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

西宁市地理位置演变调查分析报告一、实践目的:1.培养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2.培养网络资料收集与整理能力3.活学专业知识的能力二、实践步骤:1.根据调查对象拟好提纲2.收集相关资料3.整理资料和报告编写西宁市地理位置西宁地处青海东部,黄河支流湟水上游,四面环山,三川会聚,扼青藏高原东方之门户。

地理坐标为东经101°49'17 〃北纬36。

34'3〃地势由北向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东西狭长,形似一叶扁舟。

湟水及其支流南川河、北川河由西、南、北汇合于市区,向东流经全市。

西宁市境内最高海拔4394米,全市总面积7665平方公里,市区面积35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75平方公里。

市区内海拔2275米,年平均降水量380毫米,蒸发量1363.6毫米,年平均日照为1939.7小时,年平均气温7.6摄氏度,最高气温34.6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18.9摄氏度,属大陆高原半干旱气候。

其特点是:气压低、日照长,雨水少,蒸发量大,太阳辐射强,日夜温差大,无霜期短,冰冻期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是天然的避暑胜地,有“夏都”之称。

西宁市人口与民族西宁是典型的移民城市,多民族聚集、多宗教并存。

西宁地处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农业区与牧业区、汉文化与藏文化的三大结合部,是青藏高原人口唯一超过百万的中心城市,全市常住人口 215.3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 129.24万人,乡村人口86.12万人。

在常住人口中,市区人口107.17万人。

辖城东、城中、城西、城北四个区,大通、湟中、湟源三个县。

以及正在建设的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城南新区、海湖新区。

移民人口达100万之多,有汉、回、藏、土、蒙古、撒拉等34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人口54.36万人,占总人口25. 55%。

佛教、伊斯兰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并存,藏传佛教和伊斯兰教影响尤为深远,塔尔寺是我国六大藏传佛教寺院之一,东关清真大寺是西北四大清真寺之一。

青海省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青海省红色文化传承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圆园20年第7期一、青海省红色文化研究现状(一)红色文化内涵建设方面新时期以来,青海人民积极发展红色文化产业,当地党史研究人员立足青海革命史实,发扬青海红色精神,开展对红色资源的深入调查,越来越多的学者在研究青海红色文化中取得了优秀的成果。

青海红色文化研究成果主要包括《多元共存和谐共生———青藏地区民族文化多样性研究》(苏雪芹、李琼等著),班玛县先后编制了《红军长征在班玛》(周忠瑜、杨发玉著)、《红军长征在班玛的故事》《中国工农红军在青海》《班玛藏区的红色记忆———红军长征途经青海班玛的故事》(周忠瑜著)、《图说长征1936班玛记忆》(中共青海省党史研究室)等红色文化史料。

青海省政府注重人才工作,2016年以来实施“人才强省”发展战略,全省人才发展工程专项资金投入1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年均投入增长5.5倍。

(二)红色文化遗址保护方面青海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除了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循化县红光清真寺的西路红军纪念馆、青海藏医药文化博物馆、西海镇原子城、西宁市烈士陵园,还有查汗都斯乡的红光村、县级烈士陵园。

2019年又新增了西宁市博物馆、湟中拦隆口镇慕容古寨、高原明珠西宁城市馆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据了解,红光村县政府旅游局为打造全省一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文化旅游基地,将投资500万元来建设红军馆,另外550万元来修建维护红军黄土墙。

循化县修建了红色舞台和红色文化历史长廊于一体的红色大广场,开展红色话剧,讲述红军故事,极大宣传了青海红色文化。

湟中县设立了“青海红太阳”纪念馆,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目前纪念馆内的藏品照片3700余张、红袖套700余个、雕像105尊、像章2700枚,从2006年开馆到现在已经免费接待游客20多万人次。

(三)红色资源利用方面青海省各级政府部门积极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红色基地,通过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提升了青海革命地区的形象。

通过红色经典歌颂青海,创作上演大型话剧《草原上的风暴》《绿原红旗》等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西宁年鉴(文化篇)

西宁年鉴(文化篇)

文化篇◆概述2017年,西宁市文化广播电视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忠实践行“两个绝对”,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城市、建设幸福西宁”总目标,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着力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产业体系,为全市文化繁荣发展开创新局面。

◆公共文化不断完善文化设施,增强文化供给。

争取国家、省级专项资金3544.04万元,建设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普法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项目236个。

