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开题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题报告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研究
一、立论依据
1.研究意义、预期目标
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汽摩配件作为汽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汽车产业发展的基础。

受经济危机的影响,2009年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受到明显冲击。

来自核心人才、全球渠道、强势品牌的巨大压力挤压着每个中小型汽配企业日益窒息的生存空间,反倾销、同质化的白刃战、低价策略的PK、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更是使整个市场毫无生气。

对此政府出台了汽车产业振兴规划,以及汽车以旧换新、汽车下乡等具体优惠措施,汽车消费的增长拉动了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市场需求的增长。

进入2010年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行业销售收入及利润总额呈现高速增长态势,行业景气度大幅高涨,行业效益大幅回升。

但是这些只是治标不治本。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全球经济逐渐回暖,只有进行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才能根本上解决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窘境。

瑞安早在2003年10月就被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中国汽摩配之都”的称号。

据统计整个温州市就有汽摩配企业5000多家,其中瑞安就有1500多家。

而整个温州的总产值达到了380亿元,瑞安更是占了近三分之二,大约230亿元,出口4.8亿美元。

然而受到经济危机的影响,在这些看似华丽的数据背后各企业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困扰,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产品缺乏科技含量、缺少品牌保证。

因此从各方面进行技术创新异常重要。

本文通过对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的研究,针对近年来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发展现状,提出其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对策。

以此希望为中小型汽摩配产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现实理论参考。

2.国内外研究现状
英国著名资产阶级经济学者亚当·斯密(1776)在他的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工人所穿的粗劣呢绒上衣和牧羊剪毛所用的剪刀这两种产品,是由家庭坊和手工业工场为基本单位的小企业集群联合劳动完成的。

”[1]他虽然没有对产业集群进行明确的定义,但是却是第一位提出“集群”一词的经济学家。

亚当·斯密最早从分工合作的角度对集群经济进行了定义,他认为:集群就是一些企业为了合作完成某种产品而联合在一起的群体,他们之间存在着分工协作的性质。

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1890)在他的著作《经济学原理》中从外部经济的
角度第一次系统的对这种在地域上产业集中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定义为“产业区”。

[2]他认为造成这样的集聚经济是因为企业在地域上追求外部规模经济,通过大规模的企业合作扩大提高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益、劳动力资源共享以及信息交换和技术扩散,以期达到企业成本最低化,增加企业经济利益。

德国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韦伯(1909)在他的著作《工业区位论中》从集聚经济的角度对产业集群的现象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企业的集聚分阶段性,从一开始企业自身的扩展引起集中现象,再到大企业集中某一地区,以比较完善的组织结构方式吸引更多的企业集聚,从而形成地理位置比较集中的大规模集聚经济。

而这样集聚状态下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企业分散时不能得到的。

[3]
著名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在(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企业或其他组织作为一种参与市场交易的单位,其经济作用在于把若干要素所有者组织成一个单位参加市场交换,这样减少了市场交易者单位数,从而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4]他用他开创性的“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产业集群现象。

意大利学者巴格纳斯科(1977)对马歇尔的“产业区”概念进行了新的定义。

他认为“新产业区是具有共同社会背景的人们和企业在一定自然地域上形成的社会地域生产综合体,”。

[5]在当时他就对意大利本国的工业化产区进程进行了考察,他第一次在世人面前提出了“第三意大利”的概念,从此这个名词就成为了意大利东北部及中部地区制衣、皮革、玩具等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的代名词。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波特教授在(1990)他的《国家竞争优势》[6]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用产业集群(Industrial Cluster)一词对集群式现象进行解释。

1998年波特又发表了《集群与新竞争经济学》一文,系统地提出了新竞争经济学的产业集群理论,把产业集群理论推向了新的高峰。

他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某一特定领域中,在地理位置上集中,且互相联系的公司和机构集合,并以彼此共通性和互补性相联结[7]。

在国内,曾忠禄(1997)在《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同一产业的企业以及该产业的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的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

[8]主产业与相关产业、支持性产业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与制约的关系。

主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只注重主产业而不注重其他产业则会制约整体的产业发展,只有两者结合共同发展才是长久策略。

徐康宁(2001)在《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中认为产业集群是指相同的产业高度集中于某个特定地区的一种产业成长现象。

[9]它与经济的开放程度有着密切的关联,越是开放的经济,只要合理运用各种有利因素,产业
集群的发展越快,其效应也将更加明显。

符正平(2002)在《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中借用西方网络外部化概念来解释集群的形成机理。

