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

中国传统礼仪的蕴意及现代价值

我 国古代思想家 苟子说 过: 人无礼 “
从本质上看, 国传统礼仪属于剥削 群体规 范、 中 文化认 同等 来实现 的, 在某 些
则不立 ; 事无礼则不成 ; 国无礼则不宁。 ” 阶级的意识形态, 但是其 中也包含着传统 时候这是一种更加有效 的调控方式 。 礼仪
两 千多年前 的孔子也说过 : 礼兴人和、 “ 谦 文化的精华 ,而且 附带着 一种雅 致 的形 强调行为的规范、 有序和协调 。规范是要 汲取 传统 礼仪中 求人们 的行为符合礼仪规范的要求 , 有序 恭礼让、 宽容待 人、 以人为善。” 立于礼 ” 式。在 新的历史条件下, “
礼仪 就是律 己、敬人 的一种 行 为规 求 的行为准则和规 范的总和 。
的中国传统礼仪 蕴含着特殊 的意义 , 涉及

范, 是表现对他人尊重和理解 的过程和 手
法 国著名思想家孟德斯鸠指 出, 中国 政 治、 道德和社会等各个 方面 。

段 。礼 仪的“ 字指 的是尊重 , 礼 即在人 际 人“ 把宗教、 法律 、 道德、 礼仪都混在一起 , 交往 中既要尊重 自己, 也要尊重别人 。古 这 一切 都是行善 , 都是美德 。有关这四方
‘ 经与技 2 年月下 第3) 合 济科>0 6号( 4期 作 1 2 总4

的政令也不可能通达 四方 。可 见, 中国古
在 中国历史上, 礼仪对于整个社会 的 把传 统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仪 中的积 极因素 同现代 人们 的
创新公 民道 礼仪调控 社会 价值观念与社会实践相 结合, 人是从治国、 行政的视角来倡导与推行礼 治理和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是通 过礼 仪所 具有 德建 设形式 。 和礼仪的,将其作为治理国家的方略、 统 关系的内在机理 , 的价值 导 向功能和价 值评判 功能来 调节 目前 , 尤其可 以利用传 统礼仪来加强 治 天 下 的 手段 。 约束人的行为 。通过价 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建设。 作为社会公德 儒家强调教化 , 其中的重要 内容就是 人 的情感和意 识, 礼仪引导人们实施符合礼仪 的礼仪, 体现 了维护社会公共领域和谐秩 通过礼和礼仪的教化 ,达 到政令 畅通 、 政 值导 向功能, 主要是协调社会公共 生活 治稳 定的 目标 。周公制 礼, 其所设计 改造 规范的行 为; 通过价 值评判 功能 , 礼仪对 序的道德要求, 体 矫 的一些礼仪与分封制、宗法制相辅而行 , 人们 的行 为作 出评判, 正不符 合礼仪规 中的人 际关系;作为职 业道 德的礼仪 ,

青铜器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青铜器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青铜器在我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仅是实用工具,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以下是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中的地位:
1.文化象征和礼器:
•宗教仪式和祭祀:青铜器在古代被广泛用于宗教仪式、祭祀活动中,代表着对神灵的敬意和祈福。

•王权象征:青铜器是古代贵族和王室的重要象征,王室青铜器通常制作精美,用于展示统治者的权威和地位。

2.工艺精湛和艺术价值:
•铸造工艺:古代青铜器的铸造工艺非常精湛,需要高超的技术和工艺,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造型艺术和技艺水平。

•艺术风格:青铜器的造型、纹饰和器形多种多样,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特点和风格。

3.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通过青铜器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考古研究:青铜器作为古代物品的重要一部分,对于考古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青铜器在中国古代艺术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不仅是实用工具和宗教仪器,更是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体现了古代艺术家的创造力和智慧,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 1。

青铜器史学价值

青铜器史学价值

青铜器史学价值一、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状况青铜器是古代中国社会的产物之一,它们记录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

青铜器的数量、品种、制作工艺等等都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制度变迁。

如商代青铜器大量出现,反映了商代的社会经济繁荣,同时也反映了封建制度逐步建立的过程。

西周青铜器在数量上虽然不如商代,但是品种丰富,制作工艺精湛,反映了西周时期社会文化较为丰富。

东周青铜器数量虽多,但制作工艺逐渐下降,这反映了东周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比较动荡,制度逐渐瓦解。

二、阐释古代礼制、道德观念古代青铜器被广泛应用于宗教活动、祭祀仪式,因此具有很强的礼仪性和宗教性。

青铜器的形状、纹饰、题材等反映出了古代人民的宗教信仰、心理状态、道德观念和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因此也成为了研究古代礼制、道德观念的重要资料。

例如商代的青铜礼器,它们所蕴含的礼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三、推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发展青铜器作为古代文化遗产之一,其保存和保护也是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古代青铜器在保护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有机物质腐烂,导致陶质内芯失去支撑而破裂,铜皮也可能发生变质、脱落等现象。

这需要专业人员采取科学的方法予以处理和修复。

对青铜器进行系统的考古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青铜器的保护和考古研究是文物保护和考古学事业中的重要领域。

青铜器作为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遗产之一,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我们可以窥见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状况,阐释古代礼制、道德观念,推动考古学和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增进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青铜器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价值。

生动的神话故事、优美的图案与雕刻、丰富的文化内涵、精湛的制作工艺等都令青铜器成为了古代艺术的重要代表之一。

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古代人民的审美观念及其发展变化,还可以欣赏到青铜器所蕴含的独特魅力,这一点在如今人们的审美标准之中仍然得到广泛的认可。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象征和仪式的功能。

