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渊源和民族情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中,特别是在小学语文课堂中的渗透。
小学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传承文化的重要阵地,如何将传统节日文化有机地融入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心、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情况并不普遍,有的学校仍然注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
研究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有效地渗透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成为当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只有通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找到最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才能更好地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真正领略到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魅力。
1.2 研究意义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和归属感,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操。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我们可以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传统节日文化的渗透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对民族传统的认同感。
只有通过将传统节日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中,才能真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研究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和现实意义。
1.3 研究方法研究方法包括文献调研、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现状和研究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通过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学语文课堂端午节教学案例,探讨教学方法和效果,以验证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教学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和教学策略的有效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小学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局限于传授基础知识,更应该将传统文化教育有机地融入教学当中,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更好地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文化自信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如何渗透?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注重传统文化背景的介绍和梳理小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较为有限,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为他们讲解传统文化背景,尤其是与所学语文内容相关的部分。
比如,讲解古人用于描写风景的词句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山水诗派》、《赋得古原草送别》等与山水诗有关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解成语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该成语的来源和历史典故,培养学生语文的文化修养。
二、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课文选材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好能选择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进行讲解。
比如,选择《三字经》、《百家姓》等中国古代经典作为基础阅读材料,让学生接触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选择《红楼梦》中的部分精彩片段进行朗诵并探讨,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人情世故、文学的丰富性等,从而引导学生跨越时空,领悟大众情感和文化内涵。
三、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传统文化体验活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和领悟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比如,学生可以在课程中学习和体验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传统民俗、中国茶道等中华文化,同时还可以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文化遗址,从而深化对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渗透,小学语文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学习中体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中华文化不仅是我们的民族文化底蕴,也是中华民族走向文明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我们能够共同努力,将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渗透到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让它得以承传和传承。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校本课程是指由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学生需求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
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践是校本课程实施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我校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与礼仪》为例,探讨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策略。
二、校本课程《传统文化与礼仪》概述《传统文化与礼仪》是我校针对初中生开设的一门校本课程,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礼仪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课程内容包括:中国传统节日、礼仪规范、传统艺术、民间风俗等。
三、校本课程课堂教学实践策略1. 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良好氛围(1)引入故事、案例:教师通过讲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有趣故事或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2)设置悬念: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悬念,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3)开展互动游戏:利用互动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传统文化与礼仪。
2. 突出课程特色,丰富教学内容(1)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发特色课程资源: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的文化底蕴、地理位置等特色,开发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资源。
(2)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传统文化与礼仪的丰富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开展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民俗村等,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与礼仪的魅力。
