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的现状意义和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的现状、意义和方法
李悦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广东广州510631)
[摘要]扬弃地运用中国传统孝道,对于和谐社会建设意义重大。“亚社会认同”能实现孝道传承,促进家庭和美;“登门槛效应”使孝道得以泛化,促进人际和睦;“认知相符”发挥孝道效用,促进社会进步;“交互原则”彰显孝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调查表明,中国传统的孝道教育在当今的教育体系中并不受重视,不少大学生对于传统孝道理解不深或存在误解,我们可以通过弘扬爱心教育、从孝道中发扬社会公德、解除封建孝道的心理禁锢、家校联合实施孝道教育等方式对青少年进行中国传统孝道教育。
[关键词]孝道;孝道教育;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B8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3)02-0046-03[收稿日期]2012-10-26
和谐社会建设是当今社会的一个时代主题,建设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1]。具体地说,“和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人的和谐,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和谐社会建设的过程中,很多中国传统的思想理论又重新散发出光芒,给我们以新的启示。比如,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点对于我们爱护自然,保护生物,减少污染,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就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同样,我们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对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中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孝悌之道,孔孟之后,人们更是将“孝”明显看重于“仁”“义”等其他道德标准。汉武帝采用的察举“孝廉”制度,便是将孝作为官员选拔的一个重要原则。可见,中国古代的人们认为,孝道对于一个人的综合品行有着很大的预见作用,而孝道的推崇和盛行,则有利于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的和谐。
一、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现状
今天,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孝道也同样重要。一方面,对父母尽孝可以表现出个体对责任和道义的遵从;另一方面,孝道的泛化,可以实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孟子·梁惠王章》),在整个社会形成尊长之风。
但是,纵观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除了小学生的“思想品德”课中寥寥数语提到要孝顺父母外,整个教育对于中国传统孝道的教育一直处于忽略的状态。很多青少年对于传统孝道理解不深或存在误解,通过下面的调查就可见一斑。
(一)调查:大学生对孝道的理解
笔者随机抽取了12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的青少年孝心理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120份,收回有效问卷118份,问卷有效率为98.33%。
在问及孝顺的含义时,大部分大学生的回答都比较理性,但也有14%的大学生认为,孝顺就是“对父母尊敬,满足父母所有的物质、精神需求”,另有2%的大学生根本就没考虑过什么是孝顺。
关于自己工作后对年老父母的态度这一问题,70%的学生选择了“尽自己一切所能,让他们过上好生活,哪怕自己很辛苦”,另外30%的学生选择了“量力而行,让父母生活得舒服一些”,没有学生选择在“自己小家庭生活好的前提下,对父母多加照顾”和“只想自己小家庭生活好,没有想过多少父母的事”。
关于大学生孝顺父母的原因,调查结果显示,63%的大学生首选的原因是“我很爱我的父母”,而选择“赡养父母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和“父母为我辛苦了半生,我要回报他们”的分别占15%和20%,只有2人选择了“如果不孝顺父母,别人肯定会说我的,我不愿意受人诽谤”。
还有一个问题,是调查大学生对社会上一些年轻人拒绝赡养父母这一现象的看法,46%的大学生认为应该对他们进行教育,41%的大学生认为这种人“简直没有人性”,也有12%的大学生认为“或许是他们父母的错误或者彼此没有感情”,1%的大学生认为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
(二)调查结果分析
首先,从调查结果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孝顺这一概念存在误解,认为孝顺就是对父母的“愚孝”和百依百顺,就是牺牲自己的利益去满足父母。但是,通过与社区内几位老人的访谈,笔者发现,实际上绝大多数老人并没有得到儿女这样的照顾。或许
第29卷第2期Vol.29No.2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 OF LAN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2013年2月
Feb.2013
[作者简介]李悦(1992-),女,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基础心理学。