在古代社会中,玉是一种极为
珍贵的材料,而且因其耐磨、抗污、不易变色的特点,以及玉本身所蕴含的高雅品质,使
得它成为了权贵们进行礼仪活动时的必备之物。

齐家文化玉礼器通常用来承载着权贵们的
身份和地位,它们在祭祀、宴会、宴请客人等重大场合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代表着主人
的威严和权威。

在这些场合中,玉礼器常常被置于高台之上,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同时也
通过展示玉礼器的优美造型和做工,来传递主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尊重。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还具有祈福和保佑的功能。

在古代社会中,人们深信玉
器带有神秘的力量,并且认为它能够保佑主人平安、健康、幸福。

玉礼器在祭祀、祈福等
活动中被广泛应用。

齐家文化玉礼器通常被视作神圣的祭品,放置于祭坛上,用来向神明
祷告、祈求神灵的庇佑,希望家人和爱人们能够平安健康、幸福美满。

在一些古代文献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描绘玉器被用来祈愿祥和美好生活的场景,这些都展现了玉礼器在古
代社会的祈福和保佑功能。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中具有象征和仪式、祈福和保佑、传承和纪念以及收藏和
升值的功能。

它们代表着古代社会的审美观念和价值取向,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今天,在传统文化的回归中,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也在当代社会中重新得到认识和重视,成为了一种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的文化遗产。

希望通过对齐家文化玉礼器功能的浅谈,能
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和尊重古代文化,传承古代文化的珍贵遗产。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礼器,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和物质载体,既有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又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从文化意义上讲,礼器代表了一种传统和人文精神,体现了一种社会集体意识和价值观。

而从哲学意义上讲,礼器则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引发人们对于存在和真理的思考。

因此,研究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启迪我们对于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首先,礼器的文化意义在于它所承载的传统。

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礼器通过其形式、用途以及制作材料等等方面,传达出一种文化传统和信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器被视为一种尊贵的象征,其使用和制作皆受到严格的规范和仪式。

从古代的青铜礼器到现代的瓷器,每一件礼器都代表着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意义。

例如,古代青铜礼器是中国文化中的瑰宝,它们既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器具。

通过学习并传承这些传统礼器,人们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文化根源,并在现代社会中找到一种文化认同感。

其次,礼器的文化意义还在于它所体现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作为一种社会的产物,礼器不仅有着实际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所代表的一种社会集体意识和价值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之道被视为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礼器则是体现这种精神的物质载体。

通过使用礼器,人们能够感受到一种尊重和敬意,体验到一种和谐和平衡。

同时,礼器也是传递情感和沟通的工具,它们可以帮助人们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共同体意识。

因此,研究礼器的文化意义,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价值观。

然而,礼器的意义并不仅限于文化层面,它还有着深刻的哲学意义。

礼器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普遍性,它引发了人们对于存在和真理的思考。

在哲学上,礼器被视为一种存在的象征,它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存在的方式。

通过对礼器的研究,人们可以思考存在的意义和存在与非存在之间的关系。

礼器的制作和使用过程,也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身存在的过程和方式。

礼记礼器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器原文与解析

礼记礼器原文与解析礼记,是中国古代经典之一,记载了周代礼制的内容。

其中,礼器是礼记中重要的一部分,它是指古代人民在礼仪场合使用的各种器具。

本文将对礼记礼器的原文进行解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

一、原文解析礼记中关于礼器的内容相对较多,以下是其中的一段原文及其解析。

《禘容》篇中有关祭祀的礼器的记载:“士、女分御羞廨、胥御具兜房房玄,卜射人皮鞮尾、射以盂、觌之荐。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士女在祭祀仪式中所使用的礼器。

首先,士、女分别使用不同的礼器。

士使用御羞廨,廨为一种建筑物,用于祭祀活动;女士则使用具兜房,兜为盛物之器,房为供奉之处。

其次,胥(xū)负责携带具兜房或御羞廨。

胥是古代担任官员助手职务的人,负责帮助士女携带礼器。

兜房或御羞廨之前,胥要先负责御具。

御具即皇帝或贵族使用的专用器具。

然后,卜射人皮鞮尾。

卜是古代一种预测吉凶的方法,射是指射箭活动。

皮鞮尾为一种装饰在箭矢尾部的兽皮,作为祭祀礼器的一部分,具有祈福和辟邪的作用。

最后,射以盂、觌之荐。

盂是一种器皿,用于盛放祭祀活动中所需的酒或粥等食物;觌是指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一种杯器。

这里的“射以盂、觌之荐”表示用箭射中盂和觌,表达对祭祀活动的祈福和祝福。

以上是《禘容》篇中关于祭祀礼器的原文解析,通过对原文的详细解读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古代礼仪文化及其对礼器的重视。

二、对礼器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古代礼器在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有其独特的意义和价值。

首先,礼器作为一种物质实体,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科技水平。

古代礼器的形制精美,制作工艺考究,展现了古代工匠的智慧和技艺。

礼器不仅作为仪式的工具,更是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文化的表达。

其次,礼器在祭祀仪式中具有象征意义。

不同的礼器代表了不同的意义,如御羞廨代表着权力和地位,具兜房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尊严。

通过使用不同的礼器,古人传达了不同的信息,凸显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异。

此外,礼器还承载了对祖先和神灵的崇敬和祈福之情。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强调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倡导尊重长辈,弘扬孝道等价值观念。

在齐家文化中,玉礼器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多种功能。

本文将从齐家文化的角度探讨玉礼器的功能。

玉有保护和祈福的意义。

在旧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玉石可以避邪、辟邪、催财、招福等,因此将玉石制成器物作为饰品、挂件或个人携带物品。

