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

合集下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 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X109/L) 持续时间超过7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 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及患者基础 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等诸多复杂因素,其 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献。 • 二、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 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 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五)疗程 抗菌药物疗程因感染不同而异,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 症状消退后72〜96小时,有局部病灶者需用药至感染灶控制 或完全消散。但血流感染、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 、伤寒、布鲁菌病、骨髓炎、B组链球菌咽炎和扁桃体炎、 侵袭性真菌病、结核病等需较长的疗程方能彻底治愈,并减 少或防止复发。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 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 感染。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 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 机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 菌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 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 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 他预防措施。 1.清洁手术(I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部无 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等人体与 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 污染机会增加;

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1.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2. 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根据病原菌的敏感性和患者的情况进行选择。

3.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避免过度使用和滥用。

4. 遵守抗菌药物的使用原则,包括剂量、用药时间、用药途径等。

5. 加强抗菌药物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和药物耐药性。

6. 加强抗菌药物的教育和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抗菌药物使用意识。

7. 推广和应用新型抗菌药物,提高抗菌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8. 加强抗菌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高抗菌药物的质量和效果。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 果者,如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 起博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
预防感染种类抗菌 预防用药对象
药物选择
脾切除后菌血症
① 脾切除后儿童
② 患镰状细胞贫血 和地中海贫血儿童 (功能无脾)
定期接种肺炎链球菌、B型流感嗜血杆菌疫苗和四价脑 膜炎奈瑟菌疫苗 ﹤5岁:每日阿莫西林或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至少1年
根据年龄定期接种上述疫苗 ﹤5岁:每日青霉素V口服,直到满 5岁 ≥ 5岁:每日青霉素口服,有人建议至少用药至18岁 出现发热时可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或头孢呋辛 青霉素过敏者可予TMP/SMZ或克拉霉素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㈡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 用
❖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神经外科
手术名称 切口类别 可能的污染菌
脑外科手术(清 Ⅰ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洁,无植入物)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脑外科手术(经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链
鼻窦、鼻腔、口
球菌属,口咽部厌氧
咽部手术)
菌(如消化链球菌)
面部整形术有移植物
手术,正颌手术)
耳鼻喉科(复杂性鼻 Ⅱ 金黄色葡萄球菌,凝
中隔鼻成形术,包括
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移植)
抗菌药物选择 局部应用妥布霉素或左氧氟沙 星等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 [5]甲
硝唑,或克林霉素+庆大霉素 第一、二代头孢菌素[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13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五、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一)品种 (二)给药剂量 (三)给药途径 (四)给药次数 (五)疗程 (六)联合应用
针对性强、窄谱、安全、价格适当
经口验服性治治疗疗:者轻根、据中可度能感病染原的菌大及多当数地 耐重患药症者情感况染及不易达到部位(中枢神 经量局注全系范不部射身统围能给给给感高口药药药染限服::后)或感剂不染量能部宜耐位大受难—口以—服达治到疗有剂 较时浓体长化单量效注药急前间度温疗脓眼皮—纯病抗需感治:;治改依依正程性部肤—性情菌迅染疗避青疗动赖赖常彻脑、表治下影谱速严浓免霉性性、底膜耳层疗尿响合达重度素将抗抗症治炎部、剂路口适到、(、全菌菌状愈、感口量感服但高病鞘头身药药消(伤染腔范染吸无药情内孢应物物退感寒、围,收口物进,菌用后 染、阴低应服展浓脓素的性结7道限用剂迅度腔类品2心核~粘较型速内不种内等9膜小,注可局6膜)h感剂需入局部炎染紧)部用、 应患用者;对氨治基疗糖的苷依类从不性可差滴耳;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2013年
5月
• 卫生计生委《关于进一步开展全 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
2012年
的通知 》
3月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继续深入开展全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4月
•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2011年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做好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 4月 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四、品种选择 根据抗菌药物药效学及药动学特点,按照临床
适应症正确选用抗菌药物(参见“各类抗菌药物 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第三部分)。
12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五、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治疗方案

