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要: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滞销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本研

究探讨了在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时期政府的干预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认真处理好短期干预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关系把握好

自己的权力边界并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建议。

农产品滞销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难题在百度输入“农产品滞销” 可以找到3440000个相

关新闻如:2014年10月甘肃礼县苹果因冰雹灾害而滞销;11月山西省太原市寿阳县茴子白遭

遇滞销。2015年3月份陕西省礼泉县出现了近百万斤贡梨滞销;4月份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一

的浙江温州苍南遭遇了大面积番茄滞销;5月份安徽长丰遭遇草莓滞销全县损失超过1.5亿

元;6月份安徽水果大县砀山遭遇了西瓜滞销 20万亩西瓜为销路而发愁。还如:2016年甘肃兰

州榆中县彭家营村遭遇了春笋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五原县遭遇了葵花子滞销;2017年5月

河南开封市平城乡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滞销。2018年3月26日至4月1日新浪微舆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8098300.html,) 对“农产品滞销”进行专项监测。在一周的监测时间段内全网涉及农产品滞销的

信息共有1万余条涉及的农产品有:苹果、马铃薯、西红柿、香菇、莲藕、蒜苗、大葱、椪柑、韭菜、甘蓝和大米等。滞销地涉及新疆、福建、云南、河北、湖南、贵州、江苏和陕西等地区。据媒体报道导致以上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包括产量过大、供大于求因天气因素运输受阻等。可以说农产品滞销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影响恶劣对农民的伤

害特别大。农业是弱质产业贫困地区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矛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

更大的精力进行扶持。但是政府干预也是一把双刃剑:干预适当会有利于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过度越位也会给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几年通过国家

的大力投入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贫困山区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等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

善但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还是相对缓慢仔细分析贫困山区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理性

思考政府干预的度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分析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民的纯

农收入依然很低在农民的总收入中占到30%左右。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的重视远远超过流

通在贫困地区人们的观念中只要生产出了好的产品是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的。但是贫困地区

农产品滞销的案例太多像云南的玛卡产品鄂西的青椒、白菜、萝卜等仔细分析滞销的原因

主要有:

1. 农产品主产区缺乏与主要市场的信息对接

生产者与销售者信息沟通不畅是主要原因刘俊华等对2006年至2012年32个农产品滞销事

件的分析销售网络不健全导致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共有16件占销售环节事件的43.2%[1]。做

好信息对接需要资金、需要人脉还有对接方式的不断创新。仔细观察农产品主产区与市场

对接较好的地区的农产品滞销积压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农户的种植规模或者人才的限制等

原因贫困地区大多缺乏与主要消费市场的对接。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发展蔬菜种植较早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对接较好的地区农产品滞销现象并不突出。1990年长阳高山蔬菜面积突

破0.8万亩到1995年长阳火烧坪、乐园等地共发展高山蔬菜1.1万亩商品量达到3万多吨

蔬菜销路也从宜昌逐步扩展到武汉、长沙、南昌、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如今长阳高山蔬

菜种植已经扩展到与这里地理、气候条件相近的榔坪、资丘、贺家坪、渔峡口、都镇湾等周

边乡镇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已在长阳形成;该县高山地区独有的气候条件和生态优

势以及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造就了“火烧坪”高山蔬菜的“质量金牌”。“火烧坪”高山蔬菜

相继直供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俏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新加坡、韩国、香

港等国家和地区。但与长阳相邻的巴东境况就大不一样从气候、土壤、交通等条件来看巴

东的野三关、清太坪、绿葱坡等地还要优越一些当地农民也种植蔬菜但是蔬菜种植给当地农民的收入增加的贡献很小野三关镇原来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也曾把蔬菜种植作为调整方向由于与市场的对接不畅缺乏与主要销售市场宜昌、武汉、上海、广州等地的对接蔬菜种植始终处于边缘化状态农民也不敢扩大种植面积即使有少数地方进行蔬菜种植但是销售也是等客上门如果蔬菜成熟季节没有客人上门收购大量的蔬菜就会烂在地里。

2. 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物流成本高

农产品要真正快速地与销售终端对接必须要有现代物流体系的支持。什么是现代物流?现代物流指的是完善的交通道路、运输设备、冷链物流体系 (包括仓储、运输) 、通信、商品检验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快捷的交通网络、流畅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物流交易中心为一体的立体结构体系。目前贫困地区高速公路和高等级公路的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像鄂西地区的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已经连成了较好的交通网络拉近了生产地与消费地的距离但是出行成本很高流畅的信息网络和完善的物流交易中心还有待建设;农村交通条件更需要进一步改善虽然很多县级交通部门制定村村通水泥路的计划但是水泥路的质量和通行能力需要提高很多地方只能通过小型货车大货车根本进不去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户的销售成本。物流设施和装备的标准化程度低农产品物流专用技术设备短缺如冷链物流缺乏蔬菜运输主要依靠敞篷车运输运输过程中的损失很大。恩施州内承担农产品运输的主要交通工具中 65%是敞篷卡车只有10%左右是密封式箱式汽车公路冷藏运输的运输量只占10%左右铁路冷藏运输的运量仅占5%左右。现代化物流设施的建设需要大的投资民间资本需要考虑投资效益与投资成本的比较目前贫困地区要真正建立起现代化的物流设施可能还不现实但是政府在政策引导、财政金融支持上还是有很多工作可做的。比如给予冷库建设、冷链运输设施建设投入的企业在税收、金融、财政、社保等方面的支持降低企业的交易成本调动企业的投入积极性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企业就会在管理、技术、人才、信息体系等建设领域增加积累这是贫困地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

3. 农产品流通交易体系不健全

农产品流通交易体系的建设是现代物流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工作只有不断完善农产品流通市场的交易流程才能建立规范的现代物流体系。通过众多的农产品滞销案例发现单个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出现滞销的现象较多农业合作社出现滞销的情况较少[2]。贫困地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是按产地收购 (自销) ———产地市场集散———运输市场集散———销地市场集散———城乡商贩批发———城乡商贩零售的路径进行现货交易具有典型的初级市场特征如果其中一个环节出现问题就会导致农产品滞销。虽然电子商务发展很快而且很多地方政府把电子商务发展作为政府的主要发展任务但是由于人才、资金、交易规则、交易模式等的限制发展速度很慢在贫困地区还没有成为交易主流。

(1) 贫困地区农村普遍缺乏成熟的经济合作组织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很低分散的小农生产经营方式限制了农民的交易方式农民呈无组织分散状态进入市场缺乏与市场议价的能力面对强势利益集团的压力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虽然政府鼓励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但是由于缺乏龙头带动企业、农村经营骨干贫困地区农村的农业经营还是以农户的小规模经营为主在贫困地区农村 42%的农户自销农产品 45%的农户卖给个体商贩仅2.7%的农户通过订单进行销售[3]。