家中使用玉礼器有助于保护家人的平安和幸福,祈福希望家庭安康、福寿长久。

玉有疗愈和保健的作用。

根据中医的理论,玉可以有助于调节气场、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紧张情绪等。

将玉制成礼器使用可以给家人带来身心健康的祝福。

在家中使用玉石做的按摩器、戒备或石头供应将有助于舒缓身体疲劳,促进身体健康。

玉有美化和装饰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居环境的美感,相信美好的环境能够带来好运和好气运。

在齐家文化中,人们喜欢将玉礼器放置在家中作为装饰品,以增加家居的美感和温馨感。

摆放玉制品如玉花瓶、玉器、玉雕等作为摆设,使居家环境更加优雅和典雅。

玉制礼器在传统齐家文化中还承载着重要的仪式功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族和传承非常重要,人们普遍认为,通过祭拜祖先和举行家族仪式,可以使得祖先的灵魂得到祈福和保佑。

玉制礼器在家族祭祀仪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代表着家族的历史、文化和传承。

玉制礼器对于个人品位和身份的展示具有重要意义。

齐家文化注重家庭的尊严和荣耀,人们普遍认为,家庭的地位和尊贵可以通过贵重的玉石礼器来彰显。

许多富裕家庭喜欢收藏和使用高级玉制礼器,作为家族荣誉和身份的象征。

玉礼器在齐家文化中具有多种功能。

它可以保护和祈福,疗愈和保健,美化和装饰,仪式功能,以及展示个人品位和身份。

无论是从精神、身体还是社会层面,玉礼器都在传统的齐家文化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摘要】齐家文化玉礼器作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功能。

其崇高象征意义体现了齐家文化对家族尊严和传统的重视,代表着家族的荣耀和地位。

其祈福祝福功能则在于为家族成员祈福,祝福他们健康幸福。

玉礼器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承载了家族的历史和传统,传承着家族之间的情感和纽带。

在美学上,玉礼器的精美设计和制作工艺展现了古代文化的艺术成就,让人们从中领略到古代艺术之美。

而实用功能则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实用性,为家族成员提供饰品和礼品,体现了对家族成员的关怀和尊重。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古代社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其功能的多元化展现了古代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齐家文化、玉礼器、象征意义、祈福祝福、传统传承、美学欣赏、实用功能、重要角色、多元化、古代文化。

1. 引言1.1 介绍齐家文化玉礼器齐家文化玉礼器是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制作工艺精湛,工艺水平极高,被视为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受到当时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赞赏。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外观通常优美典雅,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反映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和审美水平。

这些玉礼器往往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历史故事,是古代大型仪式和庆典中必不可缺的重要道具。

齐家文化玉礼器的传统制作工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情感。

在古代社会,人们常常将齐家文化玉礼器作为重要的礼品和祭品,用以表达对神灵、祖先和长辈的崇敬和敬意。

这些玉礼器不仅具有实用功能,更是一种无形的文化传承和精神象征。

1.2 玉礼器在古代的重要性在古代,玉礼器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意义。

作为古代礼仪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玉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更承载着社会秩序和传统价值观念。

在古代社会中,玉礼器的使用与赠送是一种重要的社交方式,也是一种尊重和展示身份地位的手段。

玉礼器还承载着丰富的象征意义,代表着家族的荣誉与传承,体现了对祖先和先辈的敬重和纪念。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涵盖了很多方面。

在其中,玉礼器就是重要的一部分。

玉是古代华夏文明的象征,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心中的灵物,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古代人民认为玉具有很高的神秘力量和异能,可以驱邪避奇,消灾安稳,并且是一种名贵的礼品。

齐家文化中的玉礼器也有着丰富的功能和内涵。

其次,齐家文化的玉礼器具有实用价值。

中国人普遍认为玉具有很高的灵性并能促进人体健康,因此玉制品在古代也用于医疗。

齐家文化的玉礼器中,常常包括玉琮、玉佩、玉璜等。

玉琮在古代被认为是一种能量器,既能减轻身体疲劳、消除身体毒素、促进新陈代谢,又能增强人的记忆力和智慧,是一种非常受欢迎的佩饰;玉佩则被广泛认为有镇宅、驱鬼、保平安等作用,同时也作为身份地位和美观性的象征;而玉璜则是一种垂饰,为人们送去福气和幸运。

最后,齐家文化的玉礼器具有传承价值。

玉礼器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历史悠久,自然额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遗产。

这些古老的玉器代表着中国文化的精髓,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在今天,玉礼器依然保留着其非常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让人们能够领略到中华文化的深邃和智慧,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

总之,齐家文化的玉礼器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创造,更代表了古人对于生命、价值和文化的追求和反思。

无论是对于当下的收藏、投资,还是传承和发扬古代文明,都存在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玉礼器的功能不仅局限在其实用价值上,而是涵盖了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展现着中国文化的丰富与多样性,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一份难得的遗产。

礼与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礼与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礼与器·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礼与器,是中国古代文化中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规范和物质文明,是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

首先,我们来谈谈“礼”。

在中国古代,礼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它包括了对神的祭祀、对祖先的纪念、对长辈的尊敬以及对同辈和朋友的交往等方面。

礼的核心精神是“和”,即和谐相处,它要求人们在行为上要遵守一定的规矩,以维护社会秩序和谐。

礼仪不仅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也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的重要手段。

例如,周礼制度的确立,就为后世的礼制奠定了基础。

再来说说“器”。

器指的是各种用具和器皿,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之一。

在中国古代,器物不仅用于日常生活,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比如青铜器,它不仅是古代贵族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更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纹样也反映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和艺术风格。

此外,玉器、陶瓷等亦是如此,它们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也是工艺美术的精品,展现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礼与器相辅相成,礼通过器来体现,器则通过礼来规范使用。

在古代中国,不同的礼仪场合会使用不同种类和等级的器物,这些器物
的使用规则非常严格,体现了社会等级和身份的差异。

例如,天子用九鼎八簋进行祭祀,而诸侯则用七鼎六簋,这种制度被称为“礼器”。

总之,礼与器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体现了古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也映射出了古代社会的结构和秩序。