抗生素合理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抗生素合理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对某些手术部位感染会引起严重后果者,如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 人工关节置换术等,若术前发现有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定植的可能或者该机构MRSA发生率高,可选用万古霉 素、去甲万古霉素预防感染,但应严格控制用药持续时间。
不应随意选用广谱抗菌药物作为围手术期预防用药。鉴于国内大 肠埃希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率高,应严格控制氟喹诺酮类药物 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
第一部分
三、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 的基本原则
新增:
附录 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附录 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附录 3: 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要求
增加了“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注重综合措 施,预防医院获得性感染”两部分,强调多部门,多学科合作,通过 科学化、常态化的管理,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预防用药维持时间: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 程。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给药一次即可。如手 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超过所用药物半衰期的2倍以上,或成人出血量 超过1500ml,术中应追加一次。清洁手术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 小时,心脏手术可视情况延长至48小时。清洁-污染手术和污染手术 的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污染手术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过度 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进一步提高预防效果,且预防用药时间超过48 小时,耐药菌感染机会增加。
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类别(表1-1)、手 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 会和后果严重程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 耐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否预防用抗 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 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 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2015版

抗菌药物指导原则2015版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给药途径
• 对于轻、中度感染的大多数患者,应予口服治疗。
• 仅在下列情况下可先予以注射给药 :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 病情影响口服吸收 抗菌谱合适但无口服剂型 需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 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紧急治疗 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差
正确流程:先取标本,再给予抗菌药物治疗,后根据药敏调整 用药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 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 临床医师应根据 各种抗菌药物的药学特点,按临床适应 证(参见“各类抗菌药物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正确选用 抗菌 药物。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品种选择 • 有病原学检查结果:尽可能选择针对性强、窄谱、安全、
感染。如果临床难以确定是否存在细菌感染,须做外周血象及CRP等检测。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
• 以下情况原则上不应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常见误区):
• 病毒性疾病有发热者:普通感冒、麻疹、水痘、手足口、病毒性肝炎等疾 病;
• 昏迷、休克、中毒、心力衰竭、肿瘤、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等患者; • 留置导尿管、留置深静脉导管以及建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或气管切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 制订抗菌治疗方案
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指征
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 征联合用药。
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 2 种及2 种以上复数菌感染,以及多重耐药菌或泛耐药菌感染。
•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最终版本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最终版本
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 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 其他预防措施。
18
预防性应用(围手术期)
➢ 时机:术前0.5-1h; ➢ 维持时间:术前1次,24h,不超过48h; ➢ 给出常见手术预防用药方案; ➢ 并给出侵入性诊疗操作患者预防应用方案
(但循证证据不充分); ➢ 以方便临床医生和抗菌药物管理团队;
27
预防应用(侵入性诊疗操作)
•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28
预防应用(侵入性诊疗操作)
29
预防应用(侵入性诊疗操作)
30
预防应用(侵入性诊疗操作)
31
预防应用(侵入性诊疗操作)
注: 1. 操作前半小时静脉给药。 2. 手术部位感染预防用药有循证医学证据的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为头孢唑啉,第
8
治疗性应用原则新旧版本比较
强调“及时留取合格标本(尤其血液等无菌 部位标本)” 增加“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联合用药适应证增加
➢2.。。。以及多重耐药菌和泛耐药菌感染; ➢3. 。。。或病原菌含不同生长特点的菌群,需要 不同抗菌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如结核和非结核分支 杆菌;
9
预防性应用(非手术)
45
增加抗菌药类别
➢ 头霉素类: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诺 ➢ 青霉烯类:法罗培南 ➢ 单环β内酰胺类:氨曲南 ➢ 氧头孢烯类:拉氧头孢、氟氧头孢 ➢ 甘氨酰环素类:替加环素 ➢ 环脂肽类:达托霉素 ➢ 噁唑烷酮类:利奈唑胺 ➢ 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B、E ➢ 棘白菌素类:卡泊芬净、米卡芬净
46
44
2015年版的更新内容
➢增加一些抗菌药类别及/或品种; ➢更新某些药物的临床适应证及注意事项; ➢更换小标题: “万古霉素和去甲万古霉素”改为“糖肽类”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改为“林可酰胺类” “甲硝唑和替硝唑”改为“硝基咪唑类” “抗结核分枝杆菌和非结核分枝杆菌药”改为 “抗分 枝杆菌药”