(2) 物流企业规模偏小农民销售农产品的成本高、效率低。在贫困地区农产品生产与市场销售之间的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能力严重不足很多农产品特别是蔬菜、水果等季节性农产品因不能及时销售又无条件冷藏导致腐烂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贫困地区农产品多数为生鲜易腐产品象西瓜、青椒、白菜等需要先进的储藏设施来保鲜而贫困地区保鲜技术水平较低

保鲜设施缺乏如我们调查的野三关镇目前还没有大型冷库时令蔬菜没有相应的保鲜手段在储藏、运输阶段农产品的损失巨大在贫困地区当地销售终端市场仍以小地摊、大集贸为主不具备发展现代物流方式的基础和条件从投资的角度没有长期亏损的准备也经营不下去。因此需要政府引导物流企业甚至在政策或者资金上给予适当的支持也需要当地农民更新观念。贮藏手段或者运输方式的创新虽然会增加一定的成本但是会减少农产品的损耗和腐烂后者节约的费用远远超过前者的投入。

(3) 农贸市场本身经营不规范。贫困地区多数农贸市场属于村、镇、街道主办的集体企业许多市场采用行政管理模式以收费代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通过层层转租到具体经营的农户手中已成本巨大经营很难赚钱。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的程度低一些乡镇级别的农贸市场基本属于放养式管理农民的农产品交易属于偶遇式交易[3] 交易规模小交易可能性低自然交易成本高如果是时令性的新鲜农产品农民承担的损失会很大卖不出去就只有扔掉。

4. 农产品加工能力不足

农产品加工是建立在初级农产品规模、技术、人才、资金基础上的在市场化条件下农产品加工投资者一定会有自己的成本效益核算虽然贫困地区农产品种植需要农产品加工来转移风险但这是政府应该做的。由于人才、资金、技术等的限制贫困地区农产品加工普遍不足大多数农产品都是以初级状态销售土豆、白菜、辣椒等都是在田间直接销售板栗、核桃等也是直接在家销售一些小商贩统一收购之后再交给一些大的商贩有的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包装没有品牌、商标深加工、精加工能力不足因此农产品生产的链条很短由于和主要市场的对接不力农产品滞销时就束手无策。

5. 专业人才和专业知识缺乏

专业人才和流通体系科学管理知识是农产品交易技术创新的基础物流的现代化、电商化、国际化等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没有专业的知识与人才农产品物流只能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之上。对于农产品物流而言由于产品的特殊性如新鲜水果的流通在包装、保鲜、运输等环节都需要专业知识新鲜蔬菜的流通又需要不同的专业知识因此对物流行业的从业人员素质、水平、服务要求都很高。目前贫困地区的物流从业人员大部分是过去传统流通公司中的运输从业者或者仓储从业者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新成立的许多物流公司的运行和管理也只是换汤不换药根本没有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和经验多数人仍然沿袭着传统的流通模式。贫困地区还没有建设起真正意义上的农产品物流体系更不存在物流现代化管理。

二、政府对滞销农产品的干预是把双刃剑

近几年农产品滞销问题时不时见诸报端和网络等新闻媒体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看着烂在地里的西瓜、冬瓜、辣椒、柑橘、苹果、柚子等政府部门也会自觉调动自己的调控手段对市场进行引导:一是号召当地的行政事业单位的职工、当地国有企业的员工购买甚至与工资挂钩在发放的工资中直接扣除;二是动员自己的宣传工具利用当地的报纸、电台、网络媒体跟踪报道农产品滞销情况号召全社会献出爱心购买滞销农产品;三是动员当地政府的干部群众主动联系客户、下地帮忙采收、包销、甚至下达死命令要求干部群众承包滞销农产品的销售[4]。从关心民生的角度眼看农民由于农产品滞销要承受巨大的损失政府着急也体现了政府的责任但是这种方式是不是能够很好地解决滞销农产品问题却是值得思考。

第一政府干预的积极意义。

主要表现在: (1) 缓解农产品滞销压力。农产品为什么会滞销很大一个原因就是信息沟通不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盲区种植农产品的农民没有做好与市场的对接只管种植不管销售或者认为农产品成熟之后只要农产品质量好自然会有消费者找上门来或者通过就近的

市场销售出去。因此通过动员政府手中掌握的媒体资源大力宣传地方农产品滞销状况鼓励

社会各方尽力购买滞销农产品甚至向干部职工强行摊派购买农产品这种做法从供给角度可

以促进农产品的销售让部分农民的滞销农产品销售出去。

(2) 改善了政府与群众关系。当农民由于农产品滞销走投无路之时政府的帮助缓解了农民的

困难树立政府为民办事形象。

(3) 降低了农产品的社会交易成本提高了社会运行的效率。农民由于眼界的狭窄、资金的局

限等依靠农民自身去建立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个沟通平台成本是非常高昂的。单个农户

独自承担农产品滞销这个巨大的损失既打击农户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也给农户家庭带来巨大

的经济负担[4]。但是政府部门以及政府手中掌握相关资源去传播信息促成生产者和消费者

的对接社会交易成本显然要低很多。

第二政府对滞销农产品市场干预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在:

(1) 对市场运行规律的干扰和破坏[5]。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

中发挥决定性作用这和以往提出让市场发挥基础性作用更进一步这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

大方向。政府在简政放权、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向干部职工强行摊派或购

买农产品虽然暂时可以缓解农户农产品滞销难题但是对农产品销售体系的长远建设是不利的

政府干预过度会影响市场主导作用的发挥。

(2) 农业生产对政府的依赖。我国政府改革的方向就是精简政府职能向小政府、大服务转变[6] 市场调节是一只看不见的手通过市场机制自我调节在价格杠杆作用下使市场供给在一定

范围内达到相对平衡现在的供给侧改革正是从制度上对政府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政府干预

的度把握不好容易引致农民在安排自身的农业生产计划时对政府的依赖忽视市场的调节作

用[7]。如果农民在安排自己的生产时对政府形成了路径依赖这是不利于农业竞争力培育的。(3) 增加干部群众的负担。把产品向每个干部职工硬性摊派或者强行要求干部职工包销一定

数量的直销农产品这不仅是对市场经济秩序和规律的破坏也不利于当地经济的长期发展。

而且干部职工的能力有强有弱能力精力有限如果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直销农产品的销售工

作中肯定会对每个人的本职工作造成巨大的冲击这又会对当地的干群关系带来负面影响反

而会使社会运行效率降低。

(4) 增加社会运行成本降低社会运行效率。政府在支持农产品销售决策的过程中会出现在农

产品的选择、农产品拥有对象的选择、支持方式的选择等方面出现不公、寻租等进一步增加

社会运行成本;或者由于决策信息不足决策能力不够导致决策不正确或者不是最优决策导致

社会运行效率降低。

三、农产品滞销呼吁农业供给侧改革

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出现困难人们很自然想到的方法就是政府的帮助和支持。但是政府作为

