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特别是创新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知识
创新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 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作为战略选择
主题选择
当今国际创新能力不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 2008年底,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经济一直 都处在低迷的状态 -- 我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实体国家,但以数量和规模为 主,产业结构不合理、产品创新能力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基本思路 2.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
-- 长期以来,高校各创新要素的发展缺乏有效结合,高校内
部管理分散,高校之间同质化趋势明显,高校综合性、多功
能、特色化的优势没有得到根本体现 -- 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并不是一个泛指的要求,人才是指优
秀人才的集聚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能力,学科是指围绕国
的学术高地、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基地、区域创新发展
的引领阵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力阵营
基本思路 4.以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
-- 机制体制改革是重点与核心任务, 以机制体制改革引领协 同创新,以协同创新引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 深化高校内部以及与外部协同创新机制体制改革,实现教 育、科技、经济、文化等领域的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构筑 形成综合改革的特区。
-- 总书记讲话提出:“要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
开展国家急需的战略性研究、探索科学技术尖端领域的前瞻 性研究、涉及国计民生重大问题的公益性研究” -- 引导高校围绕国家急需和科学前沿的重大问题,组织和集 聚一流团队,创造一流的成果,培养一流的人才,形成一流
的创新氛围,推动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
-- 国家急需、世界一流既是目标和方向,也是标准和条件
计划编制过程
★要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 4月底,部党组决定启动两项具体落实工作 ★ 5月中,确定了计划总体思路和基本定位 略高度,转变思想,突破原有计划思路, 进一步更新理念,使之成为中国高等教 ★ 5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召开会商会研究 育改革发展新的里程碑。 ★ 5月底,教育部成立“2011计划”研究小组 ★ ★ ★ ★ ★ 6月17日,袁部长在部党组会提出 研究小组多次集中并召开各类专题研讨会 7月12日,征求意见稿通过部党组会审议 8月中旬,在第21次咨询会上征求高校意见 9月上旬,征求11个部门和单位意见
① 全面部署,分层实施。
有条件高校都应按照“2011计划”总体精神与要求,积
极开展协同创新,加快机制体制改革,大力提升创新能力。
2011计
国家协同创 新项目 省级“2011计划” 行业产业协同创新支持 校级协同创新计划
划的整
体实施 框架
计划特点
② 分类建设,择优支持。
◆ 按照协同创新模式以项目方式开展。针对不同类型项目, 制定不同的准入条件、评审标准和建设要求等。 ◆ 在高校前期充分培育的基础上,通过第三方评审遴选出一 批满足2011计划要求,具有代表性、影响力以及培育成效
三、计划的操作实施
(一)需把握的几个关系
1.与各类科研任务的关系
-- “2011计划”重点支持的是以机制体制改革为核心的
综合创新能力提升 -- 承担国家、行业、地方以及企业重大科研任务是协同创
新项目的前提与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 完成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与水平,是计划实施的重要标准 -- 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 重点推进协同创新组织管理、人事制度、人才培养、人员
考评、科研模式、资源配置方式、国际合作以及创新文化 建设等八个方面的综合机制体制改革。
(三)计划特点
1.坚持全面开放的基本原则
-- 面向各类高校开放,不限定身份,不固化单位,形式 可多种多样,只要具备协同创新的基础、具有强烈改革 意愿、能够解决国家重大需求的均可参加
源,产生集聚效应,在最短时间内创造最具创新成果
-- 协同创新重点解决创新主体的“生产关系”问题,从而 更好地释放创新要素的“生产力”。
(二)基本思路
“2011计划”整体思路:
◆ 一个根本出发点
◆ 一项核心任务
◆ 探索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 推进八个方面机制体制改革 简化为:1148
基本思路 1.以“国家急需、世界一流”为根本出发点
体加强,共同发展。
主题选择 “2011计划”提出的协同创新,可以理解为:
-- 围绕着一个共同的科学问题或重大需求,具有优势的创 新各方按照研究方向和技术路径分工并开展联合攻关 -- 建立从无序到有序、从分割到集成的创新模式,形成人 才、资本、信息、技术、设备等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 合理流动与共享利用的新机制 -- 充分发挥协同创新各方的各自优势,充分汇聚全社会资
-- 同时,广泛汇聚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Hale Waihona Puke Baidu政府以及
国际社会的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体和战略联盟,形 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行模式
计划特点 2.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世界强国的兴起伴随高等教育强国和世界一流大学迁移, 而世界一流大学的形成又伴随着高等教育办学模式的转变 -- 简单地照搬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大学办学模式是实现不了世 界一流的目标,必须要坚持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 办学模式特色。四大功能定位丰富了高等教育内涵,坚持中
国特色办学模式的根本就是坚持服务国家重大需求
◆ 社会制度特色。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有利于优质
资源的集成与融合,集中力量,形成重点突破
◆ 文化传统特色。增强国际视野,树立大国形象,主动服务全球
教育和科技发展,支撑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
计划特点 3.坚持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
-- 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决
策,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技的战略基点,作 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作为国家 战略贯穿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主题选择
其次: -- 世界科技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基础研究在推动新科 学技术革命中的作用日益突现 -- 全球科技格局正发生着新的变化,多极化发展、重心东 移,新的世界科技版图正在酝酿形成
刻内涵和要求,设计理念先进、思路清晰,切合我国当
前教育、科技、经济以及文化改革发展的要求,方案目
标和任务明确,改革综合并力度大,具有较强操作性, 是一个很好的计划。建议:按照相关程序尽快报批,并 启动实施。
二、计划的总体思路
(一)主题选择
1.为什么选择创新能力提升?