2015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2015年抗菌药物指导原则

手术切口类别 1.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手术脏器为人体无菌部位,局
部无炎症、无损伤,也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 道等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 预防用抗菌药物。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①手 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②手术涉及重要 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头颅手术、心 脏手术等;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 心脏起搏器放置、人工关节置换等;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 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接受器官移植者)、 营养不良等患者。 2.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 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致感染,故此类手术 通常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3.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的手 术。此类手术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4.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 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此不属预防应用范畴。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只限于少数情况:①全身给 药后在感染部位难以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时加用局部 给药作为辅助治疗(如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时某 些药物可同时鞘内给药,包裹性厚壁脓肿脓腔内注 入抗菌药物等);②眼部及耳部感染的局部用药等; ③某些皮肤表层及口腔、阴道等黏膜表面的感染可 采用抗菌药物局部应用或外用,但应避免将主要供 全身应用的品种作局部用药。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 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致耐药性和过敏反应的抗 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较易产生过敏反 应的药物不可局部应用。氨基糖苷类等耳毒性药不 可局部滴耳。
(三)抗菌药物品种选择
1.根据手术切口类别、可能的污染菌种类及其对抗菌 药物敏感性、药物能否在手术部位达到有效浓度等 综合考虑。
2.选用对可能的污染菌针对性强、有充分的预防有效 的循证医学证据、安全、使用方便及价格适当的品 种。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是一类能够抑制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在医学领域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不当使用抗菌药物会导致细菌耐药性的增加,给治疗和防控感染带来了挑战。

为了指导医务人员和患者正确使用抗菌药物,2015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了《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旨在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最大限度地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当使用。

以下是这份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一、确定抗菌药物的适应症1. 严格遵循适应症使用抗菌药物,确定感染的病原体和药敏试验结果,避免盲目使用抗菌药物。

2. 对于无感染证据或细菌感染不明确的情况,不应滥用抗菌药物。

二、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1. 根据病原菌的类型和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广谱抗菌药物。

2. 考虑患者的芳龄、性别、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特殊情况,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1.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疗程和频次,避免不必要的使用。

2. 对于临床常见的感染症状,应根据临床指南和指导原则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四、监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1. 定期监测抗菌药物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教育,引导他们正确使用抗菌药物,避免出现不良反应。

五、加强药学管理1. 严格执行《医院药学管理规范》,建立健全的药学管理制度,加强抗菌药物的库存和使用管理。

2. 对于高危患者和特殊感染科室,要加强抗菌药物的管理和监测,防止滥用和不当使用。

六、加强监督和管理1. 加强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制度,及时发现和处理不良反应事件。

2. 对于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疗机构和个人,要及时进行整顿和纠正,确保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在实际应用中,医务人员和公众都应该重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遵循指导原则,并加强自身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抗菌药物的正确理解和使用,共同维护公共卫生安全和医疗质量。

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介绍,能够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原则有更深入的了解,减少不当使用和滥用的情况,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全)

