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监禁刑执行的完善
我国刑罚处罚的趋势

我国刑罚处罚的趋势
近年来,中国在刑罚处罚方面呈现出几个明显的趋势:
1. 从重制度:中国在刑罚压力方面逐渐加大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打击犯罪。
例如,修订了刑法,对严重犯罪如贩毒、贪污受贿等加大了处罚力度,增加了死刑适用情形。
此外,近年来还加强了对刑罚执行的监督和检查,确保刑罚得以有效执行。
2. 引入了非监禁刑罚:为了更加人性化地处罚犯罪分子,我国逐渐扩大了非监禁刑罚的适用范围。
例如,对于一些轻微的犯罪行为如非法占有、故意伤害等,可以适用缓刑、拘役等刑罚,以减轻对犯罪者的刑罚压力。
3. 侧重于社会教育与改造: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越来越注重对犯罪者的社会教育与改造,鼓励犯罪者进行改造,重返社会。
例如,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改造措施,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康复教育等,帮助犯罪分子重新融入社会。
4. 重视司法公正性和人权保障:中国也注重提高司法公正性和保障被告人的人权。
近年来,我国不断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加强对刑罚适用程序的规范,强调审判公正、证据合法性和依法保护被告人的权益。
总体而言,中国在刑罚处罚方面的趋势是从重制度、适当运用非监禁刑罚,注重社会教育与改造,提高司法公正性和保障被告人的人权。
这些趋势旨在保持社会
稳定,减少犯罪行为,并为犯罪分子提供改造和重返社会的机会。
浅析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问题及对策作者:陈湘黔顾典平来源:《速读·上旬》2015年第11期摘要: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虽然强化了人民检察院的刑事执行监督职能,但是,仍然存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程序可操作性不强、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监督手段刚性不足等现实问题。
亟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制。
关键词:刑事执行;检察监督;问题;对策所谓刑事执行监督是指人民检察院依法对国家公安司法执行机关执行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执行刑罚活动是否合法所进行的监督活动。
为完善和健全刑事执行监督机制,实现刑罚目的,有必要找出现实刑事执行监督中存在的问题并思考解决对策。
一、我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一)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程序可操作性不强在司法实践中,执行机关提出的执行意见、法院作出的判决或裁定应当何时抄送检察机关、检察机关就执行机关的执行情况提出的书面纠正意见、建议,批准或决定机关是否应当回复并说明理由等,条文没有给予明确的规定。
缺少最高立法的程序支持以及其他机关法律规定的协同合作,使检察监督变得寸步难行。
(二)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机构设置不合理检察机关缺少基础性建设,没有给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设置一个合适的科室和机构。
由于没有独立的、合适办公地点,缺少检察机关的基础性建设,没有固定的工作人员,缺乏基本的硬件设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工作很难做好。
(三)刑事执行检察监督手段刚性不足口头意见、纠正违法通知书、检察建议缺乏国家强制力的后盾,具有很大的任意性。
被纠正机关对口头纠正意见、纠正违法通知书不予以执行,检察机关也无计可施。
二、完善我国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制度的建议(一)确定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范围根据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刑事执行机关应当将变更执行意见抄送检察机关。
该条款太原则缺乏可操作性,应进一步明确。
首先,明确规定执行机关抄送的对象。
根据检察机关的设置,抄送对象应当是派驻在刑罚执行机关中监督的机关,即监管场所、监狱等设置检察室的人民检察院。
终身监禁的扩大化适用探讨

第52卷第2期2018年2月广东蚕业G U A N G D O N G C A N Y E V 〇L 52,N 〇.02F e b . 2018DOI : 10.3969/j .jssn .2095-1205.2018.02.86终身监禁的扩大化适用探讨谢俊娣(江西财经大学江西南昌330013)摘要终身监禁作为比较严厉的自由刑,在世界上多数国家广泛使用。
终身监禁虽是舶来品被引进我国,我国根据具体国情,对终身监禁这一制度进行完善与发展,同时规定于2015年11月1日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
笔者认为, 虽然终身监禁仅规定于贪污受贿两种犯罪,但随着我国社会和法治的不断进步与发展,终身监禁的扩大化适用将是大势所趋。
关键词扩大化适用;终身监禁;贪污受贿中图分类号:D 924.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2095-1205(2018)02-127-021终身监禁概述1.1终身监禁的现有立法2015年11月1日实行的《刑法修正案(九)》中,终 身监禁初次被法律规定。
“对重特大贪污贿赂犯罪人,在被判 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形可以同时 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 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 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贪污贿赂刑事 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终身监禁的适用情形 等。
《解释》明确了终身监禁的决定严格规定在作出裁判的同时就应该作出,此终身监禁的决定作出之后必须无条件的服从执行,不受其服刑中极好表现的影响,不得减刑、假释。
但终身监禁是否适用于保外就医、特赦等情形,全国人大及 两高并未作出相关解释。
1.2我国终身监禁的特点我国的终身监禁具有以下特点:(1) 适用范围固定、单一。
我国终身监禁的适用案件范 围仅限于贪污罪与受贿罪,对于其它犯罪并不适用。
刑法总则中的刑罚体系对刑法分则中的相关内容具有引导作用,但在刑法总则当中并未出现终身监禁这一概念。
论监禁刑变更执行的模式完善——以假释的适用为视角

— —
以假 释 的适 用 为视 角
武 玉 红
一
.
法治发达国家和地 区的假释适用
( )假 释 的标 准 细化 详尽 且 具可 操作性 一 在 西方 ,监 禁刑 变更 执行 主 要是假 释 。美 国联邦假 释 委员 会在决 定假 释 时主 要基 于三方 面的考
准确 , 是这 种量 化 的过程 较 为务 实 , 但 比较注 重客观 评价 , 减少个 人 的主观 随 意性 以及感情 色彩 的 可
掺杂 。
澳 门在 决 定假释 时 主要 考 虑四方 面 的 因素:( ) 人历 史及特 征 :①与家 人之 关系 ;②学历 ;③ 1个 职业 履历 ;④消 闲活 动 ;⑤健康 状 况 。( )服刑 期间之情 况 及特 征 :①与 家庭 关系 ;②学 习活动 ;③ 2 工 作活动 ;④消 闲活 动 ;⑤健康 状 况;⑥被 判刑 、悔 改及其 它方 面之 态度 及表 现 。( ) 返社会之 前 3重 景:①家庭 环境 ;②家庭 成员 ;③ 家庭 居 住环境 ;④职 业及 经济状 况 ;⑤其他 方 面 。( ) 4 专业人员 ( 假 释工作 人员 ) 之结 论及 建议 。 套 系统 不 仅可 以对犯 罪人 的人 身危 险性做 出相 对 客观 的预测 , 这 又避免
仅 从服 刑表现做 单一 的评 价 , 且建 立一 种综合 评价 体系 , 罪 犯人 监前 的表 现 、 中改造表 现 、 而 将 狱 假
释 执行 条件等进 行 综合 考量 , 定一个 可 以量化 的指标 体 系 , 确 从而为 “ 当假 释 ” 应 的运行提 供 了保 障 。
同时 ,也为 罪犯 不服有 权 机 关的 不予假 释 决定提 出申诉提供 了明确 的依 据 。 ( )假释 决 定机 构 的职 责规 范且 专业性 强 二 从 国 外的情 况来 看 ,假 释 的决定 机关 主要 是假释 委员 会 ,如美 国 、加拿 大 、澳大 利亚 、新西 兰、
论监禁刑变更执行的模式完善——以假释的适用为视角