3. 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1)创设问题情境: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开展个性化学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强化评价与反馈,促进教学相长(1)多元化评价: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2)及时反馈: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学习效果。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思政一、引言中国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多样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
作为一门涉及人类生活各个方面的综合性学科,民俗文化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塑造良好品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民俗文化课程如何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学生的思政水平。
二、民俗文化与思政教育的关系1.强化价值观引领:中国民俗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如家庭观、孝道观、友情观等。
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意识。
2.培养审美情操:中国民俗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符号,能够启发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对美的追求和欣赏能力。
3.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学习和传承民俗文化,学生能够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培养文化自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三、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1.课程设置与教材编写:在课程设置上,将民俗文化纳入思政教育课程体系中。
编写相关的教材,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注重价值引领和情感教育。
2.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政素养和专业水平。
鼓励教师参与学科研究和教学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教学方法改革: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讲座、互动讨论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组织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加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验。
4.校本资源开发:充分利用校本资源,组织学生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
通过社会实践、文化活动等方式,增强学生对民俗文化的亲身体验和认同感。
5.考核评价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机制,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全面评价。
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外,可以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报告、项目展示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学生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思政水平的提升。
四、推进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保障措施1.政策支持:加大对民俗文化课程思政的政策支持力度,明确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报告一、课题研究背景:民族自豪感与文化危机感的交汇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经数千年,绵延不断走到今天,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并且从来没有被外来文化割裂的文化形式。
作为中国人,我们感到无比自豪。
然而最近几十年里,越来越多的外来文化的渗透,越来越少的传统文化被坚守,传统文化在学生中的地位越来越低,他们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由此可以看出,语文教学是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大职能的。
我们希望能通过我们的探讨,还学生一块传统文化的净土给学生,夯实他们的语文基础,提升语文能力,积淀文化功底,提高人文修养,打好传统根基。
出于这种既自豪,又担心的心情,我们选择了“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这个论题。
经市课题组批准正式成为实验学校。
我们随后启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课题,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组中既有资深的中学高级教师,也有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的年轻教师,既有省市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又有普通教师;既有教学管理人员,又有一线教师。
学历、职称、年龄搭配合理。
在各级教育部门的有力领导和课题组专家的精心指导下,经过全体实验教师和学生近三年的共同努力,更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了我校的课堂,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人文素养得以提升。
同时,课题的研究与实验还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展示平台,拓展了教师的发展空间,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从而整体提高了我校语文学科教学质量,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提升。
回顾三年来的研究与实验,我们由于实施了较为科学的研究策略,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
现把研究情况做一总结。
二、课题研究概念界定:凸显民族精神与民族情感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数千年历史积淀下的珍贵财富,内容之广泛,内蕴之丰厚,非本次课题研究所能尽到。
于是经过商讨,界定本次课题研究中的“传统文化”,指的是适合高中生理解,不甚艰深的内容上,比如爱国主义思想、传统礼仪、传统人文关怀、传统文化习俗以及一些浅近易懂的传统哲学思想等内容。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践课时, 但所 设 的实 践课 时少 , 有些老 师甚 至将实 践环
节流 于形式 , 并未 真正让学 生去 实践 , 忽视 了实践 教学 环节 的重要性 , 使学生不能很好地 将理论应用 到实践 当
中去 ,制约 了学 生分析 问题及解决 问题的能力 发展 , 不
正做好 因材施教 。
二、 中国民俗旅游课程教 学改革措施
[ 收稿时间 ] 2 0 1 3 — 0 8 — 1 9 [ 基金项 目] 广西 民族师 范学院教 改试验 区资助项 目 ( C X S Y 2 0 1 1 0 1 ); 广西 民族师 范学院 2 0 1 0 年度社会科 学科研项 目经费资
助 项 目( X Y Y B 2 0 1 0 0 1 6 ) 。
[ 文章编号 ] 2 0 9 5 — 3 4 3 7 ( 2 0 1 4 ) 0 2 — 0 1 2 9 ~ 0 2
中国民俗旅游对于旅游 管理专业学生来 说 , 既是 一 门专业必修 课 , 又是一 门专 业基础课 。教师 在教学过 程
末考试 的方式 , 多 以考试成 绩为 主 , 平 时成绩 很少 考 虑
也能考 出不错 的成绩 , 这样 的考核 成绩不仅达不 到想要
在一些 问题 ,如主要 以填 鸭式的传统教学方 式授课 , 而
新型 的师生互 动式探讨 、 研究式 的教学 方法少 。 此外 , 教 师的教学理念 、 知识更新、 创新意识也有待进一步提高。
( 二) 以理论教 学为主, 忽视实践教 学环 节
等 学校 中国民俗旅 游教 学理论和 实践等相 关教 学改革方面的 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 讨 , 并 力图有所突破 和创 新 , 期 望能为今后 中国民
