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粮商布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据史书记载,中国人在黄帝时代就开始种植大豆,中国人种植的大豆曾经比全世界其他地区种植的总量还要多。
大豆过去是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最具竞争力的农产品。
1995年以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2000年中国大豆年进口量首次突破1 000万吨,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此后几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额连续攀升;最近10多年里,中国大豆产量由原来的世界第一,退居为继美国、巴西和阿根廷之后的世界第四。
为什么我们国家的大豆产量十分丰富,却需要进口“洋大豆”呢?为什么国际大豆价格调整,我们的粮油价格就发生变化呢?
从2009年4月份开始到6月底,大豆价格上涨了25%。
这个价格是谁拉高的?在这里我告诉各位读者,这就是以华尔街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的所作所为。
这一群人也可以简单地叫做金融资本,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我国大豆的价格。
当初这个事件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国际大豆价格一上升,我们的粮油价格就跟着上升?
大豆危机是怎么开始的?一般来说,美国大豆的质量比我们东北黄金大豆的质量要好。
根据我们的研究结果,它的出油率大概要高出1/6。
而且在2003年之前美国大豆价格特别低,它的到岸价格甚至比我们东北黄金大豆便宜10%。
因此一旦开放大豆进口,东北黄金大豆就将被洗劫一空,完全没有生存的可能。
这场大豆危机是非常重要的危机,接下来我们就看看美国政府和华尔街是如何搞这场阴谋的。
2003年8月份,美国农业部说天气不好,所以大豆库存数据要调低——美国农产品生产配额是由美国农业部决定的。
大豆库存量降低那还得了,于是美国的金融炒家就开始大量建仓,因为美国政府不买了。
怎么建仓呢?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交易价格从2003年8月份的最低点540美分一路涨到了2004年4月份的1 060美分,涨得非常快。
因为美国政府要求美国的大豆产量降低,导致大豆价格从540美分涨到了1 060美分,创下了2003年之前30年的新高。
这样的涨幅换做在中国的话,相当于每吨大豆从2 300元涨到4 400元,就是这么快。
你知不知道这都是阴谋?第一,农业部为什么要调低大豆的产量?第二,国际金融炒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拉抬大豆的价格,而且拉抬得这么快?它们的目的是什么呢?就是让中国70%的大豆压榨工厂全部破产。
由于中国压榨企业的恐慌心理,于2004年3月在一吨4 300元的历史高价下,抢购了800多万吨大豆。
由于大豆价格大跌,结果损失惨重,有70%的压榨企业破产出局,大量企业倒闭。
在全世界控制着粮食生产运销的只有四家公司,它们趁机低价收购中国破产的压榨企业,参股多家大豆压榨企业。
世界四大粮商进场收购了我国70%以上的停工企业,从此中国的大豆市场受制于四大粮商,而四大粮商和美国政府以及华尔街之间关系暧昧,在此得到了完全的证实。
下面是关于四大粮商的简介:
ADM(Archer Daniels Midland)
ADM的创始人早在1902年就开始了相关的生意,但在1905才在美国的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里斯注册了Archer Daniels这个名字,现在ADM公司的总部设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狄克多市。
公司成立后,随着之后几年的发展,ADM将势力扩大到Wisconsin,New York等地。
当资本慢慢积累后,1923年并购了米兰亚麻子产物公司(Midland Linseed Products Company)后,公司正式更名为Archer Daniels Midland,声名显赫的ADM公司便由此诞生
了。
ADM逐渐扩大经营范围,增加了面粉工业、食品加工业、饲料业、特殊食品业、可可业以及营养品工业等等。
20世纪80年代起,ADM开始走向世界。
1983年在香港设立亚太分公司;1986年进行在欧洲的扩张,在荷兰和德国进行收购;2000年正式进入中国。
时至今日,ADM已成为巨大而又盘根错节的跨国公司。
它旗下的企业包括食品、饮料以及饲料等,共约270家各种各样的制造工厂,分布在世界各地,从事可可、玉米加工,食品添加物、营养补助品、食用油等的生产和市场推销。
除此之外,它还从事有关农粮储备与运输交通等大型行业。
现在,ADM是当今世界第一谷物与油籽处理厂,美国最大的黄豆压碎处理厂和玉米类添加物制造厂,美国第二大面粉厂和世界第五大谷物输出交易公司。
在四大粮商中,ADM向来以注重研发著称,他不断通过化学研究支撑其发展壮大,现在与宝洁还有良好的合作关系。