对于尚未工作的大学生来说,这只是观念上的选择,将来在实际生活当中并非会如此。
对于孝顺父母的原因,大部分大学生是出于感情上的关爱而孝顺父母,也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是出于报恩和责任,甚至有个别大学生仅仅是担心被人诽谤而孝顺父母。
而对于社会上的不孝顺现象,很多大学生只是表示愤恨,也有大学生表示同情,只有一部分大学生意识到通过教育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可见,整个社会对于孝道教育仍然缺乏关注,很多时候,人们往往认为孝顺是人品问题,不是教育问题,其实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
二、孝道对和谐社会建设的心理学意义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对中国传统孝道的扬弃,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亚社会认同”能实现孝道传承,促进家庭和美
亚社会,也称次级社会,通常指相对于宏观意义上的大社会而存在的直接社会环境,有时也指对应于较大社会背景而存在的较小的社会背景。当个体实现社会化,逐渐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时候,其所适应和融入的往往不是整个大的社会,而是由其直接接触的人和组织所构成的亚社会,社会化正是在对亚社会的认同和学习中实现的。
家庭就是亚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的行为往往是孩子行为的参照标准。如果父母遵从孝道,对祖父母尊敬孝顺,那么孩子也会孝顺自己的父母,这样孝道就得到了传承,整个家庭就能和和美美,其乐融融。
(二)“登门槛效应”使孝道得以泛化,促进人际和谐
社会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做“登门槛效应”,它的原意是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通过这个概念我们可以知道,每个人都有一种想给他人印象“前后一致”的社会愿望,希望别人能给自己始终如一的好评。
一个重视孝道的人会因为自己的孝顺而得到别人的好评。尊敬爱戴自己的父母,可以理解成一个小的要求,那么,这个人为了总能得到别人好的评价,必然会对其他人,特别是其他年长的人也给予足够的尊敬爱戴,这就接受了一个大的要求。
因此,登门槛效应的存在,可以使人们对父母的孝顺泛化为对社会中其他人的尊敬。孔子曾经说过: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章》)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个体都能尊敬他人,那么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就会更为和谐。
(三)“认知相符”发挥孝道效用,促进社会进步
“认知相符”指的是人的信念或态度如果与其他观点、自身行为发生矛盾,就会有一种动力倾向性推动其进行自我调整,以达到或恢复认知上的相符或一致。比如说,如果自己和另一个自己所爱戴的人对于某一事物的观点不一致,那么,如果无法割舍对此人的爱戴,就会调整自己的观点,使之与此人相同。
所以,一个重视孝道的人,必然会很重视父母的观点和意见,对于父母的要求和期望,也会尽心尽力去完成。一般来说,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期望不外乎建功立业、出人头地、光耀门楣等好的方面,如果人们都能按照父母的期望去做,那么整个社会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四)“交互原则”彰显孝道利益,促进社会和谐
心理学家阿伦森(E.Aronson&D.Linder)等发现,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重视、相互支持,任何人都不会无缘无故地接纳我们,喜欢我们,别人喜欢我们是有前提的,那就是我们也要喜欢他们,承认他们的价值,支持他们,这就是著名的“交互原则”[2]。
通俗点说,也就是我们对别人怎么样,别人也会对我们怎么样。应用在孝道上,我们孝顺父母,尊敬长者,父母和长者才会给我们“好处”。当今社会,虽说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但长者们的经验积累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财富,这笔财富最好的发掘工具就是我们的孝道,这笔财富就是孝道所获得的利益。
当然,孝道的利益还不仅在此。既然孝道的泛化可以实现整个社会人际关系的和睦,那么我们也可以因为与他人的和睦相处而获得更多的利益。这种利益,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人们都乐意给别人物质或精神利益的时候,整个社会也就实现了和谐。
三、实施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的方法
(一)孝道教育原则:扬弃传统孝道,建设和谐社会
虽然传统孝道对于今天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但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道,并不是简单地照搬传统孝道的所有理论和观点,不是“接受主义”,因为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孝道中,也存在不少封建主义思想的遗毒,比如说,“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愚孝观念,就必须予以抛弃。所以,我们今天提倡的孝道应该运用“拿来主义”,是对传统孝道的扬弃。
1.狭义孝道的层次———养亲、敬亲、谏亲
仅就对父母的孝道而言,杨彦辉[3]认为,我们今天所提倡的孝应该有三个层次:第一个是最初级的层
74
第2期李悦:中国传统孝道教育的现状、意义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