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基超导体
现在高压下超导的最高温度
现在高压下超导的最高温度
高温超导体的定义是指相对于传统超导体,其超导转变温度(临界温度,Tc)较高的材料。
传统超导体通常需要极低的温度,接近绝对零度(0K或-273.15°C),而高温超导体的Tc通常高于液氮的沸点,即77K(-196.15°C),这样的温度使得其更容易实现实际应用。
当前最高温度的高温超导体之一是铁基超导体(iron-based superconductors)和H2S超导体(氢化硫超导体)。
以下是一些相关的超导体和其对应的最高临界温度:
1.铁基超导体:
•铁基超导体是一类以铁基化合物为基础的高温超导体。
一些铁基超导体的Tc超过液氮温度,达到甚至超过液氮沸
点。
•举例:LaFeAsO1-xFx系列,其中x的值不同,其Tc可在30K到56K之间变化。
2.H2S超导体:
•在高压下,氢化硫(H2S)被发现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
该研究首次在2015年发表,当时研究小组
报道了Tc达到203K(-70°C),这是迄今为止报道的最高
Tc。
需要注意的是,高温超导体的研究仍然是一个活跃的领域,新的发现和突破可能已经发生。
为了获取当前最新的信息,建议查阅最新的科学文献和研究报道。
新型超导材料
新型超导材料新型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温下表现出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
自从超导现象被发现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型的超导材料,以期望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
新型超导材料的发现将会对能源传输、医学成像和磁悬浮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许多新型超导材料,其中包括铁基超导体、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镧系氧化物超导体等。
这些新型超导材料在不同的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超导性,为超导技术的应用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铁基超导体是一类相对较新的超导材料,它们在相对较高的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性。
这使得铁基超导体成为了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
铁基超导体的发现为超导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的希望,它们可以在更为实际的温度范围内实现超导,这对于能源传输和磁悬浮技术来说具有重要意义。
与此同时,铜氧化物超导体和镧系氧化物超导体也在超导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它们在较低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能,虽然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实现超导,但是它们所表现出的超导性能却是非常稳定和强大的。
这使得它们在医学成像和超导磁体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除了这些已经发现的新型超导材料之外,研究人员还在不断地寻找新的超导材料。
他们通过不同的方法和技术,尝试着合成和发现新的超导材料,希望能够在更高的温度下实现超导。
这项工作需要长期的坚持和不懈的努力,但是一旦成功,将会给人类社会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总的来说,新型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对于人类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们将会在能源传输、医学成像、磁悬浮和超导电子学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我们期待着更多新型超导材料的发现,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新型超导材料将会实现更高温度下的超导,为人类社会带来更多的惊喜和改变。
铁基超导体最高温度
铁基超导体最高温度
铁基超导体是指以铁和其他元素组成的一类超导体,具有高温超导性质。
自2008年首次发现以来,人们一直在寻找更高温度的铁基超导体。
目前,铁基超导体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Tc)为135K。
然而,与其他超导体相比,这个温度仍然相对较低。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新的铁基超导体,以提高超导转变温度。
在过去的几年里,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具有更高超导转变温度的铁基超导体。
例如,一些研究表明,强磁场下,某些铁基超导体可以实现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添加某些元素可以提高铁基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
虽然铁基超导体的最高超导转变温度仍然比其他超导体低,但它们具有许多其他优点,例如良好的电流承载能力和较高的临界磁场。
因此,铁基超导体仍然是许多研究人员关注的焦点,他们希望通过不断地研究和发现,最终实现更高温度的铁基超导体。
- 1 -。
超材料和超导体技术
超材料和超导体技术超材料和超导体技术是两个前沿的研究领域,它们分别在光学和电学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文将分别介绍这两个领域并讨论它们之间的联系。
超材料超材料是一种具有特殊电磁性质的材料,它的结构和物理性质使得它们可以在某些频率范围内展现出反常的光学性能。
超材料由人工制造的微纳米结构组成,可以通过精确地控制它们的组合来操纵光的传播,从而实现许多传统材料难以达到的应用。
超材料具有负折射率、超透射、超反射、超吸收、超散射等特性,并可以用于制造折射率光学元件、天线、光纤通信、微波器件、光电探测器等。
超材料的研究开始于2000年,当时人们发现可以用周期性排列的金属结构来制造折射率负值。
这是因为,这种结构能够操纵光产生难以理解的相位变化。
从此开始,超材料研究就引领了物理学科的前沿,其意义在于:超材料允许人类在电磁波领域创造新的物质状态,并展现出有趣的光学现象。
目前,人们已经能够在大范围内控制光的传播,设计具有高性能、小体积和微弱衰减的光学元件。
超材料不仅在光子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而且也可以用于其他领域,例如声波和电磁辐射的控制等。
超导体技术超导体是材料中的一种,它们特点是当它们被冷却至一定温度以下时就表现出了电阻为零的性质。
这些物质可以让电流在其中无损耗地流动,而且甚至可以使磁场在其中完全进入物质中,因此被用于磁共振成像、磁悬浮列车等领域。
超导体的应用领域很有前景,而目前最有可能改变世界的应用之一就是利用超导体来制造超级电缆,以便更高效地输送电力。
代表性的超导体材料包括铜氧化物和铁基超导体等。
铜氧化物超导体是继传统超导体之后研究的第二代超导体,它具有与高温超导相关的一系列性质。
铁基超导体是指含有铁元素的超导体材料,它们具有能够出现时变电磁场效应的特性。
超导体无疑是人类探索新型材料的一个重要领域。
超材料和超导体技术之间的联系超材料和超导体技术之间关系虽然不是非常显然,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着联系。
首先,它们都是探索人工制造材料的一种方法。
铁基超导
铁基超导超导是物理世界中最奇妙的现象之一。
正常情况下,电子在金属中运动时,会因为金属晶格的不完整性(如缺陷或杂质等)而发生弹跳损耗能量,即有电阻。
而超导状态下,电子能毫无羁绊地前行。
这是因为当低于某个特定温度时,电子即成对,这时金属要想阻碍电子运动,就需要先拆散电子对,而低于某个温度时,能量就会不足以拆散电子对,因此电子对就能流畅运动。
传统的解释常规超导体的超导电性的微观理论预言,超导体的最高温度不会超过麦克米兰极限的39K。
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发现的铜氧化合物超导体打破了这一极限,被称为高温超导体。
最近,在铁基磷族化合物中发现的超导电性其超导临界温度可达55K,同样突破了传统理论预言的麦克米兰极限。
这是第一个非铜基的高温超导体,掀起了高温超导研究的又一次热潮。
铁基超导的研究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各国都在进行这一新材料的研究,铁基超导体薄膜研究进展与铁基超导体大同位素效应就是其中的热点。
从2008年新的铁基高温超导体发现以来,铁基超导薄膜的研究进展相对缓慢。
这是因为较难精确控制人们所需要的亚稳相中的多元素配比、以及多种热力学相之间的互相竞争。
由于元素配比和不同热力学相竞争所导致的较少量的杂质,在块状材料的合成中有时可以接受,但对低维的薄膜材料却不能允许。
迄今已发现四种主要晶体结构的铁基超导体,包括含砷或磷(chalcogens)的1111相、122相、111相,以及含氧硫族元素(pnictogens)的11相。
它们都具有超导的Fe-X (X为As、P、Se、S或Te等)层,且前三类超导体中这些层由La-O等隔离层隔开,而超导的11相FeSe、Fe(Se,Te)只有Fe-X层,晶体结构最简单。
目前人们只得到了11相的单相、外延、超导薄膜。