通过对礼与器的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和文化。

什么是礼器,古代的礼器主要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礼器,古代的礼器主要有什么作用

什么是礼器,古代的礼器主要有什么作⽤礼器是中国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征伐及丧葬等礼仪活动中使⽤的器物,⽤来表明使⽤者的⾝分、等级与权⼒。

包括⿍、簋、⿀、盂、俎(⾷器),盘、匜、鑑、盉(⽔器),爵、斝、觚、觯、觥、彝、卣、尊(酒器),钟、⿎、钲、铎、铙、磬(乐器)以及⽟帛(祭祀时⽤的璧、璋、琥、琮、圭、璜等⽟器和束帛)。

礼器是在原始社会晚期随着⽒族贵族的出现⽽产⽣的。

进⼊商周奴⾪制社会后,礼器有了很⼤发展,成为调节统治阶级内部秩序的象征。

此时的礼器以青铜器、⽟器为代表。

其中青铜器⼯艺精美,意义重⼤。

以青铜⿍为例,⿍本来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现在的锅,⽤以炖煮和盛放鱼⾁。

许慎在《说⽂解字》⾥说:“⿍,三⾜两⽿,和五味之宝器也。

”有三⾜圆⿍,也有四⾜⽅⿍。

最早的⿍是黏⼟烧制的陶⿍,后来⼜有了⽤青铜铸造的铜⿍。

相传禹曾收九牧(即九州)之⾦铸九⿍于荆⼭之下,以象征九州。

禹铸九⿍之后,⿍从⼀般的炊器⽽成为传国重器,国灭则⿍迁。

夏朝灭,商朝兴,九⿍迁于商都亳京;商朝灭,周朝兴,九⿍⼜迁周都镐京。

代代相传。

定都或建⽴王朝因此亦有“定⿍”⼀说;⽽“问⿍”则表⽰有图谋夺权之义。

进⼊封建社会后,青铜礼器逐渐⾛向衰落。

再来说⽟帛,⽟帛具有双重含义,⽟指⽟器,帛指丝织品。

从狭义上讲,指古代诸侯参与会盟或朝觐天⼦时所持的礼物。

《论语·阳货》中孔⼦云:“礼云礼云,⽟帛云乎哉?”《尚书·舜典》中则记录了诸侯朝见天⼦的⼀幕:“五⽟(按:五等诸侯执⽟)、三帛、⼆⽣、⼀死。

”公侯伯⼦男五诸侯在朝见天⼦时各⾃拿着象征⾝份级别的⽟器。

孔⽒传:“三帛,诸侯世⼦执獯(浅红⾊的帛),公之孤执⽞(⿊中透红的帛),附庸之君执黄。

”诸侯世家、公⼦的遗孤,附属国的国君各拿着羔和雁称为⼆牲,⼠拿死雉称为⼀死。

朝见天⼦后,若天⼦认为诸侯没有过失,便把五等诸侯⽟⼀⼀发还,其余的三帛、⼆⽣、⼀死作为天⼦的贡品不再发还。

由此可见,⽟帛,既体现了⾂⼦的⾝份,⼜是呈现给天⼦的贡品。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梅珍生
【期刊名称】《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5(019)005
【摘要】在先秦礼学中,人们将世间的器物划分为祭器与养器两种类型,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分为祭器与明器两类,则是依照存在人与鬼神的两个世界的理论.周人在死者的随葬品中,兼用这两种器具,正是灵魂禁忌潜在地表现出理智与情感两种矛盾的反映,礼的器具下蕴含着深刻的礼意.礼意依存于礼器的朴素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道器关系的沉思.
【总页数】5页(P45-49)
【作者】梅珍生
【作者单位】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湖北,武汉,43006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02
【相关文献】
1.文化哲学的追问前提、目标及意义——基于实践哲学与理论哲学对立传统的考察[J], 吴纪龙
2.理性哲学走向文化哲学的历史必然性——略论卡西尔符号哲学的哲学史转折意义[J], 李鹏程
3.试论古希腊文化与哲学的变革中苏格拉底哲学主体意识的意义 [J], 张庆宇
4.夏文化时期礼器生成的双重标准及内涵意义考论——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例 [J],
余琳
5.再论“‘形神统一’文化生命结构”及其方法论意义——古典中国哲学“形神之辨”的文化哲学精义 [J], 朱贻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刀的哲学第二部分

刀的哲学第二部分

刀的哲学第二部分摘要:一、刀的哲学概述二、刀的类型与用途三、刀的文化内涵四、刀的象征意义五、刀在生活中的应用六、刀的历史演变七、刀的未来发展趋势正文:【一、刀的哲学概述】刀,一种广泛应用于生活中的工具,从古至今,人们一直在使用它。

它不仅是实用的物品,还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

在刀的哲学中,我们可以看到人们对生活的理解,对世界的认知,以及对未来的期待。

【二、刀的类型与用途】刀有很多种类,如水果刀、菜刀、剪刀等,它们都有各自特定的用途。

水果刀主要用于削皮、切块等;菜刀则用于切割蔬菜、肉类等;剪刀则用于剪切布料、纸张等。

不同的刀具,体现了人们对于生活品质的追求。

【三、刀的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化中,刀具有重要的地位。

古人以刀为礼器,象征权威与尊贵。

武侠小说中,刀客往往是正义的化身,他们用刀剑行侠仗义,为百姓解困。

这些文化元素都为刀赋予了深厚的内涵。

【四、刀的象征意义】刀在许多文化中都有象征意义。

例如,在日本文化中,刀是武士道精神的象征,代表了忠诚、勇敢和荣誉。

在中国文化中,刀则象征着正义、力量和智慧。

【五、刀在生活中的应用】刀在人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它是我们厨房的好帮手,帮我们处理食材;它是我们裁缝的好工具,帮我们裁剪布料;它还是医生、科学家等的专业工具,帮助他们进行各种实验和操作。