划 ;2 重 新犯 罪 的可 能 性 ;3 生理 的健康 ;4 服 刑 () () () 的时间 ;5 在监 狱 的表 现 ;6 参加 矫 正项 目的情 况 ; () ()
从而来 决定 是否 予 以假 释 。 种标 准 的把 握虽 不绝 对 这
作 者 简介 : 玉 红 , 武 上海 政 法 学 院 刑 事 司 法 系副 教 授 。
邦假 释委员 会在决 定假 释时 主要基 于三方 面 的考虑 :
第一 , 犯罪 的严重 性 ; 二 , 第 犯人 在狱 中的表现 : 第三 , 重新 犯 罪 的可 能性 。 每一 方 面又 可分 为 若干 小项 . 例 如重新 犯罪 的可 能性又 可分为 : 1 过去犯 罪 的次数 : ()
主要 是 犯 罪 、 法执 法 和人 类 行 为方 面 的专家 , 具 司 并 有在 刑 事 司法 执 法 体 系 中的 经历 或 受 过心 理 学方 面 的教 育和训 练 。 有些州 要求 假释 委员 会成 员 能够考 虑
公 民 的基本 要 求 。 表社 区 的价值 观 念 。 些 价值 观 代 这 念 有 利于 帮助作 出合 理 的决 定 。 各 国假 释委 员会 的形式 有所 不 同 。 目前美 国的假
( ) 去监禁 的次 数 ;3 第一 次犯 罪时 的年龄 ;4 是 2过 () ()
在 西 方 . 禁刑 变 更执 行 主要 是 假 释 。 监 目前 世 界
发达 国家 和地 区在 监 狱 中 已建 立起 比较健 全 的对 服
刑人员 的假 释制 度和措施 。 对服 刑人 员能 否假 释 的 在 标准 把握 上 , 仅 要 看服 刑人 员 在 监狱 中的表 现 . 不 还
个人历史及特征 : ①与家人之关系; ②学历 ; ③职业履
试论我国短期自由刑制度的完善学位论文

(二)短期自由刑执行方式单一
我国现在短期自由刑的执行方式只有监禁刑,不利于轻刑犯的教育改造。我国虽然已建立缓刑制度,改善这一弊端,但是适用缓刑的轻刑犯数量不多。这促使人们寻求监禁刑的转向或替代措施,而在各种积极促使犯罪人再社会化的刑事执行措施中,缓刑制度尤为突出地体现了现代刑事政策的精神,处于中心地位。我国刑法也规定了这种制度,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就刑事政策上对“目的刑”、“教育刑”的刑罚理论的实践意义而言,短期自由刑的执行问题,在法制上是由缓刑制度方面来谋求补救。仅从时间长短来看,的确可以将缓刑看作为使罪行轻微而被处以短期自由刑的犯罪人免受入狱服刑的弊端而设的一种社会待遇。
三、国外短期自由刑制度的
近些年来,英国、法国、德国、瑞典等国不仅着眼于短期自由刑的报应、威慑机能,而且着眼于它的教育、改善机能,从而更加积极地评价短期自由刑的刑罚效果。
2003年,全国法院刑事生效判决共判513816件、747096人,其中,定罪判刑的730355人,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的158562人,占定罪判刑人数的21.71%;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357991人,占49.02%,判处拘役的53092人,占7.27%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宣告缓刑的134927人,占18.47%;判处管制的11508人,占1.58%,单处附加刑的14275人,1.95%;免予刑事处罚的11906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1.59%;宣告无罪的4835人,占生效判决人数的0.65%。在这里,定罪判刑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和拘役宣告缓刑的共546010人,占定罪判刑人数的74.76%。如果按五年的五分之三推算成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加上判处拘役和宣告缓刑的,则有402814人,占定罪判刑人数的55.15%。现实中有半数以上的犯罪人最终被处以短期自由刑,但是大多数人没有被处以缓刑。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终身监禁制度是指对犯罪分子实施的无期徒刑,是一种替代死刑的惩罚手段。
我国《刑法》规定,对某些极端严重的犯罪行为可以实施终身监禁,这一制度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本文将从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依据、起源与发展、实施方式、社会效果等方面进行浅析。
一、终身监禁制度的法律依据我国《刑法》第五十三条规定:“终身监禁的刑期,若犯人有悔过表现,并确有悔过表现,经考察符合释放条件的,经法院批准可以改变为有期徒刑,但不得低于十年。
”这一条款为终身监禁制度确立了明确的法律依据,规定了对犯人悔过表现的审核条件和改变刑期的程序。
二、终身监禁制度的起源与发展终身监禁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方国家,最初出现在英国。
19世纪初,英国废除死刑的呼声逐渐高涨,终身监禁制度应运而生。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监禁制度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是在这一国际背景下逐步形成和完善的,也是我国司法体系改革的一部分。
终身监禁制度是对犯人的一种特殊的刑罚,实施方式有其独特性。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充分尊重犯人的人权,严格按照法律规定进行落实。
犯人应当接受社会化教育,改造其不良思想,使其有悔过之心。
相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确保终身监禁的程序合法、正义。
终身监禁制度对社会有着重要的积极效果。
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减少对死刑的使用,降低了对犯人的极端处罚,体现了人权保护的精神。
终身监禁制度能够对犯人进行有效的思想改造,减少其再犯率,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
终身监禁制度适用范围有限,只针对极端严重的犯罪行为,能够有效地惩罚犯罪分子,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终身监禁制度是一种重要的刑罚方式,具有其特定的法律依据、起源与发展、实施方式和社会效果。
在实践中,我们应当发挥终身监禁制度的积极作用,加强对犯人的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确保刑罚的公正执行。
希望我国终身监禁制度不断完善,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及完善

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的适用问题及完善苏文聪【摘要】《刑法修正案(九)》中首次引入的终身监禁制度,由于对其概念、分类和性质并没有进行明确的划分,因此在刑法理论学界讨论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同时根据域外经验以及我国基本国情,终身监禁在适用中还面临着量刑适用标准不明确、不利于罪犯改造、执行经济成本过重等问题.现阶段从立法和司法的角度进行探索和分析,能对完善终身监禁制度有所助益,同时也能推动我国刑罚体系朝着轻缓化的方向进一步改革.【期刊名称】《怀化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38)003【总页数】4页(P87-90)【关键词】终身监禁;刑罚执行措施;司法适用【作者】苏文聪【作者单位】中南大学法学院, 湖南长沙41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924《刑法修正案(九)》)第44条第4款首次以立法形式增设终身监禁。
这是在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下,结合反腐败的需要作出的针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的一次修正。
然而,由于学界对其分类和性质尚有争议,以及在适用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制约了终身监禁制度进一步的发展,急需研究和解决。
一、终身监禁制度概述(一)终身监禁制度的概念终身监禁制度,实质上是一种更为严格的自由刑。
就我国而言,终身监禁制度可以看作是将英文中Life Imprisonment直接翻译过来的结果。
但是对于其准确含义,由于各个国家和地区语言的不同,理解和称谓都有所不同。
根据国际上相对通行的理解,终身监禁是指将犯罪分子永久羁押于特定服刑场所,剥夺其人身自由,直至罪犯死亡的刑罚。
在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是指针对重特大贪污、受贿犯罪分子,被判处死刑缓期执行的,人民法院根据犯罪情节等情况可以同时决定在其死刑缓期执行二年期满依法减为无期徒刑后,终身监禁,不得减刑、假释。
(二)终身监禁的分类1.绝对终生监禁与裁量终身监禁此种分类方法划分的依据是法官能否行使自由裁量权。
绝对终身监禁是指部分国家在进行罪名规定时,此罪仅适用终身监禁这一种刑罚,法官面对触犯该罪名的罪犯时,并不能行使自由裁量权,有且仅有终身监禁一种刑罚方式。
论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不足及完善

43 —
、
目前我 国暂予 监外 执行 制度存 在的问题 院进行病残 鉴定 , 则鉴定 的真实性 、 中立性将 会大 打折扣 ,
现象 。
2 疾 病 标 准 缺 乏 可操 作 性 .
体制上监狱 医院是隶属 于监狱 的 ,若按现行规 定由监狱 医 同时也极易 滋生虚假鉴定 、 行贿受贿 、 徇私舞弊 等司法腐 败
f ) 外 执行 出 现 “ 律 真 空 ”脱 管 、 管 现 象 突 出 三监 法 , 漏 虽 然 近几 年 由于 社 区 矫 正 试 点 T作 在我 国相 继 开 展 , 监
孕、 患有严重 疾病等 )相较 于其他不具 有暂予 监外执 行情 ,
形 的 罪 犯 而 言 , 罚 就 得 不 公 平 , 势 必 有 违 刑 法 面 前 人 刑 这 人 平 等 原 则 , 终 导 致 刑 罚 执 行 权 威 的 疲 软 : 二 . 易 滋 最 第 容
作标 准 , 例如 “ 严重慢性疾 病” 的界 定 尚未清晰 , 等 缺乏可操 作性 ; 又如第 十条 规定 “ 他需保 外就 医的疾病 ” 而对 “ 其 , 其 他” 的不同理解 . 增加 了保 外就 医疾病 范围 的不 确定性 , 更 赋予了决定机关更大 的 自由裁量权 . 提供 了暗箱操作 、 力 权 寻租的适宜条件 , 极易滋 生徇私 舞弊等司法腐败现象。
f 对暂 予监 外执 行的定位 不准确 一)
目前 我 国 暂 予 监 外 执 行 制 度 之 所 以 会 滋 生 司 法 腐 败 , 其 中 一 个 不 容 忽 视 的 原 【 便 是 暂 予 监 外 执 行 的定 位 不 准 天 l
确。我国 目前罪犯暂予监外执行 的期间是被计 入实际执行
浅议我国暂予监外执行制度的完善

