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运行机制研究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及运行机制
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式和运行机制是指推动技术创新的力量和机制。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动力模式和运行机制:
1. 市场需求驱动:市场需求是一种重要的动力,它能够促使企业和研发机构不断改进和创新产品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通过市场竞争和消费者反馈,企业可以获取对市场需求的洞察,并进行技术创新以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2. 技术推动:技术推动是指先进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催生了新的技术创新。
新的科学发现、工程实践和技术突破,能够激发人们对技术创新的兴趣,并推动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3. 政府引导:政府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通过出台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和创新平台等手段,引导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政府的引导可以促进创新投资、加强科研合作、培育人才等,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必要的支持和环境。
4. 开放创新:开放创新是指通过合作、共享和开放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发展。
开放创新模式强调跨组织、跨行业和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通过共同研发、知识共享和资源整合,加速技术创新的速度和规模。
5. 社会需求导向:社会需求导向是指技术创新应当以解决社会问题和提升社会福祉为目标。
社会对于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医疗健康等方面的需求,可以成为推动技术创新的重要动力,并激励科学家和企业家寻找创新解决方案。
这些动力模式和运行机制通常相互交互作用,共同推动技术创新的发展。
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可能更倾向于某一种或几种动力模式,但多数情况下是综合运用这些动力来推动技术创新的进程。
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分析
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分析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科技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研发机构在面对变革和挑战时已经显现出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运行机制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求。
为了更好地推动科技创新、提升研发效率、培养高层次人才等目标,探讨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是当务之急。
随着国家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已成为各地政府和企业关注的焦点。
如何有效搭建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为科技创新提供稳定的支撑和保障,已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分析,我们将深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运行机制以及建设策略,为推动我国科技创新提供可行的方案和建议。
1.2 问题提出在当前科技发展的快速推动下,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日益受到重视。
在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将从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分析、运行机制分析以及建设策略探讨等方面展开研究。
问题提出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一环。
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过程中,由于涉及到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资源整合等诸多方面,会面临诸多挑战和困难。
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研发机构的运行效率和创新能力,是当前急需探讨的议题。
我们需要深入剖析这些问题的本质,找出解决之道,为新型研发机构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与建设策略,分析其特点及优势,并提出相应的管理机制设计和人才培养引进机制建设方案。
通过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我们旨在为政府和企业提供更加有效的运作模式和发展策略,促进科技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索新型研发机构的优势所在,加强对其建设策略的重视,为未来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不断完善与提升。
2. 正文2.1 新型研发机构的特点分析新型研发机构相较传统机构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特点:1. 创新性强:新型研发机构注重创新性,鼓励员工提出新颖和前瞻性的研究方向,打破传统的研发思维模式,促进科技成果的产出和转化。
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机制范文
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机制范文技术创新中心是指为促进科技创新和转化而设立的机构,其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组织架构,技术创新中心通常设有理事会、专家顾问委员会、管理团队等组织架构。
理事会负责制定中心的发展战略和重大决策,专家顾问委员会则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咨询意见,管理团队负责具体的日常运营管理工作。
2. 人才队伍,技术创新中心需要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包括科研人员、项目经理、市场营销人员等。
这些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创新意识、团队合作能力和市场营销技能,以推动中心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3. 资金支持,技术创新中心通常需要依靠政府资金、企业赞助、科研项目资助等多方资金支持。
建立健全的资金管理制度和项目评审机制,确保资金的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是技术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创新项目管理,技术创新中心需要建立科学的项目管理体系,包括项目申报、评审、实施、验收等环节。
要注重项目的前瞻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加强项目间的协同与整合,提高项目的科技成果转化率。
5. 技术成果转化,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还包括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中心需要建立科技成果孵化基地、技术转移中心等机构,提供技术转化、产业化的全程服务,推动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6. 制度建设,技术创新中心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包括财务管理制度、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科研成果评价制度等,以规范中心的运行行为,提高管理效率和科技成果转化效益。
总的来说,技术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涉及组织架构、人才队伍、资金支持、项目管理、技术成果转化和制度建设等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和完善,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