头霉素类抗菌活性
• 头霉素类品种包括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孢米 诺等。其抗菌谱和抗菌作用与第二代头孢菌素相 仿,但对脆弱拟杆菌等厌氧菌抗菌作用较头孢菌 素类强。头霉素类对大多数超广谱β-内酰胺酶 (ESBLs)稳定,但其治疗产ESBLs的细菌所致感 染的疗效未经证实。
发生的感染)上版未明确表达; 原则表述更为周全; 对免疫缺陷人群预防用药有交代;
预防性应用(围手术期)
2004版表达为“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 目的: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
口感染、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 隙感染,但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 可能发生的其他部位感染; 去除2004版目的中“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 感染”;
第一代头孢菌素主要作用于需氧革兰阳性球菌,仅对少数革兰阴性杆 菌有一定抗菌活性;常用的注射剂有头孢唑啉、头孢拉定等,口服制 剂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和头孢羟氨苄等。
第二代头孢菌素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活性与第一代相仿或略差,对部分 革兰阴性杆菌亦具有抗菌活性;注射剂有头孢呋辛、头孢替安等,口 服制剂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酯和头孢丙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背景及概要介绍
杨帆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
提纲
背景与修订经过;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管理); 第三部分(药物); 第四部分(各类感染);
2004版指导原则
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联合发布; 汪复教授任组长; 引起医学界空前重视; 是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纲领性文件; 有力推动了抗菌药物的规范使用; 具有里程碑意义;
专业队伍建设是科学管理的关键:
没有专业人才,抗菌药管理必然成为形式主义; 感染、临床药学、临床微生物、医院感染防控;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最终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最终版
12
预防性应用(非手术)
13
预防性应应用新旧版本对比(非手术患者)
➢2004版表达为“内科及儿科预防用药” ; ➢ 将“目的”和“原则”分开; ➢ 目的(预防特定病原体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
能发生的感染)上版未明确表达; ➢ 原则表述更为周全; ➢ 对免疫缺陷人群预防用药有交代;
一、预防用药目的 预防特定病原菌所致的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 二、预防用药基本原则 1.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 群。 2.预防用药适应证和抗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3.应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的感染进行预防用药, 不宜盲目地选用广谱抗菌药或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 部位感染。
增加抗菌药品种
➢ 碳青霉烯类:厄他培南 ➢ 糖肽类:替考拉宁 ➢ 硝基咪唑类:奥硝唑 ➢ 抗结核分枝杆菌药:利福喷汀 ➢ 抗真菌药
三唑类:伏立康唑、帕沙康唑 多烯类:制霉菌素 ➢ 删去“抗麻风分枝杆菌药物”
47
按类别概述药物
➢ 该类药物抗菌活性特点; ➢ 列举其主要品种,点评不同品种差异; ➢ 适应证表达较为谨慎,基本按照官方批准适应证(国
37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1、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2、建设抗菌药物管理建设团队 3、制定抗菌药物目录和处分集 4、制定感染性疾病诊治指南 5、抗菌药物临床检测 6、信息化管理
38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抗菌药物分级原则:限制级,非限制级,特殊使 用级 2、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的制定 3、处分权限与临床应用
19
预防应用(围手术期)
❖ 常见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
神经外科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③异物植入手术,如人工心瓣膜植入、永久性心脏起博器放 臵、人工关节臵换等;
④有感染高危因素如高龄、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尤其是 接受器官移植者)、营养不良等患者。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适应证
清洁-污染手术(Ⅱ类切口):
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部位引 致感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污染手术(Ⅲ类切口) : 已造成手术部位严重污染,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治疗性用药 污秽-感染手术(Ⅳ类切口): 在手术前即已开始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术中、术后继续,不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原则
• 用于尚无细菌感染征象但暴露于致病菌感染的高危人群;
• 适应证和药物选择应基于循证医学证据; • 预防针对一种或二种最可能细菌,不宜盲目选用广谱或 多药联合预防多种细菌多部位感染; • 限于针对某一段特定时间内可能发生的感染;
• 原发疾病不能治愈或纠正者,药物预防效果有限,应权 衡利弊决定是否预防用药;
的操作以及经皮腔镜操作,其预防用药参考附录3
“特殊诊疗操作中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预防用药适应证
清洁手术(Ⅰ类切口):
• 手术部位无污染,通常不需预防用抗菌药物。 • 但在下列情况时可考虑预防用药:
①手术范围大、手术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②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将造成严重后果者,如 头颅手术、心脏手术等;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最新要求
3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最新要求
4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主要内容