新建2家社区流动图书馆和5家少儿分馆。

深入开展“文化西宁·书香夏都”全民阅读活动,实施了“书香之家”、“夏都市民大讲堂”、“阅读推广七进”、“优秀传统文化展示”、第三届“曹灿杯”全国青少年朗诵大赛、第三届“花样少年”全国青少年语言艺术大赛等12项活动。

为6所特困小学捐赠价值30万元11356册图书,为建新监狱图书室捐赠1000册书籍,满足了社会特殊群体的读书需求。

2017年共接待读者227805人,文献流通399245册,网站访问量达36万次。

◆文化活动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完成“2017年西宁市元旦、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组织开展38个系列198项群众文化活动。

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开展“百姓大舞台广场演出季”,全年完成演出156场,受众人群261400人,演出人员14836人。

惠民文化活动品牌,开展“百支团队百面旗·文化志愿走基层活动”和“千场文艺演出活动”,深入社区、楼院、街道、广场、公园等公共场所累计开展5035场(次),实现文化活动社会全覆盖。

市民文化活动品牌,成功举办第四届市民文化艺术节,通过开展名人名家优良的家风家训、讲述西宁最美家庭感人事迹和普通百姓和谐家庭生活等活动,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文物摸底调查情况汇报

文物摸底调查情况汇报

文物摸底调查情况汇报经过近期的文物摸底调查工作,我们对目标地区的文物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搜查和调查,现将情况汇报如下:一、调查范围。

本次文物摸底调查范围包括目标地区内的所有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考古发掘点、博物馆、文物市场以及个人收藏等,涵盖了各个方面的文物资源。

二、调查方式。

我们采取了多种调查方式,包括实地走访、文献搜集、专家访谈等,确保了调查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同时,我们还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无人机航拍等,为调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调查结果。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目标地区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涵盖了各个历史时期和各个文化领域。

其中包括大量的古代建筑、石刻、青铜器、陶瓷等实物文物,以及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等。

这些文物资源不仅数量众多,而且质量上乘,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研价值。

四、存在问题。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首先,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存在管理不善、保护不力的情况,亟待加强保护工作。

其次,文物市场上存在着一些非法交易和走私活动,对文物资源造成了严重破坏。

最后,个人收藏中也存在着一些珍贵文物被私自藏匿或流失的情况,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五、下一步工作。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们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文物保护单位的监管和管理,严厉打击文物走私和非法交易行为,加强对个人收藏的登记和管理,确保文物资源的完整和安全。

同时,我们还将加强对文物资源的科研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六、结语。

通过本次文物摸底调查,我们对目标地区的文物资源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和隐患。

我们将继续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力度,确保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后续的文物保护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本次文物摸底调查情况的汇报,希望得到领导和各位专家的指导和支持,共同致力于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是青海省的省会,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城市。

在调研西宁的建筑时,我发现了一些有趣的事实。

首先,西宁的建筑风格多样,融合了藏、汉、回等多个民族的建筑特色。

其中,藏式建筑尤为突出。

在西宁市区,可以看到很多寺庙和佛塔,它们的建筑形式十分庄重、壮观。

寺庙通常是由四面带有彩绘的墙壁和屋顶覆盖而成,屋顶上还有金黄色的尖塔。

佛塔的形状多样,有些高大而圆润,有些瘦高而尖锐。

这些建筑散发着独特的宗教氛围,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其次,西宁也有一些传统的回民建筑。

回民建筑通常是由四合院组成。

四合院的院子由四栋建筑围合而成,中间有一个庭院。

四合院的外墙常常用红色砖块砌成,给人一种古朴、典雅的感觉。

回民建筑中还常见一座大门,门上会刻有精美的图案和文字。

回民建筑在设计上注重安静、私密,有很强的功能性,并且融入了伊斯兰教的文化元素。

此外,西宁的现代建筑也十分发达。

在市区的商业中心,我看到了很多高楼大厦和现代化的购物中心。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化的设计,带有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和流线型的外形。

这些建筑充分展示了西宁的现代气息,使这座城市更加时尚和活力。

总的来说,西宁的建筑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

它们反映了西宁丰富的历史和多元文化,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欣赏。

同时,这些建筑也展示了西宁的现代化进程,使这座城市更加美
丽和现代。

通过本次调研,我对西宁的建筑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西宁这座城市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

西宁考察总结报告西宁考察总结报告自2021年5月1日至5月7日,我们一行五人代表团前往中国西北地区的省会城市西宁进行考察。

此次考察旨在调研西宁市的经济发展状况、旅游资源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情况,并进一步寻找与西宁市的企业合作和交流的机会。