而对含砷的铁基超导体而言,经过近两年的探索,仍未能得到单相的超导薄膜。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实验室(筹)超导实验室的曹立新副研究员带领博士生韩烨、李位勇,与相关科研人员合作,在国际上率先制备出单相的外延FeSe超导薄膜(第十届全国超导薄膜和超导电子器件学术研讨会,大连,2008年10月11日-15日),率先发表文章(Journal of Physics: Condensed Matter 21, 235702, 2009),并申请了国家专利。
超导体的温度
超导体的温度【原创实用版】目录一、什么是超导体二、超导体的分类三、超导体的应用四、超导转变温度的估算五、高温超导的概念与实际情况六、铁基超导体的突破正文一、什么是超导体超导体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当它的温度降到某一数值时,会出现电阻突然变为零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这种物质叫做超导体,这个温度就是临界温度。
二、超导体的分类超导体可以根据临界温度的不同,分为低温超导体和高温超导体。
低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通常在 77K(-196℃)以下,而高温超导体的临界温度则在液氮的温度(77K)以上,通常高于 100K(-173℃)。
三、超导体的应用超导体的主要应用是制造超导电线。
由于超导体在超导状态下电阻为零,因此可以用来传输电能,减少能量损耗。
然而,由于临界温度较低,目前还没有广泛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四、超导转变温度的估算超导转变温度的估算可以通过模拟计算得到的能带图来进行。
从能带图中可以找到三个能级数据,两两求差,绝对值最小值决定超导转变温度。
五、高温超导的概念与实际情况高温超导是指在液氮温度(77K)以上出现的超导现象。
虽然这个温度相对于室温仍然很低,但相比于低温超导体,高温超导的临界温度已经算是相当高了。
1987 年,美国华裔科学家朱经武以及中国科学家赵忠贤相继在钇钡铜氧系材料上把临界超导温度提高到 90K 以上,突破了液氮的温度壁垒。
六、铁基超导体的突破铁基超导体是一类在室温下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体。
2008 年,日本科学家细野秀雄在 26K 的临界温度下发现一种铁基超导体。
随后,我国科学家陈仙辉课题组发现常压下铁基超导体的超导转变温度高达43K,突破了常规超导体 40K 的麦克米兰极限,并证明了铁基超导体是继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之后的第二个非常规高温超导体家族。
常温下的超导体解读
常温下的超导体解读
常温下的超导体指的是在室温下(一般为20-30℃)能够发生超导的
材料。
由于传统的超导体需要在极低温度下才能发生超导,例如液氮温度(77K)以下,因此常温下的超导体一直是科学家们追求的目标。
自1986年发现第一个高温超导体后,科学家不断地探索各种材料,
希望能够制备出常温下的超导体。
经过多年的研究,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有
希望的材料。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铜基和铁基超导体。
铜基超导体是最早被发现的高温超导材料,它的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
-140℃左右,但在常温下仍不能满足需求。
铁基超导体是近年来新出现的
一类高温超导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可以超过100℃,并且具有良好的化
学稳定性和机械强度,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
然而,要实现常温下的超导还需要解决一些技术难题,例如制备工艺、材料失超时的问题等,因此到目前为止,常温下的完全超导仍然是一个未
解决的难题。
低温超导原理
低温超导原理
低温超导是指在低于一定临界温度下,材料的电阻突然消失,磁导率变为常数,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现象。
低温超导的原理可以通过BCS理论和铁基超导体的研
究来解释。
BCS理论是由约翰·巴丁、莱昂·库珀和罗伯特·施里弗提出的,他们提出超
导现象是由于库珀对的配对导致的。
在低温下,电子和晶格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导致电子之间形成配对,这些配对被称为库珀对。
在超导态下,库珀对不受散射,因此不会损失能量,电子可以自由地通过晶格,导致电阻为零。
BCS理论成功地解释
了低温超导的原理,为超导现象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除了BCS理论,铁基超导体也为低温超导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铁基超导
体是一类新型的超导材料,它们具有高临界温度和复杂的电子结构。
铁基超导体的研究表明,电子之间的自旋波动对超导性起着重要作用。
在铁基超导体中,电子通过交换声子来形成库珀对,这与传统的BCS理论有所不同。
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为
我们深入理解低温超导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低温超导的原理是由于电子之间的配对导致的,BCS理论和铁基超导体的研究为我们解释了超导现象的本质。
随着超导材料的研究不断深入,我们对低温超导的理解也将不断加深,这将为超导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2008年 第53卷 第19期: 2265 ~ 2273 2265《中国科学》杂志社SCIENCE IN CHINA PRESS评 述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方磊, 闻海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超导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190 * 联系人, E-mail: hhwen@ 2008-07-21收稿, 2008-09-03接受摘要 自从2008年2月末F 掺杂的LaFeAsO 被报道有26 K 的超导电性后, 基于此体系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在短短几个月中被迅速地提高到55 K, 很多新超导体被发现, 同时人们对具有更高临界转变温度的新超导材料充满希望.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这种体系中材料的探索、制备以及设计, 另外在理论和实验上对其超导机理的认识也给予了介绍和总结. 最后基于目前的实验数据, 对铁基超导体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的重要物理参数进行了比较, 同时展望了这种新超导体的应用前景.关键词 铁基超导体 超导转变温度 ZrCuSiAs 结构配对对称性超导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 费米面上动量相反的电子配成对, 同时建立长程的位相相干进而发生凝聚, 其结果是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下电阻的消失(零电阻)和对磁力线的排斥(完全抗磁性). 在正常金属中, 电子在一个充满各种振动的背景中运动, 最普通的是晶格的振动. 晶格的振动模可以被一种称为“声子”的元激发进行描述. 电子和声子碰撞后损失了动能进而导致能量的损耗. 这也就是正常金属在有限温度下电阻的来源. 然而在零温极限下所有的振动模式都停止了(不计量子涨落), 所以一个干净的系统中能量的损耗和电阻率都是为零的. 对于一个超导体而言, 费米面上的电子两两吸引形成束缚对, 这种束缚的电子对被称为库珀对. 库珀对服从玻色统计, 在临界温度(T c )下发生凝聚. 这种凝聚态具有很长的相干长度, 因而对晶格振动导致的局域散射不敏感, 所以输运上并不损耗能量, 电阻率可以在较高温度(T c 以下)保持为零. 与此同时, Ⅱ类超导体具有在很高的磁场下承载巨大电流密度的优越性能, 人们因此对高临界温度的新超导体充满了期望.人类寻找新超导体的历史已经持续将近100年, 在最初的几十年中, 新超导体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单元素材料和多元素合金上. 然而这些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不超过23 K(Nb 3Ge)[1]. 一个重大的突破发生在1986年底, 在IBM Zurich 工作的Bednorz 和 Muller [2]发现铜氧化物LaBaCuO 的超导转变温度高于30 K. 自此寻找更高T c 的超导体的浪潮席卷全世界, 在短短的几年中, 铜氧化物超导转变温度被提升到134 K(常压)和164 K(高压). 然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相干长度非常短, 各向异性度很高, 又因为是陶瓷, 所以材质很脆, 这些不利因素都妨碍了它在工业上大规模的应用. 所以, 超导界的科学家们一直希望发现另外一种非铜氧基的高温超导体, 并且这种超导体具备更优异的性质.转机发生在2008年的2月末, 日本东京工业学院Hosono 教授的研究小组发现在母体材料LaFeAsO 中掺杂F 元素可以实现26 K 的超导电性[3]. 此类母体材料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74年美国杜邦公司Johnson 等人[4]在寻找新的功能材料中的工作. 