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1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性的概念
概念
经度地带性规律是指地理环境因地球 自转和公转导致的气候、植被、土壤 等自然要素在地球表面呈东西方向上 的分异规律。
形成原因
地球自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 线之间移动,引起不同纬度地区接收 到的太阳辐射能量差异,进而影响气 候、植被等自然要素的分布。
经度地带性的表现
气候
从低纬度向高纬度,气候类型由 热带雨林、亚热带湿润、温带湿 润、温带干旱、寒带苔原和冰原 依次更替。
气候异常
气候异常现象也是非地带性的表现之一。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影响,气候条件可能会与周围 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土壤类型多样化
由于地表物质和能量的分布不均,土壤类型也会有所不同。例如,在某些地区,由于母质、气候、地形 等因素的影响,土壤类型可能会与周围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
非地带性的影响因素
土壤类型更加温暖湿润。
地形
地形对经度地带性规律的影响表现在高山地区,由于地形抬升 引起的气候变化,使得同一纬度不同地形区的气候、植被和土
壤类型存在差异。
04
垂直地带性规律
垂直地带性的概念
垂直地带性是指地理环境随海拔高度 而产生的垂直变化规律,即不同海拔 高度的气候、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 呈现出的垂直分布特征。
THANKS
感谢观看
地域分异的影响因素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影响地域分异的主要因素之 一,包括温度、降水、风向等。
生物群落
生物群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的生物群落会对地理环境产生不
同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地貌对地域分异的影响也非常显 著,不同的地形地貌会导致不同的水 热条件和土壤类型等。
人文因素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案大全、书信范文、述职报告、合同范本、工作总结、演讲稿、心得体会、作文大全、工作计划、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lesson plans, letter templates, job reports, contract templates, work summaries, speeches, reflections, essay summaries, work plan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一重点知识点篇一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影响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南北)的方向作有规律的更替,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
13差异性:地域分异规律
气候原因:纬度较低,光热丰富,降水丰沛,地处高原,温差 小,药材生长的自然条件好;地形原因:西部地势高差显著,气候 垂直差异明显,生物多样性丰富。(每点3分共6分)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主要的陆地自然带
西岸
A组
中部
东岸
西岸
B组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中部
12 苔原气候 11 10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冰原气候 气 候 温带海洋 类 性气候 温带 型 大陆 性气 地中海 候 气候
②地:山地海拔高,从山麓到山顶, 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降水变化, 形成垂直气候带,从而形 成植被的垂直变化现象。
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
图中甲省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花卉、中药材等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 基地,下图是该省地形构成与农业生产结构状况,根据资料并结合 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5.分析该省中药材种类繁多的原因(6分)
应用一 地域分异规律判读
中国109国道和美国66号公路,同处北半球30°n~40°n之间,有着 相同的公路距离(3900多公里),是一条概括了各自国家山水的景 观之路。读“美国66号公路图”(图14)和“中国109国道图” (图15),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109国道沿线,自东向西顺次通过的自然带有 反映陆地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有 。(4分)
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 —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水分等称非
地带性因素
说出下列地方性分异是什么非地带性因素引起的?
