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课件8.课程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 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这种课程的目标与内 容是预先安排的。
(内含两假定:一是假定科目的内在逻辑顺序符合学习者学习 科目时的心理过程;二是假定这种组织能使学习者在将来的生活情 境中更容易使用这些科目内容。)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
教育性 --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属于课程范围;
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的
系统性
§2、课程类型
格拉松(Glatthorn)
➢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 ➢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 ➢内容取向的课程理论 ➢过程取向的课程理论
●课程开发过程(古德莱德)--社会层、机构层、教学层、个人层 1)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2)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 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4)运作的课程obeserved curriculum 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教育学课件8.课程
美国的经验主义教育论主张,“所谓课程,是指旨在实现教育目 标,学校所准备的经验的总体”,强调“经验与活动的教育性组 织与计划”。(行为主义课程论--课程概念四要素:目标的阐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的方式、成果的评价)
而注重学习对象及其内容本身的逻辑及其独特意义的课程论,则 视“课程”为“系统的知识、知性技能及情意内容的复合物”, 多采取指明所含内容与领域的概念界定。
”(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
者的“学习经验的总体”。
进入80年代以后,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它既超 越了学科或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的经验,它越来 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 ”(text),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或建构出多元意义:政治意义 、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神学意义、个性意义,等。
▪ 从词源学说,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 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学习范围,学程) ▪ 在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
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意指“教学内容的 系统组织”。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
休特(H.G.Short)提出开发课程应考虑的四种因素:
场所 参与者及其资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术取向
拟运用课程的场域概况 参与者的价值观与基本假设
价值取向
➢用场所、参与者和适应度设计了三向度的 课程开发策略
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含义
分科课程(科目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的历史考源与定义讨论 §2、课程分类问题 §3、课程设计的模式 §4、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1/15
3
§1、课程的历史考源与定义讨论
一、“课程”的历史考源
“学程”--学习内容的规范
▪ 从字面上看,课程即课业和进程。 “教程”--教学的范围与进程
关注师生“教育意识提升”,以批判的方式分析课程工作 者的价值观、基本假。分:
个人取向的(麦克唐纳MacDonald) 社会政治环境取向的(阿普尔Apple)
按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来源的不同,分: 知识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课程、“认知方式”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顺从论、改革论、未来论、激进论)
不局限于目标)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是社会改造;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课程观
着力点
不足
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生在学校活
以科目为本的 课程观
着眼于知识的逻辑结构, 强调学科体系,
动中秘获得的经验;
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 成长等度向
只关心目标,至于课程内容、学习
以目标为本的 以行为心理学为依据, 活动、评鉴程度等项目的计划,只是
名词形式--“跑道” 动词形式--“奔跑”
二、分析:“课程”概念的多种定义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
--斯考特
➢课程:是教学目标 /现被有的研究者发展为“预期教育结果的
重新结构化序列”;
➢课程:是教学计划(重视整体的课程计划,包括活动、内容、评价等,并
随着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与课程研究的进展,晚近强调采取
广义的课程概念的必要性,例如,1974年,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倡导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学
活动及评价方式在内的广义的概念,把“课程”界定为涵括了“
显在课程 与“潜在课程 在内的赋予学习 ”(Over or manifest curriculum)
课程观 强调学习结果
教学计划而不属于课程
以计划为本的 课程观
以社会为本的 课程观
强调揭示学生的思维活动,
把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 强调课程设计为主,教学设计服从 依据,关注的是学生掌 课程设计,按照课程逻辑结构对学生 握知识的认知过程, 进行严格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发展服
从学科知识的体系。
突出课程的社会价值
的知识。
会把非学科的知识排斥课程以外,可这些知
分 科 始终受人青睐,源于:
识,如个人及社会生活、职业教育、禁毒教育等,对学生的成 长却是重要的;
不论及课程对人的发展意义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
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 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 经验 体系。
