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Βιβλιοθήκη Baidu
二、社会主义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展 1925年12月党的14大后,苏联开始工业化建设。 斯大林多次发表文章和演说,强调苏联工业化和 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的不同。并阐述了苏联社会 主义工业化的纲领。他认为,从轻工业开始的工 业化道路是一条漫长的发展途径,是资本主义国 家的做法,苏联不应走这条老路,苏联要从发展 重工业开始,政府可以通过指令性计划调动大部 分人力物力资源去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至于 轻工业、农业等都是次要的、从属的、为发展重 工业效力的部门,各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协调关 系可以不予顾及。
内 容: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 2、由全部工业国有化改为实行各种形式的 国家资本主义; 3、由国家垄断贸易改为自由贸易。
新经济政策的影响和评价
以建立工农联盟为目标,重视并利用市场机制的新经济 政策的推行是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 的一个重要阶段,一次重大转折。 一个重要阶段, 一个重要阶段 一次重大转折。 在实践上,它缓解了人们的不满情绪,调动了人们的积 在实践上 极性,使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 展。 在理论上,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所有制并存,承认商品 在理论上 货币关系和市场的作用,从而突破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 会主义社会是单一的公有制、不存在商品交换的论述。 在政治上,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在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方 在政治上 向。20年代,联共(布)党内围绕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产 生了尖锐的分歧和斗争,能否坚持新经济政策便成了衡量各 种意见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
列宁的革命路线和策略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即《四月提 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主要内容: 纲》,主要内容: 1、布尔什维克党目前的新任务是从革命的第一 阶段过渡到第二阶段,即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 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 2、革命采取和平的方法。提出口号:立即实现 立即实现 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和平,将土地分给农民,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全部权力归苏维埃。 3、经济政策,没收一切大地主的土地,交给当 地雇农和农民代表苏维埃支配。合并所有银行接受 苏维埃监督,苏维埃还监督社会产品的生产和分配。
对全盘农业集体化运动的评价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富 全盘集体化运动使苏联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阶级被消灭,个体农民变成集体农庄庄员,分散的小生产 变成集中的大生产,农业成为直接听从党政机关指挥的部门。 这一变化为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奠定基础,使城市居民的 粮食供应和工业原料的供应不断增多。计划还为工业提供了 相当数量的资金和劳动力。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没 农业集体化是苏联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它就没有单一的计划经济,就无法实行高度集中的政治经 济体制,也就没有斯大林的社会主义模式。 全盘集体化运动存在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严重的问题和错误。它违背了列 严重的问题和错误 宁提出的改造农民的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 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使千百万农民和 自愿原则和逐步原则 牧民在这场变动中遭受本可以避免的苦难和死亡。集体化把 农民束缚在农庄里,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甚至连迁徙 自由也受到限制。农民的物质利益被忽视,用超经济手段剥 夺农民,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 严重阻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
列宁主义指导下十月革命决定性地改变 了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并在人类社会 的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了非资本主义的发展 模式。 以俄国十月革命为起点的社会主义实践 虽然没有如其发动者的愿望引爆西方发达 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但却在东方落后国 家中产生了巨大影响。 俄国自身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其影响下 的社会界社会主义运动,给20世纪的历史 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二月革命后俄国的时局特点
两个政权并存: 两个政权并存 : 即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苏维 时局的特殊性可以从二个层面上说明: 埃。时局的特殊性可以从二个层面上说明: 其一,两个性质不同的政权并存,彼得格勒工 兵代表苏维埃有权无职,掌握武器,临时政府有 职无权。 其二,两个对立的政权相互妥协共处。掌握武 器的工兵代表苏维埃自愿把政权让给临时政府, 支持临时政府,甘心充当监督角色,临时政府则 表示高度尊重苏维埃,用诺言片区苏维埃的信任, 把持了各级权力机关。这种特殊性表明,俄国的 政局是不稳定的,暂时的,其中一个政权必然化 为乌有,俄国正处在一个不稳革命路线和策略。 定的过渡时期。列宁正是根据二月革命后时局的 特点,制定革命路线和策略。
五、列宁逝世前后的党内斗争
(一)反对托洛茨基反对派的斗争 (二)反对新反对派的斗争 (三)反对托—季联盟的斗争
第五节、 斯大林模式” 第五节、“斯大林模式”的确立
一、新经济政策的终结
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二次转折发生在斯大林时 期。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渐掌握了党政大权,大 约从1927年12月党的15大开始,他开始放弃新经济 政策又走上了直接过渡的道路,其具体做法是搞 “三化”:一是社会主义工业化,二是农业全盘集 体化,三是阶级斗争扩大化。通过“三化”,斯大 林宣布在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成立
1922年12月30日,在莫斯科召开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 国联盟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会上,斯大林作了关于成立苏 国联盟 联的报告,大会通过了苏联成立宣言和联盟条约,当时加入 苏联的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 俄罗斯、 俄罗斯 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外高加索四个共和 国。 1924年1月,苏联第二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苏联宪法 苏联宪法,从 苏联宪法 法律上把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形式固定下来,完成 了苏联建国的全部工作。 苏联从其成立之时就是按照斯大林的思想和路线进行运 作的,这个法律上遵循民族平等原则的国家实际上是一个高 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
