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8(6):703~708,2002
Journal of Zhej iang University(A gr ic.&L ife Sci.)
文章编号:1008-9209(2002)06-0703-06
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
朱永兴1,周巨根2,杨昌云3
(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化学工程重点开放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08;
2.浙江大学茶学系,浙江杭州310029;
3.萧山市农业局,浙江萧山311200)
摘 要:从全国七千多种期刊中搜集到茶多酚类的专题文献960篇.统计结果表明:13年来这类文献数量呈台阶式上升趋势,年平均递增率15%;共有第一署名作者544人,署名机构585个;有333种期刊载有茶多酚类文献,以医学、农业、食品、化工化学类期刊为主;文献的主要专业结构为:医卫类478篇,食品饲料类159篇,农业类122篇.文章还对茶多酚类文献的发展规律,作者、机构及载文期刊的构成和分布规律,文献所涉及专业及其主题等进行了统计和讨论.
关 键 词:多酚类;茶多酚;茶;文献计量;数据库;中国
中图分类号:F307.12;R915 文献标识码:A
Z HU Y ong-x ing1,ZHO U Ju-gen2,Y AN G Chang-y un3(1.T ea R esear ch I nstitute,Chinese A cademy of
A gr icultur al Sciences,K ey L ab of T ea Chemical Engineering,M inistr y of A g riculture,H angz hou
310008,China; 2.D ep artment of T ea Sci.,Zhej iang U niver sity,H angz hou310029,China; 3.A gri-culture Bur eau of X iaoshan City,X iaoshan311200,China)
Study on the literatures of tea polyphenols in China.Journal of Zhejiang U niv ersity(Ag r ic.&L ife Sci.),2002,28(6):703-708
Abstract:L iter atures of tea polypheno ls(T P)amounts to960art icles wer e collect ed fro m mo re than 7000kinds of per io dica ls in China.T he st atistical calculation results sho w ed that the amo unts of T P lit-er atures w ere increa sed co ntinuously by15%o f aver ag e a nnual incr easing r ate in the last13y ears.
T here w er e544author s(fir st author)and585sig ned institutions in these T P liter atures.333kinds o f per iodicals published T P litera tures,w hich belo ng to the main jo urnal gr oups of medical science,agr i-cult ur e,fo odst uff,chemical science,etc.T he main specialt y composit ion of these lit eratur es w as as fo llo ws:medical and hy gienica l sciences(478ar ticles),foodstuff and feedst uff sciences(159articles),
a gr icultur al science(122a rticles)and other s.T he statistic analy sis and discussion on the follow ing as-
pects wer e also carr ied o ut in the paper:developing law o f T P lit erat ur es,the compo sitio n and distribu-tion of a ut ho rs,institutions and periodicals,the composit ion and dist ribution of specialties and themes o f T P litera tures.
Key words:polyphenols;tea polyphenols;tea;Camellia sinensis;calculatio n o f liter atur e;database;
China
收稿日期:2002-09-08
作者简介:朱永兴(1958—),男,浙江余姚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茶树栽培、生理生化、茶学文献资料的研究.