【六、刀的历史演变】从古至今,刀的样式和功能都在不断演变。

从石刀、青铜刀到钢铁刀,再到现代的高科技刀具,刀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七、刀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刀具的发展也将日新月异。

未来的刀具可能会更加轻便、多功能,甚至可能具备人工智能,以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生活需求。

综上所述,刀作为一种古老的工具,它的哲学内涵丰富,文化价值深远。

青铜器的类型与文化意义

青铜器的类型与文化意义

青铜器的类型与文化意义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瑰宝之一,具有丰富的类型和重要的文化意义。

它们通过艺术造型和功能使用,展现了古代人们的审美追求、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本文将简要介绍青铜器的类型,以及它们在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制作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商朝时期。

青铜器主要由铜、锡和少量其他金属合金组成,制作工艺复杂,需要熟练的匠人和高超的冶炼技术。

根据形状和用途的不同,青铜器可以分为礼器、乐器、兵器和生活器具等几个主要类型。

礼器是最重要的青铜器类型之一,也是古代贵族社会中彰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礼器包括祭器、食器、酒器等,它们的形制庄重典雅,造型精美。

祭器常常用于祭祀活动中,如祭祀祖先或神明。

食器和酒器则用于贵族家庭的宴会和酒宴上。

这些礼器不仅满足了日常生活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古代人们对神灵和祖先的敬仰,以及对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的尊重。

乐器是另一个重要的青铜器类型,它们在古代音乐艺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乐器包括钟、磬、铙、钲等,它们的制作精细,发出的音色悠扬美妙。

乐器常常用于宫廷音乐演奏和祭祀活动中,这些音乐表演不仅能够使人们愉悦,还有助于调节人们的情绪,并传达出对自然和宇宙的敬畏之情。

兵器是青铜器类型中最为实用的一类,它们在古代战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兵器包括剑、戈、矛等,它们的形制各异,但都具有很高的实战价值。

古代王朝常常将铸造兵器视为重要的历史任务,不仅是为了备战需求,更是为了显示国家的武力和威严。

此外,青铜器还包括一些用于日常生活的器具,如鼎、壶、匜等。

这些生活器具多样而实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水平。

青铜器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意义。

首先,它们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制度和宗教信仰的演变。

从商代到周代,青铜器的形制和样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反映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风貌和宗教信仰。

其次,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必须依赖于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和专业技能。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礼乐文明及其现代意义

中国传统礼乐⽂明及其现代意义中国传统礼乐⽂明及其现代意义[论⽂关键词]礼乐⽂化[论⽂摘要]“礼乐”是孔⼦创⽴的儒家思想体系的核⼼价值观念,礼乐⽂化是中国传统⽂化的主体内容,和谐社会的内涵与我国古代礼乐⽂化的“贵和”精神是⼀脉相通的。

因此,我们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事业中有必要以批判继承的态度从我国古代传统的礼乐⽂化中发掘可资借鉴的内容。

世界上其他地区的青铜⽂明主要是青铜兵器和⼯具,⽽中国古代的青铜器是以礼器和乐器为主。

由此可见,礼乐⽂明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特征。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

“礼”这个字原来是表⽰祭祀神灵的⼀种仪式。

“乐”象征的是⼀种乐器。

古代举⾏祭祀神灵仪式的时候,⼀般要演奏乐器、表演舞蹈,并且伴有歌唱,是古⼈将“颂神娱神”的愿望以舞和乐的形式“送达天听”的⼿段。

公元前11世纪,西周王朝的统治者建⽴了⼀套完整的礼乐制度⽤于管理国家,使⼈们在⼀种礼仪规范中遵循社会道德和秩序,维护社会⼈伦和谐。

周朝的礼乐制度,不仅维系了周王朝长达⼋百多年,更为以后秦汉帝国建⽴的⼤⼀统华夏⽂明奠定了深厚的⽂化基础。

两千多年来礼乐成为儒家思想根本的⽀撑,礼乐教化在⼈们修⾝治国与构建融洽的社会关系⽅⾯,起到了⼗分重要的作⽤,成为古代中国⽂化主要的理论基础和价值标准,也成为中华⽂明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古⽼⽂明的⼀个重要的标志。

⼀、周代的礼乐制度公元前11世纪中期推翻殷商建⽴的周王朝,在总结殷商典章制度的基础上,制定了等级严密的礼乐制度。

“礼”是为了区分贵贱等级,“乐”可以使⼈互相和敬,两者结合,为的是维护奴⾪制贵族的等级秩序,巩固统治阶级内部团结⽽更有效地统治百姓。

周礼的种类繁多,主要有祭祀、丧葬、交际、征战和吉庆五⼤类。

涉及冠、婚、丧、祭、朝、聘、乡、射及职官制度等诸多礼仪、礼制和礼义。

由繁琐的礼仪制定了与之配合的各种⾳乐使⽤标准,不同场合、不同⾝份的⼈,不仅礼仪有别,所⽤⾳乐也有严格规定。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

浅谈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齐家文化玉礼器是中国古代玉器文化中的代表之一,它代表着齐国文化的特点和特色。

玉礼器在古代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是贵族礼仪的必备物品,也是祭祀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道具,更是传承和展示文化传统的重要载体。

在此,本篇文章将着重探讨齐家文化玉礼器的功能,并分别从贵族礼仪、祭祀活动与文化传承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首先,齐家文化玉礼器在贵族礼仪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的礼仪中,玉器是贵族身份的象征之一。

