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合集下载

3.3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第一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

3.3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第一课时)(课件)九年级化学上册(沪教版2024)
误的是( A )
A.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乙醇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C.乙醇中碳、氢原子的个数比为1∶3 D.1个乙醇分子中含有 9 个原子
5. 判断下列与醋酸(C2H4O2)有关的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
错的打“×”。
× (1)醋酸由2个碳元素、4个氢元素和2个氧元素组成。 ( )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3.3 物质组成的表示和分析
(第1课时)
01 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常见物质的组成; 02 能从宏观与微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说明化学式的含义; 03 了解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01 化学式的含义
01 化学式的书写
这款化妆品最有可能属于下列哪种类型的
C 产品( )
A. 祛皱型 B. 美白型 C. 保湿型
一、化学式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
宏观意义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意义
③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物质一个分子的构成
下列有关甲烷(CH4)意义的认识:
A.表示甲烷这种物质 B.表示甲烷是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C.表示甲烷是由1个碳原子和4个氢 原子构成 D.表示一个甲烷分子
【交流讨论】 说出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三、化合物的命名
CuO
从右向左读,在元素中间用“化”字连接
CaCl2
SO2 H2O
P2O5 H2O2
1. 甲、乙、丙、丁四位同学描述的化学符号可能是( D )
甲:表示一种物质
乙:表示一个分子
丙:表示该物质由两种元素组成
丁:表示一个分子中含有三个原子
A.HClO B.O3
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D )
五氧化二磷 P2O5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2022年初中科学同步讲义(浙教版) 七年级上册 第4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学生版)

第1节 物质的构成课程标准课标解读 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有空隙的证据。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得多。

2.了解扩散现象,确认固体、液体、气体都能发生扩散,能列举反映固体、液体、气体扩散的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能叙述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3.能列举支持分子运动的证据,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4.通过应用分子和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宏观现象,学会透过现象看事物的本质。

解读1: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理解分于之间存在空隙,能列举反映分子之间存在空隙的证据。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2:了解扩散现象,能用分子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分子运动的剧烈程度与温度的关系。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解读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且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常见题型为选择题、填空题,难度较小。

知识点01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一)实验一:水和酒精混合①实验现象: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 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水分子之间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水分子和酒精分子彼此进人对方分子的空隙中,所以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会减小。

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二)实验二:芝麻和黄豆混合①实验现象:芝麻和黄豆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体积之和。

②解释:黄豆与黄豆之间存在空隙,一部分芝麻钻到了黄豆之间的空隙中。

结论:不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构成物质的分子(或微粒)之间都有一定的空隙,不同物质分子(或微粒)间的空隙大小不同,固体的最小,液体的次之,气体的最大。

【能力拓展】本实验是实验,芝麻和黄豆不是分子。

【即学即练1】(2019七上·长兴月考)为了探究物质的内部结构,我们利用一端封闭的玻璃管做了水和酒精混合的实验,如图所示。

通过比较混合前后的总体积,即可推断出组成物质的微粒是连续分布的还是存在空隙的。

人教版九年级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 第一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第3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 - 第一课时
【资料】 浓氨水易挥发出氨气,氨气极易溶于水。
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1.向无色酚酞试液 中滴加水
酚酞不变色
酚酞遇水不变色
2.向无色酚酞试液 滴加浓氨水
酚酞变红
酚酞遇浓氨水变红
【提问】 不直接往酚酞中滴加浓氨水,你能想办法使 酚酞变红吗?
学生分组实验1
操作步骤 3.
BA
实验现象
烧杯A中酚 酞试液变红
微粒间空隙较小。
如图是检查装置气密性的常用方法。请你用分子的观点解
释这种做法的依据:

温度升高,分子运动加快;分子间隔增大
知能训练,巩固知识
1、打开食醋瓶盖时,闻到了刺激性气味,表明微粒在_____;物质的热 胀冷缩,说明构成物质的微粒_______;在上述这些变化中,构成物质 的微粒本身_______(填“有”或“没有”)变化,所发生的变化属于 ______变化。
微粒
现代科 学技术 已能将 构成物 质的粒 子放大 后呈现 在我们 的眼前。
分子 原子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约是3×10-26 kg
一滴水中水分子数目 1,670,000,000,000,000,000,000个
1.67×1021 个
【性质1】构成物质的微粒质量和体积都很小
实验探究,探索性质
学生分组实验1 目的: 微粒会不会运动? 。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1节 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贵州省六盘水市第二十一中学 吕甫金
世界 组成 物质 构成 ?
演示实验:品红在水中扩散
现象:烧杯中的水逐渐变红
在静止的水中品红为什么会扩散呢?
世界 组成 物质 构成 微? 粒
物质都是由极其微小的、肉眼看不见的 微粒(微观粒子)构成的。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教案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教案

第三节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参考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式的概念及含义,并能应用2、掌握一些简单化学式的写法3、理解单质化学式前和化学式中有关数字的不同含义过程与方法:1、通过信息加工获得知识2.积极进行讨论和交流,认识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3、能提出问题,并能逐步解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载体,认识任何纯净的物质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2、养成尊重客观实际,认真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习重难点:单质化学式的写法,化学式的意义学习重难点:化学式的意义课前准备教师:课件,教学模型学生:课前探究1、为什么水的化学式为H2O2、为什么铁的化学式为Fe为什么氧气的化学式为O2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一、化学式反映了物质的组成1、化学式,就是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来表示纯净物组成的式子。

提出的依据:任何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不同的物质组成不同2、化学式所表示的含义(一般包括宏观和微观角度)微观上:表示某物质;表示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宏观上:表示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或者一个原子;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还可以表示一个分子的构成情况我们以水(H2O)为例说明3、化学式中元素符号周围的数字的意义4、如 aR b ca表示有a 个这样的微粒b 表示一个微粒中有b 个原子或原子团c 表示一个该离子中带有c 个正(负)电荷如:3H 2SO 4Ca 2+表示钙离子,一个钙离子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4个氧原子 1个硫原子 2个氢原子 个硫酸分子。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导学案(解析版)

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第1课时)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化学式的意义,根据物质的化学式能判断出物质的组成元素和微粒构成;2·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学习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在前面我们学习了一个重要的化学用语——元素,我们已经知道用元素符号来表示各种元素。

那么,怎样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的组成呢?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知识:化学式及其意义一、化学式的概念仔细阅读课本,归纳化学式的概念,并小组内讨论注意事项,完成学案。

1、化学式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思考:(小组内讨论)(1)任何物质都有化学式吗?只有纯净物才能用化学式表示其组成。

(2)同种物质可以有不同的化学式吗?一种物质只能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3)化学式可以任意的书写吗?化学式的书写必须依据实验的结果。

二、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仔细观看视频,归纳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并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1、书写(1)单质:①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化学式。

例如:金属单质:Fe、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P、稀有气体单质:He。

②由分子构成的物质:用元素符号和右下角的数字表示。

例如:氧气O2、氮气N2。

(2)化合物:①氧化物的化学式:如:CO2、SO2、P2O5。

小结:氧元素在后,另一种元素在前。

②金属元素和非金属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KCl。

小结:金属元素在前,非金属元素在后。

2、读法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名称,读作某化某,例如NaCl氯化钠。

有时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三、化学式的意义仔细观看视频,归纳化学式的意义,并小组内讨论完成学案。

1、化学式的意义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该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

微观:表示一个分子;表示一个分子由什么原子构成。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 由原子构成的物质的化学式:宏观:表示一种物质;表示物质由什么元素组成;表示一种元素。

物质组成的表示1教案

物质组成的表示1教案

课题:第二节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能对常见的物质进行简单分类,并能从组成上区分单质和化合物。