四、“大清洗”(肃反运动)与 大清洗” 肃反运动) 集权体制的定型
1、“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开始(1934年12月1 、 基洛夫案”与大清洗的开始( 年 月 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特点
1936年,苏联宣布建成社会主义,其政治经济体制的基 本特征是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 高度集中 在政治方面,实行一党制,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司法 在政治方面 权三权合一。权力高度集中于党中央,集中于党中央最高机 构(政治局或主席团)。共产党不仅领导一切,而且直接发 布政令,管理国家事务。苏维埃各级领导机关变成徒具虚名 的附属品。联盟制有名无实,民主法制被忽视。 在经济方面,实行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 在经济方面 和惩罚体制。工商企业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凡不 受国家控制的经济成分均被消灭,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 定价值规律的作用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和暴力惩 罚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它 强调高积累,低消费,片面发展重工业,以提高国力,赶超 资本主义国家。 文化思想方面,高度的舆论统一。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 文化思想方面 被高度政治化。并采取行政手段特别是“学术批判”和“组 织处理”的办法对待不同意见和观点。
(二)“七月事件”后的政治形势 七月事件”
7月17日,资产阶级公开使用暴力对付上 街示威游行的50万士兵工人,造成50多人死 亡,打伤600多人的流血事件,表明革命的和 平发展已不可能,两个政权并存局面不复存 在,政权完全落入临时政府手中。 列宁及时调整了斗争策略,并制订了武 装起义的计划。
(三)十月武装起义
第三章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 现代化道路的开创
本章重点难点 1、两个政权的并存和列宁的革命路线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 3、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特点
第一节 十月革命的胜利
(一)两个政权并存局面的形成与列宁的革命
路线和策略 1917年2月27日(公历3月12日),俄国人民 年 月 日 公历 月 日), 在布尔什维克领导下,举行了武装起义,推 翻了沙皇政权和统治俄国长达300多年的罗曼 诺夫王朝,二月革命的胜利标志着俄国资产 阶级民主革命的完成。
三、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一)1920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年秋苏俄政治经济危机
1、对农民的超经济的强制使大部分农民失去了 经营土地的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逐年减少。 2、工业生产陷于停工或半停工状态。 3、1921年2月28日,发生了彼得格勒门户的咯 朗施塔德兵变。
(二)、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影响 )、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及影响
国内战争锤炼了苏维埃政权,也强化了专政机 器和一党体制。为了把所有的人力物力都集中起 来用于战争,苏维埃政权陆续采取了一系列非常 措施。苏维埃俄国逐渐转向战时体制,由于这种 体制与苏俄领导人固有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指导 思想联系在一起,所以,这种措施表现出强烈的 “共产主义”取向,由“战时”和“共产主义” 两种因素组合而成的特殊体制,被称作“战时共 产主义”。
三、五年计划的实施
苏联从1928年10月起,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 划。到1932年底政府宣布提前完成这一计划。 1933—1937 年又实行了第二个五年计划。从 1938年开始的第三个五年计划,由于德国法西斯 的入侵而被迫中断。
五年计划的成就及问题
成就: 成就:工业、农业、教育、人民生活、科技、 文学艺术。 问题: 问题:首先,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 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其次,片面强调产值和 产量,造成产品单调,质量低劣。再次,经济粗 放发展,效益低下,国家资源大量消耗和浪费。 两个五年计划制定和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苏 联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和确立 过程。“计划就是法令”曾使苏联在短期内实现 。 计划就是法令” 了工业化,从而为卫国战争奠定了雄厚的经济基 础。但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办法后来却被 固定下来,当作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模式 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模式。以致 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模式 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日益僵化,在二战后大大落后于发达资 日益僵化 本主义国家,成为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 、
(1)、实行全部工业国有化;
(2)、实行余粮征集制; (3)、推行普遍劳动义务制; (4)、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私人贸易; (5)、食物定额配给制。
3、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评价 、
主要有三种观点:
基本肯定观:只有采取战时体制,才能保卫新政权, 打败国内外敌人,舍此无他。 基本否定观:违背经济规律,引起人民不满,导致政 治经济危机。 两重性:既要考虑当时的客观环境,也要估计到布尔 什维克直接过渡思想的错误性。
第四节 苏俄社会主义 道路的探索
一、苏俄建国初期的内外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开始了具有制度创新意义的 社会主义实践,这种实践首先表现在政权建设 政权建设领 政权建设 域: 1、“全俄肃清反革命和怠工非常委员会”(契卡 契卡) 契卡 2、建立工农红军 海军 工农红军和海军 工农红军 海军的建立 3、取消了立宪会议,召开全俄苏维埃代表大会 4 对外,与德国签定《布列斯特和约》 《布列斯特和约》
二、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国内战争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一)国内战争
捷克军团叛乱与国内战争的爆发(1918 捷克军团叛乱 年夏) 战争的三个阶段: 1918年下半年是战争的第一幕 1919年是战争的高潮 1920年是国内战争的最后一幕
(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何谓“战时共产主义”? 、何谓“战时共产主义”
(二)、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农业全盘集体化运动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经历了两年的准备、四年 的全盘集体化、四年的巩固大致经历的十年时间。 准备期:1928年12月以后进行了大量的宣传, 准备期 特别是党内展开了批判布哈林—李可夫右倾集团运 动。 全盘集体化时期:1929—1932年 全盘集体化时期 巩固时期:1933年1月,联共中央宣布:“把分 巩固时期 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 史任务已经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