在此期间,我们参观了多个景点、企业和机构,并与当地政府官员进行了深入交流。

以下是对此次考察的总结:一、经济发展状况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经济发展情况良好,具有较强的综合竞争力和吸引力。

特别是在能源、冶金、化工、新材料等工业领域,西宁市具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

此外,当地政府积极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发挥自然环境和人文资源的优势,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投资。

然而,在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

因此,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对于西宁市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二、旅游资源西宁市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拥有众多的旅游资源,如青海湖、塔尔寺、茶卡盐湖等。

这些景点以其独特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特色,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尤其是青海湖,作为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拥有迷人的湖光山色和丰富的生态系统,是一个重要的旅游胜地。

然而,目前旅游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薄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管理和提升水平。

三、生态环境保护西宁市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缘,拥有独特的生态环境。

在过去几年中,西宁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以保护。

例如,推行清洁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土地利用管理等。

这些努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和保护。

同时,保护生态环境也带来了经济效益,如增加了旅游收入和改善了居民生活质量。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仍然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建立健全长效机制,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西宁市在经济发展、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发展机会。

历史地段调研报告

历史地段调研报告

景观、绿化截图组

其他:主要人车流量为主作为 调查,人车是构成城市的重要 成分,更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要 素,人们常常以人口和车辆的 数量来衡量一个城市的发展, 一般来说,人口约密集,车行 数量越大的城市和地段,说明 此地越繁华热闹。
人车流量统计取点示意图
人流量(双向,单位:人/3MIN)
三维柱形 图 1 三维柱形 图 2 三维柱形 图 3 三维柱形 图 4 三维柱形 图 5 三维柱形

包括酒店、学校、医院、古城台古城 太周边的其他建筑。酒店有以勒酒店、 海悦宾馆、西宁宾馆都有着华丽而美 观的建筑设计,设有自己的停车场; 卫院为该路段唯一学校,是青海省 “白衣天使”的产地和青海省中医院 也是该路段的重要建筑;另外值得我 们了解和观赏的应该就是古城台及周 边的其他建筑,古城太是西宁古城的 象征,唯一的能体现西宁古城的建筑, 连其周边的其他建筑,均为复古建筑。
古城台及周边建筑
各大酒店及其他建筑截图

3、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 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 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 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 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 以下四个方面。(一)基础设施是社 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的基础; (二) 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 志:(三)基础设施是经济布局合理 化的前提;(四)基础设施是拉动经济 增长的有效途径;(五)基础设施是国 防建设的组成部分。此路段的基础设 施基本完善,为市民提供了必要的生 活需求,包括路灯及其他交通辅助设 施、休息座椅、垃圾桶、公交站点等 等。
城市规划设计
西宁市历史地段调研报告
------七一路古城台路段调研报告
学校:青海大学昆仑学院 班级:10城市规划 成员名单: 完成日期:2013、4、21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建筑调研报告
西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重要城市,也是青海省的省会。

在过去几十年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西宁的建筑风格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首先,西宁的传统建筑风格主要受到藏族和回族文化的影响。

许多传统的藏式建筑和回民建筑在城市中仍然可以见到。

藏式建筑通常使用木材和石头建造,屋顶上有特色的装饰物,如风车和旗帜。

回民建筑则以独特的拱形门和尖顶为特点。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西宁的建筑风格逐渐向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

许多高楼大厦、购物中心和现代化住宅区在近年内相继建成。

这些建筑通常采用现代化的玻璃幕墙和钢结构,给人一种现代、开放的感觉。

此外,西宁的建筑还充分利用了当地的自然资源和风景。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西宁周围的山脉和湖泊是许多建筑的背景。

许多建筑物的设计都融入了自然元素和山水意境,加强了与自然的联系。

然而,西宁的建筑风格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除了一些标志性的建筑,许多建筑物在设计和风格上缺乏独特性和个性化。

一些新建筑没有考虑到当地的文化特色和历史背景,导致了一种“异化”的感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西宁的建筑界和城市规划部门正在努力进行改进。

他们在建筑设计中更加注重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
产,鼓励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和工艺。

与此同时,他们也在鼓励建筑师和设计师创新,找到现代化和传统风格的平衡点。

总之,西宁的建筑风格正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尽管受到现代化的影响,传统建筑仍然在城市中有所存在。