随后, 一个德国的研究组合成了系列的具有同样ZrCuSiAs 结构的新材料[5]. 这些新材料被取名为四元磷氧化物LnOMPn(Ln=La, Ce, Pr, Nd, Sm, Eu, Gd, Tb, Dy; M=Mn, Fe, Co, Ni; Pn=P, As). 图1是LaFeAsO 的基本结构. 这个体系空间群为P4/nmm, 具有四方的层状结构, 在c 方向上以—(LnO)2-(MP)2-(LnO)2—形式交替堆砌, 一个单胞中有两个分子LnOMP. 对于母体材料而言, 层和层之间电荷是平衡的, 例如,2008年10月 第53卷 第19期2266(LnO)+1和(MP)−1的电荷是平衡的. 由于四元磷氧化物LnOMPn 中的一些材料在低温下是超导体, 因此 这个体系构建了铜氧化物外的另一个层状超导体家族[6,7]. 在Hosono 小组发现LaFeAsO1−x F x (x =0.05~ 0.12)具有26 K 的转变温度后[3], 新的一轮寻找高温超导材料的浪潮再次到来.图1 LaFeAsO 的原子结构图LaFeAsO 属于ZrCuSiAs 结构, 在c 方向—(LaO)2-(FeAS)2-(LaO)2- (FeAs)2—相互交叠进而构成一个典型的层状化合物. 铁离子排布成一个四方结构, 近邻的铁离子距离2.853 Å, 对角的铁离子距离3.97 Å1 追寻更高T c在Hosono 小组的工作发表后的很短时间,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王楠林小组、闻海虎小组和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Mandrus 小组, 分别独立地制备出超导温度26 K 的LaFeAsO 1−x F x 并作了系统的输运测量[8~10]. 数据揭示LaFeAsO 1−x F x 的载流子为电子型而且载流子密度很低, 这些性质和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都很类似. 随即不同小组追寻更高超导转变温度的竞争拉开序幕. 大部分的研究进展都以非正式发表的形式及时刊登在美国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的免费电子资源平台上(/list/cond-mat. supr-con/). Takahashi 等人[11]利用高压技术(3 GPa)把LaFeAsO 0.89F 0.11的转变温度从26 K 提高到43 K. 2008年3月20日闻海虎小组报道了利用二价的Sr 代替部分三价的La(空穴掺杂), La 1−x Sr x FeAsO 可以实现25 K 的超导转变, 从而否定了Hosono 小组关于空穴掺杂在铁基母体中不能实现超导的结论[12]. 几天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仙辉小组报道了SmFeAs- O 0.85F 0.15中实现43 K 的超导电性[13]. 几乎同一时间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王楠林小组[14]发现41 K 超导体CeFeAsO 1−x F x , 赵忠贤小组[15]报道了接近或超过50 K 的超导体NdFeAsO 0.85F 0.15和PrFeAsO 0.85F 0.15. 在追逐更高T c 的激烈竞争中, 人们发现高压技术合成样品是效率较高的, 例如, 低于2 h 的样品烧结时间以及高压导致F 的有效掺杂. 高压技术的应用可以很容易实现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稀土金属Ce, Pr, Nd, Sm, Eu 和Gd 的铁基超导体基本都可以达到50~55 K [16]. 另外, 赵忠贤和任治安等人认识到由于名义上的化学计量比的F 含量在烧结过程中可能丢失, 铁基超导体中氧缺位实际上是存在的. 因此, 任治安等人利用高压技术直接合成了无氟缺氧的LnFeAsO 1−x , 发现超导转变温度达到了55 K, 从而证实了他们的氧位缺失导致超导的观点[17]. 但必须说明的是, 常压合成的无氟缺氧LnFeAsO 1−x 并不超导, 即使样品很纯净, 也没有任何超导迹象出现[18]. 一种可能性是此类缺氧的相是一个亚稳相, 在常压下合成出来的实际上是不缺氧的相. 此外, 曹光汉和许祝安小组还发现利用Th 替换Gd 的方法在Gd 1−x Th x FeAsO 中观察到56 K 的超导电性[19]. 同时他们在Tb 1−x Th x FeAsO 中也观察到超过50 K 的超导电性[20]. 最近利用高压技术, 重稀土Tb 和Dy 的铁基超导体也实现了40 K 的高温超导电性[21]. 在图2中, 我们给出了超导转变温度和发现时间的关系曲线, 可以很清楚地发现超导转变温度随时间上升得非常快, 同时铁基超导体的临界温度能否超过液氮温度77 K, 也给人们很大的想象空间.在探寻具有更高转变温度的超导体的时候, 有几种可能的途径. 第一个也是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合成一个单胞中有多个FeAs 层. 这个想法来自铜氧化物超导体, 因为两个体系的上临界场都特别高, 从而配对势很强, 但超流密度却很低[8~10]. 所以按照提高铜氧化物超导温度的思路, 只要超导转变由相位涨落控制而不受配对强度影响的话, 多层可以产生更高的超流密度.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 铁基超导体的位相涨落并不是特别的强, 至少最优掺杂的样品是这样. 能斯特效应的测量确实发现在超导转变温度以上能斯特效应很弱, 而且扩展的温区只有10 K 以内, 确实说明此类材料中的相位涨落很弱[22]. 闻海虎小组[23,24]最近率先测量了NdFeAsO 0.82F 0.18单晶的上临界磁场和超导态电阻随磁场的各向异性, 发现各向异性度Г = (m c /m ab )1/2小于5或者6. 但对低掺杂的样品的各向异2267性度和配对能隙的研究至今没有报道, 如果没有比最佳掺杂提高很多, 反而像BCS 型超导体要求[25]的那样2∆sc /k B T c ≈4, 那么利用多层来提高超导转变温度的可能性就大大受到限制.但不管怎样, 一种新的结图2 铁基超导体的发现时间和超导转变温度的关系图(2008年6月15日以前)白色的圆点代表电子型超导体, 由F 掺杂或者氧缺位所致. 黑色的原点代表空穴型超导体. 具有更高超导转变温度的新超导体是值得期待的构往往导致配对强度和费米面上态密度的改变, 从而多层系统的T c 可以随机地增大或者减小.第二个寻找高T c 的途径就是通过元素替代来合成新材料. 目前为止, 并没有直接的解释为什么FeAs 系统中的T c 要高于NiAs 或者FeP 系统, 然而探寻不含As 的超导体是物有所值的, 毕竟As 带有毒性. 如果坚持以FeAs 为基的话, 空穴掺杂也许是另外一个重要的方向. 按照闻海虎小组的观点, 空穴掺杂可以导致超导电性[12], 同时T c 的变化随着空穴或者电子的掺杂量是基本对称的. 这个观点的提出在开始遇到很大阻力,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 逐渐被实验事实所支持. 一个类似的结果就是Hosono 小组报道的LaFePO 中实现了电子掺杂(F 替代O)和空穴掺杂(Ca 替代La), 但该文作者把Ca 掺杂提高T c 的结果归于晶格的收缩而不是能带的填充[26]. 最近闻海虎小组又成功制备了LaNiAsO 1−x F x 和La 1−x Sr x NiAsO 体系[27], 发现T c 的改变随着空穴或者电子的掺杂量也是基本对称的. 在Sr 掺杂的样品中, T c 随着晶格常数的增加而单调上升, 事实上Sr 2+的离子半径(0.112 nm)大于La 3+的离子半径(0.106 nm), 所以在不考虑结构畸变的情况下, 晶格应该有所膨胀. 关于ZrCuSiAs (1111)结构中可以利用空穴导致超导电性, 目前只有闻海虎小组有报道. 也有报道称, 可能是氧缺位导致超 导[28]. 然而, 闻海虎等人的数据表明, 只要二价金属原子Sr 等被有效掺到晶格位置, 就会出现超导[29]. 这方面的结论需要更多研究组工作的确认, 相信不久就会有最终结论. 最近, Rotter 等人用K +替代Ba 2+离子, 发现(Ba 0.6K 0.4)Fe 2As 2中存在38 K 的超导电性[30], 这是FeAs 基材料中空穴掺杂导致超导的进一步例证. 其母相BaFe 2As 2从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上看是一个坏金属, 在140 K 附近有一个自旋密度波反常, 这些性质非常类似于零掺杂的LnFeAsO 的电输运特性. 总的来说, Rotter 等人的工作很明确地证实了闻海虎小组早期提出的空穴掺杂导致超导的观点[12]. 因而从这个方面而言, 通过空穴掺杂寻找新超导体仍有广阔天地.2 材料的合成为了对FeAs 基超导体物理性质有准确及深入的认识, 高质量的样品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为止, 国际上已经有很多小组合成出接近单相的LnFeAsO 1−x F x (Ln=La, Ce, Pr, Nd, Sm, Gd [31], Eu, Tb, Dy, Gd/Th). 制2008年10月 第53卷 第19期2268备样品的主要途径就是化学固相反应, 固相反应合成可以一步或者分步完成, 所谓一步法就是把金属单质和其他化合物按照化学计量比称量研磨和烧结, 而分步法就是先制备出砷化稀土和砷化铁, 再和其他所需化合物按照化学配平称量研磨和烧结, 如闻海虎小组初期采用的两步法合成单相样品的工艺就是行之有效的[9]. 不管一步还是分步合成样品, 原料需密封在石英管中烧结, 烧结温度在1150~1260℃之间. 由于稀土元素很容易被氧化, 研磨和压片的过程必须在充满保护气体的手套箱中进行. 另外, 砷单质和其化合物都是有毒的, 所以任何涉及砷的材料制备过程都必须严格控制在手套箱中以保护科研人员的健康. 第二种制备材料的方法就是前面提到的高压合成技术, 这种方法的优点就是元素反应迅速而且非常高效, 但由于反应时间过短, 化学合成不充分, 有杂相存在, 如FeAs 等. 