据《礼记》所载,玉器是上古时期的帝王们用作礼物赠送重要官员的。

齐家文化玉礼器在齐国贵族的礼仪活动中占据了不可或缺的地位。

贵族在召开庆祝等重要场合时,都要佩戴玉器。

在皇宫或者宫殿中,更是摆着大量的齐家文化玉器以显示皇室贵族的尊贵地位。

其次,齐家文化玉礼器在祭祀活动中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在古代的祭祀活动中,玉器常常被用来作为祭品,作为神明的供奉,以表达人们对神明的敬仰之情。

而齐家文化玉礼器由于其质地优良,工艺精湛,所以经常被作为神明的供物之一。

同时,齐家文化玉礼器中所雕刻纹样也蕴含着深厚的宗教文化内涵。

例如在齐国的祭祀活动中,政治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

而在齐家文化玉礼器中经常能够看到千足铁蛇、麒麟、飞龙、神鸟等神话传说中的传说动物,这些雕刻反映出齐国祭祀崇拜中的宗教文化特征。

最后,齐家文化玉礼器在文化传承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齐家文化玉礼器在艺术名家眼中依旧是高贵品位的象征。

这是因为玉石本身质地细腻,纹理美观,刚柔并济的特性,使琢工在雕刻时,能运用万分细腻的技巧把握玉石质感和刻度,创作出精美绝伦的艺术品。

因此,考古学家也通过对齐国文物的发掘,将这些珍贵的齐家文化玉礼器留存到了今天,成为了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综上,齐家文化玉礼器不仅仅是史料上的物品,更承载着文化、宗教和民族的传统。

在古代的贵族礼仪、祭祀活动以及文化传承中,齐家文化玉礼器都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随着时间的推移,齐家文化元素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的历史文化之中,成为了我们民族文化传承的一部分,并将长存于历史的长河之中。

浅议筷子的文化意义

浅议筷子的文化意义

浅议筷子的文化意义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度,她璀璨的文化光辉耀眼夺目。

其中,筷子文化以其不朽的品格、独特的魅力,成为华夏文化大花园里的一朵奇葩。

筷子在中国有近三千年的历史,这个独特餐具因此常常被看做东方文明的独特象征,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饮食,不同地域又各具特色的美味佳肴,更有不同的饮食习惯与文化,这其中莫过代表性的就是不同进食工具的使用。

目前,流传于世界的进食方式主要分为三大类,世界上有40%的人用手抓食,目前在非洲,印度,中东的某些地区仍保持着这种习惯。

世界上还有30%的人用刀、叉、勺,这主要盛行于欧洲、北美的西方国家,以至于刀叉成为国际餐饮点的通用标识。

而当你来到中国,那可就是碗与筷子的天下了,在今天的中国、日本、韩国等地筷子是人们常用的进食工具,全世界使用筷子的人也占百分之三十。

筷子最初被人们叫做“箸”,那么它又是如何演化为筷子的呢?有个说法是可能与江南沿海的船民有关,因为“箸”与“住”同音,对船民而言便有不吉利之意,故反其意称“箸”为“快儿”。

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一、筷子的传说与起源筷子的历史悠久,但是对于它的起源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记载甚至追溯到了神话传说。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筷子起源于中国,最多出现的说法还是它诞生于大禹。

传说当年大禹在治理水患的时候,由于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

肉煮熟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直接抓吃。

然而大禹他们也不想等肉冷却了再吃,于是就用两根树枝把滚烫的肉夹起来吃。

其手下纷纷效仿,于是这两根树枝就成了筷子的雏形。

据《礼记》记载推测,刚开始人们也是直接用手进食,但是后来火的出现,人们开始吃熟食,但是在烧烤食物个过程中,需要用木棍来翻转食物,并且在炊具器皿中的烧煮的肉块以及蔬菜,也需要借助木棍来取食。

久而久之,聪明的先民就发展出用木棍来夹取食物,也就逐渐衍生出了筷子。

二、筷子的文化意义筷子作为中国的“专利”,体现了一些独特的中国文化。

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篇一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引言:在中国古代社会,青铜礼器具有极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作为权利和地位的象征,青铜礼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详细阐述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其历史背景、制作工艺、象征意义以及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的探讨,来展现这一独特文化现象的丰富内涵。

一、历史背景在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青铜器逐渐从实用器皿演变为礼仪用品,成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

这一转变与当时社会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青铜礼器的制作工艺也日益精湛,为其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二、制作工艺青铜礼器的制作工艺十分精湛,体现了古代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从选材到铸造,每一个环节都经过严格把控。

青铜礼器的造型多样,纹饰精美,既有实用价值,又具有艺术价值。

这些特点使得青铜礼器在当时社会备受推崇,成为权贵阶层的专属用品。

三、象征意义青铜礼器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首先,它代表了权力和地位。

在当时社会,拥有众多精美的青铜礼器是权贵阶层的标志,体现了其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力。

其次,青铜礼器还象征着礼仪和秩序。

在古代社会,礼仪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而青铜礼器作为礼仪用品,自然承载了维护社会秩序的重任。

最后,青铜礼器还具有一定的宗教意义。

在当时社会,宗教信仰对政治生活产生深远影响,而青铜礼器往往被用作祭祀用品,体现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四、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具体体现礼仪场合:在重要礼仪场合,如祭祀、宴飨、朝拜等,青铜礼器是必不可少的用品。

它们不仅作为实用器皿承载着食物和酒水,更是彰显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在这些场合,青铜礼器的种类、数量和精美程度往往与主人的地位成正比。

政治交往:在古代政治交往中,青铜礼器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各国之间的朝贡、馈赠等活动中,青铜礼器往往是珍贵的礼品之一。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