产学研纵向合作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在 调研 分 析 的基 础 上 , 盟制 定 了《 炭 开 发 利 联 煤 用 技 术创 新 战 略联 盟技 术 创新 项 目管理 暂 行 办 法 》 、
员 会 为理 事会 咨询 机构 ,办公 室 为 理事 会 的常设 执
学 研 结合 工作 协 调 指导 小 组 ,共 同 推进 产 学研 结 合 新 机 制 和新模 式 的探 索 ,构建 产业 技 术 创 新 战 略联
盟 的试 点工 作 。
鉴 于神 华 集 团作 为 我 国煤 炭行 业 的领 军企 业 和
第 9卷 第 5期
V o I_ N O . I 9 5
2 1 年 1】 (1 ) (月
o 盟运行机制研究
刘 斌
( 砷华集例有限责任公 刮科技发展部 , 北京 ,0 ( ) 10 …
摘
要 : 以神 华集 团牵 头组 建 的“ 炭 开发 利 用技 术 创 新 战略联 盟 ” 学研 合 作 成功 案 例 为基 础 , 煤 产
进 一 步理顺 了联 盟科 技创 新项 目的运行 机 制 。 24 联 盟机 构 的专职 化建 设 . 依 托牵 头 单 位 , 盟办 公 室独 立 设 置 , 联 直接 接 受
由神华集 团作为牵头单位 ,在各发起单位 自 愿 结 合 的基础 上 , 订并 签 署 大联 盟协 议 , 立 以潜在 制 建
市 场 为平 台 、以技 术需 求 为 导 向 、以合 作 共赢 为纽
带、 以战略联盟为保障的长期合作关系。在大联盟协 议 的 前提 下 ,各 小 联盟 可 以根 据 技 术创 新 攻 关 方 向
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
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运行机制研究可以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地理集聚效应:区域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地理集聚效应,即相关企业、研究机构和产业链各环节的集聚。
这种地理集聚可以促进知识流动和创新合作,形成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2. 技术外部性:区域内企业之间的技术创新活动可能会产生技术外部性,即一家企业的技术创新对其他企业产生积极的影响。
技术外部性可以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增强企业的创新意愿和创新能力。
3. 创新网络: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还需要创新网络的支持。
创新网络是指一系列研究机构、企业和政府部门之间建立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关系。
通过创新网络,各相关方可以共享资源、共同创新,促进区域技术创新的发展。
4. 政策环境:政策环境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建设科技创新平台等方式,为区域技术创新提供有力支持。
5. 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是推动区域技术创新的关键要素。
优秀的人才和知识资源需要在区域内进行流动和转移,以促进技术创新的形成和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这些方面,可以揭示区域技术创新的形成机理与
运行机制,为加强区域创新能力和推动经济发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政策支持。
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分析
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们对创新能力的不断追求,新型技术研发机构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本文旨在分析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及建设策略,并提出一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具体参考方向。
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应该是以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
其具体运作模式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 以创新为中心,注重核心技术研发和创新。
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有独立的研发课题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培育和孵化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新技术。
2. 以市场为导向,注重实际运用和市场竞争。
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根据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进行技术研发和产品开发,同时注重产品的实际运用效果和市场竞争力。
3. 以成本效益为基础,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平衡。
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根据投入产出比例,合理规划研发预算和资源配置,同时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策略应该基于国情和市场需求,同时注重制度创新和人才培养。
其具体启示如下:1. 制度创新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关键因素。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行政机制,建立一套灵活、高效、透明的研发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2. 人才培养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基础保障。
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的过程中,应该注重人才队伍的培训和引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高技能、国际视野的高素质人才,为企业的长期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3. 重视市场营销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关键要素。
新型研发机构应该注重市场调研和市场营销,确保产品的研发与市场的需求紧密相连。
4. 产业合作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重要途径。
新型研发机构应该开展多层次、多领域、多角度的产业合作,加强与国内外企业和产业链的联系,为企业实现更快、更好、更稳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总之,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需要充分发挥人才、资金、市场和制度等要素的作用,建立以创新为中心的运行机制,注重市场导向和成本效益的平衡,为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做出积极的贡献。
企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示我们要注重对更高一层创新系统提出规范和要求、 同一 层次 子系统 之 间的相 互作 用 以及来 自更低 一层 创新 系统 的支持 。企业 创新 系统层 次 l 生意义 还在 于: 为更 好地指导 企业创新 , 须对企业 创新 系统 的内 就必 部结构 和层次 有一个 比较清楚 和深 入的认识 , 帮助认 识企 业创新 的“ 木桶效 应”明确企 业创新 的着力点 。 ,
3 业技术 创新系统 运行机制 企 子 系统的划 分为进 一步 分析带 来方 便 ,但 系统
… … … ……暮… 一… 一 ~ … 一 ~… —
…
匝堕
… … … —. . … … … … . ~
高 新 技 术
Ci w enoea o c ha e T h li d rus nN c ogsnPd : t
企业 技术创新 系统运行机制研究
江 兵 王 临琳 卞 士 郭
பைடு நூலகம்
( 合肥 工业大学管理 学院 。 安徽 合 肥 2 0 0 ) 30 0
摘 要: 从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 因素 出发 , 通过 建立企业技 术创新 系统结构模 型 , 获得企业技术创新各 子 系统的划分及其相 互关 系的认 识 , 进而在统一 的理论 框架下 , 阐释 了企业 内部技 术创新 系统 中, 别以企业激励 、 术开发 和项 目管理 决策 为主要功 能的企业技术创 新 系统 分 技 运 行机制 , 示 出相应的反馈回路及其相 关要素之 间的互动关 系。 揭 关 键 词 : 业技 术 创 新 系统 ; 构 模 型 ; 行 机 制 企 结 运
