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1教案
湖南名校集体备课教案 2.2化学能与电能 第一课时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第一课时一、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掌握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拓展和运用;3.通过化学史实引导学生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方法。
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加深理解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原电池的发明、发展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愉悦,增强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学习化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投身科学追求真理的积极情感;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形成的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原理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复习提问】燃烧的本质是什么?火力发电中能量的转化方式是怎样的?火力发电又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学生讨论、分析】【激疑】针对火力发电的缺点,能否通过某些方式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分组实验探究】锌铜原电池原理实验1:把一块锌片和铜片同时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
实验2:用导线将锌片和铜片连起来。
实验3:在导线中接入一个灵敏电流计。
将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和自己的结论记录下来。
【学生交流、讨论】1.实验1和实验2中的现象有何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铜片表面有气泡产生,你认为这种气体可能是什么?锌片和铜片上可能分别发生什么反应?如何证明?灵敏电流计的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通过,你如何解释这一现象?该装置的正负极分别是什么?请你再设计一个实验证明之。
点评小组学生发言,小结。
【板书】原电池的定义;锌铜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电极反应式及电池总反应式的书写。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形成原电池概念,初步了解原电池的组成,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化学原理,初步掌握电极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通过原电池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科学研究方法;了解干电池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1)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和科学探究,训练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表达与交流能力,从而获得科学研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在成功与失败之间体验探究的快乐,在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中体验交流的快乐,在课堂与生活的有效链接中体验学以致用的快乐,最终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
(2)利用课堂内学习探究课堂外调查相互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对原电池的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原理、应用有一个较为理性的认识之后,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能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反应原理、构成及应用。
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
【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科学设想—实验探究—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归纳总结【课内外教学资源及组合】1、实验准备:Zn片、Cu片、铁丝、铜丝、石墨棒、干电池、稀硫酸、CuSO4溶液、乙醇、西红柿、苹果(或其他水果、蔬菜)、灵敏电流计、烧杯、导线。
2、教具准备:铜锌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1、分析火力发电的利与弊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3、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本质4、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过程】【引入课题】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最全版

课题(高一)化学能与电能梁秀红2008.4.人教社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学习实验研究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经历假设与猜想、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我国电力状况的探讨和火力发电利弊分析及电池的开发,树立能源观、环保观、转化观,增强社会使命感。
(2)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教学难点: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一一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学用具:实验仪器:250mL烧杯、电流表、导线、小灯泡、金属夹实验药品:锌片、铜片、镁条、铁钉、石墨、稀硫酸、桔子电教设备:电脑、投影仪选择朋友要经过周密考察,要经过命运的考验,不论是对其意志力还是理解力都应事先检验,看其是否值得信赖。
此乃人生成败之关键,但世人对此很少费心。
虽然多管闲事也能带来友谊,但大多数友谊则纯靠机遇。
人们根据你的朋友判断你的为人:智者永远不与愚者为伍。
乐与某人为伍,并不表示他是知已。
有时我们对一个人的才华没有信心,但仍能高度评价他的幽默感。
有的友谊不够纯洁,但能带来快乐;有些友谊真挚,其内涵丰富,并能孕育成功。
一位朋友的见识比多人的祝福可贵得多。
所以朋友要精心挑选,而不是随意结交。
聪明的朋友则会驱散忧愁,而愚蠢的朋友会聚集忧患。
此外,若想让友谊地久天长。
这需要技巧和判断力。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案)第一章:化学能与电能概述1.1 化学能的概念与特点1.2 电能的概念与特点1.3 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第二章:原电池原理2.1 原电池的组成及工作原理2.2 原电池的分类及应用2.3 原电池的能量转换过程第三章:电解质与电解3.1 电解质的概念与分类3.2 电解质的电离与离子迁移3.3 电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第四章:化学电源4.1 化学电源的分类及特点4.2 常见化学电源的结构与工作原理4.3 化学电源的应用及实例第五章: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效率5.1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效率计算5.2 影响化学能转换效率的因素5.3 提高化学能转换效率的途径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掌握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及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思维。
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第六章: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6.1 原电池的设计原则6.2 原电池的设计实例6.3 原电池在实际应用中的案例分析第七章: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7.1 电解质的导电性质7.2 电解质溶液的pH值与离子强度7.3 电解质在电池中的应用与选择第八章:电化学腐蚀与防护8.1 电化学腐蚀的基本原理8.2 电化学腐蚀的类型与影响因素8.3 电化学腐蚀的防护方法第九章:化学传感器9.1 化学传感器的原理与分类9.2 化学传感器在电化学检测中的应用9.3 化学传感器的未来发展第十章: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10.1 化学能与电能转换的环保意义10.2 能源转换过程中的污染问题10.3 绿色能源技术的发展与挑战本教案的五个章节,主要围绕原电池的设计与应用、电解质的性质与应用、电化学腐蚀与防护、化学传感器以及能量转换与环境保护等主题进行展开。