论礼器的文化意义与哲学意义内容摘要:在先秦礼学中,人们将世间的器物划分为祭器与养器(或用器)两个部分,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分为祭器与明器两类,则是依照人与鬼神的两重世界的理论。

在随葬品中,周人兼用这两种器具,正是理智与情感之间矛盾的反映,礼的器具下蕴含着深刻的礼意。

礼意依存于礼器的朴素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道器关系的沉思。

关键词:先秦;礼学;礼器;礼意;文化哲学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礼器是构成践礼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

它以实物的形式,既构造了礼仪活动中的神圣氛围,也呈现出了行礼主体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与之交往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神)的特定感情。

礼器作为展现礼意的工具,它无疑是属于礼的形式方面。

在古代器物中,礼器与非礼器有其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既是礼器的象征作用及其神圣性的决定的,同时,也是礼器所具有的原始性与非功用性决定的。

本文试对礼器的文化意义及其哲学意义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祭器与养器在制礼的哲人看来,人生历程中,人的种种活动不外乎是“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礼记·礼运》),如果说养生送死处理的是人间世界现实的种种交往关系,那么,事奉鬼神上帝,人们要处理则是人与幽暗世界的关系,它代表了人与神之间的超现实关系。

在与鬼神的关系中,传统礼学将它放在优先于养生的地位。

人的种种活动中,首先要处理的是与鬼神的关系。

《曲礼》下篇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将用于事奉祖先的宗庙放在第一位营造,厩库这种养马藏物的空间放在第二位,它既承担了为事奉祖先提供祭品的必要贮备,同时又为养生提供资源。

在礼器方面,它的制造同样居有优先性,礼中明文规定“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礼记·曲礼下》)在这里,将器物区分为祭器与养器,养器是日常生活的器物,它是与作为礼器的祭器有明确界限的。

祭器与养器(或用器)的划分,是基于两重世界的理论,即生人的光明世界与鬼神的幽暗世界,它们之间是截然不同的。

对礼器的认识

对礼器的认识

对礼器的认识礼器,那可真是咱们中国传统文化里一个特别有趣又超级重要的存在呢。

你看啊,礼器就像是一场盛大宴会里最尊贵的客人。

它们不是随随便便摆在那儿的东西,每一件都像是带着使命出生的。

比如说鼎,那在古代就像是一个大家族里最德高望重的长辈,稳稳地站在那儿,代表着权力和地位。

鼎越大越精美,就说明这个家族或者这个国家越厉害,就好像现在我们看到一个人开着超级豪华的跑车,大家就会觉得他肯定很有实力一样。

礼器啊,它的材质也是很有讲究的。

青铜制成的礼器,那色泽,那质感,就像是古代文化的一个浓缩胶囊。

青铜的颜色有点暗沉,但是却透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仿佛在诉说着千百年前的故事。

你摸一摸那上面的纹路,就像在触摸历史的脉搏。

这和我们现在用的那些亮晶晶的塑料制品可完全不一样啊。

塑料制品虽然方便,但是哪有青铜礼器这种深沉的韵味呢?就像快餐和传统美食的区别,快餐能填饱肚子,可传统美食那是能让你品尝到文化、历史和手艺的。

再说说礼器的造型。

那些瓶瓶罐罐、鼎啊簋啊的,造型奇特又和谐。

它们的形状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每一个曲线、每一个凸起都有它的意义。

有的礼器像是一只展翅欲飞的鸟,象征着自由和灵动;有的像一只沉稳的乌龟,寓意着长寿和安宁。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的建筑,那些充满创意的现代建筑造型,有的像贝壳,象征着海洋文化;有的像竹笋,寓意着节节高升。

礼器的造型也是古人智慧的一种体现,他们通过这些造型把美好的愿望和信仰都融入进去了。

礼器在古代的使用场合那也是相当讲究的。

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把这些宝贝拿出来晃悠的。

就像你不能在普通的家庭聚餐上穿着晚礼服一样。

在祭祀啊、重大的典礼之类的场合,礼器才会隆重登场。

它们是整个仪式的核心,就像一场音乐会里的指挥家,所有的环节都围绕着它来进行。

这些礼器摆在那儿,整个氛围就变得庄重肃穆起来了。

祭祀的时候,人们对着礼器献上祭品,那感觉就像是在和祖先、神灵进行一场神圣的对话。

这和我们现在参加一些重要的仪式,比如毕业典礼、婚礼是一样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摘要:在先秦礼学中,人们将世间的器物划分为祭器与养器(或用器)两个部分,这是基于神圣与世俗两重世界的理论;而将礼器分为祭器与明器两类,则是依照人与鬼神的两重世界的理论。

在随葬品中,周人兼用这两种器具,正是理智与情感之间矛盾的反映,礼的器具下蕴含着深刻的礼意。

礼意依存于礼器的朴素思想,开启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道器关系的沉思。

关键词:先秦;礼学;礼器;礼意;文化哲学
在具体的礼典仪式中,礼器是构成践礼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

它以实物的形式,既构造了礼仪活动中的神圣氛围,也呈现出了行礼主体的身份地位,以及他们与之交往的对象(无论是人还是神)的特定感情。

礼器作为展现礼意的工具,它无疑是属于礼的形式方面。

在古代器物中,礼器与非礼器有其严格的区分,这种区分,既是礼器的象征作用及其神圣性的决定的,同时,也是礼器所具有的原始性与非功用性决定的。

本文试对礼器的文化意义及其哲学意义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一、祭器与养器在制礼的哲人看来,人生历程中,人的种种活动不外乎是“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礼记·礼运》),如果说养生送死处理的是人间世界现实的种种交往关系,那么,事奉鬼神上帝,人们要处理则是人与幽暗世界的关系,它代表了人与神之间的超现实关系。