1 引言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 自主创新能力, “ 建设 创新型国家, 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 是提高综合国 力 的关键 ”明确 要求 “ 快建 立 以企 业 为主 体 、 场 , 加 市 为导 向、 研相 结合 的技 术创 新体 系 , 产学 引导 和支 持 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 化” 并将其放在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八个 , 着 力点之首 。因此 , 业技7 企 } 惭 系统 建设 和有效运 行是我国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经济的重要课题。 技术 创新 泛指一种新 的思想 的形成 、 得到利用 并生 产出满 足市 场用户需要 的产 品的整个 过程 q 业技 术创新 。企 是指 企业 获取 并应 用技 术成 果 , 发新 产 品和新 工 开 艺 , 市场需 要并 创造 市场 需求 , 而得 到更 大 的 满足 从 效益 的创造 l 生活动。企业 技术创新 需要— 个系统 , 企 业技术 创新 系统就 是一 个企业 中与技术 创 新活动 及 创新资源的配置和利用相关的各种要素相互作用共 同构成的促进企业技7 U 新的有机体。 企业技术创新 系统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 这种机制就 是企业技术 创新 系统运行机 制 。 本文 从企 业技术创 新 影响要 索人手 ,通 过建 立企 业技术 创新 系统 结构 模 型, 明确企业技术创新各个子系统的划分和主要的反 馈回路 , 阐述子系统 之间及各 子系统 内部要 素之 间的 相互关系 和作用 。 2 企业技 术创新 系统结构 企业技 术创新 系统 组成要 素及 相互关 系 称为企 业 技术创新 系统结构 , 它是分 析企业 技术创 新系统 运 行机制的内在根据。为此 ,本文运用解释结构模型 IM来描述 企业技 术创新 系统 结构 。 S 从 企业技 术创新 影响 要素 出发 ,总结 归纳 出企 业创 新系统构成 要素及要 素 间直接影 响关系阁。 运用 IM 技术得 到企业 技术 创新 系统 结构 模型 ,见 图 1 S 。 它是 由以企 业为 主体 的企 业内部 子系 统和 由企 业外 部环境要素构成的外部支持子系统 , 包括政府支持子 系统 、 中介服务子系统 、 创新资源子系统、 创新环境子 系统、 宏观经济子系统和大学与科研机构子系统等构
宝钢中央研究院创新战略与运行机制研究
宝钢中央研究院创新战略与运行机制研究对世界产业和科技发展的研究表明,大企业研究院从崛起之日起就已成为世界发明创造的核心机构,成为技术创新、原始创新的主体之一。
它们不仅是新技术的需求者,同时也是新技术的最先捕获者、新技术发展的倡导者、新技术开发的主要出资人和发明者。
《宝钢中央研究院创新战略与运行机制研究》一文,以宝钢中央研究院为研究对象,重点剖析其功能定位、创新战略和运行机制,对于相关政府部门和一些大企业研究院的建设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自1999 年以来,上海宝钢组建创立了中央研究院,旨在主攻未来3-5 年的前沿技术、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谋求创造更多拥有知识产权的原创性研究成果及其高端产品,大幅度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未来若干年内跻身世界500 强。
课题组剖析了建立以来宝钢中央研究院的创新战略与运行机制,对研究院的功能定位、技术创新战略、运行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明晰的机构定位(一)机构的功能大企业建立研究院,是公司生产规模与产品技术达到较高发展阶段的内在需求与必然趋势。
这种内在需求决定了它的功能职责:(1)必须解决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问题。
大企业只有拥有知识产权,别人难以模仿、并在市场上创造高附加值的专利技术与高端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2)必须解决企业未来的技术进步。
做好前瞻性研究,攻克未来3-5 年的超前技术、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才能确保企业的持续发展。
(3)必须使技术创造价值。
即让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转化为持续性超额利润流。
宝钢中央研究院正是以第一、第二功能职责,明显区别于一般企业的产品开发机构;以第三功能职责,明显区别于大学和社会科研院所,从而显示出自己的独特功能与地位。
(二)机构的定位宝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年产钢2000 万吨,销售收入突破1100亿元,世界钢铁企业排名第五,被国际钢铁权威咨询机构WSD 评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之一。
未来宝钢将成为世界一流的钢铁精品基地和钢铁核心技术开发基地。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科技创新平台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随着全球科技创新的加速发展,高校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承担着推动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构建和完善科技创新平台成为了当务之急。
本文将探讨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与运行机制,并提出一些改进与优化的建议。
一、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1.明确目标与定位: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构建需要明确其目标和定位,确定其服务的对象和范围。
不同学科领域的科技创新平台目标和定位有所差异,如人文社科研究平台注重理论研究和社会影响力,工程技术研究平台注重技术创新和产业转化。
2.整合资源与建立合作机制:高校可整合校内外相关科研资源,包括人才、设备、实验室等,并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等建立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
3.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支持: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基础设施支持,包括实验室、科研办公空间等,并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和人才培养计划,以激励和支持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动。
4.强化团队建设与沟通协作:高校科技创新平台需要建立有效的团队管理机制,培养和引进高水平的科研团队,并鼓励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与交流,以促进创新和跨领域研究的产生。
二、高校科技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1.科研项目管理: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建立科研项目管理机制,包括项目申报、审批、执行和结题等环节。
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管理和监督,确保项目的进展和成果符合科研目标,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和推广。
2.人才培养与激励: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注重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的建立。
通过提供丰富的培训课程、学术交流和科研经费支持,激励科研人员主动投身科技创新,并通过评奖、晋升等方式,对取得突出成果的科研人员给予公开的表彰和奖励。
3.知识产权保护与转化:高校科技创新平台应关注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转化。
加强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申请和管理工作,建立专业的知识产权团队,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产业技术创新联盟运行机制研究
径 。一般 来说 , 系统 动力学适 合处理周 期 联盟运行 中不 能控制 和改变 。因此 , 本文 随 着 联 盟 的运 行 而发 生 改 变 。 根 据 以 I : 分 性、 长期性 、 数据相对缺乏 以及复杂的高阶 将机制因素划入系统边界 内, 将 环境 、 政策 析 , 本 文 构 建 了 产 业 技 术 创 新 联 盟 运 行 的 非线性 等四种 问题 。
