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教材不拘一格教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教材不拘一格教语文
近些年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如何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的面前。
打破原有教学模式采用创新的教学方法似乎成了必须之路。
当然现在的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更离不开创新教育。
今天我们用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来重新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广大的语文教师不难发现:要从根本上改变以往语文课堂上以教师为主、以传授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以习以为常的灌输式讲授、以机械训练等等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早己显得苍白无力了。
探求和选择与《新课程标准》适应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的自觉要求。
现在语文教师的角色不再只是传统意义上韩愈所说的:“传道、授业、解感”的“师者”。
现代的语文教师应该有不拘一格的勇气来教语文,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参与者和引导者。
下面就以本人多年来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实践谈谈一些浅显的看法。
1利用好现有的教材教语文
1.1语文教材本身的课文内容、单元提示、练习安排、语文活动、作文训练等每个环节都体现了编者的独到的匠心。
它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依据,其中大多数文章内容精辟、文质优美、思想积进,其中包含了我们中华民族长期以来积累的许多优秀的传统和现代名篇,教师有必要指导好学生认真的学习与吸收,以博采众家的感悟体味作品中伟大的胸怀与真挚的感情。
例如:学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一文,能让学生感受到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豁达心胸和远大的抱负。
学《背影》一文,让学生从平谈的生活中体会亲情的深沉,体味到“我”和“父亲”之间深厚的亲情。
教师在与学生一同学习这类文章时一定要把握时机利用课堂对学生进行理想与人格、情感与价值观的教育。
此外,教材还是学生积累语言的主要途径,如成语的产生,可从寓言、故事等作品中找到出处。
例如:“学而时习之”、“三人行必有我师”源于《论语》;“三顾芧庐”出自《出师表》。
中华民族有着几千年灿烂的文明史,文化之河渊源流传,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这一阵地,充分让学生感受其中的芬芳,接受其哺养。
并借此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1.2改变以往传统的语文教学只着眼于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通过反复的训练来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长此以往会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的兴趣全无,现在的语文教学应突破现有教材的局限,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势,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积极向上的认知需求,选择社会、生活中一些热点的时政话题或新闻事件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
例如电影,可引导他们去理性地解读电影中所蕴含的精神和文化,品味电影中的的“喜、怒、哀、乐”,去洞察那些令人荡气回肠、感人肺腑、的经典影视作品。
像电影《集结号》《网络妈妈》等,通过对影视作品的观赏,从而去领悟生活中的“善与恶”“美与丑”真正摧人奋进的主题思想。
这样的融合能让学生一举多得,在及时地了解到国家大事,即进行了思教育的同时,还能利用写观后感、小演讲等形式,引导学生在轻松自然的环境下提高语文的
综合素养。
2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外阅读空间
要想真正增长学生的语文能力,还需引导学生有丰富的课外阅读空间,并从课外阅读中得更大的收获。
阅读是作品和读者之间相互交流、思想碰撞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真正展开与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这样才能达到阅读的最高境界。
文学作品具有认知因人而异的特点,作品的人物形象与事件善恶评论等,都会随着时代与人们的审美观点和价值观的改变而发生改变。
教师要促使学生自己去主动体验、去探索,这可通过对作品的延续阅读来实现。
例如:我在教授《晏子的故事》一文后,就曾试着引导让学生想象:“晏子成功出使楚国后,回国后的他会怎样呢?他会受到奖赏吗?他会怎样面对呢?”学生们很快投入思考,各个跃跃欲试,都想一抒己见而后快。
我根据这一有利情况便引导学生展开对《晏子的故事》的延续阅读。
并在适当的时间将晏子使楚回国后拒绝接受齐王重赏的故事介绍给学生,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袒然面对重赏、荣誉的高尚情操。
有的学生对《晏子的故事》及延续故事很感兴趣,便可让一些有条件的学生转入到对《东周列国》这部小说的阅读中去。
这样一来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带动了课外阅读。
又可以借机引导学生对祖国灿烂文化的学习当中去,可算是一举多得。
3积极在课堂上开展一些朗诵、小演讲等形式的活动。
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
朗诵各种诗歌散文及其它精彩的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教学生一些基本的诵读的方法,例如:教学生按句子成分正确划分句子的朗读节奏;标出句子中的轻重音的读法;以及根据朗诵内容的主题来确定朗诵的情感基调。
当然这样的方法小演讲也一样有用。
在诵读和小演讲中让学生体会到祖国语言的声调、音韵、节律之美。
通过朗读各类文学作品,让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主题思想,以促进学生在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体验并逐渐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通过诵读各种文学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而培养高雅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如在学《沁园春.雪》这一篇课文时,学生通过对课文阅读已经欣赏了北国雪景的雄伟壮丽,又了解了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
再加上通过对文章内容的朗读,使学生进而加深对文章的风采格调,层次脉络,语言表达方式以及作者表达的思想都有新的感悟。
这样的诵读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原来在阅读中不甚理解的方面,就是对于原来自认为理解了的内容和思想,也加深了体会,了解了其中的真正含义,使学生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与朗诵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4创造一切条件让语文教学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每个人与社会都是紧密联系的,学生虽然年龄小、认识能力有限、人生阅历浅,但这并不能成为让学生在读书时代死守“象牙塔”的理由。
随着学生的年龄和知识的不断增长;随着时代和社会飞速的发展;
随着影视、传媒和网络、信息和日益普及,要想把学生只关在“圣贤书”中“两耳不闻窗外事”是不现实的。
不敢大胆放开学生的身心上的“束缚”,这是以往教育也是语文教育中长期存在的问题和弊病,凡是有远识的教师都应该明白,要想培养真正意义上的合格人才、或综合素质合格的人才,靠“拦”和“关”是不现实的。
教师要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开拓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领域,带学生进入一个真实的世界、真实的社会,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努力营造一个可供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这就需要教师开发利用语文学习的课外资源。
让学生参与一些课外活动,例如:带领学生参加野外采景、进行野外夏(秋)令营活动、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例如:清理野外垃圾、参加公益劳动等等)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增长学生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且从中得到真正的生活感悟,从而又促使学生对语文的学习。
也就是语文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的方法,这些课外活动设立的目的是要卸下教师、学生在原有教育中“以能为强、以分为准”的传统观念,让学生在广阔的社会和学习空间中“自由飞翔”,品尝到语文学习中的乐趣。
当然,以上只是我一个生活在偏远农村中学的一名普通人民教师的长期的心声。
不知道那些生活在大都市中和教授、学者们和党政教育部门的领导们,是否能苟同我在这个以学生的“生命安全第一”的当今教育时代,提出的这些“不合时宜”的建议呢?也不知道我们这样偏僻的农村中学何时才能真正迎来“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春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