②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说出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④能读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为元素。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交流和讨论,使学生能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教学对象分析】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

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是一节思考讨论式的探究学习课,学生通过解决一系列问题来认识元素和元素符号,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方法的应用,建立物质的元素观。

本节课有两大特色:——通过分子模型的制作与拆分,建立起元素的概念。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套“分子模型”自然而然,顺理成章地形成了对元素的认识。

——通过排列“纸牌”的活动,明确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一幅幅“纸牌”非常愉快、轻松地掌握了元素符号的书写和分类。

在组织本节课的这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时,因问题的发散性较强,所以需要教师做好及时的调控和引导,使学生们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第2节物质组成第一课时PPT课件

第2节物质组成第一课时PPT课件
(1) 2Na--2-个--钠---原--子------ (2) K+--钾---离--子---(3) H ----氢--元---素---- --一--个---氢--原---子-3 将下列物质的序号填写在横线上 ①二氧化碳 ②液氧 ③水 ④金 ⑤空气 ⑥氢气 ⑦食盐水 ⑧铝合金 是单质的是---②----④----⑥-----是化合物的是--①----③-------是混合物的是-⑤-----⑦----⑧----是纯净物的是--①---②---③----④---⑥
3
CH4
7
H2O
4
N2
8
SO
2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
人体中部分元素的含量
O
H



C
元素符号:
1 国际上统一采用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大写字 母来表示元素。
2 如果几种元素名称的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可再附加 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第二个字母必须小写。
1 元素的名称有什么特点? 2 同桌相互提问、听写,看谁做的好?
Mg2+
写出原子或离子的符号
+1
6
2 8 6S
+1
7
28 7
Cl
+1 6
8
2
8
8 S2-
8
+1
7
2 8 8 Cl-
基础巩固
一 我会选择
1 一种元素与另一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A
A 质子数不同 B 中子数不同 C 电子数不同 D 质量不同
2 地壳中各元素所占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
A Al Fe Si O
物质组成的表示
丙烷气 体
丙烷分子
水分子

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一册4-1《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PPT课件

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一册4-1《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PPT课件

分子
构成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酒精 是由酒精 分子构Leabharlann 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构成物质微粒的还有原子或离子等.
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下看到 的放大几百万倍的分子
芝麻体积是__厘米³ 黄豆体积是__厘米³
小于 (大于 芝麻和黄豆混合后总体积___ 、等于或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浙教版初中科学第一册第四章
第1节 物质的构成 第1课时
1、方形蔗糖里边是怎么样的?
2、用放大镜观察碾碎的蔗糖,你又发 现了什么?
3、将碾碎的蔗糖倒入盛水的烧杯中, 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使糖迅速溶解,用 放大镜观察糖水,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放大镜有什么作用?
比磨成的粉末更小的微粒 形式分散到水中去.
蔗糖

【课件】第四单元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件】第四单元课题3+物质组成的表示(第一课时)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组构成构成一成 、化学式
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物质
元素 宏观
氧气、氢气、水 铁、汞、铜
硫酸铜、氯化钠
分子
构分 成裂
原子
得 失 电 子
离子
微观
一、化学式
空气中的物质
氮气(N2)
氧气(O2)
二氧化碳 (CO2)
水蒸气 (H2O)
稀有气体
(He、Ne、Ar等)
每个氧离子带 2个单位的负电荷
同种元素的化合价与离子的电荷,通常 数值相等,正负相同,位置不同,写法相反