1、南半球高纬地带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海陆分布) 2、南美安第斯山南段东西两侧自然带的差异 (地形起伏) 3、非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带分布,如:马达加斯加岛 的东部 、巴西高原东南部、中美洲东北部 (地形、洋流影响) 4、沙漠中的绿洲、尼罗河绿色走廊 (水分影响)
地带性
三、自然带:通常指主要受地带性分异因素影响,在地
表大致沿纬线方向呈带状延伸分布,并具有一定宽度的 地带性自然区划单位。
10班
及格:
庄瑜娟、刘涛、朱卓豪、黄宇琳、曾美琼 张瑞民、杨婷婷、张冠秋、庄鉴滔、廖高锋 温秀波、曾新惠、张志勇、陈圳鑫(共14人)
最高分 69分
9班
及格:
张传文、陈蓉演、江雨萍、廖英杰、邱立浩 谢考文、张荣轩、邓远新、沈梦妍、李广和 钟嘉伟、黄嘉杰、蔡雯雯、蔡振晖、曾剑茂 杨晟朋、黄怡琪、李跃辉、黄佳伟、卢超凡
一、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
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包括:纬度地带性<热量>、经度地带性<水分>、山地垂 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
二、地域分异规律: 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成分及其构成
的自然综合体在地表沿一定方向分异或分布的规律性现象。 1 从赤道向两极; 2 从沿海到内陆; 3 垂直地带性。
(共20人)
最高分 72分,3人70以上
8班
及格:
陈文聪、张春阳、詹炳晖、李智健、黄建花
(共5人)
最高
自然地理环境的分异规律汇总
的 分 异 规
垂直地域分 异规律(5 规律)
基础的经度地带 性差异)
律
2、乘火车沿陇海—兰新线从连云港到乌鲁木齐,沿
途看到的地理环境的变化属于(B )
A、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C、垂直地域分异 B、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非地带性
3、读“坡向与自然带图”,正确表示坡向对自然带影
响的是(B )
3)同一自然带分布的海拔高度阳坡高于阴坡
如图:
北半球温带某山地的南坡
坡
坡
和北坡垂直带的分布
落叶阔叶林带 针叶林带 苔原带
B、C的垂直带谱中都有针叶林带,哪座山的针叶林分布 的海拔高度高?
4)山地所处的纬度越低,同一自然 带分布的海拔越高。
D C
A
B
天山南北坡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北坡 4000 3500
“人 间 四 月 芳 菲 尽, 山 寺 桃 花 始 盛 开”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①成因: 随海拔高度的
变化
水热条件 变化
乞力马扎罗山的垂直自然带图
②分布特征:
1)山体所在的 纬度位置决定了 基带类型。
2)山地所在的 纬度越低,海拔 越高,垂直带数 目越多,垂直带 谱越完整。
北坡
南坡
基带
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
观察两坡雪线的高低
积雪冰川
积雪冰川
高山垫状植物 高山草甸
高山草甸
南坡
3000 2500 2000
针叶林 山地草甸草原
山地草原
干旱山地草原 荒漠草原
1500 山地5草)原山地迎风坡雪线较低
荒漠
荒漠草原
从赤道到两极的
分异(以热量为
基础的纬度地带
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不同地区的自然带类型是有差异的。
这些差异有的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叫做地域分异规律或地带性;有的没有规律,叫做非地带性。
我们学习两个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和一个垂直方向的地域分异规律。
经度地带分异规律指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自然要素以及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逐渐更替的分布规律。
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其变化规律常表现为大致沿经度方向变化,故名。
以中纬地区较明显。
因在一般情况下降水从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也就是主要因水分条件的变化所致,又称“干湿度地带性”。
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也叫经度地带性、经度分异规律,是指随着经度的变化(东西变化)自然带表现出有规律的递变。
自然带产生递变的原因是水分由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主要是中纬度地区),因此自然带由沿海地区的森林依次过渡到内陆地区的草原和荒漠。
低纬地区陆地面积小,海洋占比大,因此基本没有降水很少的地区,水分变化不明显,体现不出经度地带性。
高纬地区气候寒冷,只能发育亚寒带针叶林、苔原和冰原,而且高纬地区蒸发弱,植物生长慢、需水少,即便是内陆地区水分也是够植物生长的,因此经度分异规律也不明显。
1、经度地带分异规律也称为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2、全球陆地降水量的89%来自海洋湿润气团,而海陆间的水交换强度越深入内陆越弱,因此导致了大部分大陆上的干湿度,由海岸线附近向大陆内部发生规律性的变化:沿海地带比较湿润,向内陆逐渐变干燥。
由于海陆分布导致的干湿度由海向陆的带状分布规律,就称为干湿度分带性。
3、干湿度分带往往平行于海岸线分布。
由于大陆东西两侧海岸线比较长也比较完整,导致干湿度分带近似呈南北延伸、东西演替,故干湿度分带性曾经被称为经度地带性。
4、由于降水的分带性,导致了植被、土壤也呈现出类似的分带性。
