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厦门城市特色的公众认知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 要]城市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在实践中,应注重对城市的总体特色、发展方向、景观要素评价等展开调查,充分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及时发现城市特色构建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善,以提升城市的魅力,提高城市的竞争力。

[关键词]城市特色;厦门;公众认知;社会调查
A Study on Public Cognition of Xiamen's Urban Features/Zheng Mofan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is dependent on public participation and support.In practice, surveys shall be conducted to study public cognition of urban characteristics with emphases on general fea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and landscape elements to find out problems in the construction, so that urban charm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can be improved.[Key words] Urban features, Xiamen, Public cognition, Social survey
关于厦门城市特色的公众认知调查
□ 郑默凡
[文章编号]1006-0022(2007)05-0082-04 [中图分类号]TU984.11+9 [文献标识码]B
2000年,国务院在对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中,把“重视城市设计,保护城市特色”作为重要的一条单独列出,可见厦门城市特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所在。

城市特色问题的研究与保护不容忽视,这对促进城市规划的完整性与提升城市魅力意义重大。

“人是城市空间特色的创造者,又是
城市空间特色信息的接收者”[1]
,研究城市特色始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和支持。

为做好新一轮的厦门市“十一五规划”,为重塑厦门城市景观特色提供更全面的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实证的社会调查研究,以深入了解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综合的分析。

调查对象和方法
1.1方法
为了深入了解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认知情况,我们于2005年10月~11月
在厦门市进行了问卷调查。

调查问卷重点
考察公众对厦门城市总体特色、城市景观
要素及市政建设的评价,对城市文化的了
解程度及相关的景观改进建议等方面,以
期为厦门新一轮城市建设规划提供参考依
据。

本次调查分别在厦门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翔安区6个区
随机抽取500个样本,调查由集美大学
200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25名学生担任访
问员,每个学生分别访问20个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为2005年10月1日~11月1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收回有效问卷467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3.4%。

1.2样本特征
在成功访问的467个对象中,从性别
上看,男性占52.9%,女性占47.1%;从
年龄结构看,20岁以下的受访者占10.9%,21岁~30岁的受访者占26.8%,31岁~
40岁的受访者占30.2%,41岁~50岁与
51岁以上的受访者各占16.9%和15.2%;从文化程度上看,具有小学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6.2%,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3.5%,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24.6%,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6.7%,具有本科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28.9%,具有本科以上文化程度的受访者占10.1%;从职业分布看,工人占9.4%,商业、服务业职工占16.5%,党政机关干部占6.9%,企事业单位管理人员占16.7%,办事人员
占6.4%,专业技术人员占16.1%,学生占10.3%,离退休人员占6.6%,下岗或失业者占6.6%,其他人员占6.4%。

被调查者的收入分布、居住地区分布与职业分布分别见表1、图1。

统计结果分析2.1公众对厦门总体特色的认知在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的看法中,认为厦门“有特色”的人数超过一半,占53.1%,认为“一般”的占42%,认为“无特色”的占4.9%。

当问及厦门有特色
的具体表现时,公众的看法基本上可以归为以下六类:一是城市观感,即干净、美丽、宁静、漂亮、温馨、小巧、整洁;二是城市环境,即绿化好、景色美、环境好、空气质量好;三是城市宜居性,即适合居住、安逸、生活节奏慢、和谐安详、舒适;
四是城市性质,即文明城市、经济特区、海滨小城、海湾型城市;五是城市文化,即12
嘉庚文化、人文环境、音乐之岛;六是城市风格,即建筑风格、闽南特色。

其中选择前两类的人数占了大多数。

这说明厦门在公众眼里还是比较有特色的。

但是公众对“城市特色是什么”的理解仍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主要集中在直观的认知与心理的感受上,而对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及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感知却较少。

在公众看来,认为“厦门最有特色的地方”在于它的沿海风景的占51%,认为是绿化环境的占34.9%,而认为是建筑物和历史文化的分别占7.9%和4.3%。

这说明公众对厦门特色的认知主要还是集中在直观的感知上,沿海风景、绿化环境这些外围景观环境的影响,大于深层的文化与具体物化表现的影响。

与其他海滨城市比较,公众认为厦门最有特色的地方主要是“景观环境有特色”,选择此项的人数占到68.1%,13.9%选择“建筑物有特色”,13.1%选择“文化浓厚”,4.9%选择“其他”。