二、化合价
化学符号中数字的意义
元素的化合价
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
+(-)m
aRbn+(-)
表示粒子个数
一个分子中所含该 原子的个数
牢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一价钾钠氯氢银, 二价氧钙钡镁锌, 三铝四硅五价磷, 二三铁,二四碳, 二四六硫三五氮, 铜汞二价最常见。 正负总价和为0, 单质0价永不变。
+1 -2
KClO3
N+a1 C-2O3
Na2CO3
令人痛并快乐着的作业:
《课题3 物质组成的表示》
Mg2+ +12
Mg Cl2
MgCl2:镁原子和氯原子要按
二、化合价
化学上用“化合价”来确定化合物中原子或离子之间相互结合 的数量关系。元素的化合价是元素的原子在形成化合物时表现出 来的一种性质。
表示 元素的化合价标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
方式 有正价和负价之分,用+n或-n表示。
例如: 表示钠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表示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物质的构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物质的构成(PPT课件(初中科学)22张)

2.物体中大量分子做热运动的速度,跟下列因素有关 的是( A) A.物体温度的高低 B.物体运动速度的大小 C.物体密度的大小 D.物体机械能的大小
3.把干净的玻璃板吊在弹簧测力计的下面,记下测力计 的读数。如图让玻璃板的下表面接触水面,然后稍稍用 力向上拉,发现弹簧测力计读数变大,其原因是玻璃板 与水的接触面之间存在( B ) A.摩擦力 B.分子引力 C.分子斥力 D.大气压力
据估算,一滴水中含有水分子数大约是 1 000 000 000 000 000 000 000(共 21个零)。这些分子如果让人去数,每 秒钟数1个,大约需要数30万亿年。
一个水分子的质量是: 3.0 × 10-26千克 一个酒精分子的质量是: 7.7 × 10-26千克 一个氧气分子的质量是: 5.3 × 10-26千克 一个二氧化碳分子的质量是: 7.3 × 10-26千克
活动:视察蔗糖
方糖里有很多糖颗粒! 糖粒里有很多糖粉末! 糖水里什么都看不到!
蔗糖在水中消失了吗?
思考
既然蔗糖还在水里,为什么看不到了呢?
蔗糖以一种更小的微粒溶解在水中了
蔗糖 分子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许多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极其微小的粒子。
大部分物质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有些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如金属)。 还有些和蔼体分子之间的间隙大小。
固体
液体
气体
同一种物质分子之间的间隙:气体>液体>固体。
3.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路过一片花田,为什么 远远就能闻到花香?
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活动
气体之间产生扩散
液体之间产生扩散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第1节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教学反思

《物质的构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观粒子构成的。

2. 了解物质的基本组成,能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组成,认识微观粒子的性质和作用。

2. 教学难点:理解物质的分子构成,形成微观思维的模式。

三、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常见物质的样品,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

2. 准备一些分子模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分子结构。

3. 准备一些实验器械,如烧杯、试管、胶头滴管等。

4. 准备PPT课件,用于展示教学图片和诠释观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能够了解物质的构成,认识到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这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并为后续的化学学习打下基础。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回顾小学科学课程中关于物质的认识,如水、糖、盐、铁等物质,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引出“物质是由微小粒子构成的”这一观点,并提问:“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哪些?他们有什么特征?”(二)新课教学1. 展示水、糖、盐等常见物质,让学生观察他们的外观,并请学生描述他们的特征。

2. 通过实验,让学生观察水、糖、盐等物质在加热或溶解过程中的变化,引导学生发现物质的状态和形状会发生变化,但物质本身并没有消失或产生新的物质。

3. 介绍分子和原子的观点,并展示一些微观粒子模型,如水分子模型、原子结构模型等。

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物质是由微观粒子构成的,如分子、原子等。

4. 介绍物质的分类,如固体、液体、气体等,并诠释这些分类与物质构成的干系。

5. 引导学生思考:“不同的物质是由不同的微观粒子构成的吗?这些微观粒子的特征是什么?”(三)小组讨论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种常见的物质(如水、糖、盐等),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该物质的构成和特征。