采 用 系 统 动 力 学 分 析 其 内 部 结 构 及 其 关 稳 定 性 所 产 生 的 影 响 , 从 而 为 维 持 及 增 强 合适 的联盟 伙伴 , 才能进行顺 利的交 流 和 系, 以构 建 运 行 机 制 。 力; 互动性模块是联盟运行管理 的重点 , 处
系统动 力学 应用 的可行 性分 析
运行 过程动 态变化 的特点 。同时 , 由于 产 之 , 系统 是 相互作 用 的诸 单元 的复合 体 。
业技 术创新 联盟影 响因素大 多难 以量 化 , 产业 技术创 新联盟是 由企业 、 高校和科 研
没有 历史数 据可循 。因此 , 对产业 技术创 院所 、 政府 、 金 融机 构或中介组织等多个异
新 联 盟 运 行 机 制 的研 究 需 要 采 用 动 态分 析 质性组织 构成 , 以 自身利益需要为基础 , 以
方法 , 并对数据具有一定包容性 , 而系统动 提升产业 技术创新能力为 目标结合而成 的 力学模拟仿 真 , 能很好 处理这 种行为 随时 集合 体。联盟的任何一个阶段 出现 问题或 问变化 的复杂系统 。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研究【摘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研究,旨在探讨如何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在本文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详细探讨了其构建和运行机制,并分析了影响因素。
最后通过实践案例分析,进一步验证了研究结论。
在本文强调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重要性,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最终对全文进行总结。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建设和完善提供参考,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构建、运行机制、影响因素、实践案例、重要性、建议、展望、总结1. 引言1.1 研究背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之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驱动力。
而大学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如何有效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当前的高等教育体系中,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运行存在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传统的教育模式难以满足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相关政策法规不完善等问题日益突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构建健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是当务之急。
本研究旨在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进行深入探讨,分析其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探讨其重要性并提出建议。
希望通过本研究能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构建与运行机制,从而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具体目的包括:一是深入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在当前高校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提供理论指导;二是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为搭建有机的教育系统提供参考;三是研究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揭示教育过程中的有效管理和激励机制,为提高教育质量和效果提供保障;四是探讨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生态系统运行的因素,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五是通过实践案例分析,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为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
宁夏科技创新管理运行机制相关问题研究
位 难 以确 立 , 产学研结 合不 够紧密 , 一 些 科 技 资 源 配 置
改 革开放 以来 , 为了解 决科 技 与经济 “ 两 张皮 ” 的
问题 , 科 技 体 制 开 始 了 以促 进 科 技 与 经 济 有 机 结 合 为 特 征 和 目标 的 改革 进 程 。根 据 中央 有 关 科 技 体 制 改革 的精 神 , 2 O世 纪 8 O年 代 初 宁 夏 开 始 科 技 体 制 改 革 的探 索 工 作 。在 运 行 机 制 上 改 革 了 科 技 拨 款 制 度 , 实 行 院 所长负责制 , 鼓 励 科 研 院所 与 企 业 建 立 各 种 形 式 的 联 合和合作 , 鼓励科研机构 开发研 究成果 向科工 贸 、 科 农
加 快 国家 创 新 体 系 建 设 的 意 见 》 , 明 确 提 出 进 一 步 推 进
科 研 院所 和 高 等 学 校 科 研 体 制 改 革 , 确 立 企 业 在 技 术
创新 中的主体地 位 , 建 立 适 应 不 同 类 型 科 研 活 动 特 点
的 管理 体 制 和运 行 机 制 。科 技 创 新 管 理 体 制 与 运 行 机 制 的 重构 已 成 为 当 前 提 升 科 技 创 新 能 力 的 重 大 任 务 。 随着科技体制 改革 的深 入 , 宁 夏 的 科 技 创 新 取 得 了 一 定成绩 , 但当前科技创新 面f 临着 新 情 况 , 重 大 科 技 成 果 的诞 生 需 要 跨 行 业 、 跨 部 门、 跨 学科 、 多 元 主 体 的 网 络 式合作 , 科 技 创 新 管 理 过 程 需 要 调 动 各 级 管 理 者 的 参 与 热 情 。而 各科 技 创 新 管 理 主体 还 存 在 老 的体 制 机 制
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与机制研究
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与机制研究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高等教育机构被寄予了更多的期望,要求他们不仅能够传授知识,还要能够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
为了更好地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或者加强创新中心的建设。
本文将研究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和机制,探讨如何通过改进这些模式和机制来提高创新中心的运行效果。
一、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在学术界和实践中,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传统模式和开放模式。
传统模式是指创新中心在组织形式上相对封闭,主要由高校教师和学生组成,以高校内部资源为依托进行研究和创新活动。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资源控制相对容易,高校可以更好地利用自身的教育和研究资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然而,传统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资源有限,创新活动受到了学科专业的限制,难以与外部创新资源和需求进行有效对接。
开放模式是指创新中心充分利用外部资源,与企业、科研院所、政府等相关方建立合作关系,形成一种开放的创新生态系统。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能够获得更广泛的创新资源,提高创新活动的质量和效率。
开放模式还能够促进高校与社会的深度融合,加强产学研合作,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然而,开放模式也存在一些挑战,如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如何确保安全性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等。
二、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高校创新中心的运行机制是保障创新中心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