在中国,茶的利用历史可追溯到5千多年前的“神农”时代[1].几千年来,茶的保健和药用功能不断被发现.自20世纪50年代H. Ro berts等[2]对茶多酚类开展系统研究以来,茶多酚类的许多功能被陆续发现,已渐渐形成了一个茶学研究的热门领域.随着研究的深入和茶多酚类物质的新功能不断被发现,人们对茶多酚类物质的兴趣与日俱增,研究文献迅速增长;至今,茶多酚类已成为茶叶中研究最多、发表文章最多、研究成果最丰富的一类化学成分.对于茶多酚类研究的各个分支领域,已有一些总结性文献发表,例如刘学铭等[3]对茶多酚的药理作用、陈继美等[4]对茶多酚抗氧自由基的作用及应用进展、陈南等[5]对茶多酚在医药和食品中的应用进展、周建等[6]对茶多酚提取方法及其应用等作了综述.然而,至今对茶多酚类研究的总体状况尚无全面的调查,尤其是还没有系统的数量统计和分析.为此,笔者在全面搜集整理茶学文献的基础上[7],开展了对茶多酚类文献的研究.本文以文献调查和分析为依据,从文献计量角度,对茶多酚类研究领域进行全方位的调查和分析,以系统总结该领域的整体状况,提供相关信息,指导进一步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献源
本文统计分析所涉及的茶多酚类文献来自以下文献源:(1)中国期刊网,(2)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光盘,(3)万方数据公司的数字化期刊群,(4)浙江大学图书馆馆藏期刊,(5)浙江省情报研究所馆藏期刊,(6)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信息中心搜集整理的茶叶文献资料,(7)笔者多年来搜集的文献资料,(8)友好人士提供的文献资料.搜索文献资料的时间范围为1989~2001年(有少量文献资料可追溯至1984年,但在一些与时段有关的统计分析中,统计样本的时段将被限定,超时段的记录被删去).确定搜索范围的原则主要是尽可能包含该时期内所有茶多酚文献.上述搜索范围所涉及的期刊种类超过七千种,涵盖了全部中文期刊[8]的90%以上.1.2 数据搜集方法及预处理
在上述搜索范围内,分别采用互联网在线检索和下载、计算机光盘检索、人工查找并输入等方式获得原始数据.对搜集所得的原始数据,建立其基本的Access数据库[9].对此基本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结构及字段属性等的设计、数据转换、人工检查纠错等手段,使输入数据的格式、项目、属性等完全统一,然后剔除重复文献,从而尽可能保证数据库中每条记录的唯一性.为保证最后样本数据的准确性,还进行人工检查和校正.在上述处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析目的,分离出不同的统计分析样本,进行各种统计分析.
1.3 茶多酚类文献的定义及检索条件
茶多酚类是一类以酚性羟基为主要特征的酚类及其衍生物的总称,主要包括各类儿茶素及其氧化产物、黄酮醇及黄酮类、花色素类及其氧化产物等.由于茶多酚类物质的组成复杂,其相应的名称也较多,常见的有茶多酚、儿茶素(EGCG、EGC、GCG、ECG、EC、GC等)、茶没食子酸(酯)、茶单宁、茶鞣质(酸)等.为了全面反映茶多酚类的研究,笔者在文中以“茶多酚类”概念来涵盖上述各种生化成分.在文献搜集过程中,对那些在文献标题或关键词中出现上述各种名称之一的文献,均归于“茶多酚类”文献而被收录.相应地,在文献处理中,也灵活运用类似的检索原则,把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文献、刊物、作者等分离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文献计量及年份分布
首先,根据“标题或关键词或中文摘要中含茶多酚类概念词”的条件进行检索,共获文献1550篇,这些文献是茶多酚类概念的相关文献;其次,按“标题或关键词中含有茶多酚类概念词”的条件检索,共搜集到茶多酚类文献960篇,在这些文献中茶多酚类是讨论的主要内容,它们应属于茶多酚类研究的专题文献;最后,按“标题中含茶多酚类概念词”进行检索,共得到文献834篇,可以说这834篇文献是茶多酚类研究的核心文献.
704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8卷 
由于1989年以前的文献收录不完整,所以
在进行年份分布分析时,以1989~2001年的907篇茶多酚类专题文献为统计样本.统计结果显示茶多酚类专题文献的数量在总体上具有台阶式上升的趋势(图1),由1989年的24篇上升到2001年的135篇,年平均增长率15%.这13年的发展时期可区分出3个明显的发展阶段:1989~1992年为缓慢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为10.1%,1993~1999年为高速增长期,年平均增长率高达41.4%,而1999年以来则呈现较大的波动,其变化趋势尚有待观察.1992年以前的缓慢发展过程是对当时茶多酚类物质研究进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当时,茶多酚类物质的一些功能虽已被发现,但对其应用前景尚有一个认识和再认识的过程,所以虽然引起了研究人员的重视,但尚未成为研究热点.那一阶段对茶多酚类的研究重点主要在茶多酚类物质在制茶过程中的变化、与茶叶品质的关系、
茶多酚
图1 茶多酚类文献的年分布
Fig.1 Th e ann ually distribution of T P literatu re
类各成分的测定方法、各种功能探索等方面.
1993年以后,茶多酚类物质的多种功能被广泛证实,同时在其应用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人们对茶多酚类在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充满信心,从而使茶多酚类的研究成为茶学研究中的一大热点.这一时期茶多酚类文献的高速增长正是对这一研究背景的客观反映.1993年和2000年的文献量出现两个低谷,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的分析.2.2 研究主体分析
2.2.1 文献作者状况 在960篇茶多酚类专题文献中,有作者署名的文献为920篇.对此920篇文献的作者署名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有作者1361人,其中第一作者544人.每篇文章平均署名人数为2.4人,最多的署名达10人,一些学术价值较高、或研究内容较多的文献,其署名作者人数往往较多.