保护和传承当地的文化遗产,同时加强与现代化的融合,将是西宁建筑发展的重要方向。

我的家乡古老的西宁

我的家乡古老的西宁

我的家乡古老的西宁西宁是位于中国青海省的首府,也是这个高原之地的重要文化和经济中心。

我很幸运地出生在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城市,享受着它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1.古老而美丽的西宁西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传统。

据考古发掘,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它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西宁的城市规划布局灵感来自佛教的八宝图案,象征着富饶和吉祥。

这个城市融合了汉、藏、蒙古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地方特色。

2.自然环境与气候西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地处海拔2000多米的高原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气候。

这里山水交融,草原环绕,气候凉爽宜人,四季分明。

夏季气温适宜,是避暑的绝佳地方。

而冬季严寒,但阳光普照,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里还拥有大片的湖泊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探索。

3.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在西宁这座古老的城市里,保存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

西宁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是藏历新年(藏历的正月初一),这是西宁最盛大的节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和传统表演,如藏戏、藏舞等。

此外,西宁还保留着传统的手工艺技术,如藏毯制作、羊绒加工等,这些都是西宁文化的瑰宝,也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内容。

4.历史名胜与人文景观西宁拥有许多历史名胜和人文景观,吸引着众多的游客。

比如,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西宁的一张名片。

这里的湖光山色美不胜收,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

此外,有许多著名的寺庙和古建筑,如塔尔寺、岗仓堡、历史博物馆等,它们保留了西宁古老的建筑风格和精美的装饰,让人们了解和感受到这个城市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5.美食与特色小吃西宁以其独特的美食和特色小吃而闻名。

当地的风味菜肴独具特色,如青海牦牛肉、羊杂面、糌粑等都是当地人民的最爱。

此外,西宁还以牛羊奶制品闻名,如酸奶、奶皮子等,这些都是西宁特色的美食,吸引了众多的食客。

总结:作为我的家乡,古老的西宁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自然风光。

青海西宁文化之旅

青海西宁文化之旅
教寺庙之一
博物馆与图书馆
青海省博物馆:展示青海历史文 化的窗口
特色博物馆:如青海民族博物馆、 青海地质博物馆等,展示青海独 特的文化和自然景观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西宁市图书馆:提供丰富的阅读 资源和文化活动
博物馆与图书馆的活动:举办各 类展览、讲座、研讨会等,促进 文化交流与传播
现代城市风貌
5
西宁的民俗活动与节日
传统节日习俗
春节:贴春联、放鞭炮、拜年、吃团圆饭 元宵节:吃元宵、赏灯、猜灯谜 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佩香囊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提灯笼、猜谜语
民间表演与竞技
青海花儿:青海特有的民间歌 曲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藏族歌舞:藏族人民在节日、 庆典等场合表演的舞蹈和歌曲
西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 城市,拥有丰富的文化 遗产和现代城市风貌。
西宁的现代建筑风格多 样,既有传统的中式建 筑,也有现代化的高楼
大厦。
西宁的现代城市建设注 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规划合理,交通便
利。
西宁的夜景也非常美 丽,灯光璀璨,热闹
非凡。
4
西宁的美食与特产
地方特色美食
青海老酸奶:口感醇厚, 酸甜适中
价值
陶瓷:青海西宁的陶瓷制品, 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和艺术
风格
名优土特产
牦牛肉干:青海特产,口 感鲜美,营养丰富
青稞酒:青海特色酒类, 口感醇厚,香气浓郁
冬虫夏草:青海特产,具 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枸杞:青海特产,具有很 高的营养价值,被誉为 “东方神草”
美食街与夜市
西宁美食街:位于市中心,汇集了各种青海特色美食 夜市:位于城西区,晚上热闹非凡,各种小吃摊位林立 特色美食:青海老酸奶、甜醅、酿皮、手抓羊肉、牦牛肉干等 购物推荐:可以在夜市购买到青海特色的手工艺品和土特产