市场主体之一其实是有自己的能力边界的[8] 政府的干预是一把双刃剑所以政府在出手干预

滞销农产品市场时一定要仔细权衡利弊得失从当地经济发展以及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长远

谋划出发出台自己的支持政策体系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增强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第一鼓励建立农业合作社。

鼓励建立农业合作社让农业合作社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可以从农产品的产业布局、生产、

销售、运输、加工等多方面完成单个农民无法完成的任务[9]。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就是销

售环节的销售网络不健全单个农户的分散种植与消费大市场之间对接平台缺乏。单个农民由

于把握市场信息的能力、营销技巧、应对市场风险、资金实力等原因无法依靠自身实力建立

与大市场的对接平台。合作社的建立可以充分发挥合作社的规模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谈判能力等与物流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公司充分合作按照企业的要求形成产业化、规模化、

订单式的生产模式从而增加农民抗风险的能力保障农民的收入[10]。政府可以从供给角度进

一步完善贫困地区农业激励机制和支持政策支持地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第二完善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建设。

农产品的顺利销售必须依托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我们知道物流的现代化指的是基础设施的

现代化主要包括:公路、铁路、航运设施的现代化、通信设施的现代化、运输设施的现代化

等[4] 当然由于成本效益的关系目前贫困地区在农产品流通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还是有很多

欠缺的。因此必须强化贫困地区政府在公共服务设施方面的主导作用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

是加大在铁路、各类公路方面建设的投资力度缩短农产品外销运输的时间和运输半径特别

是要适当加宽农村公路政府应在搞好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建立覆盖面较广的交通网络体系。

二是要加强贫困山区信息网络建设建立农产品信息系统。目前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通信企

业对贫困地区的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基本到位但是农产品信息交易网络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

贫困地区政府在这方面还是大有作为的贫困地区网络建设除国际互联网外尤其要与农业部、交通部、食品药品监督局、国家技监局、工商局、全国及各省市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

超市等网站信息平台保持畅通这样就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全国各地农产品产供销信息从而作

出自己的判断和决策。贫困山区最好每个行政村有专人专机负责有大学生村官的由大学生

村官负责较为合适。三是贫困山区在县、乡、村三级要培养和造就一支受过专业训练、吃苦

耐劳、综合素质高、关键时候能打硬仗的专职营销队伍。营销队伍要精选年纪轻、学历高、

事业心强、见识广的人员担任并且最好是专职。在贫困山区建立一支既有在家通过网络销售

农产品又常年在全国各地跑信息跑营销的营销队伍势在必行。这样即使出现农产品滞销的

现象也能让专业营销队伍迅速发挥作用。目前国际上传统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已逐步被

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经营方式所取代。这种经营的一个基本特点是:利用现代信

息网和网上交易实现农产品双向直达式平衡物流配送[11]。这大大提高了物流速度拓展了农

产品流通和市场空间。

第三政府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布局农业产业。

解决农产品滞销难题不能把解决问题的视角仅仅局限在农产品滞销这样一个狭窄的范围内

必须跳出农产品滞销的范畴从大农业从全民小康社会建设从乡村振兴从我国农村长远发展

这个角度去调整政策。 (1) 农产品生产不是一个随意的行为目前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规划与

指导[11] 农民的种植行为非常随意我们总说要减少政府对农民的生产生活的干预其实从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发达国家农产品生产都是建立在大规模的有计划的种植基础上的。我

国农业生产也应该建立在科学规划基础之上。贫困地区农产品的生产是国家整个农业生产的

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贫困地区有自己的特殊性但是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必须符合国家农业发

展的总体规划在制定自己的农业发展规划时必须与国家的农业规划无缝对接同时贫困地区

要主动做好农产品与市场的对接工作只有产品的价值实现了农民才会有稳定的收入贫困地

区也才会有好的发展。 (2) 贫困地区政府要出台农产品物流支持政策。精准扶贫在农产品流

通环节对贫困地区加大投入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扶贫方法因为农产品流通环节的畅通是提高

农民收入、改善农民收入预期、增加农民生产信心的好途径。农产品物流的整个供应链包括

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配送、装卸、运输等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农产品物流各个环节进行实时

跟踪及全程管理开展农产品信息处理与发布建设以信息技术为核心以储运技术和包装技术

等专业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物流技术体系并在整个物流过程中推广运用冷链技术设备尽可

能地降低农产品的损耗率[12]。政府可以牵头或者委托农业龙头公司牵头通过加大扶持的方

式鼓励企业主动去做在贫困地区加大物流投入政府可以从税收、人才引进、土地等自己手

中掌握的资源去进行激励[13]。

第四鼓励农产品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目前贫困地区主要还是以初级农产品形式进入流通领域农产品加工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贫困地区政府可以从财政、金融、税收、社保、人才激励等多个领域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或者城市工商企业或者城市资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不断提升加工技术改变产品结构提升农产品的附加价值。积极改进农产品包装包装标准化有利于农产品的装卸、搬运及远途销售而且可以给农户带来收入的增加。

