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坑井点降水施工监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基坑井点降水施工监理

发表时间:2016-12-12T10:43:25.100Z 来源:《基层建设》2016年25期9月上作者:伍泳雄[导读] 摘要: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关键是做好基坑支护、降水工程,深基坑降水施工更是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故应强化监理职能。文章通过结合某工程案例,基于监理工作合理控制和把握的重点出发,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支护施工与降水技术措施的监理展开了论述,对同类工程安全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佛山市顺德建设监理有限公司广东佛山 528000摘要:深基坑的土方开挖关键是做好基坑支护、降水工程,深基坑降水施工更是保证结构施工质量和安全的重要环节,故应强化监理职能。文章通过结合某工程案例,基于监理工作合理控制和把握的重点出发,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支护施工与降水技术措施的监理展开了论述,对同类工程安全施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深基坑工程;支护施工;降水施工监理 0 引言

随着经济发展,全国各地高层建筑层出不穷,这些建筑一般都设有地下室,基坑开挖深度较大。与此同时,我们应该认识到,基坑工程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风险性大,涉及众多影响因素,并且与周边环境密切相关。基坑的支护与降水是当前施工中的遇到的普遍性课题,加强其施工过程的监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监理人员应具备工作责任心和与工程相适应的技术能力,把安全放在首位,协调各方,监督施工单位规范施工,加强施工过程中各阶段的监理工作。下面,文章就监理在支护、降水施工过程中应该掌握的一些重点进行研讨。

1 工程概况

某建筑工程为框架式结构,占地面积5350.68m2,地上22层,地下1层,基坑深度13~15m,总高78m,围护体系采用咬合桩中1000加四道预应力锚杆。根据地质勘察报告。场地20m以上的土层均为粉性土,孔隙潜水含水介质以粉性土为主,渗透系数10-3~10cm/s,地下水位埋深2.8~3.2m。潜水位上要受季节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较大,据区域资料,年变幅1.5~2.0m,承压水头埋深在底板以下,地层透水性好,地下水量丰富。南侧围护结构外侧紧靠之江路下穿段4~5m,在此范围小间布置一排φ300深井降水,井距8m。预应力锚杆长度16~18m,倾角15°,采用7股小φS15.2钢绞线fptk=1860MPa,穿过围护结构咬合桩,成孔后注浆,成孔直径约150mm,钻机型式XYP一400,钻头直径130mm。

2 基坑支护施工质量控制

基坑开挖必定会引起临近基坑周围土体的变形,而且土体的变形是不均匀的,质量监理的关键应是是基坑的稳定性,地面变形及地下水的控制,防止基坑隆起、管涌与流砂等险情,并根据地质、环境因素的变化适时地调整支护方案。基坑支护的基本要求:①确保基坑围护体系能起到挡土作用,使基坑四周边坡保持稳定;②确保基坑四周相邻建(构)筑物、地下管线、道路等的安全,在基坑土方开挖及地下工程施工期间,不因土体的变形、沉陷、坍塌或位移而受到危害;③通过排水、降水、截水等措施,使基础施工在地下水位以下进行;

④经济合理,保护环境,保证施工安全。

3 监理控制要点 3.1 咬合桩施工监理 3.1.1 导墙

为确保定位精度和钻机的稳定,浇筑了‘┓┏’形的钢筋混凝土导墙,宽4000mm,厚度300mm,配筋中12@200双向双排,混凝土强度等级C25。导墙施工必须确保放样的准确性、 3.1.2 钻进成孔

等导墙有足够的强度后,将钻机就位对中,然后套筒开始下压钻进、取土,一节套筒完成后再接下一节(地面以上要留1.2~1.5m,以便于接管)。套筒底始终要控制在挖土面以下不少于2.5m,直至达到设计孔深。本工程施工中,咬合桩的基底落在⑤一2灰色粉质黏土,施工过程中要注意地质变化,防止穿透透水层。在成孔过程中要保证套筒下压的垂直度,当垂直度超出标准设计要求时,应采取纠偏措施。

3.1.3 垂直度控制

为了确保咬合桩底部咬合量,监理过程中应严格控制桩的垂直度。桩的垂直度要求确定为不大于3%。

(1)套管的顺直度检查和校正。咬合桩施工前在平整地面上进行套管顺直度的检查和校正,首先检查和校正单节套管的顺自度,然后按照桩长配置的套管全部连接起来检查和校正整根套管(15~25m)的顺直度,顺直度偏差宜小于10mm。

(2)成孔过程中桩的垂直度监测和检查。

3.1.4 钢筋笼制作吊放和防上浮措施

(1)钢筋笼制作吊放:钢筋笼在环行、圆形模具上按-节整体制作成型,主筋、箍筋焊接成骨架,每隔2m设混凝土保护层垫块,以保证50mm厚的保护层。采用吊机一次吊入孔内就位,确实较长的在-节成型后截为2节吊放,钢筋笼接头采用挤压套筒连接,以加快吊放速度。