第三种获得纯相的途径就是助溶剂方法[23,24],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烧结温度比较低. 我们已经利用这种方法成功制备出系列的NdFeAsO 1−x F x 单相样品.为了获得FeAs 基超导体的本征性质, 单晶的制备极为重要. 尽管有很多小组在随后的时间中报道了Ba 1−x K x Fe 2As 2单晶的生长, 但是在作者完成这篇初稿时(2008年6月15日之前), 只有两个小组报道了ZrCuSiAs(1111)相单晶样品的合成, 因此本文不再对Ba 1−x K x Fe 2As 2晶体的制备过程进行介绍. 关于F 掺杂的LnFeAsO 晶体的制备, 其中一个小组利用高温高压技术(ETH, Zurich)成功制备出最大尺寸为100 µm 的单晶[32], 他们利用混合的NaCl 和KCl 作助溶剂, 原料ReFeAsOF 和助溶剂的量控制在1:1到1:3之间, 原料和助溶剂充分混合后压片放在一个BN 坩埚中, 外面再用叶腊石包套密封. 实验采用的压力为3 GPa, 在1 h 之内升温至1350~1450℃之间, 保温 4~10 h, 最后用5~24 h 降温来促进晶体长大. 实际上, 同期我们已经在常压下利用助溶剂方法生长出NdFeAsO 1−x F x 单晶, 化学计量比的FeAs, NdAs, Fe 2O 3, NdF 3, Fe 和助溶剂NaCl 均匀混合(原料量:助溶剂量=1:10), 压片真空封管, 在1050℃保持5~10 d 后以3℃/h 降温到NaCl 的熔点800℃, 随即断电随炉降温. 所得大量片状单晶附着在NaCl 单晶上, 用水洗去NaCl 即得NdFeAsO 1−x F x 单晶. 图3(a)显示了图3(a) NdFeAsO 1−x F x 单晶面内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超导转变在50 K 附近, 转变宽度小于2 K; 插图显示一个20 µm 的单晶, 利用聚焦离子束技术化学气象沉积了Pt 膜作为四个电极; (b) 单晶的X 射线衍射谱, 只有(00l)方向的布拉格峰出现, 显示了单晶很好的取向性; (c) 不同磁场下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 超导转变起始温度点随磁场的加大而略微平移, 显示铁基超导体具有很高的上临界场(以正常态电阻率的95%作为判据); (d) NdFeAsO 1−x F x 单晶磁场随温度的相图, 四方格子代表T c 附近上临界场斜率, 原点线是超导体的不可逆线(以正常态电阻率的1%作为判据)一个NdFeAsO1−x F x单晶面内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曲线, 超导转变在50 K附近, 转变宽度小于2 K. 图3(b)是一片单晶的X射线衍射谱, 只有(00l)方向的布拉格峰出现, 显示了单晶很好的取向性. 我们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进行晶体形貌测量发现单晶最大尺寸为70 µm, 如果进一步控制晶体生长的成核率以及优化成核温度, 更大尺寸的单晶是可以获得的. 不管怎样, 随着时间的推移, 生长大尺寸FeAs基超导体单晶的方法将不断涌现.3理论和实验对超导机理的研究进展当FeAs基材料的超导电性被相继报道后, 科研工作者随即开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 希望能找到超导电子配对的机理. 最初的理论计算发现电声耦合常数λel-ph仅为0.21[33], 这么低的λel-ph显然不足以导致55 K之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实际上一个类似的系统LaFePO已经有了能带计算结果[34]. LaFePO的超导转变温度为4 K, 电阻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是一个金属型的(0~300 K), 这种金属型的电输运行为和零掺杂的LaFeAsO截然不同, LaFeAsO的电阻率在150 K有个很大的下降, 接近零温时电阻率反而微微上翘[3,35]. 电阻率在150 K下降的起因早期被解释为费米面上电子口袋和空穴口袋之间的叠套引起的自旋密度波(SDW), 随后中子散射实验观测到对应此SDW的布拉格峰, 这些布拉格峰对应着一种相互交错的反铁磁长程序, 这种反铁磁长程序发生在136 K, 在此温度之上的150 K体系还有一个结构相变发生, 因而可能是结构相变先发生然后反铁磁序才被建立[36], 然而很难说电子态的不稳定和材料结构的畸变究竟谁是诱因. 很快穆斯堡尔谱实验也证实了零掺杂的LaFeAsO中结构相变和SDW序的共存[37], 显示了不同测量手段所得结论的一致性. 通过F掺杂, 电阻率在150 K的突降被逐渐抹平, 电阻率在低温下的上翘也被严重压制, 当电子和空穴掺杂量到了一定程度后超导就出现了. 由于在样品制备过程中F很容易损失, 因此实际的掺杂和名义上的掺杂量是不同的, 所以超导究竟在哪个掺杂量出现还是不确定的. 此外在欠掺杂区超导转变温度是否随掺杂量单调上升也不明确. 在掺杂最优化的情况下, 单晶正常态ab面内的电阻率显示连续弯曲的特性, 这显然与理论上预言的非常规金属正常态电导线性特征相违背, 这方面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最佳掺杂点的电阻超线性行为. 因此, 在铁基超导体中目前还很难说某些掺杂点附近存在量子临界点.据已报道的数据, 最高的掺杂可以达到50%, 然而T c仍然维持在55 K或者仅比55 K有轻微的提高, 所以在严重过掺的样品中相分离可能存在, 因为F显然是不均匀的.最早的理论工作是关于能带的计算, 按照Lebègue的工作[34]及Singh和Du的计算结果[38], 母相LaFePO和LaFeAsO中Fe3d电子的5个轨道跨越了费米能, 费米面由5个部分组成, 沿M-A方向的电子型的费米面, 这个费米面上的电子费米速度比较高; 沿Γ-Z方向的空穴型的费米面, 费米速度在这个区域比较低; 还有一个三维的在Z点的空穴口袋. 由于电子型的圆柱形费米面上费米速度比较高, 因而面内电导被认为由这部分费米面负主要责任. 然而这些理论计算并没有考虑到电子的关联效应, Kotliar用动力学平均场方法(DMFT)估算到电子关联能大概为4 eV, 并认为母体LaFeAsO是一个坏金属, 处在金属绝缘体转变(MIT)的边缘[39]. 在考虑到电子的关联效应以及Fe-Fe键(J1, 近邻)和Fe-As-Fe键(J2, 次近邻)的超交换相互作用后, 理论上发现LaFeAsO的最低能量态是反铁磁长程序[40], 电子的自旋相互交错(interpenetrated), 在134 K进入反铁磁长程序以降低系统的能量, 同时在较高温度还有一个结构相变. 目前为止还不能确定反铁磁序和结构相变之间是否有紧密的联系, 如果有联系, 那么谁起主要作用也有待考证.关于超导态的配对对称性的研究, 理论上已经提出了很多可能, 限于篇幅以及个人的认识, 我们只能挑选出一部分来加以阐述. 第一种是扩展的S波配对, 认同这种观点的工作目前不多, 基于特殊结构的配对势V kk′, 费米面上不同部分的能隙符号相反, 因而超导波函数的能隙方程为扩展的S波[41,42]. 此外,一些理论工作者关注费米面上环绕着M点的两个电子型费米口袋, 根据第一性原理计算, 依赖于掺杂的超导转变温度被认为受控于这两个费米口袋的轨道能级简并度[43]. 第二种观点是能隙带有节点(node)的配对对称性, 一些理论认为Fe的d轨道中的铁磁性的洪特耦合将起到很重要的配对作用, 例如Dai等人[44]提出了一个新颖的配对方式, 即组成库珀对的22692008年10月 第53卷 第19期2270两个电子来自不同的电子口袋, 导致了自旋的三重态, 轨道的单态以及动量空间的偶宇称. 另一方面, Lee 和Wen [45]认为洪特耦合将导致带间的p 波对称, 特别是在能级劈裂的情况下, 这种配对对称性将更加稳定. 其他一些理论或多或少基于电子-空穴对称性或者假设带间带内的涨落为配对的媒介[46,47]. 由于实验上对铁基超导体的微观描述比较少, 因而对其超导配对对称性的定论还不能得到. 然而纯粹从对称性角度出发, 某些理论并不需要实验上的微观结果, 已经能推演出超导态对称性的一些普遍性质[48~50].实验上关于FeAs 基超导体能隙可能存在节点的报道最早来自闻海虎小组, 该小组利用低温比热测量超导转变温度为26 K 的LaFeAsO 0.9F 0.1的低能元激发, 发现电子比热系数γ和外加磁场成非线性关系[25], 同时点接触隧道谱也显示零偏压电导峰(ZBCP)的存在, 随着温度和磁场的增加, ZBCP 逐渐消失. ZBCP 通常被解释为电子隧穿一个金属和一个能隙存在节点的超导体的界面效应[51]. 随后, 两个不同小组基于µSR 实验分别指出FeAs 基超导体的配对对称性为脏的d 波[52,53], 他们指出这个体系的超流密度很低, 超流密度符合Uemura 关系, 即T c ∝ρs [54]. 如果Uemura 关系真能满足, 那么两层结构的FeAs 基超导体将具备更高的超导转变温度. 最近, 核磁共振实验发现自旋点阵弛豫率1/T 1T 符合一个幂次关系(power law), 自旋点阵弛豫率测量的是超导态的准粒子态密度, 因而在超导态随着温度升高费米面上已经有准粒子态密度的存在, 因此超导态的能隙函数可能有节点存在. 作者进一步指出库珀对为自旋单态[55,56]. 但也有些测量倾向于没有节点的能隙, 例如在SmFeAs- O 0.85F 0.15上面的点接触隧道谱的结果认为是一个单一的S 波能隙, 基本满足BCS 预期[57]; 在NdFeAs-表1 铁基超导体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比较物理参数 铁砷基铜氧化物 评价H c 1约50~100 Oe (1 Oe = 79.5775 A/m) ~100 Oe下临界场比较接近, 欠掺杂铜氧化物符合Uemura 定律, 铁基可能符合H c 2H c 2(H ||c ): ~70 T H c 2(H ||ab ): ~300 T由NdFeAsO 0.88F 0.12单晶输运数据估算而得 对YBCO 而言 H c 2(H ||c ): 100 TH c 2(H ||ab ): 300~600 T 两个系统的上临界场都很高, 所以配对能隙很强各向异性 Γ=(m c /m ab )1/24~5: NdFeAsO 0.88F 0.12单晶T C 附近 ~2: Ba 1−x K x Fe 2As 2单晶T C 附近对YBCO 而言7~20; 对Bi-2212而言100目前为止单层的铁基超导体的各向异性甚至小于YBCO能隙 LaFeAsOF 的能隙在4 meV 左右, 对(Nd, Pr,Sm) FeAsOF 而言7~10 meV, 2∆/k B T c = 3.5~4.5, 可能有双能隙2∆/k B T c = 8?