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组织中的领导.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行政组织中的领导

一、领导的含义与特点

1、领导的含义

领导是指引和影响个人、群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动过程。

领导者是指在组织中处于指挥与决策位置,承担相应责任,行使相应权力,履行相应义务的角色。

领导行为是指领导者的,符合领导角色规范的,指挥、引导组织及组织成员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

2、行政组织领导的特点

行政组织领导,就是指行政组织中的领导者依法运用国家公共权力,通过决策、指挥、组织、协调、监督、控制等方式,引导和影响所属成员达成公共目标的活动过程。

行政组织领导具有的特点有:(1)时代性。(2)权威性。(3)综合性。(4)执行性。

二、行政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职能

2、组织职能

3、用人职能

4、协调职能

5、监督职能

6、教育职能

三、领导的权力基础

权力是一种过程,这种过程仅在拥有权力的人与受权力影响的人相互作用时存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权力是一种影响力,我们在探讨权力基础时,必须对领导影响力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1、领导影响力的作用

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任何领导活动多是在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领导工作的本质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关系,在领导过程中,领导者如果不能有效影响或改变被领导者的心理或行为,那他就很难实现领导的功能,组织目标也就无法实现。因此,领导影响力在领导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在:首先,领导影响力是整个领导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

其次,领导影响力影响着组织群体的凝聚力与团结。

再次,领导影响力可以改变和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2、领导影响力的构成要素

构成领导影响力(或者说权力)的基础有两大方面,一是权力性影响力;二是非权力性影响力。

权力性影响力又称为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方式作用下,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激励是有限的。构成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法律。(2)职位。(3)习惯。(4)暴力。

与权力性影响力相反的另一种影响力是非权力性影响力,非权力性影响力也称非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来源于领导者个人的人格魅力,来源于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的相互感召和相互信赖。构成非权力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四、领导素质理论

领导心理方面的研究主要体现为领导素质理论的研究。所谓领导素质理论也称“完人理论”或“特质理论”,是专门探讨究竟什么是理想的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的理论。学者对领导者心理特质进行研究,试图找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特质上的区别。研究者在现实生活中也找到了一些依据,但是,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很多领导者并没有天赋的个性特质,并且很多有天赋特质的人也并未成为领导者,不同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不一致,而且常常出现相互矛盾的情况。

事实上,领导行为只能发生于特定情境下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而决不可能仅仅取决于领导者个人及其特征。

五、领导行为理论

1、领导作风类型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勒温早在1939年就开始进行有关领导作风类型的研究。他以权力定位为基础,将领导者的作风分为专制、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

作风专制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领导者个人,实行高度集权,亲自决定所有的政策和活动,根据领导者个人对群体成员工作绩效的看法进行褒贬与奖惩,群体成员完全被动地进行工作;作风民主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整个群体,由群体成员讨论一致通过或者根据多数原则进行决策,管理中注意发挥群体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顾及群体成员的的需要和愿望,根据群体成员工作的实际情况进行褒贬和奖惩,群体成员有机会自己决定自己的分工、进程和方法;作风放任的领导者将权力定位于群体成员个人,实行高度分权,管理者在管理中只以旁观者的姿态出现,不对成员进行褒贬与奖惩,群体成员在无政府状态中完全独立地进行工作。

勒温之后,美国和日本学者对领导作风理论进行了许多理论与实验研究。多数成果不断验证和支持了勒温关于民主型领导作风是最佳领导作风的观点,但也有不少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2、领导行为四分图。出于对领导素质理论研究的不满,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的一批学者从1945年开始了对领导行为的系统研究。他们收集了大量下属对领导行为特征的描述并对这些描述进行分类。他们发现,领导行为特征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心,即领导对人的重视和关心,属于重视人、重视人际关系的领导行为,称为“关心人”。一类是结构,即领导对组织的重视和关心,属于重视事、重视组织的领导行为,称为“重组织”。