2.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过程和观察结果,并与其他小组分享。

汉阴县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节 物质的组成 第1课时 化学式及其意义 单质

汉阴县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3章 物质构成的奥秘 第3节 物质的组成 第1课时 化学式及其意义 单质
特点 : ②“置换〞实际上就是位置交换 , “一换一 〞 , 反应前后一定有单质出现 ;反应中一定 有化合价的改变。
常见的类型 : 1.金属与酸的反应 , 如 :
Fe+H2SO4===FeSO4+H2↑ 2.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 如 :
Fe+CuSO4===FeSO4+Cu
3.非金属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 如 :
A.Zn、A、Cu B.Zn、Cu 、A
C.A、 Zn 、Cu D. Cu、A、Zn
4.将洁净的铁丝浸入含有Ag(NO3)2和
Zn(NO3)2的电镀废水中 , 一段时间后取出 , 铁
丝表面覆盖了一层物质 , 这层物B质是 (
)
A.Ag、Zn
B.Ag
C.Zn
D.Ag、Fe
课堂小结
1、本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 2、你有何收获?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说明 :
1.金属的位置越靠前 , 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位于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 液中置换出来。
自由讨论 1.如何验证Zn、Cu、Ag三种金属的活动性?
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H〕Cu Hg Ag Pt Au
高温
2C + 2CuO === 2Cu+CO2↑
随堂练习
❖ 1、判断以下置换反应能否发生 , 为什么? ❖ A. Mg+H2SO4=MgSO4+H2↑ ❖ B. Cu+2HCl=CuCl2+ H2↑ ❖ C. 2Fe+6HCl=2FeCl3+3H2↑ ❖ D. Cu+2AgCl==CuCl2+2Ag ❖ E. Fe+Zn(NO3)2==Zn+Fe(NO3)2

3.3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3.3物质的组成(第1课时)-教案-沪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
三、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的化学式①金属单质②稀有气体单质③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
(2)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单质的化学式
教学反思
【探究问题3】根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情况,写出它们
的化学式:
物质名称
元素组成
所含原子或离子的个数比
化学式
一氧化碳
C、O
C:O=1:1
氯化镁
Mg、Cl
Mg2+:Cl—=1:2
一氧化二氮
N、O
N:O=2:1
氧化镁
Mg、O
Mg2+:O2—=1:1
【探究问题4】化学式(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意义
提问:从水化学式“H2O”中获得哪些信息?
氦气、氖气、氩气
小结: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1)直接用元素符号表示单质的化学式①金属单质
②稀有气体单质③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
(2)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单质的化学式
三、课堂小结
四、课堂检测
学生用化学符号来表示水
小组比赛:书写常见的元素符号和相关物质的化学符号,同时小结出化学式具有的含义
根据微观的结构图思考物质的化学式
小结: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宏观:一种物质和该物质的元素组成
微观:该物质的一个分子和该物质的一个分子构成
【练 习】说出下列符号的意义:
(1)H (2)2H (3)H2(4)2H2
【探究问题5】单质化学式的书写
单质类别
物质名称
化学式
金属
钠、钾、铝、铜、镁
非金属
碳、硫、磷(固态)
氧气、氮气、氢气、氯气
稀有气体
课 题
3.3物质的组成(第一课时)
授课人
复备时间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教案)《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学生回答猜想。
学生实验:同上做试验,看看现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现象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学生实验:黄豆和芝麻混合的总体积减少的实验。
设计意图:用黄豆和芝麻之间有空隙进行类比,直观表现构成物质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空隙,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当两者混合时,由于分子填补了这些空隙,所以总体积就会减少。
九年级化学教案
情境三:让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分子的哪些知识。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翅膀想象,对分子提出更多疑问,通过今天学习解决或留到课后查阅,延续学习的积极性。
情境四:根据学生们的提问质疑,引入分子体积大小与质量的大小。
事实:用扫描显微镜才能看到,一滴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有100000000000000000000个。
情感、态度与价值:
通过积极参与,培养学生探索微观世界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在科学探究中的合作精神及团队精神,树立严谨求实的科学信念。
实验准备:
分组: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方糖放大镜筷子一次性杯子试管(加标签)烧杯量筒水酒精(已染色)黄豆芝麻
教师实验器材:学生分组实验器材一套针筒研钵
形象例子:如果让人去数,每秒种数一个,要数几十万亿年;如果把水分子与乒乓球相比,它的大小的比例就好像乒乓球与地球之比。计算一个水分子的质量。
设计意图:引出分子的概念后,进一步通过形象对比,比喻及计算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分子是很小的微粒。
情境五:一支试管加入部分水和部分酒精,记下液面标记,提问振荡混合后会怎么样?
1、分子的体积很小,质量也很小。
2、分子之间有间隙。
《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九年级化学教案
设计思想: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如何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它关系到我们的教育质量,关系到师生的校园生活质量。我们今天所倡导新的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实施新课程最为核心和最为关键的环节。”新课程强调师生互动、互教互学。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达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因此,本节教学活动的设计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让学生亲历一个全新的探究过程,建构新知:即“情境——探究——交流”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科学第四章第四节《物质的构成》第一课时
浙江省嘉善县泗洲中学吴佳凤、盛雅娟2010年01月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①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十分微小。