几乎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ADM就迅速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
而在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计划后,ADM更是双手支持,ADM招来了原石油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为公司的首席执行官。
仅2007年,公司用于活化燃油的投资就高达10亿美元以上,是世界第一大活化燃油乙醇的生产者。
公司还宣称在2009年之前,在这个领域投资23亿美元,并且和大众等公司开展一系列的合作计划。
邦吉(Bunge)
邦吉,由其创始人Johann Peter Gottlieb Bunge,在1818年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创立,1859年由其孙子将总部迁至比利时。
公司初期主要从事海外殖民地香料与橡胶生意。
1876年,公司迁至阿根廷,开始其在美洲的发展。
在犹太粮食交易商赫斯(Alfred Hirsch)加盟后,生意开始扩及其他的农作物,包括各样粮食与油籽。
1935年,邦吉进入北美地区。
之后,公司在南北美地区迅速发展。
1999年,其将总部正式迁至美国纽约。
2000年邦吉正式进入中国。
基于全球均衡发展的思想,2004年邦吉又加大了在东欧地区的投资。
时值至今,邦吉在全球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已发展成为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公司。
据公开报道称,邦吉目前是巴西最大的谷物出口商,美国第二大大豆产品出口商、第三大谷物出口商、第三大大豆加工商,全球第四大谷物出口商、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
除了粮食加工与出口,邦吉还将营业范围扩展到了纺织、化肥、油漆以及银行等行业,工厂和业务遍及巴西、美国。
在四大粮商中,邦吉以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全过程为名,在南美拥有大片农场,一边向农民卖化肥,一边收购他们手中的粮食,再出口到其他国家或者进行深加工。
嘉吉(Cargill)
嘉吉公司,由原籍苏格兰的海运商威廉·卡基尔(William Cargill)兄弟,于1865年在Iowa创立的,1868年其将工厂迁至Minnesota,1875年又将其总部迁至Wisconsin。
现在嘉吉年营业额高达900亿美元,年获利达25亿美元以上,是美国第二大私有资本公司,法国第三大粮产输出公司,美国最大的玉米饲料制造商,美国第三大面粉加工企业和屠宰、肉类包装加工厂,最大的生猪和禽类(如肉鸡、火鸡)养殖场。
它的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不但是美国第一,而且是世界第一。
同时,它还拥有全美最多的粮仓,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
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堪称世界之最。
此外,它还拥有超过100亿美元资产的避险基金——黑河资产管理(Black River Asset Management)和从事高科技及高回报(包括基因工程等)的生物工程研发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嘉吉公司一直很注意物流环节,这从它拥有400条平底运粮拖船和2000辆大货柜车可见一斑。
嘉吉公司主张开放自由贸易,它的发展战略主要是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嘉吉在中国拥有的合资和独资企业多达27家,遍布沿海地区。
路易达孚(Louis Dreyfus)
路易达孚是一家跨国集团,由法国人列奥波尔德·路易·达孚创建于1851年,总部设于法国巴黎,开创和发展了欧洲谷物出口贸易,现在是世界第三及法国第一粮食输出商和世界粮食输往俄罗斯的第一出口商。
150多年来,路易达孚集团的业务已扩展到十分广泛的领域,与有影响力的欧陆政治人物互相通气,后期建立的路易达孚银行是法国第五大银行。
由于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机构,公司在世界各地参与经营多种多样的商业活动,年销售额超过200亿美元。
位于巴黎的总部通过管理及制定公司的发展策略,统筹策划整个集团的商业活动。
目前,路易达孚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
主要位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伦敦,巴黎,圣保罗,美国的威尔顿和孟菲斯。
路易达孚的最新生意活动,是从事全球性活化燃油的生产和经营,包括制造和交易经由发酵或合成方式生产的乙醇,它用以制造发酵式乙醇的主要原料是蔗糖和谷类等农作物。
它在巴西拥有两处巨大的发酵式乙醇制造厂。
通过设在伦敦等地的办事处,路易达孚积极从事着乙醇从生产到目的地的交易,以及乙醇市场的开发,目的是要让乙醇市场全球化。
路易达孚集团的大宗商品部(Commodity)才是搞农产品全球贸易的。
