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

吴云芳南昌大学摘要:作者通过诙谐幽默的故事和自身作为知青到云南插队所发生的事来讲

述了沉默的大多数之所以沉默并非主体意识的自愿沉默,而是因为受当时的所面

临的时局所迫,同时也因缺乏权力所以,作为弱势群体的他们没有话语。另外作者通过东西方文化之对比,要求我国在文化发展等方面应打破界限,追求本真和直率,鼓励差异性的存在与发展,强调思维之乐趣和智慧的发展。

关键词:沉默的大多数道德界限思维优越感

一、时势造沉默

当前我国教育出现的一个问题即沉默——大家在课堂上不愿回答问题,不愿发言,在生活中不愿发表言论,或是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底下则妙语连珠。对此龙应台女士就大发感慨,问中国人为什么不说话。她把这种沉默看做怯懦,而作者则认为“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①9 当然这也是中国人的一种通病,一方面是由于中国人古代的封建帝制,平民百姓惧怕官府,甚少言论,害怕言论导致杀身之祸,就如清朝的文字狱,文人作诗写文也能招来灭门之灾,敢问在这种局势之下还有谁人敢言,,在这样长久的压迫之下,就造就了人们的沉默。文革时期的严酷刑法对人们的摧残也同样造就了今天的沉默。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权力,正如作者在文中提到关于自行车挡道是人们的各种做法时说“这使我想到了福柯先生的话: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②11我很是赞同作者的话,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权力一直都是一个通行证,以前有这么一句话“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觉得应该改一下“手握权力,走遍天下都不怕”,有权之人,似乎可以随时发表言论,而且其言论无论其正确度有多高,都会被人们当作“圣旨”一样的奉行,而那些无权之人则只能保持沉默,因为沉默对他们来说是做好的保护伞,因为这是无数个用血来见证的案例告诉他们,枪打出头鸟。倘若在文革时有人敢说这是不对的,那么估计他的下场就不仅仅是关牛棚,饿肚子了。

有人会说,现在已经是民主社会,为什么大家还是愿意做沉默的大多数呢?这主要是因为往往沉默的人都是弱势群体,“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人没有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还有的人有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③21对于前两种,我想在前面的一些陈述中,也能有所感触。而我所要强调的是后一种情况,人们之所以厌恶,我个人理解不外有那么几种原因,一是由于他们是被迫的,一个人对于自己被迫所做出的事,无论结果正确与否,但总会心存厌恶,而且其所说出的话语似乎也没有那么的真;另一个就是厌恶那些得以话语权力的人所表达的“空话”,总有那么一些人,常常使用圣贤的话语,譬如以天下为己任之类的,当然我也不反对应树立责任观,但前提是希望通过行动来体现,而不是一路“高歌”,因为这无疑会使人们心生厌恶。另外一个是人们的否定,在别人说出话语时,总有那么一些人不问对错,凭借这自己所谓的“直觉”就给予别人否定,这无疑是对别人的

打击,试问为什么不心存宽容,给别人一定的空间,我一直很喜欢管理学上的一种方法叫“头脑风暴法”,给予别人发言的空间,而不总是抱着批判的态度对待别人。还有一种便是“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④20,的确如此,在话语圈有一个强大的力量就是话语的散布,这也是为什么现在人们之间保持一定距离,除非是生死之交,或许即便是如此,人们也不愿把自己的一些话说出来,不一定是对你这个人信不过,而是信不过话语圈。话语圈中的人在传话的过程中总会有那么些个人观点,添油加醋,造成最终的“绯闻”。

二、思维的乐趣

孔子在论语中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柏拉图也强调“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都一直强调思维对于人的品性修养和升华。思维带来的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同时也是精神上的愉悦,还有人类物质文明和生产力的发展。当然这里要强调的不是为了思维而思维,而是因为乐趣而思维。就如作者所言“能够带来思想快乐的东西,只能是人类智慧至高的产物。比这再抵一档的东西,只会个人带来痛苦;而这种低档货,就是出于功利的种种想法”。⑤27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城里孩子不愿是学习,逃课的原因。本来读书是一种可以让人学习知识,学会思考的事情,但由于家长过于功利的想法,让孩子进各种补习班,没日没夜的学习,忽视了孩子真正的乐趣所在,亦或者消磨了孩子思考的乐趣,最终对于他们而言带来的只是痛苦。当然这也是社会现实所迫,但这样的思维终究不能得出好的结果,因为缺乏了乐趣的思维只会让结果减半。

我们所知的世界上的各种发明创造,对于发明者本身而言就是乐趣引导的思维。牛顿在苹果树下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到,进而去探究得出万有引力。他不是为了想要得出什么结果而去探究的,最初只是因为好奇而激发的乐趣去思考,同理像爱因斯坦这些发明家大多也是因为这些思维的乐趣带来的发明创造。当然也正是因为有这些乐趣的存在才能长久维持他们依靠精神力量去重复证明,重复试验。而我,不得不说,在现在中国,缺乏这种思维的乐趣,这要是一个苹果砸我们头上,估计就会捡起来吃掉。当然我不否定我们有很强的钻研精神。但钻研我那个我那个带来的是深层次的探究,而思维的乐趣带来的确实创新。

现在,我们通过各种方法鼓励创新,但却忽视了,创新最本质的来源于与人的思维。而往往思维的发散性总会出现一些参差多态“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大多数参差多态都是敏于思索的人创造出来的。”“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绝新奇”。⑥27作为孩童,他们的思维是最具想象力的,,有这麽一种现象,说是在现在的幼儿园,老师问香蕉像什么,孩子们的回答各异,有说是像小船,像月牙,像镰刀的,各种。但只有说像月牙的孩子得到了表扬,因为老师给定的标准答案是像月牙。像这种从小就“灌输”式长大的孩子,其在想象力上就受到了限制,这些所谓的标准答案,否定了思维的参差多态,压抑了孩子们的各种新奇的想法。而拒绝这种新奇的不是孩子本身,而是那些所谓的社会意识,和教育。连最基本的思维乐趣都难以保证,这又谈何创新与智慧的发展。

然而在中国这种灌输式的想法还普遍存在,之力不仅仅指学校的教学,还有社会上的各种所谓道德教化这一类的,大家都企图告诉别人什么是对的,应该怎么做,一味的强行灌输给别人他们所认为的好的方法,而却忽视了,“被教育”的一方是否愿意接受,是否想按他的方法去做。以前读过一篇英语文章,讲一个五岁的小男孩,在拿到一把钥匙后试图学着怎么开门,在作弄了五六分钟之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