变更 执行 的重要 法律 制度 之一 , 现了立 法者重 视保 体 障人 权 的 良好 初 衷 , 而 , 一 项 有着 良好初 衷 的制 然 这 度 , 执行 中却 乏善可 陈 , 至饱 受诟 病 , 必要 对其 在 甚 有 进行 改革 和完 善 。
司法资 源 。
、
暂 予监 外执行 制 度设 置的初 衷
暂予监外 执行 制度 设 置 的初 衷 , 是立 法者在 设 就
置这 一制度 时 的出发 点 和 良好 愿望 以及所 考虑 的各
方面 因素 。立 法者 确 立 这 一 制 度 的理 由可 以概 括 为 如下几 个方 面 :
第 一 , 刑 的人道 性 。刑罚 的人道 性是 指刑罚 的 行
2 1 年 5月 01
云 南 大 学 学 报 法 学 版
Jun lo u n n Unv ri a i o o r a fY n a iest L w Edt n y i
Ma 2 1 y, 0 1 Vo. 4 No 3 12 .
第2 4卷
第 3期
文 章 编 号 :N 3—14/ 2 1 ) 3— 1— 6 C5 13 D(0 1 O 8 0
原 因
设 置暂 予监 外执 行 制 度 的初 衷应 该 是 毫无 疑 义
作 者 简介 : 晶 , 学博 士 , 津 师 范 大 学 法 学 院讲 师 ( 津 ,0 37 ; 芳建 ,广 东 省人 民检 察 院广 州 铁 路 运输 分 院检 察 员( 张 法 天 天 30 8 ) 周 广州 50 8 ) 10 0 。
刑事执行法学第六章 监禁刑执行制度

根据《刑法》第50条的规定,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 罪犯,如果没有故意犯罪,2年期满后,减为无期徒刑; 如果确有重大立功表现,2年期满后,减为15年以上20年 以下有期徒刑;如果故意犯罪,查证属实的,由最高人民 法院核准,执行死刑。 (二)被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罪犯的减刑条件 1.时间条件 2.实质条件 (三)被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罪犯的减刑的提请程序 监狱对被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罪犯的减刑,应在罪犯缓刑 期满时及时提出建议,报经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 机关审核同意后,提请罪犯服刑地的高级人民法院裁定。
监狱接到上级机关批准的暂予监外执行的决定的法律文书 后,应依法为罪犯办理出监手续。
五、暂予监外执行的法律完善
在我国,虽然暂予监外执行的基本制度已经建立 起来,但是,其还不完善。目前暂予监外执行制 度建设需要解决的法律问题主要有:(1)需要进 一步明确,女性罪犯收监后,如果怀孕或者生产, 是否可以暂予监外执行?(2)需要进一步明确暂 予监外执行使用的条件,如被予以暂予监外执行 者是否必须不具有社会危险性?(3)需要规定统 一的、明确的暂予监外执行程序。
四、暂予监外执行的程序
(一)暂予监外执行意见的提出
暂予监外执行意见是指监狱在审查罪犯符合暂予监外执行 条件之后提出的建议给予暂予监外执行的意见。
(二)暂予监外执行的审查与批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监狱管理机关接到监狱暂予监外执 行书面意见后,依法认真审查,对符合条件者,予以批准。
(三)暂予监外执行的实施
论我国非监禁刑执行体制的完善

用 比例 仅 为 52 、.% 、.% .侵 犯 人 身 权 利 民 主权 利 罪 的 适 用 比 例 .% 50 22
除 一 年 为 1 %1 1 其 他 两 年 都 是 零0 . ) - 9 2 ̄ , 。在 国外 , 本 的罚 金 刑 占被 判 3 1 1 我 国现 阶 段 的 非 监禁 刑 . 1 刑 总数 的 9 .3 . 格 兰 和 威 尔 士 的 罚 金 刑 占被判 刑 总数 的 7 .3 49 % 英 93 %, 非 监 禁 刑 (o— utda eat) 是 在 监 狱 之 外 对 犯 罪 人 适 用 nn cs il n l 就 o p y 德 国 的 罚 金 刑 占被 判 刑 总 数 的 7 .1 ,奥 地 利 的罚 金 刑 占被 判 刑 总 83 % 的 刑 罚 。 作 为 现 代 刑 罚 的 发 展 趋 势 , 来 越 受 到 世 界 各 国 的 广 泛 关 它 越 数 的 7 .1 。 相 比 之 下 , 国罚 金 刑 的适 用 率 太 低 。 06 %⑥ 我 注 。 国 内 , 着 我 国 刑 罚制 度 改 革 的推 进 。 关 非 监 禁 刑 问 题 的研 究 在 随 有 表 1 20 0 3年— — 2 0 O 6年 管 制 刑 适 用 数 据 统 计 表0 越 来 越 多 , 对 非 监 禁 刑 的理 解 不 尽 相 同 , 致 可 以 概 括 为 三 种 。 种 但 大 一 年 份 全 国被 判 处 刑 罚 的犯 罪 人 被 判 处 管 制 的犯 占犯 罪 人 总 数 的 观 点 认 为 , 监禁 刑 是 在 监 狱 之 外 对 犯 罪 人 适 用 的刑 事 制裁 方 法 的 总 非
非 监禁 刑 是 一 种 非 监 禁 性 质 的 刑 罚 , 然 是 一 种 刑 罚 , 应 由审 判 机 既 就
监外执行监督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完善

安机关执行 。作为 刑罚执 行机关 之一 的公 安机关 内部 未设
专 门的监督管理机构 , 由警察或罪犯所在 单位或基层 组织负
责实施对 罪犯 的监 督 、 理 , 管 但后 二者仅 是起 配合作 用 。公 安机 关治安 任务繁 重 , 层公安警 力 紧张 , 人 、 、 基 在 财 物大流 通 的社会 转型 时期 , 些 非监禁 刑 的 服刑 罪犯 极 易失 控脱 这
一
、
监外执行监督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予监外执行决定书 、 判决书 、 裁定书 、 执行通知 书抄送人 民检 察院监所检察部 门, 造成检察机关不 能及时对 暂予监外执 行 罪犯建档列入执行监督范 围。 ( ) 二 监督管理不到位 , 监督 管理 不严 1 对被剥夺政治权 利罪犯 约束力不 强 。我 国《 法》 . 刑 规 定, 剥夺政治权 利是 在 主刑 执行 完毕 以后继 续执 行 的 附加 刑 。检察实践 中, 监督监管部门对于剥夺 政治权利 罪犯的监 督, 基本上处于 了解情况 , 听取 报告 的虚管状态 , 有具体 的 没 监 管措施 , 职能部 门的监管作用无法 体现 。由于罪 犯固有 的 自控力差 , 逞强好 胜 、 文化偏 低 、 纪淡 薄等特点 , 法 一旦 环境
罪犯 , 、 监狱 看守所应 当在 释放 罪犯前 一个 月将刑 满释放 通 知书 、 执行剥夺政治权 利附 加刑所 依据 的判决 书 , 抄送 罪犯 居住地县级 人民检察 院监 所检察 部 门。检察 实践 中, 审判机
关、 监狱机关 、 安机 关在做 上述决 定后 , 公 没有或不 及时将暂
3 根据《 . 意见》 五项规定 , 于裁定 假释 的 , 民法 院 第 对 人
我国刑罚执行的现状与前瞻