第五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育。

贫困地区要投入资金加大新型农民的培育特别是农产品生产和物流人才、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要联合当地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农业培训中心等开设农产品物流运输加工相关专业一是培养仓储工程师、配送工程师等二是要大力培养农产品经纪人增强其市场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能力提高其农产品销售技能扩大农产品销量。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供应链变革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政策也在不断调整,当供给无法满足需求时就需要进行供给侧改 革,本文以此为切入点,重点论述了供给侧改革可能会对供应链带来的变革。我国的供应链为 了适应政策的变化,需要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文章从信息流、实物流、资金流 三方面详细论述了供应链管理的改革方向,说明了供应链改革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供应链;问题;变革 近年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也有所提高,而我国的经济政策也在随之调整。一直以来人们都以为是需求不足,所以用需求学派观点采用刺激需求政策拉动经济增长,但实则是“供给跟不上需求”,甚至造成了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由此,我国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也就是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一个新的政策势必会引起相关行业的一系列变革,本文所重点讨论的便是供给侧改革对供应链的影响。 供应链管理所解决的核心问题即供需的匹配问题。当供需无法匹配,表现出来的结果便是生产过剩或者需求得不到满足。这与我们当前经济所面临的问题如出一辙:一方面,产能严重过剩,无效生产造成了大量的呆滞库存;而另外一方面,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个性化需求层出不穷却得不到满足。然而,我们发现,如同“产能过剩”与“需求得不到满足”这对天生的矛盾体,“最大程度地满足需求”与“最大程度地降低成本”往往也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例如,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要求,如果采用快速交货、定制产品等手段,运作成本会大幅上升;反之,为了降低成本,如果采用大规模制造,大批量运输和存储,又很难避免过度的生产和浪费。 我们在做决策的时候,很容易陷入所谓的“成本-响应”的两难抉择境地。我们如果想让企业既能提升响应速度,又能够降低成本,就需要学习并逐步过渡到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模式。一种典型的方式就是采用所谓的“大规模定制”模式。大规模定制是一种集企业、客户、供应商、员工和环境于一体,在系统思想指导下,用整体优化的观点,充分利用企业已有的各种资源,在标准技术、现代设计方法、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支持下,根据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大批量生产的低成本、高质量和效率提供定制产品和服务的生产方式。戴尔是大规模定制的典范。它通过一系列供应链管理的创新技术,如:VMI、订单整合、第三方物流、B2B/B2C电子商务等等,实现了上下游供需的协同,打通了三流的任督二脉,从而在戴尔供应链的第一个十年创新中成功地实现了所谓的“零库存”和“客户订单的定制化能力”。以戴尔为代表的IT企业在IT产业供应链上的成功典范,带动了整个IT产业向着高效敏捷的方向发展。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基于农产品属性分类的农业供给侧 结构性改革对策研究 农产品适销对路生产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产品属性及分类入手,探讨分析资源、市场、政策、科技等要素对产品竞争力现状水平及潜力提升的贡献程度,进而提出针对性的政策改革方向,构建形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框架。 一、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及分类 农产品作为商品,既有一般商品属性,也有其特殊的自然属性,二者共同构成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在供需关系中,不同商品农产品的地位和贡献是不同的,从需求侧的选择对商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进行分类,从而框定农产品的供给侧结构,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前提和基础。在众多农产品中,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具有显著代表性,通过对其进行需求弹性分析,主要是需求价格弹性和需求收入弹性,实现短期和长期评估的相互印证,可以较为客观的反映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为客观分类提供基础支持。 根据中国农科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农产品供需均衡模型研究的初步成果,小麦、玉米、马铃薯、食用油等17类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测算结果如图1、图2所示。

图1 主要农产品需求价格弹性 从图1价格弹性可以看出,总体上17类农产品的价格弹性都在1以下,普遍缺乏弹性,都具有必需品的基本特性。按照弹性的相对大小,可以进一步分为三类:一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小的农产品,主要包括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可替代性非常小,受价格变动的影响极弱。第二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中等,主要包括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替代性相对较强,自然属性具有显著差异,产品的使用潜能丰富,深加工潜力广泛。第三类是需求价格弹性相对较大,主要包括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其产品属性的主要特征是对价格变动高度敏感,是农产品里的“奢侈品”。 图2 主要农产品需求收入弹性 从图2收入弹性看,17类农产品的收入弹性都在1以下,也都表现为普遍缺乏弹性,表明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期内,它们也属于必需品范畴。其中,稻米、小麦、玉米、马铃薯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小的区位,大豆、食用油、食糖、棉花、猪肉、禽蛋、蔬菜、水果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中等的区位,禽肉、牛肉、羊肉、奶等商品农产品处于弹性相对较大的区位,可见收入弹性所反映的17类重要农产品的产品属性与价格弹性反映的结果大体一致。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混改”模式及其影响研究 ——以中国建材集团为例(下) 2020年02月21日 (2)民企参股模式 中国巨石是中国建材集团旗下最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试点企业。1999年4月22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当年首次公开发行普通股7000万股,之后一直以发行股票、吸引基金等形式不断引入外来战略投资者和民营股东,从而逐渐降低企业中的国有成分,如表2、3所示。 表2 中国巨石上市后的主要股权持股情况(1999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新型建筑材料集团有限公司国有企业37.79 浙江桐乡振石股份有限公司民营企业22.26 江苏永联集团公司地方集体企业 4.24 中国建筑材料及设备进出口公司国有企业 2.38 其他流通股股东普通流通股33.33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1999年度报表。 表3 中国巨石主要股权持股情况表(2018年) 股东名称股东性质股权比例(%) 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国有企业26.97 振石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民营企业15.59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外资战略投资者7.13 BlIL&MELINDAGATESFOUNDATIONRUST基金 1.54 其他流通股东普通流通股49.77 数据来源:中国巨石2018年度报表。 把中国巨石成立之初时的主要股权成分与2018年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巨石中的国有和集体资本占比持续降低,股权结构向多元化转变。企业通过引入外资,设立公司以及引入基金等途径,使国有企业与其他战略投资者逐步融合,共同经营。(3)以“三七原则”设计的股权结构 从中国建材集团来看,它采用了“正三七”与“倒三七”的多种股权构成形式。当原所有者仍持有上市公司30%左右股份相对控股时,然后引入其他股东的方式是“正三七”;至于“倒三七”是指部分上市公司会持有70%左右的股份,然后其他投资者或民企实际控制人将分摊约30%的股份。这种改革方式不仅使得集团对内部战略决策、固定资产与股权投资等拥有绝对控制权,还能通过注入民营资本来增强企业活力,从而实现国有资本的保值增值。 (二)“供给侧改革”后建材行业绩效分析 由图1可以看出2015年受到供给侧改革以及市场重组等影响,建材行业整体经济状况不佳,但2015年之后至今,建材行业利润总额呈上升趋势而亏损数额也在下降,2017年末国内建材行业利润总额达到4446亿元,同比增长9.8%,但增速有所放缓;另外从2015-2017企业的毛利率和销售利润率水平的持续增长情况可以看出,在去产能去库存政策下建材行业的总体盈利能力呈上升趋势。可见政策以及经济环境的有利变化的确能够促成建材行业的转型发展。 图1 2013-2017年中国建材行业经济运行现状(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公开资料整理。 (三)中国巨石绩效分析 中国建材集团已建成产业、技术、成套设备和物流贸易四大业务板块,中国巨石作为核心企业,负责开展集团战略性新型玻纤材料产业及其研发,也是我国新材料行业最早进入资本市场,企业规模最大的上市公司之一。同时,中国巨石同北新建材等其他三家企业也是中国建材集团在2015年提出的改革试点方案批准后,第一批选入混改的试点企业。因此本文选择中国巨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学习体会 根据组织的安排,xx年2月16至18日,我在自治区党校参加了为期三天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训班。通过学习,使我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互联网+农业”、生态养殖等重点知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自身工作,谈谈个人的一些收获和体会。 (一)深刻领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与意义 xx年12月24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表述。当前农业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包含三方面要点。一是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通过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稳定农业经营收入这个农民收入基本点;二是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通过改革形成高效率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从而提高农业的供给质量;三是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关键就是要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实现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的“三个激活”。

