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期中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和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
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
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按照时间顺序,他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
第一阶段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
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
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
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
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
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
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
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
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
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
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因
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
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
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
创造精神。
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
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
(4)勤奋对自卑(6~11岁)
第四阶段是学龄期。
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
若通过勤奋学习
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
如果
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1~18岁)
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
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
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
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
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
相反,在前四个
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
如
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
的角色。
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
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
(6)亲密对孤独(18~ 30岁)
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
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
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
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
关系。
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
独感。
(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31~55岁)
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
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
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
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
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
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
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
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
(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
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
当对自己的一
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
生一种完善感。
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
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
包括了积极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获得的方式
埃里克森将青少年期定义为一个人形成同一性的关键期,并且认为青少年经历了同一性角色混乱这一心理冲突。
自我同一性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以及“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为了获得自我同一性,青少年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整合自我知觉的许多不同方面,使其成为一致的自我感。
玛西亚(Marcia,1993)根据青少年探索和投入的程度对个体同一性的发展状态进行了评定,分别把个体归入了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即个体解决同一性危机的方式:同一性扩散(diffusion)、同一性早期封闭(foreclosure)、同一性延缓(moratorium)和同一性完成(achievement)。
同一性扩散是指个体既没有探索(即个体还没有探求有意义的选择),也没有自我投入。
同一性早期封闭是指青少年作出了自我投入,但是没有进行探索。
他们的人生选择常常由权威性的父母作出,没有经历自我探索。
同一性延缓是指青少年正处于同一性危机之中,但是成人或社会没有给予他们责任或义务,或者对他们的责任只是进行了模糊的定义。
同一性完成是指青少年已进行了探索,并且也进行了积极投入。
同一性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扩散状态向提前封闭或延缓状态转变,提前封闭向延缓的转变(Waterman,1999)。
在青少年早期和中期,个体刚刚开始体验急剧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知觉的变化,他们开始重新考虑童年期的价值观和身份。
同时,不断调节和巩固这些变化,并把这些变化整合到不断完善的同一性中(Kroger,2000)。
这个时候同一性的发展往往处于扩散和提前封闭状态。
在初、高中阶段,扩散和提前封闭人数大幅度减少,同时伴随有延缓与同一性完成人数的增多。
青少年同一性冲突的解决是在18~22岁,尽管整个青少年期都存在对自我的探索,但自我同一性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中晚期,特别是20岁左右这一时间是建立同一性的关键时期。
自我同一性是一种对于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我在社会中处于何种地位的稳定连续感。
自我同一性是在应对许多选择中形成的:什么样的职业是我想要的?我该信仰什么宗教、道德和政治价值?作为有性别的我该承担什么责任?茫茫人海中我的位置在哪里?同一性并不是在青少年时期才出现的,早在幼年时期,儿童已经形成了自我感知。
但是,青少年时期却是个体第一次有意识地回答"我是谁"的问题。
埃里克森认为,虽然自我同一性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很重要,但是青少年期是同一性最混乱的时期。
青少年普遍经历着一个心理社会的“延缓期”。
在这一时期他们可以对同一性的不同方面进行探寻而不需要最终一定去执行。
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意味着个体对自身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的发展做出自己的思考。
例如,一个青少年可能暂时会有几种不同的职业目标,但成人并不会认为这是一个最终选择。
经过了这个危机阶段,青年将获得更稳定、更巩固的自我认同感。
自我同一性实现得好,能够促进个体人格的整合;实现得不好,容易造成个体内心的矛盾、困惑与迷茫,造成个体价值与意义的危机,极端的甚至容易导致自我分裂、精神疾患。
如果年轻人不达到同一性的确立,就有可能引起统一性扩散或消极统一性发展。
个体在同一性确立的过程中,如果难以忍受这一过程的孤独状态,或者让别人去吧
我自己的决定,或服从别人的意见,或回避矛盾,拖延时间,就会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这类个体无法“发现自己”,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和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他们没有形成清晰和牢固的自我同一性。
消极同一性是指个体形成与社会要求相背离的同一性,形成了社会不予承认的,反社会的或社会不能接纳的危险角色。
自我同一性还包括一种连带感和归属感,即个体感到自己从属于某一个社会或集团,他接受自己所属社会或集团的价值观念,可以容忍社会的一些不足。
他了解社会的期望,并按照一定的社会角色规范去行事,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对于他是有意义和有价值的。
如果青少年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这种连带关系,或没有获得良好的适应社会应具备的知识与技能,就会给他的同一性确立带来困难。
这可能表现为:过高地期待社会,希望社会能按自己的愿望存在;不能接受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肆意行事;对现存的某些社会现象无法容忍而采取一些极端的方式加以反抗或彻底逃避。
这样的青少年,思想上很偏激,很可能发生人际交往障碍、逃学、攻击、厌世等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