“课程”的特点: 目的性 经验性 --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
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还是活动性的。
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的目标与 内容是往往是生成性的。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课程 类型
特点
不足
以学科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
对纳入课程的新科目往往作出抗拒排斥,以
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 致课程更新产生困难;
(内含两假定:一是假定科目的内在逻辑顺序符合学习者学习 科目时的心理过程;二是假定这种组织能使学习者在将来的生活情 境中更容易使用这些科目内容。)
活动课程(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与分科课程相对,它
教育性 --对学生具有教育意义作用,缺乏教育性的经验不属于课程范围;
有目的性、方向性和计划性的
系统性
§2、课程类型
格拉松(Glatthorn)
➢结构取向的课程理论 ➢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 ➢内容取向的课程理论 ➢过程取向的课程理论
●课程开发过程(古德莱德)--社会层、机构层、教学层、个人层 1)理想的课程ideological curriculum 2)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 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 4)运作的课程obeserved curriculum 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教育学课件8.课程
美国的经验主义教育论主张,“所谓课程,是指旨在实现教育目 标,学校所准备的经验的总体”,强调“经验与活动的教育性组 织与计划”。(行为主义课程论--课程概念四要素:目标的阐述、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教学的方式、成果的评价)
而注重学习对象及其内容本身的逻辑及其独特意义的课程论,则 视“课程”为“系统的知识、知性技能及情意内容的复合物”, 多采取指明所含内容与领域的概念界定。
”(hidden or latent curriculum)
者的“学习经验的总体”。
进入80年代以后,课程概念的内涵发生了更深层的变化,它既超 越了学科或教学计划的涵义,也不再仅指学习者的经验,它越来 越成为一种“符号表征”(Symbolic representation),越来越成为一种“文本 ”(text),通过这种“文本”可以解读或建构出多元意义:政治意义 、种族意义、性别意义、审美意义、神学意义、个性意义,等。
▪ 从词源学说,宋代朱熹《朱子全书•论学》“宽著期限,紧 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等。(--学习范围,学程) ▪ 在英语世界里,课程(Curriculum)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
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意指“教学内容的 系统组织”。它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出来。
休特(H.G.Short)提出开发课程应考虑的四种因素:
场所 参与者及其资格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技术取向
拟运用课程的场域概况 参与者的价值观与基本假设
价值取向
➢用场所、参与者和适应度设计了三向度的 课程开发策略
分科课程--活动课程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含义
分科课程(科目课程、学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
第八章 课程
第一节 课程的基本理论
§1、课程的历史考源与定义讨论 §2、课程分类问题 §3、课程设计的模式 §4、课程的表现形式
第二节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21/1/15
3
§1、课程的历史考源与定义讨论
一、“课程”的历史考源
“学程”--学习内容的规范
▪ 从字面上看,课程即课业和进程。 “教程”--教学的范围与进程
关注师生“教育意识提升”,以批判的方式分析课程工作 者的价值观、基本假。分:
个人取向的(麦克唐纳MacDonald) 社会政治环境取向的(阿普尔Apple)
按课程内容选择和组织的来源的不同,分: 知识中心课程(“学科结构”课程、“认知方式”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社会中心课程(顺从论、改革论、未来论、激进论)
不局限于目标)
➢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情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
➢课程:是社会改造;
课程是一个发展的概念
课程观
着力点
不足
未能包括课外活动和学生在学校活
以科目为本的 课程观
着眼于知识的逻辑结构, 强调学科体系,
动中秘获得的经验;
忽略智力发展、创作力表现和个人 成长等度向
只关心目标,至于课程内容、学习
以目标为本的 以行为心理学为依据, 活动、评鉴程度等项目的计划,只是
名词形式--“跑道” 动词形式--“奔跑”
二、分析:“课程”概念的多种定义
“课程是一个用得最普遍但却定义最差的教育术语”。
➢课程:是学科或教学科目;
--斯考特
➢课程:是教学目标 /现被有的研究者发展为“预期教育结果的
重新结构化序列”;
➢课程:是教学计划(重视整体的课程计划,包括活动、内容、评价等,并
随着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多样化与课程研究的进展,晚近强调采取
广义的课程概念的必要性,例如,1974年,经济合作与开发组织
教育研究革新中心倡导包含了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材、教学
活动及评价方式在内的广义的概念,把“课程”界定为涵括了“
显在课程 与“潜在课程 在内的赋予学习 ”(Over or manifest curriculum)
课程观 强调学习结果
教学计划而不属于课程
以计划为本的 课程观
以社会为本的 课程观
强调揭示学生的思维活动,
把认知心理学作为理论 强调课程设计为主,教学设计服从 依据,关注的是学生掌 课程设计,按照课程逻辑结构对学生 握知识的认知过程, 进行严格的训练,要求学生的发展服
从学科知识的体系。
突出课程的社会价值
的知识。
会把非学科的知识排斥课程以外,可这些知
分 科 始终受人青睐,源于:
识,如个人及社会生活、职业教育、禁毒教育等,对学生的成 长却是重要的;
不论及课程对人的发展意义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
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 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 经验 体系。
“课程”的特点: 目的性 经验性 --课程应该是可以通过认识和实践而转化为个体经验的,不管
这种经验是知识性的,还是活动性的。
是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 通过学生自己组织的一系列活动而实施的课程。这种课程的目标与 内容是往往是生成性的。
➢分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优缺点
课程 类型
特点
不足
以学科的逻辑顺序组织内容,
对纳入课程的新科目往往作出抗拒排斥,以
便于学生系统地掌握本学科 致课程更新产生困难;