我国刑罚执行的现状与前瞻我国刑罚执行的现状与前瞻在一定意义上说,刑事法律制度的主要任务是发现犯罪、证实犯罪、定罪量刑和刑罚执行,所以,定罪量刑之后的刑罚执行是刑事法律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
①数千年来,从世界范围看,刑罚执行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发展过程,一些国家刑罚执行先后出现过惩罚(报应)模式、康复模式、矫正模式等。
但是,目前中国的行刑体制具有分散执行、监禁率过高、效率低下、承担了过重的经济职能等诸多特点,虽然以前曾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但就行刑制度来说,存在着严重的弊端,迫切需要改革。
一我国刑罚执行的现状(一)我国刑罚的种类及执行机构我国刑法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及附加刑。
主刑包括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
附加刑,也叫从刑,在我国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和驱逐出境。
我国行刑体体制实行分散行刑方式。
行刑体制即刑罚执行权限的配置以及行刑机关之间的关系等是行刑社会化的体制保障。
②刑事诉讼法、监狱法规定,对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犯罪人,在监狱执行刑罚;被判处有期徒刑,剩余刑期在一年以下的,由看守所代为执行。
未成年犯罪人,在未成年犯管教所执行刑罚。
在我国以自由刑为中心的现实条件下,执行刑罚的主要机关是监狱。
死刑执行由作出一审判决的人民法院(主要指中级人民法院)执行。
管制、拘役由公安机关执行。
剥夺政治权利、驱逐出境由公安机关执行;罚金、没收财产由法院执行。
被判处缓刑的犯罪人、被假释的犯罪人由公安机关执行。
由此可以看出,根据现行法律规定,在我国具有行刑权的机关有:监狱、法院、公安机关。
刑罚执行主体的多元化导致刑事执行工作的分散与不协调,我国行刑体制的现状严重制约着社区刑罚制度的适用力度,宏观统筹较差。
其中,在我国实行重刑主义的现实情况下,监狱负责执行的监禁刑,是目前我国刑罚执行的中心。
2003年7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和司法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规定,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

浅析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我国终身监禁制度是指对犯罪分子进行无期徒刑的一种刑罚方式。
相比于死刑和有期徒刑,终身监禁是一种具有较高人道主义精神的刑罚,其目的是对罪犯进行更有效的惩罚和改造。
这一制度也面临着诸多争议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终身监禁制度进行浅析,探讨其意义、实施情况、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等方面。
终身监禁制度在我国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人道主义的角度来看,终身监禁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的一种方式,相比于死刑,更能体现法治精神。
终身监禁也为犯罪分子改造提供了可能。
虽然终身监禁并不意味着对犯罪分子进行庇护,但是通过长期的监禁,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和条件来进行改造工作,帮助罪犯重回社会。
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是对终身监禁的适用范围和标准问题。
在某些情况下,终身监禁的适用可能存在主观裁量和不公正的情况发生。
其次是监禁的执行问题。
在我国,对终身监禁犯人的监管和改造工作还存在不足之处,部分监狱条件差,监禁条件落后,监狱管理水平不高,监管权利不严格,存在一定的腐败现象。
改进我国终身监禁制度还需要完善监管机制。
应加大对监狱系统的管理和监督,规范监狱管理行为,提高监狱管理水平,严厉打击监管权利不严格的现象。
建立健全的犯罪分子改造机制,增加改造机会,提供更为有效的改造服务,对罪犯进行更为严密的监管和改造,保证他们不再危害社会。
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刑罚精神,具有改造犯罪分子和保护社会安全的双重意义。
但是在实施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加大监管力度,完善改造机制,提高监狱管理水平,确保终身监禁制度的有效实施。
希望在法律、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的终身监禁制度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为社会安全和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刑事执行一体化背景下完善刑罚监督问题研究

问题 , 也是我国刑事理论学界居主流的观点。其要 旨 是 主张制 定一 部统一 的刑事 执行 法典 , 建构单 一 的行 刑 主体 负责 生命 刑 、 禁 刑 、 监 禁刑 等 刑罚 执行 的 监 非 模式。这一主张在刑 事理论与刑事实践上有其合理 性 。刑 事执行 一体 化 的改 革与 实践 , 将在 一定 程度 必 上 影 响到 与 此 密切 相 联 的刑 罚 执 行 法 律 监 督 制 度 。 作 为履行 国家法律 监督 职责 的人 民检 察 院 , 因应 可 能 出现 的刑 罚 执行制度 的新 变化 , 完善刑 罚执 行法 律监 督 制度 , 是检 察改革 中应 以关 注的 问题 。 刑 事执 行一体 化改 革的 合理性 根据 我 国现行刑 事诉讼 法 的有关 规定 , 国刑事 我 诉讼 活动分为侦查、 起诉 、 审判和执行 四个 阶段。在 这 四个 刑事 诉讼 阶段 中 , 前三 个 阶段设 定 了 由公 安机 关、 检察 机关 、 审判 机关分 别履 行法律 规定 的侦 查 、 起 诉、 审判职责 , 实现了侦查体制 、 起诉体制和审判体制 体化 ( 职务犯罪案件的侦查 除外 ) 。而对刑事执行 活 动法 律则 没有 做 出系 统 的 专 门机 关 的 规定 。刑 事 执行 作 为刑 事诉讼 的最后 阶段 , 承担 着惩 治和教 育矫 治罪犯的任务, 其成效如何直接关系整个刑事诉讼终 极 目标 的实 现 。由于刑 法和刑 事诉讼 法 的现行 规定 , 导致 了诉 讼 职能 冲突 , 刑事 执行 机关 的多元 化和 刑事 执行 制 度 的不协 调性 。 针对 这 一 现象 而 产 生 的诸 多 弊 端而 提 出的刑事 执行一 体化 , 在刑 事理论 与刑 事 实 践 方 面有其 合理性 。 1 .国家刑 罚权 的配 置与 诉讼 职能 的划 分要 求刑 事 执行 的统 一 “ 法在 形式上 虽系 规 定犯 罪 与刑 罚 之法 规 , 刑 但
实证“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问题及完善设想