俗 旅 游教 学起 到 一 定 的借 鉴 作 用 。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及对策探讨摘要: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凝结了五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浓厚的民族情感。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幼儿教师意识到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对此,他们逐渐把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引入到教育活动中,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了解,借此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促进其身心健康的发展。
本文结合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幼儿园教育的现状,探究将其与幼儿园课程相融合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传统节日文化;幼儿园教育;策略引言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渐衍生出了很多具有深刻意义的传统节日文化,而这些传统节日也因此蕴涵了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
目前幼儿园课程教学与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的结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探讨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的策略,使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更好地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
1传统节日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1.1幼儿教育目标不明确幼儿园和家庭要正确实施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使幼儿具有初步的归属感,知道自己的民族,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教育目标是教育活动的方向,教育活动都要围绕教育目标开展,但目前的幼儿教育目标较少涉及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幼儿园课程教学融入中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缺少足够的目标支持。
1.2幼儿园课程内容单一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落实,幼儿园的园本课程和各类生成课程得到了有效的改善,并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趋势,但是,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上却过于单一和单调。
这主要是因为幼儿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陈旧,而且,他们在教育内容的筛选上也比较保守,所给出的知识范围较为狭窄,无论对幼儿进行哪方面的知识教育,使用的书籍或材料都是常年不变的,教授的内容也都是围绕比较简单的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即便对其进行了创新,也只是对知识进行了重新组合而已。
然而,知识并不是天生就存在于书本中,而是来自现实世界,源于人类日常的生活,所以,幼儿教师要想改变课程内容单一的问题,就要把现实生活引入到课程中,利用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意识教育,提高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借此丰富课程的内容。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2、中国民俗文化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7、中国民俗文化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三、热门中国民俗文化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与中国民俗文化2、中国民俗文化之筷子文化探究3、21世纪多元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4、英语普及下中国民俗文化的缺失调查5、探析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浅议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现状7、中国民俗文化志. 北京.门头沟区卷8、中国民俗文化志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2013》发布会暨“乡愁中国与新型城镇化建设论坛”在山东大学举行10、试论道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11、石榴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象征意义12、中国民俗文化中的勾股定理及其教学应用13、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瑰宝——剪纸艺术14、浅谈在高职英语教学中中国民俗文化教学的必要性15、传播学视角下的中国民俗文化语篇翻译16、浅议中国民俗文化带给视觉艺术设计中的灵感17、中国民俗文化传播研究综述18、中国民俗文化在动画创作中的应用探寻19、外销青花瓷上的中国民俗文化特征20、中国民俗文化与装饰艺术创作四、关于中国民俗文化毕业论文题目1、中国民俗文化特征论2、论当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剧变3、中国民俗文化与现代文明4、历史的剪影——《红楼梦》与中国民俗文化5、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7、透视--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民间艺术8、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9、竹与中国民俗文化10、中国民俗文化特征初探11、中国民俗文化12、文化巨变时代的新式民俗志——《中国民俗文化志》总序13、学科范式转变中的"民俗志"——以《中国民俗文化志》的"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为例14、简论中国民俗文化的心理结构15、中国民俗文化的宣泄功能研究16、跨文化视角中的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研究17、面向外国留学生的中国民俗文化教材编写原则散论18、中国民俗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研究19、中国民俗文化词语汉英翻译初探20、中国民俗文化翻译研究综述(1995—2012)五、比较好写的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1、中国民俗文化--测字(彩图版)2、“五四”以来的中国民俗文化学思想3、中国民俗文化旅游节日对比与研究--以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与吴桥国际杂技艺术节为例4、中国民俗文化的产业化生存--以霹雳布袋戏为例5、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6、中国民俗文化与当代城市公共空间设计7、中国民俗文化在油画创作中的表现8、探究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9、中国民俗文化负载词翻译初探10、目的论视角下饮食民俗文本的翻译——以《中国民俗文化》的英译为例11、中国民俗文化对新时期油画创作的影响研究12、试论叙事视阈下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承13、跨文化视角下中国民俗文化词语的英译研究14、论《京华烟云》中的中国民俗文化15、选修教材《中国民俗文化》分析与教学实践研究16、中国民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研究17、《中国民俗文化专题》课程的教学思考18、浅析中国民俗文化的翻译归化异化策略——以林语堂《京华烟云》为例19、《中国民俗文化》课有效教学的案例分析研究--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老挝留学生班的《春节》一课为例20、职业院校《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实践研究
文化自信背景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探索实践研究摘要:面向文化自信的时代要求,切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改革既是高校人才培养提质增效的必然选择,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基础。
在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坚实根基,亦是文化自信内容的集中体现,更是文化自信提升的核心力量。
尚需注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面临认知层面、思维层面、实践层面多重梗阻,难以实现文化自信。
故此,针对性提出营造全校学习传统文化氛围、引领中华传统文化课程走向世界、推动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发展,为扎实推进文化自信提供理论鉴照。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自信;虚无主义;文化延续性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进入社会主义新征程,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出独特的价值意蕴[1]。