由于赝能隙的存在,能隙值还不确定 铁基超导体的涨落效应可能不是很强, 但这和低的超流密度相违背能隙对称性 自旋单态观点居多. 带节点、节线的能隙和S 波能隙观点相当. 这方面的结论目前分歧很大主要是d 波配对 目前多数在1111结构中的实验结果支持超导体能隙是带节点的(也有S 波实验结果), 然而在122结构中看见了S 波能隙超流密度 低 低 铜氧化物中位相涨落很明显, 但铁基超导体中似乎不强相干长度对T c = 52 K 的NdFeAsOF 而言ξab = 15-25 Å ξc = 5-10 Å 对T c =90 K 的YBCO 而言ξab = 10 Å ξc = 2~3 Å 两个体系的相干长度都很小, 对应着比较小的凝聚能钉扎势 穿透深度λab = 1000-2000 Å λc = 3000-5000 Å对YBCO 而言 λab = 1000~2000 Å λc = 3000~6000 Å两个系统的λ都很大, 显示低的超流密度母体性质反铁磁或者自旋密度波序, 磁矩0.3~1 µB反铁磁长程序, 磁矩0.5µB, 交换关联能J为0.13meV 二个体系的共同之处是反铁磁序的压制可以诱导超导的出现能带多带空穴掺杂的材料是单带,电子掺杂的材料是多带铁基超导体更类似于电子型的铜氧化物超导体O0.9F0.1单晶上的穿透深度测量就倾向于超导序参量是不带节点的弱各向异性的S波[58]; 另外, NdFeAs- O0.9F0.1单晶上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发现在Γ点的空穴型费米面在超导转变温度以下有完全的能隙打开, 因而超导序参量是各向同性的S波或者是各向异性的S波[59]. 需要指出的是, 作者并没有说明另外两个电子型费米面上的能隙分布如何, 毕竟电子型费米面对正常态输运也起重要作用, 所以序参量S波对称的观点还有待更好的实验数据来证实. 总之从目前的实验数据而言, 单层的FeAs基超导体(ZrCuSiAs 结构)配对对称性d波的可能性比较大, 但还没有定论. 然而, 在BaFe2As2结构中, 最近的角分辨光电子能谱等数据表明S波配对对称性的可能性较大[60]. 鉴于此类超导体具有极其复杂的费米面构成, 因此关于超导能隙的对称性的定论尚需时日.4 铁砷基超导体(ZrCuSiAs结构)和铜氧化物超导体物性的简单比较在表1中我们对铁基超导体和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物理性质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 所有的物理参数均来自于已发表的或者刊登在arXiv数据库上以及我们自己测量的结果.比较表1所列的物性参数, 我们可以发现铁基超导体和铜氧化物超导体有很多类似之处. 然而目前为止还很难说两者的超导配对机理是相同的, 因此基于单晶样品的详实可靠的数据是必需的.5结论与展望很明显, 铁基超导体为探索超导体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 同时它的物理性质也可能是非常规的. 高的上临界场、较小的各向异性和更大的相干长度(相对铜氧化物超导体而言)保证了这种材料的应用潜力. 图3(d)中我们给出了单晶的相图, 可以很清楚地发现它的临界场已经远远超过了MgB2, 因而铁基超导体在工业应用上有很大潜力. 在机理方面, 对于所有欠掺杂的样品而言, 反铁磁序是否是一个共同的特征是非常值得探寻的, 进一步来说, 反铁磁涨落对超导是否有影响将非常重要. 下一步从单晶样品上获得可靠数据将对阐明费米面的形状以及费米面随掺杂的演化, 及超导机理问题非常重要. 沿着空穴掺杂、新结构或者多层的思路去探索新材料, 可能会发现具有更高T c的新超导体.编后语此文的主体部分是2008年6月15日前完成的, 因此它主要反映的是此前的信息. 随后的一些重要工作可能未能够反映出来, 请见谅.参考文献1 Poole C P. Handbook of Superconductivity.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20002 Bednorz J G, Muller K A. Possible high T c superconductivity in the Ba-La-Cu-O System. Z Phys B, 1986, 64: 189—1933 Kamihara Y, Watanabe T, Hirano M, et al. Iron-based layered superconductor La[O1−x F x]FeAs(x=0.05-0.12) with T c=26 K. J AmChem Soc, 2008, 130: 3296—32974 Johnson V, Jeitschko W. ZrCuSiAs: A “filled” PbFCl type. J Solid State Chem, 1974, 11: 161—1665 Zimmer B I, Jeitschko W, Albering J H, et al. The rare earth transition metal phosphide oxides LnFePO, LnRuPO and LnCoPO withZrCuSiAs type structure. J Alloys Comp, 1995, 229: 238—2426 Kamihara Y, Hiramatsu H, Hirano M, et al. Iron-based layered superconductor: LaOFeP. J Am Chem Soc, 2006, 128: 10012—100137 Watanabe T, Yanagi H, Kamiya T, et al. Nickel-based oxyphosphide superconductor with a layered crystal structure, LaNiOP. InorgChem, 2007, 46: 7719—77218 Chen G F, Li Z, Li G, et al. Superconducting properties of Fe-based layered superconductor LaO0.9F0.1−δFeAs. Phys Rev Lett, 2008,101: 0570079 Zhu X Y, Yang H, Fang L, et al. Upper critical field, Hall effect and magnetoresistance in the iron-based layered superconductor2271。
铁基超导现象解析
铁基超导现象解析铁基超导材料是指含有铁元素的超导材料,是超导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性质,如高温超导、磁性和结构相互作用等,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铁基超导现象进行解析,探讨其物理机制和应用前景。
一、铁基超导的发现历程铁基超导材料的发现可以追溯到2008年,当时最早被报道的铁基超导体是LaFeAsO1-xFx。
这种材料在26K的温度下表现出超导性质,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
此后,科学家们陆续发现了一系列铁基超导材料,如BaFe2As2、FeSe等,这些材料的超导转变温度相对较高,为研究者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铁基超导的物理机制铁基超导的物理机制是一个复杂而有待深入研究的课题。
目前,对铁基超导机制的解释主要有两种理论:磁激子理论和多轨道相互作用理论。
1. 磁激子理论磁激子理论认为,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性质与其磁性有关。
在铁基超导体中,铁元素的磁性起着重要作用,通过磁激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超导电子对。
这种理论解释了铁基超导体中磁性和超导性的关联性,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
2. 多轨道相互作用理论多轨道相互作用理论认为,铁基超导体中的多个轨道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可以导致电子之间的吸引力,从而形成超导电子对。
这种理论更好地解释了铁基超导体中的超导性质,但仍需要更多的实验证据来支持。
三、铁基超导的应用前景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超导电力输送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临界电流密度,可以用于超导电力输送系统。
超导电力输送系统具有输电效率高、能耗低的优势,可以提高电力输送的效率和稳定性。
2. 磁共振成像铁基超导材料可以用于磁共振成像等医疗设备中,其高临界温度和高磁场性能可以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灵敏度,为医学诊断提供更好的帮助。
3. 量子计算铁基超导材料还可以应用于量子计算领域,其超导性质可以用来构建量子比特和量子逻辑门,为量子计算机的发展提供新的可能性。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超导材料制备方法
物理实验技术中的超导材料制备方法在物理实验中,超导材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它们具有极低的电阻和完美的电流导电性能,因此在能量传输和存储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为了制备高质量的超导材料,科学家们致力于发展各种制备方法。