2.1 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 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2.1 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2.2.2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更新内容简介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更新内容简介
② 明确了临床微生物(科)室应按照所在机构细菌耐药情况, 设定重点监测耐药菌,定期向临床科室发布耐药警示并协作开展预 防控制工作。
18
◆ 新增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内容。强调抗菌药物 管理工作组应与医院管理科密切合作,制定各类医院感染 的预防制度等。
◆ 新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培训、评估和督查项目: ① 加强各级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管理培训; ② 评估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科学设定控制指标、处 方医嘱专项点评); ③ 反馈与干预(通过监测-反馈-干预-追踪模式促进抗 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持续改进); ④ 加强监督检查。
20
关于进一步加强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卫办医发〔2015〕42号】2015年8月27日 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评价指标及要求》
一、严格落实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法规要求; 二、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综合管理 ; 三、切实作好抗菌药物处方点评工作; 四、完善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技术支撑体系 ; 五、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和细菌耐药监测 ; 六、加大检查指导和公示力度
15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管理
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 此项为新增加内容,明确了医疗机构需要: ① 设立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 ② 建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专业技术团队; ③ 制定抗菌药物供应目录和处方集; ④ 制定感染性疾病诊疗指南; ⑤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 ⑥ 信息化管理。
8
一表读懂:临床抗菌药物原则新旧版对比
9
一:非手术预防用药的基本原则
老版仅仅提出了预防用药的原则,而新版进一步明确了其目 的——预防特定病原菌或特定人群可能发生的感染。这样新版, 更加明确预防用药需要针对性,譬如清洁手术通常是针对金葡菌 等 G+ 菌选择预防用药,而不需要覆盖 G- 菌。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万希润,王选锭,李光辉,邱海波,陈佰义,倪语星,马小军,卢晓阳,李燕明,何礼贤,卓超,徐英春,王辰,申昆玲,杨帆,汪复,周新,黄文祥,王睿,吕晓菊,肖永红,张扣兴,郑波,梅丹,王大猷,刘又宁,吴永佩,张婴元,郎义青,曹彬,王明贵,刘正印,吴安华,陈晖,胡必杰,颜青,参加人员:王水云,刘钢,张伟,钱菊英,王金环,刘志敏,张明刚,董军,支修益,孙旭光,赵继宗,廖秦平,牛晓辉,李志远,钟明康,戴梦华,邢念增,李笑天,姜玲,朱康顺,李筱荣,夏培元,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3)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5)附录1抗菌药物在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11)附录2抗菌药物在围手术期预防应用的品种选择 (13)附录3特殊诊疗操作抗菌药物预防应用的建议 (15)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一、医疗机构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体系 (17)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行分级管理 (18)三、病原微生物检测 (19)四、注重综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 (20)五、培训、评估和督查 (20)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青霉素类 (21)头孢菌素类 (22)头霉素类 (23)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4)碳青霉烯类 (25)青霉烯类 (26)单环β-内酰胺类 (26)氧头孢烯类 (26)氨基糖苷类 (27)四环素类 (28)甘氨酰环素类 (29)氯霉素 (29)大环内酯类 (30)林可酰胺类 (31)利福霉素类 (31)糖肽类 (32)多黏菌素类 (33)喹诺酮类 (36)磺胺类 (37)呋喃类 (38)硝基咪唑类 (39)抗分枝杆菌药 (39)抗真菌药 (42)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47)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48)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55)细菌性前列腺炎 (57)急性感染性腹泻 (59)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6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62)腹腔感染 (66)骨、关节感染 (68)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69)口腔、颌面部感染 (72)眼部感染 (73)阴道感染 (75)宫颈炎 (76)盆腔炎 (76)性传播疾病 (77)侵袭性真菌病 (77)分枝杆菌感染 (80)白喉 (81)百日咳 (82)猩红热 (82)鼠疫 (82)炭疽 (83)破伤风 (83)气性坏疽 (84)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84)布鲁菌病 (84)立克次体病 (8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8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