我国始终关注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各类文化事业的发展进程,并为此制定涵括《“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在内的系列政策文件,着重强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为提高民族文化软实力、奠定传统文化根基提供了坚实基础[2]。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分析以上决策部署不难看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最为重要的当属坚定文化自信。
在树立文化自信的前提下,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本质和时代价值,从多角度研究与探索传统文化教学课程,不仅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民族自信与民族文化认同感,同时还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确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面向文化自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阐释(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形成的坚实根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仁爱、和平、团结、奋进、坚持以及探索等多项要素。
民俗文化中美术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用研究
202011一、校本课程与民族文化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词,最早出现于英、美等国,已有20多年的历史,现在中国教育改革的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按照新课程计划,学校和地方课程占总课时数的10%至12%,这就意味着学校课程将由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三部分组成。
从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
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结合福清本地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加上本校校长对校本课程的重视,以及指导课题专家的引导,现制定计划如下:建立学校美术课程开发组,组成人员包括美术教师,学生、校长、美术教研员,家长等。
进行现状分析:1.对学生的美术需求进行评估。
2.开展当地美术课程资源调查。
3.围绕美术教学问题进行反思。
4.制定美术初级课程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编制校本美术基本课程,并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美术方制定美术校本课程的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并编制美术校本课程方案。
实施美术校本课程,并对已实施的课程进行评价。
在校本课程过程中,主要运用的研究方法有:行动研究法,调查法、实践法等。
在开展当地的课程资源这一环环节,小组为单位收集民俗文化资料。
民俗文化: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
也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传承性和差异性。
福清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有舞龙舞狮表演、完亲、民间文艺队表演、十番音乐演奏、钩头打击乐演奏、剪纸、伡鼓、宗鹤拳、闽剧、评话、渔翁戏蚌、鱼缸、九鲤灯、五瑞兽;金鼓吹;提线木偶;茶艺表演等。
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传统文化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以某中学传统文化课程为例,探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的有效途径,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民族精神、道德品质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某中学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教学策略、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效。
二、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实践策略1. 结合学校特色,确定课程内容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确定传统文化课程内容。
例如,我校地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选择了书法、国画、剪纸、传统音乐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项目。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传统文化知识,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书法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书法的基本技法,然后让学生亲自体验书写过程,感受书法艺术的韵味。
3.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观看视频、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例如,在剪纸课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剪纸的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然后展示精美的剪纸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课程教学要融入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教师可以结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国画课程中,教师可以讲述古代画家的品德故事,引导学生学习画家的道德品质。
5. 加强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传统文化课程教学需要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学校可以定期组织家长会,向家长介绍传统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让家长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
谈对外汉语_中国民俗_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
[收稿日期]2006-09-01[作者简介]王衍军(1972-),男,山东泗水人。
文学博士,暨南大学华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现代汉语方言及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基金项目]暨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国民俗’教材及配套多媒体教学软件”(51011516)谈对外汉语“中国民俗”课的教材编写及教学思路王衍军(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10)[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中国民俗;文化教材[摘 要]“中国民俗”课是一门向留学生传播民俗文化知识、培养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重要课程。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材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一些粗浅的看法,希望有助于该课程教材的编写与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H195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306(2007)01-0032-05On the Com p il a ti on of “Folk Culture of Ch i n a ”Textbook andTeach i n g O versea s L earnerWANG Yan 2jun(College of Chinese L anguage and Culture of J inan U 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 510610,China )Key words: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f olk culture of China;cultural textbookAbstract:Folk culture is an i m portant course by which disse m inating f olk knowledge and devel op ing the activity of interculture for foreign student .Fr om the author πs pers onal teaching experience in f olk culture class,this essay makes a p reli m inary exp l orati on fr om the selecti on of the teaching contents,the comp ilati on of the textbook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hop ing t o contribute t o the comp ilati on of folk culture textbook and teaching p ractice 101引言中外风俗习惯上的差异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因素,“外国学生忽视中国日常风俗、一般的寒暄语、中国人对人与人关系的看法以及基本的文化背景知识”在交际中会产生“严重的文化上的不妥行为”(黎天睦,1987)[1]。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探究
