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好故事,讲好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好故事,编好故事,讲好故事

——从《我和我的祖国》与《中国机长》谈记叙文写作这个题目有点绕。我要想说的是,合格的编剧,是把故事的情节编好,既是故事情节本身有合理性,有可看性,其次,是为主题的表达,准备好故事情节的基础。优秀的编剧,是讲出一个好的故事,能够把故事的内涵,情节的意义,揭示出来,也就是说,要把故事或深刻或高尚的主题,自然而然与必要充分地表达出来。

故事情节的合理性,是合格的第一步。从这个意义上看,《白昼流星》就有点问题。且不说三个普通牧民,是不是能够知晓神舟的回归时间与地点,也不说这样重大机密所在,是不是允许未确定身份的人员靠近,就说故事情节的基本框架所在,两个失足青年,因为目睹神舟回归而改邪归正,就令人匪夷所思。就因为爷爷的爷爷说过,如果能够看到白昼的流星,人就能转运?

要说,能够带来好运的白昼流星,一是事实上的回归舱,二是做扶贫的李主任,倒也不无道理。改变两失足青年的,当然是李主任,但从这个故事与“我和我的祖国”的联结点——“神舟”飞船发射回归之际的历史再现这个角度看,就有点勉为难了。

这就如同一个普通的中学生写作文,要他写钢笔。他写了用钢笔给女生写信,然后如何如何的感情,这样的写法,确实涉及到了钢笔,但整个故事情节,不是由钢笔推动,整个主题,也不是由钢笔所推动的故事来体现,于是,要他重点写的东西,就变成了他的故事中的有一点联系,却不是中心的内容。你提醒他,他会说,我的故事里有啊!还是一副委屈的表情呢!

对故事情节的充分性,是合格的第二步。故事情节的展开,就是讲故事,要把故事讲好,那就得让故事情节有序地充分地展开,从而把故事,说清楚,把人物,描写清楚。从这个角度看,《中国机长》,确实有点让人费解。

这部电影,从飞机驾驶舱的玻璃开裂开始到结束,大概是34分钟。这34分钟的时间,分成两阶段,飞机上的战斗,落地后的余绪。应该说,飞机上的战斗,应该是本剧的高潮阶段。但可惜,这段故事,讲得莫明其妙。绝大多数战斗的时间,只是机长在开啊开,乘客在摇啊摇。作为外行的我就奇怪了:玻璃爆裂带来的驾驶难度,在哪里呢?机长与意外的斗智、斗勇,又体现在哪里呢?

经过跟业内人士交流,意外发生后的驾驶困难,大概是“外界环境恶劣,气温低氧气稀薄,副驾驶受伤失能,飞机功能缺失,纯人工操纵,要做决策,各方面综合到一起,还有心理压力什么的”。可从电影上看来,似乎只氧气稀薄,通过氧气面罩的脱落,有所体现,其他方面,似乎都看不出来。总体上说,这一阶段的“战斗”,更像是直观体现的新闻,而不像层层铺垫,步步照应的电影。这里本来应该通过丰富的细节、语言、动作等等,来交代机长所需要面对的困难,然后通过机长的具体细节,来体现他对各种困难的战胜。可惜,除了第二机长为机长按摩手臂这个细节,大体上体现了气温低之外,其他就成了机长的努力驾机了!

可见,细节不丰富,导致情节不明确,情节不明确,导致主题出不来。于是,单调的动作,单调的画面,使得这段时间的观众,确实有点如坐针毡。

编剧编写电影剧本,就如同学生写记叙文。讲故事只是目的之一,更是手段,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表现主题。细节的刻画,是推动情节的发展,就是为了揭示人物性格、刻画人物心理,塑造人物形象,是为了揭示主题。于是,直接地说,细节推动情节,细节刻画人物,细节塑造形象,细节揭示主题。《中国机长》后