它涉及到组织架构、成员选拔、项目管理、评估激励等方面。
首先,组织架构是高校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的基础。
一个良好的组织架构应该具有明确的职责和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
例如,设立创新中心的机构应该明确定义中心的任务和目标,并划分出相应的职能部门和岗位职责,确保创新中心的工作能够有序进行。
其次,在成员选拔方面,应该注重多元化能力的培养和培训。
高校创新中心应该吸引具有各类背景和专长的成员,包括教师、学生和外部专家等。
通过给予他们一定的培训和引导,提高团队的创新和协作能力,推动创新中心取得更好的创新成果。
镇江市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理与创新机制研究
界 各地 , 其创 新 的知识 也 为世 界各 地 的企 业 提供 知识
1 2我 国产业共 性技 术创新平 台建设 所面临的挑战 来 源 。 随着 通讯技 术 的发 展 , 知识 的流动 更为 方便 、 使
( ) 研 院所 转 制 导致 共 性 技术 供 应 不 足 , 得 快捷 和廉价 , 而为 知识 的转 移 和获 得 提供 了有 利 的 1科 使 从 共 性 技 术 的组 织 和 研 发在 一 段 时 间 内处 于 空 白或 缺 条件 。
di Qt
-
一
( ) 产学 研 ” 1“ 共性 技术 创新 平 台的提 出 。政府 将 对共 性 技术研 究 的支 持作 为一 种政 策 工具 , 府关 注 政 上式 即为开 放系统 中平 台的知识转 移模 型 。由该
的焦点 是 基 础 性 的研 究 开 发 活动 的基 础设 施 的供 应 模 型可知 : 知识转移 曲线呈 现为 S曲线 , 这个 S型 曲 且
( ) 究 型大学 在 基础 研究 方 面 的能力 未 能得 到 和 应用 者 一 方 , 系 统 域 内有 关 企 业 、 校 和科 研 院 4研 是 高
充分 利用 。 目前高 校每 年大 量 的科研 成果 实 际转化 为 所 功能 和价值 的必 然要 求 。
生产 力 的还不 到 3 %。 0 13基 于“ 学研 ” - 产 合作 的共 性技 术创 新 平 台建设
创新 打下 了一个 坚 实 的基础 。然 而 我 国 目前 依 靠 政
( ) 产学 研 ”共性 技 术创 新 平 台的组 成 主体 分 2“
府、 高校 、 企业 任何 一方 单独 进行 共 性技 术 的研 发 , 实 析 。在 “ 产学研 ” 作 中 , 府 、 业 、 学 和科研 院所 合 政 企 大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现代科学正向着高度分化的趋势快速发展,各学科、各技术领域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新兴学科不断涌现。现代科学的这些特点使得科研活动日益群体化、规模化,逐渐演变成为一种跨学科、多人员参加的集体性协作性活动。科研活动的社会化和规模化,要求高校的学术人员采取一种强调群体协作的内部学术组织形式,而大学组织的松散性以及学科的多样性和集中性也为建立这样的学术组织提供了充分的条件。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即是在这种形势下应运而生了。
第五部分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之上,统筹考虑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存在的问题、原因以及国内外优秀团队的建设经验,初步构建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机制体系。第六部分根据前几部分的理论及实证分析,针对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与建议。
第一部分为绪论,提出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即现代科学高度分化而又交叉融合的发展趋势以及我国高校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历史使命,并由此提出了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为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及其运行机制的基本理论研究,系统阐述了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内涵、特征、组成要素、组织结构、生命周期以及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的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团队运行的环境以及影响团队运行的相关要素。第三部分为现状研究,通过对6所高校19个样本团队的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总结出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的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第四部分为案例研究,通过对剑桥大学卡文迪什实验室、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华中农业大学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及湖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四个科研创新团队的深入研究和系统分析,总结、归纳出它们各自的成功经验,从中探索有利于我国高校科研创新团队运行机制建设的路径。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基于“官产学研中金”战略联盟的视角
T 点 指 出该 战略 联 盟 是 通 过人 才 流 、 资金 流 、 术 流 、 识 流 、 资 流 、 息 流 的投 入 , 领 导 机 制 、 入 机 制 、 益 机 制 、 技 知 物 信 在 投 利 信
任机 沟 以 龙 技 制 、 通 机 制 和 人 才 激 励 机 制 的 共 同作 用 下 , 政 府 主 导 型 、 头企 业 主 导 型 和行 业 协 会 主 导 型 三 种 为 主 要 构 建 模
第 1 O卷 第 1期 21 O O年 1月
V 0 . O,N o 11 .1
J n 2 1 a ., 00
专业镇技术创新平台构建模型及运行机制研究
— —
基于“ 官产 学 研 中金 ’ 略联 盟 的视 角 ’ 战
余 忠 ,石 德 金 ,邓 燕 雯 ,赛 长 来
( 建农林 大学 经济与管理学院 , 州 此 , 加快 专业 镇技 术
创 新 平 台 的 构 建 及 发 展 就 显 得 十 分 重 要 与 紧 迫 。 查
阅现 有文献 资料 发现 , 官产 学研 中金 ” 从“ 战略联 盟 的 角度 系统研 究专 业 镇技 术创 新 平 台构 建 的较 少 。为
得 的伟大成 就证 明 , 学技 术进 步 和创新 是促 进经 济 科 增长 的关键 因素 。加快 专业 镇 ( ) 济 的发展 , 乡 经 也要
紧紧抓 住科 技创新 这个 “ 牛鼻子 ” 通 过构 建专业 镇 技 ,
术 创新平 台这 个重 要载 体 , 动专 业镇 建立 产学研 创 推 新体系, 解决 产业关 键 共 性 技 术 难题 , 高 中小 企 业 提 自主创新 能力 , 促进 产 业 结 构 优化 和产 业 集 聚 , 终 最
有所 裨益 。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与运行机制研究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技创新已逐渐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动力,尤其在当前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加快科技创新成为了应对挑战和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手段。
因此,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成为了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科技创新的基础,包括理念、制度、组织、人才、环境等方面的建设。
在建设科技创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工作。
1.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政策引导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需要有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明确的政策引导。
政府应制定科技创新发展规划,明确科技创新的方向、目标和路线图,完善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为科技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持。