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探究作者:李曼丹来可心楚珂来源:《中华手工》2021年第07期摘要:高校绘本创作教学时,为培育创作型人才,应当突破传统应试教学模式的约束,建构全新的绘本创作教学模式,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
为保证绘本作品的原创性与艺术性,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合理融入其中,启蒙学生的文化继承意识,在绘本创作过程中,突出传统文化元素,增强绘本的文化因子。
本文就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到绘本创作教学的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绘本创作;教学改革;现实路径绘本作为动画输出的一种具体表现艺术形式,成为现代人们的喜爱。
因为在绘本作品中,可采取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情感表达,可使得阅读者获得不同的思维体验。
为不断壮大中国动画市场,在进行绘本创作人才培育时,教师应当基于传统文化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引导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绘本创作,增强学生绘本创作的自信心与获得感。
一、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绘本创作教学的意义(一)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觉审美教师进行绘本创作指导时,应当突出亲自动笔指导,不能对电子设备产生依赖,使得学生进行电子版的绘本创作,缺少了绘本的灵动与艺术性。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将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教学策略进行有效结合,使得绘本的布局、立意、色彩、任务、故事更加具有可读性,有效提高绘本作品的可读性,实现高校动画专业人才培育预期目标[1]。
(二)突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现代动画绘本创作教学时,教师必须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渗透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改变教师的绘本教学理念,深度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内核,提炼出文化基因,并将其融入到实际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汲取传统文化因子,保证学生绘本创作的有效性。
在实际教学工作开展时,为有效提高学生的创作水准,教师应当指导学生对经典的作品进行鉴赏,引导学生鉴赏画家的绘画技巧、谋篇布局、意识形态等,透过作品与作者进行思想对话,汲取画作中的文化精髓,进而找到绘本创作的灵感,以提高学生绘本创作的综合实力。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
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整理14篇)篇1:民俗文化课题研究总结一、课题简介(一)课题提出的背景1、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的需要教育的使命,不仅仅是帮助孩子习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引领中学生的精神成长,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灵魂的碰撞和升华。
中学生身体在不断成长的同时,其精神生命也在逐渐生长,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成熟,但是让他们用自己的心亲自去倾听、去感受、去体悟生命中的真、善、美,这远比说教式的教育更生动形象,也更能让人信服。
一千多年的娄江文化,有着无数青少年生活与教育必须的养分,让他们置身在娄江文化的情境中,让他们在与自己能理解和接受的人、事、物的真实接触、体验中,真正触动他们的心灵,在了解、认同并创新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鲜活地引领儿童生命成长,让人格自然而完美起来。
2、传承民族文化的需要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身份、象征和民族精神、民族发展的动力源泉,传承民族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和责任。
而娄江文化是太仓人民近千年奋斗的结晶,蕴含着无比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教育价值,以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资源,把富有地方色彩的美的事物呈现在学生面前,通过看看、听听、说说、唱唱、做做等多种方式,与娄江文化自由互动,在对家乡历史、名人轶事、民风民俗、旧貌新颜、地方艺术等的了解与认识过程中,感受家乡人民用聪明的才智创造出的灿烂文化,培养他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喜爱,进而增强他们的乡土情怀和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承担起传承娄东文化的责任和义务。
3、贯彻和延伸“生本教育”的需要“生本教育”是郭思乐教授创立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方式,它的精髓就是立足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教育活动,倡导以生命为本的教育理念。
民俗文化的形式多种多样,和学生的生活联系的很紧密,容易激发学生探知的兴趣,这远比在课堂上单一的说教式教育生动的多、形象的多,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自觉自愿的吸收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
因此,开展娄江民俗文化的研究,既能让学生领悟到娄东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其中的魅力,感受美、领悟美,更能增强学生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进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充分利用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教学
充分利用优秀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教学作者:陈玉福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30期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和提高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着基础性、理论性、实践性的探讨和研究,硕果累累,成绩卓著。
但美中不足的是关于民俗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相关研究甚少。
从本质上讲,任何课程体系的建立都与国家政治、经济、民族文化等因素相联系。
其中,民俗文化是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土壤,也是学科课程建设的根本依据。
语文课程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要寻求语文教学方法的新路子,谋求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就要深层开发民族文化,利用民俗文化资源,丰富语文课程教学。
一、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地丰富语文课程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的精神品格。
