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绘画分南北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画艺术的审美特征
1.形神兼备,画贵神韵。注重神似,气韵,形态是否逼真在其次。重在写意,写神。
2.诗情画意,重在意境。画如诗,有情趣,有意境。要描绘一种境界,抒发一种感情。使人与自然相通,相融。
3.心师造化,迁想妙得。以造化(大自然环境)为师,为创作源泉。在观察体验,“迁想”的基础上,分析,提炼,构想,有“妙得”再去作画。(顾恺之提出“迁想妙得”)
4.绘画技巧讲究“六法”:(谢赫提出)
气韵生动:指作品和作品中刻画的形象具有一种生动的气度韵致,显得富有生命力。
骨法用笔:说明人内在性格的刚直、果断及其外在表现等。
应物象形:描绘要与所反映的对象形似。在六法中,象形问题摆在第三位,表明在南北朝时代,绘画美学对待形似、描绘对象的真实性很重视。但置于气韵与骨法之后,表明那时的艺术家已经相当深刻地把握了艺术与现实、外在表现与内在表现的关系.
随类赋形:色彩与所画的物象相似,色彩非自然主义。
经营位置:绘画的构图。经营原意是营造、建筑。非定点透视,而是散点透视
传移模写:临摹作品
5.绘画分四品:(也是现在拍卖价格的依据,逸品最贵。)
能品:有很高的技术含量,达到了形真神似的地步。有功力,能表现。
妙品:在“能品”的基础上更求神似,画面中时有奇妙的神来之笔。得心应手,笔墨精妙。神品:形神兼备,立意秒合自然。
逸品:技法炉火纯青,不拘章法,尽情表现胸中逸气。
6.绘画分南北宗:
受佛教南北禅的影响,唐代开始从艺术审美上将南北风格区分欣赏,绘画分南北宗,但作家不分南北。
北宗——理念追求深透,画法著色山水。北宗之祖:李思训(大李将军)
南宗——理念追求淡远,画法笔墨渲淡。南宗之祖:王维(王右丞)
南宗北宗,门派之争还是文化差异?
读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两处:
一为气韵之可学。原文如下:
画家六法,一“气韵生动”。“气韵”不可学,此生而知之,自有天授。然亦有学得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鄞鄂,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矣。
此段论述,包含着一个矛盾。先说“气韵不可学”,又说“亦有学得处”,到底可学还是不可学?其实,在这矛盾的背后,体现着中国古人常用的辩证思维。气韵,既不可学,又可学。
何谓气韵?谢赫论绘画六法,第一即为“气韵生动”,气韵者,可解为绘画(艺术品)所充盈流动的生命力。说它生而知之,是就个人的天然禀赋而言,一如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说:“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作文如此,作画亦如此。说它可学而得,则不废弃后天之努力,其人先天禀赋虽有不足,通过勤学苦修,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却也能“腹有诗书气自华”,气韵亦可由涵养得来。
二是南北宗的问题。原文如下:
文人之画,自王右丞始。其后董源、僧巨然、李成、范宽为嫡子。李龙眠、王晋卿、米南宫及虎儿、皆从董、巨得来。直至元四大家黄子久、王叔明、倪元镇、吴仲圭,皆其正传。吾朝文、沈则又遥接衣钵。若马、夏及李唐、刘松年,又是李大将军之派,非吾曹所易学也。
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幹、赵伯驹、伯骕,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躁、荆、关、郭忠恕、董、巨、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要之摩诘所谓“云峰石迹,迥出天机,笔意纵横,参乎造化”者。东坡赞吴道子、王维画壁,亦云:“吾于维也,无间然。”知言哉。
这是中国绘画史上一段著名的公案了。我手头有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春风文艺出版社1987年6月第1版)与童书业《童书业说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7月第1版)两书,二人对此问题有专章展开大篇幅的论述,且观点截然对立。着实促人思考。