植被由沿海地区的森林向陆地逐渐变为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符合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地带性的特点,但是地表自然带并不是都符合地带性的分布规律,自然带的分布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起伏、洋流等,任何自然带的分布都具有所在地的地带性特征,同时又不同程度地受到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形成局部的、特殊的非地带性的分布特点。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对比](一)简析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的区别。
地带性分布包括水平地带性(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1.纬度地带性即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其形成的原因是以热量为基础而产生的,主要是受地球形状影响,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例如,赤道穿过非洲的中部,非洲南北半球部分获得太阳的能量,从赤道向高纬依次递减,出现了南北对称分布的自然带。
该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表现明显。
2.经度地带性即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分布规律主要是水分受离海远近的影响,从大陆沿海往内陆方向递减。
该规律在北半球中纬度表现最为明显。
例如,我国由东北—西北,自然带从森林、森林草原、草原植被类型的变化明显地符合经度地带性规律。
3.垂直地带性即在不同的海拔高度形成不同的自然带,主要是因为高山地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水汽量越少,水热状况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
一般来说山体越高,垂直自然带越明显;高山的纬度越低,垂直自然带越复杂。
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的分布是受非地带性因素的地形起伏影响,因而属非地带性现象,这是学习的难点。
我们所说的水平地带性是没有考虑地形起伏的,是基于“理想大陆”的基础上来进行考虑的,因此山地的存在是对水平地带性的干扰和破坏,是一种相对于水平地带性的非地带性因素,又由于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的分布,是一种连续而有规律的分布,因此垂直地带性属于地带性现象即山地的垂直分布自然带是受非地带性因素影响下的地带性现象。
4.非地带性即处在一定位置的地理环境由于受“地形起伏、海陆分布、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地带性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地带性规律表现得不完整、不鲜明。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
--地带性和非地带性专题(地域分异规律专题)一、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自然带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即自然带自低纬向高纬更替原因:热量——自低纬向高纬热量逐渐降低典型地区:低纬度地区如非洲2、经度地带性——自然带南北延伸、东西更替,即自然带自东向西纬更替原因:水分——自东向西水分逐渐减少典型地区:中纬度大陆的东部和中部如我国3、垂直地带性——自然带自山麓到山顶的更替原因:自山麓到山顶热量、降水逐渐变化典型地区:高山地区,如喜马拉雅山4、规律:①山麓的自然带(基带)是该山脉所处气候下自然带②自然带多少:受海拔高低,纬度,相对高度等因素影响,海拔越高,纬度越低,相对高度大,自然带数量越多③自然带更替:(垂直地带性最高级的变化形式)热带雨林带—热带季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灌木林带—草原带—草甸带—荒漠带—冰川总结:必然先经过森林——草原——草甸——荒漠——冰川④垂直地带性的自然带变化类似于从该山脉水平方向上向北(北半球)的自然带变化⑤某些自然带在水平地带性上存在,垂直地带性上就缺失,如苔原带⑥同一自然带,阳坡的高度高于阴坡⑦雪线:<1>雪线随着季节变化,夏季雪线上升,冬季下降<2>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才可能出现雪线<3>降水多,雪线低,降水少,雪线高<4>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二、非地带性: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影响,自然带不成规律分布。
如绿洲、矿产资源1植被对环境的作用1吸烟除尘2净化大气3涵养水源4降低噪声5保持水土6减轻污染7防风固沙8美化环境2、土壤组成——矿物质(45%)、有机质(5%)、水分(25%)、空气(25%)3、土壤的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4.生物的改造作用5.人类活动的影响有利:开垦、翻耕、施肥、灌溉可以使生土变成熟土,最后成为肥沃土壤不利:不合理使用,可能引起土地沙化、盐碱化、水土流失等,导致土壤退化6、评价:东北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肥力高西北土壤:水分少,空气多,保温性差沼泽土:水分多,空气少,有机质高红壤:肥力较差,水分偏多,经改造形成肥力较高的水稻土。
第二节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五、海洋自然带
与陆地相比,海洋性质比较均一。由于 太阳辐射按维度方向分布不均引起了大洋 表层的温度、盐度以及含氧量的纬向分异, 海洋生物种群也相应产生分异,形成了海 洋自然带。去划分如下: (1)北极带(2)亚北极带 (3)北温带(4)北热带 (5)赤道带(6)南热带 (7)南温带(8)南极带
谢谢!