他认为偶然或历史或社会关系的因素使最先进驻区位的企业扮演网络发起人的角色,其表现和势力影响随后企业的区位预期形成,这种网络效应使集群最终在这个区位形成。

[10]
倪鹏飞(2006)在《产业集群:中国和谐崛起的一条希望之路》中认为产业集群实际上是通过分工专业化与交易的便利性,使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相结合的一种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

[11]
孙要中、魏剑锋(2009)认为产业集群是一种特殊的中间组织,集群企业间最一般关系是技术、管理、市场信息以非同寻常的方式在特定空间内积累、交流、传播和扩散。

信息高效积累和传递时企业聚集的基础,也是决定集群边界和规模主要因素。

当集群边界达到一个临界点时,继续扩展规模不会产生更多的经济性,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加入,使集群规模停止扩大甚至缩小。

[12]王发明(2009)在《产业种群、产业集群及其演进研究》中从生态学种群的视角分析了产业集群,他认为产业集群一个有机的具有生命力的产业群落,是由多个生产相同或相似产品的企业在某一区域集聚,并辅之以相关的支持性机构和组织一类似于生物种群的行为特征构建的一个社会生态系统。

它的形成与演化是内外条件作用的结果,内在机理要求相应的外部环境与之相匹配。

[13]
周睿全(2010)在《集成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演化研究》中从集成创新的角度出发,认为产业集群的演化自身就是一个涉及了要素转换、组织变革、技术外溢、知识传播、网络建筑等多层次的系统化集成创新过程,具有明显的集成创新特征,具体表现为系统性、多层次以及模块化特征。

[14]
李学迁、朱道立等人(2010)从网络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产业集群的内部机理,他们认为产业集群是具有复杂结构的经济系统,是若干子网络组成的大型的动态网络,具有超网络结构,具备增长性和择优性。

[15]
纪玉俊(2010)在《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中认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基础是分工协调形式由市场通过空间集聚向企业网络演变,进而再扩展为产业集群这一网络组织形式,具有一定的社会属性。

[16]
总之,在产业集群的研究方面,国外的专家学者们经过上百年的研究,在理论方面已经形成了各种不同的派系,使得西方学者对产业集群的研究更加的完善。

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国情、文化等因素,借鉴国外学者的理论,走出自己的特色道路。

3.参考文献
[1]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
[2]马歇尔.经济学原理[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7.
[3]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4]Coase,R. The Nature of the Firm [J].Economica,vol. 4.1937.
[5]Bagnasco A. Tre italie : La problematica territoriale dellosviluppo italiano[M] . Bologna : II Mulino ,1977.
[6]M·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7]Porter M E. 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J].Harvard Business ,November-December1998.
[8]曾忠禄.产业群集与区域经济发展[J].南开经济研究,1997(1).
[9]徐康宁.开放经济中的产业集群与竞争力[J].中国工业经济,2001(11).
[10]符正平.论企业集群的产生条件与形成机制[J].中国工业经济,2002(10).
[11]倪鹏飞. 产业集群:中国和谐崛起的一条希望之路[J].理论参考,2006(9).
[12]孙要中,魏剑锋.基于信息空间制约的产业集群边界[J].当代经济科学,2009(2).
[13]王发明.产业种群、产业集群及其演进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9(5).
[14]周睿全.集成创新视角下产业集群演化研究[J].商业时代,2010(5).
[15]李学迁,朱道立,李进,刘美玲.全球生产网络视角下产业集群的网络演化[J].科技进步也对策,2010(13).
[16]纪玉俊.基于网络组织的产业集群分析[J].财经科学,2010(2).
二、研究方案
1.主要研究内容(或预期章节安排)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1.2研究意义
1.3研究问题的提出
1.4研究思路和方法
2 产业集群理论概述
2.1产业集群的含义
2.2产业集群的特征
2.3产业集群的作用
3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3.1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发展的历程
3.2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4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5 提升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论
2.实施方案和进度计划
(1)主要将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学位论文数据库及学校图书馆等途径查找相关文献资料;
(2)主要通过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企业的相关网站、统计年鉴等获得
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企业的相关数据资料;
(3)通过对瑞安汽摩配产业集群企业的实地调研获取相关资料。

进度安排:
第六学期第19-20周至第7学期第1-5周:完成毕业论文选题。

第7学期6-14周:完成外文翻译、文献综述和开题;完成详细提纲。

第7学期15-20周:写作毕业论文,完成初稿。

第7学期寒假: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开展调查研究。

第8学期1-2周:修改、完成毕业论文。

第8学期3-6周:参加毕业实习;开展调查研究;修改、完善论文,完成定稿。

第8学期第7周:进一步修改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定稿、上交。

第8学期第9-11周:毕业论文答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