青海西宁文化之旅

青海西宁文化之旅

参加法会注意事项和禁忌
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习俗
参加法会时应尊重当地的宗教信仰和习俗, 不得随意触碰佛像、经卷等宗教物品。
保持安静和秩序
在法会期间应保持安静和秩序,不得大声喧 哗、随意走动或拍照录像。
穿着整洁得体
参加法会时应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不得穿 着暴露或带有冒犯性的服装。
禁止吸烟和饮酒
在塔尔寺内禁止吸烟和饮酒,以维护宗教场 所的庄严和神圣。
将坯料加热至一定温度后 进行锻打,通过锤揲、镂 空等手法使银铜器初步成 型。
雕刻与镶嵌
运用雕刻工具在银铜器表 面刻画图案,部分作品还 会镶嵌宝石、玉石等装饰 材料。
鎏金技艺在银铜器上应用
鎏金原理
将金汞合金涂抹在银铜器表面,通过 加热使汞挥发,金则留在器物表面形 成金黄色镀层。
鎏金效果
鎏金后的银铜器色泽金黄,光泽持久 ,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行,信众将巨 大的佛像展示于阳光之下,供人瞻仰 ,祈求佛光普照、消灾解难。
跳神节
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举行,期间有僧 人戴着面具表演藏戏,以驱邪避祟、 祈求吉祥。
花儿会
农历六月初六举行,信众以歌舞形式 表达对佛的崇敬和感恩之情,同时也 是青年男女相识相恋的场合。
燃灯节
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信众点燃酥 油灯供奉佛祖,祈求智慧光明、消除 无明。
代表作品欣赏与解析
《花儿与少年》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青海汉族民间小调 ,以优美的旋律和生动的歌词描绘了青 年男女之间纯真的爱情。歌曲中的“花 儿”和“少年”是爱情的象征,表达了 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追求。
VS
《上去高山望平川》
这首小调以高亢的旋律和宽广的音域展现 了青海高原的壮丽景色和人们的豪情壮志 。歌曲中的“上去高山望平川”形象地表 达了人们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西宁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西宁历史地理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韩宏霞(1985-)女,山东莒县人,西藏民族学院 2010 级专门史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青藏历史地理
文学界 . 365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化万象
由于西宁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其作用,历朝历代对其极其重视, 从清王朝取得对西宁的控制权到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立, 可以看出 清政府对西宁乃至整个青海地区投入了极大的关注。 何峰《从<番 例>看 清 王 朝 对 青 海 藏 区 的 管 理 》輦輱訛通 过 清 朝 政 府 颁 行 的 《番 例 》作 为研究对象,来研究清王朝对青海藏区的施政思想和管理措施。 心 雨 的 《西 宁 改 制 》輦 輲 訛论 述 了 清 朝 对 西 宁 的 政 区 划 分 和 军 政 建 置 不 断 变化的过程。 清王朝为了加强对青海的治理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 施
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立对清政府加强对青海等地区管理以及对 西宁本地的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周伟洲的《西宁办事大 臣 考 》輦 輳 訛以 西 宁 办 事 大 臣 的 设 置 为 主 线 ,考 证 其 设 置 的 年 代 及 乾 隆 元年前任职官员,对设置原因、建制、职权以及西宁办事大臣主要 政绩及历史作用进行论述,对研究西宁办事大臣有很大帮助。 丁杨 梅《清朝西宁办事大臣制度的建立与沿革》以西宁办事大臣制度在 青海的建立与沿革的过程为主线, 从西宁办事大臣设立、 管辖区 域、职权以及其治理措施各个方面对其进行重点的梳理与评析,对 西宁办事大臣制度进行整体上的论述。 蔡家艺,朱光嵋《西宁办事 大臣的设置及其对青海地区的管治》輦輴訛则从西宁办事大臣的设置情 况、辖区、事权范围三个方面阐述了西宁办事大臣对青海地区的管 理,以此来说明西宁办事大臣在清代青海历史的重要性,作用和地 位不容忽视。
2)青唐政权 青唐吐蕃政权是我国北宋时期由西藏吐蕃民族建立一个以青 唐(今西宁)为中心的少数民族地方性政权。 汤开建《关于唃厮啰统 治时期青唐吐蕃政权的历史考察》輥輱訛对唃厮啰统治时期的青唐吐蕃 政权的历史进行系统的考察,得出一个较为完整的印象和轮廓。 卫 心的《青唐政权》輥輲訛则简单陈述了青唐政权发展的过程。 孙菊园的 《青 唐 录 辑 稿 》輥輳訛是 笔 者 对 关 于 《青 唐 录 》残 卷 进 行 整 理 后 辑 录 的 文 献资料,对研究吐蕃青唐政权有很大作用。 陈新海的《唃厮啰首府 青 唐 城 试 探 》輥輴訛论 述 了 青 唐 城 (今 西 宁 )城 址 的 分 布 、结 构 及 建 筑 等 方面的特色,而李智信《青唐城小议》輥輵訛则主要是对青唐城布局做出 研究。 3)明代西宁卫研究 明代的西宁卫是一个军民统摄的军事管理机构。 张得祖的《西 宁卫及“塞外四卫”》简单介绍了一下西宁卫及“塞外四卫”的设置, 但是并未做详细的论述。 对于西宁卫的设置时间,陈荣《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考略》輥輶訛通 过从一方明代“西宁卫千户所管军印”入手, 运用有关史料对这方 明代的官印进行了考释, 认为铜印应该是明代早期千户所中官居 正五品的千户长掌握的官印。 这方铜印不仅印证了史料中关于明 代的西宁卫洪武“六年正月置卫”的史实, 同时也弥补了史籍中对 “千户所管军” 的记载空白, 为研究明代职官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 料。 由于西宁卫所辖户口数是正史所不记载的,仅仅出现于地方志 中,又因为文献资料缺乏,仅有的记载也是多有疑问, 数据各不相 同,使研究者各执说辞。 明代对于西宁的管理收效甚大,骆桂花《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施 政方略初探》輥輷訛与韩烨《明代对西宁卫地区政治经营述略》輦 輮 訛等文,初 步探讨了对西宁卫地区的政治管理明代中央政府。 贾伟《明代西宁 卫户口考辨》輦輯訛利用史志对明代西宁卫户口数作一考辨,荣宁《明代 西 宁 卫 人 口 试 析 》輦輰訛,则 是 通 过 对 地 方 志 中 的 几 组 户 口 数 进 行 了 分 析,校正了西宁卫的军户和民户数。 明代西宁卫的峡榨也很值得一 提。。 4)清朝西宁办事大臣制度