实证“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问题及完善设想2010年1月第l期(总第158期宁夏社会科学SocialSciencesinNint~xiaNo.1.Jan.2010Gen.No.158实证”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问题及完善设想薛正俭,陈宏涛(宁夏回族自治区检察院,宁夏银川750001)摘要:本文实证分析了”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中存在的实践与法律规定问题.通过提出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并结合刑罚实际执行情况,提出通过实现近期和远期两个设想来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词: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中图分类号:D91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292(2010)01—0O24—04“老弱病残犯”是一种”特殊罪犯”(另一种是”未成年犯”).对于”老弱病残犯”,《监狱法》没有明文的规定,但监狱对之行刑应当体现出人文主义精神和宽恕性质,应当满足人们的社会心理要求,满足社会怜老恤弱的道德要求,是符合社会同情与宽容的心理的.因此,加强”老弱病残犯”的个别化处遇,对在改造中有重大立功表现,属于老弱病残范围,嵌失再危害社会能力等,应考虑特殊情况,本着立法精神,适当放宽假,减,保条件,期限和程序等,变通性适用法律规制.基于这种考虑,并结合”两个”监狱在”老弱病残犯”执行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设想,以求教同仁.一,标本:银川地区两所监狱”老残病犯”刑罚执行情况①(一)”老弱病残犯”基本情况银川地区现有监狱两所,即:银川监狱和宁夏女子监狱.银川监狱是宁夏唯一一所关押被判处16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缓期两年执行的重刑犯监狱,宁夏女子监狱是宁夏唯一一所关押女犯,未成年犯的监狱.截至2007年1O月,银川地区两所监狱关押罪犯3500人,有”老弱病残犯”254人,占在押犯总量的7.26%.其中6O岁以上的老年罪犯(年龄最大的81岁,70岁以上的15人)51人,占押犯总量的1.5%;伤残罪犯(包括肢体和功能残疾,dxJL麻痹症,脑萎缩,癫痫,椎骨骨折断裂,眼睛失明等)有40人,占在押犯总量的1.1%;病犯(包括高m压,心脏病,肝硬化,性病,肿瘤,哮喘,全身烧伤,精神病,肺结核,艾滋病等)有163人,占在押犯总量的4.7%.(二)”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的特点1.在狱内基本能够认罪服法,遵守监规纪律,服从管理.2.基本无劳动能力,许多生活不能自理,需他人照顾起居.罪犯吕琳,35岁,因故意绑架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实际服刑已6年6个月,余刑1年6个月,因腰椎骨折多年,双下肢麻木无力,不能独立行走,需人照顾,连续3年未减刑假释.3.服刑期适用减刑,假释率低.减刑主要通过劳动挣取减刑分获得,两狱的”老弱病残犯”基本无法通过这一方式完成减刑.统计表明,连续2年以上未减过刑的有l17人,占”老残病犯”押犯总量的46.06%,连续3年以上未减过刑有61人,占”老弱病残犯”押t犯总量的24.02%.近五年累计假释罪犯109人,其巾”老弱病残犯”36人,占假释犯的36%.罪犯杨生义,81岁,因贪污罪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服刑16年7个月,患高血压病多年,因该病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本人也挣不上减刑分,将近13年未减过刑;罪犯马文学,77岁,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实际服刑已15年10个月,Jl!=l老年痴呆症多年,因该病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本人又挣不上减刑分,将近4年时间未减过刑.4.情绪不稳,不利改造.罪犯马万林,35岁,因抢劫罪被判处无期徒刑,患艾滋病,乙肝,丙肝,因该病不符合保外就医条件(根据《罪犯保外就医执行办法》第二条),其他罪犯又不敢与其接触,情绪不稳定,身体状况不好,本人挣不上减刑分,将近4年时间未减过刑.5.受监狱医疗条件和水平限制,”老弱病残犯”难以得到有效救治.两所监狱”病犯”大都在监狱医院,病残监区服刑,因监狱医疗条件所限,有些罪犯病情得不到有效治疗,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经统计,2005年以来银川收稿日期:20o9一o5~05作者简介:薛正俭(1970一),男,宁夏固原人,法律硕士,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官,主要研究方向为刑法学.一24—地f)’=狱发生---’Ill,P,因病死亡习件l1起,占”老弱病残犯”押犯总位的4.33%.罪犯康友子,50岁,1994年12因盗窃’11’:-30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2005年9月26日,在劳动时突然晕倒昏迷不醒,在监狱医院治疗巾出现昏迷,大小便失禁.遂送往驻地某医院检查治疗.9月29日,康友予经抢救无效死亡,死亡诊断为:1.脑jJ:m;2.脑疝;3.上消化道出血;4.肺部感染.(三)”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存在的主要问题1.埘”老弱病残犯”减刑,假释的使用率低“老j;5;病残犯”减刑,假释通用率较低,银川监狱连续两年没有通用减刑的有ll7名,占到整个”老弱病残犯”的46%.近年累汁似释罪犯109人,其lI1”老弱病残犯”36人,占假释犯的36%.减刑假释适用率低的主要原:一足减刑假释后不敛再危害社会的条件不好把握.虽然敲幽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笫十条和第十四条,对《刑法》第;k-t---条的规定作了解释,但对老年和身体有残疾班犯,失作案能力的条}:仍然不好认定.二足监狱对罪犯住服刑期间的悔改表现的考核,多是对行为表现的评价.而有些犯的行为表现确实存在一定的功利性,隐蔽性和投机性.犯f}I狱后是否不致违法或重新犯罪,就当前的考核状况而青还难下定论.三足适用法律在思想上仃顾虑,干订犯似释后次违法犯罪给自己带来负断影响,垒责任追究.足在”放宽性假释”方西没有真正体现宽_村I济政策的规定.从现有的法{_l!规定看,”放宽性似释”休现宽严牛¨济政策的规定并不少,只是在实际操作?Il’fll于受执法理念的影响,因而现有法律法规对落实宽7_舸l济刑事司法政策的规定在实践层而上还没有得到_效的落实.五是犯假l释后的监督考验措施的落实难以保证.2.实践与法律规定的矛厢刑法规定累犯和严重力犯罪不能适用假释,而在实践Ill,X于此类犯却敞-刀:希减刑的大门,他们并不会因为得不到假释而推迟出狱时问.据统计.此类罪犯小,有‘“犯通过减刑提前丁30%左右的时问重返社会.哥}实,)f未达到刑法的约口的实践证明,通过减刑让这类犯提前30%~50%的时问重返社会做~个自ll1公,ij为什么m使J”似释办法让包括”老弱病残犯”在内的犯提前30%一50%的I计问到社区去矫正呢?影Il融假释的适川,不仅有法律上,制度上的问题,还有认识上的问题.贯彻宽严榭济刑习f司法政策,不仅仅要转变执法观念,而且要完善法律和规范制度方面下工夫.二,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老弱病残犯”特殊处遇的理论基础1.刑蹦执行个别化原则发展综述刑H执行个别化原则是刑罚个别化的基本要求.而刑个别化论便足近代刑法学派理论体系当l}1的一个儆为重要的研究成果.1898年,法困学者雷蒙?萨谮伊捉…并n论述了刑罚个别化理论.他认为,刑罚个别化的内涵出该首先为法律上的个别化,即在判处刑蹦之前n1法律习F前lJJIl以规定;其次为司法上的个别化,即fl1法官根据案情决定的个别化,这是最为理想的;其三为执行上的个别化,此指在处罚过程【f1决定的个别化.长;9】以来,雷蒙?萨雷伊的以上的阐述被视为关于刑铷个别化之形式与阶段的经典划分,即刑罚个别化包括法律上的个别化,裁判上的个别化和行政上的个别化,直至今日,也仍然还具有重要的价值.