这说明厦门的景观环境建设有一定成效,从而使人们印象深刻。

对于“厦门最有特色的区域”,选择人数最多的三个区域依次为:鼓浪屿、环岛路、万石植物园,这说明厦门原有的核心区域鼓浪屿、万石植物园及新开发的区域环岛路在公众的认知中都得到较好的体现。

不过,中山路及思明南路区域,在选择的人数与特色程度的排序上都仅排名第
五位。

这说明随着新区域的开发建设,曾经古老而繁华的中山路及思明南路区域在公众的心目中的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这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关于“厦门最有特色的道路”,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两位为:环岛路、中山路。

有90.8%的受访者选择环岛路作为厦门最有特色的道路,可见环岛路在公众心目中已占据核心的地位,这也反映出对作为厦门门户的环岛路的设计和维护较为成功。

有56.7%的受访者选择中山路,说明中山路作为厦门古老又繁华的商业街,已为大家所熟知,只是它在特色方面的地位已为新近建设的环岛路所超越。

“厦门最有特色的建筑物”排名前五位的依次为:鼓浪屿老别墅、厦大嘉庚楼/集美学村、会展中心大楼、思明南路/中山路骑楼、机场候机楼。

厦门市长张昌平曾经说过,“厦门的建筑风格大概归纳为三种类型,一是以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村、厦门大学为代表的闽南风格,二是以鼓浪屿、中山路为代表的西洋风格,三是以厦门国际会展中心、厦门高崎国际机场为代表的现代风格,这三种建筑风格在厦门得到很好的结合,相互辉映,形成了厦门城市的独特景观。

厦门市将继续以这三种建筑风格为主线,进一步突出厦门建筑的特色。

”公众的选择反映出厦门三种建筑风格的特色已为大家所接受和认可,这进
一步说明厦门建筑特色的设计和维护较为得力,现代与传统的结合较为成功。

2.2公众对城市景观各要素的评价
城市通过道路、建筑、公共活动场所、绿化、水系等特色要素,向人们传递城市特色的讯息。

我们借公众对这些特色要素的评价来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理解程度。

公众对厦门总体景观的评价较高,选择“满意”的高达68.7%,而选择“不满意”的只有1.1%。

这说明厦门总体景观的设计还是比较得人心的,公众总体比较满意。

具体要素评价结果如下。

(1)道路。

对道路的评价,公众的满意度最低。

认为“一般”的占50.5%,选择“满意”的占40.3%,选择“不满意”的占9.2%。

公众普遍认为道路存在三个问题:一是道路较狭窄、不够宽阔;二是交通拥挤;三是道路开挖频繁,管理较混乱。

建议道路
规划应该具有前瞻性,结合城市长远的规划进行修建、改建。

(2)道路景观。

对道路景观的评价,选择“满意”的占63%,选择“一般”的占34.9%,选择“不满意”的占2.1%。

这说明公众对道路景观的满意度较高。

不过公众认为道路景观的设计还应该再精细些,如有些雕塑与环境不协调,应该在不同区域、不同跨段体现不同特色,防止千篇一律。

公众对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的看法,有40%的人认为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风格独特”,25.5%的人选择“热闹繁华”,但是选择“平淡无奇”与“杂乱无章”的比例也占到23.8%和10.7%。

这说明多数市民认为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是风格独特的,街道比较繁华,但是对厦门的主要道路景观还需要进一步加以定位,明确特色。

(3)建筑物。

公众对建筑物的评价,满意度也较高,59.3%的受访者选择“满意”,只有2.1%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

这说明厦门建筑特色的保护较成功,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可。

(4)公共活动场所。

公众对公共活动场所的评价不高,50.7%的受访者选择“一般”,45.6%的受访者选择“满意”,3.6%的受访者选择“不满意”。

公众评价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广场公园等公共活动场所少;二是公共活动场大多过于单调,没有特色,缺乏娱乐设施;三是免费开放的太少,没有让公众体会到公共活动场所的公益性。

公众对此也提出了相关的建议,比如公共场所、公厕应设有明显标志,特别是夜间标志;加强公园、广场的卫生管理;多设计一些主题公园(广场);公共活动场所应免费开放。

排名前三位的公众最满意的公共活动场所是环岛路、万石植物园、白鹭洲公园。

其中满意度最高的公共活动场所是“环岛路”,选择的人数占首位,比例为52.5%。

这三个公共活动场所也是公众最常去的公共活动场所,其中选择最常去“环岛路”
的人数,占43.9%;其次是“万石植物
园”,占12.2%;再次为“白鹭洲公园”,
占10.3%。

