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

合集下载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草原,广袤辽阔,绿草如茵,是人们向往的天堂之地。

而草原上的牧民,则过着一种独特而朴实的生活。

他们与大自然相依相伴,感受着草原带给他们的种种美好和挑战。

牧民的生活节奏在草原上,时间似乎被拉长了。

每日清晨,牧民们就会骑上马匹,将羊群带到草原上或靠近牧民家的草地上放牧。

他们以守望者的身份,专心看护着自家的羊群。

午后的阳光在牧民的身上投下温暖的光影,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牧民的传承与智慧草原上的牧民生活展示着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

世代相传的牧民文化和经验使他们能够生活在这片茫茫草原之上。

他们了解草原的季节变化,知晓如何选择最佳的放牧地点与放牧时间。

他们知道如何与风、雨、雪和阳光相处,使自家的牛羊能够过上健康舒适的生活。

牧民的困难与挑战草原牧民的生活并不容易。

草原气候多变,暴风雨、干旱和严寒都是常见的挑战。

他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照顾好牛羊的饮食和居住环境,以确保它们能够安全度过恶劣的天气。

此外,牧民与大自然的共存也存在着危险,如野生动物的威胁和自然灾害的风险。

牧民的喜悦与幸福然而,草原牧民对这种生活充满了喜悦与幸福。

他们亲眼目睹了草原的美丽景色,聆听着牛羊在风中低鸣的声音,感受到大自然的宁静与力量。

每当看到自家的牛羊健康成长,牧民们的心里都会充满喜悦与满足。

他们不需要繁琐的物质,只需一颗纯净的心灵,就能找到真正的幸福。

草原牧民与文化传统草原牧民生活深深地根植于牧民的文化传统之中。

他们以口头传承为主,流传着丰富多彩的民族故事和神话。

牧民的艺术亦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锻造出独具特色的歌舞、绘画和手工艺品。

这些传统文化不仅丰富了牧民的生活,也为他们带来了一份与世界分享自己故事的机会。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是一种连接人与自然之间的纽带,也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紧密相连的生活方式。

在草原上,牧民们用自己的智慧与勇气面对着草原的挑战,同时也享受着大自然赐予他们的美妙。

他们并不富裕,但却拥有一颗纯净且富有智慧的心灵。

影响牧民收入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牧民收入因素实证分析

影响牧民收入因素实证分析张瑞霞;孟凯【摘要】促进牧民收入增长是现阶段“三农三牧”工作的核心,因此,分析影响牧民收入增长的因素,探寻牧民增收的有效途径非常必要.以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为例,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锡林浩特市牧民人均纯收入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结果表明,年龄、草场面积和劳动力占家庭总人口的比重,对因变量——牧民人均纯收入呈显著正相关;受教育时间、营业面积对牧民的收入影响并不显著.【期刊名称】《畜牧与饲料科学》【年(卷),期】2016(037)005【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牧民收入;影响因素;回归分析【作者】张瑞霞;孟凯【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内蒙古农业大学生态环境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3.8;F224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出发点[1]。

我国牧区总面积31 864万hm2,分布在内蒙古、青海、甘肃、新疆、西藏和四川等省(自治区),约占国土面积的41%[2]。

内蒙古锡林浩特市的土地面积为14 780 km2,草原面积为13 891 km2[3]。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

不断深化的牧区改革、不断改善的牧区生产力布局、草原生态保护与建设、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等方针政策,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牧区生产力[4]。

但在牧区发生重大变化的同时,还要看到制约牧区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目前尚未消除,促进牧区发展、牧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草原生态退化、沙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改变。

特别是牧区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牧民依托传统畜牧业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牧民收入增长速度相对缓慢,因此牧民增收问题亟待解决[5]。

笔者对锡林浩特市83户牧民的收入情况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系统测算,在全面分析牧区牧民收入现状的基础上,探讨影响牧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以及增加牧民收入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结合牧区当前的实际情况,提出促进牧区发展、牧民增收的对策建议。

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研究

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研究

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研究蒙古国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国家,牧民家庭的收入来源主要是依靠牲畜养殖和商品交易。

随着气候变化、市场变化和政策变化,牧民家庭的收入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对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其现状、影响因素及解决途径。

一、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现状1.收入来源蒙古国牧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是畜牧业和商品交易。

畜牧业包括牛、羊、马等牲畜的饲养和出售,商品交易包括毛皮、肉类、奶制品等产品的销售。

部分牧民家庭还从政府补贴和外来就业中获得收入。

2.收入水平根据蒙古国官方数据显示,2019年,蒙古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5.4万图格里克(约合44.22美元),比上年增长15.6%。

由于气候变化、草原退化和市场竞争等因素的影响,部分牧民家庭的收入并不乐观。

二、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影响因素1.气候变化蒙古国位于高寒地区,冬季严寒,夏季炎热。

气候变化会直接影响牲畜的饲养环境,影响草原的生长情况,进而影响牧民家庭的收入来源。

2.市场变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进程的推进,蒙古国牧民家庭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压力。

市场变化会影响畜产品的价格和销售渠道,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的收入。

3.政策变化政府的政策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到牧民家庭的收入。

草原管理政策、畜牧业发展政策等都会对牧民家庭的经济状况产生重要影响。

三、蒙古国牧民家庭收入问题解决途径1.加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尊重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利用草原资源,加强草原保护,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牧民家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开拓新的收入来源牧民家庭可以通过农业种植、旅游业开发、手工艺品制作等方式探索新的收入来源,以降低对畜牧业的依赖,增加家庭收入。

3.改善市场环境政府可以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监管,保障畜产品价格合理,扶持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的建设,提高牧民家庭的收入水平。

4.加强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出台针对畜牧业的发展政策,加大对牧民家庭的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帮助牧民家庭克服各种困难,稳定收入。