刑罚个别化强调根据犯罪人的个人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和通用相应的刑铡,以期有效地教育改造罪犯,预防犯罪的再次发生.刑罚个别化理论建构在行为决定论的哲学基础之上,认为犯罪是行为人心理,生理情状与其周围环境交互影响的产物,并非m于意志自I}】,更无所谓人人同的自d1意志.因此,应受惩的不应是行为而应当是行为人,国家应根据行为人不同的人格素质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矫正,使之不再危害社会,以期达到预防犯罪的口的.刑罚个别化思想诞生之后,产生了极为广泛的影响,其刑列适用的理性特色为各围刑班立法及司法所采纳和借鉴,许多国家都在其刑法典小规定或体现厂jf《个)jI】化.我围刑法虽未直接使用刑罚个别化一浏,但)的川关规定也体现丫刑个别化的原则,比如火于特殊犯休的量刑的特殊规定,以及累犯,惯犯,自首,立功,缓刑,减刑,假释的规定等,都不难看到刑{=;j个别化的影子2.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价ffi所册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就足指刑罚执行机关根据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给予罪犯个别处遇.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是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法律依据.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必须考虑罪犯所犯罪行应受谴责的程度和预防罪犯再犯的情况.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直接口的是通过对罪犯进行个别处遇,促进刑n执行,使刑罚执行能够取得既有利于犯罪人也有利于社会的良好效果,实现刑罚的目的.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主要有三个价值:一是惩犯罪者,并通过对犯罪者适用刑罚实现刑蹦的惩戒正义.对罪犯实施惩踟足刑I}H的基本职能.刑H发惩跏罪犯的职能离不,r刑罚执行.而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于考虑r犯所犯罪行应受责难的情况,对犯的惩罚尽可能做到与罪犯应当受到的责难村j一致,因而成为实现刑惩戒义的最佳的刑蹦执行方式.二是矫正犯,促使罪犯适应社会.人们很早就提出矫正罪犯的思想,但直到今-人对于罪犯能否被矫正的问题,尚无一致的认识.但一个班实不容否认,实践巾一些罪犯已经得到矫正.既然罪犯可以被矫正,那么jftl~:;l执行个别化原则在矫正罪犯的活动llI就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具有矫正艰犯,使其适应社会生活的价值.三是为刑U制定个别化,刑罚裁量个别化提供具体的,丰富的经验,并且充分体现丫行刑所具有的_舸1对独立性.3.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实现途径及对”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的借鉴意义在刑罚执行过程IIl,刑罚执行机关能否做到对犯实一25—行个别化处遇,这与罪犯分类,刑罚执行内容,罪犯的实际表现和刑罚执行机关,执行人员的能力,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其巾,罪犯分类和刑铷执行内容是重要的综合性因索.罪犯分类是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基础.罪犯分类的直接目的是对不同类型的罪犯实施不同的刑罚内容,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不同类型的罪犯所实施的内容不同的刑罚是以罪犯分类为基础的.我国现行的罪犯分类是将纵向分类和横向分类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分类.所谓横向分类是指依据罪犯的性别,年龄,罪犯主观恶性大小及改造难易程度,罪犯精神状态等的不同对罪犯进行的分类.女¨根据性别不同将罪犯分为男犯和女犯等.所谓纵向分类是指在执行刑罚过程巾根据罪犯个人情况的变化而对罪犯持续进行的分类.当然,刑罚执行内容由刑罚执行机关实施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的各种活动,活动的程序和方法等构成.刑罚执行的内容与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利,类密切相关.刑事判决所确定的刑罚种类不同,刑罚执行的内容也就不同.当代刑罚执行在内容上的变化适应了刑罚人道化,个别化,轻缓化的发展趋势.而刑罚执行内容的多样化有利于促进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实现.多样化的刑罚执行内容为建立刑罚个别化机制创造了前提条件.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的机制实际是罪犯及罪犯处遇的关系,因而刑执行个别化原则的实现是使罪犯处遇与罪犯之间建立合理化的关系,使罪犯处遇能同罪犯所判刑期,矫正期间表现,年龄,人格等一致,使不同的罪犯处遇与不同类别的罪犯相一致,从而促进刑蹦执行日的的实现.而建立罪犯处遇与罪犯之间的合翘!关系的前提是首先要确定刑罚执行的内容.只有确定了刑罚执行内容,才有可能解决怎样执行刑罚的问题. 三,完善”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的对策设想目前,监狱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新的监狱管理体制正在酝酿形成之巾.因此,完善“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中,刑罚执行个别化原则对于解决”老弱病残犯”刑罚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基于此考虑,并结合实情,现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远期和近期两步设想.(一)远期设想:制定专门的《罪犯减刑,假释办法》改革监狱体制为刑罚执行功能的强化创造了必要条件,条件成熟时应当制定全国统一的《罪犯减刑,假释办法》,便于统一操作.依照《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相关法条之规定及立法精神,将各法中涉及监狱刑罚执行的条文内容进行细化,释义,延伸和补充,形成较为明确的能够统一,规范全国监狱刑罚执行活动的法律规定,摒弃部门和地方性不规范的规章制度.我国现行《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关于减刑,假释的条件,幅度,程序的规定非常原则.如1998年6月,1997年1O月最高人民法院两次对办理罪犯减刑,假释案件作了规定, 2003年司法部以部长令的形式下发了《监狱提请减刑假释程序规定》,规范了监狱内部办理罪犯减刑,假释工作一26一的程序,但只是一个程序规定,没有体现减刑,假释实体内容.制定的全国统一《罪犯减刑,假释办法》中应明确罪犯特别是”老弱病残犯”减刑,假释程序,条件,标准,法院裁定及送达的程序及监狱及法院,检察院,公安关于罪犯减刑,假释工作中的关系等内容,以确保执行机关依法行刑.(二)近期设想:兼固刑罚目的,完善”老弱病残犯”适用减刑,假释规定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是刑罚的两个重要目的.所特殊预防,是指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惩罚改造犯罪分子,预防他们重新犯罪.而一般预防是通过对犯罪分子适用刑罚,威慑,警戒潜在的犯罪者,防止他们走上犯罪道路.”老弱病残犯”身心衰弱,其再犯能力较差,无须从肉体上消灭其来达到防止本人重犯目的.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现代监狱的法律关系不再是一种国家对罪犯的绝对关系,而是已发展成为国家和罪犯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法律关系的目的,在于保护权利,恢复权利关系,实现社会责任.