古城台与西宁民族文化历史

古城台与西宁民族文化历史

西宁古城的历史是一部生动的地域民族文化史。

从西汉“河开西郡”开始到元明清时期西宁多元民族格局,形成了西宁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古城台也成为西宁历史文化传播与变迁的见证。

一、古城台与西平郡设西平郡是继西平亭后中原政权在湟水流域“屯田戍兵”政策的延续。

东汉王朝为了加强对西域边疆的统治,于东汉建安年间从金城郡中迁置西平郡;辖西都、临羌、安夷、破羌四县,并以西都为西平郡的郡治(引自崔永红《青海通史》),西都即今青海西宁。

曹魏初年,西平郡在西平亭的基础上扩建,于其西面新增南、西、北城。

《水经注•湟水》记载:“魏黄初中建西平郡城,凭依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

从西平亭到西平郡的演变发展,说明了中原文化在西宁地区的影响由东逐步向西扩散的历史进程。

西汉政权向河湟地区扩张之前,古羌文化是西宁地区的原著文化,西宁北川沈那古遗址为古羌文明的存在提供了证据。

两汉至魏晋初年,中原汉文化随着屯田政策逐步进入西宁,影响西宁地方文化,并不断与羌文化交流融合,成为构成西宁地方文化的重要元素。

从西平亭到西平郡的演变展印证了汉、羌文化在西宁地区的进一步融合,这也为西宁多元民族文化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古城台与南凉国在西宁历史上,第二次民族文化迁入、融合与东晋时期的南凉政权息息相关。

东晋隆安元年(397年)至东晋义熙十年(414年)的十八年间,秃发氏三兄弟依次在河湟地区经营南凉政权,其都城也几经迁转。

秃发利廘孤即位后,将都城迁往西平,其西平都城在今西宁市西郊古城台一带(引自崔永红《青海通史》)。

南凉政权的乌孤家族起源于鲜卑,鲜卑本是辽东北的部落,东汉以前依附匈奴,魏晋时期分为东部鲜卑(宇文部、慕容部)和西部鲜卑(拓跋部、秃发部、乞伏部)。

其中慕容部在伏俟城(青海湖西北),联合诸羌酋长,建立吐谷浑政权。

秃发部在曹魏时期迁入河西走廊和湟水流域,与汉族、羌族杂居,东晋时古城台与西宁民族文化历史■文/马婧杰·2013·01期在河湟地区建立南凉国政权,以今青海民和县史那村为都城,后迁都西宁。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十六国时曾为南凉国都,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河湟文化,使人感到神秘。

西宁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名城。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

西
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

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秦汉以后,羌人的势力逐日扩大。

东汉建安年间,在全城郡以西设西平郡,郡治在西都县,即现在西宁的前身。

隋唐前后的西都县,在我国中西交通线路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唐朝初年新开辟的一条与吐蕃联系的通道,就是以西宁为起点的。

当年文成公主、刘元鼎就是从这条道路进入西藏的。

文成公主还在日月山作短暂停留。

西宁正式命名是在元代初年,当时设置西宁州,属甘肃行省,随着元朝军队的进入,另有一些中亚人和西域人迁入,西宁慢慢变成了一个多民族居住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割宋元旧城之半,
傍湟水另建新城。