《202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范文

《2024年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范文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已成为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内的重要议题。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太仆寺旗作为农村地区的一部分,其人居环境治理工作对于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通过对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深入研究,分析其现状、问题及解决方案,以期为相关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二、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现状太仆寺旗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地处草原牧区,农村地区广袤。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农村发展的重视,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污染严重、生活习惯有待提高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亟待解决。

三、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存在的问题(一)基础设施薄弱太仆寺旗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设施不完善,影响了居民的正常生活。

(二)环境污染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和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太仆寺旗农村地区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包括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

(三)生活习惯有待提高部分居民的生活习惯有待改善,如乱扔垃圾、随意排放污水等行为,加剧了环境污染问题。

四、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解决方案(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完善太仆寺旗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包括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方面。

同时,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居民的生活便利度。

(二)推进环境治理工作针对太仆寺旗农村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方案,包括加强水体、土壤、空气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

同时,推广环保知识,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

(三)改善生活习惯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改善太仆寺旗农村居民的生活习惯,倡导绿色、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同时,加强村规民约的制定和执行,规范居民的行为。

五、实施措施及政策建议(一)制定详细规划根据太仆寺旗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规划方案,明确治理目标、任务和措施。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

草原牧民生活的感受草原,那是一片广袤无垠的绿色海洋,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壮丽画卷。

对于草原牧民来说,这里不仅是他们的家园,更是他们灵魂的栖息之所。

在这里,他们过着与众不同的生活,有着独特而深刻的感受。

草原的清晨,总是在第一缕阳光的轻抚下缓缓醒来。

当晨曦透过蒙古包的缝隙洒在地上,牧民们便开始了新一天的忙碌。

他们走出蒙古包,深深吸一口那带着青草和露珠气息的清新空气,顿时觉得身心都充满了力量。

放牧,是草原牧民生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骑着骏马,挥舞着马鞭,赶着成群的牛羊走向水草丰美的地方。

牛羊们悠然自得地吃着青草,不时发出“咩咩”“哞哞”的叫声,仿佛在与大自然对话。

而牧民们则时刻关注着它们的一举一动,确保每一只牛羊都能吃得饱饱的,健康茁壮地成长。

在这过程中,他们与牲畜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

每一只牛羊都像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熟悉它们的习性,了解它们的脾气。

这种与动物之间的亲密关系,是城市里的人们难以想象的。

草原的天气变幻无常,时而晴空万里,时而风雨交加。

但牧民们早已习惯了这种变化,他们会根据天气的情况,迅速做出应对。

晴天时,他们抓紧时间让牛羊多吃些草;雨天时,他们则会把牲畜赶回蒙古包附近,为它们遮风挡雨。

这种对自然的顺应和适应,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也能顽强地生存下去。

除了放牧,草原牧民们还有着丰富多样的生活技能。

他们擅长制作奶制品,如奶酪、奶皮子、奶豆腐等。

这些奶制品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是他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物。

他们还会用羊毛和羊皮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如毛毯、皮袄等,既实用又保暖。

在草原上,邻里之间的关系十分融洽。

当一家遇到困难时,其他家庭都会伸出援手,共同度过难关。

每当有节日或者喜庆的日子,大家会聚在一起,唱歌跳舞,分享美食,欢乐的气氛弥漫在整个草原。

这种团结互助、和谐友爱的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温暖和美好。

然而,草原牧民的生活也并非一帆风顺。

他们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比如,自然灾害的威胁,草原的退化,以及现代社会带来的冲击等。

内蒙古的生活习性

内蒙古的生活习性

内蒙古的生活习性
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是一个以草原为主要地貌的地区。

内蒙古的生活习性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内蒙古的人们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他们的生活方式与草原息息相关。

他们以牧业为主要生计,骑马放牧、搭起蒙古包是他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在内蒙古,人们尊重自然,尊重动物,他们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草原生态环境。

其次,内蒙古的人们有着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食用牛羊肉,以及奶制品,如奶茶、奶酪等。

他们还喜欢吃烤羊肉,烤羊肉串是内蒙古的特色美食之一。

在节庆活动中,他们还会举行盛大的烤全羊宴,来庆祝节日。

此外,内蒙古的人们还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例如,他们喜欢进行蒙古族
传统的“那达慕”活动,这是一种传统的体育竞技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等比赛项目,是蒙古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在那达慕节上,人们还会举行丰富多彩的文艺表演,如歌舞表演、马术表演等。

总的来说,内蒙古的生活习性受到草原文化的影响,具有独特的特点。

他们与
自然和谐相处,尊重传统文化,保护草原生态环境,这些都是内蒙古人民的生活习性的体现。

内蒙古的生活习性丰富多彩,充满了民族特色,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前来探寻。

锡林郭勒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

锡林郭勒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

锡林郭勒盟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第二号)——地区常住人口情况2021年6月1日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现将2020年11月1日零时我盟13个旗县市(区)的常住人口(2)有关数据公布如下:一、旗县市(区)常住人口13个旗县市(区)中,常住人口超过10万人的地区有3个,在5万人至10万人之间的地区有5个,少于5万人的地区有5个。

其中,常住人口居前3位地区常住人口占全盟常住人口比重为50.86%。

分区域(3)看,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人口为349953人,占31.61%;南部地区人口为353363人,占31.92%;西部地区人口为210428人,占19.01%;东部地区人口为193331人,占17.46%。

二、旗县市(区)常住人口变化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13个旗县市(区)中,有5个地区常住人口增加,依次为锡林浩特市、西乌珠穆沁旗、多伦县、二连浩特市、东乌珠穆沁旗,分别增加104067人、11641人、2843人、1615人和776人。