目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供给侧问题和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主要是农产品稳定供给、农民增收、农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压力加大。这迫切需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农业发展转型升级,转变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效应,促进农民增收。 (二)深入把握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经验与做法 “十三五”示范区工作由创建和认定为主转入了建设与管理并重的新阶段,工作重点也相应转入到加快建设、以点带面、示范引领上来。要以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与服务体系建设引导为工作抓手,加快构建各类资源要素协调有序配置的生产体系、各类主体之间相互依存、紧密协作、共融共生的新型经营体系、一二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三)深入学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 __、 __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确立“基在农业、利在农民、惠在农村”的基本思路,以一产为基础、二产为重点、三产为亮点相互促进发展。一是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一产向二三产业自然延伸;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价值链增收链;三是发展休闲农业和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研究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 问题研究 【摘要】李克强总理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针对“三农”工作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并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其关键点。自农业供给侧改革实施以来,我国积极探索农业结构调整的新途径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突破,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这项改革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本研究重点分析了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关键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产业结构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运用,农产品供应量日益充足,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我国的农业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的提升。在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粮食生产的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生产成本高的问题。从供给环节入手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提升农业供给的质量和效率,形成有效的、安全的农产品供给,已成为当今农业农村工作的主线。 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 (一)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时期全国各地农业改革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期,同时也是矛盾的凸显期。在农业转型发展中,仍存在着一些矛盾与问题,主要表现为农业结构不合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到位。从供给侧方面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不仅是新常态背景下促进农业转型发展和结构升级的主动选择,同样也是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增强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 (二)适应农业农村发展新清况的需要 从外部看,经济增长换挡降速,农民外出务工和工资性收入增长明显受限,财政收入增速放缓导致对农业农村投入的增幅明显回落。从内部看,传统的农业生产理念、生产要素和生产方式在一些地方尚处于主导地位,急需政府积极引导突破传统农业发展的固有结构,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新模式,提升农业的整体效益。 (三)满足大众消费需求的需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的消费理念由最初的“吃饱”到现在“吃的有营养、健康安全”转变,且呈现出多样化、特色化、健康化的趋势。但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呈现出“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的问题,只有不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三、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农产品滞销、政府干预与农业供给侧改革

摘要:贫困地区农业收入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农产品滞销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很大。本研 究探讨了在贫困地区农产品滞销时期政府的干预对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提出 当地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认真处理好短期干预与贫困地区长远发展的关系把握好 自己的权力边界并从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提出解决农产品滞销问题的建议。 农产品滞销是困扰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难题在百度输入“农产品滞销” 可以找到3440000个相 关新闻如:2014年10月甘肃礼县苹果因冰雹灾害而滞销;11月山西省太原市寿阳县茴子白遭 遇滞销。2015年3月份陕西省礼泉县出现了近百万斤贡梨滞销;4月份作为全国主产区之一 的浙江温州苍南遭遇了大面积番茄滞销;5月份安徽长丰遭遇草莓滞销全县损失超过1.5亿 元;6月份安徽水果大县砀山遭遇了西瓜滞销 20万亩西瓜为销路而发愁。还如:2016年甘肃兰 州榆中县彭家营村遭遇了春笋滞销;2017年1月内蒙古五原县遭遇了葵花子滞销;2017年5月 河南开封市平城乡郭君村遭遇了蒜苔滞销。2018年3月26日至4月1日新浪微舆情 (https://www.360docs.net/doc/a318098300.html,) 对“农产品滞销”进行专项监测。在一周的监测时间段内全网涉及农产品滞销的 信息共有1万余条涉及的农产品有:苹果、马铃薯、西红柿、香菇、莲藕、蒜苗、大葱、椪柑、韭菜、甘蓝和大米等。滞销地涉及新疆、福建、云南、河北、湖南、贵州、江苏和陕西等地区。据媒体报道导致以上农产品滞销的原因包括产量过大、供大于求因天气因素运输受阻等。可以说农产品滞销涉及农产品的品种多、范围广、时间跨度大、影响恶劣对农民的伤 害特别大。农业是弱质产业贫困地区小农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的天然矛盾需要政府投入更多 更大的精力进行扶持。但是政府干预也是一把双刃剑:干预适当会有利于贫困地区农业发展 农民收入增加;过度越位也会给贫困地区的农业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几年通过国家 的大力投入和当地政府的积极推动贫困山区的交通条件、通信条件等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改 善但是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建设还是相对缓慢仔细分析贫困山区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理性 思考政府干预的度对于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产品滞销的主要原因分析 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是贫困地区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通过调研我们发现贫困地区农民的纯 农收入依然很低在农民的总收入中占到30%左右。长期以来我们对生产的重视远远超过流 通在贫困地区人们的观念中只要生产出了好的产品是不用担心销售问题的。但是贫困地区 农产品滞销的案例太多像云南的玛卡产品鄂西的青椒、白菜、萝卜等仔细分析滞销的原因 主要有: 1. 农产品主产区缺乏与主要市场的信息对接 生产者与销售者信息沟通不畅是主要原因刘俊华等对2006年至2012年32个农产品滞销事 件的分析销售网络不健全导致的农产品滞销事件共有16件占销售环节事件的43.2%[1]。做 好信息对接需要资金、需要人脉还有对接方式的不断创新。仔细观察农产品主产区与市场 对接较好的地区的农产品滞销积压的情况较少。但是由于农户的种植规模或者人才的限制等 原因贫困地区大多缺乏与主要消费市场的对接。通过调研发现很多发展蔬菜种植较早与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对接较好的地区农产品滞销现象并不突出。1990年长阳高山蔬菜面积突 破0.8万亩到1995年长阳火烧坪、乐园等地共发展高山蔬菜1.1万亩商品量达到3万多吨 蔬菜销路也从宜昌逐步扩展到武汉、长沙、南昌、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如今长阳高山蔬 菜种植已经扩展到与这里地理、气候条件相近的榔坪、资丘、贺家坪、渔峡口、都镇湾等周 边乡镇全国最大的高山蔬菜生产基地已在长阳形成;该县高山地区独有的气候条件和生态优 势以及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推广造就了“火烧坪”高山蔬菜的“质量金牌”。“火烧坪”高山蔬菜 相继直供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俏销全国30多个大中城市出口日本、新加坡、韩国、香 港等国家和地区。但与长阳相邻的巴东境况就大不一样从气候、土壤、交通等条件来看巴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经济视野 JINGJISHIYE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背景及实践路径 王敏鸽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3月参加全国人大湖南代表团审议时明确指出,“新形势下,农业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阶段性的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2017年的一号文件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主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已经成为我国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它是为解决当前我国农业供需结构不平衡提出的,为中国农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通过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供给质量,达到与需求侧相适应的新水平。其根本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农民持续增收、确保农村稳定。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最终要促进农业农村发展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主要满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绿色生态可持续、更加注重满足“质”的需求转变,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涵。 1.1 实现农业结构优化是农业供给侧调整的核心内容 农业供给侧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是将农业结构调优、调绿、调新。农业结构调优主要指的是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优化经营结构;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区域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优化品质结构。农业结构调绿就是推进绿色生产方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结构调新是指着力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促进三产深度融合,实现农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 1.2 改革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调整的根本途径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根本途径在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就是用改 革的办法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紧紧围绕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 好发挥政府作用,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 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为农业农村发展 注入强大的发展动力和活力。 1.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 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 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有效供给是农 业的两大功能,在当前农民收入持续增 长乏力的现状下,从国家层面来讲更加 关注增加农民的收入,故将增加农民收 入放在保障有效供给的前面。保障有效 供给是针对无效供给、低端供给提出的, 主要强调的是质,不是量。现阶段我国 人均GDP超过8000美元,正处在一个 由中等收入向高收入迈进的阶段,人们 对农产品的消费由吃得饱到吃得好转 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供给要求是优质、 多样、个性。优质,也可以说是放心, 是指吃进口里的东西,我们需要知道这 个东西安不安全、放不放心;多样是指 吃的喝的每个品种都要有;个性是指每 个人口味都不完全一样,供给要有特色。 2 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出 的背景分析 2.1 我国粮食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但是却出现了”三量齐升”的困境. 2.1.1 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大大提高 2016年,我国粮食生产再获丰收, 总产量61623.0万吨(12324.8亿斤), 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亿斤)。 2016年的粮食生产虽然止步于“十二 连”增,但仍是历史第二高的产量,连 续4年站上了1.2万亿斤的平台,取得 了非常不错的成绩。人均拥有粮食量达 到900斤,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基 本解决了“吃的饱”的问题,化解了“谁 来养活中国人”的世界难题。 2.1.2 粮食“三量齐增”(粮食产量、 进口量、库存量)的困局急需破解 现在我国粮食年总需求量大概在 64500万吨,缺口是2500-3000万吨, 但是去年我国的进口量却接近11100万 吨,这在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的库存也 在升高。截止2016年底,我国粮食库 存超过60000万吨,接近一年的消费量, 远超过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17%- 18%的安全储备水平。“三量齐升” 反映的是农产品供应结构失衡的问题, 如玉米供应量过剩,但大豆的供应量严 重不足;同时也是因为近年由于我国粮 食生产成本攀升导致我国粮食价格一直 高于国际价格,出现了国内外粮食价格 倒挂的局面,导致粮食出现大量的进口。 2.2 我国农民的收入水平大大提高, 但增幅放缓,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乏力 农民收入水平大大提高,2016年 的农民收入(12363元)是 2004年农 民收入(2936元)的4.2倍。但是在经 济新常态的背景下,由于农民所受教育 程度的较低其在城市所从事的行业大多 处于产业链低端,而这些产业多数属于 “三去一降一补”的范畴,这严重影响 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自2015年以来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第一大来源)。 2016年农民收入增幅仅为6.2%,已经 连续4年下降,同时农民收入增幅自 2004年以来首次低于GDP(较GDP增 幅低0.5个百分点),这表明现阶段农 民增收持续增长乏力,亟需拓宽新渠道、 挖掘新潜力、培育新动能以不断增加农 民的增收动力。 2.3 农业发展面临资源环境压力 大的现状 农业属于耕地和水资源高度密集的 产业。而我国的现状是一个极缺地, 又缺水的国家,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和人 均淡水资源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40%和25%。同时水资源和耕地的时 空分布呈严重的不均衡状况,长江流域 及以南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35%, 而水资源则高达81%;长江流域以北 的地区耕地仅占全国的65%,而水资源 则仅为19%。在这样资源短缺的环境 下我国农业取得的最大成就是用世界 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20%的人 口,但是这样的成就是以土地过度开发、 严重污染为代价的。首先,农用塑料薄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行态势分析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宏观经济运 行态势分析 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开始下降、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节点,如何在维护经济平稳运行下解决结构失衡,如何避免经济在换挡窗口因政策变更而出现落差,如何防控经济系统性风险的出现与扩散并为供给侧改革的“三去一降一补”提供温和环境,是目前一行三会需共同协调解决的难点。 宏观上来看,外储与外汇的矛盾仍需平衡,需求与供给的失衡仍需匹配,产业链条的传导阻滞仍需解决,中观层面的产能仍需出清,尤其是传统周期性行业的落末加速,房地产去杠杆与去库存的进程加快,使得经济数据更加敏感。微观层面国企改革进入深水区,上游的煤炭、钢铁厂逐步进行改制,但固疾仍深,银行不良资产率居高不下,急需找到合适渠道工具进行疏通。 产业链条上来看,由于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以及未来政策的预期,市场已将上游原料价格不断