通过学习这些章节,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过程,掌握相关应用技术,并认识到能量转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性。
《化学能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论文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部分。
本节课内容既是对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又是对前一节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还为以后学好《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中金属腐蚀与防护中等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1、知道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方式,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
2、了解原电池的概念,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3、学习实验探究问题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加深对原电池概念及工作原理的理解。
2、为学习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设计对比试验进行探究,进一步理解实验探究的意义;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直接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会科学研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①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③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对现代化的重大意义(2)教学难点①通过对铜锌原电池的试验探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四、设计思路(1)通过介绍材料(伏打电池的发明)创设教学情景,提出关于化学能如何转化为电能的问题,沿着伏打发明电池的历程开始自主探究,得到启发,设计、动手实验探讨原电池原理。
然后开展第二个探究性实验:通过提供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分组讨论、得出最佳方案,探讨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最后开展第三个探究性实验:利用所学知识,根据现有材料,制作水果电池,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乐趣。
(2)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较丰富的感性认识。
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以及电学、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和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科学规律的积极性。
高中化学——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本节重点是原电池,应熟练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的书写、两极现象、电子电流离子的移动方向、正负极的反应类型、原电池的简单设计及原电池图示的画法。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燃煤发电的流程及关键步骤2、掌握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3、记住化学电池的本质4、了解常见电源能力目标: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化学兴趣及严谨的化学治学态度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难点:锌铜原电池的基础知识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没有平行分班,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有较大差距。
学生对于原电池的了解限于普通原电池的外表结构,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结合课本实例反复深入的讲解和练习。
五、教学方法1.实验法:原电池实验应分组实验。
2.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原电池基础知识,初步把握原电池实验的原理和方法步骤。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两人一组,实验室内教学。
课前打开实验室门窗通风,课前准备好实验仪器。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㈠燃煤发电的流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分别插入稀稀尝试填写下表:⑵原电池中如何判断正负极?⑶正极金属起啥作用?啥在正极上得电子?⑷正负极发生的反应类型?【知识应用】1、用下列物质设计一个原电池CuSO4溶液、ZnSO4溶液、H2SO4溶液、NaOH溶液、FeCl3溶液、NaCl溶液、Fe棒、Cu棒、C棒、Zn片、Cu片、铜线、2、画出装置图㈢、常见电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板书设计化学能与电能㈠燃煤发电的流程(二) 探究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化学能转换为电能的关键㈢、常见电源十、教学反思在精讲的同时一定注意学生的参与,题不在多要精挑题目做通讲透,否则讲得多练得多最后学生还是不懂因此求“悟”乃根本。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结合新课程标准,高中化学教学应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教师应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体验学习过程、理解知识的产生、发展和运用,并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地体现学习的成就感。
引导课中教师采用实验创设情景,通过“水果电池能让生日卡唱歌”的实验让学生体验学习化学的乐趣,引出研究的课题——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是介绍几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这些内容完全可以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来完成,这样会给学生创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
然后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探索化学电源的科学知识。
最后以成果汇报的形式,将学生研究成果进行展示,教师结合实际情况精心点拨、适当讲解,进而全面地落实新课改。
本课还应考虑学生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设计中应充分利用教材、图片、课外资料等教育资源,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
教学中采用如下的模式:直观感知——引出课题——汇报交流——能力提升——情感升华。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二课时)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又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
本节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模块奠定必要的基础。
教学的重点是通过几种电池初步认识化学电源的结构及原理。
难点是化学电池本质的归纳。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原电池原理,用所学的理论指导“发展中的化学电源”的研究性学习,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本节课用“趣味实验”导入新课,以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为主,结合教师点拨、对比、归纳出化学电池反应的本质。
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介绍发展中的化学电源,通过研究性学习增强学生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

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学习目标】1. 了解煤发电的一般过程;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 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3. 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的奇妙与和谐。
【学习重点】原电池的概念及构成条件【学习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知识梳理】一.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1. 火力发电火力发电是指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能最终转化为的过程。