(5)绿化环境。

公众对厦门绿化环境评价是最高的,
选择“满意”的达75.2%,选择“不满意”
的只有1.1%。

这说明厦门的绿化环境建
设比较到位,绿化已成为厦门城市特色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对此也比较认可。

(6)水系环境。

对水系环境的评价,公众的满意度较
低,选择“一般”的人数最多,占48.2%,
选择“满意”的占44.8%,选择“不满意”
的达7.1%。

公众认为,厦门水系保护不
够理想,水系污染严重、比较脏乱,水质
恶化。

由此可见,作好水文章,加强水质
处理,保护好海洋环境对于提高公众对城
市景观要素的满意度、创造良好生活环境
起到重要作用,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总的来说,从对城市景观各要素的评
价来看,喜忧参半。

对总体景观评价,选
择“满意”的受访者高达68.7%,可见公
众对厦门总体景观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

具体到城市各要素,其中对道路景观、建
筑物、绿化环境三项选择“满意”的受访
者占大多数,而对道路、公众活动场所、
水系环境三项的满意度较低,多数人选择
的评价为“一般”。

因此,在景观规划时,
一方面要保持道路景观、建筑物与绿化环
境的特色,另一方面也要改善道路、公众
活动场所、水系环境的不足,对道路的规
划应该具有前瞻性和统筹性,多建设和免
费开放公众活动场所,进一步改善水系环
境、提高水质。

2.3公众对厦门文化及与城市特色
关系的认知
公众对“厦门特有文化”的认知,排
名前三的是:闽台文化、嘉庚文化、海洋
文化。

这说明公众对文化的认知与地理位
置有很大的关系。

城市的地理位置是形成
城市文化的根基,也是公众感知城市文化
的基础。

关于“最能体现厦门特有文化的景
观”,选择人数最多的前三个为:鼓浪屿、
环岛路、中山路,但在“影响力的重要性”
排序中中山路仅为第四名,这说明中山路
的文化含义正在逐渐丧失,中山路的影响
力在下降。

关于“最能代表厦门特有文化的建筑
物”,选择人数最多的依次为:鼓浪屿老别
墅、厦大嘉庚楼/集美学村、思明南路/
中山路骑楼。

这说明公众对最能代表厦门
特有文化的建筑物的认知较为准确。

2.4厦门城市的发展方向
城市的发展方向是建立在对城市定
位、城市特色定位的基础上的。

我们一方
面了解公众对城市特色的认知,另一方面
也采纳公众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方面的意
见。

关于“厦门的城市定位”,选择人数最
多的前三名是人居城市、海湾城市、旅游
城市,不过根据公众认可的程度排序,前
三名却是人居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
而海湾城市排名仅名列第五,这说明,公
众对《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把城市性
质定义为“以建设我国东南沿海中心城市
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建设海湾城市、港口
风景城市为发展核心”[2]的认知度比较高,
但对海湾城市提法、内涵的认可程度和理
解程度还有待提高。

关于“厦门未来城市发展风格”,选择
“生活性城市”的人数最多,占33.4%,选
择“生态性城市”的人数占25.7%,选择
“现代化都市”的人数占21.2%,选择“历
史与现代相结合”的人数占16.7%,选择
“历史文化古城”的人数占3%。

这说明“适
宜居住的优良自然生态环境,历来是厦门
独具的魅力”[3],这与同济大学联合课题组
的调研结果一致。

这再次验证了厦门作为
人居城市定位的重要性,说明厦门的人居
城市定位已为众人所接受和认可。

此外,
也有一部分人主张厦门的未来城市发展风
格要不失现代都市的风貌并保持历史的延
续性。

在对“厦门将来的空间发展方向”的看法上,62.5%的受访者选择“完善现有城区和重点开发新区并行”。

这说明“厦门以本岛为中心,在本岛以西的大陆沿海建设不同功能的组团”的规划布局,有一定的公众基础。

2.5城市特色对人们居住选择的影响厦门是宜居城市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可,96.8%的受访者认为厦门是适合居住和生活的城市。

