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查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
查报告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调研报告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包括很多方面,其中主要有传统节日,传统习俗,传统文学等。而近年来,由于我国改革开放的程度的不断加深及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的思想在迁移默化中改变。西方文化不断传入我国,并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喜爱,我国的传统文化却在慢慢被侵蚀,大量传统文化流失。尽管我们口头上呼吁大家要注重中国传统文化,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西化现象在现今社会似乎愈演愈烈,传统文化是否还能在日益激烈的文化竞争中依然挺拔,学校又该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些都值得我们深思。
作为社会未来的中坚力量,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态度相当重要。传统文化离不开学生,传统文化的弘扬、发展,更少不了学生的参与。下面我们主要围绕校园传统文化缺失的表现和原因进行调查、分析和思考。
一、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往往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却是很多学生传统文化意识的淡薄,在历史文化常识方面的无知,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漠然处之的现象也并不鲜见。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局面
学生自身问题:
1.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和重视不足。他们是学英文、吃汉堡、看大片、玩电脑长大的。这些独生子女“唯我独尊”,对于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深受西方现代文明的影响,对于西方文化充满了向往。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中秋、清明等民族传统节日的兴趣日趋淡漠,而对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十分熟悉。年轻一代对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
节日渐渐没兴趣了,认为这些节日土气、不够时尚,反而对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等一些节日兴趣浓厚。
2.“功利主义”的影响。
现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价值观正受到严重的冲击,社会浮躁、急功近利,一切必然影响到学生。现在的教育也深受其害,功利主义严重,一切以应试主义教育为核心。而传统的人文精神意注重个人品性的修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是隐性的、长久性的。但是,一些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学生看不到传统文化的长久益处,甚至放弃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只注重学习知识与技能。
3、社会环境的影响。现代社会的媒体及通讯方式与以往大不相同,信息传播的方式多样化,传播的速度也快。铺天盖地的西方文化对社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影响。可以说校园是整个社会的缩影,整个社会受西化文化的影响,一切必然在学生身上呈现出来。
学校存在的问题:
1、课堂教育是大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获得传统文化和历史知识的途径和方式很多,如课堂教育、课外阅读、媒体、课外辅导和课外活动等,但课堂是实施传统教育的最重要的地方。学校没有传承古老的教育方式,而完全照搬了西方教育方式。幼儿园和小学,本来应该培养孩子行为规范及道德规律为主,现在却以学习技能为主,导致传统文化教育错失了主阵地。
2、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学校以应试教育为导向,偏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点的灌输,单纯地让学生记忆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缺少对传统文化蕴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深入挖掘和宣讲。失去了传统文化应有的教育作用,也不注重传统文化本身的魅力。
3、是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不足。学校对教育内容缺少系统规划,对教学内容缺乏整体设计。往往是各自为战,课内课外无法衔接,教育内容碎片化、教学设计随意化现象,大大降低了教学效果。
4、教育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方式方法单一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老师采取的方式大多是讲解加背诵,学生感觉枯燥乏味。
5力量单薄,学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主体还是教师、场所还局限在校园、手段还主要依赖于课本,缺少应有的全社会参与的氛围,效果很差。
二、关于更好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
针对学生对传统文化态度的现状与问题,对于如何对大学生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根据我们学校的教育实践尝试,我们提出如下对策和建议:
1. 多途径、多形式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让传统文化走进进校园。最大限度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共同让更多的青少年了解、学习并喜爱上传统文化,不断夯实文化根基。
2、以传统文化精神为核心,遴选出传统文化教育的系列内容,开设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
3、成立编纂机构,编写适合学校实际的传统文化教材教材。建议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才把传统文化编写成更吸引学生的文化形式,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3.举办校园读书活动,开展“诵中华经典”活动。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设经典文化氛围。通过建设、绘制文化长廊、文化墙,让墙壁“说话”,让文化上墙,潜意默化地影响学生。
5、创新形式,通过各种展演活动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
创新活动形式,用新的形式加大传统艺术的宣传传播比如将《三字经》、寓言、成语故事等改编用短剧、歌舞等学生喜欢的形式来呈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也不管采用哪种形式,接受传统文化都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功利思想是错误的,速成手段也行不通,我们认为,慢慢熏陶、长期浸染,才是传统文化教育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