在火力发电过程中,经历了一系列的能量转换:【想一想】火力发电的优缺点有哪些?【提出问题】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提高能量的利用率?2. 探究实验(1)把互不接触的铜片、锌片放到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到,写出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在此反应中有无能量的转化?若有,是能转化成了能。
(2)把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起来,再放到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观察到的现象是,根据可以断定铜片(是或否)参加反应。
(3)在导线中间串联一电流表,可以观察到,这说明导线里面有通过。
在此过程中,能转化成了能。
得出结论: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化剂区域而形成电流,这样将能直接转化为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3. 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1)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探究】①把上述(3)中的铜片换成锌片,使两个电极材料相同,实验现象为;②把上述(3)中烧杯里的硫酸换成75%酒精,实验现象是;⑤把串联着电流表的锌片与铜片分别放到两支盛有稀硫酸的烧杯里,现象为。
总结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思考交流:在铜锌原电池中,如果用的是纯锌,则在锌片表面几乎观察不到气泡,而在实验中我们所用的是粗锌(含有碳),在锌片和铜片表面都有气泡产生,你现在能解释这种现象吗?(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从能量转化角度看,原电池是将能直接转化为能的装置;从化学反应来看,原电池的原理是反应中的还原剂失去的电子经过导线传递给氧化剂,从而使氧化还原反应分别在俩个电极上进行。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和电能》第一课时 《原电池》说课稿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原电池》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本节教材是人教版化学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是电化学中的重要知识也是核心内容。
内容安排在化学必修1《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必修2《化学能与热能》等内容之后,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该节内容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该节分为两课时教学,本课为第一课时。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之后,会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正是基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特征,教材开始的几个设问,把学生带进了“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相互转化”研究之中。
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它同样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补充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是对火力发电中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此外,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2、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①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概念。
②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①学生通过对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科学探究的意义,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

《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化学能与电能》优秀的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本理论之一,从能量转换角度看,本节课程内容是对前一节课中“一种形式的能量可以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量……能量也是守恒的;化学能是能量的一种形式,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热能和电能等”论述的丰富和完善。
从反应物之间电子转移的角度看,原电池概念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应用;从思维角度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思想,是对火力发电的原理“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思维方式的反思和突破。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原电池是一种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知道原电池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掌握原电池的组成条件,会判断正负极,会判断电流、电子、溶液中离子流动的方向。
会书写铜锌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
(3)能用日常生活中的材料制作简易水果电池。
(4)能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初步认识传统干电池、二次电池及常见的新型电池。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火力发电的原理及利弊,建立“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新思路,通过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的分析,提出实现新思路的各种推测和猜想等,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2)通过实验2-4(改进)的层层推进,培养学生在实验中观察现象、分析现象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自己归纳、概括形成“原电池”的概念,并根据已有电学知识生成跟原电池相关的概念(正负极、离子移动方向判断等)。
(3)通过科学探究,让学生根据实验2-4的已有知识设计实验,并初步学会控制实验条件的方法。
(4)通过思考与交流,让学生学会联系实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比较归纳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
(5)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分析常见化学电源,学会用基本理论指导实际应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科学探究和实践活动——水果电池的制作,体验科学探索的乐趣。
(2)通过化学电源的发展和新型化学电源开发利用的介绍,让学生体会化学的实用性和创造性,通过认识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初步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
人教版必修2第二章第二节说课--原电池(共19张PPT)

•
4、All that you do, do with your might; things done by halves are never done right. ----R.H. Stoddard, American poet做一切事都应尽力而为,半途而废永远不行6.17.20216.17.202110:5110:5110:51:1910:51:19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原电池的概念;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形成条件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理解 科学探究的意义,初步养成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小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通过探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奥秘,提高学习化学 的兴趣和热情,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感受化学世界 的奇妙与和谐;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4时48分54秒下午4时48分16:48:5421.7.21
• 2、Our destiny offers not only the cup of despair, but the chalice of opportunity. (Richard Nixon, American President )命运给予我们的不是失望之酒,而是机会之杯。二〇二一年六月十七日2021年6月17日星期四
• 问题二:氢离子变成氢分子有时从哪里来 的呢?