明清两代西宁城修建了孔庙,开始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辛亥革命以后,西宁成了马麟、马麒、马步芳等军阀统治的中心。

1928年,以西宁等七县设青海省,定西宁为省会。

西宁文化博大精深

西宁文化博大精深

西宁文化博大精深山人在发言中建城是万历五年(1577年)至1950年郁南县的县城,是郁南人的故都。

今天,我能有机会在这个郁南人的故都,在西宁甘棠书院旧址——建城镇委、镇政府谈西宁文化,我感到我面对的不仅仅是在座各位领导,似乎还要面对明清两代的父母官——知县大老爷们。

他们大多数是进士、举人出身,他们的文化水平远远在我之上,因此我有点诚惶诚恐的感觉。

曾有人问我:古代考上进士相当于现在考上本科吧?在这里,我真的要说:把古代的进士与如今的本科相比,那是对古代进士极度的不尊重!明清进士,一般是三年一考,每次考试,全国录取的人数只有300人左右,也就是说平均一年才100人左右。

如今的本科能与他们相比吗?不但清华北大的本科比不了他们,就是清华北大的博士研究生,恐怕也比不了他们。

说句不好听的,如今考上本科,即使是211的本科,也还不比不上古代考上秀才。

就拿我们西宁县来说吧,明清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西宁每届童试只能录取8名秀才,童试是三年两届,也就是说,三年才产生16名秀才,平均每年5名多一点。

如今我们郁南县每年有多少人考上211大学?而且,当年西宁的考生必须回到西宁参加县试,如果到别县参加,就是冒籍,是犯法的。

我们现在却有不少郁南人在外地名校上高中,参加高考,上线后不算郁南的人数!所以,对明清西宁的知县大老爷们,对这些中国文化的精英,我只有膜拜!闲话少说,言归正传,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漫谈博大精深的西宁文化》。

进士杨华春钦赐翰林院检讨匾一、何谓博大?第一,西宁文化包括西宁建县后的文化,也包括西宁这片土地上有史以来的文化。

具体地说,它包括70万年前的磨刀山旧石器时代文化,包括东西周时代的青铜文化,包括南越人、西瓯人、骆越人及汉代的乌浒人的文化,也包括瑶族人、僮族人的文化。

如果换一个分类标准,则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科举、教育、建筑、宗教、医学等等方面的文化。

第二,历史上西宁人撰写了大量的著作。

翻开民国二十六年《旧西宁县志·卷二十六·艺文志(一)·序目》,我们会看到西宁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部专著,其中诗集有32本,这些诗集中,最早的是宋代李熙载的《李熙载诗词集》。

家乡实地调研报告青海西宁

家乡实地调研报告青海西宁

家乡实地调研报告青海西宁青海西宁是我家乡,位于中国西北部青藏高原东北边缘的黄河上游,素有“天蓝、地绿、水秀、人美”的美称。

在家乡的实地调研中,我对西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调查。

下面将报告我的调研结果。

首先,西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这座城市周围山峦环绕,草原郁郁葱葱,气候宜人,空气清新。

在实地调研中,我到了素有“中华水塔”之称的青海湖。

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湖水碧绿清澈,周围山峦连绵,景色非常壮观。

在青海湖周边,还有壮丽的八宝山、神秘的珍珠湖等风景名胜。

这些美丽的自然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和游玩。

其次,西宁的经济发展迅猛。

作为青海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西宁在近年来发展迅速。

经过实地调研,我了解到,西宁的主要产业包括能源、化工、建材、食品加工等。

特别是能源产业,西宁是青海省唯一的石油、天然气和煤炭基地,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同时,旅游业也是西宁经济的重要支柱,随着游客数量的不断增加,旅游业的规模和质量也在不断提升。

再次,西宁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西宁是青海省的文化中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实地调研中,我亲自参观了青海省博物馆和西宁都城隍庙,了解了西宁的历史和文化。

西宁有着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包括藏族、回族、土族等多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和传统艺术。

在西宁的街头巷尾,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和交流。

最后,西宁的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不断完善,交通便捷,医疗和教育资源也日益丰富。

我在实地调研中了解到,西宁的居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也在不断提升。

综上所述,通过家乡实地调研,我对青海西宁的自然环境、经济发展、文化底蕴等方面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青海西宁作为我家乡的一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独特的文化魅力,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升。