在与鬼神的关系中,传统礼学将它放在优先于养生的地位。

人的种种活动中,首先要处理的是与鬼神的关系。

《曲礼》下篇称:“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将用于事奉祖先的宗庙放在第一位营造,厩库这种养马藏物的空间放在第二位,它既承担了为事奉祖先提供祭品的必要贮备,同时又为养生提供资源。

在礼器方面,它的制造同样居有优先性,礼中明文规定“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礼记·曲礼下》)在这里,将器物区分为祭器与养器,养器是日常生活的器物,它是与作为礼器的祭器有明确界限的。

祭器与养器(或用器)的划分,是基于两重世界的理论,即生人的光明世界与鬼神的幽暗世界,它们之间是截然不同的。

与这两重世界相对应,产生了人世的种种禁忌。

按照宗教学的看法,禁忌是人们由面对一个权威对象时的敬畏感而产生的对自己行为的限制性规定,权威对象有神圣对象和世俗对象两种,由此产生出源自世俗权威的世俗禁忌,以及源自神圣权威的宗教禁忌。

祭器与养器的区分,首先是祭器的神圣性决定的。

在《曲礼上》中,我们看到礼中的规定有:“君子虽贫,不粥祭器;虽寒,不衣祭服;为宫室,不斩于丘木。

”这是由于宗庙祭器作为事奉祖先的器物,其归属性是祖先,而祭服作为“交接神明”的必不可少的道具,丘木天然地归属于墓地下的死者,礼器只有在特定的时间空间中,才出场,与日常生活处于一种隔离状态,正是保持其神圣性的前提条件。

在宗教世界中,“神圣的世界是神灵、神秘力量居住或作用的地方,而世俗世界则属于日常生活常识的领域。

神龛、神像、圣物、祭物、祭坛等都是神圣之物;神灵、祖先精灵等也是神圣之物;除此之外,某些活着的人,如首领、巫师、活佛等宗教领袖也属于神圣的范畴。

出家修行的人由于生活在圣地,生活在神圣氛围之中,因而也变得神圣起来。

”[1]礼中敬的观念与宗教禁忌是联系在一起的,它是非理性的禁忌的理性表现形式。

由于宗庙的祭器属于神圣的范畴,且它与祖先神灵的生活密切相联,因而在大夫、士的现实政治生活发生变故之后,比如在诸侯国之间流动时,祭器始终只能与故国的祖先在一起。

“大夫士去国,祭器不逾竟。

大夫寓祭器于大夫,士寓祭器于士。

”(《礼记·曲礼下》)不同等级的人将祭器寓寄在相同地位的人那里,显示了礼由禁忌向人文理性的转换。

区分祭器与养器的第二重原因,是现实的经济因素决定的。

在《曲礼下》篇中,“无田禄者不设祭器,有田禄者先为祭服。

”就是基于经济地位来确定祭器的有无的,只有大夫以上社会地位的人才有能力来准备祭器:“问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不假。

”(《礼记·曲礼下》)《王制》篇称:“大夫祭器不假”;《礼运》中又补充性地规定:“大夫具官、祭器不假、声乐皆具,非礼也。

”这就说有田禄(即有采邑),亦即所谓“有宰、食力”的大夫可以造祭器,但不必准备齐全,还得向人借用;至于无田禄的大夫和士,不得自造祭器,只得向人借,不借是非礼[2]。

但在礼中,理性的算计
又掩盖在事神的神圣性外衣下。

在事神的过程中,一方面,人们将事奉祖灵放在优先的地位,千方百计地维持礼器的神圣性,“有圭璧金璋,不粥于市。

命服服车,不粥于市。

宗庙之器,不粥于市。

牺牲不粥于市。

戎器不粥于市。

”(《礼记·王制》)将它们排斥在流通领域之外,就是用神圣性原则抑制经济原则。

在日常生活与宗教生活相较中,事神的优先性则表现为:“庶羞不逾牲,燕衣不逾祭服,寝不逾庙。

”大夫“祭器未成,不造燕器。

”(《礼记·王制》)在形式的层面上,体现出了厚于事神,薄于奉己的特征,但在表现虔敬之心的另一方面,又以理性的算计压倒了神圣性原则,将礼神的神圣性规定为愈质朴的愈神圣,这样,用于交接神明的财货与现实生活的日常用度,恰为相反的两极,人们用虚拟的神圣代替现实的实利,于是,礼神的虔敬不啻为是愚神的算计:“笾豆之荐,水土之品也。

不敢用常亵味而贵多品,所以交于神明之义也,非食味之道也。

先王之荐,可食也而不可耆也。

卷冕路车,可陈也而不可好也。

《武》壮而不可乐也。

宗庙之威而不可安也。

宗庙之器,可用也而不可便其利也。

所以交于神明者,不可同于安乐之义也。

”(《礼记·郊特牲》)这样,用于事神的器用表现出了质朴、粗鄙的特性,如祭祀中进荐的食品,虽然可吃,但并不是人们爱吃的,而祭祀中衮服和冠冕、乘用的路车,也只是陈列给神看的,宗庙虽然威严,但不是人们的安居之所,还有大武舞虽然雄壮,也不是供人娱乐的,将“交于神明”与日用的安乐器具区分开来,将可用于养生的用品归之于人,将勉强可用的粗鄙之物归之于神,“醴酒之用,玄酒之尚;割刀之用,鸾刀之贵;莞簟之安,而稿之设。

”(《礼记·郊特牲》)人可以喝可口的醴酒,献给神的只有清水(玄酒);作为养器的割刀便于切割,但宗庙之中只能使用作为神圣化身的鸾刀,还有莞蕈舒服,神却只能享用粗朴的稿之席。

礼中这种奇妙的倒置现象,正是社会财富匮乏的反映,因而礼的神圣性原则,在理性的算计下,被大大地打了折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