• 问题三:根据电学知识中电子的流向,你 能判断装置的正负极吗?
4、设问探究、合作交流,归纳形成条件
Zn Cu
Fe Cu
Zn Zn
Fe
Cu
√A
√B
C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授课班级:高一16班授课人:周勋亮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转化的实质;2、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认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初步形成原电池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通过反应物之间电子的转移的探究,理解原电池的形成是氧化还原反应本质的拓展和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阅读相关电能的材料,了解电能在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作用,提高学生节约能源,节约用电的意识;2、感悟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以及化学电源可能会引起的环境问题,形成较为客观、正确的能源观,提高开发高效清洁燃料的意识。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教学难点通过对原电池实验的研究,引导学生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以及这种转化的综合利用价值。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教具准备纯锌粒、锌片、铜片、稀硫酸、酒精、导线、烧杯、试管、灵敏电流计、音乐贺卡、柠檬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目的“水果电池”:利用柠檬做水果电池,带动音乐贺卡继续“唱歌”观察、思考课堂引入,提起同学们兴趣板书: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提问:电能是一次能源还是二次能源回答考察学生预习情况,让课堂变得紧凑,回归课堂板书: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在书上打记出来【多媒体展示】水电站、风力发电站、火电站图片;提问:1、火力发电站的工作原理是什么?2、火力发电有哪些缺点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缺点:1、煤炭是非可再生资源2、排除大量温室气体3、可能导致酸雨4、能量转化率低连续提问,让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已有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问: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是否上升?【实验1】取小粒纯锌粒通过实验发现问题:化学为什么温度上升了?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硫酸,观察现象能直接转化为了热能,那么能否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呢?提示:我们一起来分析这个实验,通过反应方程式来进行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学生书写反应方程式,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并用单线桥法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和方向提问: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电子在发生转移,那么能不能将其变成电流,产生电能呢?回答:可以将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分隔到不同的区域进行,产生定向移动的电荷,即产生电能。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
2. 掌握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关系。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和分析实际生活中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的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实验装置与材料:锌片、铜片、硝酸铜溶液、导线、电池、灯泡等。
3. 教辅资料。
四、教学过程1. 热身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或小视频等方式,让学生回顾一下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并提出一些与化学能和电能有关的日常现象。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化学能的概念:化学能是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蕴藏的能量,一般体现为燃烧、发光、爆炸等。
(2)电能的概念:电能是电流通过导体时所携带的能量,一般体现为电流做功、电流产生热效应等。
3. 实验演示(20分钟)(1)将锌片和铜片依次插入硝酸铜溶液中,观察现象。
解释锌片和硝酸铜溶液之间反应的化学能是如何转化成电能的。
(2)将电池的正极和负极通过导线连接到灯泡,观察灯泡的亮起情况。
解释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光能的。
4. 知识总结(10分钟)对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进行总结,并强调化学能和电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5. 拓展延伸(10分钟)举例说明其他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例如化学电池、燃料电池等。
六、课堂练习(15分钟)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1. 化学能是如何转化为电能的?举例说明。
2. 电能是如何转化为光能的?举例说明。
3. 举例说明其他化学能和电能的转化关系。
七、作业布置完成课堂练习中的问题。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演示和口头讲解的方式,使学生理解了化学能与电能的概念和相互转化关系。
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拓展延伸的环节,巩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江苏省平潮高级中学集体备课教案——2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教案用?3.你怎样才能知道导线中有电子通过?结论Cu起传导电子的作用。
可用电流表测电流及方向。
[讲]怎样知道所架设的桥梁中有电子通过,如何从电学角度考虑仪器的选择和组装问题?实验3: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用导线连接,并在导线间连接电流表实验现象锌表面无气泡,铜表面有气泡,电流表发生偏转.现象解释电子由Zn导线铜片H+定向移动产生电流,故电流表指针发生了偏转。