监禁刑作为除死刑以外的一种最严厉的刑罚执行方式,相对于具有人身危险性的罪犯来说,适用之很有必要.对于这样一些犯罪人判处监禁刑,可以通过监禁措施控制他们的行为,防止他们再次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这是人道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但是,对于人身危险性较低,不再危害社会的”老弱病残犯”,落实宽严棚济刑事司法政策,也是符合人道主义精神的.1.执法中要尽可能体现宽严丰¨济刑事司法政策.“老弱病残犯”由于其生理的特殊性,在刑罚执行时,应该给予相应关注.在刑罚执行内容上,可以提供适宜”老弱病残犯”生活的条件,分另U归类关押,就地关,提供一定的医疗技术条件等.应当规定”老弱病残犯”可以自愿劳动.在刑罚执行方式上,在保证刑罚执行功能的前提下,规定对有重疾而没有社会危险的服刑人员,应当建议尽可能采用保外就医;对犯罪虽重,但经过改造以后人身危险性已经消失的,除判处死缓,无期徒刑的以外,应当予以假释,使假释的适用经常化,符合一定条件者可以转为监狱外执行,或者转换成罚金刑.监所检察人员要转变思路,正确理解和应用宽严棚济的刑事政策.当前,监所检察部门应当进一步强化监督意识,完善监督机制,改变薄弱环节,全面加强对刑罚执行活动的监督,加强对看守所执法活动的监督,加强对法院不当减刑,假释裁定活动等的监督,努力维护司法公正.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法探索对减刑,假释的提请, 裁定活动和暂予监外执行的呈报,审批活动全过程的监督,实现从结果监督向过程监督,事后监督向同步监督,静态监督向动态监督的转变.对有重疾而没有社会危险的服刑人员,应当建议尽可能采用保外就医.2.建立”老弱病残犯”非正常劳动力等级鉴定制度.《监狱法》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罪犯必须参加劳动.劳动能力是因人而异的,在罪犯劳动改造方面片面强调多劳多得只能是表面的公平而非实际的公正,而且罪犯的劳动成果与罪犯的改造成果息息栩关.劳动改造成果与罪犯的减刑似释等奖惩直接挂钩,罪犯改造质量评估,改造考核分,劳动报酬等,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罪犯的减刑假释,如果忽视罪犯劳动能力的差别,片面强调一视同仁, 将实一t-造成对老病残犯的不公平,扼杀他们改造的积极性.冈此,对”老弱病残犯”实行劳动力等级鉴定具有重要意义.建立”老弱病残犯”1正常劳动力等级鉴定制度,更能体现f,嗣刑蹦及矫正制度的社会化原则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精神.同时在有关规定巾应当明确,对于经鉴定完全i!乏失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犯”和精神病患者,不具帑监狱受刑力的罪犯,可以考虑适用监外执行措施.这样, “老病残犯”执行ffI,既能接受公安机关的监督和管束,同时又接受家庭和社区群众的监督与教育,使”老弱病残犯”同家庭和社会保持联系,有助家庭解决其生活困难,利于”老弱病残犯”改造和早日In]归社会.3.应放低”老弱病残犯”减刑,假释”门槛”条件.根据我闻现行刑法规定,对于假释的,必须执行刑罚一半以上,兀19J徒刑的,必须执行十年,此外,减刑的幅度也过小. 对于”老弱病残犯”尤其是老年人,由于其身体自然生理老化,剩余生命有限,刑法这种规定就缺乏实际意义.因此,可以对”老弱病残犯”作出一些较为宽缓的规定.笔以为,对”老弱病残犯”需要假释的,刑法规定应该改为:只要执行原判刑罚的三分之一H可;对于”老弱病残犯”减刑的幅度也应该增大.在刑罚执行上,体现出对“老弱病残犯”的人道关怀.另外,还可直接就”老弱病残犯”的年龄划定界线,到龄即可减刑,似释或者其他方式监外执行.去年,四JIl省有父部¨l【】2合制定出台丰¨关规定,明确了老病残罪犯的具体范…,年满6O周岁的女性罪犯和年满65周岁的男性罪犯,凡身体残疾,生活难以白竭或丧失劳动能力的罪犯,符合保外就医疾病伤残范Ⅲ,但不含自伤自残罪犯者,经监狱考核,符合法定假释条件,可以捉请假释.同时,对身忠严重疾病,短期内有死亡危险,身体残疾,生活难以自理或丧失劳动能力等5种老病残罪犯可予监外执行.4.调牦”老弱病残犯”减刑与假释的通用度减刑和假释是俩项重要的刑罚执行制度,在稳定监管秩序,促进罪犯改造方面都有积极的功效.对”老弱病残犯”,,,结合实际,近时地调整减刑与假释的适用度,注重二者的有效对接,做到有的放矢.‘先,针对似释适用率低的问题,在当前落实宽严栩济刑习司法政策的要求下,对”老弱病残犯”应该多适用似释.假释作为对犯附条件提前释放的一种措施,不仅能彳『效地预防犯的发生,又可以极大地节约刑罚资源,足贯彻落实宽严村I济刑事司法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具有减刑所不具备的预后性,过渡性和可监督性,可以使“老弱病残犯”出狱后,在监督管理和社区矫正巾逐渐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避免一下被抛人社会而无所适从,最大程度地避免重新犯罪.假释只是执行场所的变更,从降低刑事奖励的执法风险看,具有收监执行的风险防范J0L~J 的假释制度无疑比减刑制度更安全.其次,在日常的减刑假释工作小,监狱应该积极实践对”老弱病残犯”的改造质量评估,提高对”老弱病残犯”确有悔改表现和是否会重新违法犯罪的判断力.5.将”老弱病残犯”纳入”社区矫正”之ff1我国社区矫正通常足将符合社矫正条件的服刑人员置于社区内,m专门的国家机荚在丰¨关社会团体和民问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使其顺利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从2003年7月10El开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先后发出《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北京,天津等18个省(直辅市)开展社区矫正试点探索工作,明确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主要包括5种罪犯.”老弱病残犯”是设定的重点对象之一.它倡导刑罚宽缓化,呈现”轻其轻”的刑事政策选择趋向.『_}1于司法实践lfl的重刑主义影响较深,JJll之从快从严的严打刑事政策,导致了非监禁措施较少得到判决和适用.作为一个有着重刑文化传统的国家,善恶报应的思想在司法工作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rf,存在,其刑蹦王!l念足,适用减刑假释的条件和程序严而又苛,监外执行对象也仅限于少数JL种犯罪分子,这就从实践应Ⅲ的角度大大限制了社区矫正发挥作用的范围.在此背景下,对”老弱病残犯”的刑罚执行也受到一定影响,没有很好地引入社区矫正对”老弱病残犯”的应有作用.其实,罪犯矫正不再是简单的惩罚与教育活动,因社区的参与而赋予了社会性;刑罚执行不再足单纯的司法活动,因民众的参与而赋予了民主性.社区矫正是实现轻罪非监禁化的必由之路,有利于提高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质量,促进社会治安秩序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减轻国家的行刑成本,是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围家长治久安的有效良方.因此,我国现阶段实行的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全面展开.《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基本法律并未作出修订,行刑制度不能有根本性突破,社区矫正只能住现行的制度框架下进行司法资源的重新整合,行刑制度在“老弱病残犯”环节上进行必要的补充修正.同时,检察机关要lJJll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执行监督程序,保征社矫正T4”I-:依法,公正地进行.注释:①数据均自《宁检察))2008年第1期陈宏涛《监狱”老弱病犯”的刑罚执行情况及落实宽严棚济刑事司法政策的建议》资料整,统计数据截至2007年1O月.(责任编辑李保平)一27—。
论《刑法修正案(十一)》刑事责任年龄下调问题——兼论未成年人短期监禁刑行刑方式改良