”而优秀的民俗文化资源恰好是中华文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深入挖掘并充分利用丰富的民俗资源是丰富语文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必不可少的。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对高雅正统文化的偏爱,导致民俗文化资源未能有效地在课程教学中开发和运用。
教师在教学中因喜爱挖掘经典文本中高雅正统文化的一面,而常常忽视民俗文化,这种不足容易使课程文化受到局限。
学生因看不到文化的渊源,不懂得文化的成因,所以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对文本的解读有时是不准确的,甚至是误解的,严重影响了对文本的理解与把握。
其实,无论是经典文化还是语文课程内容的设置,民俗文化都广泛运用于其中。
二、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建构语文课程文化(一)借助民风民俗解读经典文本。
新的《高中课程标准》中关于文本“课程目标”的“感受·鉴赏”解读中指出:“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阅读经典读物,与文本对话。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3篇)
第1篇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在教育领域的地位日益凸显。
本文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以及具体实施策略三个方面,探讨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一、引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积淀的智慧结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艺术形式等。
在现代社会,传统文化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创新精神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必然要求。
二、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重要性1. 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传统文化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
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
2. 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
3.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如仁、义、礼、智、信等。
将这些道德规范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4. 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如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
将这些艺术形式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意义1.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将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培养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使其成为具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将其融入教学实践,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传统文化具有普遍性,将其融入教学实践,有助于缩小城乡、区域之间的教育差距,提高教育质量。
四、传统文化融入教学实践的具体实施策略1. 课程设置将传统文化内容融入课程设置,如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书法》、《国画》等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
语文跨学科教学实践研讨(3篇)
第1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跨学科教学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
语文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与碰撞,不仅能够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旨在探讨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以期为我国语文教育改革提供参考。
一、语文跨学科教学的理论基础1. 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
语文跨学科教学正是基于这一理论,强调在多种学科情境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实现知识建构。
2. 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七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知智能。
语文跨学科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使学生在多个领域取得全面发展。
3. 核心素养理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终身发展过程中,必备的、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
语文跨学科教学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审美素养。
二、语文跨学科教学的实践策略1. 课程整合:将语文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机整合,实现知识体系的融会贯通。
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引入历史、地理、科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点。
2. 情境创设:创设真实、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草船借箭》一课时,可以让学生扮演诸葛亮、曹操等角色,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课文内容。
3. 合作学习:鼓励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例如,在阅读《鲁滨逊漂流记》一课时,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扮演鲁滨逊、星期五等角色,共同探讨人物性格特点。
4. 项目学习:以项目为导向,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综合运用语文和其他学科知识。
例如,开展“家乡文化”项目,让学生通过调查、采访、写作等方式,了解家乡的历史、文化、民俗等。
丰富的民俗文化教案反思
丰富的民俗文化教案反思一、教案背景。
民俗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由一定社会群体所创造、传承、发展的各种传统文化现象的总称。
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人民的智慧结晶,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
在当今社会,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民俗文化逐渐被淡忘,甚至消失。
因此,加强对民俗文化的教育和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二、教学目标。
1.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培养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通过学习民俗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通过民俗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4.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教学内容。
1.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2.中国传统节日的民俗文化。
3.中国传统婚礼的民俗文化。
4.中国传统饮食的民俗文化。
5.中国传统戏曲的民俗文化。
四、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概念和内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教师讲解中国传统节日、婚礼、饮食、戏曲等民俗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了解民俗文化的特点和价值。
3.实践,组织学生开展民俗文化实践活动,如包粽子、赏月、舞龙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民俗文化的魅力。