分区域看,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盟府所在地锡林浩特市常住人口所占比重提高了7.69个百分点,南部地区常住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4.86个百分点,西部地区常住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2.63个百分点,东部地区常住人口所占比重降低了0.20个百分点。

注释:(1)本公报数据均为初步汇总数据。

(2)常住人口包括: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户口在本乡镇街道或户口待定的人;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所在的乡镇街道半年以上的人;户口在本乡镇街道且外出不满半年或在境外工作学习的人。

(3)盟府所在地为锡林浩特市;南部地区是指太仆寺旗、镶黄旗、正镶白旗、正蓝旗、多伦县;西部地区是指二连浩特市、阿巴嘎旗、苏尼特左旗、苏尼特右旗;东部地区是指东乌珠穆沁旗、西乌珠穆沁旗、乌拉盖管理区。

(4)指各旗县市(区)的常住人口占全盟常住人口的比重。

(5)由于四舍五入原因,存在分项合计数与总数不等情况,未作调整。

锡林郭勒盟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锡林郭勒盟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锡林郭勒盟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锡林郭勒盟统计局(2011年3月23日)2010年,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和各种挑战,全盟各族人民在盟委、行署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工作,积极进取,国民经济保持了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民生状况逐步得到改善,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新的成就。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912500万元,同比增长16.3%。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96000万元,同比增长2.4%。

第二产业增加值3988700万元,同比增长20.1%。

第三产业增加值1327800万元,同比增长13.5%。

2010年,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1.5%;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74.7%;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23.8%。

全盟生产总值中一、二、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10.8:65.2:24.0变化为10.1:67.4:22.5。

按常住人口计算,全年人均生产总值57070元,同比增长15.3%,按2010年末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约8350美元。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4%,其中, 食品类上涨7.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3.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6%,烟酒类上涨1.7%,居住类上涨0.6%。

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7.8%。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7.1%。

全年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767916万元,同比增长24.4%。

其中:一般预算收入415769万元,同比增长18.5%。

税收收入完成659162万元,同比增长35.8%,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为85.8%;非税收入完成108754万元,同比下降17.6%,占地方财政总收入比重为14.2%。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222041万元,同比增长23.2%。

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63350万元,同比增长23.0%;一般公共服务支出154341万元,同比增长16.2%;教育支出152102万元,同比增长33.8%;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1099万元,同比增长20.1%;交通运输支出117014万元,同比增长22.8%。

内蒙古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当地牧民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内蒙古牧区人口布局调整对当地牧民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的影响分析

从去 向来看 , 就地迁移 是农 牧 民迁移 的首要选择 , 跨地 区迁移农牧 民在逐年增加 。调查显示 , 近几年锡林郭勒盟迁 移 出来 的农牧民主要 是在本旗县市( ) 区 范围内流动 , 跨旗县
迁 移 占的 比例 不 大 , 且 以 自主 迁 移 为 主 , 并 以农 民 居 多 。到
全盟总人 口的 2 %。 3 涉及草场 2 2 7 8万亩( 中: 0 其 个人承包草 场 2 9 385万亩 , 集体草场 1 0 5万亩 , 3 国营农牧场草场 l 2 8 8
万 亩 )牲畜 118万头 ( ) , 4 只 。
20 0 5年在本旗 县市 范围 内迁 移 的农 牧 民约为 7 . 7万人 , 占 “ 十五” 期间全盟 累计迁移农村牧 区人 口 1. 0 6万的 7 . 26 %。 关注点之一 : 生态移 民【 1 I 。锡林郭勒盟从 2 0 0 2年开始在
以青壮年外出创业就业为主。 从产业选择来看 , 自主迁移中的进城创业 就业呈 上升趋 势, 进城从事二三产业正逐步成为农牧民迁 移最 直接最有效 的途 径 。从一 产 到一 产 共 53万人 , 占已迁 移 出人 口的 _ 4 . 一产主要 以奶 牛养殖业为主 ; 1 %, 1 从一产到二 、 三产共 76 . 万人 , 占已迁移出人 口的 5 .%, 8 9 主要 以进城开办饭店 、 商店 、
正在进行 的移民扩镇 、 异地 扶贫移民 、 生态移 民工程过程 中 的人 口迁移 , 自觉地按照 内蒙古及各盟市区域经济 、 即 社会 、 生态发展 和生产布局进行 的人 口布局调整 ( 简称项 目迁移 , 下同) 以及牧 区青壮年外 出打工创业 、 牧民子女进城读 书以 及就此引起 的“ 陪读” 迁移 、 民子女通过求学在城镇 自主就 牧 业等 自发进行的人 口布局调整( 简称 自主迁移 , 同) 下 。而本 文通过生态移 民和中小学布局调整所导致 的牧 民子女进 城 读书以及就此引起的“ 陪读 ” 移的分析 , 迁 研究牧 区人 口布局 调整对 内蒙古牧 区居 民( 民 ) 牧 家庭经济 、 家庭结构 、 婚姻关 系、 文化传承等 日常生活及草原畜牧业发展所产生 的影响。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

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的调研报告范文按照旗委的部署和政协20**年工作安排,20**年4月6日至10日,由政协副主席白志远带队,政协经济环境资源委员会组织有关方面的政协常委、农牧界委员及有关职能部门的同志9人组成了精干调研组,对我旗边境牧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情况进行了为期五天的调查研究。