按第一作者统计,以每位作者发表的文献数量进行分布频率计算,结果见表1.表1说明,大部分作者(60%)发表的茶多酚类文献的数量在1~2篇,随着每位作者发表文献数的增长,作者人数迅速下降,呈典型的对数型分布.发表文献6篇以上的只有15人,而他们所发表的文献量却占全部文献量的13.9%,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依次是沈生荣、杨贤强、詹皓、曹明富、何冰、胡秀芳等,他们发表的文献数量均在9篇以上.可以认为他们是中国茶多酚类
文献的核心作者,是我国茶多酚类研究的中坚力量.
表1 每位作者发表文献量的频率分布
T ab le 1 Frequ ency dis tribution of liter atures w ritten by each au th or
文献数量范围/篇>1111~98~65~3<3总数作者人数/人24967462544发表文献量/篇323957241551920文献比例/%
3.48
4.24
6.20
26.20
59.89
100
2.2.2 作者所在机构分析 对有机构署名的778篇文献的统计得出,参与茶多酚类科技文献写作的机构共有585个,其中第一署名机构有443个.发表文献最多的机构依次是浙江(农业)大学(77篇)、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2篇)、安徽农业大学(27篇)、湖南农业大
学(26篇)、华北煤炭医学院预防医学系(21篇)、西南农业大学(16篇)、华中农业大学(11篇).这些机构是我国茶多酚类研究的主力军,
它们对我国茶多酚类研究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按机构类别的统计分析得出,茶多酚类的研究主体以高等院校为最多,共有146个单位,
705
 第6期 朱永兴,等 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 
发表文献230篇,以下依次为科研类机构(119个单位,发表202篇文献)、企业类机构(包括公司、农场、厂)(24个单位,发表24篇文献)(图2).
按机构专业类别统计,以医学类机构(
171
图2 不同类别机构对茶多酚类文献的贡献
Fig.2 Contribu tion of different kinds of
ins titu tions to TP
literatures
图3 不同专业类别机构对茶多酚类文献的贡献
Fig .3 Contribu tion of different specialty
ins titu tion to T P literatures
个单位,发表文献229篇)为最多,其次分别为农业类机构(96个单位,发表233篇文献)、化工化学类机构(67个单位,发表92篇文献)、食品类机构(58个单位,发表90篇文献)其他类型机构(51个单位,发表文献134篇)(图3).2.3 载文期刊的构成
统计得到共有333种刊物载有茶多酚类文献,其中载文最多的是《茶叶科学》.发表茶多酚类文献量居前12位的期刊分别是《茶叶科学》(55篇)、《食品科学》(36篇)、《福建茶叶》(33篇)、《中国茶叶》(33篇)、《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6篇)、《茶叶》(26篇)、《卫生
研究》(16篇)、《茶叶通讯》(15篇)、《茶业通报》(14篇)、《中国食品添加剂》(12篇)、《中草药》(11篇)、《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0篇).可以认为上述12种刊物是发表茶多酚类文献的核心期刊,它们对此研究领域的进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事茶多酚类研究的读者应当重点关注这些刊物.在上述12种刊物中,《茶叶科学》更以其第一个发表茶多酚类研究报告、长年连续跟踪报道、报道量最大、涉及面广而全等特点而成为报道茶多酚类研究的最重要期刊,是读者首选的茶多酚类文献源.
960篇茶多酚类文献在333种期刊中的分
布状况见表2.从表2可以看出,集中报道茶多酚类文献的期刊为数不多,极大多数期刊都只是偶尔发表这类文献,表现出很高的分散性.
表2 刊物刊载茶多酚文献的频次分布
Table 2 The distributing frequency of T P literature in journal
篇数范围1~1011~2021~3031~40>41总数期刊种数3225231333包含文献数652685210255929文献比重/%
70.20
7.30
5.60
11.0
5.90
100
对载文刊物进行分类型统计,得出刊载茶多酚类文献的期刊类型主要为:医学类(139种期刊,发表文献351篇)、农业类(57种期刊,发表文献326篇)、食品类(33种期刊,发表文献117篇)、化学类(包括化工)(41种期刊,发表文献83篇)、其他类(64种期刊,发表文献84篇).其数量分布见图4.
