼平原 地带,历史上洪涝平繁。所以为雨水利 用工程提供了资源,2009年中,受当地 政府委托,俞孔坚和他的团队,承担了 群力新区的一个主要公园设计。
设计背景
场地原为湿地,但由于周边的道路建 设和高密度城市的发展,导致该湿地面 临水源枯竭、湿地退化、并将消失的危 险。设计的策略是将该面临消失的湿地 转化为雨洪公园,一方面解决新区雨洪 的排放和滞留,使城市免受涝灾威胁, 同时,利用城市雨洪,恢复湿地系统, 营造出具有多种生态服务的城市生态基 础设施。实践证明,设计获得了巨大成 功,实现了设计的意图。建成的雨洪公 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作出了贡献, 同时为新区城市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 所和多种生态体验。
· 静:沿着观光小径往前走,进入的第一个区域是定点观测区。它由十多个 用于安置被俘的猎鸟景区组成,反映了世界各地受威胁的洼地栖息地的特 征。这十多个小景区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封闭性,设有固定座位,游客可 以在此安静地近距离观测湿地生物。 · 动:第二区域强调湿地和人类之间的紧密关系,鼓励游客的积极参与。通 过各种身边随处可得的经历,比如浸手于池塘,喂食飞鸟和参与园艺,让 前来的游客在积极参与中领会了湿地的基本价值和多样性。
伦敦湿地公园背景介绍
湿地公园共占地42.5 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 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 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良好的绿化和植被引来了大批 的生物,使公园成了湿地环境 野生生物的天堂,每年有超过 170种鸟类,300种飞蛾及蝴 蝶类前来此处;同时,公园也 给伦敦市区的居民提供了一个 远离城市喧嚣的游憩场所,营 造出了大都市中美丽绿洲,改 善了周围都市的景观环境。
香港湿地公园的生态设计
环保优先设计
1.访客中心的设计 2.湿地探索中心和观鸟屋的设计
可持续发展设计
1.材料选用 2.水系统的设计和能源的利用
和谐共生的设计
1.合理的功能布局 2.湿地生境的创造
香港湿地公园的规划
湿地公园的规划湿地公园占地约60 hm2,主要由天水围生态缓解区所建造 的人工湿地所构成。公园大致分为两部 分:访客中心和湿地保护区。 1)访客中心。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位 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两层高的建筑物 ,总面积约1万m2。其中包括5个以湿 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展览廊:湿地知 多少、湿地世界、观景廊、人类文化、 湿地挑战;一个可容纳200人次的放映 室;课室及资源中心;餐厅;礼品店及 儿童游戏区。整个访客中心的设计以“ 融入自然”为理念,由入口望向访客中 心,整个建筑物完全隐蔽在一片绿油油 的人造山坡之下。
香港湿地公园
香港湿地公园
背景介绍
1987 年,天水围南部约220 hm 土地首先发展,建造了供20 万 人居住的设施和居所,而轻便铁路 及其它主干公路网亦将天水围与其 它市区连接起来。天水围预留区面 积约210 hm2,在1998 年开始进行 基建工作,计划在2011年扩建为可 供30万人居住的市镇。在发展天水 围预留区的同时,香港特别行政区 政府进行了一项环境评估工作,认 为需要为开发天水围预留区而损失 的天然环境进行补偿——在天水围 北建造一个面积约60 hm2的生态缓 解区。
湿地保护区
2)湿地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 hm2,由不同的再造生境构成,包括淡 水沼泽、储水湖、芦苇床、草地、矮树 林、树林、红树林以及人工泥滩。访客 设施集中在保护区北部连接访客中心的 地方,不同的教育径,探索中心及观鸟 屋为访客及学生提供认识湿地的机会。 园境师精心设计,利用土丘、树林及建 筑物分隔访客及野生动物栖息地,减少 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伦敦湿地公园
设计手法
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 自然的斜坡交接。陆地 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 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 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 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 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 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 地。
设计手法
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 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让每一个区域都 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⑤。 这个难点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技术手段来解决 的:通过在原有5 m的混凝土坝上加筑一道泥堤以提 高最高水位的办法,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了保留。通过 保留和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让每个 栖息地区域达到了完全的水域隔绝,成为水文学上的 孤立湿地;再加上从北到南的几个水域之间都设有操 作杆、使得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地控制水位能力, 能不受季节限制地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
设计理念
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 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 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 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 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 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一这6个水 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 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 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 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设计手法
第四,建筑:公园中的建筑稀少,而这 些建筑作为凝聚人流的“点”分布在公 园中,对整个湿地公园起到了画龙点睛 的作用。主体建筑集中在人口处,和一 般传统英国建筑类似,都是用黄或红砖 砌成,外墙不粉刷。其余建筑散布在公 园内,大都是些简朴的小平房木屋。此 外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路牌, 垃圾桶等等也是木制,和周围自然环境 结合得非常融洽。建筑多为一到二层, 最高的孔雀观测塔也只有三层。散布在 公园中的人流在这些“点”上聚集起来 ,游客的观测活动都在建筑物内部进行 ,最大限度地降低对这些湿地生物的打 扰。
设计手法