4月22日—23日,又与盟政协副主席苏木雅带领盟政协的边境牧区调研组赴巴音杭盖苏木开展了为期两天的调研。

共调查了边境一线的桑根达来、巴音、乌兰、巴音杭盖和川井五个苏木的9个嘎查,占调查苏木嘎查总数的31%,走访有代表性的边境牧户119户,发放各类调查表600多份。

其中:桑根达来苏木14户,巴音苏木24户,乌兰苏木12户,巴音杭盖苏木68户,川井苏木1户,占调查嘎查总户数的15.3%。

总行程1800多公里。

调研通过听苏木汇报、发放调查表、深入牧户实地调查等形式进行。

经过调研,委员们掌握了当前边境牧民生产生活的实情,大家感触很深。

12日下午利用半天的时间召开了座谈会,认真分析研究了当前边境牧区牧民生产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委员们畅所欲言,发表了各自的意见和建议。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基本情况乌中旗是以畜牧业为主体的边境少数民族旗。

全旗土地面积23096平方公里,有184公里国界线。

牧区面积19328平方公里,占全旗总面积的85%,边境五苏木面积为12748.5平方公里,占牧区总面积的66%。

边境五苏木嘎查总数为29个,牧户2600户,人口9318人,占全旗牧区总户数、总人口的42.68%和41.76%。

牧业年度牲畜总头数为79.28万头,占全旗牧区牲畜总头数的61.5%,其中:大畜2247头,小畜79.06万只,分别占全旗牧区大小畜的75%和61.4%;绵羊为28.5万只,山羊为50.5万只,分别占全旗牧区绵羊、山羊的71.1%和57%。

适龄母畜50万只,占牲畜总数的64%;良种及改良种畜46.95万头,占总头数的60%。

《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1931-1947》范文

《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1931-1947》范文

《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1931-1947》篇一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1931-1947的岁月印记一、引言锡林郭勒盟,位于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是布里亚特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

从1931年至1947年,这个地区经历了无数历史变迁和挑战。

布里亚特人作为这个地区的原住民,他们的生活、文化和命运与这片土地紧密相连。

本文将详细回顾这一时期内,布里亚特人在锡林郭勒盟的生存状态、文化变迁以及与外界的互动。

二、布里亚特人的历史背景布里亚特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地区。

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在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以牧业为生,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然而,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由于战争、政治变革和自然灾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布里亚特人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

三、1931-1947年的历史背景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

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内蒙古地区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在锡林郭勒盟,布里亚特人面临着战争、政治变革、自然灾害等多重压力。

然而,他们依然坚守着自己的土地,努力维持着生计。

四、布里亚特人的生存状态在战争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布里亚特人的生存状态十分艰难。

他们不得不面对战争带来的破坏和流离失所的困境。

同时,由于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他们的生产生活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然而,布里亚特人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勤劳的品质,逐渐适应了这种艰苦的生活环境。

五、文化变迁与传承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布里亚特人的文化也发生了变化。

尽管面临着种种困难,他们仍然坚持传承自己的传统文化。

布里亚特人的音乐、舞蹈、服饰、饮食等文化元素在这一时期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同时,他们也积极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元素,使自己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六、与外界的互动在这一时期,布里亚特人与外界的互动也逐渐增多。

他们与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合作。

这种互动不仅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也使得布里亚特人在与其他民族的交往中逐渐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

牧民一年的生活工作总结

牧民一年的生活工作总结

牧民一年的生活工作总结
在大草原上,牧民们的生活工作是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

一年四季,他们都在
为家畜的生活和草原的保护而辛勤劳作。

让我们来总结一下牧民一年的生活工作。

春天,是牧民们开始新一年的工作的时候。

这个季节,他们要开始整理牧场,
修缮圈舍,清理牲畜的粪便,为牲畜准备新鲜的草料。

同时,他们还要开始进行放牧,让牲畜在草原上吃草,增加体力,为夏季的繁忙工作做准备。

夏天,是牧民们最忙碌的时候。

这个季节,草原上的草长得特别茂盛,牧民们
要分时段地将牲畜放到不同的草场上,以保证牲畜的饮食和生活环境。

同时,他们还要进行牲畜的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牲畜的健康。

此外,夏季还是牧民们进行奶制品加工的时候,他们要收集牲畜产生的奶制品,制作成奶酪、酸奶等产品,为冬季储备食物。

秋天,是牧民们进行收割和储备的季节。

这个时候,他们要开始收割草料,晾
晒晒干,以备冬季牲畜的食用。

同时,他们还要进行牲畜的选育和繁殖工作,确保牲畜的数量和品质。

冬天,是牧民们相对轻松的时候。

这个季节,他们要开始进行牲畜的喂养和保
暖工作,确保牲畜在寒冷的冬季有足够的食物和温暖的环境。

同时,他们还要进行牲畜的疫病防治工作,确保牲畜的健康。

一年四季,牧民们的生活工作都是围绕着牲畜的生活和草原的保护展开的。


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大草原,为人类提供着丰富的牧畜产品。

让我们向这些勤劳的牧民们致敬!。

内蒙古草原牧民生活

内蒙古草原牧民生活

内蒙古草原牧民生活内蒙古草原,广袤无垠,是著名的牧区之一。

这里的牧民依赖着草原提供的资源,过着独特又充实的生活。

本文将以内蒙古草原牧民的生活为主线,从居住环境、传统文化、草原经济、牧民饮食等方面展开描述。

第一部分:居住环境牧民的居住环境主要是蒙古包,也称作“格尔”或“毡房”。

蒙古包是由木质骨架和毡子覆盖而成的圆顶形结构,可以很好地适应草原的气候变化。

蒙古包内部通风良好,夏天凉爽,冬天保温效果优秀。

草原牧民在蒙古包内生活、休息和照料家畜,这种简约而实用的居住环境适应了草原的自然条件,也成为内蒙古草原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第二部分:传统文化内蒙古草原是蒙古族的聚居地,蒙古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民族。