推高,但下游需求受限于房产新政的限制和去杠杆的要求而低迷,上下游的错位矛盾挤占中游产业的利润空间,同时供给侧与国改混改的叠加,让部分国企“死而不僵”,始终无法市场化出清。 从货币角度来看,2016年黑天鹅事件频发,美元持续走强,人民币汇率波动加大,美元兑人民币一度下滑至 6.98。市场保外汇还是保外储的言论左右摇摆,同时国内货币结构失衡,(M1-M2)剪刀差持续扩大,但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并未放大,而是在一定区间内持续走平,M0的增速放缓,资金开始在银行系统中沉淀,央行投放的资金既未实际流入实体经济,增加社会投资,也未进入金融系统推高资本价格,吹大资本泡沫,造成了流动性放缓沉滞于账面上。 图 1固定资产价格指数与货币动量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资源·环境 -1- 邓文飞: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收稿日期]2018-03-11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一般课题“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度推进精准扶贫研究”(课题编号:XSPYBZZ066)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邓文飞(1977—),女,湖南株洲人,中共株洲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时事政治、农村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邓文飞 (中共株洲市委党校,湖南 株洲 412000)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当下行进中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当充分利用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的重要机遇,破解难题,处理好多方面关系,从创新理念、开放合作、完善机制、人才优先等维度深化改革,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乡村振兴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系 1.1 乡村振兴战略给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拓展空间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注入活力。源于乡村振兴战略,各类资本投入农业的兴趣将被再度激发,新一轮农业投资热潮迎面而来。政府对农村和农业的高度关注与科学规划,再加上充足社会资金的投入,农村农业将面临发展的重大机遇,农业供给侧改革自然被注入了无限活力、激活了无限潜力。 1.1.2 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道路。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中国从上到下倍感振奋,各级政府部门抓紧时间出台规划和各类政策,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明确新的方向。以湖南省为例,2018年湖南省委1号文件聚焦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农村农业要“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加快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推进农业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实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形成产业兴旺新气象的目标,为湖南省的农业供给侧改革指明方向。 1.1.3 乡村振兴的成效,将为农业供给侧改革补齐短板。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把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政府规划和引导、农民以及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国的农村将要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愿景。在乡村振兴逐步深入推进的过程当中,原来农业供给侧改革所面临的一些诸如农村农业基础设施差、部分农村居民思想滞后、科技力量欠缺等障碍将被大力破解,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补齐短板、夯实基础。 1.2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给乡村振兴注入动力、提供保障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农业发展态势良好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兴旺的农村,无从谈振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推进农业供给侧结 构性改革作为乡村振兴的主线,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新时代,我国农业农村发展已迈上新的征程,面临的主要矛盾不再是供给总量不足,而是农业结构不平衡、供给结构不平衡以及有效供给不足。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心通过培育新动能、打造新业态、扶持新主体等路径,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真正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和农业服务的有效供给,实现供给优化、农民增收、农业兴旺,从而为乡村振兴注入极大动力、提供坚强保障。 2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 解决的五大问题 2.1 数量与质量的问题 在农业中,数量与质量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只有质量却缺乏数量产出的农业解决不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温饱问题,只有数量但质量不佳的农业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生活需求。新时代,民众对农产品的需求不仅仅是数量有保障,更要求质量有提升——安全有保障、品种多样化。但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已经由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从数量上看,农业产出形势喜人。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农林牧渔总产值为114696.2亿元,全国粮食总产量61791万t。从质量上看,农业产出离群众需求仍有距离。一方面,近些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持总体平稳、逐步向好的趋势。2018年一季度农产品抽检总体合格率达到97.3%,其中蔬菜、水果、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的抽检合格率分别为96.2%,96.9%,98.3%和98.6%。另一方面,现阶段中国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优质化、多样化、专用化农产品供不应求,与境外优质农产品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因此,新时代农业供给侧改革应该实现一个基本目标,就是农产品供给数量和质量能够相统一,数量有绝对保障的同时,质量也能越来越符合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2.2 农业与农村产业的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进行农业供给侧改革,一定要深度理解农业与产业的关系。十九大报告中,既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 核心提示: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管理会计,要重视效率和质量,而提高效率和质量的核心就是创新。 2016年两会不久前在北京召开。在历届两会中,能源问题都备受关注。在第13个五年计划的头一年,如何处理经济、环境、能源之间的均衡发展,成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是重中之重。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倾向于“需求侧”,现在将调控的重点转向了“供给侧”,是由国情所决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结构和资源配置,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并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到要将节能环保产业打造成支柱产业,主要依靠技术创新,为“十三五”期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支撑。 那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会给企业带来哪些改变呢? 日前,以单一炊具起家的爱仕达进军生态家居领域,将引领“新国货时代”。该公司表示,首先,在产品端,要开发环保、节能、健康的产品;其次,在渠道模式端,要完善客户的体验与服务生态;最后,在供应链端,要强化客户关系与产业链生态。 可以看到,为了满足消费者不断升级的需求,企业也在与时俱进地不断改革创新。在企业战略管理上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管理会计,也应该随着不断变化的消费结构和市场需求而改进。现代管理会计善于从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上提升企业的价值,像爱仕达提出的生态家居一样,应以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为导向,以提高价值链的整体价值和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目标,将顾客的满意度和市场占有率等作为具体目标,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 一直以来,产能过剩都是中国经济转型的一大阻碍。中低端产品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是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生产率,就是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从能源管理方面来说,为了缓解环境压力,国家鼓励发展清洁能源,也给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在今年两会期间,宇通客车将自主研发的宇通E10纯电动客车用于接送两会代表团的代表和委员们往返驻地与会场,还首次亮相了宇通T7高端公商务车,实现了新能源汽车在两会“零”的突破。宇通新能源客车在两会期间的出色表现,无疑向社会传递了一个信号:在不久之后,新能源汽车服务大众将成为新常态。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说明,在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结构优化、动力转换的时刻,企业只有实现了自主创新,掌握新技术,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经济转型升级。 在国家不断鼓励发展绿色环保产业的背景下,绿色会计的概念也多次被提到。近年来,我国环境现状不尽人意,随着科技进步、人口增加、需求膨胀,自然资源日益衰竭,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这些因素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和思路 第一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站姿新发展阶段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以更高境界、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把握“十三五”中国经济战略方向,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力度,推动中国经济迈上更高台阶,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伟大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一、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历史背景分析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成功步入中等国家收入行列,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但随着人口红利衰减、“中等收入陷阱”风险积累、国际经济格局深刻调整等一系列内因与外因的作用,经济发展正进入“新常态”。 1、已成为经济大国,正站在从经济大国迈向经济强国的新起点上 1978年,我国GDP只有1482亿美元,居世界第十位。2014年我国GDP初步核算为63.6万亿元,合计达到10万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3.3%。东部沿海一些省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已接近或超过世界上一些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联合国的统计,到2014年年底,我国钢、煤、水泥、棉布等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中国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基本确立。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创造了世界经济史上的“增长奇迹”,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经济大国,这是经济进入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我国已是经济大国,但还不是经济强国。经济规模大并不代表国际竞争力强。站在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历史新起点上,我们应当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升国家竞争力,才能真正实现经济强国的伟大目标。 2、“刘易斯拐点”加速到来,要素资源约束加剧 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二元经济结构,在剩余劳动力消失之前,社会可以源源不断地供给工业化所需要的劳动力,即劳动力的供给是无限的,同时工资还不会上涨。直到有一天,工业化把剩余劳动力都吸纳干净了,这个时候若要继续吸纳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工资水平。否则,农业劳动力就不会进入工业部门,这个临界点就叫做“刘易斯拐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推动力就是人口红利的持续释放。由于生产成本和国内劳动力工资低,制造业纷纷离岸外包到中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比较优势正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在不断衰减。统计数据表明,2012年,15-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为93727万人,比上年年末减少345万人。与此同时,老年人口的比重继续攀升,60周岁以上的人口19390万人,占总人口的14.3%,比上年年末提高0.59个百分点。2013年16-59岁的劳动力资源数量减少244万人。中国人口红利拐点的出现,至少会带来三大后果:一是劳动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逐步减弱;二是由于老龄人口增加,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将会下降,提高资金成本;三是劳动力人口总量减少,带来“民工荒”等用工短缺的现象。这三大后果直接导致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降低。从本质上讲,“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意味着传统人口红利的消失。此外,要素资源的供给约束日益加剧,过去三十多年,我国过度依靠投资和外需的经济增长模式,已使得能源、资源、环境的制约影响越来越明显。据统计,目前我国淡水、一次能源、钢材、水泥、常用有色金属等五类主要资源的平均消耗强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约90%,是世界上国内生产总值耗能最高的国家之一。石油、铁矿石、铜精矿、铝土矿等重要矿产资源的对外依存度均超过50%,进口压力不断增大。可以说,要素的边际供给增量已难以支撑传统的经济高度发展路子,也客观上使中国经济逐步回落到一个新的平稳增长区间。 3、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面临“中等收入陷阱”风险 以“国民人均收入水平”来划分一个经济体的发展阶段,是经济学界一种重要分析方法。按照世界银行2008年提出的最新划分标准,世界上的国家可以划分为“低收入国家”、“中的偏下收入国家”、“中等偏上收入国家”“高收入国家”四种类型。人均国民收入低于975美元以下的为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中等收入国家的标准在97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在这个当中还分了两个小组:一是中等偏下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976美元到3855美元之间,另一个是中等偏上收入国家,人均国民收入在3856美元到11905美元之间。从中国经济的实践看,2014年,我国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2015年估计能达到7800美元,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已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向高收入国家迈进。从拉美、东南亚一些国家的经历看,这些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研究 供给侧改革这一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模式,也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促进其转型。主要对供给侧改革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在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标签:供给侧改革;中小企业;融资问题 1 供给侧改革背景与中小企业发展背景概述 我国近4000多万户企业中,95%以上是广大中小企业。改革开放以来,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度不断提升,尤其是在科技创新、国家税收和劳动力资源安置等方面,作用十分突出。然而,高融资成本、高税费负担、矛盾突出,由此所产生的弊端已日益成为束缚实体经济供给体发展“瓶颈”和“桎梏”。因此,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后,中小企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企业的转型升级不可或缺。2015年11月10日,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身为组长的习主席在会上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供给侧的经济结构性改革”重要范畴,国家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支持。如为降低中小企业成本、提升中小企业盈利水平,而面向小微企业、创业创新企业的定向减税降费措施及扩大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优惠范围等。一系列的组合拳措施频频出台,为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顺应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的要求,全面遵循供给侧改革的相关规定,完善自身的发展。 2 影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的因素分析 2.1 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内部原因分析 (1)中小企业规模小、自有资金少、缺乏完善的规划发展战略。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注册的自有资金较少,企业管理方式相对落后,管理层重视程度不够。我国中小企業长期以来由于自身规模较小而以初级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为主,甚至有的中小企业产品供给结构严重畸形,社会需求紧缩的中低端产品生产严重过剩与社会紧需的高端产品供给严重不足的矛盾突出。由此造成中小企业往往为了实现短期的利益而盲目的扩大生产等,造成的发展战略规划不完善,难以在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等途径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外在当前环境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相比大型企业要困难得多,从而造成市场竞争力不足。 (2)中小企业管理层人员理财观念落后,财务管理制度不够科学和规范,资金利用率低。首先,中小型企业规模较小,管理人员分工不够明细,一般是由其所有者进行经营管理,管理人员在理财方面专业性不够,主要靠以往的工作经验。其次,受其规模和资金限制,中小企业缺少高水平的财务管理人员。 (3)中小企业缺乏担保,融资困难。一方面基于中小企业缺乏可抵押的固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最新)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印发的通知》(X农函〔X〕242号)文件精神,根据《X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实施方案(X-X年)》和《X市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年)》,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农业供给体系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拓展农民增收致富新渠道,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以十九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农综改为统领,因地制宜,以增加农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给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供给质量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根本途径,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从而达到激活农业农村发展内生动力的目的。突出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提高农产品供给质量和效率,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布局、深化农业产业融合、完善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供给结构对多元化、个性化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促进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协调;着力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与新品牌,发展休闲农业、推进三