2.完善组织机构,提高协同效率科技创新需要多方合力,因此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过程中,需要完善各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增强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合作与协同。
建立跨部门的科技创新协调机构,加强科技资源和人才的共享与交流,提高协同效率,全面促进科技创新的发展。
3.重视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基础,推进基础研究,培养优秀人才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
政府需要加大投入,建立稳定长效的基础研究机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强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二、科技创新运行机制科技创新运行机制是保证科技创新的顺利运行和发展的重要保障,主要包括市场机制、技术引进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和财政金融支持机制四方面。
1.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市场的供需关系推进技术创新。
具体来说,可以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提高科技创新的效益;同时,扮演科技问津的中介平台也需要在市场机制上下功夫,有针对性地整合和企业合作,引进高科技优质技术资源和资金。
2.技术引进机制不同于技术自主研发,技术引进机制是指借助市场机制和国际合作引进现有技术。
有效实施技术引进机制有利于加快科技进步的步伐和提高科技创新的速度,更易于在经济上实现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
资源型城市技术创新及运行机制研究
( 中国矿 业大 学管理 学院 ,江 苏 徐 州 2 1 0 ) 2 0 8
摘 要 : 文介 绍 了 资 源 型 城 市 技 术创 新 体 系 概 念 和 内涵 ,分 析 了 现 阶 段 技 术 创 新 体 系存 在 的 问题 , 本
在 此 基 础 上 ,构 建 了 资 源 型 城 市 技 术 创 新 体 系 的 框 架 及 其 流 程 结 构 ,并 深 入 探 讨 了 其 运 作 模 式 及 运 行 机
Ab ta t Thi a r sr c : s p pe ,on t s n r ducn fc c pton a o ot ton o s ur e ba e Ciis heba eofi t o i g o on e i nd c nn a i fRe o c - s d te
维普资讯
第1 7卷 第 2 期
20 0 8年 2月
中 国 矿 业
CHI NA I NG AGAZI M NI M NE
VoI 1 . 7,N o .2 Fe ua y 2 8 br r 00
资 源型 城 市技 术创 新及 运 行 机 制 研 究
Te h o o ia n o a i n S s e ( c n l g c lI n v to y t m RCTI S)a d a a y i g t e f w f n n lzn h l o o RCTI S,f rt efr tt o h is i ,c n t u t d me o s r c e
nim s
资 源型城 市是 依托 资 源开 发 而兴建 或 发展 起来 的城 市 。据不 完全 统计 ,资源 型城 市数 量 约 占全 国
的创 新 体 系问题 有待 进一 步研 究 [ 。国 内对 城市 技 4 ] 术创 新 的研究 仍 处于 起步 阶段 ,对 资 源型城 市技 术 创新 的研 究 较少 ,其 中 ,钱 勇指 出 ,建 立与 完善 区 域创 新 系 统 ,是 资 源 型 城 市 产 业 转 型 的 必 由 之 路[ ;常 瑛则 提 出 了完 善 大庆 市科 技创 新体 系 的设 5 想[ ;王 元月 等构 建 了资 源型城 市 技术 创新 系统 框 6 3 架[ 。这 些研 究 已论证 了资源 型城 市建 立创 新体 系 7 3 的必 要性 ,并 初 步构 建 了系统 框架 ,但 缺乏 对创 新 体 系运作 流程 及具 体 的运 行机 制深 入探 讨 。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研究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运行机制研究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我国的新型研发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型研发机构以其独特的运行机制,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束缚,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的活力。
那么,这些新型研发机构究竟是如何运行的呢?新型研发机构通常具有多元化的投资主体。
与传统的由政府单一投资的科研机构不同,新型研发机构的资金来源更加广泛。
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等都可能成为其投资者。
这种多元化的投资结构,不仅为机构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保障,还使得各方利益得以紧密结合。
例如,企业的参与可以使研发成果更贴近市场需求,提高成果转化的效率;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加入则能带来丰富的科研资源和人才优势。
在组织架构方面,新型研发机构往往采用灵活高效的模式。
它们摆脱了传统科研机构繁琐的层级结构,采用扁平化的管理方式,减少了决策的中间环节,提高了决策效率。
同时,新型研发机构还注重跨学科、跨领域的团队组建,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这种组织架构有利于激发创新思维,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技术发展的需求。
人才是创新的核心要素,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管理上也有着独特之处。
它们不拘一格地吸引各类人才,既包括科研领域的顶尖专家,也包括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才和擅长市场运营的管理人才。
在人才激励机制上,新型研发机构通常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酬待遇和丰富多样的激励措施,如股权激励、项目奖励等。
这有助于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工作中。
在研发模式上,新型研发机构强调以需求为导向。
它们紧密围绕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关键共性技术攻关。
同时,新型研发机构还注重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研发项目。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实现科研与产业的无缝对接,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产业化水平。
此外,新型研发机构在成果转化方面也有创新之举。
它们不仅注重技术的研发,还积极搭建成果转化平台,为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金融促进技术创新市场化工具运行的机制研究
信 贷 资 金 。银 行 信 贷 支 持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与 政 府 承 担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部 分 风 险 相 互 结 合 , 在 很 大 程 度 上 推 动 可 创 新 工 具 的市 场 化 运 行 。 本 文 主 要 研 究 银 行 作 为 一 种 经 济 制 度 背 景 下 形 成 企 业 技 术 创 新 市 场 化 运 行 工 具 的
第2 卷 第2 期 8 0
2 年 1 月 01 1 0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 1 8No 2 b . .O 2
0 c . O1 t2 1
Sce e& Te hn og P og es ndPo iy inc c ol y r r sa lc
金 融 促 进 技 术 创 新 市 场 化 工 具 运 行 的 机 制 研 究
一
政 策 执 行 报 告 显 示 , 国 银 行 贷 款 所 占 比 重 高 达 我
8 . , 债 为 1 . , 业 债 为 1 1 , 票 为 5 29 国 O8 企 . 股 .
2 ]
。
这 种 格 局 说 明企 业 创 新 资 金 的基 本 来 源 是 银 行
系列法规 , 以推 进 银 行 业 的市 场 化 改 革 。 与 此 同 时 ,
直 接 融 资 来 说 , 成 本 较 小 。 因 此 , 行 自然 成 了 我 国 其 银 企 业 创 新 的 主 要 投 资 来 源 。然 而 , 国 银 行 作 为 实 体 我