②通过探究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能举例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的现象。

③能确认不同的物质分子的大小不同。

2、技能目标:
①进一步熟悉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经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研究问题的思维程序。

3、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树立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辨证唯物主义观念;通过探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保持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
理解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三、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四、教学准备
试管、酒精、水、放大镜、方糖、烧杯、黄豆、芝麻、量筒、针筒、木块、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册书的前面几章已经给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关于物质的美丽而神奇的画卷,通过学习,学生对自然界中大至宇宙、小至微小的生物甚至是细胞的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并已初步接受了自然界的组成具有明显的层次结构的观念。

但这些知识基本上涉及的都是一些宏观现象,本节内容《物质的构成》将涉及到许多微观现象,从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物质的构成。

教师的核心任务是让学生在想象中建构起微观世界。

对于刚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其抽象的思维能力以及空间想象能力还相对较低,因此,在学习本节内容时,将会遇到很大的思维障碍:微粒的抽象性。

为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关键在于做好各种演示实验,利用类比思想,引导学生用直接观察到的宏观现象去“套解”看不着、摸不到的微观世界。

上课伊始,教师先演示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40mL,引导学生考虑事物还应从微观角度出发,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而后通过用放大镜观察方型蔗糖、碾碎的蔗糖和糖水中的蔗糖,引导学生想象有“蔗糖分子”的存在,并且获知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用一般的放大镜、显微镜根本观察不到。

之后引导学生思考水和酒精分别由什么构成,并猜想是什么原因使得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的体积小于40mL。

为便于学生想象、理解“分子间有空隙”,可请学生完成黄豆和芝麻的辅助实验。

六、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想一想:(PPT)
20毫升的水+20毫升的水=?
20毫升的酒精+20毫升的酒精=?
20毫升的酒精+20毫升的水=?
演示实验:20毫升的酒精和20毫升的水混合之后振荡,观察(PPT)
现象:
师:20mL酒精和20mL水混合后体积为何小于40mL呢?这就需要我们走进微观世界,从微观的角度去探索奥秘所在。

【探究新知识】
探究一: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
学生分组实验(PPT):
1.用放大镜观察方糖。

(提问)看到了什么?(固体小颗粒)
2.碾碎后,再观察,看到什么?(更小的颗粒)
3.将少量碾碎的粉末溶于水,搅拌,再观察。

(发现小颗粒不见了)
问:蔗糖真的没有了吗?
(生:不是。


问:你怎么证明蔗糖还在?
(生:水有甜味,说明蔗糖还在水中。


问:蔗糖颗粒不见了,说明了什么呢?
(生:说明它以一种更小的用放大镜也看不见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师介绍:蔗糖是以分子这种微粒分散在了水中,蔗糖正是由这种叫分子的微粒构成的,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板书)。