本文将探讨一些常见的超导材料制备方法。
一、溶液法制备超导材料溶液法是一种常见的制备超导材料的方法。
它涉及将超导材料的前体化合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然后通过蒸发溶剂或沉淀计来制备超导材料。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各种化学成分和组成的超导材料。
例如,采用溶液法可制备铁基超导体。
首先,将适当比例的铁、镧、钡等金属溶解在硝酸中,形成金属离子的溶液。
然后,通过调整溶液的酸度和温度,使金属离子发生聚集和聚合反应,最终形成铁基超导体颗粒。
溶液法制备超导材料的优点是反应条件易于控制,可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溶液的浓度和温度对最终产物质量的影响较大,需要进行精确的控制。
二、固相反应法制备超导材料固相反应法是一种常见的超导材料制备方法。
它涉及将超导材料的前体化合物和适当的导电剂混合在一起,并在高温下进行固相反应。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高温超导材料。
例如,采用固相反应法可以制备铜氧化物超导体。
首先,将适当比例的铜和氧化物粉末混合均匀,然后在高温下进行反应,形成超导体颗粒。
在反应过程中,导电剂的添加可以提高超导体的电导率。
固相反应法制备超导材料的优点是反应条件相对简单,可以实现批量生产。
然而,它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反应温度较高,容易导致晶粒长大不均匀,影响超导性能。
三、物理气相沉积法制备超导材料物理气相沉积法是一种制备超导材料的高级技术。
它涉及将超导材料的前体化合物加热到高温,使其蒸发成气体,然后在基板上沉积形成薄膜。
这种方法适用于制备具有特殊结构和纳米尺度的超导材料。
例如,采用物理气相沉积法可以制备氧化镍超导体薄膜。
首先,在高真空环境中,将金属镍样品加热到较高温度,使其蒸发成气体。
然后,通过控制气体流动和温度梯度,使镍气体在基板上沉积,最终形成超导体薄膜。
超导材料有哪些
超导材料有哪些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温下表现出完全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
超导材料的发现和研究已经为科学界和工业界带来了许多重要的应用和突破。
那么,超导材料到底有哪些呢?接下来,我们将对几种常见的超导材料进行介绍。
首先,我们来介绍铜氧化物超导体。
铜氧化物超导体是一种重要的高温超导材料,它在液氮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性。
铜氧化物超导体的发现引起了科学界的轰动,因为它打破了传统超导材料需要极低温度才能表现出超导性的局限。
铜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不仅在基础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而且在电力输送、磁共振成像等领域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其次,是铁基超导体。
铁基超导体是指以铁基化合物为基础的超导材料。
铁基超导体的发现为高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与铜氧化物超导体相比,铁基超导体在电子结构和超导机理上有着独特的特点,因此备受科学家们的关注。
铁基超导体在超导性能和稳定性方面都有着很好的表现,因此在超导电磁体、超导电缆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另外,氧化铪钡铜超导体也是一种重要的超导材料。
氧化铪钡铜超导体是一种典型的低温超导材料,它在液氦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性。
氧化铪钡铜超导体的研究为我们理解超导机理和开发新型超导材料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氧化铪钡铜超导体在电磁学、电子学、材料学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除了以上介绍的几种超导材料外,还有许多其他类型的超导材料,如镧系氧化物超导体、铁碲化物超导体、镁二硼化镁等。
这些超导材料在不同温度范围内表现出超导性,并且在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
总的来说,超导材料是一类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和广泛应用前景的材料。
随着超导材料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新型的超导材料被发现,并且在能源、电子、医学等领域带来更多的突破和进展。
希望本文对超导材料有哪些这一问题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超导材料有哪些
超导材料有哪些超导材料是指在低温下能够表现出超导现象的材料。
超导现象是指在超导温度以下,电阻变为零,电流可以无阻抗地在材料内部流动的现象。
超导材料具有很大的科学和工程应用前景,因为它们能够实现高效能的电能输送和电磁能的储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超导材料:1. Type-I超导材料:Type-I超导材料是指临界温度以下电阻为零的材料。
最常见的Type-I超导材料是铅(Pb)和锡(Sn),它们的临界温度分别约为7.2K和3.7K。
这些材料在磁场下具有完全的磁通排斥效应,对外加磁场非常敏感。
2. Type-II超导材料:Type-II超导材料是指临界温度以下电阻为零的材料,但在外加磁场下会发生磁通进入材料的现象。
最常见的Type-II超导材料是银(Ag)和钇钡铜氧(YBCO),它们的临界温度分别约为4.2K和92K。
这些材料的超导性能在较高的磁场下仍然保持较好。
3. 铜氧化物超导材料:铜氧化物超导材料是一类低温超导材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钇钡铜氧(YBCO)和铋钢镓氧化物(BSCCO)。
这些材料的临界温度较高,能够达到约90K以上。
4. 铁基超导材料:铁基超导材料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新型超导材料,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铁基超导体LaFeAsO1-xFx。
这些材料的临界温度在高温范围内,能够达到约55K以上。
铁基超导材料具有良好的超导性能和机械强度,有望实现高温超导的应用。
5. 镁二硼超导材料:镁二硼(MgB2)是一种具有较高临界温度的超导材料,其临界温度约为39K。
镁二硼具有良好的超导性能和相对较高的临界磁场,是一种有潜力的超导材料。
除了上述材料,还有其他一些具有超导性能的材料,如银碲化镍(Ag2-xNixTe2)、硒化物超导材料(FeSe、HgS、PbSe等)等。
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依然是一个热门的研究领域,科学家们正在不断寻找新的高温超导材料和开发超导应用技术。
超导体材料中的铁基超导机制
超导体材料中的铁基超导机制超导体是一种特殊的物质,具有在低温下电阻彻底消失的特点。
这种神奇的现象几乎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能源传输、磁共振成像、磁悬浮等。
铁基超导体是近年来超导体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其超导转变温度较高,但其超导机制却相对复杂不易理解。
本文将探讨铁基超导体中的超导机制。
1. 背景介绍铁基超导体是指以铁为主要组成元素的超导材料,其超导转变温度远高于常规超导材料。
铁基超导材料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FeSe系列、BaFe2As2系列等。
这些材料具有共同的特点,即铁原子之间的磁性相互作用对超导性起到重要的影响。
2. 理论模型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机制目前尚未被完全理解,但已经提出了一些相关的理论模型来解释其超导性质。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铁基超导体中的费米面嵌套和声子介导的超导机制。
2.1 费米面嵌套模型费米面嵌套模型是最早提出的铁基超导机制之一。
该模型认为,铁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电子晶格的畸变,进而改变了费米面形状。
在一定的区域内,费米面彼此嵌套,这种费米面嵌套有助于形成电子间的库珀对,并促进超导转变的发生。
2.2 声子介导模型声子介导模型是解释铁基超导机制的另一种理论模型。
该模型认为,电子和晶格振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铁基超导的主要机制。
晶格振动产生了声子,而声子的传递又促使了电子之间的吸引力,最终形成了超导态。
3. 实验证据实验证据对于验证理论模型至关重要。
针对铁基超导体的研究已经得到了一系列有力的实验证据。
3.1 费米面嵌套的实验证据近年来,通过角分辨光电子能谱测量等实验手段,观察到了费米面嵌套效应的存在。
这一实验证据表明,费米面嵌套在铁基超导体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可能与其超导性质密切相关。
3.2 声子介导的实验证据通过中子散射等实验手段,研究人员观察到了铁基超导体中的晶格振动特征。