产融合,适应新时期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培育农业中长期发展新动能与新优势;着力优化农业经营结构,加快促进经营方式向适度规模转变,开辟农民增收的新空间与新渠道,构建规模化、效益化、精品化、特色化、休闲化、生态化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主要目标。 到X年,全市农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提高,大宗农产品得到有效保障,绿色安全优质和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显著提升,形成粮食产业“两区两片”、优质特色蔬菜产业“两区三基地”和生态畜禽产业“三大示范区”,打造茶叶产业“两核一带两基地”、草食动物“一区两带”、X特色鱼“两区一带”和花卉苗木产业“三大花卉苗木产业集群基地”的发展格局。 ——绿色发展取得新进展。到X年,全市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农药使用量实现零增长,主要农作物化肥利用率提高到40%以上,水稻、蔬菜、水果和茶叶等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30%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小区)配套建设废弃物处理设施比例达75%以上,污泥无害化处理处置率达90%以上,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比例明显提高。培育国家特色小(城)镇2个以上、省级特色小镇示范点4个以上,创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5个以上,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产业结构得到有效改善。X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水产业三产产值占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包括农林牧渔产值、农林牧渔服务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六大举措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农民日报》( 2016年02月27日 03 版)赵海 2016年中央1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13个以三农为主题的1号文件,文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理念为引领,聚焦农业现代化和全面小康,对“十三五”时期三农工作做了系统部署。1号文件提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文件的一大亮点和创新。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难题、加快农业现代化的关键举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通过研读和学习文件,以下笔者从六个方面对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举措进行梳理和总结。 一是在农业生产上,强调“大食物观”的理念,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提出在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基本形成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资源禀赋相匹配的现代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这些提法与过去着重强调粮食生产和产量增加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即不再以粮食增产作为核心目标。具体来看,就是稳定水稻和小麦生产,适当调减玉米种植,扩大粮改饲规模,优化畜禽养殖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改变目前农业结构性矛盾突出的问题。 二是在农产品进口上,明确提出完善农业对外开放战略布局,统筹农产品进出口,加快形成农业对外贸易与国内农业发展相互促进的政策体系,实现补充国内市场需求、促进结构调整、保护国内产业和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这一提法首次将国内产业发展和农民利益纳入到了农产品进口政策调整的考察范畴,表明中央已高度重视当前农产品大量进口给国内农业