国卫办医发〔2015〕43 号附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 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组长:钟南山撰稿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万希润马小军王辰王睿王大猷王明贵王选锭卢晓阳申昆玲吕晓菊刘又宁刘正印李光辉李燕明杨帆肖永红吴永佩吴安华邱海波何礼贤汪复张扣兴张婴元陈晖陈佰义卓超周新郑波郎义青胡必杰倪语星徐英春黄文祥梅丹曹彬颜青参加人员:(按姓氏笔画为序)王水云王金环支修益牛晓辉邢念增朱康顺刘钢刘志敏孙旭光李志远李笑天李筱荣张伟张明刚赵继宗钟明康姜玲夏培元钱菊英董军廖秦平戴梦华目录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5)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5)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7)抗菌药物在特殊病理、生理状况患者中应用的基本原则 (10)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21)第三部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26)青霉素类 (26)头孢菌素类 (27)头霉素类 (29)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 (29)碳青霉烯类 (31)青霉烯类 (32)单环β—内酰胺类 (32)氧头孢烯类 (33)氨基糖苷类 (33)四环素类 (34)甘氨酰环素类 (35)氯霉素 (36)大环内酯类 (37)林可酰胺类 (38)利福霉素类 (39)糖肽类 (39)多黏菌素类 (40)环脂肽类 (42)噁唑烷酮类 (42)磷霉素 (44)喹诺酮类 (44)磺胺类 (46)呋喃类 (47)硝基咪唑类 (47)抗分枝杆菌药 (48)抗真菌药 (51)第四部分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57)急性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57)急性细菌性咽炎及扁桃体炎 (57)急性细菌性中耳炎 (57)急性细菌性鼻窦炎 (58)急性细菌性下呼吸道感染 (59)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59)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59)支气管扩张合并感染 (60)社区获得性肺炎 (61)医院获得性肺炎 (62)尿路感染(膀胱炎、肾盂肾炎) (65)细菌性前列腺炎 (67)急性感染性腹泻 (68)细菌性脑膜炎及脑脓肿 (70)血流感染及感染性心内膜炎 (72)血流感染 (72)感染性心内膜炎 (74)腹腔感染 (75)骨、关节感染 (76)皮肤及软组织感染 (77)口腔、颌面部感染 (80)口腔感染 (80)颌面部感染 (81)眼部感染 (81)细菌性结膜炎 (81)细菌性角膜炎 (82)细菌性眼内炎 (83)阴道感染 (83)宫颈炎 (84)盆腔炎 (85)性传播疾病 (85)侵袭性真菌病 (86)分枝杆菌感染 (89)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89)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90)麻风分枝杆菌感染 (90)白喉 (91)百日咳 (91)猩红热 (92)鼠疫 (92)炭疽 (92)破伤风 (93)气性坏疽 (93)伤寒和副伤寒等沙门菌感染 (94)布鲁菌病 (94)钩端螺旋体病 (94)回归热 (95)莱姆病 (95)立克次体病 (96)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97)第一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抗菌药物的应用涉及临床各科,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是提高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或延缓细菌耐药发生的关键。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1、非手术患者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三)对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预防用药指征与方案 在某些细菌性感染的高危人群中,有指征的预防性使用 抗菌药物,预防对象和推荐预防方案,见附录 1:抗菌药物在 预防非手术患者某些特定感染中的应用。 此外,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 /L)持续时 间超过 7 天的高危患者和实体器官移植及造血干细胞移植的 患者,在某些情况下也有预防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但由于涉 及患者基础疾病、免疫功能状态、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史 等诸多复杂因素,其预防用药指征及方案需参阅相关专题文 献。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一)预防用药目的 主要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包括浅表切口感染 、深部切口感染和手术所涉及的器官/腔隙感染,但 不包括与手术无直接关系的、术后可能发生的其他 部位感染。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2、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 (二)预防用药原则 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用药,应根据手术切口 类别(表 1-1)、手术创伤程度、可能的污染细菌 种类、手术持续时间、感染发生机会和后果严重程 度、抗菌药物预防效果的循证医学证据、对细菌耐 药性的影响和经济学评估等因素,综合考虑决定是 否预防用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的预防性应用并不 能代替严格的消毒、灭菌技术和精细的无菌操作, 也不能代替术中保温和血糖控制等其他预防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2015年版)
之第一部分
重症医学科
指导原则内容
•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 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 项 • 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 ◦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管理 ◦ 第三部分:抗菌药物基本特征 ◦ 第四部分:各类感染治疗原则
整体情况(1)
-与2004版比较
整体结构没有变化,保持延续性 第一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
第三部分 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 各类细菌性感染的经验性抗菌治疗
2017/7/6 Xiao Yonghong 33