-56 -论《刑法修正案(十一)》刑事责任年龄1、•调问题总第349期论《刑法修正案(十一)》刑事责任年龄下调问题-兼论未成年人短期监禁刑行刑方式改良李昊天*崔心童**摘要:随着《刑法修正案(十一)》的颁布,刑事责任年龄的降低,意味着更多的未成年人存 在被适用监禁刑的可能性,由于未成年人群体的特点,监禁刑弊端变得尤为显著。
半监禁刑作为一 种短期监禁刑的替代执行方式,其设立的初衷就是为了弥补短期监禁刑的弊端。
跨越监禁场所和矫 正场所两个行刑空间的行刑方式,保证服刑人在服刑过程中不切断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从重视惩罚 的行刑目的转向为重视犯罪人回归社会的行刑目的。
不难发现半监禁刑较短期监禁刑而言,具有明 显的优势,减轻惩罚占比提高矫正占比的行刑观念,尤其适用于判处短期监禁刑的未成年人。
在我 国社区矫正制度日益完善的今天,在行刑社会化思想的指导下,建立未成年服刑人危险性评估制度 和良好的信息沟通制度,已经初步具备在未成年人犯罪领域引入半监禁刑制度的基础_关键词:刑事责任年龄;《刑法修正案(十一)》;未成年人犯罪;半监禁刑;短期监禁刑近年来,低龄未成年人实施严重暴力犯罪 的新闻屡见报端。
根据我国1997年的《中华人民 共和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加之我 国尚不健全的未成年人处罚、惩戒机制,导致不 满十四周岁的行为人,即便实施极其严重的暴力 犯罪行为,仍是一放了之。
社会公众对这样的现 象,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和抵触情绪基于对公众 情绪的回应,《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 任年龄进行了修改。
—、《刑法修正案(H)》关于刑事 责任年龄的修正及其评价《刑法修正案(十一)》对刑事责任年龄的 规定进行了调整®,将应负刑事责任年龄的下限由 十四周岁附条件的下调到十二周岁。
虽然此次修 法在降低刑事责任年龄时设置了许多前置条件, 但降低未成年人犯罪年龄的门槛,扩大了未成年 人犯罪的犯罪圈已是不争的事实:*李昊天,北京师范大学2021级博士研究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O UR NA L OF YU N NA NI N ST I TU T E OFS O CI A L I S M 118浅议我国监禁刑执行的完善 张淑红 (曲阜师范大学 法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摘 要:刑罚执行是刑事诉讼中的最后环节,刑罚执行工作不仅关系到我国刑事立法能否落实到位,还关系到整个刑事诉讼活动是否完整,刑罚惩罚犯罪、保护人民的宗旨能否得到实现。
监禁刑是一直是完善刑罚执行工作中的重中之重,监禁刑执行受到的重视程度要远远大于其他刑罚执行方式,但是受传统法律思想、立法缺陷等因素的制约,我国的监禁刑执行存在很多问题,监管中职务犯罪、虐待被监管人员等侵犯犯罪分子合法权益的现象经常发生,如何完善监禁刑执行制度,切实保障依法监管,保护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对此,我从监禁刑执行中存在的问题着手谈一下完善措施。
关键词:监禁刑;执行;完善 中图分类号:D924.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6-0118-2 一、监禁刑执行概述 在我国,监狱是执行剥夺自由刑罚主要场所,在监狱中执行的犯罪包括审判机关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
监禁刑分为有期监禁和无期监禁两种。
监禁刑执行活动包括刑罚的交付执行、变更执行和终止执行活动,还包括监管场所的对犯罪分子的日常管理活动。
监禁刑的正确执行对维护法律的尊严,树立司法权威,保障犯罪分子人权和司法公平正义有重要的作用。
监狱监管主要有两项功能一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惩罚,实现罪责刑相适应,二是对犯罪分子进行教育改造,使犯罪分子 相济的刑事政策。
肖扬同志强调要正确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他指出,在依法严厉惩罚犯罪的同时,对于具有法定从轻、减轻情节的,要依法从宽处理;对于具有酌定从宽处罚情节的,也要依法予以考虑,最大限度地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立面。
刑法是预防犯罪的法律,它的最大任务就是分化瓦解犯罪分子,最大限度地减少社会对里面,最大限度地预防犯罪。
对于已经认罪的犯罪分子而言,对他们的刑法预防需求并不是太大。
对犯相同罪的犯罪人而言,认罪的犯罪分子往往表现出了更少的社会危害性。
犯罪预防是一门艺术,我们必须把握好不同犯罪所需刑法的分量。
从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出发,完全可以同时也有必要对已经认罪的犯罪人从宽处理。
五、宗教学根据 认罪从宽也有极其有力的宗教学根据。
基督教的基本观点认为:人类天生有罪,人是在罪孽里出生的。
这种西方社会的罪感文化和罪感意识来源于基督教《圣经》的记载。
奥古斯丁的结论是:在上帝面前没有一个人是纯洁无罪的,即使是只出生一天的婴儿,人人都有罪,一生都有罪。
人类天生的“戴罪之身”要想脱离苦海、得到拯救,那他就必须认罪,就必须忏悔。
认罪为饶恕铺平了道路。
《圣经》说教道:“我们若承认了自己的罪,神是信实的,是公义的,必要赦免我们的罪,洗净我们一切的不义。
认罪是崇拜的先声。
”基督教要求,“那日的四分之一,站在自己的地方,念耶和华他们神的律书法,又四分之一认罪,敬拜耶和华他们的神。
认罪是和好与交通的第一步。
”另外,“你们要彼此认罪,互相代求,使你们可以得医治。
易人祈祷所发的力量,是大有功效的。
认罪可能带来成功的。
”《圣经》还说到,“遮掩自己罪过的,必不享通。
承认离弃罪过的,必蒙怜恤。
” 认罪就可以得到宽宥,就可以得到神的原谅。
宗教观念是社会观念的反映,它说明了社会上流行着一种古老的自然观念:对于那些承认自己罪行并真心悔过的人民,社会保有着一种机器宽容的态度;只要是他们真心悔悟,社会可以一定程度上原谅他们曾经的罪过。
①将这种宗教观念移植到刑法学领域,那就是对于那些承认自己犯罪过错的犯罪人,刑法上应该报以积极的反应,考虑到犯罪人真诚悔悟、改过自新正当发展方向,应该一定程度上从宽处理犯罪人的犯罪行为。
由此观之,认罪从宽只应该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意念,一种普适的社会运作方式,同时也是一种社会常识。
一部合理的刑法典,一部扎根于社会现实土壤的刑法典,它是人民的刑法典,它必须考虑人类社会的普遍道德,考虑国民的普遍需求。
因此,在刑法中规定认罪从宽制度,使认罪从宽固定化、合法化、制度化,这是任何一部理性刑法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 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M].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31页. [2] 齐文远.论犯罪故意的构成要素[J].载《青年法学》1986年第2期. [3](意)菲利.犯罪社会学[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164页. [4] 周永坤著.法理学——全球视野[M].法律出版社2000年版,第161-164页.[5] 陈兴良.解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N].载《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8日.注释: ①王立峰:《论悔罪》,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6年第3期,第70页。
责任编辑:杨 锐作者简介:张淑红(1980.1-),女,汉族,山东莒县人,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研究生。
网络出版时间:2013-02-21 08:24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53.1133.D.20130221.0824.065.html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 NO.6,2012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119尽快回到社会,走上正确的道路。
为了更好的发挥监禁刑的作用,加强和完善监禁刑的执行非常重要。
二、我国监禁刑执行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观念存在偏差 我国传统的法律观念是重实体轻程序,在执行领域是中打击轻改造,监禁刑执行的犯罪分子一般所犯的罪都很严重,所以执行中更存在误区,有些执行人员认为被监管人员就应该受到严厉的惩罚,对犯罪分子未被剥夺的和作为犯罪分子特有的权利任意剥夺和侵犯,犯罪分子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人权更是受到极大的损害,监狱中虐待被监管人事件、服刑人员意外死亡事件经常发生,服刑人员的伙食、医疗水平得不到保障,学习、劳动、教育活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二)立法制度不完善 关于监禁刑执行的立法笼统僵硬缺乏可操作性,监禁刑执行是重要的程序性的活动,执行的每一环节都应当有逻辑严谨的法律为依据,但是我国监禁刑执行的立法非常不具体,对违法执行的法律责任也未做明确的规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213条规定,罪犯被交付执行刑罚的时候,应当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监狱或其他执行机关,但对执行通知书送达期限未作具体规定;《刑事诉诉法》第214条规定的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应当决定将罪犯交付监狱收监执行。
但实际操作过程中,监狱收监时,随意性较大,对于不符合《刑诉法》214条规定的罪犯仍然拒收,有的罪犯长期滞留看守所。
(三)变更执行决定程序不规范 变更执行是监禁刑执行的重要过程,主要有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变更执行的目的是为了使遵守监管规定,悔罪表现好有立功情节的犯罪分子可以跟快地回归社会,从而鼓励犯罪分子认真接受教育改造。
但是执行人员在减刑假释考核的过程中和审核条件的程序中往往存在徇私枉法的现象,使得应当减刑的人员得不到减刑,不应当假释的人员提前假释,司法腐败、侵犯服刑人员权益的现象层出不穷。
(四)检察机关监督不到位 刑事诉讼法规定,当检察机关发现执行活动中有违法行为时,应当提出纠正意见或发出《纠正违法通知书》;但未明确规定这种“意见”和“通知书”的法律效力,也未规定监管或执行机关拒绝接受或拒不纠正错误时的法律后果,从而使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地位受到严重削弱,使执行监督在一定程度上流于形式,难以保障执行活动的有效性和合法性。
监督过程不完整,存有空档。
检察机关发出“建议”和“通知书”一般都是执行违法行为发生后的事后监督,这就易导致检察机关难以发现执行违法行为、难以对刑罚执行活动进行事前或同步监督,从而较大程度地滋生了刑罚执行中的司法腐败和侵害被执行对象合法权益的现象。
三、完善我国监禁刑执行的措施 (一)转变执行观念 人权保护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监狱部门要转变传统重打击轻改造的观念,切实加强对罪犯人权保障的意识。
首先要加强干警尊重和保护罪犯人权方面的业务培训,全面提高监狱干警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切实提高干警的人权意识,在实际工作中要增强培训的有效性、制度性,尤其让一线干警多掌握人权方面的知识,监狱要组织做好《世界人权宣言》、《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等国际性文件的宣传普及工作,使干警能够把真正确立和维护罪犯人权看成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增强维护罪犯人权的主动性,保证执行过程合法、文明实施。
其次要加强对罪犯人权意识教育,要让罪犯掌握有关的法律知识,知道自己所拥有的权利,当遇到权利被侵犯时,利用学到的法律知识和自己的权利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监狱机关要畅通检举渠道,便于犯罪分子揭发、检举和控告违法行为。
(二)进一步完善监狱立法尽管我国已经制定了《监狱法》和很多行政规章,初立法中还存在不完善的地方,首先应当制定周密逻辑的执行制度,明确交付执行的时间期限、明确变更执行的条件,还要建立配套的责任追究制度,增强执行的力度和执法人员的责任意识。
其次,要完善监狱立法,使之与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相适应,更符合时代的要求,要明确犯罪分子在监狱中享有的具体权利及保障落实制度,改变传统立法笼统定义犯罪分子权利的情况,将服刑人员,例如获得必要生活保障权,生病就医权同性警官人身检察权等权利。
(三)增加变更执行的透明度推行公开审查、听证、公示制度,完善对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监督审核机制。
将减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公开,监管单位对拟定呈报减刑、假释罪犯的名单在在押人犯中公示、公开,无论干警还是在押犯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这些人员进行监督、检举、揭发。
若有异议或有检举揭发材料可以通过驻所检察人员或狱所领导或包号干警反映,对反馈的情况,狱所领导及驻所检察人员一定要认真核查,不搞形式主义。
这样,既增加了执行的透明度,显示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杜绝了暗箱操作,避免了腐败孳生,同时对狱所内的在押犯也起到了一定的鞭策作用。
(四)加强检察机关的监督强化检察机关发现违法的功能。
在规范现有的发现违法的途径的基础上,建立检察人员与在押人员的随时约谈制度,全面掌握被监管人员的情况及是否有体罚虐待罪犯等违法情况,进一步提高检察机关的刑罚执行监督效果。
强化检察机关纠正违法的功能。
增强检察机关纠正违法通知书的执行效力,执行机关在法定期限内采取消除违法行为及其影响的措施,并将结果书面通知检察机关,同时将执行情况报告其上级主管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