首先,总书记讲话中指出: --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现存问题: 现行科研、社 会服务方式, 从根本上满足 不了解决重大 需求的要求
2011计划的根 本目标:
解决路径:
转变高校现行
的创新发展方 式,建立新模 式与新机制
服务国家重大
需求,冲击世 界一流水平
计划特点
什么是创新发展方式的转变?
① 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导向 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从学科为导向转向以需求为导向 ② 转变高校创新的组织管理方式 以校、系、组为主体向跨地区、跨部门、跨院校、跨 学科研究方式转变,形成以团队为单元的人员流动体 ③ 转变高校创新要素和资源的汇聚形式 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实现创新资源的充分
能力的提升
操作实施 3.与现有产学研合作的关系
--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坚持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服务道路。 但是,以成果转化转让为主要的间接服务方式,已经难以 满足解决重大需求的要求,需要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入、成
果与人才协同转移的新型服务模式转变
-- 协同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合作,是合作的深入与升华
-- 各种事物普遍存在有序、无序现象,一定条件下,无序和有 序之间相互转化,无序就是混沌,有序就是协同 -- 协同是指元素对元素的相干能力,表现了元素在整体发展运
行过程中协调与合作的性质
-- 元素之间的协调、协作形成拉动效应,推动事物共同前进。 对事物双方或多方而言,协同的结果是使参与的各方获益,整
支持的长效机制 ◆ 面向科学前沿、社会发展和文化传承创新项目,要充分利用国内
外已有的各方面资源,发挥集聚效应
形成针对性、多样化的支持措施
◆ 有的可授予“2011协同创新中心” ◆ 需要政策的,可在政策上给与倾斜 ◆ 对一些现有支持尚难满足改革需求的,可根据实际情况,国家将 采取引导性、奖励性等方式给予经费支持
显著的项目,给予立项。
◆ 每年国家公布各类项目的预定数量,公开申报,择优支持。 ◆ 充分考虑不同地区、不同类型高校的广泛参与。
计划特点
③ 资源聚集,多元投入。
充分汇聚现有资源,积极吸纳社会支持和投入
◆ 面向行业产业项目,要发挥行业部门和骨干企业主导作用
◆ 面向区域发展项目,要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建立地方投入和
主题选择 2.为什么选择协同创新?
--世界科技正驶入“大科技”时代
◆ 科技全球化的进程迅猛,创新要素流动与融合普遍
◆ 科学技术的挑战越来越复杂、综合,经济对科技依存度越来越高
--创新能力不足是我国教育、科技、经济与发达国家的主要差距
◆ 创新力量和资源分散、封闭、低效,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经济
社会发展相互脱节
《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的情况介绍
2012年3月
一、形成背景与过程
二、计划的总体思路
三、计划的操作实施
一、形成背景和过程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 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
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
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 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 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
家重大需求和重大科学问题的学科集群能力,科研是指发现 并解决重大问题的组织管理与协同研究的能力 -- 人才是根本,学科是基础,科研是支撑
基本思路 3.以协同创新项目为载体,构建四类协同创新模式
-- 坚持“高起点、高水准、有特色”,通过校校、校所、校 企、校地以及国际间的协同,组织实施一批协同创新项目 -- 探索建立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以及文化传 承创新重大需求的四类创新创新模式 -- 形成一批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逐步成为具有国际重大影响
◆ 创新能力的提升已经不再是孤立的发展,需要创新主体协同发展
--高校做为创新的重要力量,理应饯行协同创新的时代责任
◆ 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
◆ 依托高校优势学科与院所、企业、国际等建立深度合作,形成协 同创新的有机整体,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主题选择 3.什么是协同创新? 管理学的“协同学理论”指出:
--各国围绕着创新核心要素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发达国家
希望继续保持领先地位,而新兴的经济体期望通过大幅 度增加科技创新投入,实现“弯道超车”
主题选择
再次: -- 全面提高质量是总书记讲话的主线,是教育规划纲要的 根本要求。而创新是提高质量的灵魂,是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核心内涵 -- 总书记指出:“要以重点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体制机制 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高为突破,加大支持力度, 健全长效机制,鼓励重点建设高校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 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 -- 创新能力提升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 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要求。
操作实施 2.与“211工程”、“985工程”间的关系
-- 三者是依据我国高等教育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突出问题, 各有侧重,相互依托 --“211工程”、“985工程”重在高校内部建设与发展, 重在学科、人才、平台等创新要素的发展 --“2011计划”重在内外结合,重在机制体制改革,重在通 过推动高校与其他创新力量的融合发展,实现国家整体创新
酝酿期
编制期
完善期
★ ★ ★ ★ ★
修改完善计划方案,同时起草计划实施方案 先后五次在部党组会和部长专题会审议 12月,形成“2011计划”(送审稿)及说明 12月下旬,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 2012年1月底,报延东国务委员审定
计划编制过程
在国家教育改革领导小组召开第四次会议上,与会
各部门领导普遍认为:计划深入贯彻了总书记讲话的深
整合,形成创新要素与资源的集聚体
④ 转变高校创新发展的环紧与氛围
计划特点
协 同 创 新 项 目 ( 中 心 )
方 向
选 择
人
员
要点
创新要素 与 资源汇聚
集
聚
机制体制 改革 政策 保障
计划特点 4.坚持引导与支持相结合的实施方式
“2011计划”既是支持性计划,更是引导性计划。计划 实施将坚持以下的基本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