3、注意 经向地带性的名称没有从本质上反映上述 规律,因为经向地带性实质上与经线(度) 没有本质的联系。 并非所有的经向地带性因素都必然会导致 东西向的地域分异。
三、水平地带分布图式
1 、水平地带性:纬向地带性和经向地带性 结合为水平地带性,它有两种表现形式, 即带段性和省性。带段性是指非地带性单 位内的地带性分异。省性是指地带性单位 内的非地带性分异,水平地带性是地带性 因素和非地带性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它 支配了水平方向的地域分异,产生了地表 水平地带。
第二节 纬向地带性 和 经向地带性
一、纬向地带性 二、经向地带性 三、水平地带分布图式 四、陆地自然带 五、海洋自然带
一、纬向地带性
1、概念 纬向地带性是地带性规律在地球表面的 具体表现,它表现为自然地理要素或自然 综合体大致沿纬线方向延伸,按纬度发生 有规律的排列,而产生南北向的分异。其 形成原因是地球球形体导致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在各纬度分布不均;各纬度热量条 件的差异,使受其影响的自然地理现象也 按纬度分布。它是以热量分异为基础的。
2、表现
大气:热量带影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不同气 压带和风带的降水量及降水季节不同。 水文:地表水资源分布及水文过程具有地带性特 征。如径流的补给形式,流量的大小,流量的年 变化等等 地貌:由于地貌的外营力具有纬向地带性,尤其 与气候带相适应,因此其地貌特征都具有一定的 纬向地带性。 生物:不同地带具有显著不同的植物外貌和典型 的植被带。不同的植物带内有相应的动物生活着。 土壤:土壤的纬向地带性表现在土壤的水热和盐 分状况、淋溶程度、腐殖质含量、种类和组成等 方面。
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
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自然环境各要素在地表近于带状延伸分布,沿一定方向递变的规律性。
那么地带性分布规律是什么呢?下面是整理的详细内容,一起来看看吧!地带性分布规律1.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太阳辐射和热量在地表随纬度由南到北有规律的变化,从而导致气候、生物等成土因素以及土壤的性质、土壤类型也按纬度方向由南到北有规律的更替,称为土壤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2.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由于海陆位置的差异,以及山脉,地势的影响,造成温度和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使水热条件在同一纬度带内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随经度方向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土壤性质和土壤类型从东往西,从沿海到内陆地也随经度方向有规律地更替,称为土壤的经度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般是从沿海到内陆依次出现湿润森林土类、半湿润的森林草原土类、半干旱的草原土类和干旱的荒漠土类,并在中纬地区表现最典型。
我国从东北到宁夏的温带范围,由东往西土壤地带为:淋溶土(暗棕壤)—湿成土(黑土)—钙积土(黑钙土、栗钙土、棕钙土)—荒漠土(灰漠土、灰棕漠土);在暖温带范围内由东向西,则为:淋溶土(棕壤)—弱淋溶土(褐土)—钙积土(黑垆土、灰钙土)—荒漠土(棕漠土)。
非地带性的表现①地带性自然带的缺失。
如南纬56°至65°的地区是广阔的海洋,陆地面积很少,因此南半球大陆上缺失苔原带和亚寒带针叶林带。
②改变了地带性分布的自然带。
如南美安第斯山南段的西侧处于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东侧的巴塔哥尼亚高原,因受地形影响,出于西风的背风处,因而成为温带的荒漠。
③地带性自然带空间分布受到约束。
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各自然带紧逼西海岸,其空间分布范围受到极大约束,而且与东部地区的自然带割断,这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分布于美洲大陆西部沿海地区的结果。
④自然地理现象的斑块状分布。
如荒漠带中呈板块状分布的绿洲,是由于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所形成的。
我国天山等山麓地带,因为高山冰雪融化形成的较为丰富的地下水和地表水,形成众多的绿洲,成斑块状散布于干旱地区的山麓,形成了与周围广阔的温带荒漠的地带性现象截然不同的景色。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知识汇总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1)原理: 沿海地区,太阳辐射较多地用于蒸发,水循环强烈。大陆内部,太阳 辐射更多地转化为风能。因此,沿海地区与内陆地区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 迁移存在差异,形成湿润区和干旱区不同的景观。