草原牧民生活中的许多传统文化元素正是由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信仰传承而来。

例如,蒙古族的音乐和舞蹈以马头琴为代表,展示出草原上的豪情和民族特色。

另外,蒙古族传统的“那达慕”是一项具有草原特色的体育竞技盛会,聚集了不少草原牧民,形成了独特的草原文化。

第三部分:草原经济草原经济是内蒙古草原牧民的重要经济来源。

在草原上,牧民通过放牧和养殖来维持生计。

他们以马、牛、羊等家畜为主要养殖对象,利用草原的丰富草料提供养料。

牧民们会组织起来进行牧业合作,共同利用草原资源,提高养殖效益。

同时,他们也会利用牲畜产品制作奶制品、皮具、肉制品等农副产品进行市场交易,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第四部分:牧民饮食草原牧民的饮食以畜产品为主,有着浓厚的草原风味。

牛羊肉是草原牧民的主要蛋白质来源,他们擅长烹制各种牛羊肉美食,如烤全羊、炖羊肉等。

奶制品也是草原牧民的重要食物之一,他们善于制作奶酪、酸奶等食品,以满足自己的口味需求。

此外,草原上还有丰富的草原蔬菜和野生果实,牧民们经常采摘和利用,增加了他们的饮食种类。

结语:内蒙古草原牧民生活丰富多彩,他们在广袤的草原上享受着自然的恩赐,传承着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

草原经济为他们提供了物质基础,而丰富的牧民饮食则保证了他们的口腹之欲。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建筑风格研究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建筑风格研究

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建筑风格研究摘要:以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的现状建筑风格为资料,采用实地调查、收集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其城镇及苏木的主要建筑风格和空间分布情况。

总体上看,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建筑风格整体上还没脱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红砖瓦房模式,城镇建筑风格缺乏民族特色和地域文化特色。

关键词: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建筑风格随着内蒙古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牧区城镇化速度也在加快。

然而,城镇的地域特色与民族特色的体现明显不足,已经成为城镇规划与建设中的一大缺憾。

城市的特色可以说主要是通过城市建筑的风格特色表达来实现的。

因此,要使城市形象富有特色需要掌握建筑风格特征。

所以对建筑风格特色的研究就变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关于内蒙古建筑风格的研究比较少。

如赵良提出,过多模仿和个性缺乏是内蒙古建筑风格的问题之一[1]。

丁绍斌在文中分析到“文脉”在内蒙古地区进行建筑创作时的重要性[2]。

曹蕾指出,地域性、民族风格与时代特征结合在一起才是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3]。

以上研究主要集中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进行的,针对经济较落后的牧区城镇的研究很少。

锡林郭勒盟牧区是蒙古族游牧文化被传承的较为完整的地区。

本文把锡林郭勒盟牧区城镇作为研究对象,对内蒙古牧区城镇建筑风格的研究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除此之外在研究方法上,都是依靠主观的方法,可靠性和说服性较弱。

本文主要采用比较客观的方法,到实地去调查、分析,揭示其筑风格的主要特征。

这样有利于客观的掌握其建筑风格现状,从而能科学的塑造富有特色的牧区城镇建筑风格和城镇形象。

一座富有特色的城市对内能增强市民凝聚力;对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促进经济增长。

一、研究区域概况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驻地锡林浩特市。

这里既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基地,又是西部大开发的前沿。

地理位置处在,东经115°13′~117°06′,北纬43°02′~44°52′。

农村牧区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牧区现状调查报告

农村牧区现状调查报告根据对农村牧区现状的调查,以下是该地区的相关发现和分析:1. 经济状况:- 农村牧区的经济状况普遍较为落后,农业和牧业仍然是该地区主要的经济支柱。

- 农业部门主要种植传统粮食作物,如小麦、玉米和水稻,但有限的农业技术和资金投入限制了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

- 牧业部门主要饲养家畜,如牛、羊和猪。

然而,养殖环境条件艰苦,饲料供应不足,以及畜牧养殖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限制了该部门的发展。

2. 教育和卫生:- 农村牧区的教育和卫生条件较为薄弱。

教育资源有限,学校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交通不便,学生往往需要在较远的地方接受教育。

- 卫生设施的覆盖率也相对较低,由于医务人员稀缺和医疗设施有限,农民在面临疾病时往往无法获得及时和适当的医疗服务。

3. 基础设施:- 农村牧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

道路交通不便,特别是连接主要城市的道路需要改善。

这给农产品运输和市场接触带来了困难。

- 水电、通信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设备的互联水平较低,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活动带来了不便。

4. 生活水平:- 由于农村牧区的经济相对不发达,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

他们的收入普遍较低,缺乏基本生活保障和福利。

- 生活条件不稳定,农业和牧业的季节性波动导致居民经济收入的不稳定。

综上所述,农村牧区的现状表明,该地区面临着经济发展、教育和卫生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居民生活水平等多个方面的挑战。

为了改善农村牧区的现状,需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入,促进农业和牧业的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

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

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是中国内蒙古自治区重要的草原地带,这里有着丰富多样的牧民文化。

牧民们依靠草原牧养牲畜,过着独特的生活方式。

本文将从草原风俗、传统生活、牧民艺术等方面,探索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的丰富内涵。

一、草原风俗锡林郭勒草原的牧民们秉承着传统的草原风俗,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习俗。

例如,他们喜欢骑马比赛,举行盛大的长白骑马会。

这是一项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活动,不仅体现了牧民们对马的热爱,也展示了他们的勇气和技艺。

此外,牧民们还保留和传承着丰富的草原音乐文化,如著名的鸣马调和哈达舞等。

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代表了锡林郭勒草原牧民的身份认同,也成为了他们独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传统生活牧民们过着与大自然亲密相伴的传统生活。