思考问题1。
电子从Zn到H+经历了哪些途径?2.你认为这个过程能量是如何转化的?结论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讲]要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必须使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区域进行,同时架设桥梁,使电子从还原剂区域转移到氧H 2SO 4 (aq)CuSO 4 (aq)Zn Cu负极( ):.正极( ): .总反应式:.负极( ): .正极( ):.总反应式:.请在图上标出电子的流动方向和电流方向,并判断正负极,写出电极反应式和总反应式.Ag Fe Zn Zn -2e -= Zn 2+Cu Cu 2++2e -= Cu Zn+Cu 2+= Zn 2 ++Cu Fe Fe -2e -= Fe 2+Ag 2H ++2e -= H 2↑Fe+2H += Fe 2+ +H 2↑Ie -e -I[讲]通过以上的讨论,我们也可以抽象出原电池化学反应的本质是较活泼的金属发生氧化反应,电子从较活泼的金属(负极外电路流向较不活泼的金属(正极)[板书]2、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氧化还原反应且是能自发进行的反应(一般是放热的)Zn+Cu 2+=Zn 2+ +Cu,该反应的的原电池正确组合是( )题型5 原电池电极反应的书写5.一个电池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Zn+Cu 2+=Zn 2++Cu,该反应的的原电池正确组合是()C HClCuSO 4H 2SO 4CuCl 2电解质溶液Zn ZnZnCu 负极Fe Cu Cu Zn 正极DC B A6、科学工作者为心脏病人设计的心脏起搏器的电池是以Pt 和Zn 为电极材料,依靠人体内液体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溶解氧、Zn 2+进行工作,回答下列问题教案识结构与板书设计①制作化学电源②加快反应速率:③判断金属活动性的强弱④揭示钢铁腐蚀的原因及防止钢铁的腐蚀.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chemical power source)1.干电池( dry cell)负极(锌筒):Zn —2e-= Zn2+;正极(石墨):正极:2NH4++2e-=2NH3+H2电池的总反应式为:Zn +2NH4+= Zn2++ 2NH3+H2副反应:H2+2MnO2=Mn2O3+H2O 4NH3+Zn2+=[Zn(NH3)4]2+2、充电电池(1) 铅蓄电池(storage battery)负极:Pb—2e-+SO42-=PbSO4 正极:PbO2+2e—+4H++SO42-=PbSO4+2H2O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Pb+PbO2+2H2SO42PbSO4+2H2O(2)镍氢电池负极:H2+2OH——2e—= 2H2O正极:2NiO(OH) +2H2O +2e- = 2Ni(OH)2 +2OH—放电总反应式:H2+ 2NiO(OH) = 2Ni(OH)2(3)碱性蓄电池○1银锌电池: 负极:Zn+2OH--2e—=ZnO+H2O 正极:Ag2O+H2O+2e-=2Ag+2OH—银锌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Zn+Ag2O+H2O2Ag+Zn(OH)2错误!镉镍电池:负极:Cd+2OH--2e-=Cd(OH)2 正极:2NiO (OH)+2e-+2H2O=2Ni(OH)2+2OH-镉镍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为:2NiO(OH)+Cd+2H2O2Ni(OH)2+Cd(OH)2(4)锂电池负极:Li —e—= Li+ 正极:MnO2+ e-= MnO2—总反应式:Li + MnO2 = LiMnO23.燃料电池(fuel cell)(1) 氢氧燃料电池(碱性)电极反应:负极:2H2+4OH—-2e—=4H2O正极:O2+2H2O+2e-=4OH-电池的总反应为:2H2 + O2 = 2H2O若电解质溶液为稀H2SO4负极:2H2—4e—=4H+正极:O2+ 4H+ + 4e-= 2H2O放电总反应式:2H2+ O2 = 2H2O的负极是较活泼的金属,正极一般是金属氧化物。
《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重要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集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初中化学已经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化学反应与能量。
本节《化学能与电能》部分既是对初中化学相关内容的提升与拓展,又为选修“化学反应原理”奠定必要的基础。
由于学生之前没有电化学的基础,理解原电池原理有一定的难度。
第一课时的主要内容有: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原电池原理和组成条件是本节课的重点,原电池原理是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如新课引入的演示实验2-4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就会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又通过“科学探究”和“思考与交流”,自己探究讨论归纳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同时,电池发明史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当然,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2-4为学生动手实验。
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获得直接的体验。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化学能与电能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原理。
2. 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特点。
2.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原理及实例。
3. 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原理及实例。
4. 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效率。
5. 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特点,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原理及实例。
2. 教学难点: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效率计算,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例。
3. 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展示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过程。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化学电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