4.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民俗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5.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和传承的责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民俗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教学反思。
1.教学内容的设计,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取生动有趣的民俗文化活动,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体验。
2.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实践、讨论等,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全面的提升。
3.教学资源的丰富利用,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实物展示,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4.学生参与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增强对民俗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
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方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作为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场所,应该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方案,使传统文化融入到教育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学校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方案。
第一,学校开设传统文化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的开设是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手段。
学校可以设置中国传统文化、国粹艺术、古代科技等专业课程,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与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和内涵。
此外,学校还可以开设传统文化体验课程,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并亲身体验传统文化中的手工艺、民俗活动等,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二,学校举办传统文化活动。
以校园文化节、传统节日等为契机,学校可以组织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乐器演奏比赛、书法比赛、诗歌朗诵比赛等。
这些活动不仅可以展示学生的才华,也能让他们亲身参与、深入了解传统文化,从而培养他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能力。
第三,学校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课堂。
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精神理念,应该融入到各个学科的教学之中。
例如,在语文课上,老师可以讲解古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和故事,引导学生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在历史课上,老师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传统文化的典故,帮助学生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在音乐课上,老师可以让学生学唱古代经典曲目,感受传统音乐的美妙。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校能够将传统文化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四,学校建立传统文化社团。
传统文化社团是学校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学校可以成立各类传统文化社团,如中国画社、书法社、古筝社等,鼓励学生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之中。
社团活动可以开展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与培训,同时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比赛和交流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
第五,学校开展传统文化研究。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学校应该开展传统文化的研究与创新。
一年级传统文化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学校教育也日益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年级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开端,是培养学生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阶段。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我校一年级组开展了以“传统文化进课堂”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提高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传承意识。
2. 探索将传统文化融入一年级课程的有效途径。
3.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文化自信。
三、教研内容1. 传统文化概述2. 一年级传统文化课程设置3. 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分析4. 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5. 教师交流与分享四、教研过程1. 传统文化概述在教研活动开始,我们首先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概述。
通过介绍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特点以及在我国教育中的地位,使教师们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2. 一年级传统文化课程设置针对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我们制定了以下传统文化课程设置:(1)节日民俗: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2)民间故事: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等;(3)民间艺术:剪纸、泥塑、民间舞蹈等;(4)传统礼仪:尊老爱幼、礼仪待人等。
3. 传统文化教学案例分析为了使教师们更好地掌握传统文化教学的方法,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
通过分析这些案例,教师们发现:(1)注重生活化教学,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如故事、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注重学生的参与,鼓励学生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4. 传统文化教学活动设计在教研活动中,我们共同设计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传统文化教学活动,如:(1)剪纸活动:通过剪纸,让学生了解剪纸艺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情趣;(2)泥塑活动:通过泥塑,让学生了解民间艺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审美能力;(3)传统节日主题活动:如端午节包粽子、中秋节赏月等,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传统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摘要:《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是旅游管理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本文从课程教学概况、课程教学目标等角度来探讨改本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目标;课程设计
一.课程概况
(一)课程的性质
《中国民俗文化》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在导游证考试中作为导游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旅游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是一门涉及历史、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广阔领域的综合学科,它兼具历史性、民族性、社会性。