(2)表现: ①以水分为基础,东西方向更替,南北方向延伸。(中纬度地区) ②自然带从沿海向内陆更替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其分界线为400mm 和200mm年等降水量线。
(一)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原理与表现)
(1)常规变化规律:
1、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纬度地带性) (2)干旱地区变化规律(以天山为例):
2、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经度地带性) (3)影响因素(生物多样性大小的影响
因素)
4、同一自然带的高度(不包括积雪冰川
带)规律:纬度:坡向:
5、同一自然带植物生长状况的影响因素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生产功能、稳定功能)
3、整体性原理表现(自然环境的统一演化和要 (二)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素组合)
1、影响因素
4、自然环境对干扰的整体响应
2、山麓自然带(基带)
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性
3、垂直带谱:
的整体。
2、自然环境的整体功能 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系统,在各要素共同作用下,拥有了整体功能,包括生产功能和稳定功能等。
(1)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于光合作用。其中植物提供叶素,大气提供热量和二氧化碳,土壤及水圈、岩石圈
提供水分及营养盐。各要素组合不同,生产功能的强弱有明显差异。
(2)稳定功能 自然环境要素通过物质和能量交换,使自然环境具有能够自我调节、保持性质稳定的功能。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
对地域分异的理解地理环境整体及各组成成分的特征,按照确定的方向发生分化,以致形成多级自然区域的现象,称为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
地域分异是指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及整个自然地理综合体沿地理坐标确定的方向,从高级单位分化成低级单位的现象。
19世纪前期,洪堡就对气候地带和植被地带进行了描述。
到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道库恰耶夫提出自然地带学说以后,人们对地域分异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发展。
一方面发现与自然地带相对立的分异现象,另一方面又发现自然地带内部的地方性规律的存在,但两者都不能否定自然地带,却进一步从侧面证实了自然地带的客观存在。
1.地域分异的因素1.地带性因素:太阳能沿纬度方向分布不均及与此相应的许多自然现象沿纬度方向有规律的分异。
2.非地带性因素:决定海陆分布、地势起伏、岩浆活动等现象的地球内能在地表分布不均,这种地域分异因素称为非地带性因素。
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是地球表面自然环境的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它决定自然地理现象的大规模分异。
在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和非地带性地域分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有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及局部的分异因素。
如地方性的分异因素只导致地表某一局部的分异,它同基本的地域分异因素完全不同。
至于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也是两种基本地域分异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如温带大陆的湿润森林地区、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半干旱草原地区及干旱荒漠地区就是这种派生的地域分异因素的反映。
2.自然带分布规律(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在低纬和高纬表现明显。
含义概念受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影响,地表景观和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由赤道到两极作有规律的更替自然带更替方向经线方向,即南北走向的更替自然带延伸方向纬线方向,即东西方向的延伸形成基础因素以热量为基础变化趋势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热量从低纬向高线递减分布显著地区低纬和高纬地区,中纬度在一定范围也有分布。