他们住在传统的蒙古包中,这是一种具有特色的圆顶帐篷。

蒙古包不仅可以迅速搭建和拆除,还能适应气候的变化,为牧民们提供了方便和舒适的居住环境。

牧民们依靠放牧维生,他们饲养着羊、马、牛等动物,以奶制品和毛皮为主要的生计来源。

在草原上,他们根据季节的变化移动居住地,与家人一起度过简朴而又充实的生活。

三、牧民艺术牧民们发展了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是马头琴演奏。

马头琴是一种弓弦乐器,形状像马的头部,因此得名。

牧民们将他们对大自然的景象和情感表达融入到马头琴的音乐中,创造出了优美而激昂的旋律。

此外,牧民们还以刺绣和编织为特色的艺术形式,制作精美的马鞍、围巾等纺织品,展示了他们精湛的手工艺技巧。

总结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以其独特的风俗、传统生活和牧民艺术而闻名。

这个文化传统不仅反映了草原地区丰富多样的生态环境,也展示了牧民们智慧和勇气的结晶。

保护和传承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片美丽的土地,也有助于推动文化多样性的发展和交流。

通过对锡林郭勒草原牧民文化的探索,我们可以更好地弘扬这一文化瑰宝,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上锡林郭勒草原的美。

浅析锡林郭勒盟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

浅析锡林郭勒盟人口结构变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互动影响

程。

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盟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81.79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73.88%,比2010年人口普查的62.85万人增加18.94万人,增长30.7%;居住在乡村的常住人口为28.92万人,占全部人口比重为26.12%。

其中农村人口约11.0万人,牧区人口约17.92万人。

锡林郭勒盟农村牧区户籍人口55.7万人,农村牧区流出人口26.81万人,占比48.1%。

其中,农村流出人口18.7万人、牧区流出人口8.11万人。

从城乡人口的变化情况反映出,城镇人口的增长速度快于农村牧区人口的增长速度,改变了以往乡村人口增长速度高于城镇的格局,其主要影响因素是由于大量农村、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和聚集。

城镇化水平的发展,与地区经济发展、产业结构状况等密切相关,十年间全盟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2.75个百分点。

由于城镇化水平的大幅跃进,居民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消费升级加速演进,十年间锡林郭勒盟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7%,快于生产总值年均增速1.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6.2%提高到41.3%。

分地区来看,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二连浩特市、锡林浩特市和苏尼特右旗,第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达到83.1%、47.7和46.4%,均高于全盟平均水平。

表1 锡林郭勒盟及分旗县七人普与六人普常住人口对比情况表2 全盟及分旗县城镇化情况十年间,锡林郭勒盟5个地区常住人口实现增长,其中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总量居前2位的锡林浩特市和西乌珠穆沁旗(十年间平均经济增长率分别为8.6%和7.8%,均高于全盟平均水平)增量最为突出。

锡林浩特市十年间增加10.41万人,常住人口数量占全盟比重由23.92%增加到31.61%。

作为盟行政公署所在地,锡林浩特市在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就业机会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均相对领先,成为吸纳外来人口的集聚区。

人口增量中约55%为盟内其他各旗县转移人口;约30%为区内盟外来锡林郭勒盟工作、学习、投亲靠友的群体,主要来自乌兰察布市、赤峰市、通辽市等地;约10%为区外来锡林郭勒盟工作生活的群体,主要来自河北、河南、东北等省。

锡林郭勒盟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与全区各盟市横向对比分析

锡林郭勒盟经济和社会发展指标与全区各盟市横向对比分析
#43; !&
万人,参保覆盖率达到"%+">,覆盖率居全区第"位,低于全 国平均水平(+&个百分点,高于全区’+%个百分点’居全区前 ’位的盟市分别是赤峰市(")+&>)和巴彦淖尔市("’+#>)’
’!%(年,全盟在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情况下,采 取了一系列有针对性扩大就业的措施,使城镇登记失业率 保持在相对较低的水平,就业局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全盟 城镇登记失业率(逆指标)为’+$)>,分别低于全国$全区平 均水平%+’个百分点和!+$个百分点,为全区%’个盟市中最 低’
二$锡林郭勒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优势领域及发展特点 (一)人均生产总值和人均财力稳居全区前列 ’!%(年,全盟地区生产总值完成%!!’+#亿元,人均地区 生产总值达*#’#(元,居全区第#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区
平均水平&#*%&元和’&"#’元,居全区前"位的盟市依次是 鄂尔多斯市(’!)%#"元)$包头市(%"&"$( 元)和 阿 拉 善 盟 (%""%$)元)’
’!%(年,全盟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亿元,人均 公共预算收入达*!!%元,居全区第&位,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元,居全区前"位的盟市依 次是鄂尔多斯市(’%$!"元)$乌海市(%&&$!元)和阿拉善盟 (%"&&%元)’
(二)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明显占优 ’!%(年,全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居 全区第(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元和%’#& 元,位居全区前"位的盟市依次是包头市(""%$&元)$乌海 市(""!’"元)和鄂尔多斯市("!(%%元)’全盟城镇常住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居全区第#位,分别低于全国 和全区平均水平)$#元和%$(元,位居全区前"位的盟市依 次是包头市("$!*$元)$鄂尔多斯市(")&"’元)和呼和浩特 市(")"#’元)’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 %’’’’元,居全区第)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元和%&&#元’居全区前"位的盟市依次是阿拉善盟(%((#" 元)$鄂尔多斯市(%&&’!元)和乌海市(%&&!’元)’ ’!%(年,全盟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 #’%**元,居全区第’位,分别高于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元和&"’*元,位居全区第%位及第"位的盟市分别是鄂尔多 斯市()!($"元)和阿拉善盟(#!((’元)’ ’!%(年末,全盟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平 方米,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平方米,居全区%!个盟市的第 "位(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居全区前两位的盟市依次 是阿拉善盟("*+)(平方米)$鄂尔多斯市("$+$平方米)’ (三)社会保障与就业体系相对完善 ’!%(年全盟社会保险事业稳步推进,城乡居民社会养 老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截至 ’!%(年末,全盟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达到"’+#)