(PPT)
问:构成蔗糖的分子我们称之为蔗糖分子。

氧气、酒精、二氧化碳、水等都是由分子构成的。

你们知道它们分别是由什么分子构成的吗?
(生:氧气由氧气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水由水分子构成。


师介绍:构成物质的微粒除分子以外,还有原子、离子等其他各种微粒。

接下来我们看一段水分子自述的视频,看了之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从中了解到水分子的哪些特点。

视频:水分子的自述
(生:分子很小,一克水中有33000000000000000000000(21个零)个水分子。


(生:水分子比成近乒乓球,则乒乓球相当于地球那么大。


师介绍:因此我们可以知道分子是非常小的(板书),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到,即使是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

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扫描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PPT)。

分子科学的广阔前景,如纳米材料的应用、人类基因的破译等。

我国在这些方面处于世界领先水平。

学到这里,你对分子了解了多少?
(生: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

不同物质分子不同。

……)探究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问:好,那接下来我们重新来审视一下:20mL水和20mL酒精混合后,体积为什么小于40mL?
(引导学生猜想)
学生分组实验(PPT):在量筒里先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记下总体积V1;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它们混合后,记下总体积V2,比较V1和V2。

问:你能否推想酒精和水混合总体积变小的原因呢?(PPT)
(生:水和酒精分子两种分子大小不同,且它们之间有空隙,当水和酒精混合时,不同分子相互进入到分子的空隙里去,所以总体积会减小。

)问:水是液体,酒精也是液体,这个实验仅仅说明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那么气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生:有。


问:从哪些现象中可以看到呢?
(学生回答)
问:在很高压强下油可以从很厚的钢瓶里渗出。

这是为什么?
(生: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师:刚才黄豆和芝麻混合,体积变小,是否证明固体分子之间有空隙?
(生讨论:不行。

因为它们之间是固体之间的空隙。


问:长期靠煤堆的墙壁里面也会变黑,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
探究三:气体分子、液体分子、固体分子三类分子之间的空隙是否一样大?
问:现在我们知道无论是气体、液体还是固体分子之间都存在空隙。

那么它们分子之间空隙是不是一样大的?
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利用手边器材(针筒、水、木块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培养学生实验设计与探究能力。

学生用针筒分别压缩空气和水,或用木块压木块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生:压缩空气比较轻松,说明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最大;压缩水时能压缩,但后来压不动了,只压缩了一点点,说明液体分子间的空隙比气体分子大;压木块时很难压缩,说明固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

因此,在同样条件下,根据被压缩的难易程度来判断。

一般来说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分子之间的空隙大。

)(PPT)
【练习巩固】
1.为什么我们可以将氧气压缩为液态氧储存在钢瓶中?(PPT)
2.多数物质有热胀冷缩现象,你能用微粒观点解释一下吗?(PPT)
3.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铁由铁原子构成,50毫克铁约含有5.375×1020个铁原子,铁原子半径约0.124nm,地球赤道半径约6400km。

如把50毫克铁含有的铁原子排成一行,可绕地球赤道多少圈?(PPT)
【课堂小结】
说一说:如果你是分子,请你向大家介绍自己!(PPT)
【课后作业】
作业本B:《第四节物质的构成(一)》
七、板书设计
§4.4物质的构成
一、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很小)
二、分子之间有空隙
(空隙最大:气体分子)
八、课后反思
微粒是看不见摸不着,本课旨在借助学生的想象建立物质是由微粒构成的观点,借助生活熟悉的现象让学生感受微粒的一些特性。

本课的难点是分子之间存在着空隙。

我以液体分子之间有空隙入手,让他们自己发现问题,再通过探究活动,亲身体验,用事实引导学生思考,用事实作为有力证明,从宏观的表现去想象推测来理解其微观的本质。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大小比较,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实验方案,在课堂上区追寻学生的闪光点。

实践证明“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这样的教学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

科学是以探究为核心的学科。

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展有序的探究活动,还需我们不断地去探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