横贯大陆的自然带苔原带和针叶林带(高纬度),热带雨林带(低纬度)中纬度大陆东岸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温带针阔混交林带大陆西岸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大陆内部中部:亚热带荒漠带、温带荒漠带两侧:热带草原带、温带草原带低纬地区:自然带由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荒漠带过渡 高纬地区:自然带由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冰原带过渡 (2)由沿海向内陆的干湿度地带性在大陆中纬度表现明显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 (3)垂直地带性①垂直地带性从山麓到山顶的变化规律相似于从赤道向两极的变化规律 ②山麓带基本上与当地自然带相一致③山坡自然带谱的多少与山地所处的地理纬度、山地海拔高度及坡向等因素有关 ④中低纬度高海拔山脉表现最明显大陆西岸 大陆内部大陆东部 受西风控制 深居内陆,离海较远 受季风影响 降水量较多水分趋于减少降水较多陆地自然带气候类型 典型植被 典型动物 典型土壤 热带雨林带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 猩猩,河马 砖红壤 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雨林 象,孔雀 砖红壤性红壤 热带草原带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草原 长颈鹿,羚羊 燥红土 热带荒漠带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荒漠 袋鼠,单峰驼 荒漠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阿尔卑斯山羊 褐土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猕猴,灵猫 红壤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落叶阔叶林 松鼠,黑熊 棕壤褐土温带草原带 半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草原 黄羊、旱獭 黑钙土 温带荒漠带 干旱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荒漠 双峰驼 荒漠土 亚寒带针叶林带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 驼鹿,紫貂 灰化土 苔原带 苔原气候(极地气候) 苔原 驯鹿,北极狐 冰沼土 冰原带 冰原气候(极地气候)冰雪裸地北极熊,海豹未发育3.全球性的地域分异规律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太阳能按纬度分布的不均和非地带性分异因素即地球内能引起的海陆分布是造成全球性地域分异规律的基本原因。
地带性分布规律
地带性分布规律
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根底;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①太阳辐射能是自然带和自然地带形成的能量根底;②由宇宙-行星因素引起的太阳辐射能在地表不同纬度区域的不均匀分布,是形成自然带和地带的动力学原因;③带和地带只在理想情况下呈东西方向延伸,并具有环球分布特点,同时沿南北方向发生更替;④客观上应存在除地带性规律以外的另一种规律。
分布规律纬度地带性
自然地理现象在地球上的分布具有沿着纬线方向〔东西延伸〕南北更替的条带状规律性,叫做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在广阔平坦的平原上表现最为明显。
纬度地带性是由于地球的形态、自转、及黄赤交角导致太阳辐射能在地表分布不均匀,在地表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成带状递减,使气温、降水、蒸发、风向、风化作用、成土过程以及土壤和植被等一系列自然地理要素有规律地变化。
经度地带性
在同一纬度带中,自然地理现象显示呈东西方向更替的规律性。
这种自然带的分布大体上与经线平行,并伸展成条带状,称为经度地
带性。
经度地带性的产生受海陆分布和山脉的南北走向控制,而在大气湿度、降水等水的因素所引起的自然地理特征方面表现的东西差异最为明显。
山地垂直地带性
在高山地区从山麓到山顶温度、湿度和降水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变化,这就形成了山地垂直气候带。
生物、土壤等受气候影响也相应地有垂直分布的规律性。
自然带的这种垂直地带分布,称为山地垂直自然带。
如我国秦岭山地,长白山和西南部横断山等山地垂直自然非常明显。
在世界各大山脉都分布着山地垂直自然带,又称垂直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西部社会经济差异拉大的因素分析
· 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有下列四方面:
(1)气候 → 东部湿润多雨;西部干旱少雨、环境恶劣。 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反映纬度地带性与经度 地带性的综合影响。季风是我国东部地区最主要的气候现象。在季风影响下,降水量从东 南向西北递减。西北内陆干旱少雨。 (2) 地貌 → 东部多平原,经济发展腹地大;西部多山地高原。我国地貌西高东低,形成三大阶梯。源于 西部高原的河流,在东部形成冲积扇、冲积平原和三角洲,加剧了东西环境差异。