这些实验证据表明,铁基超导体中的声子对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起到了重要的媒介作用,从而促进了超导转变的发生。
4. 挑战与展望虽然铁基超导体的超导机制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仍存在许多挑战需要克服。
铁基高温超导体
铁基高温超导体
铁基高温超导体,是指由铁、碳等元素组成的复杂氧化物,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超导电性能力的一类材料。
这一领域的研究起步于2008年,自2015年以来一直保持着迅猛发展的态势。
铁基高温超导体的研究对于推动材料科学、物理学及电子学等领域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目前已经发现的铁基高温超导体数量已经超过100种,其中一些种类的临界温度甚至可以超过200开尔文。
最引人注意的是,铁基高温超导体的制备过程与常规的超导材料有所不同。
此类材料需要在高温下合成,且需要一定的氧气气氛作为辅助,制备过程相对复杂。
但正是这种材料的高临界温度以及超导性能,给人们带来了全新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将其应用于电力输送、磁悬浮交通、量子计算等领域,甚至还可以为实现超导态下的高能物理提供可能。
超导体的最高临界温度
超导体的最高临界温度超导材料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当它们被冷却到非常低的温度时,电流可以在其内部流动而无能量耗散。
这种现象被称为“超导”。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了一些特殊的超导材料,它们的临界温度甚至可以超过常温,这就是“高温超导”。
在1960年代,最早实现超导状态的材料需要被冷却到接近绝对零度(-273℃),才能实现超导。
这意味着超导物质是非常难以使用的,因为它们需要被深度冷却才能实现超导状态。
此外,超导物质的制造和操作成本很高。
后来,研究人员发现了钨化铅(PbMo6S8)和钼磷酸铵(NH4Mo6S8)等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材料。
这些材料最初被发现时,其临界温度比低温超导体物质高得多。
但是,这些材料的临界温度仍然太低,例如PbMo6S8的临界温度只有17K(-256℃),NH4Mo6S8的临界温度为18K(-255℃)。
因此,这些材料虽然被称为高温超导体,但实际上仍然需要极低的温度才能实现超导。
直到1986年,巨大的突破才实现了更高的临界温度。
当时,在美国IBM研究实验室,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材料YBa2Cu3O7-x(YBCO),其临界温度超过了常温,达到了90K(-183℃)。
这个发现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因为它意味着我们可以使用冷却技术来实现高温超导,而不是需要降到极低的温度才能实现。
自那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了许多其他的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材料,临界温度达到甚至超过140K(-133℃)。
这意味着,铜氧化物高温超导体材料的临界温度已经相当接近室温了。
此外,还有一些铁基超导材料也被发现,它们也具有高的临界温度。
其中,Ba1-xKxFe2As2是一种铁基超导体材料,其临界温度达到了38K(-235℃),这比早期的低温超导体材料高得多。
总之,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人们已经成功地发现了许多高温超导体材料,并将它们应用于各种不同的领域。
未来,我们相信,将会发现更多的高温超导体材料,它们的临界温度将会越来越接近室温,从而推动超导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
常温超导材料
常温超导材料常温超导材料一直以来都是材料科学领域的一个热门研究课题。
超导材料是一种在低温下具有零电阻和完全抗磁性的材料,这种特殊的电学性质使得超导材料在电力输送、磁共振成像、磁悬浮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然而,传统的超导材料需要在极低温下才能表现出超导特性,这限制了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广泛使用。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能够在常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即常温超导材料。
近年来,科学家们在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其中,最为引人瞩目的是铜基和铁基超导体的发现。
铜基超导体是最早被发现的高温超导体,它们能够在液氮温度下表现出超导特性。
铜基超导体的发现极大地推动了超导材料的研究和应用。
而铁基超导体则是近年来被发现的一类新型高温超导材料,它们在较高的温度下就能表现出超导特性,这为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除了铜基和铁基超导体,还有许多其他材料被发现具有潜在的常温超导特性。
例如,氢化物超导体因其高温超导临界温度而备受关注,这为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
此外,一些稀土化合物和铜氧化物等材料也被发现具有潜在的常温超导特性,这些材料的研究为寻找常温超导材料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尽管在寻找常温超导材料的道路上还存在许多挑战,但科学家们对于实现常温超导的梦想充满信心。
他们通过对材料的微观结构、电子结构和超导机制的深入研究,试图找到能够在常温下表现出超导特性的材料,并不断地进行材料合成和性能测试。
他们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常温超导材料的实现将成为可能,这将极大地推动超导材料在电力、电子、通信等领域的应用,为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改变。
总的来说,常温超导材料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
科学家们在这一领域取得的成就为我们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期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常温超导材料将会成为材料科学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为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常用超导材料
常用超导材料
常用的超导材料包括:
1. 铜氧化物超导体(例如YBCO、BSCCO):这些材料在液氮温度下能够表现出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电流密度,因此在大多数商业应用中被广泛使用。
2. 铁基超导体(例如FeTe、BaFe2As2):这些材料是相对较新的超导体,具有较高的临界温度和较强的超导性能,因此在研究和应用中备受关注。
3. 镁二硼超导体(例如MgB2):这个材料是一种在较高温度下(约39K)超导的金属化合物,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较大的电流密度。
4. 银钴铍合金超导体(例如Nb3Sn、NbTi):这些材料通常用于制造超导磁体,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较好的机械性能。
5. 铅基超导体(例如PbMo6S8):这些材料是一类二维结构超导体,具有较高的超导转变温度和较大的电流密度。
总体而言,选择超导材料应该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如超导体的临界温度、临界电流密度、工艺成本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
铁基超导体的物性研究及其新进展
铁基超导体的物性研究及其新进展摘要:铁基超导体是继铜氧化合物高温超导体之后又被发现的一类新型高温超导材料。
本文通过解释超导现象引入,并介绍了铁基超导体的应用、结构体系、制备方法以及一些铁基超导体材料研究的新进展,最后展望了这种新超导体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铁基超导体铁基超导体的应用铁基超导体的结构铁基超导体的制备1、引言超导是一种宏观量子现象,费米面上动量相反的电子配成对,同时建立长程的位相相干进而发生凝聚,其结果是超导体在临界温度下电阻的消失(零电阻)和对磁力线的排斥(完全抗磁性)。
在正常金属中,电子在一个充满各种振动的背景中运动。
最普通的是晶格的振动。
晶格的振动模可以被一种称为“声子”的元激发进行描述。
电子和声子碰撞后损失了动能进而导致能量的损耗,这也就是正常金属在有限温度下电阻的来源。
然而在零温极限下所有的振动模式都停止了(不计量子涨落),所以一个干净的系统中能量的损耗和电阻率都是为零的。
对于一个超导体而言,费米面上的电子两两吸引形成束缚对,这种束缚的电子对被称为库珀对,库珀对服从玻色统计,在临界温度(tc)下发生凝聚,这种凝聚态具有很长的相干长度,因而对晶格振动导致的局域散射不敏感,所以输送上并不损耗能量,电阻率可以在较高温度(tc以下)保持为零。
与此同时,ⅱ类超导体具有在很高的磁场下承载巨大电流密度的优越性能,人们因此对高临界温度的新超导体充满了期望。