青海西宁将继续发展壮大,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西北文学有关青海西宁虎台的报告(一)

西北文学有关青海西宁虎台的报告(一)

西北文学有关青海西宁虎台的报告(一)
西北文学有关青海西宁虎台的报告
背景介绍
•西北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青海西宁虎台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

虎台的历史意义
•虎台是历史上重要的官署建筑。

•虎台见证了西宁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虎台的建筑特色
•虎台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西北地区的建筑艺术特色。

•虎台的造型、比例和构造设计精巧。

虎台的文学价值
•虎台是西北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对虎台的描写。

•虎台的文学价值体现在其历史、建筑和地理环境的描写中。

虎台的保护与传承
•虎台作为文化遗产,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修复。

•虎台的传承可以通过推动相关研究和文学创作来实现。

结论
虎台作为西宁地区的重要文化景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和建筑特色,还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虎台,需要加强其保护工作,并鼓励相关创作者以虎台为题材进行文学创作,以增加人们对虎台的认知和关注。

以上是对西北文学有关青海西宁虎台的报告的内容介绍,按照要求采用了markdown格式进行排版。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历史中家乡青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历史中家乡青海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历史中家乡青海民族文化交流的调查与思考》2008211166 徐佳佳历史文化学院【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源泉,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精神基础。

青海历史悠久,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其渊源流长的历史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青海的文化就具有多元兼容、开拓奋进、与天地和谐的精神底蕴,很早就打上了多个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和交流的深刻烙印。

本文旨在试图阐述青海历史中各民族逐渐交流并融合的过程,从时间的角度来说明青海历史是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特质,并对其进行思考。

【关键字】青海历史文化【正文】从旧石器时代晚期起,在青海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就有人类繁衍生息。

可以说,从远古时期,青海的文化就具有多元兼容、开拓奋进、与天地和谐的精神底蕴,很早就打上了多个文化相互撞击、融合和交流的深刻烙印。

纵观青海的历史文化,继马家窑文化之后,缓缓进入的青铜器时代的文化先后有齐家文化、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

上述文化有的相互交叉,相互并存,关系密切,有继承,有融合,也有发展。

无论是视为先羌文化的马家窑文化和宗日文化、齐家文化,还是视为羌人早期文化的卡约文化、辛店文化、诺木洪文化,都是具有卓异风彩的远古文化。

这是青海不同文化相互交流的特质,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

青海最早的古老民族是羌人,羌人很早就居住在以青藏高原为基地的我国西北广大地区。

传说中的大禹治水,就是带领以西部羌人为主体的治水大军,导川凿山,自西而东循着黄河的走势东进中原的。

这次羌人伟大的治水工程不仅促成了中华远古各民族的大组合、大融合,而且促进了当时不同地区间文化的大交流。

夏、商、周时期,不断从青海等中国西部各地进入内地的羌人在我国古代历史舞台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与各王朝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同时,大量留居在青海高原及河湟故地的西部羌人继续保持与中原王朝早已存在的各种形式的联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宁历史文化调查报告
西宁是著名的高原古城,十六国时曾为南凉国都,迄今已有2100多年历史,延续至今的河湟文化,使人感到神秘。

西宁是黄河上游地区最大的城市,西北地区著名的历史名城。

西宁古称“湟中”,是一座具有2100多年历史的高原古城。

西
宁曾是西汉将军赵充国屯田的基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通衢、沟通中原与西部边地的重要城镇,也是历史上“唐蕃古道”必经之地。

今天的西宁市为兰青铁路终点、青藏铁路和青藏公路起点,依然是通往青藏高原腹地的交通要冲。

秦汉以后,羌人的势力逐日扩大。

东汉建安年间,在全城郡以西设西平郡,郡治在西都县,即现在西宁的前身。

隋唐前后的西都县,在我国中西交通线路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唐朝初年新开辟的一条与吐蕃联系的通道,就是以西宁为起点的。

当年文成公主、刘元鼎就是从这条道路进入西藏的。

文成公主还在日月山作短暂停留。

西宁正式命名是在元代初年,当时设置西宁州,属甘肃行省,随着元朝军队的进入,另有一些中亚人和西域人迁入,西宁慢慢变成了一个多民族居住区。

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6年),割宋元旧城之半,
傍湟水另建新城。

明清两代西宁城修建了孔庙,开始注意发展文化教育事业。

辛亥革命以后,西宁成了马麟、马麒、马步芳等军阀统治的中心。

1928年,以西宁等七县设青海省,定西宁为省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