东西半球的划分
西经20°以东,东经160°以西之间为东半球。东经160°以东,西经20°以西之间为西半球。
二、世界文化地理与经度地带性
1.东半球与西半球的文化地理差别
(1)人类起源于东半球。根据考证,西半球的印第安人在四至五万年前 由亚洲迁入, 人种上与黄种的蒙古人接近。 (2)中国、印度、巴比伦、埃及都分布在东半球的北部。 (3)西半球的现代文明在地理大发现后由东半球输入。虽然西半球出现过玛雅文化, 印加帝国,与东半球文化相比,毕竟相去较远。
第四章 地理环境的经度地带性规律
一、海陆分部与经度地带性 二、世界文化地理与经度地带性 三、东亚崛起的文化地理背景 四、中国社会经济的经度地带性
人文地理学 20161013056 李 环
一、海陆分布与经度地带性
1、海洋是地球水圈的主体,占地球上自由水 总量的97.2%。 2、东半球北部大陆集中。大陆总面积64% 在东半球,36%在西半球。东半球北部集 中全球大陆一半。 3、除南极洲以外,大陆成对集结,向北极汇 合,形成“大陆星状”。 4、大陆与海洋接触的地带构造复杂,出现山 脉、大陆架、大陆坡、海沟等地貌。
把东亚崛起归结为儒学的影响。东亚各国不同程度地接受儒学。
认为东方崛起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结果。相当一部分学者的观点。表面上,以儒学为 核心的东方文化抵挡不住西方文化的冲击。但另一方面,东方文化经历几千年的耕耘提炼, 凝聚了宝贵的精华。东方文化一旦与西方文化汇合,取长补短,必然产生既高于西方文化 又高于东方文化的新的文化力量。日本和“四小龙”,的腾飞都是东西方文化结合的典范。
(3) 海岸线
→东部濒临沿海,海运方便;西部交通不便,产品运输成本增加。 东部面向大海,有海运
之利,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重要条件。
(4) 矿产资源→ 东部矿产开发条件好,临近消费地;西部资源丰富但远离消费地,运输成本高,产品附 加值小。我国煤、石油,铁等重要矿产资源北部比较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北方由 纬度地带性引起的劣势,加重了经度地带性的影响。
我国西部要根据自己独有的地理环境探索自己的开发模式, 不能套用美国开发西海岸的模式。
(3)东亚三个经济地带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形成的。
2.东亚的文化地理优势
如何看待东亚崛起和世界经济重心东移?有4种观点:
把东亚崛起归结为汉字文化的胜利。因为东亚地区主要国家和地区采用汉字,或者 曾经采用汉字。 认为东亚崛起是筷子文化的胜利。因为与勺子比较,使用筷子更能锻炼肌肉,锻炼大 脑,使手更加灵巧。——从本质上说,汉字和筷子都是东方文化的次要特征,不是东方文 化的本质,不能构成东亚崛起的主要原因。
族的社会形态发生了变化,但历史背景对经济的影响依旧存在。除了朝鲜族和满族,大多数分布在内地的 少数民族文化素质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我国经济地带与东亚经济地带
· 我国是东亚经济圈的一部分。我国经济的东西地带性与东亚经济的东西 地带性有一定联系。
(1)我国经济地带与东亚经济地带有共同的分布趋势:东部发展水平较高,西部发展 水平较低。
技术首先传到沿海一带,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地区兴起。内地文化技术相对落后,商品经济发 展迟缓。1978年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开放的前哨在沿海。五个经济特区,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五个 沿海开放区都在东部。
(3)东南沿海华侨、海外华人、港澳台亲属较多,在改革开放中使东部占有先机。 · 他们为故乡带来丰富的信息、宝贵的资金和技术,传入先进的管理经营经验,促进故乡社会和经济繁荣。 (4)西部少数民族较多,地域阻隔封闭,经济、文化基础差,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 1949年以前,有些少数民族处于封建农奴社会、奴隶社会,甚至处在原始社会。1949年以来,少数民
• (3)腐朽外壳里蕴藏着真理的内核。例如:忠孝是儒学的重要规范
• (4)留给历史作进一步裁决。例如:“学而优则仕”
四、我国社会经济的经度地带性
——三个经济地带
1、我国经度地带性的自然与社会背景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东西差异是我国经济的重要特征。“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国“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建议”第一次将全国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 三个经济地带:
3、东西方文化的互补性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自由、完善、享受,比较强调个人间的平等。 东方文化:强调伦理道德、明德、诚意、正心、修身。
对儒学的评价是认识东方文化的关键:
• (1)糟粕部分。如重男轻女观点,“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等愚民论的观点。 • (2)真理部分。“三人行必有我师”、“三思而后行”、“一日三省”、“有教无类”
社会条件方面,有下列四点差异:
(1)自唐以来,我国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逐渐东移,东部经济发展优于西部。 · 文化中心和经济中心迁到太湖流域,政治中心在北京居多。南北大运河把文化中心、经济中心和政
治中心联系起来。东部地区有较深厚的文化基础,有较活跃的商品经济传统。
(2)近代沿海通商,给东部近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打下雄厚基础。 · 五口通商(1843年,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以来,西方先进的科学
1.东亚的经度地带与“雁行”理论 (1)“雁行”理论: • 处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通过国际贸易、技术转移、资金 流通,形成类似大雁飞行的追踪形态。追踪的内涵顺序是从消费资料到 生产资料,从轻工业产品到重工业产品,到高技术产品。 • 例如,日本的造船业向韩国、中国台湾扩散。日本的电器向韩国、中国 台湾、马来西亚扩散,玩具向香港扩散,纺织业和成衣业向韩国、中国 台湾、香港扩散。 (2)东亚三个雁行式经济地带: 第一个地带是日本。 第二个地带是韩国、新加坡、中国的台湾和香港,简称亚洲“四小龙”。 个地带是新加坡以外的东南亚联盟国家,包括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和印度 尼西亚,又称亚洲“四中”。
• 西方文化与海岸有关:欧洲位于欧亚大陆的西部
南面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中部是典型的温带海洋气候 曲折的海岸线
多样化的自然环境
创造了优异的舞台:畜牧 业、手工业、大机器工业、 航海→近代经济中心→在 继承希腊、罗马古文化的 基础上,孕育了以西欧为 核心的西方文化。
东西方文化发源地地理环境的差异对比
东部沿海地带包括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和海南12 省 市自治区(暂不包括港澳台)。 中部包括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和江西9省区。
西部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含重庆)、贵州、云南和西藏9省区。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经济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带范围有所变化: ·东部变为11个省市,去掉广西; ·中部变为8省,去掉内蒙古; ·西部变为12个省市自治区,加上广西、内蒙、重庆。
3、中美两国经度地带性对比
· 中美两国是面积和纬度比较接近的两个大国,都有较明显的经度地带性:
• (1)美国两面领大洋,我国一面领大洋。
• (2)美国西部是四季如春的西风带和地中海气候带,有低平的河谷、平原,有比 较丰富的淡水资源,有便于发展对外贸易的良港;中国西部是高俊的群山,干旱的 大漠。 • (3)在辽阔的欧亚大陆上,我国位于东南一隅;在北美大陆上,美国两面领海, 横跨全大陆。我国西部在自然环境上相当于美国的落基山地区;美国西部在欧亚大 陆上相当于西欧。
(2)经济起飞有时间上的连续性。日本50年代经济起飞;亚洲“四小龙”60年代经 济起飞; 东南亚大 多数国家地区70年代经济起飞;我国在70年代末实行改革 开放,80年代稳步增长。
(3)东亚与我国紧邻,文化上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新加坡华人占四分之三;马来西 亚华人占四成。泰国、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华人在经济生活中十分活跃。
(1)东方发源地大河流域;西方发源地海洋广阔; (2)东方发源地土地肥沃,适宜谷物种植;西方发源地土壤贫瘠, 主要生产橄榄、葡萄等; (3)东方发源地平原居多;西方发源地山地居多; (4)东方发源地亚热带气候,夏季湿润多雨,适宜植被生长。 西方发源地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不利于植被生长。
三、东亚崛起的文化地理背景
东半球与西半球的文化地理差异主要由海陆分布引起的。
东半球陆体等于西半球两倍,集中在东半球北部。
2.欧亚大陆东部和西部的文化地理差别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地理环境的差异。
东亚文化与东亚季风和内陆相关。东方文化是东亚文化群体的简称。东亚文化取决于自然环境:东亚季风区高温多 雨+大河流域→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孕育着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漫长的封建社会和东方文化的核心→华夏文化。 东亚季风区面积辽阔,四周有高山围绕和大漠阻隔→华夏文化上下延续五千余年,一脉相承→与埃及、巴比伦和印 度文化比较,有明显的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