医学、食品、化学化工类期刊较多地关注茶
多酚类研究,这是茶多酚类研究不断深化、应用
领域向医药和食品行业发展的必然反映.当前茶多酚类产品开发和主要应用领域就在医药和食品行业.
通过上述载文期刊分布分析,发现有三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有70%的文献分布在96.7%的刊物上,表现出很高的分散度;二是又有30%的文献只分布在3.3%的刊物中,表现出
706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8卷 
图4 茶多酚类文献在不同专业类别期刊中的分布
Fig.4 Distribu tion of T P literatures in different
s pecialty kind s of periodicals
非常高的集中性(表2),三是大部分的茶多酚类文献发表在非茶专业期刊上,其中以医学、食品、化工化学类期刊为多.以上分析提示,读者可以用很小的成本在12中核心刊物中找到30%左右的茶多酚类文献,而要找更多的文献,其成本将大幅度上升;要全面了解和跟踪茶多酚类的研究进展,除了查阅《茶叶科学》等农林类期刊外,还应多关注医学、食品、化工化学类期刊.
2.4 文献的专业结构
通过对960篇茶多酚类文献的标题和关键词进行专业分类统计,结果发现茶多酚类研究所涉及的专业领域非常丰富,其中包含文献量较多的专业大类有:医卫类(478篇)、食品饲料类(159篇)和农业类(122篇).
显然,在茶多酚类研究中,医学卫生类文献占绝对优势.对这类文献的进一步分析发现,茶多酚类物质对以下二十多种疾病治疗有影响:各类肿瘤(124篇文献)、肝病(49篇文献)、脑病及老年痴呆(35篇文献)、肾脏疾病(34篇文献)、肺脏疾病(29篇文献)、胃病(28篇文献)、高血脂(21篇文献)、衰老(19篇文献)、免疫疾病(18篇文献)、皮肤疾病(18篇文献)、高胆固醇(14篇文献)、辐射损伤(13篇文献)、龋齿(9篇文献)、心脏疾病(8篇文献)、结肠/大肠疾病(7篇文献)、高血压(6篇文献)、鼻/咽疾病(5篇文献)、糖尿病(3篇文献)、膀胱疾病(2篇文献)、肥胖(2篇文献)等.
在所有疾病中,肿瘤位居第一.可检索到以下各种肿瘤:肝癌(16篇文献)、皮肤癌(9篇文献)、胃/喷门癌(6篇文献)、白血病(6篇文献)、肺癌(5篇文献)、鼻咽癌(4篇文献)、结/大肠癌(4篇文献)、艾氏腹水癌(3篇文献)、膀胱癌(2篇文献)等.如果把国外文献也考虑在内,则有更多的疾病(肿瘤)治疗与茶多酚类物质有关[10~12].
在食品饲料类专业文献中,主要涉及饮料、油脂、肉、禽、果品、保健品、饲料等的贮藏、保鲜、营养等方面.茶多酚类的产品开发和实际应用主要集中在这些领域,近年来这方面的进展较迅速,文献量增长较快.
在农业类专业文献中,主要是有关茶多酚类与茶叶加工、茶叶产量和品质、育种、肥效等方面的文献.这类文献的比重在相对减少.
3 讨 论
3.1 纵观茶多酚类研究的历史轨迹,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文献数量很少,只是偶而涉及,没有形成研究方向;80年代早期,研究大多集中在茶多酚类物质与茶叶品质、加工、肥效、品种等的关系上;到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中期,茶多酚类研究主要与组成分析、生理功能、抗氧化性质等有关;而后的研究则更多地集中于医学、保健、食品、提取制备以及生化基础等方面,并且研究范围明显拓宽,深度加大;相关产品的研究则主要出现在最近几年.基础性研究较多地集中在医学和生化等方面,应用及开发性研究较多地集中在食品、保健品、药品等方面.有关提取、纯化、制备等方面的研究最近也比较热.
3.2 茶多酚类对疾病治疗和保健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还停留在动物试验上,临床研究较少,流行病学方面的调查研究几乎还是空白.可见,茶多酚类在医药上的应用,一方面已有较扎实的基础研究,其前景看好,另一方面离实际应用还任重道远.
