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教学与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关系
一、阅读教学在整个语文教学中的性质与地位
教育部在2001年所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这段话已充分说明了阅读教学在学习语文中的重要地位。
首先,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使人获得更多的外部信息与知识,帮助个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
新的信息时刻不停地撞击着人们的大脑,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现在一年的新知识、新发明,往往会超过以往的几年,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知识爆炸”正是对此的生动形容。
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千变万化的世界,读书则是一个人了解世界的最好途径。
但是,书是读不完的,那么就必须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在这个一日千里的社会里,人们越来越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浅斟低唱,轻吟慢诵,去体味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生活。
“一目十行:成为时代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阅读中讲究方法与技巧,讲究阅读的速度,用有选择的鉴别的眼光,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去选择自己需要的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阅读能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心灵。
人们常说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讲的就是阅读能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提高自己的修养与品位。
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瞬息万变的生活窒息了人
的情感,人在生活的重压下心理压抑、焦虑、迷茫。
人们不再满足温饱和对物质生活的追求,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
阅读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求,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协调发展。
在小学阶段就注重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净化心灵,提高一个人的文化品位和审美境界尤为重要。
第三、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语言是交际与思维的工具,是人生存、交流发展的重要凭借。
一个人语言发展的水平往往反映出这个人的整体素质,儿童的成长往往会让我们更深刻地感受到这一点。
阅读能够使学生在语言训练方面得到大量的积累,有了量的积累就有质的飞跃,学生胸中有了“墨水”,有了良好的语感就自然能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阅读对发展人的语言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
二、阅读教学在小学生学习语文的“积累运用”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语文学习必须是先积累、后运用,而积累则主要是依赖阅读教学。
小学生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知识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第一,阅读教学在字、词、句等基础知识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字、词、句是形成语言的最基本的材料,识字、学词是儿童用口头语言过度到书面语言的最基本的环节,是学习文化的开始,识字、
学词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
通过阅读教学,又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字、词、句方面的知识,促进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学习。
如:在阅读教学中,我着重引导学生借助字典、词典识字、解词,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文中的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理解常用的句式、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还要求学生自觉地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形成良好的语感,以便在习作中运用。
第二,在阅读技能训练方面应该达到的目标。
朗读、默读和背诵是学生阅读的三种主要形式,“读,见于目,出于口,闻于耳,记于脑。
”(廖华:《小学语文教学心理》)读,是培养语感最基本的途径之一。
朗读是指发声阅读,就是指
书面语言转化为出声的口头语言的阅读。
“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加强语感,以声传情。
”(陆志平:《语文课程新探》)在小学阶段,朗读应做到读得正确,不读错;读得流利,不拖拉;读得有感情,不平淡。
文章要让学生读,而不只是老师讲,“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语文课堂听不到朗朗的读书声是不正常的。
在训练学生的默读过程中,应要求学生不出声,不指读,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
背诵是一种通过反复诵读达到准确记忆文章的阅读方式,背诵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材料,学生通过背诵名篇佳作,名家那典范的语言就会自然而然的进入学生的口语表达之中,影响并规范了口语。
背诵还
被人们称作“记忆体操”,它也是提高学生记忆力的重要途径。
第三,在阅读方法方面应达到的要求。
阅读的方法一般分为:精读,略读,浏览。
精读常见于课堂教学之中的阅读,是对课文认真仔细的研读。
应该培养学生认真细读。
揣摩探究,咬文嚼字的习惯,而且还要求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观点。
略读常见于课外阅读,只要求概览大绎,捕捉关键信息。
陶渊明就说过“:好读书。
不求甚解。
”又是读书(特别是独一些课外书)不必一下子把每句话都搞得很清楚了,只要能得到关键信息就行了,大的方面早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就留着,有时并不影响已获取到的知识,浏览则适用于查找资料。
我们必须培养学生从小就具有这种查找资料的能力。
第四,阅读教学在提高小学生作文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学语文就是多读多写。
”(施蜇存:《语文教学一定要改》读写应该结合,这为大纲所确认,为专家所认可,为广大老师所拥护。
大纲中指出:在作文教学中,应该指导学生灵活运用在阅读中学到的知识和自能。
虽然阅读不是专门为了写作,但是阅读对写作的重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古人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引导学生的量阅读,研究作者怎样选材,布局谋篇,遣词用语,指导学生把在阅读过程中偶尔产生的灵感和学习生活的感受随手记下,形成读后感或书评。
如果说平时的阅读是在积累写作的营养,那么写作就是在运用这些积蓄,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三、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两大途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阅读辅导
1、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