经济最 重要 的金 融 服务 部 门 , 有 典 型 的政 府 色 彩 。 具 在 17 9 9年 前 与 计 划 经 济 相 适 应 , 国 银 行 业 实 行 集 中 我 统 一 的综 合 信 贷 计 划 管 理 体 制 , 行 信 贷 计 划 纳 入 国 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创新与运行机制研究1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架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为提升区域物联网产业创新能力和实施物联网发展战略而构建的发展支撑与保障系统。
针对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瓶颈,从产业层面对资源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重组,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需求为导向,以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开发、应用和共享为目的,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市场为载体,通过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协同创新与制度设计,实现技术供给和产业需求的高度对接,为技术研发和物联网技术产业化提供有力支撑。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实现产业技术创新资源共享、一体化、网络化的支撑体系,是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支撑平台,具有主体多元性、动态开放性、知识与技术溢出性、资源共享性等特性。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架构包括公共决策层、支撑平台层、创新主体层3个层次,3个层次之间以技术需求与供给为纽带,通过技术市场形成交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各模块形成委托、协作形式的耦合关系。
公共决策层以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部门、物联网技术应用部门、物联网企业等为主体,通过战略、政策、标准制定,采取引导、激励、保护和协调等方式,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过程,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过程中起基础性作用,在物联网产业创新政策、创新投入保证、创新要素集聚与配置、创新成果有效输出与转化方面起引导作用。
公共决策模块既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类型,又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支撑平台层是以各级工程技术中心(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省级物联网产业研发机构)、行业共性技术基地、行业协会及其它平台等为主体,通过协商机制形成的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和应用提供支撑的平台。
根据公共决策层的任务和项目,以及市场的实际情况培育产业,并将研究成果产业化,是创新主体间的连接载体,具有降低交易成本和实现协同创新的功能,能够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扩散与共享。
创新主体层主要由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中介机构等主体构成,各主体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开发与应用为目标,通过协同创新形成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其中,企业是创新主体层的主要力量,以技术需求为核心,通过集聚和整合各种资源,共同完成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在技术创新平台中居于主导地位;高校和科研机构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要成员,主要担负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过程中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技术创新人才培养等重要任务,在平台中的作用逐渐凸显;中介机构主要是指以物联网产业技术孵化器、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代表,为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产业化、管理、咨询和培训提供服务的机构。
公共决策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层,支撑平台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与应用的支持层,创新主体层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主体层,各层次通过技术需求挖掘和技术成果扩散,在产业创新过程中产生委托关系,形成相互支撑、相互协作的有机整体。
2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由多主体、多层次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系统中各主体与环境之间的交互联系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础,系统组织模式和运行机制直接影响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效率。
因此,研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是探索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管理理论的基础。
如何整合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创新资源,使各平台的资源能够集成共享、联动发展、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发展的关键,在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机制。
2.1动力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指推动平台发展的各种动力及其形成与传导机制。
平台运行的动力机制是动态的,在平台建设的不同阶段,其动力机制有所不同。
在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初期,政府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资源整合的推动者,通过制定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规划、采取政策倾斜等手段,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支撑平台,积极引导物联网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主体对物联网技术进行联合研发,通过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转让和应用载体,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转化与应用。
同时,通过培育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良好环境,打造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生态圈。
当创新平台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的主体,市场成为推动平台建设的主要动力,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各创新主体形成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市场机制为高校、科研机构及企业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界面,促进资源在平台中顺利流动,实现优化组合。
进入创新平台建设成熟期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动力由政府推动转变为市场驱动。
2.2协同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是指创新平台的各利益主体,为实现物联网产业关键技术突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动力机制破、共性技术研发、技术产业化,通过资源共享、产学研协作互补等途径建立协同研发、协同创新、技术共享的协同机制,实现物联网资源的有效配置,推动物联网技术的开发、利用及增值。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运行的协同机制分为纵向协同与横向协同两种。