外地人来锡盟定居感受

外地人来锡盟定居感受

外地人来锡盟定居感受科技的发展,物质文明的进步,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生活的方便,但也带来了诸如交通拥堵、空气污染、工作生活压力大的问题。

不过根据事物具有两面性的西方哲学思想和阴阳共存的东方哲学思想来分析的话,你会发现以前边疆塞外有些甚至用来发配的地方,现在却几乎全变成了好地方。

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便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在飞机上就看到湛蓝如宝石的天空、洁白耀人眼睛的大朵白云。

下了飞机,初春时节清凉的空气,正如那句广告词一样:透心凉,心飞扬!忍不住大口呼吸了几下。

嗯!远离雾霾,远离PM2.5!辞去了都市的工作,经大学朋友的推荐,第一次踏上了魂牵梦绕多年的大草原。

边关塞外、牧笛横吹,是我幼年时期就有的一个梦想。

旷野驱车驰骋,沙漠夕阳烤肉。

该是多么潇洒惬意的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的人民是幸福快乐的。

虽刚来到锡盟不到一个月,但已深深爱上这里的人们。

无论是商店里的服务人员、单位里的同事、银行柜台里的工作人员,还是饭店老板、理发师、出租车司机,他们每个人的脸上常常挂着笑容,而且笑容是那么得自然,看着让人赏心悦目。

每个人好像都不急不躁的相当有耐心。

服务意识之强,态度之好,是我三十年来所不曾遇到过的。

对了,这里的快递小哥会把你的快件送到房间,比如:单位三楼财务科、小区16栋2楼202。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这样,反正这一个月遇到的人却是如此。

还有关于“文化底蕴”这件事有必要说一下,有人说中原或东南沿海那些地方文化底蕴深厚,东北内蒙等地文化贫瘠。

我想说这话的人,定然没有实地认真考察。

要知道古代普通人家孩子念书,一般只希望他认得几个字,会算账而已,不如今人义务教育这么普及。

文化底蕴四字放之古代没什么不对,文化礼数这些东西,比如中医、太极,需要耳濡目染传至下一辈人。

文化底蕴深厚的地方自然言传身教出更多懂礼数、知进退的人。

而文化贫瘠之地,蛮夷之风自然盛行。

可当今时代大不相同,交通运输便利、义务教育普及、信息传输迅捷、印刷行业发达,无论东西方文化,在这里一样很好的被普及,不像古代教育更多的是依赖耳濡目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调查报告2011-8-28郝科2008110 08HND2班胡少宏20081105796 08HND2班王威2008110 08HND2班郭东霞20081105809 08HND2班柴娜2008110 08HND2班目录一、题目二、概述1 调查目的2 调查对象与内容3 调查的时间与地点4 调查意义三、调查方法1 调查对象2 资料收集方法四、调查情况分析1 牧区居民与城镇生活差距现状2 造成牧区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的原因3 缩小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水平的建议与对策二、概述一,调查目的进入21世纪,锡林郭勒盟经济发展步入了快车道,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得到空前提高。

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过程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却呈现出了不断扩大的趋势。

虽然近年来盟委、政府在“三农”问题上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各项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使农民收入有了大幅度提高,但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增速,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仍在不断扩大,我们针对关注并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具有重要意义。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调查对象: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状况内容: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状况,居住交通状况,医疗状况,生活状况自评五个方面。

三、时间及地点2011年 8月1日——8月25日在锡林郭勒盟东乌旗,西乌旗,阿旗,苏尼特左旗,兰旗,太卜寺旗六个旗县分别进行了考察。

四、调查意义我们针对锡林郭勒盟牧区居民生活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考察与统计。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和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而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又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的关键环节。

我们对于数据的统计与解析对建设和谐锡林郭勒与改善农牧区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三、调查方法一、调查对象针对牧区居民,我们采用家庭上门访谈的方式与之进行交流。

这样的调查方法比较客观真实。

更能反映出居民的生活状况与消费水平,同时,也能赢得牧民的支持与信任。

二、资料搜集方法我们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总共发放了60份问卷,有效收回60份。

所有问卷均当场填写,当场收回.有效回收率达100%。

问卷分为五个部分:个人基本情况,日常消费情况,居住交通情况,医疗情况与生活状况自评。

除此之外,我们还采取了网上查阅资料,试点调查法,与文献收集法等多种资料搜集方法来补充说明一些基本的数据与信息。

四、调查情况分析一、城镇与牧区居民生活差距现状(一)城乡居民收入差距1、城镇居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3419元,同比增长19.2%。

收入水平是2010年的3.18。

高于全区平均水平5688元,增速高于自治区0.6个百分点。

工薪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城镇居民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80.9%、6.7%、3.7%、8.7%,工薪收入仍然占主导地位。

2、牧民收入情况。

2011年全盟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155元,同比增长11.8%,为2010年的3倍。

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纯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在农牧民纯收入中所占比重分别为38.7%、50.3%、4.6%、6.4%,工资性收入所占比重逐年提高,牧民来自二、三产业所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超过60%。

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

居民收入差距从1990年以来,尽管个别年份出现短暂回落,但整体呈现拉大趋势。

201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419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155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达到2.85(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下同),绝对收入差距达到132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3.4个百分点。

2010年与1990年相比:用收入比率衡量的城乡收入差距由1.96扩大到2.85;其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纯收入平均增速分别为18.3%和15.9%,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农民收入,城乡人均收入差距平均每年增加710元。