2. 讲解化学能和电能的概念及特点:解释化学能是指物质在化学反应中释放的能量,电能是指电荷在电场中移动产生的能量。
3. 阐述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原理:介绍化学电池的工作原理,展示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4. 分析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实例:以干电池、燃料电池等为例,解释其工作原理及应用。
5. 讲解化学能与电能转化的效率:介绍效率的计算方法,分析影响转化效率的因素。
6. 探讨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引导学生关注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等新能源类型,探讨其在我国能源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化学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及其应用。
8.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9.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10.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活动设计:1. 课堂导入:通过展示化学电池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化学能与电能的关系。
高中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原电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课件

Cu-Zn原电池 Zn片上Zn溶解,Zn 失电子,发 生 氧化反应。 可表示为:
Zn: Zn-2e=Zn2+
Cu片上产生气泡,H+ 得电子,发生 还原 反应。 可表示为:
Cu:2H++2e=H2↑
定义2:在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叫负极,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电子流入的一极叫正极,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实验现象]:铜片上有气泡产生,锌片不断溶解,电流表的指 针发生偏转。
[实验结论]:导线中有电流通过。
实验结论:
1.该装置实现了将__化__学__能转化为_电____能。 2.该装置的化学反应本质是:_氧__化__还_原__反__应_____.
2. 原电池
定义1: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的装置,叫做原 电池。
例1.如图装置中,明显有电流产生的是( C )
解析:A项中酒精不是电解质溶液,不能构成原电池;B项中的两电极材料 与电解质溶液不能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因而也不能构成原电池;D项 中的装置没有构成闭合回路,不能构成原电池;只有C选项中的装置符合原 电池的构成条件。
例2.[2019·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检测]关于原电池及其电极名称的下列 叙述中正确的是( C ) a. 原电池的正极和负极必须是两种活动性不同的 属 b. 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一定产生气体 c. 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极 d. 阴离子在电解质溶液中向正极移动 解析:a错,构成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必须是两种活动性不同的电极,可 以是两种不同 属,也可以是一种 属、一种非 属。b错,原电池中正极上 发生还原反应,但不一定产生气体。c对,原电池中电子流出的一极为负 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d错,原电池放电时,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向 负极移动。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教学是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Ⅱ中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内容。
本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化学反应与能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是化学理论知识在工业生产中的重要应用。
而本节内容则是侧重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研究,从知识上说则是氧化还原反应的重要应用之一,也是实现氧化还原反应这一主干知识的螺旋式上升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本节课的重心是实现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装置的研究。
二、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原电池中发生的反应,认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基本原理。
2、学会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4、了解各类电池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认识化学的价值。
增强环保意识。
三、教学重点、难点初步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
通过实验探究从电子转移角度理解化学能向电能转化的本质及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四、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五、2课时五、教学过程能源的分类1、按取得方式:①一次能源----流水、风力、太阳能、煤、石油、天然气等;②二次能源:电力、蒸汽等。
2、按能源结构:①常规能源----石油、煤、天然气、水力等;②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海洋能、生物能等。
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常常伴随有发光、发热等能量的变化,这是化学能转化为光能、热能。
那么,化学能是否可以转化为电能呢如果能,又是怎样转化为电能的呢§2-2化学能与电能(第1课时)一、火电(间接转变)1、我国目前发电总量构成:火电% 水电% 其他%(今后水电和其他发电量会逐步增加)2、火力发电原理:通过化石燃料燃烧,使化学能转变为热能,加热使水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3、火力发电流程:(学生回答)化学能--------→热能-------→机械能-------→电能4、火力发电缺点:①转换环节多;②发电效率低;③能源浪费多;④环境污染严重等。