3.3 茶多酚类文献数量的增长,呈现出台阶式发展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该研究领域的每一突破性进展能带动一段时期的研究热潮,其进一步的发展,还需要新的突破.目前,茶多酚类文献量的增长似乎有趋缓的迹象,对此尚有
707
 第6期 朱永兴,等 中国茶多酚类文献研究
待进一步观察.
3.4 在研究主体方面,目前来自企业的文献很少,这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的企业对科技投入重视不够.这是计划经济时代给企业带来的后遗症之一.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进程的加快,这种局面正在改变,不少企业建立了自己的研究机构,许多科技人员加入了企业队伍,相信今后来自企业的文献会较快地增长.
3.5 报道茶多酚类研究的期刊相当分散,缺少核心.这一方面增加文献查找的难度,同时也是产生低水平重复报道的重要原因.今后,应加强茶多酚类核心期刊的建设,农林类期刊中有《茶叶科学》较系统而长期地发表茶多酚类文献,在食品类和医学类刊物中也应当形成一些连续系统报道茶多酚类文献的重点期刊.
Ref erences:
[1] C HENG Qi-kun,ZHUANGX Xue-lan(程启坤,庄雪
岚).W orld tea industry f or100y ears(世界茶业100
年)[M].Shanghai:Shanghai S cience&T echnolog y
E ducation Press.1995.(in C hinese)
[2] Roberts E A H,Cartw right R A,Oldsch ool M.T he
p henolic subs tances of m anu factured tea.I.Fractiona-
tion and paper chromatogr aphy of w ater-solub le sub-
s tances[J].J Sc i Food A g ric,1957,8:72-80.
[3] LIU Xue-ming,DING Ke-xiang(刘学铭,丁克祥).
Progress on the ph arm acod y effect res earch of tea
p olyphenols[J].J ournal of Gu ang d ong Ph armacology
Colleg e(广东药学院学报),1998,14(4):.305-310.
(in Ch ines e)
[4] CHEN Ji-mei,SHI Qing-lin(陈继美,石庆琳).
Progress on the inh ibitation effect of oxygen free radi-
cals of tea polyphen ols and its ap plication[J].Journal
of Chinese H osp ital P harmacology(中国医院药学杂
志),1997,17(12):559-560.(in Chinese)
[5] CHEN Nan,JIANG Neng-zuo(陈南,姜能座).
Progres s on th e application of tea polyph enols on
medicine and foods tu ff[J].Fuj ian Tea(福建茶叶),
1999,(3):37-39.(in Ch ines e)
[6] ZHOU J ian,ZHOU Chun-s han,ZHENG Xian-ju n,et
al(周建,周春山,郑先君,等).Progres s on the ex-
tra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tea polyph enols[J].H unan
Chemical Ind ustry(湖南化工),2000,(6):14-17.(in
Chin ese)
[7] ZHU Yong-xin g,ZHU Yue-jin,ZHANG You-jiong
(朱永兴,朱跃进,张友炯).Study on tea literatures
w ith statistics method[J].Journal of Tea S cience(茶
叶科学),2002,22(2):174-178.(in Chinese)
[8] National Admin istration of New s&Publication Agency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S tatistic data of periodical pub-
lications of Ch ina in2001[J].Comm unication of Chi-
nese P eriod ical S ociety(中国期刊协会通讯),2002,45
(2):29.(in Ch ines e)
[9] ZHI Li,WU Xiong-hua(知力,吴雄华).I nter mediat-
ed gr ade tutorial of Acc ess2000in Chinese languag e
(中文Access2000中级教程)[M].Beijin g:M echa-
nism Indus try Press,1999.(in Chinese)
[10] Nih al-Ahmad,Hasan-M uk htar.Green tea polyp henols
and can cer:biologic mechanis ms and practical im plica-
tions[J].N utr ition-R ev iew s,1999,57(3):78-83. [11] M uk htar-Hasan,Ah mad-Nih al,Ahmad-Nihal.T ea
polyph enols:Prevention of can cer and optim izing
health[J].A merican-Journal-o f-Clinical-N utr ition,
2000,71(6Su pplement):1698S-1702S.
[12] Hib as ami-Hir os hige,Jin-Zong-Xuan,Has egaw a-M asa-
mi,et al.Oolong tea polyphenol extract in duces apop-
tos is in human stomach cancer cells[J].A nticanc er-
R esear ch,2000,20(6B):4403-4406.
708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第28卷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