带来的损害及对农民收入带来的冲击。在应对办法上,提出推进进口来源多元化、健全贸易救济和产业损害补偿机制、打击农产品走私等措施,加强对国内农业的保护。 三是在农产品价格上,提出改革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市场调控制度和收储制度,做到市场化改革取向与保护农民利益并重。这与过去为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不断提高粮食收储价格的做法有很大的不同,更多反映了市场定价、价补分离的精神。具体来看,就是要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深化新疆棉花和东北地区大豆目标价格试点,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把补贴直接发给生产者,从而避免政府行为对市场的过度干预。 四是在农业业态上,把农产品加工、流通和休闲农业纳入到“大农业”的范畴,提出挖掘农业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产业融合发展。这表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已经由生产领域拓展到产加销各个领域,兼具生产生活生态多种功能,这是对农业概念和内涵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在具体政策上,提出推动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完善农业产业链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五是在供给主体上,提出积极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特别是对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央1 号文件浓墨重彩,专列一部分进行阐述,提出要把职业农民培养成建设现代农业的主导力量,显示了当前农业正经历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到专业化规模经营的历史性转变,并从职业教育、技能培训、资金项目、养老保险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政策。 六是在产业支撑上,从农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投融资等方面做了比较全面的制度安排。文件规划了高标准农田和水利设施的建设目标,明确了现代科技和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农业资源保护、环境治理、生态修复的具体措施,强调了农业投入、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