它很重视期券期货的买卖,来平衡风险。
在中国,成立于1994年的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就是大商所和郑商所的自营会员,而在中国期货市场上,有国际背景资金的规模往往比国内资金还要大。
从2006年开始,路易达孚(北京)有限公司从中国政府手中获得玉米国内贸易的许可证后,积极拓展中国市场。
跨国粮商运作全球产业链有利于分散风险,原料供应和风险管理是他们利润稳定的一块,通过合理运作,原料生产留给农民的利润少,大豆加工留给企业的利润少。
这样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粮商赚取利润
《第一财经日报》观察到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就是目前中国的外资榨油企业的利润率普遍很低,大部分企业长期亏损,但是生意却一直做得“红红火火”。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奇怪现象?据业内人士分析,外资控制中国的大豆企业实际上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加工利润这么简单,而是在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仅仅是这个布局的一环。
以ADM、邦基、嘉吉和路易·达孚为首的国际粮商,早已控制了南美大豆和美国大豆,巴西、阿根廷和美国是世界上三个最主要的大豆生产国。
跨国粮商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压榨能力后,就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
的布局。
资深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跨国粮商将其控制的美国和南美大豆低价卖给自己的贸易公司,然后再高价卖到中国的企业。
这些贸易公司属于跨国公司,注册地一般在太平洋的英属维尔京群岛,也有一些在新加坡,这两个地方都是避税地。
这样操作相当于跨国公司一方面将生产利润转让到贸易环节,
避了大豆出口国的税;另一方面将加工利润也转移到了贸易环节,避了进口国(中国)的税。
表面上看起来,中国的外资榨油企业压榨利润不高,实际上国际粮商通过其全球产业链,将利润主要留在了贸易环节。
现在国际粮商控制的在华油脂企业正在逐渐改变传统的利用点价进口大豆方式,即利用CBOT的大豆期货价格加合理的升贴水的方式,而是更热衷于采用直接报价方式进口南美和美国大豆。
由点价到直接报
价的逐渐改变,是转移加工利润到贸易环节的关键。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人士表示,跨国粮商运作全球产业链有利于分散风险,原料供应和风险管理是他们利润稳定的一块,通过合理运作,原料生产留给农民的利润少,大豆加工留给企业的利润少,这样
能够最大限度保证粮商赚取利润。
一位在大豆业界非常有影响力的人士说:“国际粮商将大豆高价卖给中国的企业。
其在生产、加工和贸易几个环节形成了一个产业链,在加工环节的损失与贸易环节产生的利润相比,可以忽略不计。
外资在中国大豆加工业形成垄断的格局,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中国的大豆加工业都被外资控制了,中国的
本土大豆种植业垮掉了,中国只能用进口大豆。
”
根据《第一财经日报》了解,外资控制中国大豆压榨能力,采取步步为营、稳扎稳打的策略:在2004年以前,国际粮商主要与中粮等中国大企业合作,成立合资企业,熟悉中国市场环境;2004年后,国际粮商抓住中国企业进口大豆失误引发危机的有利时机,趁火打劫,发力收购中国大中型大豆压榨企业;现在国际粮商已经完全熟悉了中国市场,并初步完成了在中国的战略布局,更热衷于直接投资兴建大型油脂加
工厂。
《第一财经日报》观察到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外资压榨企业资产负债率普遍很高。
一位业内专家解释说,这不奇怪,因为绝大多数外资企业外方并没有拿出多少钱,而是更多的利用了中国的银行贷款。
同时,外资进入中国企业多是以参股的形式,一般持有企业10%~25%左右的股权。
为什么他们只参股这么多呢,就是为了以参股的形式,换取中国大豆的采购权,向中国销售大豆。
合资企业没有不把购买外资企
业大豆作为参股条件的。
大量的民族压榨企业被国际资本收购后,中国的压榨业外资垄断逐渐形成,市场人士将四大国际粮商形象地形容为“携手共进、分而取之”。
国际粮商在中国之外控制大豆的供给,在中国之内垄断大豆压
榨产业,中国本土的大豆种植业正在受到严重打击。
程国强表示,外资控制中国的大豆压榨企业,利用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和国际贸易规则,使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目前少数几家国际粮商控制着美国、巴西和阿根廷等大豆主产国的收购、仓储和出口码头等设施,控制着全球70%以上的大豆货源,全球大豆贸易基本被国际粮商垄断。
同时,世界大豆定价权由芝加哥商品交易所(CBOT)垄断,中国作为占全球大豆进口总量三分之一的进口国,却没有定价话语
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