血培养采集

抽血液培养1次分离率约为80%;抽血液培养2次约为90%;抽血液培养3
次约为99%。因此建议采集血液2~3次进行培养
注: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血培养
◦ 怀疑患有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急性化脓性炎症及急性肺炎者,开始用药 前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 ◦ 不明原因的发热先进行2次血液培养,24小时后,在预期病人体温上升时,再 进行2次培养 ◦ 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患者,治疗前先进行3次血液培养
原则
整体情况(2)
-与2004版比较
内容完善,更加丰富
第一部分:有关预防用药内容(包括外科手术和非手术部分)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部分增加内容较多 第三部分:增加内容在于各种近年来上市的新型抗菌药物和 抗真菌药物
第四部分:增加主要在于各种细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内容更
加突出。
整体情况(3)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原则性叙述,无大幅修订,增加“经验治疗”标题
三、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对于临床诊断为细菌性感染患者,在未获知细菌培养及药 敏结果前,或无法获取培养标本时,可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
基础疾病、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先前抗菌药物用药史及其治
疗反应等推测可能的病原体,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性监测数据, 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待获知病原学检测及药敏结果后,
Exploring sustaining ASP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效果
Adopted from MOH China press report
抗菌药物销量变化
Xiao YH, et al. PLoS Med 10(11): e1001556.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556
抗菌谱 (SPECTRUM)
chlamydia
others chlamydia G(+)C
others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G(+)C
G(-)C mycoplasma
G(-)C
mycoplasma
G(+)B spirochets G(-)B
G(+)B spirochets
chlamydia
G(-)EB
others
万古霉素
整体情况(5)
-与2004版比较 明确经验治疗的地位
• 在2004版《原则》中有关细菌性感染治疗部分,更多 推荐针对各种细菌的治疗药物,经验治疗推荐较少,
使指南在临床应用中面临困境;
• 2015版《原则》在保留原有病原治疗推荐外,大幅度 增加有关经验治疗的推荐,使之更加贴合临床实际, 可操作性更强。在基本原则部分也对经验治疗进行了 描述和说明。
• Exploring sustaining ASP • Introducing international ASP concept
Before 2000
2005-2009
After 2013
Antibiotic use ↑ Resistance ↑
Antibiotic use ↑↑ Resistance ↑
整体情况(6)
-与2004版比较 内容更加具体,可操作性更强
• 2015版《原则》在有关临床用药指证、危险因素的 描述方面更加具体,如在治疗性抗菌药物给药途径
中,有关轻中度感染主要推荐口服用药,静脉注射
主要限于明确的6种情形; • • 对各种细菌感染经验治疗部分,对疾病分层也非常 明确。 但像指南,而非“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版)


肖永红 浙江大学第一医院 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 感染性疾病诊治协同创新中心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介



背景介绍
整体情况 具体内容的修订
◦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 ◦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管理 ◦ 第三部分:抗菌药物基本特征 ◦ 第四部分:各类感染治疗原则
过程;
• 感染性疾病:微生物入侵人体导致人体器官、
功能受损的一种状态。
细菌≠感染

• • • • 草绿色链球菌等 白色念珠菌 肠球菌 鲍曼不动杆菌 • 艰难梭菌 • 念珠菌 • 肠球菌
大便
小便 血液
• • • •
• 少量细菌 • 单纯菌尿
棒状杆菌 丙酸杆菌 单次CNS 导管学阳性
血培养采集