2、铁基超导体的应用2.1 超导磁悬浮列车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对交通运输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需要有时速达数百公里的快列车。
磁悬浮列车具有高速(≥500km /h)、安全、噪音低等优点,是未来理想的交通工具。
磁悬浮列车是利用磁悬浮作用使车轮与地面脱离接触悬浮于轨道之上,并利用直线电机推动列车运动的一种新型交通工具。
超导磁悬浮列车设想是美国与1966年首先提出的。
具体方案是在轨道上安装一系列电机电枢绕组,这些绕组从电网获得电能并与车体内超导磁产生的磁场相互作用,并产生推力推动列车前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Origin of the SC Pairing
Hi =U∑nilσ nilσ +U' ∑ni1σ ni2σ ' + JHσi1 σi2
lσ
r
r
σσ'
Intraband AF fluctuation
Intraband d-wave SC
Origin of SDW Order
Condensate of bound electron-hole pairs "excitons" f (ξ1k ) f (ξ 2 k +Q ) 12 12 1 = U eff χ 0 (Q), χ 0 (Q) = ∑ ξ1k ξ 2 k +Q k To obtain a simple analytical formula of TSDW , we set m1=m2 and ε1=ε2= ε 0, where the prefect nesting With Q=(π,π) between the two bands occurs at the undoped case (μ=0).
(1) Han, Chen, Wang, EPL 82, 37007 (2008); arXiv: 0803.4346 (2) Yao, Li, Wang, arXiv: 0804.4166 (2008)
The normal state has an SDW order (Q=(π,π)), while upon the charge carrier doping the SDW order drops rapidly and the SC order emerges due to the two-band (electron and hole) SC nature of the material, Tc as a function of the effective doping density shows a nearly symmetric electron-hole doping dependence two-band superconducting state exhibits a d-wave symmetry (SDW fluctuations) Fluctuation-exchange approach on a microscopic twoband model yields quantitative results, supporting strongly our simple effective two-band model
Experimental Results (IV)
Unconventional SC
Symmetric Phase Diagram (Electron-doping vs hole-doping)
Tc vs TF_of un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ors (grey region)
Microscopic BCS Theory for 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H +
=
∑σ
k ,
(ε
'
k
μ )C
+ k ↑
+ kσ
C
kσ
∑
k ,k
V
'
kk
(C
k ↑
C
+ k ↓
C
k ↓
C
k ↑
k
'
+ h .c .
C
k ↓
C
k
C
k '↓
C
k '↑
k
'
)
Schematic Phase Diagram
Fe-As SC: Experimental Results (I)
Higher Tc Electron-doped Materials: LaO0.9F0.1FeAs 26K CeO1-xFxFeAs 41K, SmO1-xFxFeAs 43K PrO0.89F0.11FeAs 52K, …ReFeAsO1-x 55K Hole-doped Materials: La1-xSrxOFeAs 25K, etc.
Newly Discovered FeAs-Superconductors: Opportunity and Challenge
Z. D. Wang (汪子丹)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2008.5.16 Peking University
Outline
Historical Review Preliminary Experimental Results 1. High Tc 2. SDW at undopped state 3. Multiband SC 4. Unconventional SC Existing Theories 1.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s: LDA 2. Proposed Pairing Symmetry Our Minimal Model: two-band, d-wave pairing, SDW Our Microscopic Model and Calculations: intra- and inter band SF fluctuations Outlook
where
C k ↓ C k ↑
k
is the Cooper pairing, whose order parameter
Δ = ∑ Vkk ' C k ' ↓ C k ' ↑
k
'
k'
High-Tc Copper-Oxides
Crystal structure of La2CuO4
Schematic of CuO2 plane
SC State
Two band (hole and electron) SC
At Tc, we have linearized gap equation,
Brief historical introduction
1911: Onnes discovered superconductivity (Noble Prize) 1933: Meissner effect (Meissner & Ochsenfeld) 1934: A two-fluid model (London brothers) 1950: Ginzburg-Landau theory (G-L) 1957: Type-I and type-II Superconductor (Noble Prize) 1957: Microscopic theory of conventional superconductivity (BCS) (Noble Prize) 1962: Josephson effect (Noble Prize) 1986: High-Tc superconductors LaBaCuO ( Tc ~ 30K ) (Bednorz & Mller) (Noble Prize) 1987: Y 1 B a2 Cu 3O 7 ( Tc ~ 90K, Wu & Chu) 1995-1996: D-wave pairing symmetry 2001: MgB2 (Tc ~40K) 2003: NaCoO2 (Tc ~ 5K) 2008: Fe-As based high Tc superconductivity (discovered by Hosono and pushed by Chinese physicists)
Extended s-wave: FS pockets located around Γand around M, SC order parameters on the two sets of the FSs have the opposite signs.
Our Work and Main Findings
Main Understandings
Doped Mott Insulators Main Physics in CuO2 Planes Strong electronic correlation AFM spin correlation Superconducting state: rather normal; while normal state: abnormal; An Acceptable Microscopic theory is still awaited
Multiband Effect
The lines corresponds to Bc2(T) calculated from the two-gap theory.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Hall resistivity was observed which may suggest a strong multiband effect in the electron-doped and hole-doped samples.
Band Structure Calculations (LDA, DMFT) LDA (nonmagnetic structures)
Proposed Pairing Symmetry
Extended s-wave Spin-triplet p-wave Spin-triplet orbit-singlet s-wave
Our Minimal Model
2-band BCS d-wave pairing + intraband Hubbard interaction
H = ∑ ξ1k c + kσ ckσ + ∑ ξ 2 k d + kσ d kσ + U eff ∑ n1iσ n2 i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