化学能与电能教案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一、教材分析: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过氧化还原反应和电解质溶液并且介绍过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必修2第四章学习),电解方法冶炼金属属于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过程。
而原电池则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
从教学内容上分析,教材内容的安排顺序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金属性质设计实验创设学习情景,引入认知冲突,并通过铜锌原电池实验的分析,领悟原电池的组成和原理,再利用原电池原理认识常见的化学电源,解释常见的金属腐蚀问题(必修教材没有改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探究来总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并且难点是通过铜锌电池实验的分析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原电池是对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知识的结合。
通过学生学习要求达到对有关“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及活动强弱比较”等知识的整和。
从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分析,学生达到由认识纯金属的性质到认识不纯金属的性质的要求。
在此前学习的是纯金属的性质,日常生活中接触的金属制品都是不纯金属成合金,如何解释常温下金属制品生锈的现象呢(必修教材已经删除该内容)?通过本节学习学生实现书本知识(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结合,再由生活实践的感性认识向书本知识的认识的飞跃,提高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二、学情分析:在学习原电池之前,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并且对带电粒子定向移动也非常了解。
这为学生学习原电池两极变化和外电路电子流向,理解原电池原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生通过对原电池的学习增加学生对原电池的感性认识,对原电池的探究,掌握逻辑推理方法,学会归纳化学反应原理的过程和运用相关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演绎过程。
但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学生缺乏知识连贯性,学生可能不会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对原电池中正负极判断及电极方程式书写会存在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第一课时)
商南县高级中学汪红霞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化学学科重要的原理性知识之一,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特点和进程的入门性知识,同时本节内容又是在社会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有广泛应用的知识,是对人类文明进步和现代化发展有重大价值的知识,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知识的重要性决定了本节学习的重要性。
本节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内容清晰:火力发电、原电池实验探究(包括概念、工作原理、组成条件和创造性应用)和技术产品(各种化学电源的设计、工作原理和应用),其中第二部分是重点也是难点,是本节内容的核心部分,应当重点介绍,第三部分中的燃料电池是生活中的新产品,可用于学生扩充视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典型材料。
学情分析:生活在现代社会,学生对“电”有着丰富而又强烈的感性认识。
当学生们刚了解了化学反应中能量转化的原因,并感受了探究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过程
之后,对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问题一定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2)知道电池是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
(3)通过制作简易原电池的实验,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能够正确判断简单原电池的
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初步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2.过程与方法:
(1)采用把课堂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和适当增加趣味性设计实验的方法,充分调动学
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学生兴趣。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适当利用多媒体,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抽象知识。
(3)通过设计方案、进行实验、总结解释实验现象、得出结论、应用结论解决问题的过
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4)通过分组实验培养观察能力与分析思维能力,提高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原电池实验设计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辛与喜悦,以及化学在生活中的巨大实用
价值,进一步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和信心
(2)通过电池用途的简单教学,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及化学的应用价值,是学生
明确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
教学重点:理解原电池概念、原理、构成条件、电极反应式及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构成条件、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教学方法:多媒体技术与实验探究相结合法——通过实验,分析、讨论、思考、交流、归纳、小结。
教学用具:
实验仪器:烧杯、电流表、导线
实验药品:锌片、铜片、稀硫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