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对疑为细菌性骨髓炎或伤寒病人,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 二○○四年八月十九日
我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历程
• New AB soaring • ABR appearing • Introduction of ARU • Professional circle action
2000-2004
• Drafting simple guides • Lobbying authority • More serious AMR • Heavy AB use
在病灶或髂前(后)上棘处消毒后抽取骨髓培养。疑似细菌
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最好在未应用抗生素之前采血,一般在发热初期和高峰期采 集,对间歇性寒战或发热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0.5 ~1h 采血,或于寒战或发烧后1h进行

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再以碘酊擦拭,最后再以70%酒 精脱碘; 自动化仪器要求通常成人8~10 ml/瓶;儿童1~5 ml/瓶。手 工配制培养基要求血液和肉汤之比为1∶5~1∶10
Antibiotic use → Resistance ↑↑
Antibiotic use ↓ Resistance →
Antibiotic use ? Resistance ?
Undefined AMR
Professional Alerting AMR ASP
Authorityleading ASP
抗菌药物使用量变化
Xiao YH, et al. PLoS Med 10(11): e1001556. doi:10.1371/journal.pmed.1001556
我国细菌耐药变化趋势
Mohnarin 监测结果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介



背景介绍
整体情况 具体内容的修订
整体情况(4)
-与2004版比较 关注耐药问题、注重耐药菌处理
• 对喹诺酮类耐药、头孢菌素耐药等有明确的描述,在 细菌感染经验治疗部分对抗感染药物推荐时,大多分
别列出耐药与非耐药菌的推荐,如葡萄球菌分为甲氧
西林敏感和甲氧西林耐药,大肠埃希菌分为产超广谱 酶和不产超广谱酶,肺炎链球菌则分为青霉素敏感、 中介和耐药。
① 不能口服或不能耐受口服给药的患者(如吞咽困难者);
② 患者存在明显可能影响口服药物吸收的情况(如呕吐、严重腹泻 、胃肠道病变或肠道吸收功能障碍等);
③ 所选药物有合适抗菌谱,但无口服剂型;
④ 需在感染组织或体液中迅速达到高药物浓度以达杀菌作用者(如 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
⑤ 感染严重、病情进展迅速,需给予紧急治疗的情况(如血流感染
-与2004版比较 重视新成果
• 有关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药效学(PK/PD)概念在临床得到广泛认可, 新《原则》在描述有关药物时,对其PK/PD分类加以介绍; • 在临床广泛应用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指南”、“医院获得性肺炎 治疗指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治疗指南”、“侵 袭性真菌感染治疗指南”等相应内容中均有体现; • 对一些新的名称定义加以确定,如2004版《原则》中“败血症”和 “深部真菌感染”已经被“血流感染”和“侵袭性真菌感染”所替代。
2015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介



背景介绍
整体情况 具体内容的修订
◦ 第一部分:基本原则 ◦ 第二部分:抗菌药物管理 ◦ 第三部分:抗菌药物基本特征 ◦ 第四部分:各类感染治疗原则
第一部分: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 有无抗菌药物应用指征;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 是否适宜。 抗菌药物应用基本原则:
、重症肺炎患者等); ⑥ 患者对口服治疗的依从性差。
细菌≠感染
正常 菌群 污染 菌 致病 菌
定植
移位
感染
正常人
患者
感染者
细菌≠感染
• 细菌:存在于环境、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 器官的一大群微生物,绝大部分与人和谐相处, 甚至人体必须,其中小部分发生位移、获得独 立因子以及外源致病菌入侵才会致病; • 感染:人体免疫系统与入侵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 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 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 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经验治疗
◦ 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 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抗菌 治疗方案
抗菌治疗金三角原则
• 有无感染 • 感染部位 • 严重程度
G(+)C G(-)C G(+)B G(-)EB
G(-)EB G(-)B
mycoplasma
spirochets G(-)B
抗生素针对菌
氟喹诺酮类
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