它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极强的、边缘交叉的人文学科。
(二)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本课程主要任务是旨在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古朴淳厚、瑰丽多彩的中国民俗风情,进一步认识到民俗风情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强烈的旅游吸引力。
对学生而言,掌握多彩多姿的民俗风情旅游的内容和特点,能够更加了解我们的国家,开阔知识面,更好地为游客服务,提高服务质量。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民族、民俗的概念、民族民俗与旅游的关系、中国民族概况,掌握中国部分民族的民俗风情。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接待各民族的游客,做到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向其提供个性化的导游服务;能运用所学知识,初步设计出民俗旅游产品。
3.素质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初步具备以下素质:热爱祖国,热爱本民族文化,尊重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为弘扬中华文化而努力。
二.课程改革情况
(一)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
在课程教学内容的更新方面,一是通过到旅游企业调研,征求听取行业一线管理人员对教学内容的意见,结合专业实际,在教学上体现出来;二是以及有计划地选派专业教师到旅行社学习,跟踪行业最新发展趋势,并在教学中加以指导,使学生能掌握最新最实用的技能,实现和工作岗位的对接。
三是通过对毕业实习生座谈会调查得知,了解学生实际工作状况。
通过以上的方式,在在教学内容上更多考虑到职业岗位方面的需求,包括学生在考取职业资格证书的需要。
重新选取符合旅游专
业实际新的教学内容。
在设计思路上基于基层管理人员的需求,采用将该课程内容分为三大模块,对内容重新整合。
(二)课程设计思路的调整
高职高专课程教学内容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培养,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
因此在授课时将注重“理论+实践”的教学改革过程。
在总结积累之前课程教学效果的基础上,,从内容设计到组织形式,努力探索,按照本课程教学目标,积极调整课程设计思路,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采用了“四环节”模式
1.课堂讲授:校内教室中以讲座的形式讲授课程内容,穿插组织提问、答疑、讨论、辩论、学生讲解和演示等互动式教学活动。
2.现场操作:就某个民俗现象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准备工作进行现场操作。
3.分组调查:布置课题,要求学生以分组的形式找出相关资料并做成课件,并将课外调查的内容与课堂讲授的内容相结合。
4.民俗景区模拟导游
实地考察一个旅游民俗文化景区,对整个旅游民俗文化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中国民俗文化》课程以带团导游为案例组织教学,课程教学
方法符合“教、学、做”合一的原则。
根据《中国民俗文化》课程的特点,以导游模拟实训室和当地的旅游景区为教学现场,采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现场教学法。
课堂教学中采用现场教学、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使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1.现场教学法
导游模拟实训室是主要教学现场。
现场教学法是知识的再现,让学生直观的感受知识。
分两个步骤:一是教师的演示,让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老师的演示明白民俗事象;二是学生的实际操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做的目的是加深巩固学过的知识。
实际操作分单个操作和分小组操作。
操作之后小组展开互查互评,写出操作报告或体会。
跟团实习是的第二个教学现场。
争取与当地的一些旅行社签订协议,选择汽车为交通工具旅游团,让学生跟团实习导游,进行真枪实弹的实习演练。
进入角色前,老师布置作业;实习结束后,旅行社和老师共同对他们进行评价。
2.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分为案例导入法和案例分析法。
案例导入法就是以案例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切入新的知识。
案例分析法是针对知识点列举案例,由学生讨论、评议,教师归纳。
可以先由教师先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故事”然后由每位学生认真地研读相
关的材料,再与自己所在的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最后由各组提交对问题的解决方案。
或者就某一个民族的案例,规定学生在课后查找、收集相关资料、文献信息等,指导学生在实验课上利用多媒体手段,以小讲座、演讲等形式进行旅游文化知识的实践运用,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案例教学法的目的是举一反三,让学生能触类旁通。
3.项目教学法
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和知识要素来设计实训项目,实训项目力求切实可行,具备可操作性、科学合理性、有代表性。
项目设计选取当地特色及地方文化作为载体,结合地方文化特色和本课程的特点来进行课程安排和设计;并采用分总式的教学方式,由点及面,从小到大,由小项目来带动整个章节的学习,最后通过一个综合项目对全部的文化知识强化。
通过项目安排让学生参与,从感到知识不足,渴望了解,至找资料,再至认证,最后掌握知识,最终通过项目训练提高能力。
4.讨论式教学法
在讲解各类民俗事象的性质、特征以及形成原因这类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我们主要采用讨论式教学法。
基本程序是:学生看书,老师给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学生阐述观点——学生辩
论(持不同观点)——教师归纳总结。
讨论式教学避免了老师一个人灌知识的枯燥乏味,增加了学生的兴趣,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识。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导游创作讲解某一民族导游词进行讨论在讨
论式教学中,对于具有争议性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不同方面的意见。
5.探究式教学法
探究式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是一种深层次的教学。
探究式教学的基本程序是:选择民俗事象——找出疑点——查找资料——分析讨论——释疑。
在民俗文化中,有许多迷信的东西,是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学生通过探究式学习明确了什么是该继承和发扬的,什么是要抛弃的,达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考核方式改革
本课程采用“驾证式”考核,在成绩表中反映两个成绩即理论总评成绩和实践技能考核成绩。
主要考核项目有
1.民俗旅游产品设计。
考核学生是否具有熟练运用所学的民俗文化知识,在接待中做到尊重各民族游客的风俗习惯,并向其提供良好的个性化导游服务的能力。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
设计一条从家乡出发去该少数民族的旅游行程。
2.少数民族饮食文化分析。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考核学生能否顺利掌握本学科的学习重点,并能初步运用相关理论去分析解剖实践中的相应问题。
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选择任一少数民族。
分析归纳与总结该民族的
民族饮食文化结构及特点。
三.课程改革成果
(一)实用性强
民俗文化是学生考取全国导游证和省景点导游员必考的理论内容之一,通过课堂学习,强化了学生对考证内容的熟悉。
(二)技能大赛发光发热。
在参加省乃至全国导游技能大赛,除了考试的理论内容与民俗相挂钩外,在学生的才艺表演上,民俗文化也功不可没。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
本课程完全实现在多媒体教室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课堂教学。
主讲教师不仅要灵活运用网络技术、网络资源,自制课件开展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活动。
同时,还应指导学生自制学习课件,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舒惠芳. 高职高专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03)
[2]李红;韩力军;郜振廷.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动行模式及实施对策研究 [j].商业经济,2004(09)
作者简介:葛欣欣(1984.4 -)女,本科学历,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旅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