(1)南北宗的提出者。学界多以董其昌为南北宗的最早提出者,童书业先生却以为提出人应是莫是龙,俞剑华、启功等先生皆认肯其说。莫是龙著有《画说》一书,其中有段文字,与董其昌的上文基本一样。到底是谁剽窃了谁?明代商业繁兴,出版社发达,盗版伪作多见于市坊,情形盖同今日。是董剽窃了莫,还是莫剽窃了董?童、徐二人皆言之凿凿,不过徐说似乎更能服人,他通过二人年龄比较,以及董氏思想的形成情况,认为乃南北宗之说乃董其昌晚年所倡。而莫氏《画说》,系后人伪作。此说对否?或有待详考。高居翰在《山外山:晚明绘画》中提到一句:“名曰《画说》,据说是莫是龙所作,不过,今日一般都认为是出自董其昌的手笔。”(P93)
(2)为何提出南北宗。董其昌以禅宗南顿北渐的修行方式比拟画坛,提出南北宗的问题。南宗是以王维为端的文人画派,北宗乃以李思训为端的院体画派,其后五代、宋、元、明历代各有其谱系。童书业先生提出南北宗之说,向来所无,乃董其昌的杜撰,纯为抑浙派扬吴派,其说自是有偏。南北派别的对立,其实由来已久。如魏晋时期对南人学问与北人学问的对比。这种比较,尤其出现于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之时。文人画与院体画作为画坛两大风格,自唐宋以来得到发展定型,期间冲突不断,宋代的“神逸之争”即是典型体现。争执的结果,代表文人画情趣的逸品似乎更受推崇,元四家的出现,更是高扬了文人画的地位。
在董其昌提出南北宗之前,其说已见端倪。翻看高居翰的《山外山:晚明绘画》(三联书店,2009年8月第1版)一书,书中提到,比董其昌年长二十七岁的詹景凤,在1594年的一段书跋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山水有二派,一为逸家,一为作家,又谓之行家、隶家。逸家始自王维、毕宏、王洽、张璪、项容,其后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及燕肃、米芾、米友仁为具嫡派。自此绝传者凡两百年,而后有元四大家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远接源流。至吾朝沈周、文徵明画能宗之。
作家始自李思训、李昭道及王宰、李成、许道宁。其后赵伯驹、赵伯骕及赵士遵、赵子澄皆为正传。至南宋则有马远、夏圭、刘松年、李唐,亦其嫡派。至吾朝戴进、周臣乃是其传。
至于兼逸与作之妙者,则范宽、郭熙、李公麟为祖,其后王诜、赵令穰、翟院深、赵干、宋道、宋迪与南宋马和之,皆其派也。元则陆广、曹知白、高士安、商琦几近之一。若文人学画,须以荆、关、董、巨为宗,如笔力不能到,即以元四大家为宗,虽落第二义,不失为正派也。若南宋画院及吾朝戴进辈,虽有生动,而气韵索然,非文人所当师也。
文中提出“逸家”、“作家”与“兼逸与作之妙者”三分,“逸家”与“作家”之说,分明可与“南宗”“北宗”相提并论了。则南北宗之说,乃是基于绘画史与文化史的传统,非董氏妄造也。此外,南宗北宗,亦是文化类型上的划分,而非基于地理上的差异。
(3)徐复观先生“赵松雪画史地位的重估”一节,读来令人叹服。董氏所列“元四家”中,首次将赵孟頫排除在外,将倪云林列入其中,徐先生认为,“主要的原因,是来自当时认为赵氏以王孙的资格而仕元,大节有亏的关系。”(P377)对此,徐先生说:“论人而轻责人以不死,实为不恕。同时,论人者不能为为他人设身处地着想,更不顾自己立身行己之若何,而轻以不合当时情实的高调,加之于古人,实以见言者缺少真正人生的责任感,而不自觉其流于儇薄。”(P378)基于这种人道主义的同情理解,他如是评价赵氏的人生遭际,“一个过了气的王孙,在实际上与当时的一般知识分子,有何分别?而必须严其贬责?并且在他的内心,实际是以这种富贵为精神上的压迫,因而这便更加深了他对自由的要求、对自然的皈依、对隐逸生活的怀念。因而更加深了他艺术上的成就。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得到现实生活与精神向往的完全一致。不因现实生活而埋没掉精神的向往,并加深精神上的向往,这种矛盾生活,常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宿命,也常更由此而凸显出艺术家的心灵。”从中,真能见出徐先生心胸之阔大,人格之风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