“教材是语文学习的载体,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例子。
”(赵景瑞:《探索语文教学的真谛》)教材中的课文篇数虽然有限,但却是学生积累和吸收优秀文化营养的主要窗口。
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例有许多是大师级的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属于经典作品,有一定的蕴涵和深度,经得起吟咏和品味;教材中还有一些极具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的作品,
这些作品则能让学生接受现代文明的熏陶。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凭借它可以对学生渗透思想教育;凭借它可以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进行知识的积累;凭借它可以去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凭借它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凭借它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总之,上好课堂阅读教学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关键所在。
2、辅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保证。
随着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单靠课堂上的阅读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阅读应有量的保证,提供学生语文素养还要更多地依靠大量的课外阅读。
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就对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和量都做出了要求,要求学生广泛地涉猎书籍报刊,阅读各种类型,各种体裁,各种风格的作品。
“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随着网络的普及,还要鼓励学生上网浏
览。
一个小学毕业生的课外阅读总量应不少于100万字。
课外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课堂上所学的新知识往往需要课外阅读的配合来加深理解,另一方面,课堂上所学到的技能可以在课外阅读中加以运用,作为知识的运用和技能和检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们的经验,异口同声说是得益于课外看书。
”显而易见,广泛的课外阅读可以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提高读写能力,课外阅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极大的作用。
另外,课外阅读还具有趣味性、自主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它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也可以是学生个体完全自由的阅读活动,它十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少年时代的陈伯吹捧读《一千零一夜》如痴如醉。
正是对童话、寓言及科幻小说的痴迷,触发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欲望,他终于成为著名的童话作家。
课外阅读可以使人终生受益。
四、阅读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首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原则。
上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法(即通常所称的“讲读法”)被介绍到中国。
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段落大意、主题思想、写作特色的顺序一路介绍下来,硬向学生灌输,这只能算是肢解课文,是程式化的阅读。
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
这只能算是老师的阅读,而不是学生的自主阅读;这只能算是统一的标准化的阅读而不是个性化、创造性的阅读。
学生应该成为阅读的主体是作品的创造者;老师是学生的导师,而不是“二传手”或“中介人”。
学生应该在阅读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思考理解,感悟体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老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努力培养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听众。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师生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一位老师在教学《小马过河》这篇课文时,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例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它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们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回答?在讨论完后,分组汇报时说出了三种答案:第一组同学根据课文的寓意作出了回答:让它们去试试,亲自实践;第二组同学对寓意进行了扩展,根据小白兔和大象的身体情况,判断出大象可以过,而小白兔则不能过;第三组的同学回答更加精彩:它们俩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的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这就是学生自主阅读所带来的意想不到的结果。
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阅读效果至观重要。
阅读是一种凭借思维来理解语言文字材料的心理过程。
阅读时,只有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才能掌握所读材料的
意思,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地专心地思考的习惯,就会成为和尚念经式的阅读,毫无效果可言。
阅读有是一种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的复杂的情感活动过程。
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离开情感交流和体验,就不是真正的阅读。
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
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写读后感,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自己的读物上作出记号和批语。
毫无疑问,阅读动笔在理解消化作品内容和积累知识方面是事倍功半的。
最后,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是小学生学习动机中最活跃最现实的心理
因素,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
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得丰富,语文素养不得提高。
第三,要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把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语文课程标准》按九年一贯整体设计的思想,把九年义务教育分成四个学段,其中小学分为三个学段。
新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水平的不同,对每个学段的阅读标准都作了明确的安排,充分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