研究结果表明,“关心人”和“重组织”是两个不同的、相互独立的维度,但这两个维度在实际中并不一定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实际的领导行为是两个维度的组合,这可以表达为一种领导行为的四分图或者说有四类领导行为,即低组织低关心、高组织低关心、高组织高关心、低组织高关心,在这四种领导行为中,两个维度上都高的那种领导者常常比某一个维度低或两个维度都低的另外三种领导者更能使下属取得高工作绩效和高满意度。

3、管理方格论。美国得克萨斯大学的布莱克和默顿在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密执安大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64年提出了管理方格论。

管理方格论仍然沿用了两个维度,一个是对人的关心,一个是对生产的关心。但不再像此前的四分图中那样,在每一个维度上只划分性质不同的高与低两种类型并由此形成4种领导类型,而是在每一个维度上分别划分由低至高的9个等级或程度。这些数字不表示具体数量,而是代表9种程度:即从1至9表示从低到高的9种程度。每一个维度上的各个关心程度都分别与另一维度上的各个关心程度两两配合,形成81种不同领导类型。他们二人从中选出5种最有代表性的领导类型来说明自己的理论。在5种典型领导类型中,9.9型人际关系协调好,士气旺盛,工作效率高,成员利益与组织目标结合好,因此也被称为最佳类型。

管理方格论并不是简单地用于将领导划分为不同类型,而是用于评价和训练管理人员的一种理论模型。领导素质理论强调的是领导应该有什么,多用于领导者的选拔,而领导行为理论更多的是强调领导应该怎样做,多用于领导者的培训。也正是因此,领导行为理论比领导素质理论具有更强的应用价值。

4、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坦南鲍姆和施密特是较早对领导作风理论中倡导的“民主作风”、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中倡导的“高组织高关心”之类最佳领导假设发出不同声音的学者。在研究中他们发现,组织中的领导者常常无法确定什么是最佳决策,也不知道究竟应该由自己来直接决策,还是授权下属来决策。有鉴于此,他们于1958年提出了“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这一理论将领导作风类型理论和领导行为四分图理论结合起来。

他们认为,领导行为有专制和民主两种类型。专制型领导强调对工作的领导,并用权力去影响下级。民主型领导注重人员的领导,给下级在工作上以相当的自由。一名领导者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职权的程度越高,就越接近专制型领导,运用职权的程度越低,就越接近民主型领导,如此就出现了一个由专制型领导到民主型领导的连续带,即在典型的专制型领导和典型的民主型领导之间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的领导行为方式。这些领导行为方式本身无所谓优劣,领导者应善于根据具体情况从连续带中选择一种合适的形式。

领导行为连续带理论认为领导方式不是一种固定的模式,而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方式,这实际上是将情境理论因素也作为决定领导方式的重要因素,并且已经有了根据实际情况权衡利弊灵活应变的思想,已经具备了后来所称“权变理论”的雏形,是领导行为研究中一个很大的进步。

六、领导权变理论

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实践的发展,人们越清楚地认识到,要找到一种适合于任何组织、任何性质的工作和任务、任何对象固定的领导特质和领导行为方式,都是不现实的。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普遍使用的“最好的”领导理论和方法。领导行为效果的好坏,不仅取决于领导者本人的素质和能力,而且还取决于诸多客观因素,它们是诸多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没有一种“最好”的领导行为,一切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便是权变理论的实质。

1、费德勒模型

费德勒于1962年提出了“有效领导者的权变模型”,通常也称为“费德勒模型”。这种模型将领导者素质研究和领导行为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并将其与情境分类联系起来研究领导绩效。费德勒认为,群体绩效如何,与领导者的风格、特定的情境以及其领导风格和情境之间的匹配关系有关。因此,他提出领导效果的好坏取决于以下三种情景因素:(1)领导者与被领导者的关系;(2)任务的结构;(3)职位权力。如果这三个因素都具备,是最有利的环境;如果都不具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