纵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协同创新平台中物联网设备商和运营商向上游和下游延伸,在运营商主导的产业链发展模式下,主要以产品和服务购买的形式向系统基础服务延伸;横向协同机制主要表现为科研院所、企业、政府、协会等主体之间的合作。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协同更多表现为各主体之间的横向联盟与协同,物联网产业技术平台发展的协同机制源自研究机构、高校、企业、政府、协会等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合作动力。
2.3扩散机制物联网产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运行的扩散机制是指在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中,研发主体将研发出来的技术通过企业实现在创新平台中的传播与推广。
企业作为创新成果应用与推广的主要承担者,是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中技术扩散的平台和主体。
高校、科研机构、研发型企业通过核心技术与共性技术研发,向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提供新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和产业化企业通过对新技术的应用、产业化,推动技术转移、转化、扩散,以提升物联网产业技术的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高效运行。
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建立在技术转移和转化的基础上。
技术转移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发的创新技术提供给需求主体,通过建立技术供给方和技术需求方的转移平台实现无缝转移对接,通过集成各类创新要素和资源,采用政府资金、企业资金和风险资本等各种资本运作方式,实现技术创新成果向企业和社会有效转化,并促进企业、高校、研究机构直接利用自身的技术创新成果创办企业,实现产业化。
技术转化是将物联网产业技术转化为最终产品的需要,通过成果转让、技术服务、创新人才培养等形式,实现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
物联网产业技术扩散受到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情况、宏观政策环境、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
因此,需要为技术扩散创造良好的运行环境,降低其运行成本,提升技术转移、转化、传播效率,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发展。
3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对策3.1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在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准入门槛高、创新市场化水平低等障碍。
政府应通过制定各种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战略、标准、政策,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是指政府为引导和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通过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标准、方法的选择与评价,制定的相关规划、法律和制度体系。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政策体系的制定,要以提升平台内资源配置效率、降低物联网技术研发的不确定性、消除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不确定性为目标,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发展提供人、财、物支持,为物联网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因此,建议从以下角度出发,制定有利于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发展的政策体系:建立由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相关产业部门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建立动态协商机制,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战略、政策制定提供主体保障;构建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引导资金、税收优惠政策、财政补贴政策、贷款优惠政策等;建立产业技术规范和产品标准,建立研发和示范一体化管理体系,促进技术扩散,提升物联网产业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水平。
3.2建立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主体合作创新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离不开各主体的合作,建立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合作创新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保证。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是指物联网产业创新平台中各主体通过技术标准制定、技术研发、技术推广、技术应用建立起的协同创新组织体系,其以合作创新为手段,致力于关键技术研发和技术产业化。
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主体合作创新体系建立的重点在于:有效整合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等资源,构建官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合作机制,建立多主体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利益共享机制;强化平台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平台内显性知识快速流动,刺激第三种形态的知识流动及最大化创新成果溢出效应。
通过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知识在平台内创新主体间流动速度和频率,缩短研发过程中主体间的响应时间,提升平台创新的整体效率,实现创新主体间信息、资源、人才的双向流动与循环,缩短研发时间,提升技术商业化速度,实现知识溢出效应最大化。
3.3建设有利于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支撑体系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工程。
因为部门分割的存有,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出现了重复建设、共性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因此,加快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体系建设,必须打破部门分割,整合各类资源存量,建立共性机制,促进资源共享。
同时,选择支撑体系建设的重点领域,加大增量投入,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水平,持续提升支撑平台建设成效。
重点支持工程研究中心、行业共性技术研究基地、行业协会、信息共享服务体系、技术标准、检测体系等领域的支撑体系建设。
4结语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是物联网技术开发、技术共享、技术扩散的重要载体,是推动物联网技术发展的基础,是实现物联网关键技术突破和共性技术开发的保证。
现有的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研究中,关于具体产业创新平台的研究较少。
针对这一问题,本文系统分析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基本架构,剖析了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的运行机制,从政策体系制定、合作创新体系构建、支撑体系建设等角度提出了促进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可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