(2)钢筋笼防上浮监理措施:吊放钢筋笼时应合理设置吊点,防止弯曲变形;钢筋笼子下放时,应对准孔位小心,采用正、反旋转慢慢地逐步下放,放至设计标高后立即固定。为防止钢筋笼在浇注混凝土时上浮,在钢筋笼底部焊上一块比钢筋笼直径略小,厚约3mm的薄钢板以增加其抗浮能力。若遇孔底土层较软时可在孔底垫上约20cm的碎石以防止钢筋笼下沉。

3.1.5 超缓凝混凝土灌注

(1)混凝土灌注采用中250钢导管,按照水下混凝土的灌注方法进行。

(2)防管涌监理措施:在钢筋混凝土桩成孔过程中,往往发生素混凝土桩混凝土涌入钢筋混凝土桩桩孔内的管涌现象。为克服和防止管涌:①素混凝土桩混凝土的坍落度应尽量小一些,不宜超过18cm,以便于降低混凝土的流动性。②套管底口应始终保持超前于挖面一定距离,以便于造成一段“瓶颈”,阻止混凝土的流动,如果钻机能力许可,这个距离越大越好。该工程施工中,套筒底始终保持低于挖上面1.5~2m距离。

3.2 上钉支护施工监理

3.2.1 土钉设置

土钉采用φ1548×3m的钢管,钢管头做成封闭尖状,钢管每隔1m焊接环行倒刺,并在倒刺后开发l0mm的出浆孔,注入水泥浆以提高抗拔力。

3.2.2 土钉孔定位

成孔土钉成孔前,应测放出孔位并作标记,放样时孔位需避开轻型井点管位置。土钉在施工时若遇到障碍物,可作适当调整,孔位(孔距)允许偏差±l00mm,土钉向下水平倾角为10°,钻孔的倾角偏差±1°,孔径偏差为5mm,孔深允许偏差+l00mm。成孔过程中做好成孔记录,按土钉的编号逐一记载取出的土体特征、成孔质量等,成孔后及时安放土钉钢管并注浆。在基坑逐层开挖支护的过程中,对自身强度极低、流塑性较大的流沙或淤泥质上以及局部出现的坍塌情况,采用浅挖跳打法施工,及时挂网混凝土喷面和植入1.5~2.0m的摩擦钢管或钢筋。

3.2.3 钢筋网的制作

钢筋网采用中6.5@200×200单层布置,钢筋网与坡面的间隙不宜小于30mm,施工时可在钢筋网里适当垫砖或用插入土中的钢筋固定,确保在喷射混凝土前,面层内的钢筋网片固定在边壁上并符合保护层厚度要求。钢筋网用铁丝绑扎,上下层钢筋网搭接处需点焊,搭接长度大于300mm。在钢筋网外采用2φ14加强筋固定在土钉上,采用双面焊,焊接必须牢固。

3.2.4 配制、喷射混凝土

本工程喷射混凝土采用干法喷射,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厚度为100mm,分两层施工。混凝土配制采用中砂和最大粒径不大于12mm 的碎石,混凝土掺入2%~5%速凝剂,喷射混凝土终凝2h后,进行喷水养护,养护时间根据气温确定,宜为3~7d。

3.3 井点降水监理

(1)井点或深井布设运转以后,必须加强井点观测,对井点的流量、地下水位的变化、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和抽水影响范围内的建筑物及地下管线的沉降观测必须自始至终地进行,异常情况下须加密观测。

(2)井点降水开挖中对邻近的建筑物产生的不利影响要采取以下控制措施:①减缓降水速度,确保均匀出水,勿使土粒带出;②井点应连续运转,尽量避免间隙和反复抽水,以减少降水期间引起的地面沉降量;③设置回灌水系统,保护邻近建筑物和地下管线。

3.4 监理推行信息化

监理需推行信息化,包括预测、信息采集与反馈、控制与决策等方面的内容。由于深基坑开挖过程中,边坡稳定存在很多潜在的危险和破坏的突然性,地下工程受各种水文、地质、雨水等复杂条件的影响,特别是在基坑旁有基础埋置较浅的建筑,有重要的地下电缆和市政管线,很难从理论上预估出现的问题。因此,在监理过程中,必须加强观测,进行信息化施工,根据土层位移的时空效应,及时掌握土体变形特性、边坡的稳定状态和支护效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预防边坡失稳和周围建筑沉降等事故发生。在运行管理期间,施工单位在基坑周边附近堆放重物超载、施工过程破坏了边坡整体面或基坑周边来回跑车时,也极易造成基坑失稳事故。因此,基坑支护施工时,基坑周边的荷载控制也是基坑安全监理的重要内容。

4 结语

总之,对基坑的施工监理控制尤为重要,在本工程的施工监理中,抓住了关键工序的施工质量控制,通过强化监管,实行信息化的施工管理,保证了支护的安全性,降水排水效果能满足施工要求,整个基础施工过程较为顺利,未出现质量、安全事故,缩短了工期,提高了工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积累了工程经验,可供类似工程参考借鉴。但在实际施工中,基坑施工监理的质量控制还应针对具体工程,在施工前认真的研究地勘报告及水文资料,参阅相关的设计规范及专业技术规程审批专项施工方案。参考文献:

[1]洪淑琼.某工程深基坑与井点降水施工的监理控制[J].建筑,2014(13)

[2]鞠珊.浅谈深基坑支护工程的监理控制[J].科技与企业,2013(10):233-2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