我盟2.85的城乡居民收入比率虽然比自治区的3.10低,但已经超出合理范围(国内外公认的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比率应为1.5至2之间),而且从趋势上看,仍有进一步加大的可能,因此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另外,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和农村人口转移步伐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镇,由于这些农民大多没有固定职业,仅靠打工为生,收入不稳定,形成了城镇中一个相对贫困的阶层,这就增大了城镇低收入群体,使得城镇居民间原本较大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

2008年全旗城镇居民最高收入组与最低收入组收入之比为5.3:1,到2010年拉大到6.3:1, 而居民的实际感觉可能会比这一统计结果更大。

(二)城镇与牧区居民消费差距全盟城镇和农村消费市场商品零售总额分别由2001年的2.64亿元、2.4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28.11亿元和11.8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34.4%、21.8%。

2008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消费额分别达到14821元和5993元,较2007年分别增长9.8%、8.1%。

增速基本接近,表明全盟农村生活消费市场近年来呈快速发展态势,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逐步缩小,这既是缘于社会产品的日益丰富和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更是缘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提高牧民生活水平带来的实惠。

但总量相差却达到1.5倍,农村居民的消费水平不足城镇居民的五分之二,相当于城镇居民2002年的消费水平。

从消费支出情况看,全旗城乡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由2001年的4712元、1008元增加到2010年的14821元和5993元。

城镇居民生活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79.6%下降到2010年的72.6%;农民生活消费支出占纯收入的比重由2001年的57.7%上升到2010年的83.8%,牧民生活消费需求增长较快,同时从另一侧面反映出牧民收入增长缓慢。

另外,城乡消费支出结构也存在着较大差异,体现在消费层次上,城镇居民更加注重品质上的要求,吃讲营养,穿讲美观,用讲品牌,而农村居民则是首先改善基本居住条件和生存环境,有钱先盖房仍然是牧民传统消费模式。

二、牧区与城镇居民生活差距扩大的成因城乡居民生活差距表现在诸多方面,但归根结底是由收入差距造成的,收入水平决定消费水平,消费水平决定供给水平,供给水平决定生活水平。

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直接原因是农民收入相对于城镇增长较慢。

制约城乡居民收入不能同步增长的原因,除农业效益比较低这一产业特性外,还有体制和政策等深层次的原因。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城乡收入差距存在的历史原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机制的引入,城乡要素流动的范围和规模不断扩大,城乡关系有所改善。

但是,由于二元经济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依然向城市倾斜,城乡结构的失衡状态造成资金、土地等生产要素从农牧业流向工业,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剪刀差”极大地促进了城市工业的发展,也拉大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而且随着市场经济的发育,资产等要素带来的非劳动收入可能还会增加,这就使可以取得非劳动收入的群体(城镇高收入者)与贫困群体(牧区低收入者)收入差距出现继续扩大的趋势,这是原因之一。

第二,城乡劳动生产率差异导致城乡收入差距。

城乡经济发展逐步形成两个经济单元和两种发展水平,牧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城镇居民主要从事二、三产业,而第一产业由于生产周期相对较长,又受到自然因素的制约,采取一家一户的小农经营模式,劳动生产率低下,使牧民经营收入增长乏力。

再加上随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牧区只剩下中老年人和妇女,农村劳动力的低素质积累效应更加明显,导致城市劳动力价值远高于农村劳动力价值。

第三,城乡劳动力就业待遇差异也是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

城市劳动力就业相对稳定,有固定的工资和补贴,退休后还有社会统筹的退休金保障生活;而牧民就业则处于松散和放任状态,多数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移而不迁”,没有稳定的职业,收入不稳定。

尽管这几年我盟牧民工资性收入有了较大增加,但仍然只占总收入的约三分之一,而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中工薪收入则占到80%左右。

(二)基础建设投资和社会消费品及服务项目供应倾斜,是城乡生活差距拉大的现实因素在市场配臵资源占主体的体制条件下,由于第一产业的弱质性,以及城镇建设发展步伐的加快,使流入农村的资金份额不断减少。

就我盟而言,2007和2008年全旗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仅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1.1%和0.8%,大量投资集中于城镇。

在金融政策支持方面,现在的一些信贷政策给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带来的机会并不平等。

牧民贷款相对困难,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牧民的发展机会和增收空间。

另外近年来物价的大幅上涨,增加了牧民的负担,直接影响到牧民的生活质量。

相对而言,物价上涨对牧民生活所带来的压力远大于城镇居民。

(三)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众用品上的差别进一步拉大了城乡居民生活差距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发展使城市建设越来越好,牧业发展进展缓慢。

如果将城市居民所享受的社会公共用品进行量化,那么城乡居民生活差距将达到四至五倍。

在牧区,卫生资源短缺,医疗设备不尽人意,师资力量和教学设备质量低且配备较差,牧区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城市而言功能较弱,因病致贫和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这些与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缩小城镇与牧区差距的对策建议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很难在短时期内得到逆转。

调整现有政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农牧区建设,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发展目标,为缩小城乡差距提供了重要契机。

(一)促进城乡二元结构向城乡一体化转变从现阶段经济发展需求看,准旗城乡经济发展关系日益密切,城市经济的发展需要向牧区拓展,需要牧区土地、水资源和劳动力的支持,而牧业经济的发展也急需工业现代化的支持,广大牧民更是需要分享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

首先,要科学统筹发展,突破影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障碍,将城乡发展纳入统一规划,明确定位城市建设和牧区建设的相互补充作用,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城乡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二,继续落实“以工促牧,以城带乡”政策,加大工业生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对与牧区经济发展相关的生产和企业实行优惠政策。

统筹城乡资源配臵,搭建城乡共享的资源要素平台,加强城乡之间资本技术、人才和信息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第三,继续加大牧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力度,加快牧区的城市化建设和农牧民的非农化、现代化转变,取消城乡户籍区别,建立生产要素自由流转机制,积极实现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集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