半部分的细节缺失,导致的灾难性后果,就是,人物形象单薄,主题朦胧。

文学就是人学,同样,电影也是要讲人的故事。《中国机长》固然改编于真实事件,但作为电影,作为一种文学样式,自然不能只是满足于新闻式地讲述故事,更要从主题上去揭示这件事情的意义。意义可能在哪里呢?电影片名虽然是中国机长,但电影不能只是描写机长,那样就显得太单薄,应该让119名乘客,和整个机组人员都能在遇险的经历中,获得必要的生命体验,从而升华为人生的经验,积淀为生命的财富。换句话说,这部电影,应该讲述在中国机长与意外搏斗的过程中,这一众同行者,都从自己的生命积累出发,从自己的观察视角出发,对这次事件进行体悟,从而获得各自的人生启迪。这样,涓涓细流,汇成大河,人类就在意外事件面前,就露出了各自的独具物色的但又具有人类共性的生命面相,共同演奏出人类的生命咏叹,共同构成了人类的心理图谱。然而,能够多少体现出事前事后精神变化的,恐怕最多就是那个戴着重金的头等舱男人。而这个男人的变化弯曲度,还那么简单,那么肤浅,完全不像是从生死线上走过一遭的幸存者。于是,除了机长之外的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机长驾机表演的乘客。他们形象只是平面的,土偶木梗一般,只是遇险的道具,却没有遇险的体验,缺失了心理,缺乏了灵魂,于是,也就使得讲这个故事的意义,显得朦胧。难道,编者只是想讲述机长的战斗故事?

编好一个故事,是对情节方面的要求,讲一个好故事,是对主题方面的要求。没有一个好的情节,就没有一个好的故事。但有了好的情节,是不是就有了一个好故事呢?从这个角度看,《回归》做了一个令人遗憾的尝试。

先说一下,《回归》的主角是谁?回归,有两条线,一是代表大陆的外交官员与仪仗队员,与他们构成对手的,是英方的外交官员。一个是代表普通平凡者的钟表师父与警察老婆。这两条线的联结点,就是那块英国现场指挥的手表。个人以为,主要人物应该是这对夫妻。

《我和我的祖国》,是一篇命题作文,要求是写“我”和祖国的不同阶段的联系。外交官员,显然不是普通人,仪仗队员,也应该是千挑万选的。而一位逃港者,与一位基层女警察,大概是派出所所长之类的,才是普通而平凡的人。可见,他们才是当之无愧主角。

顺便说一下王菲的主题歌的唱法。我是很喜欢这种唱法,特别是开头,感觉有种呵气如兰的感觉。但也有人不喜欢,批评她吐字不清。其实,对于歌唱家王菲而言,吐字恐怕不是问题,因为她不是刘德华和周杰伦那种,她的《传奇》,有哪一个字不清的?这种吐字方式,源于她对这首歌的理解。相比较而言,原唱李谷一,唱得大气磅礴,而王菲,则唱得轻松沉着,甚至如梦呓般的轻灵。原因何在呢?

其实,李谷一所理解的“我”,是代表着整个当时代中国人的“我”,是想表达人民与祖国的感情,这是“我”的集体性,是一个大我。是初解放时的人民对祖国的情感。但到王菲这里,是小我,就是一个小女生式的我。这表现的是个体,一个纯粹的民族成员,对伟大而强盛的祖国的自然的欣喜之情。这种演绎,固然有歌唱家个体之间的差异,其实我感觉,更多是时代的差异。刚刚解放时的祖国,虽然已经站起来了,但还必须依附着一定的依靠,所以这时,每一个民族成员,就必须有抱团取暖,共同奋斗的精神。但到了建国七十周年之后,咱们的国家已经强盛到一定程度,这时,每一个个体,就有了独立自由与解放的机会。狼才成群结队,狮子和老虎,常常是独自行动。从这个角度看,我看王菲的演唱方式,更好地诠释了电影的主题,更符合这部电影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