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申报范文:2158-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培养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培养研究

(一)问题提出和课题界定

新常态下我国劳动力市场出现新特点,大学生逐渐成为就业创业主力军,但就业压力不容小觑,传统就业形式无法消解数量庞大的大学生,大学生的就业稳定性受到冲击,主动应对变化的生涯适应力是其生涯发展的主旋律。在国家层面,通过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引导以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是关乎国民生计的重要问题;在学校层面,提升就业数量和质量,有必要进行生涯适应力教育;在个体层面,能否积极调整心理与行为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和个体职业生涯需求,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能力。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多元化就业形式

(1)主管部门的界定。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对“就业”的定义是在法定劳动年龄内从事一定的社会经济活动,并取得合法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报告工作的通知》(教学厅[2004]7号),高校毕业生就业分为7种形式。近年来,大学生自主创业被认为是高质量就业,符合国家“双创”政策,在就业形式上单列。

(2)学术界的界定。学界对就业形式的分类有两种,一种是正规就业和非正规就业,前者指建立在工业化和现代化工厂制度基础上的主流就业方式,后者则是在小微企业、家庭企业、独立服务者等非正规部门的就业形式。另一种是正规就业和灵活就业,后者指以个体创业、非全日制、经营方式转换跨度大和弹性工作时间等形式进行就业的择业方式,广义的灵活就业还包括了正规部门中非正规的用工形式。

2、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研究

(1)概念:生涯适应力概念来源于生涯成熟观、心理资源观和后现代社会建构观,是个体应对生涯发展的环境要求和个体需求,使用心理资源对环境进行主动建构的综合心理素质。

(2)现状:赵小云发现,我国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在不同性别、年级、家庭、学校等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Guo等研究社工专业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和职业目标、职业能力的关系。Guan等关注毕业生的生涯适应力对职业搜索效能感和求职状态的积极效应。

(3)影响因素:个体因素包括(1)人口学变量;(2)人格变量:主动性人格,大五人格,乐观等;(3)心理变量:情商、心理安全感、认知风格等。组织因素包括裁员、组织管理、新市场、领导风格等。环境因素如新经济职业形式,经济全球化等。

(4)影响结果:生涯适应力影响生活满意度、绩效、生涯决策、雇佣质量、敬业度、职业忠诚、职业幸福感、职业成功等。

3、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

(1)内容:确定积极的生涯发展观,生涯辅导和进行职业准备,包括职业素质、职业资质、专业技能、求职技巧等。

(2)方式:赵建平等以“卓越工程师培育计划”为例,探索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提升策略,如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个体咨询、校园内部实践活动、专项或综合能力的模拟训练、校企联合的岗前适应实习等。

(3)主客体:新加坡采用“教学工厂”模式,由学校、培训中心和企业共同承担对大学生的培养。国内的做法多由学生和学校共同承担,较少与课程结合,企业或第三方只是辅助机构。

综上,首先,官方和学界对就业形式的定义并未达成统一;其次,在生涯适应力的形成和影响机制的研究上局限于个体水平,缺乏对环境变量的关注;再次,缺乏多元化就业形式

和生涯适应力关系的研究,二者如何影响就业质量和职业成功,值得深入探索。

(三)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个体生涯发展是对不确定性的积极态度和行为,多元就业形式又是适应新常态下大学生的就业,本课题通过研究二者的关系,建立二者的耦合机制及其对职业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归纳出高校生涯适应力培养对策,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对个人,生涯适应力帮助大学生顺应各项变革,促进毕生发展;对学校,是学校就业创业教育与大学生自我生涯管理的桥梁;对国家,生涯适应力促进大学生在多元就业形式下积极应对和长远发展,并反哺就业创业技术和市场环境的形成,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积极效应。

(四)理论依据

1、生涯成熟观:个体成功应对环境需求和个人需求具备一定的“成熟度”,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特质等组成的整体状态;

2、心理资源观:生涯适应力是综合能力的体现,包括适应职业需求或个人需求的能力;在变革中进行积极有效职业活动的个性品质;在生涯各阶段的综合心理特质;

3、自我建构观:个体应对当前和未来生涯任务、转折、问题和事件时的一种心理社会建构,包括关注、控制、好奇和自信维度。

(五)研究目标

1、探索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分类和内容;

2、建构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概念,开发测量工具,分层分类描述发展特点;

3、探索多元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表现、问题和原因;

4、研究多元化就业形式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对就业质量和职业成功的均衡机制;

5、开展教育实验,设计多元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培养策略。

(六)研究内容与研究假设

研究1:新常态下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形式的系统研究

借鉴国内外官方和学界对就业形式的理论界定,确定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形式的分类原则和标准,梳理不同就业形式的内容和特征,挖掘更加丰富的新型就业形式。首先,梳理国内外对就业形式的分类标准,从理论上总结分类原则;其次,从政府、组织和员工层面分别实证调查新常态下我国大学生的不同就业形式,验证分类标准并补充潜在就业形式;最后,构建大学生多元化就业形式的结构和内容。

研究2: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与测量方法研究

本研究基于生涯发展理论、生涯建构理论、认知信息加工和社会学习等理论构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概念模型,并据此开发本土化大学生生涯适应力测量量表。与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将从高校层次和类型上进行分层分类研究,并进行横断面比较以及纵断面追踪研究。全面系统的描述我国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发展特点。

研究3: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研究

本部分主要澄清三个问题:其一,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和发展特点;其二,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所遇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其三,多元化就业形式下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因素,从政府政策,高校教育,大学生作为三方面深入分析主客观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生涯适应力发展所需要的支持系统提供参考。

研究4:多元化就业形式与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均衡策略研究【图1、2见纸质版】生涯适应力和多元就业形式的落脚点是大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过去研究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