作为宜居城市,厦门的优势主要集中于“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两项,选择这两项的人数比例分别占81.2%、77.1%,而选择“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文化浓厚”的人数各占48.6%、34.3%、26.1%。

可见,对公众而言,厦门特殊的地理位置是建设人居环境的基石。

市政建设作为提高人居质量和维护城市特色的重要举措,不可忽视。

在所调查的11项市政建设项目中,公众满意的项目依次是通讯、空气质量、供水供电供气、商业购物、环境保护及公交系统、总体景观,对这七个项目选择“满意”的人数比选择“一般”或“不满意”的多,选择“满意”的比例依次是63.4%、60.2%、57.4%、55.8%、53.6%、53.2%、49.5%。

这反映出公众对这七项的满意度比较高。

公众满意度低的项目依次是道路、住房状况、旅游设施、小区配套与绿化、文化娱乐设施,对这五项选择“不满意”的比例依次是10.6%、7.4%、5.1%、5.1%、4.7%,选择“一般”的比例依次是51.2%、58.1%、62.1%、54.4%、72%。

公众对道路的看法是:道路不够宽畅,红绿灯过多、堵车现象严重、经常施工;对住房状况的看法主要是:房价高,与工资涨幅不成比例;在旅游设施方面,公众认为旅游景点设施无亮点、活动项目太少、厦门旅游特色纪念品不足;在小区配套与绿化方面,公众认为大的社区太少、小区配套不完善;在文化娱乐设施方面,公众则认为公共娱乐设施与场所太少、收费类型多且收费较高、缺少免费的公益性设施和体
育设施(图2)。

结语
(1)公众对厦门的城市特色有一定的
认知,但认知的深度不够。

多数被访者对厦门城市特色及发展方
向有一定的认识,尤其对厦门的人居特色
持肯定态度。

但公众对城市特色的认知仅
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主要集中在直观的
认知与心理的感受上。

对“城市特色是什
么”,公众大多认为“厦门干净、漂亮、环
境好”,认为厦门有特色的地方在于优美的
沿海风景,而对与城市特色的构成要素及
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的感知较少。

这说明公
众的认识深度不够,认知具有局限性。

(2)公众对厦门城市特色规划的成绩
予以了肯定,但问题仍然存在。

公众对人居环境特色的肯定,说明城
市特色规划对人居环境的设计较为成功。

对城市景观要素的评价,公众最满意的三
项为道路景观、建筑物、绿化环境。

这也
反映出城市特色规划成绩显著并得到了公
众的肯定。

但是城市特色规划仍有某些不
足,如道路拥挤、公共活动场所少、水系
环境保护不佳等。

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山路及中山路与
思明南路区域,它们的特色与作用正逐渐
丧失,影响力也逐渐为新开发的区域和路
段所超越。

近来,中山路段的改造工程已
逐步展开,在对厦门现在中山路的改造工
程的看法中,52.5%的受访者认为“比
以前好”,选择“跟以前差不多”的受访
者占24%,选择“破坏了原有的特色”的
受访者占23.6%。

改造工程是中山路段
区域重现特色的契机,应该格外重视。

(3)正确对待“公众参与”在构建城
市特色系统中的作用。

城市特色的塑造,离不开公众的参
与、支持。

一方面,构建城市特色系统的
目的是为了满足市民的审美需求和各种
社会需求,公众参与能反映城市特色构建
过程中所暴露的问题,如城市特色要素中
仍存在道路、公共活动场所、水环境等问
题;市政建设中存在道路、住房状况、旅
游设施、小区配套与绿化、文化娱乐设施
等不足。

另一方面,公众对城市特色的理
解处于较表面的层次,对城市问题、城市
设计的关注也有片面性,更多的是考虑与
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缺乏全局性、
战略性的思考。

因此,要正确认识“公众
参与”在构建城市特色系统中的作用,对
公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要积极地加以改
善;对公众认知的不足之处,应正确地予
以引导,从而达到凸显城市特色、提高城
市竞争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段 进.城市空间特色的认知规律与调研分析
[J].现代城市研究,2002,(1).60.
[2]《厦门城市总体规划修编》通过检验[N].东南
早报,2004-12-22.
[3]解读厦门概念规划之竞争力[N].厦门日报,
2002-08-27.
[作者简介]
郑默凡,现任职于上海联创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收稿日期]2006-09-27
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