公园内的水体是相对静止的、而人流却 是相对活动着的。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 所,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但同 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 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怀 保护地的价值。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 公园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 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 第一,入口: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园外围 的停车场上,游客步行进入湿地公园。 公园为全步行区域,入口处有一个小湖 ,水面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嘈杂隔 绝在外围。游客走过湖上的桥,便到了 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
香港湿地公园
设计理念
香港湿地公园位于后海湾南尖鼻咀半岛东南方,天水围新市 镇北部,毗邻米埔内后海湾拉姆动,包括渔塘、蚝场及其它 耕作农地。每年有超过12万只季候鸟在这里过冬或作迁飞时 的中途休息站。香港湿地公园拥有如此丰富的生态资源及农 村特式,为湿地公园作为一个生态旅游景点提供了良好的基 础。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亦充分利用这些优点,丰富访客的 体验。
湿地公园案例分析
班级:12景观 姓名:何伟 冯思语 罗寿本 杨浩
湿地公园 规划设计理念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①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饲养、栖息和 繁殖 ②让参观者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 离观察 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目录
•伦敦湿地公园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哈尔滨群力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背景介绍 该项目是中国首个雨水利用公园,项目从 2006 年开始,在位于哈尔滨东部的群力 新区开始建设,这个雨水利用公园总占地27平方公里,建筑面积 3200 万平米,规 划 13-15 年时间全部建成,将近有 30 万人口。新区绿地面积占 16.4%,而大部分 土地将是城市的硬化地面。
设计策略
保留场地中部的大部分区域作为自然演替区,沿四周通过挖填方的平衡技术, 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地不一的土丘,成为一条蓝-绿项链,形成 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和体验界面。沿四周布置雨水进水管,收集城 市雨水,使其经过水泡系统经沉淀和过滤后进入核心区的自然湿地山丘上密 植白桦林,水泡中为乡土水生和湿生植物群落。高架栈桥连接山丘,布道网 络穿越于丘林。水泡中设临水平台,丘林上有光观亭塔之类。创造丰富多样 的体验空间。
设计理念
1) 建设一个世界级的旅游景点,服务市 民、游客及对野生生物和生态学有专门 兴趣的人士。 2) 展示香港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并 强调必须予以保护 。 3) 提供一个有别于一般观光地方的景点 ,以扩展游客在香港的旅游体验。 4) 切合本港居民的康乐活动需求。 5) 提供可与米埔沼泽自然护理区相辅相 成的设施。 6) 提供教育机会和加强市民对湿地生态 系统的认识。
•香港湿地公园
•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
Page 3
伦敦湿地公园
伦敦湿地公园
背景介绍 伦敦湿地公园位于伦敦市西 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 岛状地带:巴· 艾尔姆 (BamElms)区中,于2000年5 月建成开放,被誉为“一个让 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 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 的城市中相聚”
访客中心具体设计
①屋顶的建造形式,加上细微的旋转角度,从而减少太阳辐射,使得这座 建筑的热传导总值非常低; ②通过采用高效的地热系统,使用地面作为热量交换的空调/加热系统,避 免了排风孔、冷却塔和其他设备的使用; ③大量采用木制百装置,制造遮阴效果,并起到噪音和视觉屏障,以尽量 减低对湿地生物的影响; ④贯穿整个展廊的环形坡道既方便了残疾人的使用,也减少了对机械搬运 的需要; ⑤洗手间采用6 L的低容量水厕,减少了水的使用。消
设计手法
第二,聚焦:彼得· 史考特访客中心(PeterScott)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封闭性 较强的建筑组群,6幢功能不同的建筑围合了一个“活动核心”,通过升降梯、 望远镜和玻璃墙来观测外界的生物,是访客和教育的活动焦点。所有进入公园的 人流在此汇集、在最程度上不惊扰外界生物的情况下,完成公众性较强的一系列 活动。
设计手法
第三,动静分区:在访客中心聚集后,参观者便沿着通往各个观察点的观光小径散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观光小径分为两路,分别朝向东方和北方。小径曲折回环,无形中组织起了一 个曲折蜿蜒的视觉长廊。参观人流在移步换景时,便被不知不觉地逐渐分流,小股 的人流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力减低,自然地渗入到周围环境。沿这两条路径向前走, 访客将会先后通过静与动2个区域。
环保设计的理念
木质观鸟屋利用双层天窗 尽可能地利用自然通风和 自然采光,使游客感觉舒 适。
观鸟屋前入口的廊道两侧采用天然制的 围墙,不仅体现了环保的理念,周边自 然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收集雨水冲洗厕所
休息亭通过双层隔板,中间 架空以减少太阳辐射。
香港湿地公园综述
香港湿地公园兼有香港旅游主要景点与生物栖息地的双重作用,作为世界 级旅游景点,游客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但活动的人流会对湿地的生态环 境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喧哗声会打扰栖息地的生物等。如何实现人和 环境的和谐共生,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设计者主要通过合理的功能布 局和湿地生境的创造,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 整个湿地公园被划分为旅游休闲区和湿地保护区。其中旅游休闲区主要 是为游客提供在不破坏自然的同时,欣赏、研究、洞悉自然的场所,主要 包括室内游客中心和室外展览区等;湿地保护区占地约60公顷,由不同的 生境构成,包括淡水和咸淡水栖息地、淡水湖、淡水沼泽、芦苇床、(图3) 草地、矮树林、人造泥滩、红树林、林木区等(图4),使游客能够亲身体验湿 地自然环境和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点。
设计理念
从自然属性来讲,湿地公园的灵魂是“水”。水是流动的,贯 穿于整个公园。然而因为各种生物饲养和繁殖有不同的需要, 每个区域中水位高低和涨落频率也各不相同,因此,每一个水 域都需要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是技术上最大的难点。 从社会属性上说,这个公园不得不考虑“人”的因素。人流也 是活动着的,散布于整个公园,水般流动。但如何让这两者之 间和谐共存,则是设计中最大的难点。经过广泛的调查之后, 伦敦湿地公园的详细设计图在1995年通过。为了实现以上这 两个目的,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作出了精 心的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